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是一个富有创作个性的作家综述
论沈从文杂文创作的思想意蕴和艺术个性

论沈从文杂文创作的思想意蕴和艺术个性作者:黄高锋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0期黄高锋[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摘要:沈从文的杂文创作思想意蕴深刻。
他不满于社会的不良现象和痼疾弊病,敢于发声议论。
他关注各种文艺现象和“文运”发展,还围绕国共两党内战爆发和国家命运前途、民族未来的走向问题,忧心时局,评议政治。
他善于从现象入手,有感而发,情理融合。
他的杂文以讽喻、劝诫为主,婉而多讽,绵里藏针。
同时,善于巧妙用典,生动形象,文字简洁。
沈从文杂文创作的光芒被其杰出的小说和散文创作成就所遮蔽,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个性。
关键词:沈从文杂文创作思想意蕴艺术个性沈从文是一个“多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
同时,他还发表了一系列杂文。
尤其是20 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沈从文小说创作数量锐减,在沉溺于“抽象的抒情”之外,将更多的将精力投向了杂文创作。
《沈从文全集》第14 卷杂文卷收录杂文多篇。
其实,远不止这些。
有些杂文并没有收录,特别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些杂文佚文。
如解志熙在《沈从文杂文拾遗》中就挖掘辑录了发表在当年昆明《生活导报》上的《狂论知识阶级》《都市的刺激》《明天的“子曰”怎么办》《中庸之道》《统治责任与权力测验——平价中的小问题》等几篇杂文。
沈从文的杂文创作涉及面广,触及政治、社会、教育、文化、文艺等诸多领域。
然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更缺乏宏观的整体审视和应有的文学评价,亟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通过杂文视角,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沈从文的精神思想,洞悉其幽微的创作心理,也能进一步凸显沈从文创作的多棱角色彩,拓宽其艺术贡献。
一、沈从文杂文的思想意蕴沈从文的杂文创作从内容上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社会评论、文艺杂谈和政论文三大类。
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和痼疾弊病,他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内心,敢于发声议论。
如围绕“读经”问题参与社会讨论,对国民党当局的罪恶行径及文艺政策表达不满和抗议,对妇女解放问题发表己见,对国民劣根性问题持续关注,对报章杂志的教育意义和办刊观念发表评论,对现代教育问题进行反思与批判等等。
[总结范文]沈从文简介
![[总结范文]沈从文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e99fcf4ce2f0066f53322cd.png)
[总结范文]沈从文简介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
创作风格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小说分类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透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感情杯具,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凤凰古城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
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
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
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
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
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c。
沈从文文学气质(创作个性)

沈从文的文学气质(创作个性)沈从文(1902-1988)是湘西凤凰县人,从小在家乡清澈河流的环境下长大,又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的犯人尸体,这美与野蛮的组合,对其之后的文学创作产生强烈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个性是乡土牧歌式的,用湘西人情、自然、风俗,来展现自然状态下的人性美。
他说过,他的创作好比是建立希腊神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他的人性不同于五四时期的人性,充满理性。
他的人性是完全自然状态下的人性。
因此沈从文的创作离不开家乡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水,他自己也说过水对他认识美和学会思索有极大帮助。
沈的文字有一点忧郁气氛,他对水的那种体验,造就了他特殊的审美心理,从而转化成为优美的诗意。
而水的清澈,平缓,正是他强调的自然人性的一种写照。
因此沈从文的作品都与水有关,他自己也说过水对他认识美和学会思索有极大帮助。
沈的文字有一点忧郁气氛,他对水的那种体验,造就了他特殊的审美心理,从而转化成为优美的诗意。
沈从文的文化观念是“返朴归真”。
他认为造就中华民族的灵魂,不应该的是西方的现代文明,要从民族文化中寻找答案,回归自然。
因此在这个文化观念下,“城市”和“乡下”这对概念成为了其载体。
他的作品常用“湘西世界”来对照现代都市的文明病态。
1943年完成的《边城》是其代表作。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说开头极其朴素,展示的是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
沈从文善用自然界的动物来比喻人物。
翠翠的天真活泼、温柔,用“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形容,笔触充满喜爱,翠翠和周围的山水一样,单纯、明净、健康、善良。
他描写到翠翠“薄薄的凄凉”,把一种少女朦胧的情绪带到了淳朴自然之中,充满了淡淡的诗意。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沈从文原本想给与我们的是一种优美的人生,但最后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他追求的自在和自然,不会是永恒的。
人在命运面前总是无奈的,这种生命的无奈何悲悯恰恰是他的隽永的审美品格。
沈从文的文章平淡却又抒情,小说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常常以平和、亲切的语调,叙述乡间的人情世态,从容中展现对乡土和生命的爱。
沈从文小说的女性人物形象解读

沈从文小说的女性人物形象解读沈从文小说的女性人物形象解读摘要:阅读沈从文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大多数作品都渗透着对女性的独特感觉,表现出独特的女性观念。
通过对作者女性人物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位人性作家的女性思想。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女性;沈从文;女性;一、前言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沈从文一生所创作的600多万字的作品之中,对女性问题的探讨是其小说主题之一。
在沈从文的小说里,他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
每一位阅读沈从文的作品的人,都会被他描写的一个个丰满的女性形象所吸引,有纯情自然的少女、凄苦身世的童养媳、虚伪丑陋的城市妇人、生活底层的妓女等。
他的代表作也正因成功塑造了女性形象而产生长久的艺术魅力。
可以说没有女性就没有沈从文的小说。
下面我们一一进行解读和鉴赏。
二、沈从文小说女性形象解读1、纯情自然的少女沈从文以赞美、欣赏的笔调塑造了纯情自然的少女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边城》中的翠翠,翠翠,这个故事中的女主角,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现代人所没有的特性,“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学小羊、小牛叫,装扮新娘子,她和爷爷相依为命,不嫌贫,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彰显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
随着翠翠的出场,小说便在读者眼前展示出一个活色生香的湘西世界,善良、勤劳的翠翠的形象,是作者心中整个湘西民族性格的缩写,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多了一些沉思和羞涩,有了自己喜欢的人,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没有半点杂质,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在那曼妙的歌声中,翠翠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傩送出走,爷爷死后,翠翠带着爱、带着心酸和苦涩独守渡船,她选择了安静的等待,无欲无求,默默地等待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梦中人,翠翠与傩送之间,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但是却让读者感受到了她对幸福爱情的矢志不渝的盼望,也更加体现出了人性美的色彩。
沈从文——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沈从文以独特的文风和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绘,创作了大量优秀 的小说、散文和随笔。
学术研究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比较文学有独到的见解,曾参与中国历史博物 馆和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工作。
文化事业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名大学。
沈从文的晚年生活与影响
沈从文的哲学思考及其影响
生命哲学
沈从文通过文学作品探讨生命的价值和 意义,他的作品常常触及人类存在的本 质问题。
VS
对后世的影响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他的思想和哲学为后来的作家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灵感。
04 沈从文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 文学的内涵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 察力,为现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篇章。
代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巅 峰
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 的复杂性,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沈从文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化
沈从文的创作手法和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作家,激 发了他们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沈从文在作品中表达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和融合,他的作品常常以乡村为背景,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
沈从文的乡土情结与人文关怀
对乡土的眷恋
沈从文对乡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对城市文明的批判。
人文关怀
沈从文的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残酷,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
要点二
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和灵感
他的作品所描绘的乡村生活和人性冲突为后来的文学 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创作理念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细腻而真实,充满着浩然正气和深邃的哲理,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一、叙事风格沈从文的叙事风格独具一格,鲜明而个性化。
他擅长运用视角转换和时间跳跃的手法,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将人物内心的起伏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摹,他能够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他也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的描绘,使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二、描写手法沈从文的描写手法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笔墨,使读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中。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象征和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擅长运用自然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他的描写清新而真实,富含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三、文学哲学沈从文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哲学。
他认为文学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所在。
因此,他强调作家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要关注社会和人民的疾苦,作为作家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追求写作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注重对社会问题的触及和深入分析,同时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内心的探索。
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度又具有广度,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总结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他的作品赋予了文学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丰富的艺术价值,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沈从文的写作特色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沈从文的作品中找到真实和启示,希望沈从文的写作特色能够给我们的创作带来灵感和指引。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简介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简介作为京派的代表人物,沈从文属于高产作家,他写了那么多的作品,塑造了无数个人物形象,最终凭借着才华打动了许多大作家,之后成为了一代著名人士。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简介沈从文,湖南凤凰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
沈从文属于高产作家,作品众多,他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语言朴素,单纯却有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湘西小说。
他出生在湘西,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他写出的乡村题材的小说都集中体现了湘西地区人性特有的风韵和神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边城》。
沈从文因写具有乡土风情的小说而出名,但他并不是山药蛋派,那么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呢?在近现代的文学流派中还有一个派别,就是“京派”,沈从文就是京派的代表人物。
京派的作家一般都是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著名学者或教授,作品大多数发表在《现代评论》、《骆驼草》等几大刊物上,而沈从文就是借着《现代评论》名扬全国。
京派的艺术特征包括梦幻乡土、悲悯人生、诗意抒写等。
沈从文的《边城》,既有现实的忧伤,也有纯朴的浪漫,诗意满满,沈从文用“诗的抒情”方式写出来的这篇小说成为了京派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沈从文出生于1902年,是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国家。
沈从文是多民族的混血儿,不过他本人更加的喜欢苗族,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有有关苗族风土人情的描述。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一生创造了很多作品,其中以《边城》最为著名。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巅峰,在二十世纪的时候,《边城》这部作品在中文小说的文学榜上排名第二,而排名第一的则是鲁迅先生的《呐喊》。
由此可见沈从文先生这部作品的成就有多么高。
《边城》这部作品还曾被拍成了电影,讲述的是湘西的风土人情,用女主翠翠的爱情故事,来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这部电影播放的时候,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直至今日依旧是一部经典佳作。
当然沈从文的文学成就除了《边城》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沈从文在不同的时期创作出来的。
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人物形象

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人物形象
沈从文(1902年-1988年)是一位杰出的中国作家,他的自传中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物形象。
1. 学识渊博:沈从文在自传中展现了他广博的学识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
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使得他在写作中能够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
2. 才华横溢:沈从文是一位多产而又富有创造力的作家。
自传中展示了他对写作的热情和毅力,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他都能够驾驭自如并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3. 理想主义者:沈从文自传中呈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和人们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4. 温暖和善:自传中描绘了沈从文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对他的赞誉。
他的人品和人际关系使他成为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人物,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5. 坚持不懈:沈从文在自传中描述了他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毅
力和坚持。
无论是在写作过程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他总是保持着对自己信念的坚定,并能够战胜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是沈从文自传中展现的一些人物形象,他是一位卓越而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自传不仅记录了他的个人经历,还展示了他对文学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闪光的人性动人的诗意―――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下峪口中学同小贤摘要:沈从文小说创作很特色,主要表现在小说《边城》上。
其一,他构筑“湘西世界”,以亲情、爱情、人情讴歌自然人性,表现社会理想,把探索民族的出路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完美人性的再造上。
其二,在艺术上融各种体裁于一体,追求诗意效果。
关键词:湘西人性诗意沈从文是一个富有创作个性的作家。
在鲁迅、茅盾、叶绍钧等同时代众多作家之外独树一帜,他执著地展示偏处一隅的湘西山川景物、世态人情,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他的“湘西小说”讴歌自然的人性,在创作上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因而也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沱江粼粼的光影早已注入他的生命。
凭着对家乡山水造就的的想像力和执著的意志步入创作。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沈从文长期生活在湘西,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作为艺术追求,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湘西人民自然、自得、朴素的人性美。
这种自然、挴素的人性美是沈从文一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总的特色。
浓浓的地方色香,淡淡的时代投影成了沈从文作品的基调。
在艺术表现方面,沈从文广泛涉猎同时代各具风格作家的伜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跨出自己的路子:追求小说诗意效果。
他把现实主义的细腻,浪漫主义的遐想及小品的优美,抒情诗的奔放融合为一体,通过细致而精微的讗性叙述,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和独特环境䨋的自然人性美表现出来。
沈从文璄䫣表作《边城》获亚洲周刊20世纪100部最优秀中文小说名列第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充分体现沈从文小说艺术的主要特色。
下面就具体从《边城》入手,探索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一、沈从文小说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独辟蹊径,抒写自然的人性,从而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他认定“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因而对人性美的赞颂贯穿于他的全部创作,也是他创作的核心。
小说《边城》正是这样一部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曾被人们赞誉为“人性美的赞美诗”。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对小说中的“人性美”存在诸多异议,但我在这里抛开社会政治、经济的因素,单从文学本身的自然魅力(即伦理道德)来审视《边城》,挖掘其抒写人性的审美特质。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在《习作选集代序》中写道:“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古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
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边城》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
小说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沈从文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造善与美“神庙”的地基。
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纠葛为线索,抒写茶峒人民自然纯朴的人性,表现作者理想的人生形式和社会理想,这种人性美集中表现在祖孙间的亲情,男女间的爱情及邻里间的人情。
(一)祖孙间的亲情小说主人公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
翠翠的爱主要表现在对爷爷的依恋。
她为爱情而痛苦,胡思乱想自己离家出走,结果自己把自己吓住了,几次请示正在撑船的爷爷回来,悲伤地哭了。
善良、勤劳“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的爷爷,对翠翠的爱含蓄而深沉,他教育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为翠翠的亲事操劳奔走,尽力帮翠翠得到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祖孙二人都知道,没了翠翠爷爷会发疯,翠翠也担心爷爷会被死神带走。
这是怎样一幅充满祖孙之爱的人间情画啊!这种祖孙亲情是根植于湘西纯朴、敦厚的民风中。
作者用其清新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湘西处处洋溢的自然、真挚、纯洁的人性美。
(二)男女间的爱情小说中的天保、傩送兄弟二人同时爱上竟是翠翠,眼看兄弟变成情敌,他俩没有反目成敌,没有简单放弃,而是用古老公平的方式来竞争。
这里没有评委、裁判、公证人,有的只是良心、道德和血浓于水的手足情。
对于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小说没有直接写到他们相爱的动机,只抒写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
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耳草。
傩送独特的求爱方式除了含情脉脉的“注视”和“微笑”外,更重要的是他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使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当作圣洁感情的表现。
翠翠的爱情像家门口溪水一般明净,不含任何世俗利害的渣滓。
她在睡梦中听歌,受到歌声召唤,灵魂也浮了起来。
“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它随着歌声出现,伴随着翠翠美丽的梦。
她摘去了一捧虎耳草,准备送给意中人。
这里浓情与美景交织,浪漫而有诗趣。
他们的爱情自然纯真,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
他们既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对方,一切都显得自然,小说正是通过这种自然纯真的爱情,显示了人性永久的魅力。
(三)邻里间的人情边城秀丽明净的自然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
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
他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彼此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如果“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
那么,边城人民就成了人性美的代表。
“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美好的道德情操在这里发扬光大,船长顺顺便是这一类的代表。
他“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
“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在他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商人的贪婪和小人的奸诈,有的是乡里从豪爽的胸怀。
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露水的偏僻山村,保留一份大都市所未有民俗淳风。
面对着爷爷死后孤苦伶仃的翠翠,船总顺顺不顾丧子之痛照顾她,杨马兵也主动要求给予她以关爱。
《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间纯朴的人情,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去淡化现实的黑暗和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和生活方式,以此寄托沈从文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这里要说的是,《边城》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极力渲染人性美,失去阶级性及人原本丑恶的一面,只不过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失去毫不减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沈从文小说博采众家之长,汇聚各种体裁的特点,追求一种诗意效果沈从文是一个独特的作家,他和同时代许多认真描绘现实景况的作家不同,他基本上是一个被过去的记忆吸引住的人,吸引他的主要是一种朦胧的感觉,一种如薄雾般飘忽的心境,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他又是一个沉醉于诗意的作家。
他的作品素以清淡、自然、优秀文笔,生动、形象、细腻的描写和深切、感人的抒情而著称。
《边城》中,湘西地区优美的自然景物,有趣的风土人情,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都抹上了沈从文的风格特点,《边城》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优美的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
为读者提供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着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浓的湘西乡土气息,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乌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自然、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抹。
同时又展示湘西地方独特的风俗,如龙舟竞渡、对歌、傩辞等,又如“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沽酒”的早春,和“雨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的初夏,都显示出远离人事纠葛的和谐氛围,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
那“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这是一幅很美的月夜寒江图,仿佛《诗经》中“蒹葭苍苍,的露入霜”的意境,那轻柔、静谧、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都如诗似画,散发出独特的泥土的清香。
《边城》的诗意其次表现在写意性的人物形象塑造。
所谓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感。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重要精神,并广泛地用于诗歌、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门类。
一般写实小说是细笔的精雕细镂,在复杂多面的社会关系中再现人物性格的完整和丰满。
而《边城》恰恰不同于一般写实小说,它是以写意的笔法对生活严最能传辶人物神韵的语言、动作、情态加以点染,使之呼之欲出。
而且人物性格缺乏一种内存的矛盾与冲突뼌呈现出一种“扁平”状态,但人物性格单纯到极致,也便成一种净化的美。
这种对人物的塑造,显儶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写意传神笔䳕较深皀熏陶,使人物更具东方式的恬静的美。
《边城》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䨪迷人的形象,这位十七岁的山村少女,是辰河边一朵挂露的花蕾,是青山下一只洁白的羊羔,是爷爷脚前脚后一只惹人怜爱的猫咪。
她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
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村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犹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她“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小说写到翠翠精彩处,运用“诗意抒情”的方式,即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融为一体的诗性笔触,捕捉并描摹出少女灵动微妙的心理流露。
首先是注意写出人物内心隐秘。
如面对那突如其来分不清道不明“朦朦胧胧爱的心绪,年青幼稚的翠翠不知道是快乐,还是忧愁”。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
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
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头,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
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感到”薄薄的凄凉“。
其次,利用梦境来表现翠翠在清醒时不明朗的情感。
她被歌声托起而飘荡,表现了傩送带给她的愉悦感。
她的梦,分明是现实中她对傩送爱情中的真切表达。
再次,利用景物来表现心理。
小说中黄昏景色,优美宁静,充满诗情画意。
而夕阳在山,红霞如染,人们纷纷回家,这一切让翠翠有所待的心灵产生一种孤寂感,使她备感凄凉。
当暮色笼罩一切,一点烟加重了夜色,她当然更觉独自一人,内心一种无䪺诉说感动,就哭了起来。
作者凭着自己敏锐的实同梦境的结合,增添小说的诗意韵味。
尤其是自然景物描写,成为人物情绪的延伸和扩散,起到了情扯交融的艺术效果。
总之,翠翠的形象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理想,人物的胪然之美与小菴整体充溢出来的动人诗意融丸一体,达到一种独特的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