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刮痧_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_郝薇薇

合集下载

_刮痧_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_郝薇薇

_刮痧_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_郝薇薇

人 文 论 坛199INTELLIGENCE························《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长春师范学院 郝薇薇摘 要: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相当的文化差异。

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刮痧》这部电影,把中美文化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部电影让我们在欣赏感人的故事情节之外,还感受着中美文化的差异。

本文主要阐述《刮痧》电影所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并且浅析产生中美文化差异的根源及解决此问题的方式。

关键词:文化 电影 文化差异《刮痧》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的是,电脑动画设计师许大同与妻子简宁在美国奋斗了八年,事业有成,儿子丹尼斯聪明可爱,一家人和睦幸福。

许大同的老父亲从中国来探亲。

一天,丹尼斯患感冒,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

但没过几天,丹尼斯因不慎碰伤,被大同送进医院。

医生发现孩子背上有紫红色的刮痕,认为他受到了家长的虐待。

于是大同被保护儿童权益的机构以虐待儿童的罪名送上了法庭。

大同辩解那不是伤痕,是刮痧,一种中医疗法,但却苦于无法证明,并且家中曾经发生的许多与西方文化传统不同的事情,使法院判他败诉。

许大同输了官司又丢了工作。

老父对于自己给孙子刮痧引发这么多变故非常内疚,找到许大同的同事,用打手势的方式向这个美国同事解释。

许大同思子心切,冒险从外面爬楼进自己的家看儿子。

最终,大同的同事和保护儿童权益机构的工作人员理解了刮痧,一家人终于团聚。

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刮痧》这部电影,把中美文化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部电影让我们在欣赏感人的故事情节之外,还感受着中美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外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外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外文化的差异一、引言国产影片刮痧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

该影影片的主角许大同在美国奋斗八年时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并在年终行业颁奖大会上获得电玩游戏制作大奖。

正当他在为实现美国梦而感到高兴的同时,随后降临的意外事件却使许大同从梦中惊醒,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因闹肚子发烧,来美国探亲的爷爷因为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以中国民间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而这就成了许大同虐待儿童的证据。

接连不断的灾难噩梦般的降临,使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一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

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司法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冲突。

正是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的才导致影片中的冲突碰撞不断,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影片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一)思维模式的差异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情感与态度取向等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习俗、行为准则、伦理道德乃至生活方式。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讲究逻辑推理,注重理性与实证。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强调直觉感悟,多依赖经验与辩证的形象思维。

片中对于刮痧的争论是中西两种思维模式冲突的典型体现。

刮痧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与“阴阳调和”认为人体是气,形,神的统一体,刮痧的主要目的便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理顺体内的“气”。

而这在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中是讲不通的,西医的诊断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对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

因此,尽管许大同在法庭上极力为刮痧辩护,但他提到的“七经八脉”、“丹田”、“气”等涉及中医传统文化的术语仍让美国老法官不知所云。

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不同的医学理论,如果硬要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刮痧和“气”的概念,必然会带来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加之长期以来东西方文化缺少交流,刮痧便成了大同在法庭举证的一大难题。

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

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

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近年来,电影《刮痧》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的反馈和关注。

这部电影不仅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了中国传统疗法刮痧的奇妙效果,更深入探讨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电影《刮痧》所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观念差异、传统医疗差异和审美与情感差异。

首先,观念差异是中西文化冲突的重要方面。

在电影中,主角李玉玲是一位来自中国的传统刮痧师傅,她独特的治疗方式引起了美国人的好奇和争议。

在刮痧为治疗疾病的观念上,中国传统医学强调通过疏通经络、排除病邪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然而,在西方医学中,刮痧被视为一种古老而无效的治疗方法。

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医疗方式和理念之间的冲突,进而引发了文化冲突。

其次,电影《刮痧》还通过展示中西传统医疗差异表达了中西文化冲突。

中国传统医学重视人体的整体健康,相信身体的疾病源于身体的不平衡。

刮痧被用作一种调理身体的手段,通过刺激皮肤,促进循环和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然而,西方医学倾向于用药物和手术治疗疾病,将重点放在症状的消除上。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体现为美国医疗体系对刮痧的质疑和嘲笑,以及对中医师傅身份的不信任和质疑。

最后,审美与情感差异是中西文化冲突的另一方面。

电影中的角色对刮痧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

中国人普遍接受刮痧,并将其视为传统疗法的一部分,有助于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然而,美国人对刮痧持有负面而嘲笑的态度,他们认为刮痧是一种奇怪甚至是残忍的行为。

这种审美和情感上的差异深化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暗示了两种文化间的价值观的不同。

电影《刮痧》通过展示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和讨论的平台。

观念上的差异、传统医疗差异以及审美与情感差异,都是中西文化之间不同冲突和差异的体现。

而电影通过这些差异,引发了对文化认同的思考和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将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并改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024年《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2024年《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篇一《刮痧》:中美文化差异的深度体现电影《刮痧》以其独特的情节和深入的文化洞察,向观众展现了两国文化的不同风貌。

在对比和交融之中,该片展示了中美文化的深刻差异。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电影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背景与情节的对比《刮痧》的背景设置和情节发展充分体现了中美文化的不同。

在美国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影片以一位中国父亲因儿子在学校被同学误解为“刮痧”而卷入一场文化冲突为主线。

这个情节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可能看似平常,但在美国则会引起强烈的文化冲击。

这种背景和情节的差异,正是两国文化差异的体现。

二、家庭观念的差异电影中,中国家庭观念的重视和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和责任义务。

而在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更为显著,个人权利和自由得到更广泛的尊重和保护。

这种文化差异在电影中的处理方式、对家庭成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三、教育观念的异同教育观念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规划,而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电影中,这种教育观念的差异导致了家长在处理孩子问题时的方式不同。

中国家长更倾向于通过沟通和引导来解决问题,而美国家长则更注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

四、沟通方式的差异电影中,中美的沟通方式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的是直接性和含蓄性,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开放性和直接性。

在处理问题和沟通时,两国人民往往会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而产生误解和冲突。

电影通过这些细节展示了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并提供了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

五、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电影在展现文化差异的同时,也探讨了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

在处理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时,中美的价值观有时会产生冲突,但也会在冲突中找到融合的可能性。

这种融合与冲突的探讨,使得电影更具深度和广度。

从电影《刮痧》浅谈中美跨文化空缺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角度

从电影《刮痧》浅谈中美跨文化空缺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角度

在中文翻译中,由于文化和时代背景的不同,观众可能并不熟悉这两个乐队。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将这些乐队名称翻译成观众熟悉的名称,例如可以将 “Rolling Stones”翻译成“滚石乐队”,将“Beatles”翻译成“披头士乐 队”。
其次,需要考虑人物性格的因素。例如,在第二集中,主人公与他的父亲发 生了争吵。他的父亲说:“I don't know why you’re so angry”,而主人公 则回答说:“I’m not angry. I’m just fed up with your BS”。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电影《刮痧》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为指导,深刻地探讨了跨文化适 应这一主题。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和美国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通过讲述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展现了文化冲突与适应的过程。
在情节分析方面,电影《刮痧》展现了跨文化适应的关键元素。文化差异在 影片中得以突出展现,尤其是对于美国人来说,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更像是一种 神秘的治疗方式,引发了诸多误解和困惑。此外,影片中的冲突也尤为明显,
首先,从权利距离维度来看,《刮痧》反映了中美的显著差异。在中国社会 中,尊重长辈、追求和谐是重要的价值观念,家长拥有较大的权力。而在美国社 会中,强调个人主义,平等与自由是核心价值观,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为平等。 这种不同的权利距离观念,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其次,再看不确定性规避维度。《刮痧》反映了中美在对不确定性的态度上 的差异。中国文化倾向于接受不确定性,强调“以和为贵”,在面对困境时更倾 向于忍耐和妥协。而美国文化则更强调规则和秩序,倾向于通过制度和规则来规 避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通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刮痧》这部电 影充分展现了中美之间的跨文化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体现在社会制度、价值观、 生活方式等方面,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细节之中。然而,尽管存在这些文 化差异和冲突,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现象,也可以展现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

电影《刮痧》就是一部以中美文化差异为题材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刮痧医师在美国的故事,深入探讨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冲突的解决方式。

首先,电影《刮痧》展现了中美两国的医疗习惯与观念差异。

在中国,刮痧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中。

与此不同的是,在美国,西方医学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刮痧这种传统的疗法被视为不科学、不现代。

电影中,刮痧医师在与美国人接触时面临了来自医学专家和公众的质疑,甚至被误解为伪科学。

这种不同的医疗观念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冲突,深刻反映了中美两国在医疗领域的文化差异。

其次,电影《刮痧》呈现了中美两国的审美观念差异。

中国文化中,身体的健康被视为整体健康的一部分,经络的通畅与身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而在美国,审美观念更加追求外表的美观与整洁,注重个人形象的表现与身体的外部表面。

电影中,主人公使用刮痧疗法治疗患者时,伴随着皮肤的发红和出血,这一景象在美国人看来是不雅与痛苦的,与他们追求的外表并不符合。

这种审美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交流的障碍和对身体的真实需求的误解。

另外,电影还揭示了中美两国在社交礼仪和沟通方式上的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中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尊重长辈和传统,因而在社交中注重客套和礼貌。

而在美国,人们更加注重直接和坦率的沟通方式,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电影中,刮痧医师和他的美国患者在沟通过程中经常发生误解和摩擦,因为他们并没有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行为准则。

这种文化差异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存在,可能导致误解和矛盾的产生。

然而,电影《刮痧》也展示了解决中美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

主人公通过与美国人的交往,学会了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和习俗,也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他积极与美国患者交流,以证据和实际效果来证明刮痧疗法的疗效,逐渐改变了他们的认知和态度。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导言: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往往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域、历史、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电影《刮痧》是一部呈现中美文化差异的影片,通过展示中美两国不同的传统医疗方式和观念,深度开掘出中美两国之间文化差异的根源,并引发对不同文化间对比与沉思。

下文将从中美传统医疗观念的不同、刮痧技术的使用方式和效果的不同,以及从社会文化层面的角度对这部电影的中美文化差异进行深度探讨。

一、中美传统医疗观念的不同中美两国在传统医疗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认为身体的健康与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休戚与共,强调的是整体性,从身体的内在调整来达到治疗效果。

刮痧作为中医药的一种韧度疗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增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标。

而在美国,西方医学的理念以疾病对症治疗为主,强调疗效的可观察性,更加重视科学依据和临床试验。

传统中药疗法、如刮痧等在美国并不被广泛认可,甚至有些人认为其属于“迷信”。

这种观念的不同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刮痧技术的使用方式和效果的不同《刮痧》电影中,中国的刮痧师在使用刮痧技术时,通常会运用刮板等工具,通过刮痧师的手法和力度来刺激皮肤,从而增进气血流通。

这种手法在中国被认为是分外有效的疗法。

而在美国,刮痧术的推广进展相对较慢,市场上的刮痧产品更多是自己在家中使用,通常接受刮痧板等器具,在皮肤上来回刮擦以增进血液循环。

两种使用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中美两国人对于刮痧技术的理解和使用习惯的不同。

刮痧带来的效果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反映。

在电影中,中国人认为刮痧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治愈各种常见病,例如感冒、头痛、颈痛等。

这种观念与西医的治疗方式不同,西医更倾向于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痛苦或症状。

因此,刮痧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平时生活,成为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

而在美国,刮痧作为一种非传统的疗法,虽然有一定的追随者,但并不被广泛接受。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美两国在医疗观念上的差异。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媒介,不仅仅是众多观众追逐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电影《刮痧》通过讲述主人公在美国居住期间与中国刮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生动地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交流。

本文将在对电影剧情和细节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家庭观念、医疗文化、社交礼仪以及审美观念四个方面,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家庭观念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电影中,主人公窦婷在美国的生活中渐渐实现了对独立自主的追求,而与她共同生活的美国室友们则对自己的亲属和家庭关系表现出较为淡漠的态度。

这对比直观地展示了中美两国在家庭观念上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相对较为传统和重视,亲情关系在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美国,独立自主的个人观念更为突出,个人追求和个体权利获得更高的评价,对亲属关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通过主人公与美国室友交往和沟通的种种细节所表现出来。

其次,医疗文化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电影中,片中的窦婷因为身体不适去看医生,却被告知“肚子没问题”的奇怪答案,而主人公坚持为自己找到解决方案,最终选择了传统的刮痧疗法。

中国的传统医疗文化强调整体的平衡和自然的治疗方式,相对更加注重对病因的深入剖析和综合的治疗手段。

而在美国,医疗体系更加注重科学化和现代化,倾向于药物治疗和手术疗法。

片中的对比恰好体现了中美在医疗文化上的差异,同时也探讨了传统医疗文化的价值与科学医疗的优劣。

第三,社交礼仪是中美文化差异体现中的重要方面。

电影中,主人公窦婷在与美国主人公一起生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社交礼仪的碰撞与融合。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社交场合中普遍注重面子和礼仪,尤其是对于长辈和上级等不同身份的人,有着独特的尊重和行为模式。

而在美国,强调个人的平等和自由,社交礼仪相对简洁和自由。

电影中,主人公逐渐融入美国文化,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同时也影响了室友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文 论 坛199
INTELLIGENCE
···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长春师范学院 郝薇薇
摘 要: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相当的文化差异。

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刮痧》这部电影,把中美文化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部电影让我们在欣赏感人的故事情节之外,还感受着中美文化的差异。

本文主要阐述《刮痧》电影所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并且浅析产生中美文化差异的根源及解决此问题的方式。

关键词:文化 电影 文化差异
《刮痧》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的是,电脑动画设计师许大同与妻子简宁在美国奋斗了八年,事业有成,儿子丹尼斯聪明可爱,一家人和睦幸福。

许大同的老父亲从中国来探亲。

一天,丹尼斯患感冒,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

但没过几天,丹尼斯因不慎碰伤,被大同送进医院。

医生发现孩子背上有紫红色的刮痕,认为他受到了家长的虐待。

于是大同被保护儿童权益的机构以虐待儿童的罪名送上了法庭。

大同辩解那不是伤痕,是刮痧,一种中医疗法,但却苦于无法证明,并且家中曾经发生的许多与西方文化传统不同的事情,使法院判他败诉。

许大同输了官司又丢了工作。

老父对于自己给孙子刮痧引发这么多变故非常内疚,找到许大同的同事,用打手势的方式向这个美国同事解释。

许大同思子心切,冒险从外面爬楼进自己的家看儿子。

最终,大同的同事和保护儿童权益机构的工作人员理解了刮痧,一家人终于团聚。

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刮痧》这部电影,把中美文化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部电影让我们在欣赏感人的故事情节之外,还感受着中美文化的差异。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电影中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在对待亲情方面的差异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二、在人权方面的差异
美国号称是明主法制国家,非常重视人权,即使是亲人父子之间,也讲究尊重各自的权利。

比如说,美国的父母进孩子房间要先敲门再进去,而中国的家长就很少敲门,直接闯进去。

而像未经孩子同意,翻看孩子的信件和日记这类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三、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在电影中,在法庭上有一段最精彩的关于孙悟空的辩论,让我们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代表正义的英雄,代表着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美德,这个是多少人心中的偶像的英雄却被美国律师反诬为野蛮、暴力的象征。

美国人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砸烂人家的东西,偷吃人家的仙桃,这是典型的野蛮侵犯别人的行为,所以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这种暴力行为。

另外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大同的儿子与上司的儿子打架,大同不分青红皂白,随手给儿子耳光,上司不解,问其原因,大同说是出于对上司的尊重,这让他的上司大为不解,看到这里我们深深地理解了大同。

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刮痧”是在中国民间流传广泛的一种医疗手法,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从未想到过这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刮痧》正是从这个细小的切口进入,将矛盾纠结在东西方不同文化碰撞的主题上。

五、《刮痧》电影所体现的法律冲突
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律多元的世界中,当相互接触时,法律背后的文化观念差异和相互不了解就很可能导致法律或法律观的冲突。

电影中,故事的展开是以刮痧为线索的。

美国的法律就不可能为刮痧留下合法的位置,法律不能创造出文化之外的东西,因此刮痧“到了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再正常不过。

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法律(观)冲突,最终只能通过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而得到真
正地解决。

六、中美文化差异的根源 
中国的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留在广阔的平原上发展农业,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个圆圈般团结集中,从而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社会。

几千年相对稳定的中央集权统治成就了对单一领导的崇尚,注重礼节的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保守、含蓄的中国人更习惯于直觉思维,呈螺旋状的思维曲线。

西方的文化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多山的地势与曲折的海岸线不适合发展农业,人们不得不出海探险,松散的关系呈点状分布。

商业的发达促进了西方人对法治公平的意识。

从古希腊罗马文明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无一不是强调个人和人权的重要地位。

直接的西方人以科学和理性的方式思考,形成直线式的逻辑思维。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不同文化在这个大溶炉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刮痧》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停留在浅层的中西文化比较,更在于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憧憬。

避免不同文化冲突的关键,就是相互的了解和包容。

影片最后,星光灿烂的夜空深处响起各种语言的声音,其中许大同在教儿子讲中文,这似乎预兆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多元文化身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乔健,潘乃谷.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4]孙正治.中国人与外国人[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作者简介: 郝薇薇(1970年7月11日),女, 汉族,吉林长春人 长春师范学院,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