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众审美趣味的转变

合集下载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

1、个性化和多元化随着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信息的高速传播,大众的审美观念越来越多元化。

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一种标准的审美观念,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2、强调情感和体验当代大众审美偏爱具有情感共鸣或体验价值的艺术作品。

例如,音乐、电影、绘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都需要表达情感和感受,使观众产生共鸣和体验。

而那些冷静客观的艺术形式则显得有些过时。

3、视觉化和互动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视觉化和互动化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偏爱。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视频艺术、互动展览等,大受欢迎。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声、光、影等方式,以更加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更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1、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当代社会,人们对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众审美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还包括科技、生活方式、环境等方面。

未来,随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需要以更多的方式提供多层次的审美体验。

2、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当代大众审美尤其需要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来提供支持和支持。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3、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成为当代大众审美领域的一个趋势。

例如,虚拟现实、智能音箱、智能舞台等,都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例子。

未来,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们的审美观念、需求和期望都在不断更新和演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未来的大众审美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开放性的趋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提升。

人的审美变化趋势

人的审美变化趋势

人的审美变化趋势
人的审美变化趋势是和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多元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对审美趋势产生影响的因素:
1. 民族文化传承和多元化: 每个民族的审美传统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随着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多元化趋势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会发生改变。

2. 社会历史进程和时代变迁: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都会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

例如,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美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

3. 科技发展和媒体多元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审美的认知深度、广度和速度都发生了变化。

例如,网络时代的社交媒体和博客网站的出现对人们的审美趋势影响不容忽视。

4. 个人心理和生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

例如,健康美、自然美、阳光美、清新美等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健康、自然、快乐和积极生活态度的追求。

总之,人们的审美趋势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进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审美趋势,人们的审美观点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当代审美趣味新变下大众审美文化诉求浅析

当代审美趣味新变下大众审美文化诉求浅析

当代审美趣味新变下大众审美文化诉求浅析作者:倪天伦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摘要:审美趣味是一个含义复杂的美学范畴,审美趣味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而本文就目前消费时代社会视域下,分别从总体形态上多元群体性和趣味趋向上世俗化这两中角度,对现代都市大众群体审美趣味发生的历史新变化进行归纳总结,由此引申出对审美趣味和文化诉求二者关系的讨论,并得出审美趣味是文化活动的行为表现,而审美诉求审则是行为目的的结论。

本文最后分析了审美趣味新变下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诉求的具体内容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趣味;大众文化;审美诉求一、当代审美趣味的“新变”在全球市场经济体制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蔓延,人类的生活发生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

审美趣味标准是否有高低、审美是否有存在功利等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社会的全新历史背景下被重新思考。

不仅仅是实在的商品货物,所有的一切仿佛被强制裹挟入市场经济的黑洞中,作为消费者众多的的大众审美文化当然也无法独善其身。

很多理论家认为,消费社会的出现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转型,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生存景观,消费关系成为人类生存关系的基础性纬度。

[1](一)总体形态上呈多元群体性特征现代社会扩大化的消费关系使得审美消费成为现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消费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日常生活中普遍不过的一种审美形态。

由于其对经济关系的依赖性和粘附性,大众文化紧随着利益链条侵蚀入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中。

因此,较之以往的前市场化、消费化社会下的审美文化,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座架下的大众文化更具有社会群体性特征,表现出与以往历史时期不同的审美追求。

在前工业社会,由于文化资源的匮乏,普通大众所接触的基本都是单一的民间文化,如戏剧、小说等,选择面较之今日也狭窄得多。

并且,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壁垒对立关系也加深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割裂,一定层面上简单地将审美主体二分为贵族精英群体和普通大和众群体。

但是,工业社會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发展,也不断推动着文化艺术的专业化、多样化发展,文化发展也不断从古代审美文化的自在走向近代审美文化的自律。

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如何

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如何

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如何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是多样化和个性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开放,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以下将从服饰、外貌、艺术、媒体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

首先,服饰方面,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更加注重个性和时尚。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尝试新的风格和潮流,他们追求的不再是统一、一致的服装,而是独特和个性化的穿着风格。

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面向不同群体的服装品牌,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其次,外貌方面,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更加注重健康和自然。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形象美,在饮食、运动、护肤等方面都下了更大的功夫。

自然美逐渐取代了人们对于过于激进的整容和化妆的追求,外貌的自然与健康成为当下审美的主流。

第三,艺术方面,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更加注重多样性和创意。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国内艺术领域也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从传统绘画到现代雕塑,从古典音乐到流行乐,人们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大量的艺术家和创作者通过新奇的手法和独特的创意,塑造出了许多引人入胜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赏和认可。

第四,媒体方面,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受到媒体的广泛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技术的普及,人们对于媒体内容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和广泛。

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杂志等媒体呈现给人们各种各样的审美价值观。

一方面,一些明星和娱乐圈的审美标准被推崇和模仿,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一些媒体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和符合现实的审美观念,引起了人们对于审美多样性的认同。

综上所述,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人们对于服饰、外貌、艺术、媒体等方面的审美需求逐渐成熟和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个性和时尚、健康和自然、多样性和创意等方面的审美价值。

这一趋势也得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开放,带来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审美体验。

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的变化

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的变化

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美的定义和标准因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经历而不同,因此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探讨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

一、美的追求的多样性美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此每个人对美的追求也因人而异。

有些人追求外表上的美,他们注重如何打扮自己、如何塑造自己形象等。

他们可能会在时尚杂志上寻找灵感,跟随流行趋势去买衣服,进行美容护肤,通过改变外貌来提高自信心。

另外一些人则追求内在的美。

他们重视心灵的宁静与安宁,注重修身养性。

这类人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美,他们可能会通过冥想、阅读精神类书籍、参加营养健康的活动等方式去追求内在的和谐美。

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对美的追求产生了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健康、年轻和瘦身是追求美的标准。

然而,在一些非西方文化中,对美的定义更加宽泛,重视的是丰满和自然之美。

二、审美观念的历史变迁审美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在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

古希腊时期,人们追求的是“黄金比例”,即严谨的几何形状和和谐的比例。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的是对称、模仿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风格。

而在现代,人们对美的审美观念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容纳了更多的不同样式和艺术形式。

此外,科技的进步也对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

例如,摄影术的发明让人们开始重视照片的美学,电影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电影艺术形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人们接触到更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三、当代社会对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的变化在当代社会,美的追求已经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包容。

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自由选择,并将美视作一种表达个体特点的方式。

从时尚界到艺术领域,人们对美的定义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界限。

一些时尚品牌推崇多样性和包容性,他们开始聘请各种不同肤色、不同体型的模特进行展示,以展示出社会的多样性和美的多元性。

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个人审美观念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表达空间。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1. 引言1.1 审美定义审美是一个涉及个体心智活动的概念。

在观察和感知世界时,人们会根据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经验来进行评判和赏析。

审美不仅仅是对美的欣赏和体验,更是一种对艺术、文化、自然和生活的理解与感知。

它涉及到人类对美的追求、表达和创造,是一种超越实用性的情感体验。

审美的定义是多元的,因为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个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

不同的艺术形式、风格和主题都会引发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并且在不断的演变和变革中产生新的审美观念。

审美定义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接触,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增强审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敏锐地感知美的存在和体验。

审美定义的多样性也表明了人类对于美的探索和追求是永恒不变的课题,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重要方式和方式。

审美是一种普遍的、持久的,以无限追求美的过程。

1.2 审美意识的重要性审美意识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审美意识是人们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是对美的一种主观认识和情感体验。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和欣赏需求更加强烈。

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创造美,提升个人素养和生活品质。

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意识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审美意识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使人更加懂得欣赏和享受美的存在。

审美意识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让不同文化之间的美得以传播和共享。

审美意识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可以通过学习艺术、阅读文学、欣赏美术作品等方式来开拓自己的审美视野,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对美的需求,享受美的存在,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2. 正文2.1 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可以说是多样且不断变化的。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世俗化的审美趣味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世俗化的审美趣味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绪论. (1)第一章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的审美趣味 (4)第一节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审美趣味的呈现 (4)第二节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审美趣味“世俗化”转变 (5)第二章“世俗化”审美趣味的显现形态 (7)第一节审美趣味的“身体”转向 (7)第二节“时尚娱乐化”的审美趣味 (8)第三节异化的“审丑趣味” (10)第四节“符号化”审美趋向的兴起 (12)第三章“世俗化”审美趣味形成的原因 (14)第一节“感性意识”的解放 (14)第二节“消费主义”大行其道 (15)第三节“新媒介技术”的推波助澜 (17)第四节审美趣味的“生活化” (18)第四章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的“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反思 (20)第一节“世俗化”审美趣味对中国大众的影响 (21)第二节历史和人文的视野看待中国大众的感性解放 (21)第三节鼓励大众审美趣味的多元化发展 (22)结语 (24)参考文献 (25)后记 (26)绪论一、选题意义新世纪的大钟敲响,中国的经济在恢复发展的同时,大众文化也早已酝酿着一场大的变革。

文化领域的变革愈演愈烈,此时大众文化的传播也使得新世纪的现代人更注重自身的利益、当下的愉悦、感官的刺激享受;更向往追求符合自我意志的个性、趣味、爱情、幸福等;也更加崇尚身体和思想上的自由和解放。

文化领域的这种变革在后期愈演愈烈,反映在审美领域,表现为中国大众逐渐世俗化的审美趣味。

首先是现代人的感性机能和情感意识的复苏和发展,深刻影响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的审美趣味观念和生活态度。

“美”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赏心悦目,有的丑恶无比,有的却只为贪图眼前的空虚欲望。

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也让大众的审美被误导,被快速分解,新媒体技术推波助澜般的摇旗呐喊更使得大众的审美趣味层出不穷,但都脱离不了世俗化的特点。

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审美

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审美

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审美一、寻根溯源:审美文化的大众文化转向美学研究的审美文化路向与大众文化的审美化生存是当前学界的关注焦点之一。

“审美文化”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西方,德国美学家席勒在1793-1795年间撰写的《美育书简》中首次出现。

席勒从自己的现代性启蒙理想和美学思想体系出发,将“审美文化”列为与道德文化、政治文化相对的一种文化形态。

他认为,在审美文化中,人以美的形象为感受对象,并以自由想象的方式与之游戏,从而使人摆脱了对自然物的实在需要,也摆脱了道德或政治原则的强制性,进入想象力对形式的自由游戏状态中。

总之,席勒是把“审美文化”作为实现人类理想文化的基本途径,并认为“审美文化”将会把人类文化带入最高理想境界,这也就是席勒所谓的“审美王国”。

在《美育书简》的最后,席勒清醒地申明:作为一种需要,“美的国度”存在于每个优美的心灵中;作为一种成就,它只存在于少数精英的圈子中[1]。

稍后的英国文艺家阿诺德以“美的文化”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席勒式“审美文化”的理想原则与精英意识。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则把阿诺德所主张的文化正式定名为“审美文化”[2],成为较早使用“审美文化”概念的另外一人[3];而阿多诺、克拉考尔、洛文塔尔、布尔迪厄、伊格尔顿等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在其论著中也对“审美文化”多有涉及,只不过语义变得较为复杂了。

西方学者谈“审美文化”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往往将美学的研究置于整个文化发展的序列中,其特定历史内涵虽然经历了从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的现代性视点转换,却始终未曾抛却理想原则和精英意识。

中国大陆学界和文化艺术界真正瞩目和重视“审美文化”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金亚娜等学者对前苏联美学的译介,其语义也经历了从理想到现实、从观念到生活的语境速变:引进之初是理想主义地使用审美文化概念,把审美文化作为人类未来发展的文化乌托邦,道德清教主义意味浓郁;市场经济的影响日隆,全球化趋势日甚一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泛化地使用审美文化概念,把这个始于特定内涵的概念,泛指为所有人类审美-艺术活动的总称,甚至延伸至审美化的日常生活领域;从世纪之交开始,不少人甚至明确地直接将当代“审美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使得审美文化的语义日趋复杂化,语境框定成为学术探讨和思想对话的必要前提,“审美文化”概念就像“现代性”概念一样呈现出强烈的语义自反性和巨大的思想包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众审美趣味的转变摘要:《潜伏》和《借枪》作为近年谍战剧的精品,获得了喜人的收视率。

这两部戏是同一原著同一导演,同一班制作人员做出泛娱乐时代引起大众兴趣的红色谍战戏,其热播现象说明大众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对“英雄”形象有了新的理解;悲剧审美意境带来的心灵震撼之后大众审美心理的平和,悲剧的崇高与荒诞最终走向了喜剧的轻松和黑色幽默;原本信仰危机的主题发展到执着生活的处世哲学。

关键词:《潜伏》《借枪》审美趣味2008年的《潜伏》与2011年的《借枪》是近几年来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认可的红色谍战剧。

两部戏导演姜伟,原著龙一,且都是东阳青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制作。

可以说《借枪》是《潜伏》的姊妹篇。

姜伟在拍摄《借枪》之前就曾经表示,“《潜伏》太像戏了,想要拍摄一部贴近生活的谍战剧”。

于是,《借枪》出炉了。

对这两部红色谍战剧,各大媒体做出了各色各样的评论。

在当下的泛娱乐时代这两部红色谍战剧会引起大众如此的兴趣,这种热播现象是否说明大众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对“英雄”形象有了新的理解、大悲剧的审美意境给大众带来心灵的震撼、人们也或多或少感觉出剧情的荒诞与虚无、原本“信仰”的主题却被大众重新阐释,这些正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

一、新英雄主义审美观随着近年来谍战剧和革命题材影视剧的热播,大众对“英雄”的审美理解发生了新的变化,新英雄主义审美观逐渐建立起来。

过往文艺作品中的“高大全”形象,集机智运气勇气于一身的英雄形象等已经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英雄任务神性光环的不断扩大,使观众对这些英雄人物产生了质疑。

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对红色经典的各种消解。

“新英雄”主义在原有英雄主义情怀的基础上又充满了人性化、生活化,他们有缺点、他们是更真实的“人”。

与高大全的政治代言人的旧英雄相比,他们更具日常化,情感化。

生活中的英雄,这才是当今时代大众关注喜欢的,而充满硝烟的战场杀敌形象在大众的审美兴趣中早已逐渐被淡化。

从《潜伏》到《借枪》,从余则成到熊阔海,这一发展路线恰好印证了大众的新英雄主义审美观的彻底转变。

《潜伏》的男主角余则成是一名为了执行任务而秘密潜伏于敌人之间的中共地下工作者。

他死守革命任务,周旋于日本人,特务与生活事务之间,面对革命,他义无反顾的执着,善良,朴实,讲义气。

虽然在敌人阵营中也位居要职,但并不富裕。

对于组织给他安排的“妻子”体现出来的既有上级对下级的要求与关心,最初也有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的体现。

但是,这个角色还是有很多神化的痕迹。

他对工作近乎完美的忠诚,他最初对翠平不尽人情的教导,对恋人左蓝感情的压制,这样完美无缺的设计,使这个人物身上总有一层崇高的光环。

余则成不会死,主人公总能顺利脱身并且把敌人耍的团团转。

当然,他的对手必须很多,而且必须一个比一个奸诈狡猾,不然,战胜敌人就显不出主人公有多神勇。

与《潜伏》中的余则成不同,《借枪》里的熊阔海,用导演姜伟的话说,是更接地气的一个英雄人物。

《借枪》更重视人物生活细节的倾斜与回归,所以,你看到熊阔海一出场就拉家带口,一身穷困面临房租问题,时常眉头紧锁,会像个痞子一样对谁都讨价还价。

熊阔海这一生活味儿十足的平民英雄比余则成更多了几许真实。

二、悲剧氛围的冲淡《借枪》没有了《潜伏》的强烈的英雄主义悲剧气氛,但更加表现了剧情的转折性和悬念,延续了编导的黑色幽默作风,使本剧在紧张却又从容不迫的氛围下更添趣味性。

《借枪》风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观众审美经验的影响。

《潜伏》谍战剧在各电视台的迅速流行,即为电视观众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但同时又接受着观众的考验。

谍战体裁在中国影视中早有出现,早期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羊城暗哨》等作品早已家喻户晓。

所以,很容易导致大众的审美疲劳。

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谈到戏剧和小说对观众的影响时说道“作品对我的全部期待就是:把我置身与作品之中,从内部去认识它。

”[1]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之处正是将观众带进剧情,诚如杜夫海纳所言,观众不仅仅是作为欣赏着同时还属于作品,同剧中人物在一起,了解剧中不同的人物。

此外,一部作品的性质既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历时性的视野结构只有在共时性的观赏中,才能实现其功能。

观众的欣赏过程即是现实视野与历史视野的融合。

因而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

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

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随之开始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本文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

在审美经验的主要视野中,接受一篇本文的心理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只凭主观印象的任意罗列,而是在感知定向过程中特殊指令的实现。

感知定向可以根据其构成动机和触发信号得以理解,也能通过本文的语言学加以描述。

”[2]可见,审美主体在欣赏某一作品时,已从所熟悉的同一类作品中获得了一种先在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中产生了对新的同类作品的期待视野。

这种期待视野,在信息化不断加速的今天被文艺创作者们加以利用,所以,在《潜伏》中,观众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员潜伏在敌人的心脏冒生命危险为本党窃取情报的正义故事,观众还可以结合自己当下的审美经验和个人经历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是对绝对正义的消解。

余则成很多情况下,为了达到收集情报和保存工作主力的目的也牺牲了别人的性命。

余则成的顶头上司在信任余则成之后,几次推心置腹的谈话让人觉得敌人并不是脸谱化的,永远是坏人。

而且,剧中很多对于复杂人际关系的细致推演,也确实能在当下找到它的现场版。

所以,里面关于人际关系的具有哲理的话很快在网上风靡。

但是,《潜伏》里的英雄太过于完美了,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革命加爱情”模式:农村女性和小资女性的革命信念全是由一名男性来引导和坚定,虽然男主人公活的悲壮,但是,在“组织”的安排下,他身边总不缺乏女性的迷恋与陪伴。

所以说,余则成这个英雄太像英雄了,《潜伏》这部戏也太像戏了。

而在《借枪》中,更多展现的是地下工作者的生活,为观众呈现的是人生百态图。

剧情发展绝不是主角单方面的推动作用,而是所有角色共同作用。

事情绝不是都在男主角的计划当中的,张嘉译展现的熊阔海完全打破了观众心中的英雄形象。

他行事说话像个地痞流氓,他对工作认真对党忠诚,但也为生计发愁。

他没有余则成那样工于心计,面无表情,也没有余则成那样行事为人谨小慎微滴水不漏。

比起余则成,熊阔海这个英雄更接地气。

从《潜伏》到《借枪》观众的审美已经发生了变化,对“英雄”这一定义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编导将英雄设定不断接地气的一个主要原因。

观众在经历荒诞审美的沉重之后,过渡到了到黑色幽默的轻松,并且很享受这种审美心理变化。

显而易见后者带来的审美体验更接近观众的日常生活经验。

三、对信仰的躲避到对生活的执着在《潜伏》中除了英雄主人公出神入化的间谍游戏以外,人们也热衷于谈论剧中的几个反面人物,尤其是吴敬中的人生感悟与谢若林的处世哲学。

从中可以折射出大众对所谓的信仰漠视躲避,看出官场与商场的规则。

这其中自然包含现代人解读历史的合理因素,但也折射出当下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

天津站站长吴敬中贪污腐化、以权谋私,他看破世道的颓唐和对余则成的信任欣赏,透露出反面人物的真实人性。

吴敬中对余则成说“不为那点特权,谁愿当官儿啊!‘凝聚意志,保卫领袖’这8个字我研究了15年,结果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番话折射出官场的生存法则,既真实又可怕。

玩世不恭、金钱至上的谢若林说出了当今拜金主义的商场之道:“那帮当官儿的,满嘴都是主义,其实肚子里装的都是他妈的生意”“我现在放这两根金条,你能告诉我哪根儿是高尚的,哪根儿是龌龊的?”“你断人家财路,人家会断你生路的。

”这两个人的处世哲学在当今社会受到大众的认可,这样的人在官场和商场还真的会四通八达,然而大众对这种堕落人性的肯定透露出当代人信仰的迷失。

信仰通过道德规范来评价,它应该是人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然而吴站长成为如何做官的楷模,谢若林变成商场模范。

在现代都市社会,人们看重的还是现世的生存法则。

这是需要我们审视、警惕、反省的文化现象。

历史不能被解构,《潜伏》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当下人们生活心理的某种反映。

在《借枪》,信仰危机依然存在,但是姜伟在本剧中以大量的冷幽默来为自己的信仰作注解。

在熊阔海无奈又幽默的话语中,在杨小菊令人捧腹的大段文言文式的台词里,都能见出导演对生活的执着信念的导向。

熊阔海的口头禅是“缓缓”,在生活工作中面对困境,难以有效疏解,“缓缓”既是一句安慰的话,又是熊阔海的处世哲学。

凡事临头莫慌张,该出手时就出手。

“我就压根儿没去过什么武汉黄埔军校,那地儿凉快吗?您哪凉快哪呆着去。

”面对看穿身份的杨小菊,熊阔海只有把糊涂装到底。

让观众想起曾经流行的一句话“我是流氓我怕谁”,熊阔海这种地痞流氓的处世态度,很实用,也反映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反派人物杨小菊身上更是具有很多小人物式的幽默段子。

“说我贪赃枉法,可谓恨比岳飞,冤比窦娥啊。

”杨小菊被举报用职务之便私挪组织经费后自言自语,一本正经的表情和语气为自己辩解。

“我知道,魔法钻进了你的心,但魔力却折磨着我的肠。

”被裴艳玲冷漠拒绝,杨小菊诗性大作。

这大概是史上最有幽默感的特务了。

《借枪》比起《潜伏》不像是一部谍战剧,更象是一个贫嘴的有点小聪明的小人物的成长史。

主人公熊阔海在生活的左冲右撞中,被动地被逼露出人性里最伟大的一面,并做出最震撼人心的选择。

他更贴近我们生活,他不是高大英勇的一往无前的深沉绅士,他让我们嗅到自己和旁人的气息,他在戏里的喜怒哀乐,常常支配了我们的喜怒哀乐,他更让平凡的我们反省我们的生活。

当矛盾困难出现,是消极逃避还是咽下苦痛以小人物的方式过出自己的苦乐,《借枪》给了我们答案。

综上所述,由《潜伏》到《借枪》带给我们深刻的文化启示:影视这种审美认识所产生的直接效应,是观众理性的审美判断的形成,并进一步产生更高的审美欲望、审美趣味。

而同时,大众更加日常化、生活化、人性化的审美趣味的倾向是评判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因素,大众是当前文艺创作走向成功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对于影视剧情的审美,人们依然能体会其中的审美愉悦大众可以抛开意识形态对剧情做出更深刻的解读。

我们在警惕大众信仰缺失的同时,应该肯定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注释:[1] (法)米·杜夫海纳著:《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90页[2] 〔联邦德国〕h·r·姚斯著,周宁金元浦译:《走向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29页参考文献:[1] 陈晓云:《论电视观众的审美经验》[j],《求索》1991年第2期[2] 张畅:《从谍战剧看大众审美趣味新变》[j],《戏剧文学》2010年第2期(总第321期)[3] 张贤根:《作品的展现与审美经验的传播──一种艺术现象学的视角》[j],《传媒与艺术》2006年11月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