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诗歌体制研究的几点思考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创作研究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创作研究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其创作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影响不言而喻。
他的诗歌以雄浑奔放的风格,豁达开阔而又富有想象力、感情表达力,成为后世诗歌的榜样和典范。
以下笔者将从李白的生平、创作特色和文学价值三个方面来阐述他的诗歌创作研究。
一、李白的生平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原籍陇西郡成纪县(今陕西省凤县)。
出生于公元701年,自幼聪慧,父母早逝后,随皇甫冉学习。
后来他进入岐州高僧惠能门下,接受了不少禅学思想,而这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源泉之一。
李白曾辗转于各地,游历四方,曾经担任过官员、继承过遗产、翻译过外国文献、任教于长安扶苏书院,直至公元762年病逝于唐都长安,享年61岁。
二、李白的创作特色1. 结合现实李白的诗歌往往表达了对于现实的思考和感悟,而他的创作也是与具体的社会现实情况相结合的。
如《将进酒》中“庐山谷口徐公神,沙湖风景独西秦”一句,描写出了庐山和沙湖的美景,也揭示了当时唐代的繁华景象。
而《将进酒》作于杜甫逝世后,李白也就借此诗纪念了自己和朋友的离别,抒发了自己对于浮沉世事的看法。
2. 一些典型瑕疵李白的诗歌中一些典型瑕疵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句话中“元夜时”应为“元宵之夜”,“昏后”也应为“昏时”。
这些瑕疵虽然直接影响到了李白的语言水平,确甚至成了其独特的魅力,更体现了李白诗歌中那股自由奔放的风格。
3.超越现实李白的诗歌超越了现实,背离了客观的现实,却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他有“依山尽青堆,枕水向黄昏”的“题扇子幽居谢晋公”;更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将进酒”,尽显其诗歌中那种豁达、开阔的精神状态。
三、李白的文学价值李白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而且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李白的诗歌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巧。
其豁达、奔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当代诗歌创作也受到了不少借鉴和启示。
《李白的诗歌艺术风格研究》

李白的诗歌艺术风格研究引言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以其豪放热情、奔放浪漫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讨李白的诗歌艺术风格,分析他在题材选择、语言表达、结构安排以及意境塑造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 题材选择李白的诗歌作品涉及广泛的题材,包括山水田园、酒食花草、历史传说、哲理思考等多个领域。
他善于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结合,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山水之美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二. 语言表达李白的语言表达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他善于运用形象化、比喻化和音韵化等手法,以生动活泼且富有节奏感的方式将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
他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直观的表达,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和情感。
三. 结构安排李白的诗歌结构安排灵活多样。
他常常采用抒怀、抒史、抒志等不同手法,通过层层推进的叙述结构来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善于运用对比、倒装、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各种与韵律相关的形式化结构,使诗歌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四. 意境塑造李白擅长通过细腻而深刻的描写来塑造意境。
在表现山水之美时,他能够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壮阔奇峰或柔美宜人之景;在抒发豪情壮志时,他则能够用雄浑磅礴的语言营造出英雄气概和激情澎湃之境;在描绘生活琐事时,他常以幽默机智的语言赋予诗歌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
结论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以其广泛的题材选择、感染力强大的语言表达、灵活多样的结构安排和细腻深刻的意境塑造而备受人们喜爱。
他通过诗歌传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并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关于李白诗歌体制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李白诗歌体制研究的几点思考
郜晓芹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6)002
【摘要】考察李白诗歌的用韵情况,首先应分别其诗的体制,即严格地区分近体和古体.但在一些研究资料中,对李白诗体制的分别不完全相同,古、近体诗的数量说法有异.从近体诗最讲究的平仄、对仗等方面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指出依据什么标准、哪一家之说是问题的关键;同时认为出现这样的差别是正常的,无论依据哪一家之说,中要缜密、系统地进行分析、研究,取得的结果都是可信的,对研究李白及其诗歌、
研究汉语语音史、诗律学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2页(P107-108)
【作者】郜晓芹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公共基础部,安徽,合肥,23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魏晋风度与李白诗歌创作——从李白诗歌中的魏晋人物说起
2.李白诗歌中的秋
天意象初探——李白诗歌中的有关秋天的诗的研究性学习结果3.健全中央和地方
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研究——基于中国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体制研究4.俄军
的电子对抗体制研究所及装备体制研究方向5.李白诗歌中酒的意象及其体现——
以李白诗歌英、汉版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白的诗歌艺术研究

李白的诗歌艺术研究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艺术引领了唐代的文化风潮,被誉为“诗仙”,被后人奉为经典。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李白的诗歌艺术进行研究。
一、李白的诗歌艺术风格李白的诗歌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其作品大多以豪迈、奔放、高远和豁达的风格为主,其文学特点为“直言无隐,表现豁达,锋芒毕露,豪放无羁”。
其所写的《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作品,都具有豪放奔放的特色,其艺术魅力让人叹为观止。
二、李白的语言艺术李白诗歌中的语言艺术非常突出,其运用典故、象征、比喻等手法,使得其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社会批判。
同时,他的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渲染、修辞等手法,使得诗歌呈现出色彩缤纷、活泼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三、李白的人生体验李白的人生体验对其诗歌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他一生多次游历世界各地,西行遇神仙,东游逢牛渚,多次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和人间的繁华,这些经历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精华和灵感来源。
四、李白的诗歌思想李白的诗歌思想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当中。
他以“豁达超逸,自由不羁”为人生态度,他跳脱于那些琐碎的庸俗生活,追求自由和卓越,表现出一种不顾生死的诗歌精神,其真正的追求在于不断聚沙成塔,努力寻找人生真谛。
五、李白的艺术影响李白的诗歌艺术对文学界和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成为了唐代诗歌的经典篇章,为后代诗人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灵感,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体生命意义、自由政治和人文精神等问题的思考。
总之,李白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化普及者,他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弘扬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卓越的成就和卓越的人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研究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研究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是中国传统诗歌写作中的一种流行方式,为提高
诗歌鉴赏水平,深入了解李白诗风是重要的。
一、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
李白具有浪漫主义的思想,主张人类尽情抒发自我真实感受,拒绝保守,充分展示个性主观自由,表达多姿多彩的生活意义。
他的诗歌充
分展示了浪漫主义的人文关怀,他重视人类的天性,主张把心灵对美
好的表达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他以诗友为友谊伴侣,热衷于思考、自
由斗争,在灵魂世界里徜徉、自由奔放,以及情感真挚、品生育果真。
二、诗歌运用情态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在诗歌运用情态方面具有明显特点:他重视情态的
运用,一方面表达对自然美的抒情感受,另一方面表达生活中的现实
痛苦,展示渴望变革的强烈愿望;他的情感主观、表达随意,客观描
绘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不断彰显出贴近自然、超脱封建的理
想情怀;他的情态表达也有浓郁的禅宗新,明显的新时期玄思浓重的
影子;他的语言在诗性之上加上无尽的想象,令人神魂颠倒。
三、结语
以上分析表明,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在拉开中国传统诗歌编写方式的序幕,它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而且极大震撼了后世的
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艺术家,为文艺复兴做出贡献。
李白研究报告3000字

李白研究报告3000字【李白研究报告】一、引言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流派广泛,包括山水田园之景、边塞之战、纪事杂咏等,作品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奔放的想象力,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
本报告旨在对李白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诗歌创作的特点和意义。
二、李白的生平李白出生在今陕西凤翔县一个贫困的士族家庭,少年时代就展示出了对诗歌的天赋。
他曾游历许多名山大川,广交诗人和文人墨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他的作品数量众多,上千篇,其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包括《将进酒》、《静夜思》、《送友人》等。
三、李白诗歌的特点1. 雄浑奔放的气势: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的气势,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他的诗歌常常写景抒怀,通过丰富的词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和自己的豪情壮志。
2. 自由奔放的想象力: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奇思妙想和想象力,他常常描绘一些超越常人的场景和形象,如他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写道:“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使作品增添了一种神秘的魅力。
3. 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李白的诗歌情感真挚、深入人心,他善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他的诗歌中流露出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对友情的珍视、对爱情的追求等,深深打动了后世读者的心灵。
四、李白诗歌的意义1. 独创的诗歌风格:李白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不拘一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开创了唐代诗歌的新局面,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对人生的思考:李白的诗歌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他善于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启发了后世许多诗人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3. 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李白的诗歌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他善于运用典故和古代传说,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白诗歌研究小结

李白诗歌研究小结
李白诗歌研究小结
李白,公元701-762年,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多取材于生活,反映了他内心的悲凉和难以言表的痛苦。
李白不仅有大量的诗歌创作,而且有浓厚的诗意思想。
他的诗歌弥漫着浪漫的气息,反映了他对和谐、平等、自由的深刻渴望。
他的诗歌描绘出反抗封建社会的做法,并倡导了以理智和平的思想方式来化解矛盾。
他大量使用的比喻和隐喻使他的诗歌又更添一份神秘的美感。
李白的诗歌有着非凡的魅力,在浓厚的诗情之下,他的诗歌表达了不宽容、友谊、勇敢的崇高理想。
李白的诗歌表达出一种强烈的追求自由的精神,充满了他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言情的浪漫情怀。
他的诗歌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而且把他思想投射在村落、酒吧、庙宇,甚至大自然、人性等不同场合中,实现了他对人生的高尚理想。
李白的诗歌唱出了中国古代一个梦想者的心声,他的诗歌被赋予着神秘的美感,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锐利的独特气质。
他的诗歌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诗人,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李白的乐府诗创作与风格探析

李白的乐府诗创作与风格探析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心得有一定的深度,下面将从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和风格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李白的乐府诗创作乐府诗是古代民歌和宫廷乐府的结合体,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民间性。
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在传统的乐府诗的基础上,融入了他独特的个性和创作风格。
首先,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例如《将进酒》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短暂和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快乐的渴望。
其次,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展现了他的旅行经历和对自然的热爱。
李白游历过大半个中国,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广阔的天地。
例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对庐山瀑布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最后,李白的乐府诗创作体现了他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注。
他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了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
例如《古朗月行》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对边塞戍鼓和孤雁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边塞生活的思念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李白的诗风李白的诗风独特,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主要特点。
首先,李白的诗作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
他的诗作常常以豪情壮志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为基调,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快乐的追求。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
其次,李白的诗作情感激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了对人生和爱情的激情追求。
例如《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通过对月光和影子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由恋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李白的诗作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诗作常常采用韵律优美的语言和押韵的手法,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见李白在诗歌史上之影响。李白一生创
作了大量的诗歌, 传世的约千余首, 数以百计的名篇佳作 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世界人类的精神财富。李白作为一 代诗仙, 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我们理应对其诗 的用韵特色进行系统的研究。 要考察李白诗歌的用韵情况,首先应分别其诗的体 制,即严格地区分近体和古体,因为古体诗用韵宽,近体 诗用韵严, 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前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语音现象,后者基本上是牢守功令的。现有的研究资料 中, 对李白诗体的分别, 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上海古籍出 李白集校注 》( 瞿蜕园、朱金城 版社 !JH" 年 # 月出版的 《 “ 校注 ) 王运熙写的前言中, 认为李白 “ 七律仅十多首 ” , 五 律有七十多首 ” 。鲍明炜先生 !JA# 年发表在 《 南京大学学 报》 上的 《 李白诗的韵系 》 一文, 认为李白近体诗约二百余 首。 也有认为李白近体诗近三百首的。 那么对于李白一家 诗的分别,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导致分类结果有 异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关系到各家确定古、 近体诗的标准。 众所周知, 近体诗是唐代才有的, 是从六朝的古诗上 发展起来的, 由汉魏古诗演变成为齐梁以后的新体诗, 再 演变成为唐初的律绝诗,诗歌有逐渐律化的趋势。可是, 在律绝形成的同时,又由于摹仿汉魏六朝的古诗而产生
&’ ( ( )**+ , *-. )
四联都用。 王力 《 汉语诗律学 》 中讲到 “ 如果只用于一联, 就
&’ ( ( )!*’ ) 是用于颈联, 这时颔联不用对仗 ” 。但张世禄 《 杜甫
与诗韵 》 则认为 “ 中两联必须有一联对仗 ”& * ( , 就是说这一 联或者是颔联或者是颈联。可见两说不完全一致。 排律的对仗,本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无论有多少联 语, 一律须用对仗。 但是就如律诗里虽规定用对仗, 也还有 人稍存古法,偶然在颔联里免用一样,李白十韵以上的律 诗中, 除首尾两联外, 往往还有一联不对仗或对仗不工, 多 为第二联。这类诗歌 的平仄规律 很严,和近 体诗完全一 致。 是将这部分诗看作仿古的排律, 还是看作古体诗, 也是 容易出现异议的地方。 以上 从近 体诗最 讲究 的两个 方面 分析了 分别 李白诗 体可能存在的分歧,可见依据什么标准、哪一家之说是问 题的关键。上面提到的王力说和张世禄说不完全相同。也 有人依据刘世教说, 刘说与上述二说也不完全一致。所以 出现分类结果的差别是难免的。 还有一些因素也将直接影响分类的结果。 一是各家所 依据的版本不同, 对李白诗歌的总数量说法不一。有的集 子仅收录七百多首诗, 有的则收录一千多首。目前常见的 有清王琦注本、 瞿蜕园、 朱金城校注本和萧士 一千零三十五首。 其次是伪作的问题。 据考证, 宋代以后的集子中, 所收 诗作不能肯定都是李白的作品, 其中可能有伪作。但是真 假已经不容易分辨。例如 《 小桃源 》 一诗, 瞿、 朱校注本云: “ 琦按此诗乃南唐许坚诗 ” 。 对于有问题的诗, 鲍明炜 《 李白 诗的韵系 》 在统计韵脚时, 都不计算在内; 也有的一律作李 白诗统计。另外, 瞿、 朱校注本后面的 《 诗文补遗 》 部分, 也 是争议较大的地方。 再次是对于韵例的分析不尽相同。同一处韵脚, 有人 认为是通韵, 有人认为是换韵, 而且有时因所据版本不同, 所收诗句也不完全相同, 都会影响韵例的分析。 以上所述, 是引起各人分类结果有异的主要原因。除 此之外, 还有一些历来有争议处, 如拗句能否作律句看, 是 否承认仄韵近体诗以及所谓的三韵小律等, 都可能引起分 类上的不同。 我们认为, 出现这样的不同是正常的。 无论依 据哪一家之说, 只要缜密、 系统地加以研究和分析, 取得的 结果都是可信的,对我们全面认识李白及其不朽的诗篇、 研究汉语语音史和诗律学、 考察唐代音韵及隋唐韵书的性 质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 ( 吴融 1 禅月集序 1 李太白全集 ( & 2 ( 1 $ 清 % 王琦 1 卷 /* ) 中华书局, !+..1 & ’ ( 王力 1 汉语诗律学 & 3 ( 1 上海教育出版社, !+.+1 ( & / ( 钱学烈 0 寒山诗韵部研究 & 4 ( 0 语文研究, !+#* , 5) 1 & * ( 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 & 3 ( 1 学林出版社, !+#*1 责任编校 边之 注本等。 其 中王琦注本和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本收诗数量相同,都是
, 而钱学烈 《 寒山诗韵部研
&/ ( 一文则作为近体诗来统计。李白诗歌中有相当一部 究》
分古风式律诗,是将其归入古体诗还是归入近体诗?这个 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古、近体诗数量的确定。或者全部划入 古体诗范围; 或者分类统计、 区别对待。后者即是将古风式 律诗分成三类: 全篇古体、 大部分古体、 半古半律。半古半 律的包括全篇有三个古句的。依此条件,全篇有三个或三 个以上古句的便视作古体诗。排律同样。绝句中如果只有 一个拗句 ( 即古句 ) , 可认为偶拗, 归入近体诗内。以上所 说“ 古句 ” , 是指拗而未救的句子, 拗而能救的仍为近体。 $ ’ % 排律 一般说来, 排律的平仄规律比普通律绝更 严, 只容许有子类特式 ( 诗句腹节的两个字平仄互换, 本是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B I !& I G" 作者简介: 郜晓芹 ( !J’B I ) , 女, 安徽中医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 硕士。
!"#
同。但是有些诗人在创作中,往往不甘受律句平仄的拘 束, 用了一些拗句 ( 即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 或该用仄的 地方用了平 ) 。 $ ! % 古风式律诗 五律用拗的最多。五律的第三字, 原则上是不该拗的, 拗了就成为古句, 古句多了就成为古 风式的律诗。这部分诗从字数、 对仗上看, 都合乎律诗的 要求, 只是一些诗句用了拗, 这是古、 近体诗互相影响的地 方。 在这种地方, 律古的界限是不明显的。 如何看待古风式 律诗,是将其归入近体还是归入古体,语言学界的看法并 不完全一致。王力先生在 《 汉语诗律学》 一书中, 将其放在 古体诗一章来介绍
李杜文章在, 光芒万丈长。李白和杜甫被视为唐代诗 人之首,甚至更有人认为 “ 国朝能为诗者不少,独李白为 称首 ”
K! L ( C!A&H )
了古体诗。唐代的古体诗是在律绝诗形成之后产生的, 在 体制上要受律绝诗的影响。在诗人的实际诗文创作中, 这 两种诗体之间常有交互影响的地方,例如李白的古体诗 中, 常常有律句, 甚至有的律句占整篇诗句的半数以上。 古体诗对仗的例子很多,其用韵也有的掺杂了一些近体 诗韵的色彩,有宽中带严、混中带分的迹象,这是古体诗 受近体诗影响的结果。 反转来,近体诗在格律上和用韵上也受了古体诗的 影响, 律绝诗里关于平仄的格式有拗体, 律诗里的颔联和 颈联也有很多失对的,这就是格律上受了古体诗的影 响。李白近体诗中有严中带宽的情况, 其中有拗体, 又有 似对非对的句子, 在用韵上也有偶然出韵的例子, 这些都 是受了古体诗影响的。 由于互相影响,就有一部分诗似乎介于古、近体之 间, 依据怎样的标准将其归类呢? 首先, 严格的平仄规律是近体诗区别于古体诗的主要 条件; 平仄和对仗是近体诗最讲究的两件事。 因此, 确定李 白诗何者为近体、 何者为古体, 主要应从这两方面着手。 !M 平仄 近体诗的平仄是以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平仄递用; 假定第一句诗的第一第二字都是平声,那么第三第四字 就应该是仄声; 如果第一第二字都是仄声, 第三第四字就 应该都是平声。一联之中, 平仄必须相对; 下一联的出句 必须和上一联的对句平仄相黏, 相近的两联, 平仄不能相
关于李白诗歌体制研究的几点思考
郜晓芹
( 安徽中医学院 公共基础部, 安徽 合肥 &G""GH ) 摘 要: 考察李白诗歌的用韵情况, 首先应分别其诗的体制, 即严格地区分近体和古体。但在一些研究资料中,
对李白诗体制的分别不完全相同, 古、 近体诗的数量说法有异。 从近体诗最讲究的平仄、 对仗等方面分析了存在差异 的原因, 指出依据什么标准、 哪一家之说是问题的关键; 同时认为出现这样的差别是正常的, 无论依据哪一家之说, 只要缜密、 系统地进行分析、 研究, 取得的结果都是可信的, 对研究李白及其诗歌、 研究汉语语音史、 诗律学等都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李白; 诗歌; 近体诗; 古体诗; 平仄; 对仗 中图分类号: 5&"#? && 文献标识码: F 文章编号: !""G I &!GB ( &""A ) "& I "!"# I "&
!"#
&’ ( ( )!"" , !!! ) “ ) 平仄 ” , 现改为 “ 仄平 ” , 七言为第四字 % 必须是仄声, 末二字必须是 “ 仄 末三字必 仄” , 对句第二字 $ 七言为第四字 % 必须为平声, ) 须是 “ 平仄平 ” 。但实际上, 诗人在创作中已经打破了这 个规矩。 李白十韵以上的律诗中就经常用到丑类特式。 由 于丑类特式和子类特式一样, 也是唐人发明的一种 “ 高格 调” , 那么, 律诗中容许用, 排律中能否作律句看?这个问 题也是影响诗体分类的一个重要因素。 “ $/%“ 黏” 对 ” 一首诗出句如系仄头, 对句必须是平 头, 出句如系平头, 对句必须是仄头, 这叫 “ 对” ; 否则叫 “ “ 失对 ” 。 黏” 有广狭义之分, 广义的 “ 黏” 就是一切的平仄 都合式, 不合叫 “ 失黏 ” ; 狭义的 “ 黏” 是指上一联对句如系 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系仄 头, 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 违者也叫 “ 失黏 ” 。近体 “ 诗讲究 “ 黏” 、 对” 。但 “ 黏” 和“ 对” 的格律在盛唐以前并 不十分讲究,二者比较起来,“ 黏 ”更居于不甚重要的地 位, 甚至中唐以后还偶然有不黏不对的例子。 李白的活动主要在唐玄宗、肃宗两朝,是盛唐时期, 他的近体诗就有失黏失对的例子。失黏的尤其多,例如 《 “ 自遣 》 :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 亦稀。 ” 在研究李白诗体时, 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0 对仗 近体诗的对仗, 常用于律诗和排律里, 绝句大多不用 对仗。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就一般情形而论, 律诗的 对仗是用于颔联和颈联, 就是第三句、 第四句对仗, 第五 句、 第六句对仗, 这是正例。 也有的少到只用于一联, 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