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范文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篇一电影《刮痧》作为一部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背景的作品,深入展示了两种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碰撞与调和。
本篇论文将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这些差异中如何寻找共同点,从而实现文化的融合。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电影《刮痧》中展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
1. 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家庭、社会和谐,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独立。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 思维方式差异:中国思维注重整体、综合,重视关系和联系,而西方思维更注重分析、逻辑和实证。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3. 生活习惯差异:中西方在饮食、节日、礼仪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生活细节得以体现。
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电影《刮痧》中,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的冲突:主人公在美国因刮痧疗法引发的误会,体现了中西方对健康、治疗观念的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和反应。
2. 沟通障碍: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在沟通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和障碍。
电影中主人公与美国社会的沟通困难,正是这种文化碰撞的体现。
3. 法律与习俗的冲突:在不同国家,法律和习俗各不相同。
电影中主人公因刮痧被误认为虐待儿童,正是这种法律与习俗冲突的体现。
三、中西方文化的调和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和碰撞,但电影《刮痧》也展示了两种文化如何寻找共同点,实现调和。
1. 相互尊重与理解: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相互尊重与理解是实现文化调和的关键。
电影中,主人公通过了解美国社会的法律和习俗,逐渐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2. 寻找共同点: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点。
电影中,主人公通过分享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让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电影《刮痧》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权威资料]
![电影《刮痧》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94f057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a.png)
电影《刮痧》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家庭观念,婚姻观念,法律观念以及友情观念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中西方在行为处事上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不同会产生碰撞,甚至会产生冲突,只有融合,理解,包容才会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
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剖析了中西方文化在教育,法律,亲情,友情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使两种文化能够更好的融合。
一.电影简介《刮痧》无疑是中国史上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成功的电影之一,此电影主要围绕是否对儿童有虐待行为这一中心思想展开,本文讲述了的是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的北京夫妇许大同和简宁及儿子丹尼斯在美国追梦的生活状况,他们一家很幸福,过得也很体面,许大同开发了一款游戏同时也获得了奖项,在颁奖时,许大同说道:“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来到美国经过八年的努力,拼搏,终于实现了美国梦”。
但是幸福随之被打破了,丹尼斯闹肚子,爷爷因为看不懂英文说明书,就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医治疗刮痧,在一次事故中丹尼斯受伤了,随之送到医院,医生看见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认为丹尼斯长期受到家人的虐待,随之告知儿童福利局对丹尼斯进行监护,最后在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刮痧,中西方文化得到融合。
本片围绕是否对儿童虐待而展开一系列的分析,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本文从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法律,亲情,友情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 家庭教育观念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尊崇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笃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的观点,直到现在还有一直被热议的棍棒底下的北大生,清华生,我们中国人认为严厉是成功的途径。
其中“父为子纲”就是儿子必须听取父亲的话,同时父亲也为孩子起到榜样作用。
记得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当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许大同让丹尼斯道歉,丹尼斯不肯,他就打了丹尼斯一巴掌。
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

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近年来,电影《刮痧》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的反馈和关注。
这部电影不仅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了中国传统疗法刮痧的奇妙效果,更深入探讨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电影《刮痧》所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观念差异、传统医疗差异和审美与情感差异。
首先,观念差异是中西文化冲突的重要方面。
在电影中,主角李玉玲是一位来自中国的传统刮痧师傅,她独特的治疗方式引起了美国人的好奇和争议。
在刮痧为治疗疾病的观念上,中国传统医学强调通过疏通经络、排除病邪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然而,在西方医学中,刮痧被视为一种古老而无效的治疗方法。
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医疗方式和理念之间的冲突,进而引发了文化冲突。
其次,电影《刮痧》还通过展示中西传统医疗差异表达了中西文化冲突。
中国传统医学重视人体的整体健康,相信身体的疾病源于身体的不平衡。
刮痧被用作一种调理身体的手段,通过刺激皮肤,促进循环和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然而,西方医学倾向于用药物和手术治疗疾病,将重点放在症状的消除上。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体现为美国医疗体系对刮痧的质疑和嘲笑,以及对中医师傅身份的不信任和质疑。
最后,审美与情感差异是中西文化冲突的另一方面。
电影中的角色对刮痧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
中国人普遍接受刮痧,并将其视为传统疗法的一部分,有助于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然而,美国人对刮痧持有负面而嘲笑的态度,他们认为刮痧是一种奇怪甚至是残忍的行为。
这种审美和情感上的差异深化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暗示了两种文化间的价值观的不同。
电影《刮痧》通过展示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和讨论的平台。
观念上的差异、传统医疗差异以及审美与情感差异,都是中西文化之间不同冲突和差异的体现。
而电影通过这些差异,引发了对文化认同的思考和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将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并改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电影《刮痧》跨文化冲突

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目标、个人独立,而集体主义文化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不可分割的联系。
中国是集体主义国家,而美国是个体主义国家。
在电影里,男主角八年前来到美国,后来他经过个人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在颁奖晚会上,他说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家,他之所以站在台上,是因为他成功了,他说他爱美国,他实现了他的美国梦。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是一个个体主义国家。
在晚会结束之时,丹尼斯打了大同老板的儿子,因此大同要他的儿子道歉,结果丹尼斯没有道歉,大同就当着所有人的面打了丹尼斯,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的国家。
2关系特定-关系弥散关系弥散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所有的生活领域都联系起来,所有的食物之间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关系特点文化中的人就是主攻一个领域。
在影片中,当大同遇上麻烦要打官司时,他毫不犹豫的找了他的老板,因为他的老板是律师又是他的朋友。
但当大同找这个人时,他却说他只是个知识产权律师,叫大同找个专业的律师。
但因为到了法院的门口,大同的老板没法退却,只好硬着头皮上。
从这里看出,大同是个典型的关系弥散文化的人,他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人,而大同的老板则是关系特定中的人。
3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只的是人们忍受模糊(低不确定性规避)或者感到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威胁(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程度。
在影片中当大同要在法庭上解释什么是刮痧时,大同没有很好的解释出来,他说这是一种中医疗法。
但美国是一个以西医为主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刮痧,当法官要大同拿出确凿证据时,大同却以美国人认为模糊地形式在解释,但在美国的法庭上是以证据说话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的不确定性规避大,而中国的不确定性规避低。
4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普遍主义者强调用法律和规章指导行为,而且这些指导原则不应因人而异。
特殊主义社会的管理特点则是“人治”。
在这部电影中,当大同在法庭上因为虐待儿童而被人起诉,控方传召证人来指证大同时,这些证人中包括他的老板昆兰,而且昆兰也是大同的好朋友。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导言: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往往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域、历史、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电影《刮痧》是一部呈现中美文化差异的影片,通过展示中美两国不同的传统医疗方式和观念,深度开掘出中美两国之间文化差异的根源,并引发对不同文化间对比与沉思。
下文将从中美传统医疗观念的不同、刮痧技术的使用方式和效果的不同,以及从社会文化层面的角度对这部电影的中美文化差异进行深度探讨。
一、中美传统医疗观念的不同中美两国在传统医疗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认为身体的健康与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休戚与共,强调的是整体性,从身体的内在调整来达到治疗效果。
刮痧作为中医药的一种韧度疗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增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标。
而在美国,西方医学的理念以疾病对症治疗为主,强调疗效的可观察性,更加重视科学依据和临床试验。
传统中药疗法、如刮痧等在美国并不被广泛认可,甚至有些人认为其属于“迷信”。
这种观念的不同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刮痧技术的使用方式和效果的不同《刮痧》电影中,中国的刮痧师在使用刮痧技术时,通常会运用刮板等工具,通过刮痧师的手法和力度来刺激皮肤,从而增进气血流通。
这种手法在中国被认为是分外有效的疗法。
而在美国,刮痧术的推广进展相对较慢,市场上的刮痧产品更多是自己在家中使用,通常接受刮痧板等器具,在皮肤上来回刮擦以增进血液循环。
两种使用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中美两国人对于刮痧技术的理解和使用习惯的不同。
刮痧带来的效果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反映。
在电影中,中国人认为刮痧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治愈各种常见病,例如感冒、头痛、颈痛等。
这种观念与西医的治疗方式不同,西医更倾向于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痛苦或症状。
因此,刮痧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平时生活,成为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
而在美国,刮痧作为一种非传统的疗法,虽然有一定的追随者,但并不被广泛接受。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美两国在医疗观念上的差异。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媒介,不仅仅是众多观众追逐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电影《刮痧》通过讲述主人公在美国居住期间与中国刮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生动地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交流。
本文将在对电影剧情和细节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家庭观念、医疗文化、社交礼仪以及审美观念四个方面,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家庭观念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电影中,主人公窦婷在美国的生活中渐渐实现了对独立自主的追求,而与她共同生活的美国室友们则对自己的亲属和家庭关系表现出较为淡漠的态度。
这对比直观地展示了中美两国在家庭观念上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相对较为传统和重视,亲情关系在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美国,独立自主的个人观念更为突出,个人追求和个体权利获得更高的评价,对亲属关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通过主人公与美国室友交往和沟通的种种细节所表现出来。
其次,医疗文化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电影中,片中的窦婷因为身体不适去看医生,却被告知“肚子没问题”的奇怪答案,而主人公坚持为自己找到解决方案,最终选择了传统的刮痧疗法。
中国的传统医疗文化强调整体的平衡和自然的治疗方式,相对更加注重对病因的深入剖析和综合的治疗手段。
而在美国,医疗体系更加注重科学化和现代化,倾向于药物治疗和手术疗法。
片中的对比恰好体现了中美在医疗文化上的差异,同时也探讨了传统医疗文化的价值与科学医疗的优劣。
第三,社交礼仪是中美文化差异体现中的重要方面。
电影中,主人公窦婷在与美国主人公一起生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社交礼仪的碰撞与融合。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社交场合中普遍注重面子和礼仪,尤其是对于长辈和上级等不同身份的人,有着独特的尊重和行为模式。
而在美国,强调个人的平等和自由,社交礼仪相对简洁和自由。
电影中,主人公逐渐融入美国文化,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同时也影响了室友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看《刮痧》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

看《刮痧》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刮痧》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使用一种平滑而有擦伤力的工具,如玉石或动物骨头,刮破皮肤表面的血液,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排毒。
这种疗法在中国历史悠久,被认为可以有效缓解身体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健康。
在西方社会,刮痧被认为是一种古怪的做法,甚至有些人将其视为残忍和不健康的行为。
在2004年的电影《刮痧》中,导演在讲述一名在美国成长的华裔男子回到中国寻找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一些有趣的问题。
电影以幽默和温暖的方式展现了对传统医学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入思考。
下面将从电影《刮痧》的角度出发,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对待传统医学的理解和接受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对待身体疼痛的态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疼痛被认为是身体内部气血的不顺畅和失调所导致,因此需要通过刮痧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以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在西方社会,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药物和手术来缓解身体疼痛,而对于传统疗法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这种对待身体疼痛的态度差异也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当电影中的主人公为了治疗肩膀的疼痛而寻求刮痧治疗时,他的美国朋友不理解和不认同这种做法,甚至感到担忧和害怕。
这种对待身体疼痛的态度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对待传统医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上的不同。
电影《刮痧》通过一个华裔男子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徘徊和寻找中西文化之间的平衡,让人们深刻思考了中西方文化在对待传统医学的理解和接受度上的差异。
特别是在对待身体健康、身体疼痛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不仅提醒我们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传统的差异,也让我们意识到了传统医学在跨文化交流和融合中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观影人们能够更加理解和尊重传统医学,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的认识,让不同文化之间可以更好地相互融合和发展。
看《刮痧》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

看《刮痧》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
《刮痧》是一种传统的疗法,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应用方式。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我们来看中西方对于刮痧的定义和认知有所不同。
在中医中,刮痧被视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刮拭患者的皮肤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排除体内毒素。
而在西方,刮痧往往被视为一种古老而粗糙的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原始”的治疗方式,并且难以接受。
刮痧在中西方的应用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刮痧通常由专业的中医师或者按摩师进行操作,使用特制的刮痧板或草药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按摩,刺激经络,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而在西方,刮痧往往是由非专业人士进行操作,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如硬币或勺子,来刮拭皮肤。
这种操作方式相对简单,可能会造成皮肤受伤或者感染的风险。
中西方对于刮痧的具体效果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刮痧被认为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排除体内的湿气、毒素和病邪,缓解疼痛,调整气血平衡。
而在西方,对于刮痧的效果多持怀疑态度,认为其只能起到一种放松的作用,对于身体的疾病并没有直接的治疗效果。
中西方对于刮痧的解读和应用方式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
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同时也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刮痧这一传统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格与特色MOVIELITERATURE201311从影片《刮痧》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王葵(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刮痧》是由郑晓龙导演,讲述了一个北京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时发生的故事,影片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以美国作为背景,以传统中医疗法“刮痧”为线索,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与冲突。
本文试从影片中解读中西家庭观的差异、朋友观的差异、中西方医学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处事文化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化及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由于各地的地域、经济、历史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更应相互理解并且包容,避免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冲突。
[关键词]《刮痧》;中西文化;差异;观念一、影片《刮痧》概述影片《刮痧》由导演郑晓龙执导,影片以中国传统中医疗法刮痧为冲突点,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与冲突。
影片的主人公许大同是一名在行业上颇有建树的电脑游戏设计师,他与妻子在美国共同奋斗了八年,实现了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美好理想,他踌躇满志地认为自己已经融入到西方社会当中。
然而一场小小的意外差点将他逼上丢失工作、家庭破裂、朋友决裂,甚至是流落街头的境地。
许大同的父亲从北京来到美国探亲,某天许大同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当时只有爷爷在,老人家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传统的中医疗法刮痧给孙子进行治疗,刮痧留下的紫红色刮痕被医生发现,并认为这是丹尼斯被家长虐待的证据,许大同被告上法庭,而在法庭上的许大同百口莫辩,因为西方的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口耳相传的中医学在西方人面前根本找不到解释的出口,加之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的不断歪曲,许大同最终败诉,被剥夺了监护权,工作也没了,与妻子分居,与朋友决裂,甚至到了流落街头的悲惨境地,最后,在朋友昆兰的亲身试验及帮助下,大同的同事及保护儿童权益机构的工作人员终于理解了刮痧,大同的噩梦才得以结束。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体味到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种种冲突,其实在这个冲突中,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误解。
二、从影片看中西家庭观的差异在影片中,许大同为教育失礼的儿子,给了他一巴掌,并认为这个是很正常的,所谓“不打不骂不成材”,他自认为是出于对儿子的爱才会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他,此举在西方人看来则是使用了暴力,忽略了人权。
许大同的父亲为丹尼斯刮痧,许大同被告上法庭后,为了不让父亲担心,坚称是自己给儿子刮痧的,他的美国人朋友昆兰对这个做法感到很困惑,昆兰认为这事应该由许大同的父亲自己承担。
中西方人的不同观念与他们身处的文化背景不无相关,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文化信奉仁、义、礼、智、信,而家庭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载体,儒家思想强调“长幼有序,父子有亲”的伦理观,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族中占有极高的地位,有“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之说,父亲承担着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一旦孩子出现失礼的行为,就会被认为是父亲没教育好,因此有“子不教父子过”的说法。
影片中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因为打游戏引发争执而打了昆兰的儿子,并且不认错,因而大同当着大家的面教训了儿子,关掉电游,拍打儿子丹尼斯脑袋,俨然一个真正的“中国式”父亲,这也是受到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信奉孝道,认为百善孝为先,古代律法甚至将“不孝”列入“十恶”之一,不孝之人将会受到强烈的道德谴责,因此子女孝顺父母,在中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许大同处处为父亲着想,为父亲顶罪,不让父亲担心。
许大同为了不让孩子知道真相,带着孩子玩起了警察捉小偷的游戏,孩子在愉快中睡着了,他被判处失去孩子监护权后,仍心系孩子,甚至不顾性命的危险,攀爬9层楼看望孩子,这体现了他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许大同的父亲为救儿子,不惜奔走呼号,找到检察官说明刮痧的事情,用打手势的方式向这个大同的美国同事解释刮痧,请求昆兰的帮助,也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及亲情的重视。
在西方,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基督教义比较盛行,在古罗马希腊文明、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对人权的强调,西方更注重个人的价值,宣扬个人主义至上,关注人权,他们认为每个人都享有自由与平等的权利,父母子女可直呼其名,即使是父母,也不能过多干涉孩子,更不能打骂孩子,西方国家甚至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因此影片中的昆兰对许大同打骂儿子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
西方的基督思想认为人追随上帝比亲情更为重要,宣扬为了信奉上帝可以舍弃父母、子女,《马太传》里耶稣说过“爱父母胜过爱我的人,不配做我的门徒;爱子女胜过爱我的人,不配做我的门徒。
”在西方社会,子女满了18岁就必须离开父母家,依靠自己的双手独立生活,而父母年纪大了即使生活不能自理,也自己住到福利院由社会进行照顾,而不会拖累子女,他们的亲情及传统家庭观念较为淡薄,而许大同为父亲顶罪等做法也得不到西方人的理解。
三、从影片看中西朋友观的差异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信奉“礼、义”,主张将心比心,以诚待人,做事要有分寸,合乎礼数,凡事要讲面子,顾及063风格与特色MOVIE LITERATURE2013年第11期情面,注重人情,朋友间讲究倾囊相助,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礼节与尊敬,在维持与改善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上往往能产生非常神奇的效果,儒家思想注重道义,任何事情都讲究是否符合道德,而不是看事情的是非厉害。
在影片中,许大同被控告虐待儿子,他的好朋友昆兰在听证会上述说看到大同打儿子的事情,这个事实让许大同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因此许大同认为昆兰不够朋友,他指责昆兰“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在听证会结束之后他毅然辞了工作,理由是“道不同不相与谋”。
为此昆兰感到相当委屈和不解,他认为自己只是实话实说,他的做法其实是对事不对人的,这与其文化背景不无相关,西方人注重法律,认为法律条文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法律值得信赖,可以依靠,一个西方人出了什么事情,他首先会说:“请找我的律师。
”因而他们在交友做事上都是以法律的标准优先,以科学和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不像中国人这么注重面子和人情。
最后昆兰从许大同的父亲口中得知刮痧其实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他为了帮助朋友到唐人街上的一家中医诊所亲自体验了刮痧,亲身试验求证,为许大同的解禁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这也是他表达友谊的方式,同样令人动容。
四、从影片看中西方医学文化差异中医理论是阴阳、五行、经络,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五运辩证,六气化生,注重筋络纹理,系统看待问题诊治问题。
我国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基础,此后的魏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我国中医都得以不同程度的发展。
而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是利用玉石、牛角等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以此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实现局部的循环,达到舒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明朝郭志邃在《痧胀玉衡》中完整地记录了百余种痧症及手法,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外治家吴尚先也说过“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
这是对刮痧疗法的充分肯定,我国现代医学也指出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因此在影片中许大同的父亲用刮痧疗法给孙子治病,觉得并无任何不妥。
西方的医学则更注重实证论,生活在罗马帝国安东尼父子执政时期的盖伦提倡重视实验、疾病局部定位思想,盖伦的《子宫图谱解剖》为西方实证医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可以说西方医学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生化的基础之上的,15世纪后达·芬奇开创现代解剖学,维萨里创立解剖生理学,摩尔干尼创立了病理解剖学,德国魏尔啸创建了细胞病理学,西方医学文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实验为主的实证方法使得西方医学家们更注重科学和试验,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医,影片中许大同在法庭上讲起中医的脉络,五行等,使得西方的律师及法官感到茫然,不知所谓。
其实中西医学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两种文化体系上的差异,中、西医学不可能融合成为一种统一的医学模式,中西方医学的思维方法和原理以及用药在根本上是不同的,但二者可以独立发展,并存共荣,整合互补,就像中西文化不一定非要融合在一起,也共同存在,共同繁荣发展。
五、从影片看中西方处世文化差异西方人讲求己所欲施于人。
爷爷给丹尼斯进行刮痧治疗后,身上留下紫红色的刮痕,之后丹尼斯由于意外碰伤被送往医院,紫红色的刮痕被医生及护士发现,他们无法理解刮痧这种传统的中国治疗方法,而认为是丹尼斯被家长虐待,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也为了小孩不生活在自己认为的虐待环境中,立刻通知了美国儿童权利保障部门,相关部门很快着手处理此事,丹尼斯马上被儿童福利局收留。
而许大同也被告上了法庭。
在听证会上,一位丹尼斯出生时候的护士出庭证明丹尼斯出生时身为父亲的许大同并不在场,她认为许大同忽视自己妻子及儿子的权利,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中国讲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别人瓦上霜,信奉儒家始祖、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论语》中的行为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孔子经典妙句之一,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成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处事信条,因此在中国人来看,因为一个孩童背后的“伤痕”而将其父亲告上法庭是小题大做的事情,为了他人家庭因教育小孩而出庭作证,是不利己得罪人的,在中国也极少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六、结语影片中许大同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功成名就,他将父亲接到美国准备为其申请绿卡,而刮痧事件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创伤以及父亲在美国的“聋哑”生活使老人最终离开了美国。
许大同踌躇满志地认为自己已经融入到西方社会当中,却因小小的刮痧事件弄得妻离子散,甚至流落街头,这无不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息息相关。
影片《刮痧》给我们敲响了跨文化交流的警钟。
随着全球经济化及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由于各地的地域、经济、历史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难免存在着差异,产生冲突,我们对文化上的差异应秉承着相互理解并且包容的态度,同时还需对不同文化有着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避免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冲突。
[参考文献][1]张鹏蓉,赵侠.难以消除的紫痕———电影《刮痧》折射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探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2]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8).[3]孙正治.中国人与外国人[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4]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5]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6).[6]李小霞,叶定国.电影《刮痧》的跨文化解读[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作者简介]王葵(1978—),女,贵州安顺人,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