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天府新区城市农村规划方案

天府新区城市农村规划方案

天府新区城市农村规划方案# 天府新区城市农村规划方案## 引言天府新区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全国首个由国家战略层面规划建设的城市新区,也是四川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

为了实现天府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需要对城市和农村进行规划,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篇文章将对天府新区城市农村规划方案进行探讨。

## 城市规划### 建设宜居城市天府新区作为现代化城市,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城市布局。

将城市分为不同功能区域,如商业中心、住宅区、工业区等,合理规划交通和基础设施,减少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

2. 打造生态环保城市。

加大绿化力度,建设公园和绿地,增加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3. 建设公共设施。

增加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 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天府新区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智慧城市关注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营中的应用,旨在提供便利的市民服务,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1. 建设智能交通系统。

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交通信息的及时共享和智能化管理,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交通事故。

2. 推广智慧能源系统。

通过智能电网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构建智慧社区。

利用物联网和智能设备,提供便民服务和社交功能,增加居民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 农村规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天府新区,乡村规划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2.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 保护农村传统文化。

四川成都:探索农业发展模式引领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成都:探索农业发展模式引领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成都:探索农业发展模式引领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一农经网讯成都市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作出了重大部署,对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出了要求,明确要推动农业向集约式、经济型、现代化转变。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下一步将按照市委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核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好扶贫攻坚战役,努力提升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确保市委重大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助推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都市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建设健康成都、幸福蓉城,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对成都市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总结之前扶贫工作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成都市将坚持“集中攻坚消除绝对贫困、更高标准扶持相对贫困”两手抓,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领导、靠实责任,以简阳市89个省级贫困村、15911户贫困户和其他区(市)县100个相对贫困村、8512户相对贫困户为扶贫攻坚主战场,高标准推进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同时,担好首位城市责任,全力支援甘孜、阿坝19个藏区县脱贫,为全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成都力量。

简阳石盘镇和羊马镇黄花菜规模种植助农增收据悉,目前成都市已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简阳市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将通过政策保障兜底、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先行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就业扶贫、创新金融扶贫、实施对口帮扶等方式,力争到2017年,简阳市89个省定贫困村和15911户、46338名贫困人口将全部甩掉贫困帽子,2018年融入成都高标准扶贫开发进程,2020年与全市同步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邛崃市临济镇喻岗村而围绕全市第三轮第二批农村扶贫开发的100个村,成都市坚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精准扶贫“两手抓”,进一步完善相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到2017年,100个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全市同期水平的70%以上,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本区(市)县同期水平的70%以上。

1.19-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

1.19-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的通知填报时间: 2010-01-19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第七秘书处∙文号:成办发〔2009〕69号签发单位:成都市人民政府∙签发时间:2009-12-17生效时间:2009-12-17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十二月十七日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川府发〔2008〕40号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将我市打造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的工作部署,结合成都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一主要成效。

2003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工作重要内容予以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1.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圈层特色初步显现,形成了一圈层休闲农业、二圈层优质高效农业、三圈层山地丘陵特色生态农业融合发展格局。

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初步形成,优质水稻、“双低”油菜、蔬菜、水果、茶叶、生猪、畜禽、花卉和木竹产业蓬勃发展。

截止2008年底,全市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达212个,其中标准化基地158个。

农业园区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全市5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农庄、基地和农业加工园区、农业物流园区共计177个,年产值340亿元。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耕保制度和耕保基金的建立有效促进了耕地保护,全市耕地面积稳定在640万亩以上。

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8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440万亩,每亩肥料利用率提高4-5个百分点,地力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

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粮油产量分别稳定在275万吨和21万吨以上;蔬菜、茶叶、水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总产量达635万吨;肉类、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97万吨、19万吨和10万吨。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的批复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的批复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6.11.14
•【字号】成府函〔2016〕165号
•【施行日期】2016.11.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
正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都市
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的批复
成府函〔2016〕165号
市发改委:
你委《关于报请审定〈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送审稿)〉的请示》(成发改农经〔2016〕776号)收悉。

经研究,市政府原则同意《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请认真组织实施。

特此批复。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14日。

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成都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我市农业增加值达267.8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7129元,增长10%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1.1亿元,增长3.7%。但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我市农业发展尤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种植业和养殖集约度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才比例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产品物流体系薄弱,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
(6)外销及加工蔬菜。建设优质高效外销蔬菜生产基地135万亩,分别为:龙泉驿区4万亩、青白江区5万亩、新都区15万亩、温江区2万亩、都江堰市14万亩、彭州市25万亩、崇州市8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5万亩、郫县15万亩、大邑县9万亩、新津县8万亩。
(7)反(错)季蔬菜。建设生态高效反季节或错季蔬菜生产基地40万亩,分别为:新都区2万亩、温江区1万亩、都江堰市3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3万亩、崇州市2万亩、金堂县10万亩、双流县2万亩、大邑县5万亩、蒲江县2万亩。
其他 142 32 142 33
小计 680 276 680 280
油菜 140 21 140 23
蔬菜 城市蔬菜 102 180 105 195
外销蔬菜 133 235 135 240
反季蔬菜 40 71 40 75
小计 275 486 280 510
特色水果 猕猴桃 25 15 25 16.5
(4)油菜。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双低油菜生产基地140万亩,分别为:青白江区6万亩、新都区10万亩、温江区3万亩、都江堰市8.7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22万亩、崇州市17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2万亩、郫县7.5万亩、大邑县13.5万亩、蒲江县8万亩、新津县7.3万亩。

成都田长制实施方案

成都田长制实施方案

成都田长制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农业产业发展一直是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域。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民收入,成都市决定全面实施田长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实施目标。

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2.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3.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三、实施内容。

1. 确定田长候选人员,在各乡镇村设立田长候选人员名单,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田长候选人员,确保田长具有一定的民主合法性和代表性。

2. 田长培训,对选举产生的田长候选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田长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3. 田长制实施,田长负责本村农业生产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工作,协助村民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计划,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施肥、科学用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4. 政策支持,成都市政府将加大对田长制实施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提高田长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5. 绩效考核,建立健全田长绩效考核机制,对田长的工作业绩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对工作出色的田长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田长进行督促和指导,确保田长制的有效实施。

四、实施保障。

1. 资金保障,成都市政府将专门拨款支持田长制实施,确保田长有足够的经费用于农业生产组织和管理工作。

2. 政策支持,成都市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流转支持、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田长制的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3. 资源整合,成都市政府将整合农业生产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利资源、农业技术资源等,为田长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五、实施效果。

1. 农产品产量提高,通过田长制的实施,农业生产组织更加科学合理,农产品产量得到提高,为城市提供更多优质农产品。

成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成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成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实现农村振兴,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成都市制定了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

成都市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民生活富裕化、乡风文明整治化、生态环境优美化。

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项目,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重点任务。

1.加强农业科技支撑。

成都市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

2.发展乡村产业。

支持农村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3.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利用成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5.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四、政策措施。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财政投入,确保资金到位,支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优化政策环境。

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简化手续,降低农民创业和就业的门槛。

3.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4.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乡村振兴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2.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对乡村振兴工作人才培养的投入,培养一支懂农业、懂乡村、懂农民的专业人才队伍。

3.完善政策法规。

根据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六、结语。

成都市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为成都市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10]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1

[10]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1

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经济中心,地处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部,总面积约1.24万km2,全市辖9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常住人口1260万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456.39亿元。

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农业是成都市的特色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文章结合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及决策参考。

1 绪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键环节。

作为国家战略定位的"都市农业",既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推进成都都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提升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成都市正处在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战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分析成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成都市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0年成都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456.39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2.56倍;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了3656.83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近4倍;实现农产品出口额52.03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了5.88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为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的意见》(川委发〔2010〕1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成都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2009年,我市农业增加值达267.8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7129元,增长10%;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1.1亿元,增长3.7%。

但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我市农业发展尤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种植业和养殖集约度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才比例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产品物流体系薄弱,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

(一)特色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2009年,全市种植业产值223.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6%。

粮油、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茶叶、中药材、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带。

2009年末,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4万亩,油菜播种面积15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38万亩。

2.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市城乡建设用地矛盾日渐突出,稳定粮食生产的压力日益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种植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精深加工规模小,名优品牌少;优质、安全、生态农业发展不够,种子、种苗、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健全。

(二)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2009年,全市养殖业产值达201.8亿元(含牧业、渔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5.8%。

近年来,通过加快畜禽结构调整,推进规模养殖,我市现已建成一批生猪、肉(奶)牛、鸡鸭兔和水产等规模养殖小区(场)。

截至2009年底,全市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有3022个,规模化养殖率提高到33.27%;生猪存栏达527万头,年出栏1081万头;养殖水面13.24万亩,水产品总量达10.5万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品达到55 %。

2.存在的问题。

畜禽良繁、动物防疫、投入品质量监管、养殖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薄弱;畜产品竞争力不强,销售渠道窄,市场占有率低,深加工产业链短;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2009年,我市主要农产品加工产值达841亿元,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657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9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12家,50亿元以上的3家。

涌现出“美好”、“通威”、“得益绿色”、“棒棒娃”、“豪吉”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沿新都区、郫县、温江区、双流县、锦江区、成都高新区、金牛区,形成了以饮料、调味品、休闲食品生产为主的产业聚集带,沿邛崃市、新津县、崇州市、蒲江县,形成了以肉类加工、白酒制造和茶叶加工为主的产业聚集带。

2.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不匹配;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农产品加工领域缺乏国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品牌认知度低,市场竞争力弱。

(四)农业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至2009年,全市大型农业物流市场有13家,其中,一圈层3家,二圈(1)水稻。

建设国家级、省级水稻生产基地330万亩。

分别为:龙泉驿区2万亩、青白江区15万亩、新都区30万亩、温江区8万亩、都江堰市23万亩、彭州市40万亩、邛崃市36万亩、崇州市42万亩、金堂县20万亩、双流县34万亩、郫县23万亩、大邑县26万亩、蒲江县15万亩、新津县16万亩。

(2)小麦。

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分别布局在青白江区8万亩、新都区8万亩、都江堰市5万亩、彭州市6万亩、邛崃市10万亩、崇州市20万亩、金堂县25万亩、双流县15万亩、郫县5万亩、大邑县12万亩、新津县6万亩。

(3)马铃薯。

建设高产马铃薯生产基地78万亩,分别为:青白江区6万亩、新都区4万亩、都江堰市1万亩、彭州市7万亩、邛崃市12万亩、崇州市10万亩、金堂县12万亩、双流县10万亩、大邑县8万亩、蒲江县8万亩。

建设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10万亩,其中,彭州市5万亩、大邑县5万亩。

(4)油菜。

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双低油菜生产基地140万亩,分别为:青白江区6万亩、新都区10万亩、温江区3万亩、都江堰市8.7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22万亩、崇州市17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2万亩、郫县7.5万亩、大邑县13.5万亩、蒲江县8万亩、新津县7.3万亩。

(5)城市蔬菜。

建设优质、安全的城市蔬菜生产基地105万亩,分别为:龙泉驿区5万亩、青白江区5万亩、新都区7万亩、温江区5万亩、都江堰市5万亩、彭州市22万亩、邛崃市5万亩、崇州市6万亩、金堂县10万亩、双流县15万亩、郫县5万亩、大邑县5万亩、蒲江县5万亩、新津县5万亩。

(6)外销及加工蔬菜。

建设优质高效外销蔬菜生产基地135万亩,分别为:龙泉驿区4万亩、青白江区5万亩、新都区15万亩、温江区2万亩、都江堰市14万亩、彭州市25万亩、崇州市8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5万亩、郫县15万亩、大邑县9万亩、新津县8万亩。

(7)反(错)季蔬菜。

建设生态高效反季节或错季蔬菜生产基地40万亩,分别为:新都区2万亩、温江区1万亩、都江堰市3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3万亩、崇州市2万亩、金堂县10万亩、双流县2万亩、大邑县5万亩、蒲江县2万亩。

(8)猕猴桃。

沿龙门山低山丘陵区(海拔500至1200米)建设猕猴桃生产基地25万亩,分别为:都江堰市12万亩(含猕猴桃科技产业园)、蒲江县5万亩、彭州市5万亩(含猕猴桃基因库基地)、邛崃市3万亩,形成龙门山脉优质猕猴桃产业带。

在都江堰市建设猕猴桃科技产业园。

在彭州市建设猕猴桃基因库为载体的主题公园。

(9)伏季水果。

沿龙泉山丘陵区建设以枇杷、水蜜桃、早熟梨、葡萄为主的伏季水果生产基地68万亩。

分别为:龙泉驿区21万亩、青白江区9万亩、金堂县13万亩、双流县25万亩。

在龙泉驿区建设伏季水果科技产业园。

(10)食用菌。

建设以姬菇、平菇,黄背木耳等产品为主的木腐食用菌生产基地10万亩,其中青白江区3万亩、彭州市1万亩、金堂县6万亩;建设双孢蘑菇、草菇、姬松茸等产品为主的草腐食用菌生产基地12万亩,其中邛崃市3万亩、崇州市3万亩、大邑县4万亩、新津县2万亩;建设外销珍稀食用菌基地3万亩,其中青白江区1万亩,金堂县、郫县、大邑县共计2万亩。

在青白江区和郫县各建设1个珍稀食用菌科技产业园。

(11)花卉苗木。

建设花卉苗木生产基地27万亩。

苗木基地分别为:温江区13万亩、都江堰市5万亩、崇州市2万亩、郫县5万亩;在金堂县建设2万亩鲜切花生产基地,形成以温江区为核心,涵盖都江堰市、崇州市、郫县相邻区域的苗木产业圈,其中,温江区主要建设观叶植物生产基地和花卉苗木科技产业园,温江区、都江堰市、崇州市、郫县建设绿化苗木生产基地,都江堰市、崇州市建设兰花生产基地,金堂县主要建设鲜切花生产基地。

(12)茶叶。

沿龙门山低山丘陵区建设优质茶叶生产基地12万亩,其中都江堰市5万亩、彭州市3万亩、崇州市1万亩、大邑县3万亩。

沿邛崃山丘陵地区建设优质茶叶生产基地23万亩,其中蒲江县13万亩、邛崃市10万亩。

在蒲江县建设茶叶科技产业园。

(13)中药材。

沿龙门山和邛崃山区域建设中药材产业带,重点发展黄连、川芎、郁金和杜仲、黄柏、厚朴等三木药材,规划面积25万亩,其中都江堰市10万亩、彭州市5万亩、崇州市2万亩、大邑县5万亩、邛崃市3万亩。

(14)林竹。

沿龙门山、邛崃山、龙泉山及其延伸区域的低山丘陵区建设林竹生产基地360万亩,分别为:都江堰市38万亩、彭州市40万亩、崇州市28万亩、大邑县67.7万亩、邛崃市61.1万亩、蒲江县32万亩、金堂县34万亩、龙泉驿区23万亩、双流县27万亩、青白江区9.2万亩。

(二)优势养殖业。

1.发展目标。

(1)畜禽养殖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实现生猪存栏400万头,出栏1000万头;家禽存栏4500万只,出栏1亿只;到2020年,实现生猪存栏300万头,出栏800万头;家禽存栏3000万只,出栏8000万只。

(2)水产养殖发展目标。

到2015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4.8万亩,可养殖面积达到35.5万亩,产量达12万吨,实现产值50亿元;到2020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8.3万亩,可养殖面积达到15.3万亩,产量达13万吨,实现产值52亿元。

2.发展方向。

全面提高DYC、PIC、托佩克等优良生猪的养殖覆盖面和养殖水平;加大彭县黄鸡、青脚麻鸡、鲑鳟鱼、鲟鱼等特色优良家禽水产品种的推广,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推进规模化健康养殖,推动生猪、家禽养殖小区建设;推动生猪、家禽及水产养殖向成都都市经济圈的合作地区转移;提升养殖业疫病防控水平;严格控制养殖业污染,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实现养殖业污染物“零排放”;建立完善生猪、家禽、水产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的需求。

3.规划布局。

(1)生猪。

生猪产业主要布局在青白江区、新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双流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三大纯外血优良种猪繁育基地主要布局在邛崃市、双流县、大邑县。

(2)家禽。

家禽养殖主要布局在龙泉驿区、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双流县、郫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

(3)水产。

在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其他适宜养殖冷水鱼的地区建设冷水鱼苗繁育、成鱼养殖基地,带动全市冷水鱼产业发展;在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双流县、蒲江县、新津县建设名优水产品基地;在都江堰市、彭州市配套建设鲑鳟鱼加工厂、鲟鱼和鱼籽酱加工厂;在都江堰市、邛崃市、双流县、新津县建设水产品加工厂,主要加工斑点叉尾鮰、鲑鳟、黄鳝、泥鳅;在温江区、郫县等近郊地区,重点发展集观赏、垂钓和餐饮一体的休闲观光渔业。

(三)农产品加工业。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270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70%;到2020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320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80%。

2.发展方向。

在优势农产品集中区域合理规划布局一定数量的农产品集中加工园(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国家级、省级品牌;建立完善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