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

合集下载

炭疽介绍PPT培训课件

炭疽介绍PPT培训课件

临床表现
皮肤炭疽的典型表现为迅速坏死的无 痛性痈,伴局部化脓性淋巴结炎;吸 入性炭疽表现为急性起病,出现寒战 、高热、呼吸困难、胸痛及咳嗽,可 迅速出现昏迷和死亡;肠炭疽可表现 为急性肠炎型或急腹症型,前者症状 较轻,后者病情凶险,常并发败血症 和感染性休克。
实验室检查
皮肤损害的分泌物、呕吐物、粪便、 脑脊液等标本中可检出炭疽杆菌。
炭疽患者及其家属可能因病情严重而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问
题。
社会经济影响及防控策略
社会经济影响
炭疽疫情爆发可能导致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炭疽患者 的治疗和康复需要耗费大量医疗资源和费用。
防控策略
加强炭疽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对炭疽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动物检疫和监管,防止动物炭疽传播给人类 ;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提高炭疽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发病机制
炭疽杆菌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食入等方式进入人体后,在 局部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毒血症。炭疽杆 菌还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和炭疽性脑膜炎等严重并 发症。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易感人群
患病的草食动物,如牛、羊、马等, 是炭疽的主要传染源。
人群对炭疽普遍易感,但职业人群如 牧民、农民、屠宰工人等由于接触患 病动物的机会较多,因此感染风险更 高。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疫情爆发 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XX
REPORTING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PART 0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研究进展概述
病原学研究

炭疽防治技术规范

炭疽防治技术规范

炭疽防治技术规范1. 引言炭疽(Anthracnose),是由真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炭疽病在农业生产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炭疽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档旨在提供炭疽防治技术的规范,以帮助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正确、高效地防治炭疽病,降低经济损失,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病害特征炭疽病主要侵害植物的叶片、茎和果实等部位。

常见的症状包括黑褐色的圆形或不规则斑点,边缘呈波浪状,中央逐渐干褪呈灰白色,受害组织易裂开。

严重感染时,病斑融合扩大,导致叶片枯死、落叶,茎干腐烂,果实变形、病斑扩展,品质降低。

3. 炭疽防治技术3.1. 预防措施•使用炭疽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炭疽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

•彻底清除病垃圾,炭疽病菌可以在残株和染病果实上过冬,及时清除病垃圾是降低病害发生的重要方法。

•合理灌溉施肥,均衡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使用无菌种子和苗木,确保病原体的传播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3.2. 生物防治•使用拮抗菌剂,拮抗菌剂是一种能抑制炭疽病菌生长和繁殖的有益菌群,使用拮抗菌剂可以有效控制炭疽病的发生。

•利用天敌和寄生菌,引入天敌和寄生菌可以有效地控制炭疽病的传播和发展,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3.3. 化学防治•使用炭疽杀菌剂,炭疽杀菌剂是一种能杀灭炭疽病菌的化学物质,使用炭疽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合理使用杀菌剂,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品种,按病情和生长发育期进行合理施药,避免过量使用,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4. 机械防治•剪除和烧毁病株,及时发现并剪除病株,集中烧毁,可以有效遏制病害的扩散。

•清洗和消毒工具和器械,使用前和使用后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4. 防治效果评估进行炭疽防治的过程中,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评估防治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调整措施。

炭疽科普宣传PPT课件

炭疽科普宣传PPT课件

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根 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联合用药方案
对于重症患者或青霉素过敏者,可采 用环丙沙星、四环素、链霉素等联合 用药方案。
辅助治疗措施应用
对症支持治疗
包括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维 持酸碱平衡等。
局部处理
皮肤炭疽病灶切忌挤压,可用 1:2000高锰酸钾液或双氧水冲洗
后,敷以抗生素软膏。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炭疽病的定义和病原 学特点
炭疽杆菌的形态、培 养特性和抵抗力
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 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炭疽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地区性和季节性分布特点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的症状和体征
新发和再发疫情的应对能力预测
加强炭疽病防治工作的措施和建 议
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加强个人 防护和消毒措施
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治愈 率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加强防控措施的执行和监督,提高应对能力
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
2
3
研究气候变化对炭疽病传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毒素产生
炭疽杆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包括荚膜多糖、外毒素A和水肿因子等。其中,外毒素A 是主要的毒力因子,具有致死性、细胞毒性和免疫原性等多种生物活性。
作用机制
外毒素A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并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导致 细胞死亡。此外,水肿因子可引起局部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这些毒素共同作用, 导致炭疽病的典型症状如高热、寒战、呼吸困难、皮肤坏死等。
与其他皮肤感染性疾病鉴别

炭疽分级标准

炭疽分级标准

炭疽分级标准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菌引起的传染病,它可以感染人类和动物。

炭疽的严重程度可以根据下面的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1. 分级标准:
- I级:轻型病例,通常是局部皮肤感染,表现为疼痛、红肿和溃疡。

- II级:中型病例,表现为局部组织坏死和淋巴结肿胀。

可能发展为败血症。

- III级:重型病例,感染已扩散到深层组织或器官,表现为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乏力和中毒性休克。

- IV级:危重病例,感染已扩散到多个器官,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肺部感染和中毒性休克。

2. 根据感染途径:
- 皮肤型:炭疽菌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感染局部组织。

- 吸入型:炭疽孢子进入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 消化道型:通过食物或水摄入炭疽孢子,引起胃肠道感染。

3. 根据治疗和预后:
- 可治疗型:通过抗生素治疗,预后良好。

- 顽固型:对抗生素不敏感,治疗困难,预后较差。

需要注意的是,炭疽的分级标准可能因地区或医疗机构而有所不同,以上为一般性的参考标准。

如果怀疑患有炭疽,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炭疽演示课件

炭疽演示课件
肠炭疽与急性菌痢、出血性肠炎等鉴别
肠炭疽的临床症状与这些肠道疾病相似,但治疗方法不同,需通过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表现 进行鉴别。
03
治疗与预防措施
治疗方案及原则
早期治疗
抗生素治疗
炭疽感染后应尽早开始治疗,以降低死亡 率。
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氨苄 西林等。若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其他抗 生素,如四环素、氯霉素等。
炭疽
汇报人:XXX 2024-01-19
目录
• 炭疽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措施 • 并发症与危害程度评估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与展望
01
炭疽概述
定义与病原学
定义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 性、热性、败血性人兽共患病。
病原学
炭疽杆菌为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 ,两端平齐,排列如竹节状,无 鞭毛,不能运动,在人体内有荚 膜形成并具较强致病性。
1 2 3
加强炭疽疫苗研发与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研发出更加 安全、有效的炭疽疫苗,提高人群的免疫保护水 平。
推动炭疽治疗手段创新
针对炭疽治疗手段有限的问题,未来将加大研发 力度,探索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患者治愈 率。
完善炭疽疫情监测与报告体系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完善炭疽疫 情的监测和报告体系,实现疫情的及时发现和快 速处置。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
炭疽的基本知识
01
向患者解释炭疽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治疗及预防等相关
知识。
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
02
详细介绍炭疽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的药物、剂量、用法及可
能产生的副作用等。
自我护理和预防措施

炭疽病理变化

炭疽病理变化

炭疽病理变化炭疽是一种由芽胞杆菌属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理学上,炭疽病变主要包括皮肤炭疽、淋巴结炭疽和内脏炭疽三种类型。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种类型的病理变化。

一、皮肤炭疽皮肤炭疽是最常见的炭疽类型,也是人体最容易感染的类型。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皮肤组织的坏死和溃疡形成。

初期,感染部位出现红斑,接着逐渐变为暗红色或紫红色。

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坏死,形成炭疽疖。

炭疽疖表面覆盖着灰黑色的炭疽疹,疖内有大量坏死组织和菌体。

在病理切片下观察,炭疽疖周围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坏死组织中有大量的菌体,形成菌栓。

此外,病变区域还可见到静脉栓塞、出血和血管炎症反应。

二、淋巴结炭疽淋巴结炭疽是炭疽病变中较为常见的类型。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结的坏死和脓肿形成。

感染初期,淋巴结肿胀,表面发红。

随着病情的发展,淋巴结逐渐增大,质地硬实。

切开淋巴结可见黄白色的坏死组织,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病理切片下观察,淋巴结内见到大量的坏死组织和菌体。

淋巴结周围组织可见到淋巴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和出血。

三、内脏炭疽内脏炭疽是炭疽病变中最严重的类型,也是最为致命的类型。

内脏炭疽主要侵犯肺、肝、脾和肾等内脏器官。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器官的坏死和炎症反应。

在肺炭疽中,肺组织出现广泛坏死和出血,病变区域呈灰白色,形成炭疽疖。

在肝炭疽中,肝脏表面出现多发的坏死灶,切开可见坏死组织和菌体。

在脾炭疽中,脾脏肿胀,表面充血,切开可见脾组织坏死和菌体。

在肾炭疽中,肾脏出现坏死和出血灶,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总结起来,炭疽病变主要包括皮肤炭疽、淋巴结炭疽和内脏炭疽三种类型。

皮肤炭疽主要表现为皮肤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淋巴结炭疽主要表现为淋巴结坏死和脓肿形成,内脏炭疽主要表现为器官坏死和炎症反应。

对于炭疽病变的病理变化,我们应该通过病理切片观察和组织学检查来进行确诊和治疗。

同时,炭疽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及早发现和隔离患者对于防止疫情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

炭疽护理PPT

炭疽护理PPT

谢谢您 的观赏
聆听
预防炭疽的措施
加强动物养殖场的管理,防止 疫情的扩散。 接种炭疽疫苗,提高人和动物 的抵抗力。
炭疽的应 对策略
炭疽的应对策略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控 制和处理炭疽疫情。 配置足够的疫苗和药品,以备 应对可能的疫情爆发。
炭疽的应对策略
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对炭疽的 认识和治疗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炭疽 威胁。
炭疽护理PPT
目录 概述 炭疽的症状和传播 炭疽的护理方法 预防炭疽的措施 炭疽的应对策略
概述
概述
炭疽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疾病,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 炭疽感染来源复杂,治疗和预防非 常重要。
Hale Waihona Puke 炭疽的症 状和传播炭疽的症状和传播
炭疽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 肤疱疹、呼吸困难等。 炭疽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 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
炭疽的护 理方法
炭疽的护理方法
及时发现病例,立即隔离患者 ,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采取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进 行炭疽的治疗。
炭疽的护理方法
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提高患 者的免疫力。 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避免交 叉感染。
预防炭疽 的措施
预防炭疽的措施
定期对受污染环境进行消毒,避免 细菌滋生和繁殖。 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教育人们关 于炭疽的预防知识。

《炭疽培训》课件

《炭疽培训》课件

传染性
炭疽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吸入病原 体而传播。
对环境的影响
破坏生态环境
炭疽病可以破坏动植物的生态环 境,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
污染水源和土壤
炭疽病菌可以在水源和土壤中存 活,对环境和农作物造成污染。
对经济的影响
01
02
03
农业损失
炭疽病可以破坏农作物, 导致农业经济损失。
旅游业受损
炭疽病的爆发可以影响旅 游业,降低旅游收入。
对疫区进行消毒和灭菌
对病例所在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和灭菌,消灭 病原体。
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建立应急组织
成立专门的应急组织,负责炭 疽病的应急处理工作。
制定应急预案
根据炭疽病的传播特点和地区 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应急 预案。
加强应急演练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 处理能力。
及时报告和处理疫情
一旦发现疫情,应立即报告并 按照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
医疗费用增加
炭疽病的爆发会增加医疗 系统的负担,增加医疗费 用。
03 炭疽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炭疽病的危 害和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
范意识。
定期监测
对可能存在炭疽病的环境和动 物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并
处理。
加强动物检疫
对进出口动物进行严格的检疫 ,防止炭疽病的传播。
05 结论与建议
对炭疽病的认识与重视
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 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畜或染菌程的加速,炭疽病的传 播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需要引起各国 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
炭疽病在历史上曾造成大规模的疫情 ,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根据在印度、瑞士及美国的流行病学观察,得出 了如下看法 当牲畜生活在pH6.0以上,微小气 温在15.5℃以上的环境内才有炭疽病的发生 流 行病学资料也指出,动物暴露于某种土壤,这种 土壤中的炭疽芽胞经过生物竞争而活存下来,当 气温和pH条件有利于炭疽杆菌繁殖后再形成芽胞, 就更有效地感染动物
2020/3/5
炭疽杆菌在外环境的最适合生存条件
水洼地、干枯的水道、山傍渗水区,而 这些地区的土质多是碱性、沉积、潮湿 的有机长期物质,或在相对海拔高一些 的微小环境区,该区土壤快速增热,这 些环境都有利炭疽杆菌完成其生长周期
2020/3/5
2020/3/5
红原
2020/3/5
炭疽疫源地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 顽固性:炭疽具有以 土壤保菌为主要形式, 其芽胞可在土壤中存 活数十年并不失去其 致病力,从流行病学 观点来看,确实难于 消灭
人类炭疽病的发病和致死机制
▪ 炭疽杆菌的致病性及其毒素 ▪ 致病力强的炭疽杆菌有两种质粒,即毒素
质粒(PXO1)和荚膜质粒(PXO2) ▪ 强毒菌株失去了PXO1则变成弱毒菌株,如
失去了PXO2就变成无荚膜菌株
2020/3/5
炭疽杆菌的致病性及其毒素 ▪ 细菌的致病作用仅发生在机体内 ▪ 有学者们观察到机体内生长的炭疽杆菌
炭疽流行病学及防控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祝小平 2012.4
2020/3/5
概要
▪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
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人间炭疽 病的发生,在正常情况下(除生物战外) 是尾随于畜疫之后 ▪ 本病曾广泛流行于欧洲、亚洲、非 洲、大洋洲和美洲
2020/3/5
▪ 记载炭疽的最早文献可能即圣经 ▪ 古代印度文献曾记载有牛炭疽 ▪ 古罗马也曾报道炭疽为牛羊马的不治之症
2020/3/5
▪ 1613年南欧发生炭疽大流行,死亡超过6万人 ▪ 1823年Barthelemy对人炭疽来源于动物给予科学论证 ▪ 1876年德国Koch获得炭疽杆菌纯培养 ▪ 1881年法国Pasteur研制成炭疽活疫苗,用于畜间免疫
▪ 因羊毛工人易发病故俗称“羊毛疔”,以其 有传染性,故又称为“疫疔”
2020/3/5
▪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 报告的动物疫病
▪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
乙类传染病
2020/3/5
▪ 炭疽在世界五大洲均有发病,最早发现于 农牧业发达地区
2020/3/5
吸血昆虫传播
牛虻、螫蝇及蚊虫叮吸病畜血后再去刺螫健康人群,可引起 皮肤炭疽。但比较少 仅占2%左右
2020/3/5
人为疫源地 (细菌战)
历史疫源地 (土壤、水源)
2020/3/5

经皮肤、呼吸道 、胃肠道、昆虫叮咬
病、死动物分泌物、排泄物、 污染物
患炭疽的草食动物
饲料、饮水
炭疽的传播途径
▪ 目前我国的炭疽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贵 州、新疆、广西、四川、甘肃、云南、西藏、 内蒙古、青海等是我国的高发省(区),每年 都有数十甚至上百例病例发生,占全国炭疽病 例的90%以上
2020/3/5
全国炭疽疫情概况
图1.1991年-2010年全国炭疽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
全国炭疽疫情概况
图2.2010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炭疽病例地区分布
2020/3/5
炭疽杆菌的致病性及其毒素
▪ 炭疽毒素产生的本身并不能使炭疽杆菌具有 完全的致死毒力,这就需要它在机体内产生 致死量的毒素
▪ 为此,该菌必须在始感区先建立一个桥头堡, 并在那儿繁殖和从那儿扩散
▪ 因此,具有完全毒力的炭疽杆菌致少要有两 个特点:有荚膜和能产毒
▪ 荚膜防止细菌被吞噬,这种抗性的决定族是 荚膜性多聚-D-谷氨酸
2020/3/5
▪ 芽胞对理化因素抵抗力极强,在干燥土 壤中活存数十年
▪ 100℃30分钟或120℃高压蒸气10分钟可 杀死芽胞
▪ 新配的20%石灰乳或20%漂白粉液需作 用24-48小时才能消灭芽胞
▪ 在5%的石炭酸容液中至少能成活5天 ▪ 环氧乙烷与过氧乙酸都有很好杀菌作用 ▪ 实验室常用的染色方法不能杀死芽胞,
炭疽病例的三间分布
地区分布 2011年共报告86例炭疽病例,分布在三州15个县,其
中阿坝州报告病例数最多。
图5.2011年四川省炭疽报告病例地区分布(市级)
▪ 9.11 事 件 发 生 以 后 ,随着美国频频遭 受炭疽的袭击、感 染者人数不断增加 ,一股炭疽恐慌又 在全球范围内出现 。炭疽似乎突然之 间变成全人类的大 敌,“炭疽”这两 个字也成了人们谈 话中高频率使用的 词语
2020/3/5
为什么恐怖分子会青睐生物武器
二是使用方法简单,而且难以防治
只要把100公斤的炭疽芽孢通过飞机、航弹、 老鼠携带等方式释放散播在一个大城市,300 万市民就会感染毙命。
生物战剂一旦释放后,可在该地区存活数 十年。例如炭疽芽孢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可数 十年不死,即使已经死亡多年的朽尸,也可成 为传染源。其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5
人作为传染源
▪ 人间炭疽固然常随畜疫之后发生,但炭疽病人 也可成为传染源。潜伏期一般为2-3天,短者 12小时,长者可达12天
▪ 病原体从病人的痰、粪便、病灶分泌物排出, 健康人群与病人直接触或与被污染的物品接触, 引起感染
▪ 医务人员和家属在处理和护理炭疽病人时感染 皮肤或肺型炭疽者屡有报告
▪ 地区性:以畜牧农业 为主要经济形态的国 家和地区,往往也是 炭疽的高发地区
2020/3/5
必须强调的是:至今好战者仍然重视将炭疽杆菌 作为生物战剂,因为它有如下的特点
• ①致病力强 潜伏期短 病情严重 病死率高 • ②不需借助其他生物媒介,仅以气溶胶方式
就能大规模地播散,致使人畜均可感染 • ③炭疽芽胞对外环境抵抗力强,能较长期存
▪ 许多学者证实,在疫区人群中有炭疽健康带菌 者和隐性感染者存在 其流行病学意义值得研究
2020/3/5
传播途径
经皮肤粘膜由于伤口直接接触病菌而致 病。病菌毒力强可直接侵袭完整皮肤
2020/3/5
经呼吸道吸入带炭疽芽胞的尘 埃、飞沫等而致病
2020/3/5
经消化道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 饮用水等而感染
AP631株,用于制备诊断试剂 ▪ 1983年美国Mikesell等发现了炭疽毒素质粒 ▪ 1985年Green等又发现了炭疽荚膜质粒 ▪ 2003年,第一个炭疽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
序完成。炭疽芽胞杆菌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 程疫苗的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2020/3/5
我国炭疽
▪ 我国是炭疽高发的国家,据资料记载,有三十 多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曾经不同程度的 发生过这种疾病,有时还会引起流行
操作时应特别注意
2020/3/5
2020/3/5
在物理、化学因素下炭疽芽孢存活时间
作用因素
存活时间
土壤(瓶内)
60年
绢丝
56年
草原
40年
高温堆肥(72℃)
4天
直射阳光
100小时
干热(140℃) 煮沸(100℃)
3小时 大于30分钟
高压15磅(121℃)
15—30分钟
0.1%二氯异氰尿酸钠
5分钟
1:2500碘液
活,可形成该病的疫源地 • ④炭疽芽胞易于大量生产,造价更宜,能较
长期贮存,任何季节均可使用
2020/3/5
为什么恐怖分子会青睐生物武器
与造价昂贵的大规模杀伤武器相比,杀人不见 血的生物武器有着独特的优势(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是成本低,杀伤能力强,持续时间长。 有人形容为“穷国的原子弹” 资料显示,以1969年为例 Km2导致50%死亡率 的成本 传统武器为2000美元 核武器为800美元 化学武器为600美元 而生物武器仅为1美元
▪ 而毒素则能破坏白细胞
2020/3/5
炭疽毒素是由三种因子组成
有荚膜,对吞噬作用不敏感,且可溶于碳 酸胺 ▪ 试管内生长的 则与之相反
2020/3/5
炭疽杆菌的致病性及其毒素
被致病力强的炭疽杆菌感染的动物死于 低血容量性休克 而将这种濒死动物的除菌血液注入未受 感染的动物时,可在后一动物引起像前 者一样的症状,以致后一动物同样死于 低血容量性休克 这充分表明是炭疽毒素物质在起作用, 而非炭疽杆菌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 ▪ 人对炭疽是普遍易感的,发生率高低主要取
决于感染机会 ▪ 农村发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这与其活动范
围广,劳动强度大,感染机会多有关,与易 感性无关 ▪ 感染发病与否也取决于菌株毒力、数量和抵 抗力 ▪ 多数人认为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但也有 不少人亦认为病后抗体消失很快
2020/3/5
放 2020/3/5
2020/3/5
日军曾用炭疽菌残杀百万中国人
日本战败后,731部队为了避免遭到世界 各国的谴责,迅速毁坏了自己所有的设 备和用品。他们还将不便携带的大部分 炭疽菌等细菌散播在华中一带,造成大 量无辜民众丧生
2020/3/5
病原体
▪ 炭疽杆菌是形体较大的致病 菌之一,有荚膜,能形成芽 胞,不运动的需氧或兼性厌 氧菌。排列常呈竹节状,革 兰氏染色阳性。有荚膜的炭 疽杆菌具有致病力,无荚膜 者致病力减弱或消失。而在 活的机体的液体中和完整的 尸体内不形成芽胞
1986-2011年四川省炭疽报告病例数统计
图3.四川省1986-2011年炭疽报告病例数
四川省2000年-2011年炭疽发病率
发病率(1/10万)
0.18
0.16
发病率
0.14
0.12
0.1
0.08
0.06
0.04
0.02
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