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通用6篇)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主张,选择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阐述了“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如何“咬文嚼字”,由此告诉

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必须“时

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首先,我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看到,

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十分频繁,唤醒了学生主体的意识,他

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

义建构。其次,我注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

行为,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和体验。本节课我在这方面很注意,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

不同见解,如“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就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交换看法;另一方面,在“巩固练习案”中,让同学们结合实例进

行一番阅读,实现自己的“咬文嚼字”,都很有见解。由于教师注

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从而使的过程成为文化建构和文化

积累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而且提升了其

文化素养。

最后,虽然较为圆满的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但不足之处仍然较为明显,值得深思。在讨论文章思路的时候。学生甲答:“作者由

表入里。先举咬文嚼字的事例,探求他背后的本质。”学生乙答:“作者运用了比较思维。先同中求异,接着异中求同。你是个‘没

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意义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还有‘你是?’与‘你这?’句式的不同。‘你是?’与你‘是?,就?’句子的不同。”两位学生回答的非常好,但此时我并没有及时引导

其他学生评价这两位学生的答案,而是直接总结思路为:1、由表入里。2、求同求异。没有引导全部学生参与进来是不合适的。此外,由于时间关系“巩固练习案”没有充分让学生自主完成。

选入高中《语文(必修5)》的《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篇优秀的文艺随笔,更在于它本身就是在讲语文知识和语文思想,所以语文老师大都很重视本文。

1.读:写读后感,首先要确定感点,进而确定文章中心,这就需要反复读原文,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原文,特别是其中重点语句的理解,使学生树立对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2.思:写读后感,须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我想借此引发学生对自己语言运用的反思,促使学生日渐养成用语谨严的良好习惯。

3.写:读后感是一种常用文体,从拟题到章法到用语,都有其自身的写法,通过这次作文,可以使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

这个课的讲解让我挫败感骤增。

我们安排了三个课时,也是借鉴了名校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子。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做学案。第二课时再读课文,教师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搞清楚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最后一课时分析论证方法,借鉴经验。

教学设想是美好的,可是在第一课时之后,我悲哀的发现,我们学生根本就没有读懂文章。长久以来的讲练模式训练了他们的做题能力,但是却限制了思考能力的发挥。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他们不知道该看什么,该做什么。即使学案上的题目难度适中,层次分明,面对课文,他们仍然一头雾水。

今天是第二课时,我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找到事例和事例论述的道理。我以为这很简单,可没想到他们都一脸迷茫地看着我,教学过程进展龟速。没办法我只好带着他们一段一段地来讲,可是这样的讲解方式,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在混乱中,我把第二课时讲

完了,最后一课时我已经不想讲了。我觉得第三课时如果还这样的话,那大半是在浪费时间。

是我教坏他们了吗?一想到这种可能性,心里像是被菜刀来回剁着的生肉,翻来覆去的疼。我一直都在努力追赶老教师的脚步,一

直都在学习怎样把课讲好。可为什么结果还是这样不尽如人意?

1.备课前期原本想侧重于对文章结构的解读,让学生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文章结构,有利于他们的学习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但

是又觉得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文艺鉴赏方面的知识也很重要,就导致

了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内容过多,想面面俱到,后来权衡利弊,根

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了其中一个点重点讲解。

2.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一开始过于注重讲解互动很少,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后来将其改进,减少了讲解环节,增

加了学生讨论、发言的环节,一方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

方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情况很好。

3.重新上这节课的话,会先在课前把文中的例子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不提前看课文的情况下,自己分析材料,上课时让每个小

组的代表发言,一起讨论材料进行鉴赏,教师在旁边起引导作用,

等讨论完以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比较自己和朱光潜的观点,这

样就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上周星期五,我给深圳市北师大附属学校高二(1)班的同学上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这篇文章,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设计

和教学过程做了认真的思考,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一、导入活泼,激发兴趣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已经先聆听了两位老师的讲课,发现这个班上的学生不大爱开口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而我面对又是

陌生的学生,没有合作的基础,怎么办呢?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导

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从我的第一次给深圳的学生上

课的紧张、兴奋而感动的心情导入,让学生看到了我的真诚及对他

们的热情的肯定,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营造了较

为融洽的课堂气氛,也就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