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电影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中美电影文化的比较

中美电影文化的比较

电影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电影文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本位的电影文化,强调票房;中国电影,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效果。

好莱坞电影的实质就是以类型片为基本样式所构筑的一个社会神话,这个神话叫做电影中的乌托邦。

中国电影的实质,是以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题材影片为主,重在反映时代精神。

当前,我们具有民族电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但缺乏电影的市场化的体制和机制,更缺乏对于电影的真诚。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的种种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

电影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

他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更为全方位地吸取物质文化的成果,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位置的文化形态之一,被称之为“电影文化”。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

因此它更是各国传播本国文化的一种有效工具。

纵观中美电影,爱情,婚姻,家庭始终是一个不老的题材,"因为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从被誉为"生命之舟与哲理之舟"(张玉勤2007)的美国影片《泰坦尼克》,一场发生在泰坦尼克号上的短暂爱情,其悲剧性的结局以及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勇于追求和执著,吸引了不少观众,也引起了震撼;到《美国丽人》,赤裸裸地讲述了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残酷与婚姻生活存在的问题,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缺乏沟通. 与此同时, 中国影片《梁祝》《小城之春》《一声叹息》却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电影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从爱情的珍视程度之深这个层面上看, 中美文化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处. 然而从爱情短暂性的根源来探究,两者却有着极大的差别.《泰坦尼克》中爱情的短暂性根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海难,根源于一种不可抗力的外界因素,显然并不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梁祝》中爱情的短暂却在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扼杀, 而在整个封建社会里, 被这种门当户对的等级制度毁灭的又何止祝英台和梁山伯爱情呢可见,这种爱情短暂性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种必然产物,它的根源是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从两部影片的结局看,虽然都是以爱情的毁灭告终,但却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的差异背后,蕴含着中美文化差异。

《2024年《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2024年《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篇一《刮痧》:中美文化差异的深度体现电影《刮痧》以其独特的情节和深入的文化洞察,向观众展现了两国文化的不同风貌。

在对比和交融之中,该片展示了中美文化的深刻差异。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电影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背景与情节的对比《刮痧》的背景设置和情节发展充分体现了中美文化的不同。

在美国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影片以一位中国父亲因儿子在学校被同学误解为“刮痧”而卷入一场文化冲突为主线。

这个情节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可能看似平常,但在美国则会引起强烈的文化冲击。

这种背景和情节的差异,正是两国文化差异的体现。

二、家庭观念的差异电影中,中国家庭观念的重视和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和责任义务。

而在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更为显著,个人权利和自由得到更广泛的尊重和保护。

这种文化差异在电影中的处理方式、对家庭成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三、教育观念的异同教育观念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规划,而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电影中,这种教育观念的差异导致了家长在处理孩子问题时的方式不同。

中国家长更倾向于通过沟通和引导来解决问题,而美国家长则更注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

四、沟通方式的差异电影中,中美的沟通方式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的是直接性和含蓄性,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开放性和直接性。

在处理问题和沟通时,两国人民往往会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而产生误解和冲突。

电影通过这些细节展示了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并提供了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

五、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电影在展现文化差异的同时,也探讨了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

在处理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时,中美的价值观有时会产生冲突,但也会在冲突中找到融合的可能性。

这种融合与冲突的探讨,使得电影更具深度和广度。

中美电影文化对比

中美电影文化对比

必然是《阿基拉和拼字大赛》里面有中国人,反映了中国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态度,和外国孩子对于拼字比赛名次的态度,很尖锐主要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还有价值观的差异。

比如,美国电影赞扬和提倡个人英雄主义,如《蜘蛛侠》《蝙蝠侠》《超人》《佐罗》等等影片;而中国电影则提倡集体主义,如《上甘岭》《狼牙山五壮士》等。

《刮痧》讲述的是由于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不为美国人所理解和认同给一个中国家庭带来的悲剧故事。

影片反映了亲情至上的中国文化和只相信客观事实的美国法律之间的冲突。

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司法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冲突。

冷静,智慧,勇气,责任,尊严,信念。

美国文化中最被崇尚的精神几乎都被体现在<<越狱>>之中。

当Michael凝视着Lincoln坚定地说:You are my brother;当Lincoln在狱中暴乱毫无惧色,勇敢搏斗保护Michael时;当Abruzzi 赴死前从容亲吻十字架时;当Michael用及其简介的话深沉地向Sara表达真爱:You and me...It'strue...影片一点一滴地完美地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文化的真谛——信念,Just have a little faith.翻开美国人的家谱史,除了未被赶光杀绝的土生土长的印第安人外,其他美国人都是外国移民或移民的后裔。

美国是个人口不断增长的移民国家,移民美国的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

许多现在是正宗美国人的老祖宗,当初可能也是非法进入美国的。

所以它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多种肤色,多种民族相互融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个年轻的国家处处充满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对平等、责任的热爱。

也正是因为骨子里这种信念,Michael可以在事业成功时放弃一切,只为救出哥哥,追求公正;还有很为人不齿的T-Bag,他杀人、越货、嫖娼、打架,无恶不作,但他心灵也有一方净土,那就是,他对前妻永恒的爱;还有Franklin,为了给女儿找医院看病,不惜冒着再次被捕的危险...这些理念在<<越狱>>中得到了充分的宣扬,它在本质上成功模仿了另一部越狱题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但是却比<<肖>>更加深入人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美电影文化内核差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美电影文化内核差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美电影文化内核差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电影文化领域中,两国存在着巨大的内核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电影制作和审美观念上,还包括电影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中美电影文化内核的差异。

首先,中美电影制作的方式和技术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制作方面,中国电影产业大多依靠政府支持和官方渠道,而美国电影产业则更加市场化和商业化。

在技术方面,美国电影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高科技制作方式,如特效、3D技术等,在制作上更加考虑观众的视觉效果和娱乐性;而中国电影则长期以来倾向于现实主义风格,在制作上更注重情感表达和社会思考,技术上更加注重现实的反映和视觉效果的真实感。

其次,中美电影的审美观念存在诸多差异。

美国电影更加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而中国电影则更加注重社会现实和人性关怀。

美国电影通常采用的是西方审美理念,强调主角的英雄形象、心理冲突和戏剧冲突,以满足观众的欲望和情感需求;而中国电影则强调抒发情怀、描绘现实生活和探索人性,以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最后,中美电影所表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内核差异。

在价值观方面,美国电影通常体现的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着重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进步;而中国电影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社会责任和国家意识,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和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在思维方式方面,美国电影通常反映的是独立思考和解放思想的思维方式,强调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艺术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而中国电影则更注重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人文的关怀和追溯,以及对于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批判。

综上所述,中美电影文化内核差异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制作方式、审美观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这种差异既是历史和文化的反映,也是两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认知,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文化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内容。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引言:随着全球互联互通的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

然而,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宗教和价值观的差异,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运用文化维度理论,通过分析电影《别告诉她》中的文化差异,探讨中美两国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等方面的差异,以加深我们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文化维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维度。

中美两国在这一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美国是个人主义文化的代表,非常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则是集体主义文化的代表,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集体的利益。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女主角斯维特兰娜是来自乌克兰的留学生,她在美国学习时体验了个人主义文化的差异。

在电影中,她遭遇了父亲意外去世的打击,但美国的朋友们并没有给予她过多的关怀和支持。

这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对失去亲人时会有更多的慰问和陪伴的想法形成鲜明对比。

这表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二、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社会成员对于不均等分配权力的接受程度。

在美国,权力距离较低,强调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有机会实现自我。

而在中国,权力距离较高,强调权威和等级。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女主角斯维特兰娜对教授迟到的行为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满。

她不理解为什么教授可以不按时到达学术讲座,并感到这是一种对她和其他学生的不尊重。

这样的行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中国文化强调对权威人物的尊重和敬畏,并对权威人物的行为有更高的期望。

而在美国,个体对权威人物的态度更加平等,不太在意权力距离的存在。

三、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一个社会对不确定性和不安全的感知程度。

在美国,不确定性规避较低,人们习惯于面对未知的挑战和风险。

而在中国,不确定性规避较高,人们更加注重避免风险,寻求稳定和安全。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在这种交流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中美两国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化维度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中国电影《别告诉她》为例,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来分析中美文化差异。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它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女主角小燕的个人决策和选择往往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以服务于家庭和集体。

这种情节在美国电影中很少出现,因为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体的选择和权利。

其次,权利和公正的观念在中美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社会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追求公正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别告诉她》中,小燕的家人为了保护她,隐瞒了她的过去,这种行为在美国社会可能被视为违反了公正和真实的原则。

而在中国社会,重视家庭和集体的利益往往被认为是更为重要的。

此外,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通常注重时间的节约和效率,追求“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是相对宽松和无限的资源。

在电影中,小燕的家庭成员对于她的婚姻安排提前制定了计划,并强调要抓住合适的时机。

而在美国,这种强调时间的安排和计划可能会被视为过于极端和不自由。

最后,中美两国在社交礼仪和沟通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中,人们通常注重维护面子和尊重他人的感受,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在美国社会,表达个人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被视为正常和鼓励的行为。

在电影中,小燕在面对自己的婚姻问题时,往往选择沉默而不表达自己的真正想法。

这种行为在美国社会中可能会被视为软弱和缺乏自信。

综上所述,中美文化差异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和公正观念、时间观念以及社交礼仪和沟通方式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文化在各个层面上的差异。

《2024年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范文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篇一一、引言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社会习俗和交流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本文将通过电影《别告诉她》这一文化现象,分析中美两国在文化维度上的差异,以深化对两国文化特性的认识,并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新的思考。

二、文化维度理论概述文化维度理论是由荷兰文化学家霍夫斯塔特提出的,该理论将文化分为五个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刚性与柔性以及时间取向。

这五个维度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和交流方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三、电影《别告诉她》的文化背景分析电影《别告诉她》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人物设定,反映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爱情和文化冲突的故事,展现了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美文化的差异。

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一维度上,中美两国存在明显的差异。

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和权利。

而中国文化则更倾向于集体主义,重视家庭、亲情和群体关系。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在面对家庭和爱情时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从而反映出两国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方面的差异。

五、权力距离在电影中的反映权力距离是指社会中权力分配的差异程度。

美国社会相对较为平等,权力距离较小;而中国社会则存在一定的权力距离。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角色之间的权力关系和互动方式,从而分析两国在权力距离方面的差异。

例如,电影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上下级关系等,都反映了不同国家在权力距离方面的文化特征。

六、不确定性规避的差异在电影中的表现不确定性规避是指对未知事物的态度和应对方式。

美国文化相对开放和自由,对不确定性有较高的容忍度;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稳定和秩序,对不确定性有一定的规避倾向。

中美电影文化的差异

中美电影文化的差异

中美电影文化的差异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

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的途径。

中西电影文化中的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

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华人著名导演李安先生早期的家庭伦理三部曲都是讲述东方人在西方背景下生活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

○1《推手》:主要讲述了移居美国的老人和美国儿媳之间的的矛盾,其间还介绍了中国的太极的奇妙。

人物关系非常简单,但人物心理刻画很细腻,其中老人的表演尤其出彩,让观众完全投入。

○2《喜宴》:讲述的是同性恋故事。

在美国工作的台湾小伙高是同性恋,为了应付父母的不断逼婚而找了个想要绿卡的女孩假结婚。

可新婚之夜的意外竟然让女孩意外怀孕,高和恋人之间因此争吵被高父听见,引起高父中风等一系列的故事。

最后高父高母对高的同性恋身份的接受让我很感慨,其实家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理解。

大家相互依靠走过风雨人生。

同时《喜宴》又让大家了解了中国的闹洞房的风俗,手法还特别夸张,人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退去,特别有视觉效果。

○3《饮食男女》:前面几分钟让人来了解丰富的中国烹饪手法。

主体也是讲家庭伦理关系。

结局让人出乎意料。

二、拍摄上的差异中国人的影片讲究的多半是动作的华丽、大气,语言上比较苍白,从而体现了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并且把很大一部分力气用在选景上,去忽略了人物本身的魅力,如《夜宴》。

而外国人的科幻片,也许人物本身没有特别的演技要求,但他们的语言方面都相当幽默,而且往往从大处着手,把特技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

人物的个人魅力往往通过外在的更直接的视觉系效果来体现,通过视听的方式加深观众对人物个性魅力的理解,可以说外国影片表达的东西更直接,如《哈利波特》、《生化危机》、《速度与激情》等。

你在影片的选角上也是如此。

外国人往往显得比较开放大气,喜欢将主人公放在一个优秀的团队,无论是主人公还是她周围的小伙伴都是相当有个人魅力的演员,如《钢铁侠》、《复仇者联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电影文化比较
英雄崇拜几乎在每一种文化中存在。

与英雄崇拜相对应的英雄主义,代表了特殊的社会文化追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然而,不同的文化对英雄主义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英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创造自己的英雄来保持其精髓是每一种文化的责任和目标。

英雄主义的核心在于评价英雄的社会价值,不同文化的分歧就在于怎样的人能被视为英雄。

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对英雄主义的表现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中美两种文化按照它们各自的价值系统创造了各自的英雄。

关于美国的英雄类电影,观众能很容易地回忆起很多,比如,《勇敢的心》《生死时速》《第一滴血》以及《蜘蛛侠》。

中国的影视中也有很多英雄类电影,如《卧虎藏龙》《英雄》。

这些中美影视中的英雄形象反映出两种文化对英雄的定义和看法。

两种文化中的英雄都有伟大的精神、勇气和敏锐的见解这些英雄共同的特点。

但仔细比较,却又反应出两种不同价值系统和文化精神的不同
·美国影视中英雄主义的特点
美国电影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有与众不同的吸引人的性格特点。

他们强调自我和个人价值。

比如,在《巴顿将军》中,巴顿将军有傲慢的特点,只按自己的意志做事情,不会考虑世俗观点。

除此之外,美国影视中的英雄还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英雄都在成功前经历挫败。

和失败做斗争的能力被视为英雄的基本能力。

因为不管是怎么样的英雄,他首先是个人,应该会有一些缺点,可贵的是和失败做斗争的勇气和毅力。

在好莱坞电影中,英雄的特质被限定在了某些特定的方面,这是好莱坞英雄类电影的一大特点。

也因为他们表现出了英雄和普通人很接近的特点,这使他们的英雄更真实。

比较起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中国电影中的英雄表现得近乎完美,因为他们总是表现得有智慧而且没有缺点。

对于中国电影来讲,怎么样表现一个真实的英雄是一大任务。

第二,英雄有对家庭的责任感。

美国人从不看好那些对家庭和朋友缺少责任感的人。

这反应出美国人对和睦家庭的渴望。

第三,英雄除了身体强健之外,还必须具有智慧和勇气。

强健的身体让他可以应对敌人,智慧和勇气让他在困境中保持冷静。

第四,美国电影常常表现出英雄在危险境况时的幽默。

电影常以英雄智慧的话语和动作表现这点。

美国文化以其特殊的幽默而出名,并且很好地应用到了他们的电影当中。

·中国电影中英雄主义的特点
和美国电影中拥有强健体魄的英雄不太一样,中国电影中地英雄更多的表现内在品质,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就表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英雄形象。

当个人利益和情感和国家民族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永远是把国家民族大局摆在第一位。

中国电影中的英雄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往往表现得完美,没有缺点。

这种完美的英雄形象,拉长了普通人和英雄的距离。

总之,中国电影中的英雄总是为国家为社会的主要价值系统而牺牲自己。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的“残剑”是例子之一。

英雄为国家人民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像大多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一样,他们拯救了国家、人民或是整个世界,但他们也仍然活得很好。

·中美电影中英雄的共同点
在以上对中美电影中的英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两国电影英雄有很多不
同点,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第一,中美影视中的英雄人物都具有超常的品质,例如超强的体能和过人的智慧。

这从中美影视中的男性主演的形象中就可以看出来,中国电影有成龙、李连杰、甑子丹等,而好莱坞大片中施瓦辛格、史泰龙等等则当仁不让。

第二,中美电影中的英雄都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以及善良的心灵。

这些是人们尊重英雄最根本的原因,亦即他们心地善良,并且乐于帮助他人,即使他们处在危险的境地当中。

人们由此可以从英雄身上得到安全感。

第三,英雄人物都具有独特的性格和魅力,这英雄人物和普通大众的不同之处。

英雄人物都很有自己的独特性格,不会惧怕危险情况,临危不惧,依靠自己的性格化险为夷,更加增添了英雄的魅力。

通过对中美影视中英雄主义的对比以及各自特征和起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诚然,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但英雄主义都成为一股看不见的力量鼓舞着人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无论历史如何发展,英雄主义都将成为不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理解社会发展和英雄主义的关系具有显著意义,尤其在当今,宣传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因为这二者是建设强大和充满希望的国家所必须的。

灾难更是普遍存在的,引起他们的不幸和痛苦的灾难更是普遍存在的。

灾难于卑微的个体生命是猝不及防的,你怎么能肯定那剧中的痛苦的人不是明天的自己?这也许就是欣赏悲剧让人心痛的原因。

喜剧使人哈哈大笑之后或许能让人明白一个真理:人生不过是一个闹剧,不过是一场没多大意义的小品演出。

它的作用远不及悲剧引起人痛苦的思考那样来得深刻。

人们在读悲剧时那种“肠中车轮转”的心痛感觉也远比浮在脸上的笑容来得真切。

而悲剧不仅独有一种深刻的美,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对悲剧的根源、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

悲剧也正是通过对构成一切矛盾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

悲剧艺术于是以其丰富而又崇高深刻的悲剧激情给人无可比拟的艺术感染力,强烈的震撼力和巨大的悲剧美感激流的冲击,留给人独特的美感韵味,使人陶醉,让人回味。

悲剧艺术因此经久不衰,魅力无穷。

而生命也因为悲剧而美丽。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1010732327
桂舒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