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课程设置
哈佛大学办学理念

哈佛大学简介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是一所私立的高等学校。
建于1636年,比美国作为独立国家的建立几乎要早一个半世纪。
当年,移居美洲的英国清教徒,为其子孙后代的幸福,仿效当时故的模式,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建立了这所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始称剑桥学院。
逐渐兴起的小镇,从此亦称剑桥,中文译音称坎布里奇。
1639年,学校更名为哈佛学院,目的是为了永久纪念学校创办人之一和办学经费的主要捐献者、伊曼纽尔学院文学硕士约翰·哈佛。
1780年,哈佛学院被马萨诸塞州议会破格升为哈佛大学,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常被简称为哈佛。
哈佛大学是的八名成员之首。
哈佛大学校训哈佛早期的校训是“察验真理”(Veritas [1643])、“荣耀归于基督”(In Christ Gloriam [1650]),以及“为基督•为教会”(Christo et Ecclesiae [1692])。
哈佛早期印章展示三本翻开的书本,两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征着理性(reason)与启示(revelation)之间的动力关系。
哈佛的一份最早期文献——1642年的学院法例--如此写道:"让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考虑以认识神并耶稣基督为永生之源(约17:3),作为他人生与学习的主要目标,因而以基督作为一切正统知识和学习的惟一基础。
所有人既看见主赐下智慧,便当在隐密处认真借着祷告寻求他的智慧。
" 现在,在近几年里,哈佛大学的校训又有了新的进步,只有一个词语:真理。
就是说只要哈佛的学生掌握了新的真理,你就可以对你的校长和教授说:“你错了”。
哈佛大学机构设置现在,哈佛大学规模庞大、资产超群,常被人戏称为“哈佛帝国”。
全校共设有13所学院。
其中本科生院两所,即哈佛学院与拉德克利夫学院;研究生院11所,即文理学院、、肯尼迪管理学院、设计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及大学扩展部等。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选课手册(2009-2010-1)教务处2009年9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目录目录 0说明 (3)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3)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分类 (3)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学分 (4)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选课 (5)课程介绍 (8)环境变化与中华文明 (9)文学与人生 (10)数学与文化 (11)科学技术史 (12)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 (13)逻辑与思维训练 (14)交响音乐鉴赏 (15)中西乐理及其应用 (16)美国的文化与历史 (17)天文学史 (18)中外文化 (19)大学语文 (20)民主的智慧 (21)财富与美德 (22)法律与社会 (23)当代传媒文化研究 (24)文化的魅力 (25)跨文化交流 (26)英语写作 (27)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 (28)建筑赏析 (29)Core Curriculum for General Education工程经济与管理 (30)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 (31)脑与机器人 (32)形象思维与工程语言 (33)自然界中的混沌与分岔 (34)人与环境 (35)在实验中探究化学 (36)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I (37)工程技术探究 (38)生命科学发展史 (39)大学化学 (40)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 (41)生命科学导论 (42)药物发展——延续生命的奥秘 (43)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44)上海交通大学关于设置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意见 (45)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上课安排表(2009-2010-1) ......... Ⅰ-Ⅷ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说明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是指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教育对象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
我校将本科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多年来,为摆脱狭窄的专业教育,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展了一系列的通识教育探索,并从2009级开始,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摘要:通识教育最初是由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演进过来,并一直处于概念完善深化的阶段。
在当今高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完人”教育的时候。
通识教育收到全世界高教界的关注。
各国大学纷纷采用设置通识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的方法推进这一教育理念。
本文通过追溯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例,阐述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情况,并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加以论述,以期有所改进。
关键词:通识教育美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广义的理解是把通识教育看作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观,指大学教育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的解释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立,19世纪帕卡德提出通识教育以来,他的目的就不在于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更为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为的需要。
通识教育培养的不是仅仅受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工具人,而是拥有完整人格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完人。
现在我们就从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入手,主要关注高校课程改革方面的进展,关注通识教育理念的演变和具体实施,以期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引入的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有所启示。
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研究美国通识教育的衍生,就必须谈及美国专业教育的发展。
也可以说,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专业教育此消比长而又互相融合的高教发展史。
自19世纪开始,关于教育到底应该进行通识教育,以培养有教养的年轻人;还是进行专业教育,以培养有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年轻人,一直是美国社会在高等教育上争论的话题。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史,但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时候,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就会被特别的强调,如1862年,经济急速发展,急需各类农工技工,由此催生了《莫雷尔法案》。
以后,美国建立了许多意识是专业教育为主的州立大学,即是以服务当地经济,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育宗旨。
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

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作者:王艳芳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4期摘要:本文从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三个维度,对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为国内其他高校探索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道路提供可借鉴经验。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经验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识教育课程是哈佛大学课程的基石[1],哈佛的通识课改革的成功经验是美国高校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同时是历年来国内外各高校谋求学校进步与发展的效仿对象。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开始致力于通识教育改革,走出一条“通专融合”的发展道路,培养既有多学科知识广度,又有专业知识深度的“T字形”人才。
2015年,北大、清华、复旦和中山大学成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旨在为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寻找出路。
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提高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需要实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
北大与哈佛分别是中美的知名学府,两所高校在探寻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积累了豐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本文选取这两所大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比较研究,分析两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三个方面的异同点,旨在为国内其他高校提供经验。
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1929年,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在《北美评论》中谈道:“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学生一种general 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
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
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99-104)这是通识教育最初被赋予的含义,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3](64-68)。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课改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启示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课改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启示摘要:哈佛大学通识课程新核心课程方案不仅调整了原核心课程体系的知识覆盖领域,而且模糊了系科间的界限,加大了人文类课程的比重,这些新理念的实践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哈佛通识教育;核心方案;课程改革;启示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53—02哈佛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自由选修课程三大部分组成,被看作是世界上最为精致的通识课程体系。
其中的核心课程(core curiculum)更是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一大特色,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极具典型意义。
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满足21世纪哈佛大学人才培养需求,2002年10月哈佛大学启动了新一轮以核心课程改革为中心任务的本科生课程改革,新《核心方案》(coreprogram)于2007年5月顺利通过教师团立法。
哈佛大学新核心方案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教学要求上都体现了其最新教学理念,对其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必能对我国高等学校通识课程设置提供借鉴。
一、新“核心课程方案”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鉴于原“核心课程”覆盖领域过于宽泛,核心课程之间难易程度差别扩大,各核心课程领域缺乏明确的筛选标准、学生不能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高效筛选等一系列问题,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在延续哈佛传统的通识教育修习规则的基础上,设计了更加灵活的学分计算标准,调整了知识领域的范围,而且针对每一个领域都给出了更为具体的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为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选课提供了更加明确而有意义的参考。
与原核心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了解多方面知识不同,新的核心方案试图“将学生的自由教育与大学以外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同时新课程体系试图通过模糊传统系别之间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机会,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尝试。
新的核心方案将原核心课程体系的7个知识领域调整为8个。
1 审美与诠释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懂得自己及他人既是文化和信仰的产物也是其参与者。
罗伯特

罗伯特•赫钦斯( 1899-1977 )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于1925-1951年担任芝加哥大学的校长,是芝加哥大学任期最长的一位校长。
在他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期间,主持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激进、最彻底、最全面的通识教育改革。
他所倡导的名著阅读运动和他的通识教育思想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3年春,本顿和阿德勒带着西方名著计划找到了赫钦斯, 赫钦斯被推上了这项计划的最前沿,担任丛书的主编;他们希望从74名作者的443本名著中确定丛书的入选书目,并在全国推广,计划仅书目的主题汇编就有50个出色的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出版,一共耗时8年,花费100万美元,并由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于1952年首发出版了名著丛书,在全国畅销一时。
同时, 1944年赫钦斯和阿德勒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名著讨论小组,再推广到全社会,尤其是图书馆系统中更为盛行。
名著讨论小组要求活动中的人购买统一的名著定期完成阅读并进行讨论学习。
三年后,名著基金会成立,赫钦斯出任主席。
在20世纪40年代最后几年,面向成人的名著讨论活动已成为席卷全美一种强大力量,人们纷纷投入到名著阅读、讨论、学习的热潮中去。
名著运动的目标是普及成人的自由教育——使它像学校教育之于儿童和年轻人那样平常,并尽可能扩展到所有公民。
到1947年,大学脱离了该运动的名著讨论,但是取而代之开设了名著课程。
赫钦斯坚持认为,永恒的学习是普通教育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永恒的学习?首先,它们是那些多个世纪以来的经典名著。
一本经典名著在任何时期都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其经典之所在。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过西方世界的任何名著,我们如何能称他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其次,这些名著是普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没有它们,就不可能了解任何学科,不可能理解当今世界。
可以看出,当时在名著阅读运动的影响下, 芝加哥大学对名著课程是格外重视。
赫钦斯把“永恒学科” 作为当时芝加哥大学普通教育的核心。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研究

断发展而 继续 向更加 完善 的方 向发展 。
基础知识 。 但在通 识课程设计 过程 中也存 在着一些 问题 , 通过研究 哈佛大学核心 课程设计 旨在为我 国 大学通识课程 设计 提供有益 借鉴 。
1 哈佛 大学核 心课程 的建 立与发展
二战期 间, 詹姆士 ・ 科南特 (a s B. o — B・ Jme. C n at 哈佛 大学校 长 ,针 对 当时 高等教 育不 能满 n)任 足学 生通 识教育 的需要 , 14 在 9 3年主 持成立 了“ 自 由社 会 中通 识 教育 的 目标 委 员会 ” ,该委 员会 在
[ 关键词] 哈佛 大学;核心课程 ;通识课程设计
[ 分 类 号】 G 4 .1 中图 6 97 2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64 (0 0 104 .4 文 0 54 3 2 1)0.0 1 0
核心课程 是指大 学本 科阶段通识 教育领域 ( 非 专业教育领域 )的一种课 程设计模 式 ,是将 一些相 关领域 的重要基 本 论题 予 以重新 组 合 的一种 课程 安排 和设计 ,目的是为学生提供 一个共 同的学识背 景。 这种核心课 程在 2 0世纪 7 0年代大量地 出现在 美 国大学或学 院的通 识教育 实践 中, 最早 是发端于 哈佛大 学 的核心 课 程设 计 。哈 佛核 心课 程 ( oe C r C rclm)是哈佛本 科课程 的三 大组成部分 之一 ur uu i ( 核心课程 、专业课程 、自由选修 课程 ) ,是一种 通 识教育 ( eea d ct n G nrl u ao ,亦译 为一般教育 或普 E i 通教育 )课程 ,体现着 哈佛大学一 贯的教育宗 旨和 理想 ,在美 国也极具典 型意义 n 。目前 我 国大 学也 在开设通识 教育课程 ,目的是为 了扩 宽学生 的知 识
理性的光芒: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改革

、
哈佛大学“ 核心课程 ” 的提 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问 ,吉姆士 ・ 波莱 因特 ・ 科南特出任 哈佛 大学校长 。他认为哈佛当时的通识教育课程 不能达到向学生提
哈佛大学历次的课程改革并不是某个人 随意设计的 ,更不
供他们所必需的共 同教育的 目的。为此 。他在 14 9 3年组 织了 是 凭 空 捏造 的 , 心课 程 的最 终 出 台 , 历 经 了诸 多 教 育 家们 不 核 是
维普资讯
崤
2o o 8年舞 1耘
理性 的光芒 : 哈佛大学“ 核心课程" 改革
李 适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南 长沙 4 0 0 ) 湖 10 8
摘 要 : 佛 大 学 “ 心课 程 ” 通 识 教 育 的典 型代 表 , 哈 核 是 已经 实施 多年 并积 累 了丰 富 的 经验 。 文 追 溯 了哈 佛 大 学“ 心 课程 ’ 本 核 ’ 提
本科教育的混乱局 面 , 责成哈佛大学文理学 院院长罗索夫斯基 后期 , 随着科技 的不断进步 , 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 , 同时在 自由、 组成 了一个委员会 , 检讨原有通识教育课 程的实施情况 , 坦诚哈 民主的哲学思潮 的影响之下,哈佛大学在人才培养 目 标上开始
佛大学实施 了 2 多年的通 识教 育课程中的不足和偏失 , O 决心重 更多地关注人 的发展 , 以促进人的全 面 自由发展为追求首位。 并 新设计课程 。经过 7 的努力 ,罗索夫斯基运用更为具体的学 至此 以后 , 大学发展历史上的每次课程改革 , 年 哈佛 每一次教学 管 科性 方式对普通教育课程 加以改革 , 于在 17 终 9 8年提出 了“ 核 理制度的创新都是围绕这一 目 标而展开的。哈佛大学这种以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模式。
哈佛的本科教育主要由“二个阶段”、“三大板块”构成。
从教育过程看,哈佛的本科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称之为通识教育或普通教育阶段,又称之为核心课程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修阶段。
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核心课程,接受通识教育,后两年为专修教育。
从课程结构看,本科生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反映基本素质要求的通识课、满足学位申请要求的专业必修课和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选修课。
目前哈佛核心课程包括6大类(外国文化,历史学A、B,文学和艺术A、B、C,道德推理,自然科学A、B,社会分析)、11个领域。
该课程模式规定,本科生四年共修32门课程,其中 16门为专业课,8门为选修课,8门为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的设置理念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其目的不仅是加强学生人文、社科、科学基础知识学习,而且还在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间的联系,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实行核心课程学习的目的是把个人培养成既是某一特殊职业的专家,又是自由人和公民。
所以,在一般美国大学里,新生入学的第一、二年,通常不属于任何院系,也不分专业,全部学习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成的普通教育课程。
在此基础上,到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或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创造条件。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的理念: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成为有教养的人。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view/943ed2eb551810a6f5248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