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下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南美白对虾是目前国内养殖规模较大的一种虾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WSSV)白斑病是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病虫体内有大量的病毒颗粒,造成虾体呈现出白色或透明的斑块,虾体表面也会出现黏液。
白斑病可导致虾的生长迟缓、死亡率升高等问题。
防治措施:1. 做好防疫工作,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虾苗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
2.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符合虾的生长要求。
3. 控制水质温度和盐度,因为白斑病对温度和盐度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保持水温在29-32摄氏度,盐度维持在25-30ppt。
4. 推荐使用对斑病抵抗力较强的虾种,选购优质的南美白对虾种苗,提高养殖的稳定性。
二、黄头病(YHV)黄头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黄头病毒引起。
患病虾体表现为头部呈现明显的黄色,食欲减退,虾体弱,易感染其他病害。
防治措施:1. 加强池塘水质管理,确保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池底淤泥及池壁的附着物,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做好虾苗的养殖环境,提高虾苗的免疫力。
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
3. 增加虾类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增加虾体的免疫力,提高抗黄头病的能力。
4. 定期检测水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烂鳃病(EMS)烂鳃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对虾病害,主要是由细菌引起。
疾病主要表现为虾的鳃部组织严重坏死,导致虾的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头病和烂鳃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加强防疫工作、合理管理水质和提高虾体免疫力等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些病害的发生,确保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南美白对虾常见疾病及防治

病因:因池内微囊藻过量滋生。当藻体大批死亡时,经细菌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引起对虾中毒死亡。
诊断方法:池水表层出现大批蓝绿色或铜绿色浮游藻类,当有风时下风处水表层会积聚很多微囊藻,并有腥臭味,对虾即可能中毒。
九、蓝藻中毒
防治:①节制投饲量,以免残饵积攒太多;②用络合铜0。7克/立方米全池倾注,过3天后再倾注一次。留意,用药时容易缺氧,必需开启增氧机,预防泛塘。
防治:①全池倾注二溴海因0.3克/立方米一次;②每千克饲料中添加肠清2-4克、大蒜素5克,连喂3天。
病原体:弧菌或者其他杆菌
症状:病虾鳃丝呈灰色,肿胀,鳃丝溃烂,呼吸艰苦,食欲不振。
六、烂鳃病
防治:全池倾注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0。2—0.4克/立方米一次。两天后全池倾注枯草杆菌0.25克/立方米或EM原露0.3克/立方米,同时内服适量的环保抗菌药物。同时可用沸石粉10—20克/立方米,改良养殖环境。
防治:切断传播源,选择无感染的亲虾和虾苗,养殖水体用含氯或含碘药物(溴氯海因、二溴海因、二氧化氯、季胺盐等)消毒;用免疫加强剂如参素、核苷素、多肽类、酶类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多糖类等加强免疫功能;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2克,康健,EM原露3g,连续内服5—6天。在水体中可用神碘2号0.3g每立方米,连续倾注2天。在第3天用每立方米二溴海因全池倾注,隔2天后再全池倾注枯草杆菌0.2克每立方米,沸石粉20g每立方米。
汇报人姓名
202X年12月20日
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游泳亚目、对虾科、对虾属,广温广盐性热带虾类。
1
俗称:又称白肢虾。
2
南美白对虾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常见病症 一、红体病 二、白斑病 三、褐斑病 四、红腿病 五、肠炎病 六、烂鳃病 七、烂眼病 八、固着类纤毛虫病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病害。
下面将介
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
白斑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主要症状是虾体表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
并且虾体活动能力减弱。
白斑病的感染主要通过病菌侵入虾体而引起,病原菌主要为白斑
杆菌。
防治措施:
1. 控制养殖水体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洁、稳定,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2. 治疗感染病虾,通常采用浸泡药物相结合的方法,选用抗生素类药物如磺胺类、
四环素类等进行治疗。
3. 对养殖池进行清洗和消毒,以减少病原菌的存活。
四、氧毒
氧毒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主要症状是虾体呈现麻痹、翻白和死亡等症状。
氧毒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养殖水体中溶氧过高导致。
防治措施:
1. 定期检测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保持溶氧量在合适的范围内。
2. 控制水体中的氧气供应,避免溶氧量过高。
3. 提供充足的防护措施,避免养殖水体受到直接阳光照射。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体病、霉菌病、氧毒和水霉病等。
针
对不同的病害,可以采取控制水质、隔离感染病虾、进行药物治疗等防治措施来减少病害
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养殖效益。
南美白对虾苗养殖中的疫病预防与控制策略研究

南美白对虾苗养殖中的疫病预防与控制策略研究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品,也是全球最常见的对虾养殖种类之一。
然而,疫病一直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对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疫病,需要研究和实施合适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首先,加强水质管理是防治南美白对虾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养殖水质的污染和恶化是引起对虾疫病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养殖池的水质监测和调整是必不可少的。
定期检测水质参数,例如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保持养殖池中水质稳定和适宜,可以有效降低疫病的发生率。
其次,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也是预防疫病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水温、盐度和光照条件对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和免疫力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养殖者应该控制好水温和盐度,确保其在对虾生长的适宜范围内,并合理安排光照时间和强度。
此外,清除养殖池底的残餐和粪便,保持池底清洁,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第三,定期检测和筛选种苗可以帮助降低疫病的传播风险。
南美白对虾种苗的质量和健康状况对养殖后期的疫病防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养殖之前,应该从可靠的供应商那里购买健康的种苗,并进行必要的检测。
对于已经购买的种苗,需要进行隔离观察和筛选,及时识别和排除不健康的个体,以减少疫病的传播。
此外,合理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疫病的关键。
养殖者应该根据对虾的需求提供适宜的饲料,保证对虾获得充分的营养,并避免饲料过量和过度投喂。
过度投喂会导致养殖池水质恶化,并增加病原菌的滋生风险。
最后,健康监测和疫苗接种也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南美白对虾疫病的重要手段。
定期对养殖虾群进行健康监测,包括观察虾体外观和行为,进行必要的病原菌检测和病毒筛查,可以及早发现疫病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此外,疫苗接种对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养殖者应该选择适合的疫苗,并按照指导进行接种。
总之,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疫病预防与控制策略需要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包括水质管理、养殖环境调控、种苗筛选、饲养管理、健康监测和疫苗接种等方面的措施。
南美白对虾病毒防控措施

南美白对虾病毒防控措施近年来,南美白对虾病毒在养殖业中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困扰。
为了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病毒防控措施势在必行。
本文将重点探讨南美白对虾病毒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预防与治理方案。
一、南美白对虾病毒的特点南美白对虾病毒是一种影响对虾养殖业的致命性病毒,主要通过感染对虾体内的细胞,并侵害其正常功能。
该病毒具有以下特点:1. 高度传染性:南美白对虾病毒具有极高的传播能力,可以通过水体、饲料和感染对虾的器官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使得疫情迅速扩散。
2. 高致病性:感染南美白对虾病毒的对虾通常表现出明显的异常症状,包括食欲下降、体色发白、行动迟缓等。
病毒感染后会导致对虾死亡率大幅上升,严重威胁养殖业的生产。
3. 病毒变异性:南美白对虾病毒存在一定的变异性,这使得疫苗研发和防控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不同地区的病毒株可能具有不同的抗药性和传播能力,对养殖业带来更多挑战。
二、预防南美白对虾病毒的措施为了预防南美白对虾病毒的传播和发病,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养殖水质管理:对虾病毒主要通过水体传播,因此水质管理成为预防的关键。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温度和氨氮等,并合理调控水质参数,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2. 引进健康种源:选择健康的对虾种源是防控南美白对虾病毒的基础。
养殖户应该选择经过病毒检测合格且抗病力强的种源,以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3.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加强养殖管理是降低南美白对虾病毒发病率的有效手段。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定期清理池塘底泥和排除死亡的对虾,加强饲料管理和对虾健康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4. 健全防疫制度:建立健全的防疫制度对于病毒防控至关重要。
包括编制养殖场的病害监测报告、制定疫苗应用规范和防疫处置方案,同时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南美白对虾病毒的认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三、南美白对虾病毒的治理措施除了预防措施,治理南美白对虾病毒同样重要。
南美白对虾主要病害及防治

南美白对虾主要病害及防治烂鳃病病因弧菌或其他杆菌感染。
病症鳃丝呈灰色,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溃烂坏死的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
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
防治1.全池泼洒"虾舒宁"用量为每亩1升~2.5升;也可泼洒"虾舒泰"100毫升~200毫升/亩或按照100毫升~200毫升/(亩米)用量全池泼洒"虾净",病情严重时第二天再泼一次;"溴氯海因"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1ppm~0.3ppm 可治疗此病,每亩水面泼洒0.05千克~0.15千克"富溴"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在饲料中按照1%添加量加入"虾健康",同时配合使用"解毒保肝散"(1%添加)和"排毒护虾丹"(1%添加),另外,"LAPP-高效营养素"(0.5%添加)可促进虾的机体修复。
甲壳附肢溃疡病病因细菌感染。
病症病虾体表甲壳和附肢上附有黑色溃疡斑,溃疡边缘呈白色,凹陷,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
防治1.在饲料中按照1%添加量添加"虾健康",同时配合使用"解毒保肝散"(1%添加)和"排毒护虾丹"(1%添加),另外,"LAPP-高效营养素"(0.5%添加)可促进虾的机体修复。
2.全池泼洒"虾舒宁"用量为每亩1升~2.5升;也可泼洒"虾舒泰"100毫升~200毫升/亩或按照100毫升~200毫升/(亩米)用量全池泼洒"虾净",病情严重时第二天再泼洒一次;"溴氯海因"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1ppm~0.3ppm可治疗此病;每亩水面泼洒0.05千克~0.15千克"富溴"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的新思路、新方法

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的新思路、新方法1.前言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物,但是其病害防治一直是养殖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已成为水产养殖界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期推动病害管理、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效益。
2.南美白对虾病害的特点南美白对虾生长适温范围比较小,一般在26℃-32℃左右,当水温过高或过低时容易发生疾病。
其病害主要分为细菌性病和病毒性病害两大类,主要有白斑病、黄斑病、眼部病、低温病等多种病害。
由于病原微生物广泛分布,积累在水环境、饲料、工具设备、养殖场营地等环境中,所以南美白对虾养殖场通常存在较高的病原菌种类和数量。
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求养殖人员加强管理和细致操作,合理使用防治手段。
3.南美白对虾病害的防治现状目前针对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3.1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主要以药物为主,如病原细菌和病毒的药物抗生素、抗菌剂、抗病毒剂等,以及提高养殖水环境的药物如生物碱类、氧化还原剂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能够有效杀菌消毒,减轻病情。
但是常年使用药物也会导致虾体中残留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健康带来潜在危害,同时还可能导致药物抗性。
3.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病害,如用虾苗、虾粉等浸泡有益微生物剂,或加入具有弱病毒性的病毒物质,让对病毒有抵抗性的虾体免疫,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的效果。
但是生物防治仍处于实验阶段,其治疗效果和实际应用仍需验证。
3.3 生态防治生态防治主要指利用优化生态环境、微生态和有机栽培等手段来防治病害。
其优点在于对养殖环境的要求低、对水产生态系统的破坏小,有益于病害的根治。
但是生态防治方式成本较高,操作难度也相对较大。
4.新思路与新方法在上述已有的病害防治方法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两种新思路和新方法来优化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4.1 引入代币经济以激励养殖人员增强管理能力南美白对虾养殖场通常存在人员流动性大、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对水产疾病了解不足等问题。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品,其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包括传染性住西脊髓炎、外壳病、溶藻体病、腐霉病等。
下面将针对这些常见的病害进行详细介绍,并给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 传染性住西脊髓炎(IMNV):该病是由一种虫形动物传播的病毒引起的,会导致对虾的神经病变,包括体位异常、运动障碍等。
防治措施包括:- 引入抗病毒对虾品种,提高对抗病毒能力。
- 严格卫生管理,加强水质处理和消毒。
- 对虾养殖场应该实施规范化管理,及时清理养殖底泥。
- 注重饲料质量,确保对虾充足的营养和抵抗力。
- 加强疫情监测和隔离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
2. 外壳病:该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会造成对虾体表溃烂、外壳变软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 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 提供优质饲料,增强对虾的免疫力。
- 增加水质中的溶解氧含量,保持适宜的养殖温度。
- 隔离病虾,避免病菌的传播。
- 及时清除养殖池中的死亡对虾。
3. 溶藻体病:该病由溶藻体感染引起,会导致对虾出现体色异常、抖动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 定期检测水质,保持合适的环境条件。
- 选择抗病性强的对虾品种进行养殖。
- 合理调整饲料配方,增强对虾的抵抗力。
- 引入天敌物种,控制溶藻体的繁殖。
- 隔离病虾,并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包括传染性住西脊髓炎、外壳病、溶藻体病和腐霉病等,针对这些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对抗病毒能力、加强水质处理和消毒、规范化管理、注重饲料质量、疫情监测和隔离、保持水质清洁、提供优质饲料、增加溶解氧含量、隔离病虾、清除死亡对虾、定期检测水质、选择抗病性品种、调整饲料配方、引入天敌物种、药物治疗、保持环境清洁、消毒设备和养殖池、控制养殖密度等措施。
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病害,保证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厄尔尼诺下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
本文对2015超强厄尔尼诺(ENSO)下对南美白对虾养殖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对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提出合理化的思路和措施。
曾经最具“利润暴力”的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却在2015年遭遇滑铁卢,全国各个南美白对虾养殖主产区养殖成功率几乎普遍不足3成,更严重甚全军覆没,可谓到了“冰川时代”。
对于养殖的不顺利,有养殖户将之归于苗种退化、饲料品质差、水质难调控、养殖难管理等问题,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气候。
本文将对2015超强厄尔尼诺(ENSO)下对南美白对虾养殖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对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提出合理化的思路和措施。
一、厄尔尼诺简介及对中国的影响
厄尔尼诺(ENSO)是一种异常的气候现象,主要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的现象。
当出现厄尔尼诺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西等地会干旱少雨,而南美沿岸的秘鲁、厄瓜多尔等地可能暴雨成灾。
对中国的影响,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且易形成“暖冬”。
如1998年湖北洪涝灾害,2015年渤海湾地区的干旱少雨,内陆地区(湖南、湖北)暴雨连绵,长三角地区梅雨季节延长,珠三角地区出现“杜鹃”、“彩虹”等超强台风叠加现象等。
二、厄尔尼诺(ENSO)对南美白对虾养殖造成的危害分析
1、鱼粉产量下降
饲料成本占南美白对虾养殖成本的60%左右,南美白对虾饲料中的蛋白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鱼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南美白对虾饲料的价格。
秘鲁作为最大鱼粉生产国,在正常年份,秘鲁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都受一股冷洋流(秘鲁洋流)控制,洋流里含有丰富的浮游生物,因而鱼量很大(鱼以浮游生物为食)。
然而受厄尔尼诺(ENSO)影响,秘鲁西海岸会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导致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进而鱼粉产量严重降低。
而中国作为最大鱼粉进口国,鱼粉主要来源于秘鲁,鱼粉产量下降会导致其价格上涨,势必会引起南美白对虾饲料价格上涨。
2、对虾产量、成功率降低
气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白对虾产量和成功率,特别是南美白对虾土塘养殖,受天气影响最大,可控性最低。
任凭再超强的养殖技术,碰上极端天气,同样只能听天由命。
另外,具有“南美白对虾养殖第一县”之称的南通如东,2015年小棚春造虾养殖的成功率也仅有70%左右,相对于前几年的90%以上的成功率还是下降了不少,而小棚晚造虾养殖成功率更是低到10%左右,外塘养殖亏损者也达到85%以上。
但总体来讲,北方地区、华中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率高于南方地
区。
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来讲,厄尔尼诺(ENSO)带来的气候不稳定,势必会导致养殖水体不稳定,必然会导致白对虾病害高发,养殖产量、成功率的急剧下降。
三、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思路、措施
2015年由于厄尔尼诺(ENSO)的严重性和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成功率低下的悲惨性,笔者将2015年南美白对虾养殖出现的疾病定义为“李小龙病”。
主要体现在:高排塘率,特别在转肝期左右,高发病率,特别是肝胰腺坏死(肝脏萎缩)、空肠空胃、红胃红肠、白便,此外软壳、蜕壳不遂、壳肉分离、红须、断须、红腿、黄腿、黑斑、黄鳃、黑鳃、尾扇发红、肌肉发白、纤毛虫滋生等。
养殖期间出现问题的白对虾,往往出现肝脏萎缩的情况;高死亡率,一经发病死虾,掉苗率高;高料比,长不大,不均匀,前期生长缓慢,后期偷死严重;针对南美白对虾出现的“李小龙”病症,我们依然坚持“外用稳水、内服保健”、“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尽量减少疾病造成的损失。
1、针对厄尔尼诺(ENSO)下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思路
(1)密切关注气候变化
由于厄尔尼诺(ENSO)导致气候变化大,台风、洪涝、高温、干旱发生概率增加,而这些极端天气也严重影响了南美白对虾养殖,因此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预防,保持水质稳定,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寻求合理的养殖模式
减少放苗密度,降低池塘生态系统载容量,寻求受气候变化影响更小、可控性更高的生态养殖模式,如山东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如东小棚养殖、珠三角温棚养殖等,保温效果好、温度可控,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面积小,易操作,产量高,效益高。
这也符合南美白对虾养殖健康化、面积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3)注重养殖细节管理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抓住了养殖过程的细节问题,包括放苗前、养殖前期、养殖中后期,悉心管理,才能最终“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获得养殖成功。
2、南美白对虾具体疾病防控措施
(1)关于蓝藻
蓝藻喜高温、高pH值和含氮高、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一旦大量繁殖,会增加池
塘耗氧量、使pH值升高、难消化、死后易产生藻毒素引起中毒,极易发生肠炎、白便等病症。
防控措施:彻底清塘,清除池底污物、致病菌,杂鱼、杂虾、杂蟹以及其它养殖敌害,进水消毒后使用“抑藻素”(2-3亩/包),杀灭池塘蓝藻种子,有效预防中后期蓝藻大面积暴发。
对预防中后期蓝藻大面积暴发,成功率达到9成以上。
(2)关于亚硝酸盐偏高
亚硝酸盐是池塘生态系统氮循环中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对鱼虾蟹毒性较强,是养殖中诱发疾病爆发的重要因素。
亚硝酸盐偏高有以下几方面的危害:引起组织缺氧,导致摄食减少,吃食减慢;软壳死虾或蜕壳不遂;肌肉白浊;中毒偷死等。
防控措施:加强增氧;补矿固壳,补充能量,防软壳;泼洒亚硝酸盐降解剂(如“亚硝克星Ⅲ代”),可有效降解水体亚硝酸盐,恢复食欲;使用“解百毒”,可有效解除亚硝酸盐毒性,缓解对虾中毒死亡症状;重在预防,如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定期改底、全程肥水。
培藻肥水是解决亚硝酸盐的根本方法,藻类生长旺盛不仅可以保持水中充足的溶氧,而且能够促进水体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为亚硝酸盐的转换提供有利的条件。
前期可适当含N多肥料,后期使用含P、C多的肥料,这样运用生物营养技术以P促N,以C促N,达到防控蓝藻、亚硝酸盐的双重功效。
(3)关于白便和肝胰腺坏死(HPNS)
①关于白便
白便的症状:粪便细长呈白色(如棉线)、有粘性、浮在水面、大量聚集有恶臭散发。
初始阶段对虾摄食正常,但随着病情加重,出现吃料减慢甚至不吃料或虾身瘦弱(壳肉分离),且伴随游塘,然后就是空肠空胃、偷死(肠道发红或肠道有白色脓状物)。
白便的实质:白便不是食物消化后的粪便,而是脱落的肝胰脏腺管上皮+肠道粘膜上皮+增生细胞。
肝胰腺病变是白便的前症,白便之前,肝胰脏已经出现问题。
发生白便的虾,肝胰脏较正常虾表现为肿大,肠道红肿,检测肠道往往存在大量的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等弧菌感染。
白便的成因:细菌感染、藻毒素、水质恶化、霉菌毒素、滥用药物。
②关于肝胰腺坏死(HPNS)
国内称肝胰腺坏死症(HPNS),国外称为早期死亡综合症(EMS) 或急性肝胰腺坏死症(AHPND),该病死亡率高,个别情况下死亡率可达100%。
一般出现在投苗后20-30天,症状表现为生长缓慢、螺旋式游泳、壳坏损、感染肝胰脏,导致
肝胰脏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如肝脏发红、肿大、萎缩。
发病池塘的共性条件:放养密度高,过度投饵,水浓,溶氧低等。
其病因有致病菌、藻毒素、病毒、有毒致病因子等共同导致病症发生。
③关于白便和肝胰腺坏死(HPNS)的防控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治疗,肥水稳水控蓝藻,调水改底防亚盐,解毒排毒抗应激,护肝健肠保平安,尽量不用抗生素的防控思路,保证池塘正常的载容量,适当降低放苗密度,严格控制饲料投喂量,适时控料;定期改底、用菌,防止水色过浓,抑制有害藻类繁殖,保持水体高溶氧;保持水质稳定并适时内服乳酸菌,调理肠道;加强南美白对虾早期肝脏养护,促进顺利转肝,防控肝胰腺坏死(HPNS)发生,注重南美白对虾中后期肝脏养护,保对虾健康平安。
(4)关于肠胞虫病(EHP)
最直观表现就是对虾“长不大”,2015全国普遍出现该种情况,一个发病池塘,往往出现几种不同规格的虾,对虾一年比一年难养,一年比一年规格小。
肠胞虫病(EHP)主要症状及现象:放苗后一个月后仍不上料;生长慢,养殖2个月仍小于100头/斤;个体大小差异大,壳软、薄,脱壳少;肝胰腺颜色变浅,并有轻微萎缩;肠道粗细不均匀,常畸形弯曲,肠道食物松散断节;少量肌肉白浊的虾在水面或池边慢游。
关于肠胞虫病要区别于微孢子虫病:微孢子虫病主要是感染对虾性腺和横纹肌,由于感染横纹肌引起肌肉白浊、不透明,失去弹性,故称“棉花虾”。
肠胞虫病:感染对虾的肠道表皮,进而感染肝胰腺,引起对虾肠道吸收功能下降,严重的出现肠炎和肝胰腺萎缩。
目前对于肠胞虫病主要以预防为主:选择高质量健康虾苗;降低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越低,感染EHP的机率越低;降低盐度,低盐度感染EHP的机率较小;彻底清塘、晒塘,消除致病菌等。
来源:水产前沿
作者:武汉天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马良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