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word版
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

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沈从文的《菜园》是一篇以家庭为主要背景的散文,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时在菜园里感受到的生活情趣和意境。
这篇散文把作者在菜园中所体验到的美妙情感呈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深的感染力,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下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浅析沈从文的《菜园》的写作意境。
一、自然的美妙意境《菜园》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自然的美妙意境。
在菜园这个大自然的庇护下,作者们能够尽情地感受自然的气息和苍生的风调雨顺,感受到了春、夏、秋、冬、各有其独特的生命气息。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绘了那些种植于菜园中的蒜、姜、葱、豆、麦、花椒等,让读者似乎置身于菜园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豆籽长了,做了蔸(当地一种蒸制食品),它就不是种子了,它就因为做了蔸,起了一个新名字叫‘蔸豆’。
葱爬出了地面,却被我们折下来做青葱拌豆腐吃了。
豆腐是我们从酸汁中得来的,把花豆磨成的豆浆提上细腥,在酸汁中慢慢地变成了豆腐。
这个过程,虽说很啰唆,但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份无穷的欣喜。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在菜园中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家庭的情趣意境《菜园》中的家庭情趣也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意境。
作者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述,将家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趣和气氛充满了生命力和温暖,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菜园》中的每一个人物角色都十分鲜明,像是春天里婀娜多姿的小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母亲插着两支烟,提着盛满了半壶开水的五斗橱,引着我来到了七婆婆的家。
我们敲了几下门,那边总算有人应声。
七婆婆拄着拐杖走出来,屋中的阴暗猛地一亮,我们发觉她的身形是如此的诙谐,她招呼我们进了屋,说她正在自己做的咸鱼,就算是亲儿子也拿不出去,现在特地拿给我们一尝。
”在这段文字中,不仅展现了母亲与儿子在菜园间的交流,还将七婆婆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
论《菜园》的艺术特色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菜园》的艺术特色薄其一 宁夏大学摘 要:《菜园》是沈从文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婉约优雅的笔触叙写了一对旗人母子的乱世人生。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沈从文;《菜园》;象征作者简介:薄其一(1993-),男,山东东营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2016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24-01《菜园》创作于1929年夏,发表在当年的《小说月报》二十卷十号。
小说以上世纪国民大革命失败作为时代背景,通过没落旗人玉家母子一生的不幸经历,表现了作者对暴力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流血革命引发的玉氏母子对人生灾难的不满和怀疑。
小说以舒缓平和的叙事节奏、简介质朴的语言风格、诗情画意般的环境塑造,创造了一幅充满田园风情的人世画卷。
同时,作者对玉氏母子的悲剧人生充满人性的悲悯与关怀,小说诗意的审美追求也使文章奠定了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一、玉家太太的人物形象分析玉家太太是贯穿文本始终的人物。
在文中,玉家太太是一个从容、优雅、喜隐逸、有神韵的人物形象,与冰清玉洁的菜园相得益彰。
沈从文在塑造玉家太太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大量的传统典籍中的美好意象,使人物形象丰满。
沈从文不追求工笔式描写,而是注重刻画人物的神韵,“夏天薄暮,这个有教养又能自食其力的、富于林下风度的中年妇女,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大袖衣服,拿把宫扇,朴素不华的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
在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娴媛》中称谢道韫“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在小说中沈从文将玉家太太喻作谢道韫,魏晋之风,油然而来。
此外,文中写道“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过了桥,影子消失在白围墙朱林子后不见了”,在传统的古典意象中,“竹林”往往是隐逸之士所居之处,具有隐逸、超脱于世俗的象征色彩,“竹”也被赋予了高洁的品质。
而当儿子来信邀母亲去北平看看时,玉太太“总不曾大量过北行的事”。
沈从文《菜园》的原始主义探析

沈 从 文《 菜 园》 的原 始 主 义 探 析
龚 艺 雯
(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 云南 昆明 摘 6 5 0 5 0 0 )
要: 很 多评 论家将沈从文视为湘西 文化 的代 言人 , 然而沈从文的作品 不仅 充满那种 朴实无华的原 始生命
情怀 , 更是洋溢人性 光芒的土地上人生 悲剧 的有 力见证 。短篇 小说 《 菜 园》 完成 于 1 9 3 0年 , 是沈从文早期的作品 , 悲剧性的结局使人物 生命 意识的展 示瞬间升华 , 客观 冷静 地叙 事态度又是作者独具 匠心的运 用, 不管《 菜 园》 的主 题是政 治还是人性 , 文 中闪耀的原始性 的生命 意识 确实让人 回味无 穷, 美好 自然与现 实世界之 间不可调和 的矛盾
他想追求幽谧安宁的田园生活, 犹如他作品所塑造的一个
的时间轴, 玉家人从北京到小城、 从官宦到百姓、 从生到死、
个神话般的“ 湘西世界” , 但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世界和现 从喜到悲 , 平静的生活中不断经历不平静的动乱和劫难 , 辛 代文明的浪潮。《 菜园》 一篇 , 通过描写玉家人的生活轨迹 亥革命、 北伐、 白色恐怖成了一个个血淋淋的代名词。结局 展现他们由兴盛到消亡的故事。社会的动荡以及知识青年 的残酷催生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美好事物的憧憬 , 更 的 革命追求是造成个体生命逐渐丧失的悲剧所在, 这是作 有一种隐忍着的无声的政治呐喊。夏暮母子二人在菜园外 者时代的观照, 更是对人性回归原始的一种呼唤和渴求。
二天便陈尸校场, 罪名是“ 共产党” 。玉家菜园被地方绅士 的观照。生命意识的本质应脱离欲望的诉求, 符合人的原 吃喝玩乐玷污致尽, 玉太太寂寞地活了三年, 到儿子生 日 那 始情怀和 自 然本质。 天自 缢而死。 质朴是原始主义追求的中心, 在原始主义那里, 原始不
短经典沈从文:菜园

短经典沈从文:菜园菜园沈从文玉家菜园出白菜,因为种子特别,本地任何种菜人所种的都没有那种大卷心。
这原因从姓上可以明白,姓玉原本是旗人,菜种是当年从北京带来的。
北京白菜素来著名。
辛亥革命以前,来城候补的是玉太爷,单名讳瑁当年来这小城时带了家眷也带了白菜种籽。
大致当时种来也只是为自己吃。
谁知太爷一死,不久革命军推翻了清室,清宗室平时在国内势力一时失尽,顿呈衰败景象。
各处地方都有流落的旗人,贫穷窘迫,无以为生,玉家却在无意中得白菜救了一家人的灾难。
玉家靠卖菜过日子,从此玉家菜园在本县成为人人皆知的地方了。
主人玉太太,年纪五十岁,年青时节应当是美人,所以到老来还可以从余剩风姿想见一二。
这太太有一个儿子是白脸长身的好少年,年纪二十一,在家中读过书,认字知礼,还有点世家风范。
虽本地新兴绅士阶级,因切齿过去旗人的行为,极看不起旗人,如今又是卖菜佣儿子,很少同这家少主人来往。
但这人家的儿子,总仍然有和平常菜贩儿子两样处。
虽在当地得不到人亲近,却依然相当受人尊敬。
玉家菜园园地发展后,母子两双手已不大济事,因此另雇得有人。
主人设计每到秋深便令长工在园中挖窖,冬天来雪后白菜全入窖。
从此一年四季,城中人都有大白菜吃。
菜园廿亩地,除了白菜也还种了不少其他菜蔬,善于经营的主人,使本城人一年任何时节都可得到极新鲜的蔬菜,特别是几种难得的蔬菜。
也便因此,收入数目不小,十年来,渐渐成为小康之家了。
仿佛因为种族不同,很少同人往来的玉家母子,由旁人看来,除知道这家人卖菜有钱以外,其余一概茫然。
夏天薄暮,这个有教养又能自食其力的、富于林下风度的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蒲扇,朴素不华的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
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青男子。
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了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
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
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
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香茉莉花香。
浅析现代散文化小说的名家名作

浅析现代散文化小说的名家名作作者:刘玉梅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2期摘要:散文化小说在文学史上众作家手里表现的各不相同,每个作家都有各自的典型特点。
正因这独特的特点,作家们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关键词:散文化小说;作家;作品虽然现当代文学史上有散文化小说的流脉,有鲁迅、废名、沈从文、萧红、师陀、孙犁、汪曾祺、阿城、贾平凹、何立伟等这一批人的作品,但是作家们在具体的写法上又有各自的不同。
无论是在小说的情节结构、环境描写、人物刻画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各有各的特点。
即使具有师徒关系的沈从文与汪曾祺在某些风格上有些类似,也只是类似而已。
鲁迅先生擅长白描。
在《故乡》中,“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几句简单的描绘就将全篇的感情基调和盘托出。
这种“悲哀,荒凉,萧瑟”贯穿了全篇。
在作者的全部所见所思所想中,在细脚伶仃的豆腐西施身上,在闰土拿走香炉和烛台的时候。
甚至萧红也说过类似的,“若说一定要怎样才算小说,鲁迅的小说有些就不是小说,如《头发的故事》,《鸭的喜剧》等等[1]”。
但是鲁迅先生把它们收入了自己的小说集。
就连本人在阅读到《一件小事》这一篇的时候,也是颇感诧异。
总是感觉,这一篇小说怪怪的,风格与其他的篇目大不相同似的。
鲁迅先生的抒情视角与语言也是迥异于传统小说。
如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抒情主人公,如《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孤独者》里的魏连殳等,这些第三人称既有鲁迅自身的影子,又有鲁迅对他者的一种拷问。
所以,钱理群等学者说鲁迅先生,对自己苛责,对国人也苛责。
废名在用词造境上用力颇深。
虽然废名自称,“我写小说,正像唐人写绝句一般”。
废名极力营造的是诗的意境,但是对于长篇幅的小说而言,凝练典雅的散文笔法的小说的形容更为恰当。
周作人在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选了废名的《洲》《万寿宫》《芭茅》《“送路灯”》《碑》《茶铺》。
沈从文《菜园》节选批读

★作 品简 介:
《 菜园》 是沈 从 文很特 别 的一部作 品 , 有别于他 以 《 边城 》 为 代表 的翠绿 、 润 媪的湘西乡土风 格。 这 只是一篇短 篇小说 , 仍旧有很 明显的沈从 文印迹 , 一 如他 的
诸多小说一般清 浅 , 而风格 仍 然是 充溢着那 种 写意似 的抒 情韵 致 。 很 多人 批 评 沈
一
座座 大坟 。 还有尚未收取的菜 , 如小雪人 , 成 队 成 排 站 立 雪 中。
母子二人喝了一些酒 , 谈论 到今年大雪同菜蔬 , 萝卜 白菜皆须 大雪
始 能 将 味道 转 : 农, 把 窗 推 开 了。
窗开 以后 , 园中一切都收入眼底 。 天色将 暮 , 园中静静 的。 雪 已不落 了, 也没有风 。上半 日在 莱
从文不关心政治 , 只写 些 小 情 小 爱 。《 菜 园 》的 存 在 , 驳 斥 了这 样 的 观 点 。 沈 从 文 先
生是关注现 实的 , 在 那 样 的 时代 , 他 能 勇 于 写 下 这 样 一 篇 同情 共 产 党 的 小 说 , 已 经
说明他对现宴的关切。
★创 作 背 景 :
Jl E XUA NPI DU
可 就 太 平 常 了。 ” “ 北 京 听 说 完 全 不 同 了。 ”
“ 这地方近十年也变得好厉 害! ” 这样说话的母亲 , 想起二十 年来在本 地方住下 的经 过人事变迁, 她 于是 喝
了。 _ 口酒 。
母 亲 老 了, 该 有 孙 子
了 , 而儿子想的不是成家, 却是 到 北 京去。出人 意 料, 也为下文的悲剧埋下 伏笔。同时,“ 蓄了 许 ’ , 也说明T A子对母 亲的担 忧与不舍。
沈从文《菜园》节选批读

沈从文《菜园》节选批读作者简介:沈从文,生于1902年,湖南凤凰人。
中国著名作家,代表作《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后期转向历史文物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作品简介:《菜园》是沈从文很特别的一部作品,有别于他以《边城》为代表的翠绿、润湿的湘西乡土风格。
这只是一篇短篇小说,仍旧有很明显的沈从文印迹,一如他的诸多小说一般清浅,而风格仍然是充溢着那种写意似的抒情韵致。
很多人批评沈从文不关心政治,只写些小情小爱。
《菜园》的存在,驳斥了这样的观点。
沈从文先生是关注现实的,在那样的时代,他能勇于写下这样一篇同情共产党的小说,已经说明他对现实的关切。
创作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大批共产党员遭到屠杀。
本篇小说写成于1929年夏,当时,国民党政府立法院秘密通过“处置共产党条例”,决定“加重治罪,格杀勿论”。
虽然屠杀早就开始,但此条例一出,无疑使罪行变得更加明目张胆。
正是在这种恐怖的时代环境下,沈从文创作了这部小说。
当权者的滥杀触动了作者,这篇小说便表达了这样的愤慨。
文中儿子被杀,正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事。
节选批读二十二岁的生日,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特别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
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
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
还有尚未收取的菜,如小雪人,成队成排站立雪中。
母子二人喝了一些酒,谈论到今年大雪同菜蔬,萝卜白菜皆须大雪始能将味道转浓,把窗推开了。
窗开以后,园中一切都收入眼底。
天色将暮,园中静静的。
雪已不落了,也没有风。
上半日在菜畦觅食的黑老鸹,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
母亲说:“今年这雪真好!”“今年刚十二月初,这雪不知还有多少次落呢。
”“这样雪落下人不冷,到这里算是希奇事。
北京这样一点点雪可就太平常了。
”“北京听说完全不同了。
”“这地方近十年也变得好厉害!”这样说话的母亲,想起二十年来在本地方住下的经过人事变迁,她于是喝了一口酒。
无声的悲歌——读沈从文的小说《菜园》

无声的悲歌——读沈从文的小说《菜园》作者:谢芳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8期摘要:沈从文的小说《菜园》虽不如《边城》影响大,但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描写了被现代文明毁灭的乡村,更是沈从文涉及“政治”的一篇小说。
本文从内容、题材、语言、结构等四个方面分析小说如何增强作品悲怆、哀婉效果,达到无声悲歌的意境。
关键词:《菜园》乡村小说悲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匠心独运的小说家。
1923 年,沈从文满21 岁,因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离开湘西独自一人来到北京“寻找理想,读点书”,但因基础差未能进大学,只好一边自学一边练习写作,自此,沈从文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1928 年1 月,沈从文从北京来到上海后,不再像早年那样,只是一味地留恋故乡的美好人事,而是对故乡与美好人事相对立的摧残人性的罪恶现象开始有所揭露,因此,在他描写乡村社会的小说中可见其对都市文明的批判,像《雨后》(1928)、《萧萧》(1929)、《夫妇》(1929)、《菜园》(1929)、《三三》(1931)等小说,就是很好的例子。
这些小说被称作“描写被现代文明毁灭的乡村小说”。
《菜园》虽不如《边城》影响大,但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在内容和题材、语言、结构及表现手法等方面。
一、被现代文明毁灭的乡村小说题材不多见《菜园》叙述辛亥革命以前,玉太爷被派来边地做官。
他死后不久,革命军推翻了清室,满人势力完全丧失,玉太太与玉少琛就像当时各地流落异乡的旗人,贫穷无靠,被迫以种菜卖菜为生,从而救了一家人。
玉家菜园的白菜种子是当年从北京带来的,北京白菜素来著名,玉家母子种的菜特别好吃,由于勤劳,玉家菜园便成为当地人人皆知的地方,他们也渐渐成了小康之家。
母亲五十岁,有教养,是一位“富于林下风度的中年妇人”。
儿子二十一岁,虽然种菜,在家中读书写诗,知书识礼,还有点世家风范。
母子经常在菜园水溪边吟诗作乐。
儿子二十二岁那年,独自到北京读书去了,三年后他回来看望母亲,还带着一个美丽的媳妇,一家三口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菜园》与他其他小说的写作风格有些不一样,小说写的是悲剧故事,但整个作品却用抒情的笔调来大肆渲染美的景色和美好人性,使得小说更加加剧了悲剧感,从而达到文本的立体效果。
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一贯淡化情节,营造美的意境,小说《菜园》也不例外。
《菜园》说的是几个有涵养、守住美好道德的小人物,在时代的腥风血雨里,走上不归路的故事。
小说中的“儿子”和漂亮的“儿媳”因为政治变故被无情地杀戮,三年后悲恸的母亲也自缢身亡。
文本中没有满纸的血和泪,却充满美的意境和美的人性,其中透着一缕淡淡的哀愁,让小说读来如一首抒情诗回味无穷,余音袅袅。
中国的古代文学传统讲究诗歌的“意境”,即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在现代小说里,意境同样可以作为重要构成元素,用来渲染人物、增强艺术感染力。
中国一些现代作家都自觉地将诗歌写作的这一技巧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去,比如废名、沈从文等现代作家。
《菜园》也是沈从文的一篇较为特别的作品。
这位自诩只想建造“人性的希
腊小庙”的“乡下人”,从小看惯了故乡土著军阀和土匪的残忍的杀戮,而故土湘西的风土人情在其笔下是那么温馨、可人。
20年代末30年代初,寓居于北京的沈从文在艰辛的生活里挣扎,湘西成了他精神的寄托。
《菜园》一开始,作者对人物的家世故作轻松地娓娓道来,接着无限深情地描绘这菜园优美的田园风光,诗的韵味慢慢铺展开来,菜园的景致仿佛是世外桃源一般:“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了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
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
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
”“动风时,晚风中必混有素馨兰花香和茉莉花香。
菜园中原有不少花木的。
在微风中掠鬓,向天空柳枝空处数点初现的星,做母亲的想着古人的诗歌,可想不起谁曾写下形容晚天如落霞孤鹜一类好诗句。
又总觉得有人写过这样恰如其境的好诗,便笑着问那个男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
”(《菜园》)优美的风景是来自作品人物的视角,这对母子显然有着闲情逸致,孤儿寡母自甘于清寒且自得其乐。
菜园不仅可以维持生计,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这无疑也是作者的理想社会模式,“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佳境,正是文人入世失落后所追求的精神乌托邦。
“他(沈从文)主张面对梦幻世界而获得心灵恬静的精神状态,这梦幻世界乃是专门为摆脱变化不定的生存而设计出来的美丽形象的世界。
”[1]远在北京的沈从文在批判都市文明的同时,总是用另一支笔抒发他对湘西乡村充满温情的回眸,所以他笔下才会出现《边城》那样感人至深的作品。
像《菜园》这样的小说,虽然也一样在文中营造那样的美的、恬静的氛围,可它却在美丽的背后藏着一把刀,而那份美丽就如磨刀石一样,使刀口更锋利。
沈从文用抒情的笔调歌唱远离都市繁华与喧嚣的纯美、妙善、原稚、如梦如
幻的湘西世界,并将这些命运孤苦的小儿女置身于一个“牧歌式”的环境中。
在翠竹绿水、佳处独静的自然之境,人与人的关系是永远没有阶级压迫、没有险恶丛生,他们都乐于布施、好为人解难,其乐融融。
沈从文从不掩饰自己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和追求:“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人物多具有人性的纯美。
就故事情节看,《菜园》是写革命者被残杀的悲剧,可作者写法自然与同时期的书写革命的小说不同,小说却无意着墨于塑造高大的革命英雄形象,而着重渲染人物的道家的“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对于“儿子”的思想转变,作者也归于“外出读书”这样的环境影响,比如小说开始写那对母子,他们谦和、善良,母亲具有“林下风度”,即使对下人也很有爱心。
儿子对母亲孝敬,性格温和,“他自己对人诚实,他所要求于人的也是诚实。
他把诚实这一件事看做人生美德,这种品性同趣味却全出之于母亲的陶冶。
”连带回来的儿媳也是“除了像是过分美丽不适宜于做媳妇,住到这小城市值得忧心以外,简直没有疵点可寻。
”在儿子去北京读书之前,他们生活得平静而祥和,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他们也许就幸福、满足地生活一辈子。
但是天不遂人愿,“儿子”在北京的几年读书,给这个家庭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由此可见,沈从文认为美丽人性是应该远离政治和文明以及世俗的纷争,否则就会悲惨地凋零。
沈从文的《菜园》情节有一个路径,先把具有美好品德的人物置身于宁静淡远的环境之中,接着让这种美到极致的人物走向毁灭,走向死亡,美因此被遗弃、被摧残。
悲剧的结局是读者始料不及的,但这样看似不经意的处理,却让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情节安排上来看,两篇小说都分为前后两部分,我们用简洁的、情感色彩迥异的词语来概括前后的不同:菜园风光、温和且善良的母子、“对酒”、“听蝉”、“吟诗”―“革命党”、“杀戮”、“菊花园”。
前后强烈的对比,前者是美的代名词,自然美、人物外貌美和精神美,后者却是美的毁灭和人生的灾难,前者表现得越极致,后者也越惨烈,而这一切都在不言中表现,这便是这两篇小说高明的地方。
一些细节也同样看出作者的处心积虑,比如《菜园》的母子姓“玉”,玉是纯洁的美好的象征,象征这对母子的高洁、风雅的品性。
沈从文用抒情的笔调,平静的口吻,而不是用眼泪和控诉来书写,将这种不易被人察觉的悲剧性用自然之美、人情美来点缀和渲染,书写“美中之悲”和“悲中之美”。
他用温馨的笔调来写悲剧,而这种悲剧性也被作家用温情和诗情包裹,等到最后才让读者看到那一点惨烈,而这样的结局与全篇的格调形成强烈的对比。
沈从文在对美的歌颂和追求的同时,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社会去建造空中楼阁,而是用他们充满哀伤的笔触来表现人的精神美被扼杀、被摧残的痛心。
这与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是有关系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国内军阀混战,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蒋介石国民政府腐败无能,老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的动荡混乱,使知识分子不可能完全沉醉在象牙塔里编织梦想。
两位作家的这两部作品以特别的写作方式,表现他们内心无望的悲哀,以对美的毁灭的深深痛惜来为那黑暗的时代歌唱挽歌,他们内心的痛楚也体现他们作为作家应有的良知,体现他们的社会忧患意识和对人类的悲悯情怀,沈从文文体带有一种抒情性,
这与他的叙事态度和文化情致相联结而存在的,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文体的突出特征。
而与同样以深刻揭露社会现实为己任的左翼文学不同的是,他们更注重形式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唯美的形式里包裹的苦涩,以及其间渗透的淡淡哀愁,只能让人读之潸然泪下,掬一捧同情的泪水。
沈从文坚持把他的矛头指向现代工业文明,但他的希腊小庙企图搬到湘西也许正是他的一厢情愿,这一点他后来也意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