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区解剖层次
腹股沟疝PPT

➢ 此外,还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肿大的淋巴结、动(静)脉瘤、 软组织肿瘤等。
05 治疗
治疗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终将加重腹 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能力;斜疝又常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 胁病人的生命。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均 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02 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 先天性解剖异常: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 2~3 腰椎两旁,以后逐渐下降,在未来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带动 腹膜、腹横筋膜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 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睾丸则紧贴在其 后壁。鞘状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 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成一纤维索带。如鞘状突不闭锁 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侧睾丸下降 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从上述解剖层次可见,在腹股沟内侧 1/2 部分,腹壁强 度较为薄弱,因为该部位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 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空隙,这就是腹外疝好发于腹 股沟区的重要原因。
左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前面观) 右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后面观)
一、腹股沟区解剖概要
2.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 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 带之间的空隙。成人腹股沟管的长度为 4~5cm。腹股沟 管的内口即深环,外口即浅环。它们的大小一般可容纳 一指尖。以内环为起点,腹股沟管的走向由外向内、由 上向下、由深向浅斜行。腹股沟管的前壁有皮肤、皮下 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但外侧 1/3 部分尚有腹内斜肌覆 盖;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膜,其内侧 1/3 尚有腹股沟镰; 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 带和腔隙韧带。女性腹股沟管内有子宫圆韧带通过,男 性则有精索通过。
腔镜下腹股沟区的解剖

避免并发症措施
预防切口感染
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皮肤准备,清洁手术区域并剃除毛发。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污染机会。术后应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切口干燥清洁,以降低切 口感染的发生率。
预防术后疼痛
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和刺激,以降低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术后可以 使用镇痛药物或局部麻醉药物进行镇痛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不适。
减少手术创伤
腔镜手术通过微小切口进行操作,能够显著减少手术创伤 ,降低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拓展手术适应症
腔镜下腹股沟区解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拓展手术适应症, 使更多患者受益于腔镜技术,如复杂疝、复发疝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将 成为可能。机器人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精准度,能够进一 步提高手术效果。
保护神经及血管方法
神经保护
在腔镜下腹股沟区手术中,应特别注意 保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 股神经等重要的神经。在分离组织时, 应仔细辨认神经的走行和分支,避免使 用暴力牵拉或切割神经。对于需要切断 的神经,应在切断前进行充分的游离和 确认。
VS
血管保护
腹股沟区内有丰富的血管网,包括腹壁下 动脉、旋髂深动脉和股动脉等。在手术过 程中,应仔细辨认血管的走行和分支,避 免损伤血管导致出血。对于需要切断的血 管,应在切断前进行充分的游离和确认, 并使用合适的血管夹或缝合技术进行止血 。
预防下肢水肿
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下肢的淋巴管和静脉回流系统,避免损伤导致下肢水肿的发生。 术后可以鼓励患者进行早期下床活动和穿弹力袜等措施,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和淋巴循环 的恢复。
局部解剖学-腹部

前壁:
小网膜、胃后壁 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 后壁:
横结肠及其系膜 以及覆盖胰、左肾、 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
左侧界: 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右侧界: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
临床意义:
网膜囊位置较 深,胃后壁穿孔或 某些炎症导至网膜 囊内积液,早期常 局限在囊内,给诊 断带来一定困难。
(二)系膜mesentery
的凸向外侧的弧
形称半月线。
腹白线:
由两侧腹直 肌鞘纤维腹前
腹白线
正中线上彼此
交织而成。厚
而坚韧,血管
少。
2.腹外斜肌
肌纤维方向: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腱膜
形成的主要结构:
①腹直肌鞘前层
②皮下环(浅环)
皮下环 (浅环) 内侧脚
脚间纤维 外侧脚
③腹股沟韧带
④腔隙韧带 ⑤耻骨梳韧带 耻骨梳韧带 (Cooper韧带)
降部的毗邻:
前方: 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 右肾门及右输尿
管起始部
内侧: 胰头 胆总管 外侧: 结肠右曲
(3)十二指肠水平部
横跨第3腰椎,长约10cm 。
水平部的毗邻:
上方: 胰头 后方:右输尿管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前方: 肠系膜根 肠系膜上A、V
(4)升部
从第3腰椎左
侧上升至第2腰椎
左侧急转向前下
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位于膈与横结
肠及其系膜之间。
又称为膈下间隙或
肝周间隙。共有6个 腹膜间隙
膈下间隙的分区: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前间隙
腹股沟解剖结构层次

腹股沟解剖结构层次腹股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结构,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解剖结构,如股动脉、股静脉、淋巴结、股神经等,因此,对于腹股沟解剖结构层次的了解,对于医学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细胞层面到组织层面,从器官层面到系统层面,逐一介绍腹股沟解剖结构层次的相关知识。
一、细胞层面细胞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同样也是腹股沟结构的构成单位。
在腹股沟中,主要包含了许多种类的细胞,例如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结缔组织细胞、神经细胞等。
这些细胞通过细胞膜之间的结合和信号传递等机制,协同完成各种功能。
二、组织层面组织是由类似细胞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而成的,同样也是腹股沟解剖结构的构成单位。
在腹股沟中,主要包含了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血管组织和淋巴组织等。
这些组织通过细胞层面相互作用,协同完成各种生理和功能活动。
肌肉组织是构成腹股沟的重要组织之一,主要包括髂内收肌、腹直肌、横膈膜和股部外展肌等。
这些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使得身体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功能。
神经组织是腹股沟中的另一个重要组织,主要包括腰髓、髂丛神经、股神经和副神经等。
这些神经通过神经纤维将信号传输到各个肌肉和组织,并控制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活动。
结缔组织和血管组织则负责提供腹股沟所需的养分和氧气等物质。
淋巴组织则协助完成免疫和排泄功能等。
三、器官层面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形成的一个功能结构,这些组织一起协调工作,以完成复杂的生理功能。
在腹股沟中,主要包括输精管、输卵管、膀胱和直肠等重要器官。
输精管是男性生殖器官,负责输送精子。
输卵管是女性生殖器官,负责输送卵子。
这些器官上面的腔隙则被称为腹膜囊,起到保护和支持作用。
膀胱是人体的排泄器官,负责储存和排泄尿液。
直肠则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储存和排泄固体废物。
四、系统层面在系统层面,腹股沟主要与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密切相关,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这两个系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泌尿系统由肾脏、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腹股沟则是泌尿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区域。
腔镜下腹股沟区的解剖

死亡冠 (Corona Mortis )(Circle of death)
TEP27
危险三角区(Triangle of Doom)
— 1991年由Spaw提出,又称Doom三角。 — 位于输精管和精索血管之间。 — 髂外动静、脉通过。
28
危险三角区(Triangle of Doom) 输精管,精索血管
29
腹膜前间隙的神经
生殖股神经: — 来自腰丛(L1-3神经) — 进入腹股沟管内环前分出股支和生殖支 — 股支:进入股鞘,支配大腿近端前方皮肤的感觉,损伤会引
起股三角区的感觉过敏。 — 生殖支:穿过腹股沟管,提供提睾肌、阴囊和大腿内侧感觉
的神经支配。损伤会引起射精障碍、射精疼痛感。
30
腹膜前间隙的神经
— 进入腹膜前间隙的 重要标志
— 兰色纵行结构,有 搏动
— 直疝和斜疝的定位
24
死亡冠 (Corona Mortis )(Circle of death)
— 为异常的闭孔动脉 — 跨过耻骨梳韧带 — 与腹壁下动脉和闭孔动
脉相连
25
死亡冠 (Corona Mortis )(Circle of death)
状静脉丛、睾丸动脉以及来源于腹内斜肌和精索外筋膜的 提睾肌纤维)从内环穿过。
15
直疝三角(Hasselbach triangle)
外侧:腹壁下动脉 内侧:腹直肌外侧缘 下界:髂耻束
16
股环(Femoral ring)
股鞘:由腹横筋膜衍生而来的,是腹横筋膜纤维向下延伸而 成的管状通道。
股环: — 前界:髂耻束 — 后界:Cooper’s韧带 — 内界:陷窝韧带(既髂耻束的反折纤维) — 外侧:股静脉
腹股沟区解剖

肌肉
髂腰肌
由髂肌和腰大肌组成,连接腰椎和骨盆,主要作 用是使髋关节前屈。
腹横肌和腹内斜肌
这两块肌肉位于腹部,对维持腹压和腰椎稳定性 起到重要作用。
腹外斜肌
覆盖腹部侧面,形成腹部的外层,并参与使髋关 节屈曲和旋转。
韧带
腹股沟韧带
连接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对稳定腹股沟区域的结构起到关键作 用。
髂耻束
连接髂骨和耻骨,强化了髋关节的稳定性。
02
对于男性而言,腹股沟区的位置接近精索,是男性生殖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
03
对于女性而言,腹股沟区的位置接近卵巢和子宫,对于生殖系统的正 常运作有一定的影响。
04
腹股沟区的结构和功能在生殖和泌尿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维 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构成
01
02
03
腹股沟管
腹股沟管是腹前外侧壁的 一个裂隙,由腹股沟韧带 将其分为上壁、下壁和前 壁。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韧带是连接髂前上 棘和耻骨结节的强韧纤维 带,对维持腹股沟区的稳 定起到重要作用。
神经和血管
腹股沟区内有重要的神经 和血管通过,包括生殖股 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股 神经等。
02 腹股沟区的层次结构
神经
髂腹下神经
起源于第10、11胸神经,沿着腹外斜肌的深面下行,支配该肌以及腹内斜肌和 腹横肌。
生殖股神经
起源于第2、3腰神经,沿骨盆侧壁向前下方行进,支配大腿内侧的皮肤和肌肉。
04 腹股沟区的淋巴系统
淋巴结
淋巴结是淋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腹股沟区的淋巴结主要分为浅淋 巴结和深淋巴结两类。
保护功能
腹股沟区位于骨盆和大腿之间, 内部有重要的血管、神经和淋巴
腹股沟区的应用解剖

03
腹股沟区的肌肉结构
腹部肌肉
01 腹外斜肌
位于腹部两侧,呈斜行走向,主要负责使脊柱转 向对侧并控制腹部的弯曲。
02 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层,呈扇形展开,主要负责使脊 柱转向同侧并协助控制腹部的弯曲。
03 腹横肌
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 致股骨头血液供应中断,引起 骨细胞死亡和骨质塌陷的一种
疾病。
腹股沟区是股骨头血液供应的 主要区域之一,因此腹股沟区 的解剖结构对股骨头坏死的发
病和进展有重要影响。
股骨头坏死的症状主要包括髋 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跛行等 。
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包括药 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等,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 患者的病情和年龄等因素制定 。
其他临床应用
腹股沟区在临床上还有许多其 他应用,如淋巴结清扫术、精 索静脉曲张手术等。
在这些手术中,需要精确地定 位和操作,以避免损伤周围的 神经和血管等重要结构。
术后护理和康复同样重要,需 要针对不同的手术制定个性化 的护理方案,以确保患者早日 康复。
THANKS
感谢观看
04
腹股沟区的血管和神经
动脉系统
腹壁浅动脉
起源于股动脉,供应腹前外侧壁的皮肤和 肌肉。
阴部内动脉
起源于髂内动脉,供应会阴部和外生殖器 的肌肉和皮肤。
旋髂深动脉
起源于股动脉,供应腹膜后和髂窝的脂肪 组织。
腹壁下动脉
起源于髂外动脉,供应腹膜和腹膜后组织。
静脉系统
01 腹股沟浅静脉
收集腹前外侧壁的浅静脉 血,汇入大隐静脉。
骨盆分为骨盆上口和骨盆下口,骨盆上口由髂骨、 02 耻骨和坐骨组成,骨盆下口由耻骨、坐骨和骶骨
腹股沟区的解剖

旋髂深动脉
旋髂深动脉是髂外动脉的 分支之一,它在腹股沟管 深环处进入腹股沟区,为 该区域提供血液。
神经
腰丛神经
腰丛神经是腹股沟区最重要的神经之一,它由第1至第3腰神经前支组成,支配着腹股 沟区的肌肉和皮肤。
生殖股神经
生殖股神经起源于第2至第4腰神经前支,它支配着大腿上部的肌肉和皮肤,同时也支 配着阴囊或子宫。
起自腹白线和胸腰筋膜, 止于髂嵴前部,功能是
使躯干旋转和侧屈。
腹横肌
起自下6个肋软骨内面、 胸腰筋膜和髂嵴前部, 止于腹白线,功能是维
持腹压。
韧带
01
02
03
04
腹股沟韧带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腹横 筋膜卵圆孔的两侧,能够固定
腹股沟韧带管内的结构。
髂耻束
位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 ,能够固定腹股沟韧带管内的
控制着腹股沟管的开闭。
03
精索的移动
精索是连接睾丸和腹腔的重要结构,其移动使得睾丸能够进行升降和旋
转。腹股沟区的肌肉、韧带等结构协同作用,控制着精索的移动。
稳定性
髋关节的稳定性
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之一,其稳定性对于人体的运动和平衡至关重要。腹股沟区的肌 肉、韧带和关节囊等结构协同作用,保证了髋关节的稳定性。
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三部 分组成,它们在前方通过耻骨 联合相互连接,形成髋关节。
髋关节是一个球窝关节,能够 使下肢进行屈曲、伸展、外展、 内收和旋转等运动,是人体最 重要的关节之一。
骶骨和尾骨
01
02
03
04
骶骨是连接脊柱和骨盆的骨骼 结构,位于脊柱的最下方,与
腰椎相连。
骶骨呈倒三角形,上缘分为一 个中央部分和两个外侧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
腹股沟区位于髂部,呈三角形,左右各一。
上界是髂前上棘到腹直肌外缘,下界为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区的腹壁层次与腹前壁其它部一样,由浅及深分为7层:皮肤、浅筋膜(campers筋膜)、深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层次结构虽同,但远为薄弱。
(1)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2)腹外斜肌:于腹股沟区此肌已移行为腱膜组织,其纤维自外上方向内下方行走,到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沟管的皮下环,其上缘部分称内侧脚附着于耻骨联合,下缘部分称外侧脚附着于耻骨结节。
此腱膜下缘在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之间向上向后返折增厚成为腹股沟韧带。
该韧带的部分内侧纤维于耻骨结节处继续向上向后转折形成陷窝韧带(Gimbernat韧带)。
后者再向外侧延伸附着于耻骨梳上衍变成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
于疝修补时正确识别这些韧带之间的解剖关系殊为重要。
此外,腹股沟韧带的中点深面有股动、静脉。
髂腹下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约2.5cm处穿过腹内斜肌向内下方行走于腹外斜肌腱膜的深面,于皮下环上方2.5cm处穿过该腱膜分布到耻骨上方的皮肤,在此神经下方约一横指处有髂腹股沟神经伴行,后者出皮下环分布于阴囊(女性为大阴唇)皮肤,这些神经和血管在手术时必须妥为保护,不可误伤。
(3)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内斜肌在此区起自腹股沟韧带的外侧l/2.肌纤维向内上走行,其下缘呈弓状越过精索前方、上方,在精索内后侧止于耻骨结节。
腹横肌在此区起自腹股沟韧带外侧l/3,其下缘也呈弓状越过精索上方,在精索内后侧与腹内斜肌融合而形成腹股沟镰(或称联合腱),也止于耻骨结节。
该两肌下缘均呈弓状,跨越精索的上内侧,于腹直肌外缘呈腱性融合,形成腹直肌前鞘,约在5~6.2%人体其一部分腱膜绕到腹股沟管的下方和精索的后面止于耻骨梳的内侧和耻
骨结节处,构成联合腱也名腹股沟镰。
该两肌的弓状游离缘部分为肌纤维,在深面的腹横肌下缘为腱膜结构,并与该处增厚的腹横筋膜共同构成腹横腱膜弓。
于疝修补时,后者有重要作用。
(4)腹横筋膜:位于腹横肌深面。
其下面部分的外侧1/2附着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附着于耻骨梳韧带。
腹横筋膜至腹股沟韧带向后的游离缘处加厚形成髂耻束(图43-5),现代疝修补术特别强调这一结构。
在腹股沟中点上方2cm、腹壁下动脉外侧处,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造成一个卵圆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深环(内环或腹环)。
在男性,腹横筋膜由此向下包绕精索,成为精索内筋膜。
深环内侧的横筋膜组织较增厚,称凹间韧带。
在腹股沟内侧l/2,腹横筋膜还覆盖着股动、静脉,并在腹股沟韧带后方伴随这些血管下行至股部。
因它具有悬吊精索作用,故又名横筋膜悬韧带。
腹横筋膜于腹横肌下缘腱膜处增厚并与后者共同构成腹横腱膜弓。
如此弓发育差、弓缘高,将减弱腹股沟管后壁的强度。
腹横筋膜的另一增厚部位在腹股沟韧带深面,起自髂耻弓(跨越髂腰肌的腹内筋膜增厚纤维结构)和髂耻束,其内侧向下延伸覆盖股动、静脉组成股鞘的前层,并继续向下呈扇形弯曲止于耻骨结
节和耻骨支,由此形成股管内侧壁,故通常所谓股管内界实际并非陷窝韧带。
髂耻束再继续转向后外侧延伸止于耻骨梳,成为耻骨梳韧带的组成部分。
这是紧裹并抵制腹内脏器突出的一层坚强筋膜组织,在施行疝修补时,此层筋膜非常重要,它在腹股沟区有几处尤为增厚牢固(图22-1、2)。
精索(女性为子宫圆韧带)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2cm处穿过腹横筋膜形成的裂隙,为腹股沟内环。
内环下缘增厚部分形似U形,以防止精索穿过时扩大内环,称为凹间韧带。
(5)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
上述可见,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空隙存在,在腹股沟湘侧1/2部分,腹壁强度较为薄弱,这就是腹外疝好发于腹股沟区的重要原因。
4.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图22-3)。
成人长约4~5cm,它实际是胚胎期男性睾丸、精索(女性子宫圆韧带)穿过腹壁各层组织形成的一个斜行裂隙,并非管形结构。
其方向是从外后上向内前下移行,有四个壁和内外两个口:内口即内环亦名腹环;外口即外环也名皮下环;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外侧1/3尚有腹内斜肌;后壁为腹横筋膜;外侧有凹间韧带,内侧有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
在正常情况下,腹股沟管有两个防御或掩闭机制(图22-4):一是内环的括约机制,通过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收缩,将横筋膜悬韧带拉向外上方,加强内环的内下方,阻挡腹内脏器向
内环方向突出;二是腹横腱膜弓的闭合机制,休息状态的腹横腱膜弓向上凸起,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收缩时该弓缘即被拉紧变得平直,并向腹股沟韧带靠拢甚至对合,从而增加腹股沟区及腹股沟管后壁的强度,如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发育不良、弓缘过高,势必影响腹股沟管的生
理掩闭机制。
5.腹股沟三角它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构成,又名黑塞尔巴赫(Hesselbach)三角(图22-5)。
它的三角边界并不在同一解剖平面。
这一区域无腹壁肌层,后壁只有腹横筋膜,或仅于上方有部分腹横腱膜弓,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和皮肤,是腹股沟区最薄弱的部位。
基于上述解剖因素,腹外疝的80~90%为腹股沟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