煤的显微组成
煤的显微组分鉴定与定量

©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
三、主要仪器与耗材
偏光显微镜,载物台推动尺,计数器,试样安装器材。 载片,胶泥,油浸。©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
四、实验步骤
•
1、调节显微镜;
•
2、打开透射开关,将薄片放置于载物台上,上
下旋转,使用合适倍数焦距的物镜,转动目镜,使 之中心平行于平面,调整透射光亮度,使镜中心成 清晰的像,观察并记录图像特征;
叶等组织在比较干燥的氧化条件下,经过丝炭化作
用后在泥炭沼泽中沉积下来所形成;也可以由泥炭
表面经炭化、氧化、腐败作用和真菌的腐蚀所造成。
惰性组在透射光下为黑色不透明,反射光下为亮白 色至黄白色。
©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
二、实验原理
(三)壳质组
又称稳定组、类脂组。壳质组包括孢子体、角质体、 木栓质体、树脂体、渗出沥青体。蜡质体、荧光质体、藻类 体、碎屑壳质体、沥青质体和叶绿素体等。
©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
四、实验步骤
•
3 、关闭透射光开关,取下薄片,打开反射光电
源,将煤的光片置于载物台上,调节反射光亮度和
显微镜,使在目镜中观察到清晰的像,观察并记录 其特征;
•
4、用统计法进行三大组分的定量。
©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
五、实验结果处理
以各种显微组分组和矿物的统计点数占总有效点数的百分 数(视为体积百分数)为最终测定结果,数值保留到小数点 后一位。测定结果以如下几种形式报出: 去矿物基:a.镜质组+半镜质组+壳质组十惰质组=100%; 含矿物(M)基:b.镜质组+半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矿 物(M)=100%; C.显微组分组总量+粘土矿物+硫化物矿物+碳酸盐矿物+氧 化硅类矿物+其他; 计算矿物质( MM ): d. 镜质组 + 半镜质组 + 壳质组 + 惰质 组十矿物质(MM)=100%。
2009-04-《煤化学》讲稿 03 章-煤岩学基础-1

(一)孢子体
孢子和花粉的外孢壁
是孢子植物的繁殖器官,都是由单细胞组成的,一般雌 性的孢子体称为大孢子,雄性的孢子体称为小孢子。 大孢子体一般直径为 0.1~ 3mm, 有时可达 5~10mm, 在煤中被挤压成扁平体,纵切面为封闭的长环状,折曲 处呈钝圆形。 大孢子表面常有瘤状、棒状和刺绣状等各种纹饰。有时3 个或4个大孢子在一起,称为三孢体或四孢体。有些大孢子破 碎成长条带状,其孢壁两边均较光滑,不显锯齿形而区别于角 质层。
19
(二)无结构镜质体 在普通显微镜下没有显示植物细胞结构的镜质组分。 它常作为其他各种显微组分碎片和共生矿物的基质胶体 物或填充物。 显微组分 无结构镜质体 显微亚组分 均质镜质体 胶质镜质体 基质镜质体 团块镜质体
20
1
均质镜质体 一般在较厚的镜煤或镜质组层中出现,主要由植物的木 质部和叶等组织经凝胶化作用转变而成, 常呈宽窄不等的条带状和透镜状,均一、纯净,发育垂 直裂纹,具有较正常的反射率,是作为测量反射率以确定煤级 的标准组分;
含碳酸 盐煤样
2
煤的不均一性,对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加工工艺特性均 有很大的影响。 确定煤的岩石组成和煤化程度,是正确评价煤质、确定
煤的合理利用途径的主要依据,也是研究煤的成因和变质程度
的基础。 煤岩学研究方法是在不破坏煤的原生结构、表面性质的 情况下,以物理方法为主,直接对煤的各方面性质进行研究。 优点:制作简单、操作方便、观察测试结果直观、分析 快以及论据充分
22
未刻蚀部分
刻蚀部分
SLIDE 42 Telocollinite 均质无结构镜质体 (normal vitrinite of compressed cell wall) which has been etched (right half of particle) to show compressed cell structure (240 microns on long axis) 23
煤的显微组分组和矿物测定方法

煤的显微组分组和矿物测定方法
煤的理化性质是其应用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对煤的显微组成和矿物组成的研究可以更客观准确地反映煤的理化性质,为煤的成分组
分和使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介绍了煤的显微组分分析及矿物
测定方法,以期为煤质量提供参考。
煤的显微组分组和矿物测定方法是评价煤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显微组分组的原理是把煤在一定的条件下分离成不同的组分,如有机质
组分、无机组分和混合组分等;矿物测定的标准方法是用显微镜观察
定煤样的矿物成份,确定煤的热值等对煤因素的要求如有机质的类别、性质和含量等。
同时,还可以运用控制调节手段,如数字处理技术,
用于煤的显微组分组和矿物测定,以提高煤品质检测精度。
显微组分
组和矿物测定也可以用于测定煤粉尘、悬浮微粒和溶解氧等,以控制
大气污染物扩散以及控制水污染等。
通过对煤的各种分析,为改善煤
质量和促进安全煤矿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煤显微组分分类

煤显微组分分类
《煤显微组分分类那些事儿》
嘿,咱今天来聊聊煤显微组分分类这档子事儿。
你们知道吗,我有一次去参观一个煤矿博物馆,那可真是大开眼界了呀!一进去,就看到各种关于煤的展示。
我在那看到了一块大大的煤块,黑不溜秋的。
然后听讲解员说,这煤里面啊,可有着不同的显微组分呢!就好像人有不同的性格一样。
有一种叫镜质组的,就像是煤里面的“大明星”,比较常见,也挺重要的。
还有一种惰质组,感觉就像个“小透明”,不太起眼,但也有它的作用呢。
另外还有壳质组,就像是煤世界里的“神秘嘉宾”。
我在那博物馆里,盯着那些煤的样本看了好久好久,越看越觉得神奇。
原来这其貌不扬的煤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啊!我当时就想,这大自然可真是太奇妙了,能创造出这么有意思的东西。
后来,我每次看到煤,就会想起在博物馆里的那次经历,想起煤的那些不同的显微组分。
哎呀呀,这煤显微组分分类啊,还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呢!
这就是我关于煤显微组分分类的一次特别体验啦,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哈哈!。
《煤田地质学》复习题

《煤田地质学》复习题一、填空(每空1分,计30分)1、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可分为三大组:即: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
2、宏观煤岩成分是肉眼可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丝炭、亮煤和暗煤;镜煤和丝炭是简单煤岩成分,亮煤和暗煤是复杂煤岩成分。
3、宏观煤岩类型包括:光亮型煤、半亮型煤、半暗型煤和暗淡型煤。
4、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识别出来组成煤的基本单位,称为显微组分。
由植物遗体变化而成的称为有机显微组分,而煤中的矿物杂质称为无机显微组分。
5、煤中矿物质按照来源可分为三类:即:原生矿物、同生矿物和后生矿物。
6、宏观煤岩类型划分依据是:宏观煤岩成分及总体光泽强度。
7、煤的化学组成很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有机质和无机质;后者包括无机矿物质和水分。
8、有机质是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工利用的对象,无机矿物质和水分绝大多数是煤中有害成分,对煤的加工利用起着不良的影响。
9、工业分析中,水分是以空气干燥基煤样为准,灰分以干燥基煤样为基准,挥发分则以干燥无灰基为基准。
10、煤的工业分析也叫煤的实用分析,包括测定煤的:水分(M)、灰分(A)和挥发分(V),以及计算固定碳(FC)四个项目。
11、在不考虑基准的条件下,煤的发热量包括:弹筒发热量、高位发热量和帝位发热量。
12、一般讲,(收到基的低位发热量)最接近于煤的实际燃烧时产生的发热量,是基本上可供利用的热量。
13、焦炭在炼焦高炉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有三,分别是:(还原剂)、(热源)和(支撑剂)。
14、据气化剂的不同,煤气可分为(空气煤气)(水煤气)和(半水煤气)。
15、煤炭液化的方法有:(直接液化)、(间接液化)和(部分液化)。
16、水煤浆的成分有:(煤粉)、(水)和(添加剂)。
17、1986年颁布的中国煤炭新分类主要根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和(粘结性指数)将中国煤划分为十大类、二十四小类。
18、由菌藻等低等生物遗体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的煤,称为(石煤),属于(腐泥煤类)。
煤 显微组分

煤显微组分煤是一种常见的化石燃料,由植物残骸经过数百万年的压力和热力作用形成。
煤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烟煤、无烟煤、褐煤和石煤等。
煤的显微组分包括有机质和矿物质,它们对煤的性质和用途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有机质煤的有机质是指由植物残骸形成的有机物。
有机质是煤的主要组分,其含量通常在70%以上。
有机质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组成。
1. 纤维素纤维素是煤中的主要有机质组分之一,它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成分。
纤维素的含量越高,煤的固定碳含量和焦炭产率就越高,煤的燃烧性能也越好。
2. 半纤维素半纤维素是煤中的另一种重要有机质组分,它在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半纤维素的含量对煤的气化性能和燃烧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3. 木质素木质素是煤中的重要有机质组分之一,它是由植物的木质部分形成的。
木质素的含量越高,煤的焦炭产率就越高,煤的燃烧性能也越好。
二、矿物质煤的矿物质是指煤中的无机物质,它们主要由硅酸盐、碳酸盐和硫酸盐等组成。
矿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对煤的性质和用途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硅酸盐硅酸盐是煤中的主要矿物质组分之一,它的含量较高。
硅酸盐可以增加煤的灰分含量,降低煤的热值和燃烧性能。
2. 碳酸盐碳酸盐是煤中的另一种重要矿物质组分,它的含量较低。
碳酸盐可以增加煤的灰分含量,降低煤的热值和燃烧性能。
3. 硫酸盐硫酸盐是煤中的重要矿物质组分之一,它的含量较低。
硫酸盐会对煤的燃烧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高硫煤易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其他组分除了有机质和矿物质,煤中还含有少量的水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等组分。
1. 水分水分是煤中的一种常见组分,它的含量通常在2%~30%之间。
水分的含量越高,煤的热值和燃烧性能就越低。
2. 挥发分挥发分是煤中的一种重要组分,它的含量通常在10%~50%之间。
挥发分的含量越高,煤的燃烧性能就越好。
3. 固定碳固定碳是煤中的另一种重要组分,它的含量通常在50%~90%之间。
煤的显微组分组和矿物的测定方法

煤的显微组分组和矿物的测定方法
煤的显微组分组是指将煤中的有机质与矿物质分开,在显微镜下观察煤的显微组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组分:
1. 煤体组分:主要由有机质组成,包括腐植质、孢粉及其他有机颗粒。
2. 矿物质:主要由无机物组成,包括石英、黄铁矿、白云石等矿物。
3. 难熔组分:主要指难以熔融的矿物质,通常是铁、硅、铝等元素的氧化物、硫化物等。
矿物的测定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取样制片:从待测矿石或岩石中取样,制成薄片。
2. 显微镜观察:使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制片,根据矿物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态、折射率等特征,初步确定矿物的类别。
3. 化学反应测定:对观察到的矿物进行一些化学反应测试,如酸碱反应、溶解性等,以进一步确定矿物种类。
4. X射线衍射分析:使用X射线衍射仪对矿物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比对标准库中的衍射图谱,确定矿物的晶体结构。
5. 电子显微镜观察: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矿物的微观结构,如
矿物的晶体形态、颗粒大小等。
以上是常见的煤的显微组分组和矿物的测定方法,具体方法的选择与矿物的性质和研究目的有关。
煤显微组分

煤显微组分煤是一种富含能源的化石燃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能源来源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煤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人们对煤的组成和性质的了解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般来说,煤可以分为显微组分和微细组分。
今天,主要讨论的是煤显微组分。
首先,显微组分可以显微镜下观察到,而且它们最重要的特征是煤层组织。
这些组分和煤层交互作用,影响煤的性质。
一般而言,煤显微组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有机质、无机质、矿物、水分和其他混合物。
其次,有机质是煤显微组分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
它们包括有机质和类腐殖质,主要来源于树木碳化过程。
它们可以描述为由碳和氢组成的有机物质,能够产生高易燃性气体,一般称之为可燃固体煤。
在一定程度上,有机质的含量决定了煤的热值和燃烧性。
接下来,无机质是煤显微组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煤形成过程中植物残余的矿物质。
无机质也可以分为全水分、微量矿物、重金属和其他物质。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影响热值和燃烧性,在煤的组织形态中,无机质和碳的比例也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其他混合物也是重要的煤显微组分。
它们包括有机物、水分、热熔质和无定形物质等。
其中,有机物可以由表面活性剂和油脂等有机物组成,它们混合在煤中,可以增加润滑性及弥补煤的水分缺失,从而极大地提高煤的利用率。
最后,水分是煤显微组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和煤的性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的特点是影响热值,同时也改变了煤的烧结性能。
一般而言,水分含量越高,煤的热值就越低。
通过不同的水分测量方法,如热重分析、KF分析和紫外分析等,可以准确测定煤的水分含量。
综上所述,煤显微组分对煤的性质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分析和测量煤的显微组分,为煤的性质和利用做出恰当的评价,从而改善煤的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煤的显微组成在显微镜下才能识别的煤的组分,叫做显微组分。
由植物转变而成的是有机显微组分,而矿物质是无机显微组分。
显微镜下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观察煤片:一种是在透射光下观察煤的薄片,鉴定标志主要是颜色(透光色)、形态和结构等;另一种是在反射光下观察煤的光片,鉴定标志除颜色(反光色)、形态和结构外,还有突起等。
反射光下用油浸物镜代替干物镜时,由于浸油的折光率与物镜透镜光学玻璃的折光率相近,使物镜透镜与光片之间形成一个介质均匀的整体,使射入物镜的成象光线增多,减少了有害的反射光,提高了视野中各显微组分影象的反差和清晰度,使之更易于识别。
因此,反射光下通常用油浸物镜进行观察。
当前国外岩石学研究发展趋势是较多地以反光透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代替单独透光或单独反光的研究方法。
透反两用的光薄片除了用于镜下鉴定外,还便于电子探针、电子显微镜的研究。
在研究煤中某些特殊组分和显微组分的细微结构时,运用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煤的有机显微组分腐植煤的各种显微组分基本上可分为三类,即凝胶化组分、丝炭化组分和稳定组分。
腐泥煤主要是由藻类及其分解产物组成。
现分述其特征:(一)凝胶化组分凝胶化组分是腐植煤中最主要的显微组分。
它是植物茎、叶的木质纤维组织经过凝胶化作用形成的各种凝胶体。
透射光下,凝胶化组分透明,具有橙红色(指低变质程度的烟煤而言,下同),反光色为灰色,油浸反光色为深灰色,没有突起。
我国大多数煤田的煤都以凝胶化组分为主,一般占50~80%,有些中、新生代煤甚至达90%以上。
凝胶化组分由于凝胶化作用深浅不同,分解程度不同,可分出木煤、木质镜煤、镜煤以及凝胶化基质等组分。
1.木煤特点是细胞结构保存完好,细胞壁保持原厚或稍有膨胀,胞腔清晰,排列整齐,横切面呈圆形、椭圆形,纵切面呈长条形,通常是空腔,但也可能被矿物质或有机质所充填(图版Ⅱ‒7)。
正交偏光下具有明显的条带状消光现象。
木煤是木质纤维组织在沼泽中吸水膨胀的初期产物。
木煤在煤中分布不广泛,多呈透镜状,少数呈碎片状。
2.木质镜煤是木质纤维组织继续膨胀的产物。
细胞壁膨胀很历害,细胞结构模糊,仅留下少量大小不等的细胞空腔,且排列很不规则。
有的木质镜煤细胞腔几乎完全消失,仅由于颜色深浅不同而显团块状(图版I‒2),正交偏光下,可见条带状消光现象,轮廓明显。
有些团块状木质镜煤边缘常被角质膜所环绕,保存叶片或嫩枝的外形,可能是由叶肉组织或嫩枝转变而成(图版I‒4)。
第三纪褐煤的叶肉组织中常分散着树脂状物质。
一般木质镜煤的透光色比镜煤略浅,反光色略深,胞壁微突起,木质镜煤多呈透镜状。
3.结构镜煤经强烈分解后仍可用颜色深浅的差别区分出细胞痕迹的凝胶化组织。
结构镜煤常呈现出细胞结构的残迹,或为暗色的短细条状结构。
在正交偏光下,结构镜煤常呈现微弱的条带状消光或网状消光现象。
在煤中呈条带或透镜状出现。
在褐煤和低变质烟煤中,如广西百色、辽宁抚顺和阜新等煤田的煤,常见年轮结构清晰的结构镜煤(图版I一1)。
由植物茎部木栓组织转变而成的结构镜煤,胞壁在透光下为黄色,胞腔为橙红色。
4.无结构镜煤经强烈分解后,细胞结构完全消失的凝胶化组织,通称为镜煤。
在透射光下显均一状结构,正交偏光下稍显粒状或均匀消光现象。
镜煤的轮廓清楚,可见垂直的内生裂隙(图版I一3)。
5.凝胶化基质凝胶化基质是植物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彻底分解的产物。
强烈膨胀的植物组织在沼泽水溶液中逐步分离成碎块以至细微的胶粒,形成胶体溶液——溶胶。
溶胶在沼泽内流动时,混入了稳定组分、木质纤维组织的碎片和矿物质等。
以后当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如酸碱度、温度、电介质影响等)改变时,溶胶发生凝聚作用,变成凝固的胶体,即凝胶化基质。
凝胶化基质是煤中最常见的显微组分,特点是它胶结着稳定组分、其他植物组织等形态分子,有时也胶结着同生矿物质(图版I ‒2,Ⅱ一9)。
凝胶化基质有两种:一种是均一状凝胶化基质,在高倍镜下也相当均一,透光色均匀而透明。
另一种是结构凝胶化基质,高倍镜下可以看出是由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颜色略有深浅的团块、斑点集合而成。
当基质中散布着大量粘土质微粒时,透光色变暗。
6.凝胶化浑圆体具有清晰的轮廓,如圆形、椭圆形及纺锤形的凝胶化物质(图版Ⅱ一11)。
一般结构均匀致密,甚至在正交偏光下也呈现均匀消光现象。
7.凝胶化菌类高等植物内部有时寄生着真菌等菌类,湖沼中也有真菌等繁殖,有些煤中保存了菌类的繁殖器官——菌核。
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结而成。
菌核近圆形或椭圆形,具网孔状结构。
网孔大小不一,数量不等,边缘平整或具瘤状突起。
除菌核外,煤中还有椭圆环状的菌孢子,如单胞孢、双胞孢和多胞孢。
有时煤中还保存着花环状菌根,它是由与高等植物根部组织共生的真菌形成的。
菌核等真菌遗体在成煤过程中或者以凝胶化方式保存下来,称为凝胶化菌类,或者以丝炭化方式保存下来,称为丝炭化菌类。
辽宁抚顺、吉林珲春及云南等地第三纪煤中常见菌类遗体。
近代泥炭沉积研究表明,某些植物群落,如莎草科及禾本科植物易受黑粉菌、锈菌等侵袭,因此由芦苇变成的泥炭及褐煤中常有大量菌类遗体。
在气候较干燥的条件下,某些苔属泥炭和被子植物的木本泥炭中菌类亦较富集。
8.凝胶化碎屑特征与无结构镜煤相似,但小于30微米,形态极不规则,无细胞结构。
凝胶化组分具有粘结性,挥发分和氢含量都比较高。
(二)丝炭化组分丝炭化组分也是煤中最常见的显微组分,它是由木质纤维组织经丝炭化作用形成。
透射光下黑色不透明,反光下突起高,呈白色,油浸反光色为白色到亮黄白色。
我国大多数煤田煤中丝炭化组分含量在10~20%左右。
1.丝炭丝炭保存着明显的细胞结构,和木煤相应,易识别。
一般丝炭的胞腔宽大而胞壁较薄,胞腔形状有长方形、圆形和扁圆形等(图版I— 4,Ⅱ一3,Ⅱ—4),有时可见到年轮。
丝炭细胞壁有厚、薄两种,薄壁丝炭受挤压易破碎成次生的星状、弧状结构,有时呈褶曲状。
丝炭细胞腔常被黄铁矿、粘土矿物等充填。
2.木质镜煤丝炭具有与木质镜煤相应的细胞结构,特征是胞壁强烈膨胀,胞腔缩小,排列不规则,有时只保存个别胞腔(图版I ‒5)。
多呈透镜状,较常见。
3.镜煤丝炭具有镜煤结构的植物组织受到丝炭化作用形成的。
看不出细胞结构,常呈透镜状或条带状出现,偶而可见垂直裂纹。
镜煤丝炭较少见(图版Ⅱ—17)。
4.丝炭化基质透射光下,黑色不透明,反光下呈白色、微突起。
在油浸反光的高倍镜下,多呈团块状、棉絮状、不规则条带状出现,夹杂着孢子等形态分子和矿物质。
5.丝炭化浑圆体(图版Ⅱ—18)6.丝炭化菌类(图版Ⅱ‒25,Ⅱ‒26)氧化树脂体:多呈浑圆状,并具有大小相似的圆形小孔或带有方向不一的氧化裂缝(图版Ⅱ‒27),在石炭纪和二迭纪煤中较多。
7.丝炭化碎屑小于30微米的无细胞结构的丝炭化物质碎屑,形态极不规则。
8.微粒体在反光油浸下呈白色,是极其细小的颗粒,大小近于1微米,往往充填在细胞腔中,也常与粘土矿物混杂在一起。
M.Th.马科夫斯基(Mackowsky,1973)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浸蚀光片的研究表明,微粒体可以由细胞壁分解而形成,也可以由惰性组碎屑组成,它也可能是细胞分泌物所组成(图版,Ⅱ‒29)。
丝炭化组分没有粘结性,挥发分和氢含量低,碳含量高。
(三)稳定组分稳定组分是成煤植物中化学稳定性强的组成部分,包括树脂、孢子、花粉、角质膜、木栓层等。
透光下透明,呈黄色,轮廓清楚,外形特殊。
反光下呈深灰色,大多具突起,油浸反光下呈灰黑色——黑灰色。
1.木栓层木栓层是组成树皮的一部分。
木栓层由多层扁平的长方形木栓细胞组成,排列规则,纵切面上呈迭瓦状结构(图版I‒9,I‒24,Ⅱ‒19),在弦切面上呈不规则的鳞片状结构,色调不均匀。
有时木栓层受凝胶化作用影响膨化而使原有的细胞结构模糊。
木栓层常以轮廓清楚的宽条状或碎片状出现。
我国南方晚二迭世煤中木栓层分布普遍,江西乐平、浙江长广煤中木栓层高度富集,形成典型的树皮残植煤。
2.角质膜角质膜存在于植物的叶、枝、芽的最外层,是由角质物质组成。
显微镜下呈厚度不等的细长的条带出现,外缘平滑,而内缘呈锯齿状。
角质膜多呈断片平行层理分布,有时细长的角质膜保存在叶肉组织的周围。
根据角质膜的形状、锯齿状内缘及尖角状折曲,一般易与大孢子相区别(图版I ‒8,Ⅱ‒5)。
图2‒5压扁的大孢子切开后的示意图(据E.施塔赫,Stach,1935)1‒切面穿过两个射痕;2‒切面穿过一个射痕3.孢子和花粉孢子是孢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孢子细胞内部是原生质,孢子壁是由内壁、外壁和周壁所构成。
内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在成煤过程中与孢子细胞内部的原生质一起被破坏。
周壁也不易保存。
而外壁是由孢粉质组成, 致密且更易保存,所以煤中所见的孢子主要是孢子的外壁。
孢子发育于孢子囊中,是由孢子母细胞经过两次分裂产生四分体,分离后便形成四个孢子。
一般孢子囊不稳定,在成煤中不易保存,常见的是单个孢子及其断片。
各门类孢子植物的孢子的大小、外形不同。
异孢植物一般雌性孢子个体较大,称为大孢子,雄性孢子个体小,称为小孢子。
同孢植物有的孢子大小、外形彼此相似,且无雌雄之分。
大孢子直径一般由0.1~3毫米,有时达5~10毫米。
鳞木的大孢子个体很大,如石松孢(Lycospora)直径由0.3~3毫米。
在煤片中大孢子呈被压扁的扁平体(图2‒5),纵切面呈封闭的长环状,折曲处呈钝圆形。
透光下,大孢子壁可显示粒状结构,有时大孢子外壁尚能区分出“外壁外层”和“外壁内层”两层。
大孢子外缘多半光滑,有时表面具有瘤状、棒状、刺状等各种纹饰(图版I‒7,Ⅱ‒6)。
个别情况下,可见到三个或四个大孢子在一起,称为三孢体或四孢体。
小孢子一般小于0.1毫米,多呈扁环状、细短的线条状或蠕虫状,沿层理分布(图版Ⅱ‒20),有时堆积在一起,称为小孢子堆。
花粉是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形态与小孢子很相似,在煤片中难以区别。
在做孢粉分析时可见小孢子表面常有三射线裂缝痕,而花粉没有。
古生代是孢子植物繁盛时期,封印木以及芦木、鳞木、楔叶木都是产生大孢子的异孢植物,所以在我国晚古生代煤中一般都有大孢子,如新汶、淮南及贾汪等煤田孢子都较多。
在中生代、新生代的煤中常可见苏铁目植物及针叶植物的花粉,可用于煤系地层的对比。
4.树脂(树脂体):形状颇多,常呈椭圆形、纺锤形,轮廓清楚,没有结构(图版I ‒10,Ⅱ‒21)。
在一些大块的凝胶化木质部组织的胞腔中常有树脂充填。
树脂的显微特征是:透光色较浅,多呈柠檬黄色;在反光下一般呈低突起或无突起,表面均匀,较易识别。
裸子植物(如针叶类)含的树脂特别多,例如我国抚顺煤田树脂体特别丰富,石化后称为琥珀,是有名的工艺美术原料。
稳定组分具有挥发分高、氢含量高的特点,大多数稳定组分具有粘结性。
(四)藻类及腐泥基质腐泥煤是由藻类及其分解产物腐泥基质所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