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个性官员”现象
改善“个性官员”生存状态的基本对策和建议

改善“个性官员”生存状态的基本对策和建议毋庸置疑,“个性官员”在他们的个性施政的路上布满了荆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停滞不前,应该看到他们给中国官场带来“鲶鱼效应”。
在看到他们为国为民尽心尽力的同时,还需要我们继续完善相应的任用制度和创造宽容的人文环境,保护“个性官员”在法治轨道内个性施政,保障更多的“个性官员”脱颖而出。
一、转变思想观念,尊重和承认官员个性的存在我党建设过程中始终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可以指导行动,先进的思想可以促使观念的转变,紧跟时代的发展。
回顾我国党员干部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官场之所以问题重重,除了制度上的缺陷,思想观念的落后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思想观念的落后扼杀了新事物的成长,所以我们在“个性官员”的问题上,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认识“个性官员”的个性。
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和关注“个性官员”的成长,倡导宽松的人文环境,具有人文关怀,促进“个性官员”的成长。
1.更新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个性官员”我们所讲的正确认识“个性官员”的个性,就是一分为二的看待,个性官员中积极向上的部分是财富具有创造性,我们要更好的引导和培育,而对那些与党的原则和纪律违背的个性,我们应该毫不留情地把它除掉。
所以我们认为保护“个性官员”的个性和改正缺点,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个性官员”的个性能够充分的发挥,使“个性官员”健康成长和我党的事业长远发展。
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个性官员”才能引导“个性官员”的个性健康成长,从而为公众认识“个性官员”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政治发展上鼓励党政干部学习“个性官员”的优点,在“个性官员”的仕途发展上给予经济和精神上的鼓励。
2.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促进官员的个性成长在“个性官员”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个性官员”得到健康的成长。
首先是关注“个性官员”的个性发展。
个性具有其独特性,我们不能加以排斥,也不能不加以引导听之任之,我们应该尊重“个性官员”的个性,因为个性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成为当今时代一个主旋律。
最新 “个性官员”问题的重要性探微-精品

“个性官员”问题的重要性探微【导读】从我国当今以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时代特征视角审视,就会发现,“个性官员”从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出发矫正现行体制的缺陷。
近年来,中国的一些独特的“个性”执政的干部,被称为“个性官员”的出现。
这种现象,人们各不相同:一些人认为,“个性官员”敢于面对挑战的系统,官方的“潜规则” ,致力于改革和创新,“代表中国政治良心”的缺陷,但有些相信“个性官员”,“践踏民主与法制”,提醒人们“小心落下的人依赖于人为卖点的玫瑰陷阱”。
谈论“个性官员” ,另外一个人感到困惑,虽然他们在很多方面都非常受欢迎,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还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一致好评,但他们的经验是不全面的推广,个别官员绝大多数的失败,来推动。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封闭的“个性官员”的做法,一些非个人素质评价,这些问题难以解决,如果超出个人的评价,从长期困扰我们的角度来看,如何突破中国改革时代特色的政治体制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会欣喜地发现,改革和创新的原因个别人员所从事的,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逐步制定切实可行的方式。
政治体制改革的极端重要性,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通过我们的改革最终成功,取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配合对方,但运动总是有优先级和顺序安排,实践证明,中国的经济改革战略是正确的,明智的。
但是,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第一次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也有其负面影响,它是系统的缺陷和政策的偏差,提高社会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这是难以遏制官员腐败滋生和蔓延,导致社会矛盾的积累和激化。
在现阶段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点。
然而,再分配,政治体制的改革,涉及到社会的核心力量,这是非常困难的,最敏感的。
当经济体制改革,有力促进了邓小平,一些重要的时间生产实践的独裁的领袖和长期的革命和建设,恐怕,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和政治制度是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浅谈“个性官员”现象

官员” 是 国家 的一笔难能可贵 的财富 , 他们 的产生是社
会发展到特定时期的必然产物 , 与政治生态的变迁密
切相关 。同时 , 官员个人 的政治素质 也是不容忽视 的 推动因素。 1 _ 夕 在动 因 ( 1 ) 政治环境 。首先 , 改革开 放 以来 , 中央政府权 力 的不 断下放使地 方政府权 力不断 扩大, 地方各级 官 员在施政 上有了底气 ; 同时, 随着大社 会小政 府模式 的 逐渐形成 , 民间权力不 断扩张 , 地方 官员在施 政过程 中 得 到更 多 的来 自民众 的支持 。其 次 , 历届 国家领导人 大力支持改革创新 , 创造 了个性化施政 的环境 。再次 , 当今干部人事管理 和人 才评价 机制更加 强调领导者 的 能力 、 业绩 , 主要表现 为个 性化施政 。最后 , 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 的不断推进也为 “ 个性官员 ” 展示 自己的 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提供 了宽松 的平 台。 ( 2 ) 经济 环境 。 由于我 国经济体制 的转变促 使官 员 随之转 变经济 管理职能 , 破 旧立 新 。同时地 方经济 发展 不 平衡 促 使 “ 个性” 官员 进行 “ 压 缩饼 干 式 的改 革” 。拥有 很大 自主权 的各 地党政一 把手们会根 据 自 己负责区域里的具体情况 , 因地制宜 , 制定切实可行的
思 政 研 究
浅谈‘ I : 生 官员, , 现象
郭耀 华
(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0 4 )
摘要: 近年 来, 随着“ 个性 官员” 的涌现 , 社会各界对其 争议 不断, 褒贬不一 。本 文从辩证 的角度 对“ 个性官 员” 现 象进行 了 深入 分析 , 对“ 个性 官员” 的概念进行 了界 定并分析 了其产 生动 因, 具体 阐述 了“ 个性官 员” 现 象的价值和局 限性 并提 出了一 些
从“个性官员”透视新时期领导风格转变的必然性——一种权变理论视角

关键词 :“ 个性 官员“ ;领导风格 ;权 变理论
中 图分 类 号 :D2 13 6.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编 号 :17 - 0 (0 0 0 - 5 -2 6 25 9 2 1 )20 10 4 0
改革 开放 三 十 年来 ,随着 中 国大环 境 的变 化 , 中 国 官 员 的领 导 风 格 经 历 了 从 拘 谨 到 开 放 的 变 迁 。 当 下 , 中 国政 坛 上 涌 现 出 一 批 又 一 批 有 个 性 、 有 才 干 、有 胆 略 的 “ 官 ”、 “ 官 ”、 “ 性 官 员 ” 能 强 个 。 作 为 执 政 党 中 国共 产 党 的 领 导 风 格 也 随 着 经 济 社 会 的发 展 呈 现 出 新 的 趋 势 ,开 始 适 应 从 革 命 党 到 执 政 党 的角 色 转 变 和 党 的领 导 方式 的 变 革 。 “ 性 官 个 员 ” 的 不 断 涌 现 ,与 其 说 是 社 会 价 值 尺 度 的 宽 容
化 ,不 如 说 是 执 政 党 在 外 界 环 境 变 化 的 前 提 下 主 动 迎 合 改 变 的 一 种 自信 。
一
的 领 导 方 式 。 权 变 理 论 告 诉 管 理 者 应 不 断 地 调 整 自 己 ,使 自 己不 失 时 机 地 适 应 外 界 的 变 化 ,或 把 自己 放 到 一 个 适 应 自 己 的 环 境 中 。2 l
解读“个性官员”现象

解读“个性官员”现象
肖木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07(000)018
【摘要】近年来,在中国各级政治舞台上,一批批个性官员以鲜明的施政风格展
现着自己的才华和个性,在中国政坛上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为中国政坛吹入一阵阵新风。
对于“个性官员”,人们褒贬不一,莫衷一是。
为此,本刊特邀两位专家,对“个性官员”这一政坛群体阐述各自的看法。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肖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2
【相关文献】
1.浅谈“个性官员”现象
2.解读个性官员:个性官员显露身手
3.求神拜佛为哪般?——官员迷信现象解读
4.政治新常态下“个性官员”淡出公众视野现象解读
5.从“个性官员”现象透视领导者不良性格矫正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官员的傲慢成了习惯

当官员的傲慢成了习惯2015-07-20 来源:人民论坛网雷江梅吴波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的持续推进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加强,官场风气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
但是,有的官员傲慢成了习惯,仍然扮演着“官老爷”、“土皇帝”的角色,我行我素,俨然一副“就是这么任性”的架势,这就进一步提醒我们,文化的因素迫切需要纳入反腐系统工程的框架之中。
权力的异化催生了傲慢近年地方官员恃权闹事的事件层出不穷。
权力和傲慢如此紧密的纠缠,不免让人自然发问,为什么一些官员有了权力,就觉得高人一等,肆无忌惮?在我们这样一个有数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官本位”文化源远流长。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一旦十年寒窗苦,熬得一官半职,就可以赢得众人的“另眼相看”,充分享受“众星捧月”的感觉。
“一人当官,鸡犬升天”。
当官不仅让吃饭穿衣的生存问题变得无足轻重,更为重要的是权力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
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滋生的优越感,就慢慢发酵为了傲慢,成为官员品格的一个构成。
我们经常听到的这个人或那个人有官架子,谱很大,指的就是这一点。
问题的关键在于,官员傲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政治文化现象,为什么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盛行开来,着实需要探个究竟。
首先需要作出历史分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官员的傲慢几乎成为历史的旧迹,大多数党的干部能够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心连心,甘苦与共,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是俯下身子为人民做牛马的典型代表。
总体上,不是傲慢而是谦和,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官员群体的形象符号。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和资本的冲击下,一些官员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公车、住房和医疗保障等待遇成了等级的符号。
不同级别的官员享受不同待遇,官员们甚至开始互相攀比,以此显示自己的地位及价值,无形中使得不少官员的傲慢日渐滋长。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官员将公权私用,大肆攫取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官员群体分化出的贪腐群体,为傲慢的张扬构筑了坚强的实体支撑。
解读个性官员对官场生态的影响

的 不 是 科 学 的 决 策 . 则 强 力 推 进 的
力度 越 强 . 其 后 续 的 负 面 效 应 也 会
官 员 ” 他 们 以 鲜 明 的 施政 风格 , 示 展 看 自 己的 才华 和 个性 . 中 国政 坛 带 为
越 大 随 着 社 会 发 展 日益 多元 多样 多 变 .各 级 官 员 面 临 的科 学发 展 任 务 也 越 来越 重 . 面 临 的情 况 也 越 来
越复 杂 .仅 靠魄 力侥 幸成 功 的几率
和 空 间 都 大 大 缩 减 .个 性 官 员 们 在
多元 化 的社 会 对 官 员提 出 了 多 样 化 的 要 求 着 改 革 开放 的持 续 深 随 入 、 想 解 放 的 不 断推 进 . 部 队 伍 思 干 也 逐 渐 改 变 了过 去板 着 面孔 、 情 严 表 肃 、 规 蹈 矩 、 唯 诺 诺 的整 体 形 象 . 循 唯 呈 现 出丰 富 多彩 的特 征 有个 性 的 官
所谓好坏 . 因为一个普通人的个性对 民服 务的价值 . 兼具魄 真正 办成 事 . 有魄 展稳 定的各项任务仍然很重 . 仅 全 局 性 的 公 其 利 益 采说 . 响 比较 有 力. 影 显然还远远 不够 接受 冲锋命 令 力 、 识 、 政 的 个 性 官 员还 不 够 多 , 智 廉
绩 .我 们 国 家发 生 了明 显 的 变化 . 但 我, 仍 没 有掉 以轻 心 的 理 由 . 革 发 f r 】 改
“元治理”视域下的中国“个性官员”研究

n a l o f Y a n g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有较 强社会影响力的工作人 员。如果从 “ 元治理”的视域研 究,“ 个性官 员”群体是可以和 中国社会语境 兼
容的 ,其 标 准在 于合 法 性 标 准 和 “ 返 魅 ” 标 准 。但在 契 合 中会 遇 到 官 员 主 体 和 客 观 环 境要 素 的 对 立和 冲 突 ,
其原 因包括制度供给的不足 、“ 个性 官员” 角色冲突以及政 治文化发展的滞后性等 。因此 ,要 实现 “ 个性官
员” 和 当代 中 国语 境 的 真 正 兼 容 ,必 须 促 进 普 遍 道德 标 准 和 官 员 个 体 创 新 的 统 一 ,通 过 法 治 建 设 实现 制 度 “ 善 ” 的 落 实 以及 构 建符 合 公 共 精 神 的 当代 政 治文 化 。 关 键 词 :元 治 理 ;“ 个性 官 员” ;国 家 治 理 ;政 府 科 层 治理 ; 治理 模 式 ; 当代 中 国语 境 中图 分 类 号 :C 9 3 ;D 6 3 0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7 —7 0 3 0 ( 2 0 1 5 ) 0 2— 0 0 1 0— 0 7
Ma t . 201 5
Vo 1 . 1 9 No . 2
“ 元 治 理 "视 域 下 的 中国 “ 个 性 官 员’ ’研 究
郑 永 兰 ,徐 亚 清
(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公共 管理 学 院 ,江 苏 南京 , 2 1 0 0 9 5 )
摘
要 :“ 个性官员”是指 党和 国家行政机 关中有 明确 的价值主 张和 实际行为 ,并通过现代传媒手段 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个性官员”现象
作者:郭耀华
来源:《世纪桥》2014年第03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个性官员”的涌现,社会各界对其争议不断,褒贬不一。
本文从辩证的角度对“个性官员”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个性官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其产生动因,具体阐述了“个性官员”现象的价值和局限性并提出了一些鼓励和约束“个性官员”的措施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关键词:个性;个性官员;个性化施政
在当前中国的各级政府舞台中,活跃着一群敢于突破传统,大胆革新,关注民生,个性鲜明,敢说敢做的政府官员,由于他们个性外露,施政另类,因此被媒体和公众称为“个性官员”。
个性官员现象的出现伴随着欢呼声与质疑声,引起了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广泛争议。
对此,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好“度”,既要看到个性官员对官员文化、政治体制、民主法治等的推动,又要看到其自身的局限并加以约束,使其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一、“个性官员”的内涵及产生的动因
(一)“个性官员”的内涵
理解“个性官员”的内涵,关键是搞清楚什么是“个性”。
学者肖木认为“个性官员”的“个性”应当是指代表中国政治良心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本性”或“秉性”。
学者王春、胡凯、常新鑫认为个性官员的“个性”是特指的个性,应该理解为赤子之心,而不是一种造作和作秀,其蕴含的应该是一种敢于负责和改正错误的政治勇气、大公无私的政治正气和疾恶如仇的政治良心。
可见,“个性”是每个官员应有的“本性”,是官员的本质要求。
通过对当下中国政坛上出现的那些“个性官员”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有一些共性,如个性化魅力,拥有丰富的知识内涵、独特的领导风格、强大的号召力;个性施政,施政理念凸显公众意识,运用“铁腕手段”等。
因此,我们认为“个性官员”可以界定为那些一改官场上“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官僚沉疴作风、勇于突破传统施政思维,在施政方略上锐意创新,敢于触碰政治领域中的敏感问题并采取“霹雳”手段予以解决的政府官员。
我们在理解“个性官员”内涵时要注意和政绩官员区分开,政绩官员的出发点是利己的,为己谋利,而“个性官员”的出发点是利民的,为民谋利,两者有本质区别。
(二)“个性官员”产生的动因
在“共性”突出的官僚体制内部,为数不多的“个性官员”是国家的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他们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特定时期的必然产物,与政治生态的变迁密切相关。
同时,官员个人的政治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推动因素。
1.外在动因
(1)政治环境。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权力的不断下放使地方政府权力不断扩大,地方各级官员在施政上有了底气;同时,随着大社会小政府模式的逐渐形成,民间权力不断扩张,地方官员在施政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来自民众的支持。
其次,历届国家领导人大力支持改革创新,创造了个性化施政的环境。
再次,当今干部人事管理和人才评价机制更加强调领导者的能力、业绩,主要表现为个性化施政。
最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也为“个性官员”展示自己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提供了宽松的平台。
(2)经济环境。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促使官员随之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破旧立新。
同时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促使“个性”官员进行“压缩饼干式的改革”。
拥有很大自主权的各地党政一把手们会根据自己负责区域里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3)文化环境。
当前社会流行“人道主义”、主体、张扬个性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政治意识形态的转变。
因此,官员们迎合社会主流,领导观念不断转变,亲民爱民、力求创新。
2.内在动因
“个性官员”的出现不但是外部环境的推动,同时也与其自身条件休戚相关。
人人皆有个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成为“个性官员”,“个性官员”的出现与其自身因素是分不开的。
“个性官员”领导理论的转变、“个性官员”领导观念的转变、“个性官员”个人的特质都是其重要因素。
二、“个性官员”现象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一)“个性官员”现象的价值
1.“个性官员”现象推动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法治是一种制度,其中“民主”意味着民众拥有平等的权利,政府应当为不同群体提供与政府沟通的平台,让各个群体都可以参与政府的立法和决策过程,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法治”则意味着,法律为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清晰地界定活动的范围,为人们的一切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强调依法办事,注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现阶段我们社会普遍存在着民主意识欠缺与法治建设不完善的弊病,而“个性官员”的个性施政如强力反复、整治工作作风、政务公开、新的干部管理机制等举措能够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在遵守民主和法治的前提下,高效率地处理各种政务,从而对民主法治建设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具体来看:(1)“个性官员”的个性施政改变了“官风”,可以引导民主法治化建设的方向。
如中央提拔“个性部长”,这表明政府被动的施政形象正在向一种主动的施政形象转变,这将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同时为民主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2)“个性官员”的个性施政密切了群众和政府的联系,有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个性官员”走的是群众路线,亲民爱民,同时敢于触及一些较为严重
且普遍的社会问题为民谋福,从而增进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3)“个性官员”的升迁彰显了政治文明的进步,加快了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个性官员”敢于创新冒险,做实事、充满正义、拥有很强的工作能力,给官场带来生机和活力,加快了民主法治建设的步伐。
2.“个性官员”个性化施政模式推动区域发展
“以不民主的方式推进民主的”灰色治理模式、以压缩百姓权利为特征的“压缩饼干式”的发展等都在区域发展中取得积极成效。
个性化施政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地区旧有体制或官场陈规陋习、官员政治沉疴等问题。
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敢于负责,勇担责任的官员,整顿了干部作风,在竞争和压力之下激发了官员们施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了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工作方式和工作局面上的突破,进而改变了当地的官场政治生态,从而改变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
(二)“个性官员”现象的局限性
个性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好会促进改革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给老百姓带来福音;利用得不好,会偏离改革的轨道,给人民群众带来伤害,甚至会动摇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石”。
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局限性,避免误入歧途。
个性化施政模式可以看成是一种人治现象,易受主观制约,我们既要看到强力施政的合理之处,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人治”的作用。
因为毕竟“人治”的效用是有限度的,因而,最终推动一地的长治久安,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要注重法治建设。
如果违反了法治,则无助于当地政治生态和法制生态的改善。
因此,个性化执政务必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能把个性化执政变成了面子工程的浮躁和蛮干。
我们要把握好度,要在科学精神民主作风范畴内运作,约束执政行为,从而弥补“个性官员”现象的局限性。
三、充分发挥“个性官员”的积极作用,为“个性官员”施政保驾护航
(一)激励“个性官员”,发挥其积极作用
既然“个性官员”有其自身的诸多价值,我们就应该加以鼓励,使“个性官员”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中国中国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设进程良性互动发展的制度环境,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法治化建设的进程。
首先,要给“个性官员”足够的权力。
“个性官员”一心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有着更高的权力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权力以及给他们一个宽容的政治体制环境有助于激励他们施展才华,发挥潜能。
其次,要给“个性官员”足够的晋升空间。
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进行准确和清晰的规划,让他们在敢闯敢干和勇于创新的同时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最后,要关怀“个性官员”,使其有强烈的归属感。
当“个性官员”做出成绩的时候给予关怀和鼓励,犯错的时候,只要及时改正,政府和民众给予关怀和谅解,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个性官员”为社会做贡献。
(二)为“个性官员”施政保驾护航
“个性官员”不是圣人,也是普通人,所以为了使“个性官员”更好地施政,必须对其进行制度约束和自我约束。
1.自律
个性施政是一种人治模式,基于“经济人假设”理论,要求“个性官员”高度自律,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即“自律、忘我、为公”的精神。
要求他们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中摆正位置,掌握正确的善恶标准,使之成为调整个人与社会发展变革、个人与民主法治建设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2.他律
在“个性官员”拥有高度自律的同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和用人制度的硬约束也必不可少。
个性官员固执、有个性、爱冒险,他们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极限,为此,在不挫伤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应该加紧完善相关监督约束制度,这既是对他们的监督,也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
同时,我们应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把群众公认、组织公认和专家公认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我们要达到“共性”到“个性”的突围。
“个性”代表了中国政治的良心,“个性官员”体现了人民公仆的秉性,增强了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只有建立好制度,“本性”官员才会越来越多。
良好的制度和施政环境,这既是对“个性官员”的刚性约束也是对其有效的保护,这样,“个性官员”才能持久活跃,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木.解读“个性官员”现象[J].人民论坛,2007.
[2]王春.解读个性的官员[J].温州瞭望,2007.
[3]胡凯,常新鑫.试论对我国政府“个性官员”施政的激励与约束[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