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合集下载

英雄主义电影缺点

英雄主义电影缺点

英雄主义电影缺点一、什么是英雄主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每个国家也都有每个国家的英雄,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

历史与人民需要英雄,而英雄主义也是自古以来精神文化领域里必不可少的一种存在。

“英雄”这个词汇众所周知,是为历史、民族或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一类特殊人物。

那么什么是英雄主义呢?英雄主义在《辞海》中被定义为:“英雄主义指的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和行为,是一个人凭直觉去完成一项任务,这项任务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还展现了一个人的勇气、力量、良好的品质和乐于帮助他人的善心。

” [1]这种精神与行为是超我的存在,是英雄人物牺牲小我为大我的一种特殊性存在。

纵观古今,中国经历了数代的风云变幻,在那些烽火连天的朝代更替的乱世当中,各路英雄豪杰辈出,他们心中有比追求自我享乐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把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作为自己使命,并为之全力以赴。

时间沉淀,大浪淘沙,太多籍籍无名的人被历史遗忘,但英雄人物却被铭记。

诚然,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但英雄人物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为推动历史进步、国家繁荣做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贡献。

英雄人物的个人超凡行为,虽然不会改变历史,但却会加快历史前进的步伐。

在诸多英雄事迹中,如果没有这些人物英勇果断、不畏艰难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前进的路可能还要更加曲折崎岖。

英雄主义不仅具有以上的意义,对人格的塑造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这种特殊的精神文化自然也就成为电影表现的题材之一,而英雄主义在战争题材电影中表现尤其突出。

英雄主义既有人类的共性特征,又因为所处的民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由于中国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同,因此中美英雄主义的特点也有所不同。

二、中美战争题材电影中英雄主义对比分析战争宛如一场死神的饕餮盛宴,一群铮铮铁骨的铁血汉子为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背井离乡踏上了战场。

一旦踏上了战场,就意味着他们随时遭受着死亡的威胁。

正是英雄主义在这样残酷的战争环境下闪耀着光芒。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作者:樊超来源:《声屏世界》 2020年第2期樊超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电影作为最有力的艺术手段在战争前后和期间都以不同形式表达不同的看法。

中国作为受苦难的国家之一和作为“救世主”的美国对于二战题材把握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文章主要从界定研究对象开始到解析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创作背景和概况,再到对中美两国二战题材电影进行多方面详细比较,最后对此类电影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新世纪中国美国二战题材电影比较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一、人物形象塑造。

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人物形象塑造具有多样性和立体性。

新世纪以来,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塑造较以前而言,逐步从主要英雄人物过渡到人物群像化,比如2009年的《南京!南京!》中英勇牺牲的国民党军官陆剑雄。

刘烨饰演的陆剑雄在南京被攻占后领导仍然驻守城内的士兵奋勇抗战,这一内容占据了影片三分之一篇幅。

该片中高圆圆饰演的姜老师和留守的安全委员会的人员维持着安全区难民营的生活,姜老师是一位彻头彻尾的高尚的人,她极力保护着安全区的女孩子不受伤害,频繁救下即将赴死的男人们等。

影片里拉贝的秘书唐先生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人物,他为了保护家人而出卖同胞,在看清楚了日本人的面目后幡然悔悟,因内疚用自己性命换回了另一人的性命。

残暴的日军队长、受苦难的慰安妇们、良心发现的日本士兵角川,导演陆川不是在刻画描绘一个人物,而是许多人物。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说哪个人就是绝对的主角,在战争的蹂躏下,不同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该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多样化也是该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东京审判》里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法官梅汝璈看起来是本片的主角,但他的戏份并不多,影片不仅将镜头给予了法官们,还将镜头给了战犯和日本的平民百姓。

《金陵十三钗》里有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约翰·米勒,受战火折磨的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士兵,还有挺身而出救人的风尘女子(玉墨)。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近年来,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逐渐成为了影迷们的焦点。

这些电影以独具特色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呈现出二战时期的历史画卷,让观众们感受到了那段沉重而又激烈的历史。

下面是对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的分析。

一、角度与视角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各自采用了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呈现历史事件。

例如,《金刚》这部美国电影,虽然战争是其中一个主题,但标志性的大猩猩金刚才是真正的主角,其余部分都是为了展示动物福利和拯救公主安娜的故事。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南京!南京!》则从日本军队入侵南京的角度出发,全方位地塑造了那场悲惨的大屠杀,为南京保护区中勇救无数平民的“南京民间文化救济队”人物创造了情感。

二、题材选择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所涵盖的题材和角度各有不同。

例如,美国电影《独行侠》讲述了美国陆军中一个士兵的故事,中国电影《黎明之前》则聚焦于独立自由军组织。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聚焦于一场荒野战斗,而中国电影《永不瞑目》则讲述了在日本对华战争期间中国军人的抗争故事。

三、叙事方式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的叙事方式也不同。

例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在反思那种生命与自由的巨大代价并认为其意味重大的情况下记述的;换句话说,电影讲述了某个家庭在二战期间的痛苦经历,日本电影《中部台风》则采用了一种更为简单的叙事方式,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日本人对于船只和船员生命的关心。

四、战争主题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的战争主题各有不同。

例如,日本电影《无间道》通过一名美国军官与一位日本女护士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二战中日本人的心理状况;美国电影《夺命救援》则是聚焦于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时,一群美国战士在日本岛上的故事。

这个战争情境凸显了人性的恶与善,并且是一部有凝脂之味的电影。

总的来说,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各自采用了不同的角度、视角、题材选择和叙事方式,分别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认可。

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些电影,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特殊而且重要的历史,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自20世纪初以来,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

二战题材的电影一直是两国影视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美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方面也展开了合作和交流。

本文将对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对两国文化传统和历史观念的影响。

一、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概况1.1 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二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多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故事。

近年来,中国二战题材电影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美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尤为突出,美国二战题材电影数量众多,题材丰富。

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以对战争的再现和讴歌为主,也有不少关注战争背后的人文情感的作品。

这些电影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2.1 对历史事件的关注中美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方面都十分关注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记录。

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多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突出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精神。

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更加关注美国在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致力于讴歌美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2.2 对战争的态度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都呈现出对战争的反思和态度。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电影,都在表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的强调人性的光辉和英雄的价值。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观众中引起共鸣,也成为两国二战电影的共同点。

2.3 文化传统的影响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在承载着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更加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英雄的塑造,突出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则更加注重故事的表现和情感的激发,追求视听的震撼和观众的情感共鸣。

3.1 历史观念的差异3.3 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差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制片国,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在国际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不及美国,但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大,中国二战题材电影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关注。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新世纪以来,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这些影片通过不同的制作水平和故事叙述方式,展现了二战时期的壮丽历史和伟大战争。

本文将通过比较中美两国二战题材电影,分析它们在故事叙述、视觉效果、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制作中的不同表现和文化价值。

一、故事叙述在故事叙述方面,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美国电影往往侧重于个人英雄主义和战争胜利的宏伟叙事,例如《拯救大兵瑞恩》、《太平洋战争》等影片。

这些电影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的塑造,强调了战争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展现了美国在二战中的力量和伟大。

而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则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抗战故事,例如《集结号》、《刺杀小说家》等影片。

这些电影通过表现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生存现状和抗战精神,强调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顽強和团结。

故事中的英雄形象更多地是来自普通人,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战争年代的艰难与顽強。

美国电影更注重战争胜利和英雄主义的叙事,而中国电影更侧重于普通人的生存与抗战精神。

这种差异反映出两国在对待二战历史和战争记忆上的不同态度和文化价值。

二、视觉效果在视觉效果方面,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美国电影由于制作团队和技术条件的先进,往往能够呈现出更为宏伟的战争场面和视觉效果,例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诺曼底登陆场面、《太平洋战争》中的珍珠港袭击场面等,这些场面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特效技术成为了影史经典。

而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则更注重通过细腻的人物情感和真实的历史场景来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例如《集结号》中的战场场面、《太平洋的风》中的驻守小岛情景等。

这些电影虽然视觉效果不如美国电影那样宏伟,但却更贴近人性,通过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历史背景的真实还原,让观众更为投入和共鸣。

美国电影在视觉效果上更为宏大和震撼,而中国电影则更注重人性与历史的真实还原。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近年来,二战题材电影在中美两国都备受关注和热议。

这些电影通过战争背景下的英雄事迹和战争的残酷现实,向观众展现了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进行比较研究。

从题材的选择上来看,中美两国的二战电影有一些共同点,比如都关注于战争的背景和军事行动。

中美两国在选择题材时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一些电影更注重于展现中国人民对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抗战,比如《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

而在美国,很多电影则更多地关注于美国在二战中的角色和影响,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和《夺宝奇兵》系列。

从视角的选择上来看,中美两国的二战电影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的二战电影中,更多地关注于中国平民的生活和遭遇,以及中国人民对抗侵略者的奋斗和牺牲。

这些电影往往通过个人命运和小人物的故事,来反映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比如《太平轮》和《烈日灼心》。

而在美国的电影中,更多地关注于英雄主义和战争的决策者,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英勇行为。

这些电影往往通过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战争策略的展示,来塑造战争的荣耀和力量,比如《敦刻尔克》和《血战钢锯岭》。

从制作水平上来看,中美两国的二战电影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美国的二战电影往往具有更高的投资和更精良的制作特效,呈现出更加真实和震撼的场景。

而中国的二战电影虽然在场景和特效方面有所欠缺,但更注重情感的传达和历史细节的再现,以及对中国抗战精神的讴歌,比如《我的战争》和《湄公河行动》。

和与不同:中美现代战争片比较研究——以《红海行动》与《勇者行动》为例

和与不同:中美现代战争片比较研究——以《红海行动》与《勇者行动》为例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全面复兴,我国的类型电影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喜剧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以3000万投资实现了38亿票房的奇迹;魔幻电影《妖猫传》以无尚的繁华铺陈了历史的隐痛与沉思;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中国式的神话重启了民族电影的科幻之路……时代选择、发展态势、产业格局,以种种因素为背景,中国类型电影在纵深的向度中得到了充分的伸展及宽广的覆盖。

其中,战争电影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

从《集结号》到《一九四二》再到《红海行动》,中国类型电影从个体、历史、现实等种种角度对战争题材进行了新的切入。

尤其是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战争电影”的《红海行动》则在美学维度和价值取向等向度中改写了中国战争电影的书写惯性。

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斗争的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最暴力的手段,是政治和外交的最极端手段。

广义来说,并非只有人类才有战争。

因而,战争的历史要比人类的存在还要久远。

战争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初期。

1898年,从斯图特•布列克顿在纽约的一个房顶上伪造了关于美西战争的场景照片之时起,电影艺术就拥有了以战争为主题的表达。

我国电影中的战争表述可以追溯到1924年,影片《吴佩孚》以“毫不避讳地极力渲染各种武力交战的军事场面”[1]被视为中国电影战争表达的起点。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战争电影历经转型、上升、探索、融合,以异彩纷呈的形式成为中国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2018年2月16日上映的《红海行动》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以内容选择、叙述视角、视听调度、技术传达乃至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种种突破和创新,不仅彰显了我国战争电影当下所具有的品质和境界,也为我国战争电影的未来开拓了新的格局和可能。

《红海行动》以“也门撤侨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中国海军特种部队“蛟龙突击队”八人小组临危受命,执行战地撤侨、营救人质、粉碎核武威胁的故事。

这种在战争题材框架中讲述的“海外营救”叙事,使我们不得不想起世界电影史中另一部类似的杰作《勇者行动》(Act of Valor )。

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

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

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近年来,迪士尼公司陆续推出了多部改编自经典动画电影的真人版本。

其中最令人期待的一部莫过于2020年上映的《花木兰》。

作为一部经典的中国故事,迪士尼如何在中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改编,各自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和风貌,在此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两部电影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不可避免地,我们要从故事情节入手。

两部电影都以传统的民间故事为基础,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战胜敌人的故事。

然而,中美两个版本在细节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版《花木兰》更注重人物关系和内心的挣扎,强调个人价值和女性权益,通过木兰的形象来传达女性自立的重要性。

而中国版《花木兰》则更加注重家国情怀和传统价值观,强调集体荣誉和忠诚精神。

两个版本在主线故事中加入了不同的元素和情节,使故事更加富有张力和观赏性。

在角色塑造方面,两部电影都力图展现一个坚强勇敢的花木兰形象。

在中国版《花木兰》中,军队训练的场景更加真实,木兰在战争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挑战,她的勇敢和智慧得到了更多的展现。

而美国版《花木兰》则更注重木兰的内心成长和自我发现,通过一系列的挑战和冲突来展示木兰的坚韧和勇气。

两个版本的花木兰都被塑造成非常强大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形象给观众们树立了信心和榜样。

另外一个值得研究的是两个版本对中国文化的呈现。

中国版《花木兰》在场景、服装和音乐上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

影片中穿插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展现了汉服的美丽和细节。

而美国版《花木兰》则更注重展示现代中国的风貌和城市的发展。

电影中的场景更加国际化,服装和道具也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

两个版本的电影在中国文化呈现上有各自的角度和侧重点,也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享受。

最后,两个版本的电影在情绪表达和功底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版《花木兰》更注重丰富的情感和心理的刻画,通过歌曲和表演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而美国版《花木兰》则结合了现代动作片的特点,注重打斗场面和视觉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战争电影:(百度百科)亦称“军事片”。

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

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

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国影片《南征北战》。

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

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

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

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战争事关生死存亡,又往往伴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成为最活跃的主题之一,被各种文艺样式竟相追捧。

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天然的影像优势后来居上,理所当然地成为纪录战争、表现战争、鞭挞战争的最佳途径。

战争片因此长盛不衰,在类型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桂河大桥)、(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等经典战争片占据了世界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世界各国战争电影在创作上显现出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因民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电影技巧、意识形态的不同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中国战争电影简介:中国战争电影,是指反映中国现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或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无以数计的对内、对外的战争、战役和战斗,尤其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外侮、平息战乱,那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斗争。

对此,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审美风格。

第一,30年代以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悲愤型。

如《八百壮士》、《塞上风云》、《风云儿女》等,它再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的处境,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烧杀抢掠,努力唤醒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热情讴歌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敌气概,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第二,建国后反映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赞颂型。

如《怒潮》、《万水千山》、《八女投江》、《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董存瑞》和(t-甘岭》、《奇袭》等~大批人们至今交口赞誉的影片,它们生动再现了我军由弱到强的壮大过程,典型再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热情讴歌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第三,新时期以来的反映和表现人民革命战争的综合型:①史诗性的,注重再现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如《百色起义》、《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大决战》等;②悲壮性的,反映我军失利、同胞被戮或正义善良遭误解,如《祁连山的回声》、《马蹄声碎》、《南京大屠杀》、《高山下的花环》等;③娱乐性,用近乎喜剧的方式表现严酷的战争,突出了枪战、武打、惊险等娱乐因素,如《烈火金刚》、《生死千里》、《飞虎队》等;④反思性;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叙事方式、镜头运用和画面造型等方面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如《晚钟》、《一个和八个》、《战争子午线》、《红高梁》及《红樱桃》等。

在2007年末上映的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完美的突破。

电影中震撼的战争场面、突出的细节表现超越了以往中国战争电影,这部电影表达了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表达,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对所有参与者来说,均是两败俱伤。

战败方固然要蒙受羞辱,战胜方也一定伤痕累累。

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

除了看得见的物质财富和巨大的消耗外,同时战争还摧毁人类的文明。

美国战争电影简介: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战争电影在好莱坞占有很高的比重,美国战争电影表达着美国人对战争的独特思考,作为一种风格,它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美国出产了大批优秀的战争电影,如早期的《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再到《野战排》、《猎鹿人》、《现代启示录》、《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等。

似乎每经历过一次战争,美国人就会做出一次深刻的思考,这成为其创作战争电影永不枯竭的源泉。

美国战争电影从影片的主题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美国风格。

电影通过多个不同的方面来对战争进行思考,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人性在战争中的丧失与回归、战争下的爱情悲剧以及对错误的反思,都成为美国战争电影所表达的主题。

人是战争的主体,影片对战争的思考要通过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来表现,美国的战争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大量战争状态下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彤象,通过他们的经历来评价战争。

表达不同的主题就需要设置和塑造不同的人物,美国战争电影据其所表达的有关战争的特定主题,设置了各种各样特定的入物,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了真实鲜活人物形象,这些“真实”的人物形象,也是美国战争电影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精彩的情节设置,使得美国战争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冲突、悬念的成功构建,再加上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影片非常“好看”,并且因此吸引了大批观众。

作为观众获得影片内容的主要渠道,影像是美国战争电影区别于其他国家战争电影最明显的标志,更为写实的电影画面不断冲击着观众们的视觉,“带领”观众以特定的角度观察战争。

美国战争电影在更大的范围中,接受着全世界观众的评判,许多影片在艺术和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但多数美国战争电影都充满着美国人对现实的片面思考,带有十分明显的美国烙印。

好莱坞战争片对于商业价值的挖掘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虽然出现了为了商业票房有些战争片使出了低俗的手段,但却也能够为优秀影片提供多种表现技巧以供借鉴。

为出现符合美国主流价值又能赢得商业成功的电影奠定了基础。

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均是叫好又叫座的范例。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也是美国战争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于中美战争电影的比较为了便于比较两国的战争电影,我将从影片题材、影片主题、叙事结构以及电影技术等几个方面将中美战争影片进行比较。

一、中美战争电影不同的影片题材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进程是伴随着战争而发展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构成了中国现代历史前行的脉络。

作为映画艺术的电影,用电影语言去全面表现中国辉煌壮丽的历史,去表现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去表现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对西方列强的英勇抵抗,去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去表现毛泽东伟大的军事策略与军事路线,直到去表现中国人民取得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这些历史艺术性的表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有反应鸦片战争的电影《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有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武昌起义》、《孙中山》等。

有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烈火金刚》、《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血战台儿庄》、《紫日》、《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等影片,还有反映国内战争的影片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长征》、《集结号》等影片,以及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等影片。

这些影片既是艺术作品,反应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记载了中国近战争的血泪史。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其本身经历的战争并不算多,但由于其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达,其生产的战争电影题材涉猎之广令人惊叹。

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跟中国电影题材有很大不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涉猎广泛,除了美国本身的内战以及二战题材的电影如《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冷山》、《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刺杀希特勒》、《硫磺岛家书》等,还有反映越战的电影《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野战排》,以及反映中东战争的《出埃及记》,反映苏格兰人民反抗压迫战争的《勇敢的心》,反映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电影《兵临城下》,反映波黑战争电影的《深入敌后》、《无主之地》,还有所谓“反恐战争”题材的电影如《锅盖头》、《前进巴格达》《拆弹部队》等。

由于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以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霸权主义扩张和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美国还出现了一种“干涉战争电影题材”,这些战争大致集中在非洲、中东、巴尔干,而这些影片都取材自这些美国干涉的战争,比如《新海豹突击队》、《哈迪赛镇之战》、《生死豪情》、《太阳泪》以及近期上映的《刺杀本拉登》。

二、中美战争电影之间影片主题的比较“每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

”因此,战争主题是时代的、民族的及文化的。

“母题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战争,既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

从电影诞生以来,战争电影层出不穷,无论是上古时代的战争,还是近代的各种战争,甚至当代的美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通过电影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中国战争电影主题主题上表现比较简单,直接作为政治的宣传与教育,激发起一代又一代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共产党领袖的赞赏,对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的专制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慨。

概括地说,中国战争电影在主题的表现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中国战争电影具有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英雄主义精神。

“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提倡精忠报国的儒家爱国主义思想。

无论是国内民族战争还是抵御外族侵略战争,为国捐躯献身精神是中国战争电影的主旋律。

早期的电影《中华儿女》《鸦片战争》《重庆谈判》《上甘岭》《英雄儿女》《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一批经典的影片,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爱国主义的将领形象。

电影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具有典型的英雄事迹和精神。

林则徐、邓世昌、许云峰、董存瑞、潘冬子都成了荧屏上的红色经典形象。

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中国红色意识形态的教育精品。

其次,中国的战争电影,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高瞻远瞩与战略战术。

新时期以来这种模式的战争题材电影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开天辟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