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合集下载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分析和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分析和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分析和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分析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出现在赤道太平洋的暖流异常加强的现象。

其成因主要与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的东部海域存在着冷水流和暖流之间的气候对比,形成了表层水温的垂直梯度。

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热带东太平洋的暖流加强,冷水流减弱或消失,导致了表层水温上升。

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与热带太平洋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异常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东太平洋的冷水流会导致大气上升运动,并形成热带东太平洋高压区。

而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暖流的加强,水汽量增加,大气上升运动增强,形成强降水区,导致全球一些地区的气候异常。

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分析拉尼娜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对立面,指的是赤道东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异常偏冷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的成因与厄尔尼诺类似,也是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所致。

在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暖流减弱或消失,冷水流加强,导致了表层水温下降。

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主要与热带太平洋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异常相互作用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东太平洋的冷水流导致大气下沉运动,形成高气压。

而当拉尼娜发生时,冷水流增强,大气下沉运动增加,导致气压偏高,进而导致降雨减少和地表温度下降。

三、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降水模式产生影响。

厄尔尼诺时期,全球东太平洋地区的降水增多,而南美洲沿岸地区的降水减少。

此外,厄尔尼诺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包括气温升高、风暴活动增加等。

相比之下,拉尼娜现象则对全球降水模式产生相反的影响。

拉尼娜时期,南美洲沿岸地区的降水增加,而东太平洋地区的降水减少。

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都是影响全球气候的重要现象。

它们的出现和演变对于气候的预测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别介绍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探讨它们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东部海表温度异常偏冷的气候现象。

它通常会伴随着太平洋海表面风异常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气候。

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海洋深层冷水上涌异常增强,导致赤道太平洋东部海表温度下降。

拉尼娜现象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拉尼娜年份,太平洋赤道地区通常出现干旱天气,而南美洲西海岸则偏冷多雨。

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进一步影响全球气候格局。

例如,北半球的冬季风会变得更强,并且副热带地区的降雨量会减少。

为了应对拉尼娜现象带来的气候影响,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对拉尼娜现象的监测和预测能力,以便及时预警和对应对措施。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也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二、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东扩的异常温暖事件,常常伴随着东太平洋上的西风异常减弱。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引起大气环流和海洋温度的异常变化,其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与海洋深层暖水的向东混合有关。

当这些暖水向赤道太平洋东部的表层水移动时,会导致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升高,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在厄尔尼诺年份,太平洋赤道地区通常出现异常降雨,并且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影响全球温度分布,使得某些地区的温度偏暖。

为了应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监测和预测,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此外,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重要的举措。

结语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现象,它们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并对我国的气候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探讨它们对我国气候的具体影响。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暖现象。

它的成因主要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以下是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成因:1.1. 风场异常正常情况下,赤道东太平洋的东北信风将温暖的表层海水推向西太平洋,由此导致赤道东太平洋上升流变强,海洋深层冷水上升,使赤道东太平洋维持较低的表层温度。

然而,在厄尔尼诺事件中,东北信风减弱或逆转,导致温暖的表层水向东太平洋偏移,压制了海洋深层冷水上升与表层温度下降,从而使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

1.2. 热带西太平洋异常加热厄尔尼诺现象中,西太平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主要是因为大规模的暖池形成、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增强、热带西太平洋暖化异常加热等原因导致的。

此异常加热影响热带大气环流,间接导致了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上升。

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拉尼娜现象指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冷现象。

它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的冷位相。

以下是拉尼娜现象的主要成因:2.1. 反风场异常拉尼娜现象时,赤道中东太平洋的东北信风加强,使得大量暖水向东太平洋推进,从而导致表层海水温度下降。

此时,赤道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的正常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偏离,导致拉尼娜现象的发生。

2.2. 热带西太平洋异常冷却拉尼娜现象中,热带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大规模的冷池形成、东太平洋上升流加强、热带西太平洋异常冷却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异常冷却进一步影响大气环流,引发拉尼娜现象的形成。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降水分布变化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我国华南、华中和华北地区的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而西北地区则偏少。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是两种全球气候变化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现象,主要由太平洋上的海温变化引起。

本文将介绍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成因以及对全球气候的不同影响。

一、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又称“拉尼娜事件”或“拉尼娜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偏冷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与正常的海温分布相比,表现为赤道东部海域反常下沉冷水的较强异常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在每3至7年发生一次,持续数月至一年半不等。

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是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

当东太平洋表面风力偏强时,它会引起表面水流的聚散,进而导致深层水由海底上升并替代热波流。

这导致了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偏低,形成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广泛而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它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降雨量减少,可能引发干旱和水资源短缺。

另一方面,拉尼娜现象通常与全球温度升高的趋势相反,可以缓解全球变暖的影响。

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对渔业、农业等地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二、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偏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相当于拉尼娜现象的相反,即赤道东太平洋海域表面温度高于正常情况。

与拉尼娜现象类似,厄尔尼诺现象同样每隔3至7年左右发生一次。

厄尔尼诺现象主要由大气环流和海洋表面温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

当赤道东太平洋风力偏弱时,海水聚集,表面温度升高。

这种情况下,厄尔尼诺现象即发生。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也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导致赤道东太平洋降雨量增加,可能引发洪灾和飓风等自然灾害。

在全球范围内,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导致温度异常升高,对农作物生长、渔业资源等产生不利影响。

三、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的相互关系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是两种相对的现象。

它们通常交替出现,形成所谓的厄尔尼诺-拉尼娜(EN)事件。

在EN事件中,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相互转变,形成一个完整的周期。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分析和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分析和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分析和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而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作为其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分析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其产生的成因主要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首先,厄尔尼诺现象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洋环流紧密相关。

通常情况下,赤道东太平洋存在着冷流,即秘鲁海流和赤道计都海流,这使得该地区水温较低。

然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海洋表层水温升高,形成暖水带,从而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其次,厄尔尼诺现象与大气环流也密切相关。

在通常情况下,赤道东太平洋上空存在着大规模的向下气流,这导致了湿空气的下沉和稳定的天气条件。

然而,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这种大规模的向下气流会减弱或消失,从而影响大气环流,出现异常的天气现象。

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分析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其产生的成因主要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拉尼娜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而且两者往往处于相互影响的状态。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洋表层水温下降,形成冷水带,进而导致拉尼娜现象。

三、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 气温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温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上空的海洋表层水温升高,释放大量热量到大气中,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而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海洋表层水温下降,导致赤道东太平洋上空的气温下降,全球气温也会相应下降。

2. 降雨量分布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降雨量分布产生明显的影响。

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东亚、东南亚和南美洲等地的降雨量往往较多,而印度、澳大利亚等地则可能出现干旱。

而拉尼娜事件发生时,上述地区的降雨情况则相反,东亚、东南亚和南美洲等地可能出现干旱,而印度、澳大利亚等地的降雨量则有所增加。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气候是地球表面长期变化的统计结果,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常见的气候现象之一。

它们的出现对我国气候产生了直接影响。

本文将介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并分析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又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周期性变化的一种现象。

它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引起:1. ENSO相互作用ENSO指的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相互作用,包括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当ENSO正常时,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高,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相对较低,形成热带太平洋的正常状态。

而当ENSO 发生异常变化时,就会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2. 湿度变化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深压系统异常移动,导致大气环流和水汽输运发生变化。

此时,大气中的水汽增加,湿度水平上升。

而湿度的变化进一步影响降水量和云量,从而造成降水和云量异常。

3. 暖流ENSO的异常变化会引起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热带暖流异常活动。

这种暖流会向东移动,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同时,暖流活动的改变也会影响气候环境的改变。

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冷事件,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

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主要源自ENSO相互作用中的异常变化。

具体来说,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ENSO相互作用异常当ENSO的相互作用异常发生时,地球表面的气温也会产生异常变化,拉尼娜现象就开始发生。

此时赤道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会较厄尔尼诺现象时偏低,而降雨较少。

2. 风暴异常拉尼娜现象会导致洋流和海水循环发生异常,进而引起风暴的异常活动。

这些风暴对地球表面的温度和降水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冷事件进一步加剧。

3. 气压异常拉尼娜现象的发生会导致大气压力异常分布。

通常情况下,拉尼娜事件时,赤道东太平洋的大气压较低,而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压较高。

这种气压异常进一步加剧了拉尼娜现象的发生。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存在对我国气候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一、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通常指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水温度大围的持续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并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圣婴"。

该现象首先发生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太平洋沿岸附近,多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

在一般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水温较高,而东太平洋的海温较低。

这种东、西太平洋之间海表温度梯度变化和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准平衡态。

每隔2-8年,这种准平衡态就要被打破一次,西太平洋的暖气流伴随雷暴东移,使得整个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变暖,气候出现异常,其持续时间为一年或更长时间。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前的几个月里,太平洋赤道暖水发生大规模的自西向东移动,圣诞节前后,赤道太平洋东部沿岸暖水沿着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南下,水温异常声高,最大时比常年升高5到6℃。

由于暖水区迅速向西扩展,热带多雨带也随之南下。

原来干旱的赤道太平洋东部降水量剧增,河水泛滥成灾;本为雨季的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此外,世界各地的气候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拉尼娜(La Nina)现象:厄尔尼诺过后,热带太平洋有时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状态,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女孩"。

拉尼娜现象表现为中、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

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二、走近厄尔尼诺――成因研究厄尔尼诺现象怎样形成的,又为什么会影响到大气的状态和变化呢?这一直是国际海洋和气象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世界气象组织制定过从1985年开始为期十年的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计划(TOGA),其目的之一就是想通过对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寻求提高对厄尔尼诺及异常气候的预测能力。

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两种自然变化现象。

它们对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定义、形成机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相关内容。

一、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并伴随着大规模热带海洋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

它一般以2-7年的周期出现,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重要的年际变化现象之一。

1. 形成机制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与赤道东太平洋上的温度异常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该区域海水较凉,热带东风从东向西刮,推动温暖的海水向西流动,结果导致赤道东太平洋上升温带(常称为厄尔尼诺升温带)的温度相对较高。

但当异常的东风减弱或逆转时,温暖海水不能向西流动,导致东太平洋上升温带异常升温,从而形成了厄尔尼诺现象。

2.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降水量明显下降,而南美沿海、美国加州等地的降水量增加。

这种异常的降水分布会造成旱灾和洪灾的发生。

(2)风暴活动: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大规模热带海洋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从而对热带风暴的生成和路径产生影响。

东太平洋地区的风暴活动减弱,而西太平洋地区的风暴活动增强。

(3)海洋生态系统:厄尔尼诺现象引起浅层海水的异常升温,导致珊瑚礁白化、渔业资源减少等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

二、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并伴随着大规模热带海洋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

它一般以2-7年的周期出现,是全球气候系统中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对的现象。

1. 形成机制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与赤道东太平洋上的温度异常降低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东风会将冷海水推向西太平洋,导致赤道东太平洋下沉冷却带的温度相对较低。

但当异常的东风增强时,冷海水向东流动,导致赤道东太平洋下沉冷却带温度异常降低,从而形成了拉尼娜现象。

2.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同样有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1990年初又发生ENSO前兆现象。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 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换日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 比往年高出将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南美洲太 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 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至 4℃,美洲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则持续干旱并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 这次厄尔尼诺现象紧接1990-1994年发生,频密程度罕见,但规模较小。 同时,ENSO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 特别的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当年,容易在西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形成威 力强大的台风和飓风,例如:1997年太平洋台风季当年就曾出现十个威力达到 等级最高的五级台风,在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也出现两个等级最高的五级飓风 分别是:飓风琳达和飓风盖勒摩。
全球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沃克环流:减弱,甚至相反
影响:
大洋东岸:(气候)降水增多,甚至出现洪 涝灾 害
(洋流)秘鲁寒流----减弱
大洋西岸:干燥少雨,甚至出现旱灾
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全球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全球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规模显著的年份:1790-93、1828、1876-78、1891、1925-26、1982-83、1997-98 规模较小的年份:1986-1987、1991-1994、1997-1998、2002-2007、2009-2010
成因
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 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 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 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 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 则干旱严重。
拉尼娜现象
定义&成因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 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 作用的产物。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 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 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 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 候混乱。
全球影响
总结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全球影响
拉尼娜现象
沃克环流:增强
大洋东岸:(气候)降水减少,甚至出现旱
影响: 灾
(洋流)秘鲁寒流水温降低
大洋西岸:洪涝加剧 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全球影响
拉尼娜现象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 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拉尼娜现象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风雨和洪灾,在肯 尼亚和坦桑尼亚引起干旱,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酿成洪灾,在南 美洲的南部地区则是异常的潮湿天气,与厄尔尼诺引起的现象正好 相反。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ENSO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 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 百亿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 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 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 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 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 区均少雨干旱。
沃克环流
意义 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的重要依据 沃克环流的增强和减弱规律:大约每隔3至7年沃克 环流便会减弱一次,也就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活动 期通常延续一年以上,其间还间隔的出现沃克环流 增强的现象,也就是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象
定义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 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 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 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目录
沃克环流
01
厄尔尼诺现象 02
拉尼娜现象 03
全球影响
04
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 ,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 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它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 之一。
太平洋西部形成了一个大暖池(菲律宾东部这个暖池最显著)。而 由于【秘鲁寒流】,东南太平洋海温偏低(这也是东南太平洋无热 带气旋活动的主要原因)。 这样,太平洋东西两侧便分别形成了一高一低两个气压区。空气如 图流动(原因请对照【热力环流】)。由于这种环流是英国气象学 家沃克(Sir Gilbert Thomas Walker)发现,为纪念他,人们将它称 作“沃克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