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1.pdf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设计

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的概念2、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围绕“厄尔尼诺现象利与弊”的辨题,运用材料,开展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强大力量以及应对自然异常变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今年冬天,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雪灾,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雪灾的形成与“拉尼娜”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呢?经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1、沃克环流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

如图所示:(结合洋流和气压带风带,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完成P41,思考题。

)(承转)我们已经了解了正常年份下,沃克环流的情况,那么,在异常情况下,沃克环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2.厄尔尼诺现象(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承转)发生厄尔尼诺时,全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思考)(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承转)假如沃克环流不是减弱,而是增强,那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结合图4.10,讲解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1.pdf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1.pdf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学习目标】了解并理解,并能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影响,通过读图并整理数据信息,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

【学习过程】一、沃克环流概念:存在于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带东西向的热力直接环流。

首先由J.皮耶克尼斯在1969年提出,他认为这和早先G.T.沃克所称的南方涛动有联系(见大气活动中心)。

在东太平洋赤道区,由于秘鲁寒流带来了冷海水,又由于东风所引起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的海水上翻,形成了一条从南美西岸沿赤道向西伸延的冷水舌,致使赤道区太平洋西部和东部之间,出现很大的温度差异:就多年平均来说,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地区海水的水温较秘鲁沿岸水温约高8°C以上。

这样,通过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就使暖空气在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一带上升到高层之后,一部分向东流动,到达中、东太平洋冷水区上空下沉,在低层转而向西流动,形成了一个热力直接环流。

这就是太平洋地区的沃克环流。

(1)成因:“沃克环流”由1960年雅各布.皮叶克尼斯(Jacob Bjerknes)发现,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

它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2)影响: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海洋温度分布发生巨大变化,大气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中、东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上升而下降(高压减弱、气压降低),西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下降而上升(低压减弱、气压升高),热带太平洋两侧气压差值变小,导致赤道东风减弱和向东撤退,沃克环流也会被削弱。

同时,随着西太平洋暖水区向东移动,沃克环流的上升支和下沉支的位置也发生偏移,对流活动的中心移至中太平洋上空,中、东太平洋上升气流大大加强,降水显著增加;而西太平洋上升气流明显减弱,变成少雨区,形成大范围干旱。

当拉尼娜发生时,东太平洋还会变得更冷,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可能会进一步升高,东西太平洋气压差也进一步增大,沃克环流会比正常情况更强,西太平洋也会更多雨,而东太平洋则更加少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3.了解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1.2 教学重难点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3.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观察法等。

1.4 授课内容与进度•第一课时:引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概念,介绍其基本特点及对全球气候影响;•第二课时:重点介绍厄尔尼诺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对全球气候、环境、经济、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第三课时:重点介绍拉尼娜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对全球气候、环境、经济、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第四课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与我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1.5 课堂活动与作业•课堂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针对课程中所讲述的影响,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给全班;•作业:–阅读相关材料,总结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并说明具体现象的形成原因;–总结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和对环境、经济、人类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反思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地理选修二中的一种重要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观察法等,以创造一个轻松而又积极的学习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对学习课程的观察和总结,以下是我对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其一,在第一节课时中,在探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特点和对全球气候影响的基础上,我特别介绍了El Niño即“少年哥本哈根”的命名历程,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学生们听到命名的源头之后,对气候现象便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更愿意探究气候变化背后的原因及其影响。

其二,在第二节、第三节课时中,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就气候现象成因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行对话。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学习任务单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学习任务单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定义、特征及形成机制。

2、掌握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3、学会通过观察和分析相关数据,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发生。

4、培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环保意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二、学习内容(一)厄尔尼诺现象1、定义与特征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

通常表现为该区域海温升高,信风减弱,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

2、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赤道地区的信风将表层暖水吹向西太平洋,使西太平洋海平面升高,水温偏高,而东太平洋海平面降低,水温偏低。

但当信风减弱时,暖水向东回流,导致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3、对气候的影响(1)全球气温升高,导致极端高温天气增多。

(2)改变大气环流模式,使得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暴雨洪涝。

(3)影响季风的强度和方向,导致季风区的降水异常。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导致海洋渔业资源减少。

(2)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如导致森林火灾风险增加。

5、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影响农业生产,导致农作物歉收或失收。

(2)增加水资源管理的难度,影响供水和灌溉。

(3)可能引发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二)拉尼娜现象1、定义与特征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现象中,信风增强,沃克环流加强。

2、形成机制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机制密切相关,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相反状态。

3、对气候的影响(1)全球气温降低,导致极端寒冷天气增多。

(2)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加剧,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偏多。

(3)影响飓风和台风的生成和路径。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生长和动物迁徙产生影响。

高二地理教案--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2011

高二地理教案--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2011
厄尔尼诺现大 气环流: 气环流:
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 海洋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 海洋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 洋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洋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也称为“反厄尔尼诺” 冷事件” 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强 增温

降温 强
拉尼娜现象的“三强” 拉尼娜现象的“三强”示意 图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 ⒈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中国夏季主要季风 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 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 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 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一带少雨干旱。拉尼娜年正好 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一带少雨干旱。 相反。 相反。 ⒉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 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冬季, 常年减少,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增多,冬季 常年减少,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增多, 青藏高原多雪。拉尼娜年的秋冬季我国降水的分布 青藏高原多雪。 北多南少型。 为北多南少型。 ⒊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特别是我 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 暖冬凉夏 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冷害的可 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 能性较大。拉尼娜年我国则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冷冬热夏。 能性较大。拉尼娜年我国则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⒋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 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2024学年高中地理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2

2024学年高中地理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2
-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其预测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教学软件,进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空间分析,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案例和数据,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强调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成因、影响及其实例,如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
-讲解拉尼娜现象的定义、成因、影响及其实例,如2015-2016年的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气温下降。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练习题目,如“根据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解释它们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根据学生的反思活动和反馈意见,我会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如果学生反映某一环节的教学较为枯燥,我会尝试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和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存在困难,我会重点加强该知识点的讲解和辅导。
3.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
在制定改进措施后,我会在未来的教学中积极实施这些措施,并持续观察其效果。同时,我也会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以保证教学的持续改进和提升。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相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案例分析:学生可能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不够深入,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为突破难点,教师可采用图形动画、实际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其预测方法。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参与课堂互动,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讲义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讲义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讲义一、引言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复杂多样,其中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两种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自然现象。

了解它们对于我们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至关重要。

二、厄尔尼诺现象(一)定义与特征厄尔尼诺现象,又被称为圣婴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

这种变暖现象并非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在某些区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通常,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域,信风会从南美洲吹向亚洲。

这股风推动着表层海水自东向西流动,使得西部海平面比东部要高。

而在厄尔尼诺期间,信风减弱,甚至出现反向的风,导致温暖的海水回流到东部,从而使太平洋东部的海水温度升高。

(二)形成原因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目前尚未有完全确切的定论。

但一般认为,它与大气环流、海洋环流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动,比如赤道附近的东风减弱,是引发厄尔尼诺的一个重要因素。

海洋内部的波动和洋流的变化,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厄尔尼诺的发生。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温室气体的增加等因素也可能对厄尔尼诺的频率和强度产生影响。

(三)影响1、气候方面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模式发生显著变化。

在太平洋周边地区,它可能引发干旱、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

例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通常干旱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大量降雨,而在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则可能面临严重的干旱。

对于全球范围来说,厄尔尼诺年份冬季往往更加温暖,夏季的气温和降水分布也会出现异常。

这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和产量,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2、生态系统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水温度的升高可能导致珊瑚白化、鱼类大量死亡以及海洋食物链的紊乱。

陆地生态系统方面,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可能破坏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多样性的减少。

3、经济方面在农业领域,由于气候异常导致农作物减产,会影响粮食市场的供应和价格。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课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课件

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减小 沃克 ——厄尔尼诺现象 环流 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增大
——拉尼娜现象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 这种现象叫做厄尔尼诺。
沃克环流减弱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大气环流状况
太平洋中东侧: 干燥少雨——洪涝灾害 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上升气流
太平洋西侧: 湿润多雨——干燥少雨,旱

上升气流
减弱或消失——下沉气流
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对热带太平洋与环太平洋地区影响最大
判断:
1.澳大利亚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
强、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错
2.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 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 旱灾严重。对
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影响 3.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对 4.沃克环流异常增强 错 5.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 低于正常状态; 错 6.对我国影响:一般河套一带干旱;淮河 下游一带多雨,东北常出现低温冷害,粮 食减产,南方入梅偏迟或空梅。下年河套 一带多雨,淮河下游干旱 对
1. 沃克环流异常偏强 对
2.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 抑制 对 3.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减弱
错 4.一般而言,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后,紧接 着出现拉尼娜现象 对
全球水量平衡(km3)
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
东南信风的减弱可能是主要原因 其他观点: 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引起。 火山活动引起。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
拉尼娜现象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 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拉尼娜期间大气环流
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异常低温, 下沉气流加强,沿岸型特征判断
第四章 海 — 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学习目标】了解并理解,并能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影响,通过读图并整理数据信息,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

【学习过程】一、沃克环流概念:存在于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带东西向的热力直接环流。

首先由J.皮耶克尼斯在1969年提出,他认为这和早先G.T.沃克所称的南方涛动有联系(见大气活动中心)。

在东太平洋赤道区,由于秘鲁寒流带来了冷海水,又由于东风所引起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的海水上翻,形成了一条从南美西岸沿赤道向西伸延的冷水舌,致使赤道区太平洋西部和东部之间,出现很大的温度差异:就多年平均来说,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地区海水的水温较秘鲁沿岸水温约高8°C以上。

这样,通过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就使暖空气在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一带上升到高层之后,一部分向东流动,到达中、东太平洋冷水区上空下沉,在低层转而向西流动,形成了一个热力直接环流。

这就是太平洋地区的沃克环流。

(1)成因:“沃克环流”由1960年雅各布.皮叶克尼斯(Jacob Bjerknes)发现,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

它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2)影响: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海洋温度分布发生巨大变化,大气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中、东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上升而下降(高压减弱、气压降低),西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下降而上升(低压减弱、气压升高),热带太平洋两侧气压差值变小,导致赤道东风减弱和向东撤退,沃克环流也会被削弱。

同时,随着西太平洋暖水区向东移动,沃克环流的上升支和下沉支的位置也发生偏移,对流活动的中心移至中太平洋上空,中、东太平洋上升气流大大加强,降水显著增加;而西太平洋上升气流明显减弱,变成少雨区,形成大范围干旱。

当拉尼娜发生时,东太平洋还会变得更冷,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可能会进一步升高,东西太平洋气压差也进一步增大,沃克环流会比正常情况更强,西太平洋也会更多雨,而东太平洋则更加少雨。

思考:1、在沃克环流形式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气候分别是湿润还是干燥的?为什么?解释: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气候干旱,因为受到下沉气流影响,西岸气候湿润,因受到上升气流影响。

2、在赤道附近的大西洋上空也会形成类似的沃克环流吗?解释:会的,但是由于大西洋东西岸海水温差小于太平洋,海区面积也小于太平洋,形成的沃克环流不如太平洋上空显著。

二、厄尔尼诺现象(1)含义: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即带走了热带降雨。

由于太平洋是一个控制大气运动的巨大热源和水气源,因此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将引起全球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现象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2014年,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年内将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厄尔诺尼现象对我国的影响已经通过持续降雨呈现出来。

2015年12月3日,国家海洋局在京组织召开2015年秋季厄尔尼诺及气候预测会商会,预计2016年春季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将在冬季达到最强,强度仅次于1997/1998年。

(2) 影响: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

(3) 成因:对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

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

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

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

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近年以来更多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

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

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三、拉尼娜现象(1)含义:拉尼娜现象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表现为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

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2-3年。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中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2) 影响:1.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影响:东岸更干旱,西岸更湿,易引发洪涝。

2.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异常。

3.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的影响相对。

受赤道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和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2008年1月10日以来,中国南方出现了四次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

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预测,这次拉尼娜事件会持续到2008年夏季前,将会给中国带来春夏季干旱及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偏多、夏季出现区域性洪涝几率增加等气象灾害。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表现为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

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历史上,1954年至1955年,1956年至1957年,1963年至1964年,1968年至1969年的冬季,中国也出现了很严重的低温雨雪异常天气。

国家气候中心综合分析了这些年份的气候变化后认为,这个调皮的“小女孩”将对春、夏气候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对农业2008年华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大部)在2月中旬至3月份的早稻播种期天气,华南南部较常年同期偏差;华南北部较常年同期偏好,仅在3月中旬前期有2至4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播种影响不大,江南地区春播气候条件偏差。

对天气2008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多发区沙尘天气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少,但与2007年同期相比将有明显增加;出现强沙尘暴的可能性较大。

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沙尘天气日数偏多的可能性较大。

灾害影响2008年春中国东部地区以少雨干旱为主,东部大部地区可能出现春旱,其中吉林和辽宁大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南部、黄淮、粤桂北部春旱可能较为严重,须加强抗旱工作;夏季,全国少雨范围比多雨范围大,整体形势旱重于涝,长江下游至江南北部可能出现高温干旱。

此外,春季黑龙江北部、吉辽大部、湘赣南部、粤桂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上述林区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2008年夏季,主要多雨带位于广西大部、云贵高原、重庆、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山东东部、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吉辽大部,这些区域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

拉尼娜年,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西暖东冷的结构,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跃,容易造成夏季台风活动偏多,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中国的台风可能较为活跃,并有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

(3) 成因: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

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

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材料链接】1.下图为"正常年份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A和"厄尔尼诺"现象年的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B,读图后分析解答下列各题。

(1)完成两图中的大气环流..........(.用箭头在线段上标绘.........).。

(2)据图说明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部海域降水多还是少?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说明正常年份,南美洲西部海域的洋流成因与类型为 ,(4)"厄尔尼诺"年中,秘鲁西海岸海域受_______________(洋流)影响,海洋表层水温_________,可能盛行__________________气流,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异常天气。

(5)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业资源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2.“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的现象;而当同一纬度的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时,称为“拉尼娜”现象。

读“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箭头①、②为东风,它所处的风带是,位于A处著名渔场的名称是,位于B处附近的群岛国家的名称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如图所示,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减弱,赤道附近海水的垂直环流方向与正常年份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