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愉悦走向沉郁_浅谈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创作中审美心态的转变

合集下载

浅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浅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浅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作者:陈鋆莹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11期摘要:在我们如今商业化的社会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于利益的追求总是那样急躁,在这种气氛下似乎已经看不到人类那种传统质朴的美感,但有一个地方,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宁静,可以体会到它的人性美,那就是沈从文的小说,他的小说是包含乡土气息的,土,给人以踏实厚重的感觉,土的气味,给人以清新凛冽的感觉,正如他笔下的人性,总是充满着光辉,下面就以《边城》为例,从心灵美和语言美两个方面,体会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关键词:沈从文;人性美;《边城》一、心灵美《边城》中每一个人都闪现着人性的光芒,那种美好带给我们另一个世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与我们这现实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那里每一个人都是质朴纯真的,没有利益纷争,安安静静过着他们自己的生活。

比如船客会觉得“不好意思”坐船不给钱,硬是往船板上扔钱,这种“不好意思”的心态就是一种人性的美好,相比较现代人来讲那种“不拿白不拿,不要白不要”的心态来讲实在好太多,因为这是对别人服务的一种回报,这是一种感恩之心,一个人不懂感恩,别人再为他做什么他也不会感到不好意思,相反越贪越多,并且也不会感到到快乐。

而其中的“爷爷”一辈子都在渡船,我们现在的人,别说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能坚持一两年已经算是不错了,我们难以持之以恒,因为我们面临的诱惑实在太多,面对诱惑常常动摇,常常迷失,常常错了方向,忘记人最本质的东西。

而在《边城》里的爷爷一辈子就在这里,渡船,不但每天渡船不嫌麻烦,而且还有周到的服务,把茶泡好以便客人喝,这就体现出了爷爷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简简单单的生活,内心是宁静的,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是最有力量的。

除此之外,爷爷并不觉得,为别人渡了船就应该得到回报,客人给钱反而生了气,而生活在商业时代的我们,怎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付出不要求回报,这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也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更是拥有快乐的源泉。

艺术人生——沈从文的审美情感

艺术人生——沈从文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
沈从义 一生大起 大落 , 出路被 迫离 开学校进入军 队 ,开始 了半流 和市美感 情的心理复合体 。他说 :在我 的 “ 文学 之路也坎坷不 、。他先 : 半 浪式的士兵生活。长达六年 的辗转流徙 , : 他 自传里 , 曾经 提到过 水给我的种种 印象。 我


后创作小说 、散文 集 7 余 : 0 走遍 了湘 、 、 川 黔边境各县和延长 千里的沅 一 溜 , 檐 小小 的河流 , 洋万 顷的大海 , 汪 莫不
湘军攻打太平军 , 又升为地方提督 , 算 r 后 可 【 辱负 重不懈 追求 。 沈从文 到北京 后才接触 - 注释: 集功名富贵于一身 ,留下 的光 荣与产业 使 : 新文 学 . 新文 学 的发 生与现 代 中国的文 化 ・ ① 沈从 文 .从 文 自传 ・ 《 一个转机 》《 .沈 沈家后人能在当地居 于优越地位 。沈宏 富 : 启蒙 联系在 一起 , 迅等诸 多新文 学 作家 : 鲁 从文全集》 l 卷 ,6 第 3 35页 没有儿子于是沈从文的父 亲沈 宗嗣过继 给 : 都扮 演启蒙 者的角 色 , 那些 蒙昧 的民众在 : ② 荣格.心理 学与文学》北 京 : 《 . 三联 书 他 当儿子 , 沈宗 嗣长大后 也立志从军 学武 , 这 时期 都成 了文化 批判 、启 蒙 、救 治对 : 19页.9 7年 店. 0 18 后来也的确做了军官 , 可足 10 9 0年在抵御 一 。按照 “ 四” 象 五 的文学 模式 , 沈从 文 “ ・ 湘 ③沈从文. 《 我的写作 与水的关系》 抽 象 . 《 八国联军攻打天津时失守 ,断送 他一生 的 : 西世 界”里 的人 物应 该是 被启 蒙的对 象 ,: 的抒情》 . 复旦大学出版社 ,4 2 0 2 4页. 4年版 0 功名和大部分产业 ,回到家 乡生下 了第 二 : 可他 完 全摆 脱 了这 一模 式 从 自我 立 场 和 : 参考文献 : 个儿子——沈从文 。 : 审美情感 出发 , 常常 从那些愚 夫愚妇 身 上 : 】张新颖.沈从文精读》复旦 大学出版 . 《 .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

沈从文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湘西自然、人情和人性的美。

本文将从环境、爱情、人性三个方面分析《边城》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边城环境爱情人性审美内涵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京派”的领袖人物。

沈从文是一富于诗性的作家,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欣赏《边城》带给读者的美:其一山水美,其二人情美,其三人性美。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让读者低徊沉醉,流连忘返,渗透着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

一、精神神庙的湘西美《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垌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

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受过去统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

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桃源。

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

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大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而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

如此自然的神来之笔在《边城》随处可见,文字美传递着环境美。

沈从文的故乡就是湖南湘西的凤凰县,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古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天成,现已成为是我国一个著名的旅游点。

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一般乡下孩子应有的童年,青年时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到后来弃军从文远走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

沈从文中后期创作形态分析

沈从文中后期创作形态分析

沈从文中后期创作形态分析沈从文的成熟期创作属于人性抒写时期,他的许多代表作品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沈从文已经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力,逐渐成为知名作家,也结交了一些同行好友,因此,经济上的压力减轻,对于都市的排斥感也相对减少了许多。

因此,在沈从文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作家的情感表达趋于客观化和复杂化,作品中的个人化情绪减少了,他在对湘西边城世界的歌颂中多了一丝隐忧,而在对都市世界的批判中也多了一些同情和理解,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属《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最重要的作品,是一曲理想的生命之歌。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的创作时这样指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要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1]他的这篇《边城》就是他生命理想最鲜明的表现。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边城》中所表现的理想生命形式在现实生活当中是以幻灭的形态呈现出来的,带有一种人所无法回避的宿命搬的悲哀意味,显示了沈从文创作的复杂性。

一方面,《边城》具有浓郁的牧歌性质,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

《边城》是美的,《边城》中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边城》中的景美。

《边城》中描绘的世界是一个世外桃源,那里远离纷扰嘈杂的现代大都市,未经外界干扰和破坏,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宛如仙境。

其次,《边城》中的风俗美。

《边城》取材于湖南湘西,作品中有很多风俗描写,如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等,都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示出一种别样的景致。

再次,《边城》中的人美。

其一,边城人民重义轻利,以诚待人。

无论是男还是女,是老还是少,莫不如此。

其二,边城人民身上可谓爱与美并存。

比如女主人公翠翠纯洁美丽,柔和动人,在心爱的人出走后痴情守候,矢志不渝。

此外,老船夫的老实真诚、船总顺顺的豪迈大方、天保的勇敢宽容、傩送的忠贞不二、杨马兵的淳朴热心也都是爱与美的体现。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选择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选择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选择关键词:价值取向审美选择人性民族重建摘要:沈从文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他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文明与野蛮的多重文化冲突中,寻求实现民族重建的理想途径,表现出超前的历史意识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也暴露了思想的局限性。

沈从文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坛上的一个独异现象。

他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描写都市和湘西农村各种复杂人生形式和情感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建构起一座特异的艺术大厦。

在他的整个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的热忱和对“城里人”的讥讽。

它们一起构成他文学世界美与丑的两极,尤其是在与都市文明相对照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从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文明与野蛮的多重文化冲突中,作出了自己的抉择,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

一、呼唤健康自然人性的复归二十世纪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的世纪。

由于列强的武装侵略和随之而来的文化输入,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质变。

现代文明带来了都市的畸形繁荣,同时造成人们懒惰、精神萎靡、狡诈阴险,表现出病态的人生。

在农村,古老的一切也正面临着挑战和破坏,甚至偏远的湘西“农村所保有的那点正直素朴的人情美”也“几乎快要消失无余”。

沈从文直接经历了这样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目睹正在发生和变化的一切,他认为:文明途径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既驱动了历史的车轮,也吞噬着人性的光辉。

因此,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上,沈从文从传统的乡村道德视角观照现实,抨击文明侵蚀带来的人性的堕落,希望人性重新复归于自然。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都关注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

茅盾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农村三部曲》,鲁彦的《桥上》《野火》,叶绍钧的《多收了三五斗》,洪深的《农村三部曲》等作品都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深刻地描写了现代文明对中国乡村小农经济的无情倾轧,揭示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逐渐加深的历史悲剧。

但他们都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抗议现代文明对人民的掠夺,描绘乡村破产的悲惨图景。

走向现实的沈从文_沈从文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种变化

走向现实的沈从文_沈从文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种变化

小说故事而为一 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 [9]的尝试 且本来是写给家中报平安的家
书 故 写得十分轻松愉快而有趣 而 后一次且在我少年时代第一次离家停留处沅陵住下三四个
月 人事接触多一些 并较深明白家乡的变化和不少问题 因就我熟悉热爱的故乡种种见闻 写了一组
散文 题名为 湘西
[10]在这个小册子中 作者要研究的是为何 湘西到今日 生产 建设 教
以是以 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 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 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
生活上的 常 与 变 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16]可以看出 自命超然 相信自己超乎政
治是非之上的沈从文 因为 政治 的扰动 现在身不由己地对 政治 发言了 如嫌不够 再看看他
在 小砦 引子中表达的政治义愤吧 这地方商业和人民体力与道德 都似乎在崩溃 向不可救药的
中 每当写到那位保安队长的时候 一种嘲讽的口吻也时常会流露出来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这一问题
就拿同样写爱情悲剧的 贵生 和 边城 作一比较吧 贵生 中 作者从一开始就将贵生写成一个
典型的湘西乡村青年 年富力强 爱劳动 爱热闹 更爱自由 为此宁可为财主五爷看守两处种桐子的
山坡 也不愿住进围子当长工 行动受拘束 贵生周围的人际关系也是那么融洽 淳朴 贵生和老长
们依怎样的 认识 艺术地组装起来 看看 长河 题记中沈从文对自己创作缘起 动机 意图的交代
吧 作者明确宣布在这里他将放弃 边城 中那种对 优美 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的关注 写作的原因是 中日战争发生后 一九三七年的冬天 我又有机会回到湘西 并且在沅水中部
一个县城住了约四个月 住处恰当水陆要冲 耳目见闻复多 湘西在战争发展中的种种变迁 以及地方

从沈从文的边城环境描写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倾向

从沈从文的边城环境描写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倾向

浅析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倾向——以《边城》环境描写为例“乡下人”沈从文,忐忑着迈出离开湘西的脚步,远离了哺育他的家乡。

这一走,就是几十年。

初入大城市时,举目无亲、居无定所、衣食无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淡薄、尔虞我诈,都刺激着他的神经。

后来,他虽然受到了郭沫若等大作者的赏识,得以在大都市立足,但越是深入了解都市生活,越是感到现代文明和都市伦理的扭曲和变态,这一切的一切,粉碎了他追寻理想的初衷,折磨着他淳朴的心灵。

可是,他也无力改变现实,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只能注情于笔端,去描绘湘西风光;去刻画理想生活;去勾勒伦理人情。

运用他的丹青妙笔,将自己浓得化不开的爱寄托在笔下的山山水水,往来行人上,坚持以“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性异化进行顽强的抵抗。

“艺术作品的特殊性质是艺术家的人格表现”,而《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其中的环境描写,更是反映了他的审美理想与倾向,值得我们不断咀嚼、揣摩。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在中外文学史上,“乌托邦”作为一种神秘的文学审美意象,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无数作家的青睐。

沈从文将自己心目中的“乌托邦”落户在了自己的故乡,精心构筑了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展现出一片旖旎风光。

无论是意境设置,还是精神意蕴构建,它都是对中国古代乌托邦社会理想的承接与超越,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浓郁清新的乡土气息,在这里,人们几乎处在一种诗意化的生存环境下,如同海德格尔所说那般——“栖居于诗意的大地”。

“小山城、小溪、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户人家”,山水交融间白色的小塔若隐若现,塔下炊烟袅袅。

寥寥几笔,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只能在诗画中才可以看见的美景,不为世俗所扰,好似仙人的府邸,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

白色的塔,象征纯洁,不被大都市的世俗伦理染色;地方是小山城,不受现代文明的侵蚀,一切都是原生态的美。

“柔和”与“忧郁”——论沈从文作品的“情绪”

“柔和”与“忧郁”——论沈从文作品的“情绪”
但是他遭遇到虚无生命最完整的形式只能在抽象中好好保存在事实前反而消灭验到一种命定的悲剧性但是并不厌世的他试图将人生这本大书翻到个人所能翻看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这就注定他将行进在探索理想生命的孤独的抽象之域这种情绪就如同阿拉伯人在沙漠中用嘴唇触地至少在抽象之域抵达那美丽的圣境
第1 9 卷第 3 2 0范大学文 学院,湖南长沙,4 1 0 0 8 1 )
摘要 :沈从文将 “ 情绪”置于文学创作 的核心 。其作品的 “ 情绪 ”以 “ 柔和”与 “ 忧郁 ”为基本的情 感元素 ,二 者交织 于诸多层面形成动态的情绪流。这一情绪流在时间之维具有绵延性 ,在空间之维具有弥散性 ,由此 形成其 作品绵延如水又如烟似 雾的感性氛围。在这一感性氛围中,“ 柔和 ”映照 出沈从文对湘西世 界的沉醉与温爱 以及 人 与自然 的契合 ,它弥漫 于作 品的肌体形成其作品人与土地互依 的诗性空间,这既是其湘西题材作品牧歌情调滋 生的土壤 ,也是他撷取生命理想形态的根 基;“ 忧郁 ”在形而下层面 与 “ 柔和 ”互融形成其湘西题材作 品 “ 美丽 总是愁人的”意境 ,在形而上层面通过对 “ 人事”进行过去 、现在 与未来的观照使其作品在深处获得 悲悯 的历史 感。 以 “ 情绪 ”为触媒 实现 作品的审美,是沈从文作品最主要的审美特征 。“ 柔和 ”与 “ 忧郁 ”交织体现 出沈从 文寓悲于美、寓心境于物境 、寓哲思于诗意的审美意 图,基于此其作品获得 了多重审美效应 。 关键词:沈从文作 品;情绪 ;柔和与忧郁;多重审美 中图分类号:I 2 0 7 . 2 4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 6 7 2 — 3 1 0 4 ( 2 0 1 3 ) 0 3 — 0 1 5 2 — 0 6
中 南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版 ) J . C E N T . S OU TH V N I V . ( S OC I AL S C I E NC E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而 才 实 现 了 这 一 时 期 作 家 的 审 美 理 想 化 的 自 由 溪的煤》里“到处都是穷人,不特下井挖煤的十分穷困,
选择。
每天只能靠一点点收入,一家人挤塞在一个破烂逼窄
沈从文在《边城》中将以美、善为主体的审美选择 又湿又脏的小房子里住,无望无助的混下去。孩子一
推向了极致,自然的美景、善良的人民、古朴的习俗、纯 到十岁左右,就得来参加这种生活竞争”。《湘行散记》
洁的心灵构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佳境,可以说,他的这 中沈从文更是用了大量的笔墨叙写了沅水流域吊脚
种审美观点和审美心态在创作《边城》时期达到了最高 楼妓女的凄苦人生现状。那些被迫经营这“古老职业”
水平和最佳状态,主观情感的抒发与客观环境的结合 的妇女,一生承欢卖笑,其收入有些一次可得洋钱二三
也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在对自然景物神化、人性 十,有时一整夜又只得一块几毛。有病对于她们来说
20 世纪 30 年代早期,在“窄而霉”的小斋中,沈从文抛开了现实的种种,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全部寄托在 文学艺术上,用主观性想象精心营造着记忆中的故乡:“薄薄的空气极其温柔,微风摇荡大气中,有稻草香味,有烂 熟了山果香味,有甲虫气味,有泥土气味。一切在成熟,在开始结束一个夏天阳光雨露所及长养生成的一切。一切 光景具有一种节日欢乐情调。”(《月下小景》)乡村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得到了纯粹的诗意的美化,他不是从现实 生活中去寻找细节的真实,而是在想象中去寻找符合自己心灵审美趣味的空间所在。作为审美对象,自然始终保 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原始生机,在乡村的田野中,“身前后左右—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 清的秋夜之曲。金铃子的‘叮……’像小铜钲般清越,尤其使人沉醉。”(《夜鱼》)沈从文将湘西世界建构成了一个诗 意的原乡,“面对社会的异化、现实的丑陋、个体生命的有限等种种缺陷与不足,企盼以艺术与美来化解之,补偿 之。”①沈从文以审美代替审丑,他将那虽然落后但却还保留有善良人性和淳朴民情的湘西世界建构得异常美好。 在他的笔下,乡村宁静而和谐,似天外人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气氛中准确而又含蓄地表 达出沈从文的主体生命感悟,从而使其心灵在与山水的相互契合中获得无限的自由。
的一幅景色:“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的石头和 自然的生活中,在自然中寻找在都市中丢失的精神灵
砂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小小灰色 魂。随着作家理性思考的成熟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
的渔船,船舷船顶沾满了黑色沉默的鱼鹰,向下游划去 沈从文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发生了较大的变动,世
了。石滩上走着脊梁略弯的拉船人。”由景及情,以情映 界观的变化使他创作时的审美心态也不断发生着变
从文的创作心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单纯的,尤其是在创 映照和更宏阔的时空意识。
作《雨后》《采蕨》等那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品时,他抛开外界的一切
后期的创作,如《湘行散记》《湘西》《长河》等,虽
杂念,全身心都沉浸在一种对人生远景的感觉之中。 然也有对湘西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淳朴人性的赞扬,
可是 1934 年、1937 年两次湘西之行打破了他所创作 但作家关注与写作的重点却不在这里,而是对现实生
化的描写中透射了人物心灵的微妙的振动,在这大自 “本不算一回事”,即使病重,“只要支持得下去,总不会
然的关照下表现出一种自然、自在的生命形式,这使沈 坐下来吃白饭”。“直到病倒了,毫无希望可言了,就叫
从文“生命得到平衡”的牧歌世界才是沈从文的审美理 毛伙用门板抬到那类住在空船上孤身过日子的老妇人
想的文化价值所在。
他以这种方式实现着自己的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龙 露丑、恶。
珠》《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月下小景》 等以
相比较而言,后期的作品中没有了那种宁静、和
佛经故事为题材改编的作品,环境与人物更是呈现出 谐、恬淡的情绪氛围的抒写了,代替之的是使人感受到
了一种强烈的浪漫化色彩、理想化的环境、神化的人物 强烈压抑的美学力量和美学特征。无论是长河上的水
独特的地域色彩也孕育了湘西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作家在虚构与幻想中塑造出绝美的人物。如“族长儿子龙 珠年十七,是美男子中之美男子。这个人,美丽强壮如狮子,温和谦驯如小羊。是人中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 种种比譬全只是为了他美”(《龙珠》)。这种绝美的神话了的人物在现实中肯定是不存在的,但是沈从文在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的作品中却常抵于笔端。都市生活环境的冷漠与压抑,使他感到深深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痛楚驱使他 从一种超现实的世界里寻找慰藉。因此他通过这种幻美的选择,从蕴藏于湘西原始习俗中的勇敢、热情、善良等品 质中,汲取生命的热力,从而来平衡自己的生命状态和精神力量,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做出独特的审美选择。
的那个神话世界。一直以来,居住在都市的沈从文都 活中一些原形的真实展现。同时后期作品中由画面所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文苑经纬 136



展示出来的情感诗意也完全不同于前期,作家开始颇
湘楚文化的活泼灵动、浪漫多情决定了早期沈从

有取舍地从某个角度、某些对象出发,着意经营,忠实 文的人生态度和审美选择;作家自身的精神触角的变
景,拨开表面笼罩着的神秘氛围,湘西以残酷的现实展 化。因此在 30 年代后期的作品中,沈从文在对湘西人
示给世人,在这活生生的人生图景背后所掩藏的悲剧 民生命形式的观察和思考中,怀着不易形诸笔墨的沉
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审美效果。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湘 痛和隐忧从昂扬走向低沉,从愉悦走向沉郁。从理想
西人民,“他们没有信仰,更没有幻想,最缺少的还是那 到现实,从具体到抽象,从表现“小我”到反映“大我”,
……在沈从文笔下充满田园牧歌氛围的湘西人生中, 梦绕的故乡,真正呈现在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沈从文
生命存在的形式是那么的自然和理想化,就连鸡叫、狗 一时间似乎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沿河上行,离家乡越
吠都被涂抹上了浓浓的乡土文化的情致和趣味,他将 近,他看到的现实景象就越多,那些理想中“美”的因素
乡村的一切都融于审美情感的思绪中。沈从文在作品 就越少;离家乡越近他越痛苦,这痛苦不是外界社会对

描绘,从而表达出某种特定的思绪、感受,这也是作家 动更促使着他将自己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全部用于
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审美心态的转化。如在 浇灌他的“湘西世界”。因此,在 30 年代早期的作品中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一文中作者所看到的是这样 他以湘西的文化形态来建构自己的审美理想,沉醉于
R E V IE W
沈从文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期的作品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思想倾向,这与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心态的 转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34 年之前,湘西作为沈从文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他大肆赞美风景的优美和 人性的“美”“善”,格调昂扬,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在 20 世纪 30 年代早期的作品中以美、善为主体的审美心 态和审美选择;而后期由于现实的变化对其理想的强烈撞击,导致了作家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审美选择也从赞扬 美、善走向揭露丑、恶,审美心态也从前期的愉悦走向了沉郁。

毫无疑问,湘西世界是孕育沈从文文学理想的摇篮,是他永远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息地。早期都市的现实给 了这个年轻人沉重的打击,他看到了在都市文明虚伪的幌子下最不堪入目的一面,人性的堕落、人情的冷漠在“文 明”的谎言中每天不断上演着。源于对都市的审美失望,为缓解现实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压抑,他开始选择回归自 然、回到美好乡村的怀抱,他将虚幻中的“边城”世界作为自己建构文学创作的审美基点,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 市的文化冲突中,显示其独特的审美理想与文化价值取向。其实这也是沈从文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他将其笔下 所营造的梦幻般的湘西世界作为精神的避难所。作为对现实的抵抗,作家眼中看到的是虚构出来的宁静、和谐、优 美的自然世界,因此他一再强调自己是在写“心和梦”的历史,而不是书写现实,他从文化美学的角度对自己曾经 所熟悉的环境和人物进行理想化的抒写。他的这种独特的文化心理感受也决定了他在 20 世纪 30 年代早期作品 中以善、美为主体的审美选择和愉悦的审美心态。
中还表现了一种最原始的生命形态,《雨后》 中四狗与 他的打击与不融,而是理想破灭之后来自他内心最深
“她”在大自然中雨后的浪漫,《旅店》老板黑猫野性的 处的痛楚。“湘西大厦”的轰然倒塌使他再也维持不住
原始激情,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一切合乎天性,合乎 写《边城》时的那种心境了,审美心态逐渐从愉悦走向
自然,都在作家理想的精神世界中得到了尽情的抒发, 了沉郁,他的审美选择也相应地从赞扬美、善走向了揭
做着精神的还乡。他化实景为虚境,将客体和主观想 是现代文明的入侵破坏了乡村固有的和谐,传统的道
象相结合,创形象为象征,使其灵魂居所具体化、真实 德和价值观念正在崩溃,自然的民俗逐渐消逝。作家
化。沈从文通过这种虚构的“无我之境”的幻影折射出 用质疑与批判的眼光再度审视现代文明入侵后的中
他人生情绪的理想性和审美心态的理想化。
个精神方面的快乐……他们明白自己在腐烂,分解,在 沈从文也从一种生命形式进入另一种生命形式,无论
我面前就毫不掩饰个人的苦闷。他们明白一切,却无力 从文学形式本身还是精神内蕴的层面,沈从文至此才
解决一切。”⑤人的情感与道德在现代文明的装饰下迅 真正实现了他生命意义的审美超越。而 30 年代后期的
速地向着不可救药的方向堕落着,处于传统文化与现 这一审美心态则一直影响着沈从文 40 年代创作的审
国乡村,感叹“这个民族,在这一堆长长日子里,为内
战,毒物,饥馑,水灾,如何向堕落与灭亡大路走去。一

切人生活习惯,又如何在巨大压力下失去了它原来的
“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 纯朴型范,形成一种难于设想的模式!”④通过对湘西文
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②前期沈 化心理的总体观照,赋予了这种审美选择以更真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