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谈写作
沈从文经典语录摘抄

沈从文经典语录摘抄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影响了无数人。
他生前所说的一些话语,也被人们视为经典的语录,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启示。
下面就以七个案例,来探讨沈从文经典语录的意义和价值。
1. “一个真正的文学家,是既能提高人们的眼光,又能提高他们的品味。
”沈从文这句话告诉我们,文学不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产生的商品,而是应该更多地从提升人类精神层面的高度考虑。
一个好的文学家,不仅要有一定的才华和技巧,而且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自己的文字将人们引导到更高的层次,从而改善社会风气。
2. “文学就是一种人群的智力”。
这是沈从文另外一句著名的语录。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它是以人为本的。
它可以教育人的情感和思想,可以指导人的行为方式,还可以影响人的审美观念。
因此,文学作品往往代表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水平,反映了人类智力的高峰。
3. “用心去读书,不仅是在理性上,而且是在情感和精神上。
”这句话强调了读书的内涵,并呼吁人们不要只注重书本知识,而要尽可能地发现阅读背后的文化内涵,更要发掘自己的精神内涵。
阅读是对灵魂的磨练,是对我们世界观、人生观等形成与塑造的帮助。
4. “写作是一种思想反思的过程。
”沈从文在这句话中探讨了写作的本质,他认为写作应该是一个思想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发现自己内心的世界,解决自己的疑惑,也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自己的文学作品。
5. “我们要去感悟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美好和善良。
”这是沈从文的一句美好的话语。
他在这句话中呼吁人们去发现生活的美好与善良,尽量去感悟人类关爱和世界和平的内涵,同时也提醒大家在家庭、社会等角落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让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6. “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了,文学需要的是静下心来,深入生活。
”沈从文在这句话中提醒我们要耐心从容地地去面对生活,去深度挖掘生活的内涵。
更何况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通过该过程,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

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沈从文的《菜园》是一篇以家庭为主要背景的散文,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时在菜园里感受到的生活情趣和意境。
这篇散文把作者在菜园中所体验到的美妙情感呈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深的感染力,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下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浅析沈从文的《菜园》的写作意境。
一、自然的美妙意境《菜园》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自然的美妙意境。
在菜园这个大自然的庇护下,作者们能够尽情地感受自然的气息和苍生的风调雨顺,感受到了春、夏、秋、冬、各有其独特的生命气息。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绘了那些种植于菜园中的蒜、姜、葱、豆、麦、花椒等,让读者似乎置身于菜园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豆籽长了,做了蔸(当地一种蒸制食品),它就不是种子了,它就因为做了蔸,起了一个新名字叫‘蔸豆’。
葱爬出了地面,却被我们折下来做青葱拌豆腐吃了。
豆腐是我们从酸汁中得来的,把花豆磨成的豆浆提上细腥,在酸汁中慢慢地变成了豆腐。
这个过程,虽说很啰唆,但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份无穷的欣喜。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在菜园中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家庭的情趣意境《菜园》中的家庭情趣也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意境。
作者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述,将家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趣和气氛充满了生命力和温暖,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菜园》中的每一个人物角色都十分鲜明,像是春天里婀娜多姿的小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母亲插着两支烟,提着盛满了半壶开水的五斗橱,引着我来到了七婆婆的家。
我们敲了几下门,那边总算有人应声。
七婆婆拄着拐杖走出来,屋中的阴暗猛地一亮,我们发觉她的身形是如此的诙谐,她招呼我们进了屋,说她正在自己做的咸鱼,就算是亲儿子也拿不出去,现在特地拿给我们一尝。
”在这段文字中,不仅展现了母亲与儿子在菜园间的交流,还将七婆婆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及运用:沈从文

高考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及运用: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名人其事及运用沈从文说:“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因此他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在这个湘西世界中,人们有着美好、健康的人性比如纯美的少女萧萧、三三;善良仗义的船总顺顺、天保摊送兄弟,他笔下的人物,永远是那样澄澈而不染尘埃的。
沈从文从湘西走来,在《边城》中描绘了原始朴实而又具有生命张力的茶峒,而沈从文的性格也与那座小镇一脉相承。
他淡泊悠然,却又不失志士仁人的气度。
他既热爱自然山川的幽静深邃,也不惧领受尘世生活的凄风苦雨。
他爱独处沉思时光与大千世界,也爱融入普罗大众找寻生命的共鸣。
沈从文开始写作时只有小学学历,但他坚持利用身边一切资源继续学习,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不停地充实自己,成为了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
毛主席曾说:“活到老学到老。
”沈从文的一生正是这句箴言的真实写照。
成就了沈从文的辉煌人生。
沈从文认为,是城市异化了人性,使人们失去了本真的善良和活力。
《八骏图》,讲述了八位被学院体制禁的大学教授的堕落生活。
在当下社会,沈从文对道德的坚守,值得我们尊敬。
沈从文是一个勇敢的人,凭借这份勇敢,他得到了他此生至关重要的财富:成为作家、收获了张兆和的爱情——“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事迹写作范例】1.适用主题:坚守道德与纯洁人性、独特个性气质验示例:然而,这些属于中国的关键词中也有些刺目的字眼,如“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向我们彰明了重申社会道德的重要性,我不禁想起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想起他“建一座希腊小庙”的呼告,在他的湘西世界中,有不染尘埃的三三,有助人渡河不收分文的爷爷,有慷慨义气的船总顺顺…….这世界,该多些道德的光芒,洒遍黑暗的角落。
沈从文创作论对大学写作教学的启示

写 作 前 的 准 备 : 大 书 读 应该 与读 小 书并
一
、
重
沈从 文认 为 写 作没 有 “ 秘诀 ” 要 , 想学 会写作 就离 不 开“ 读多做 ” “ 多 :从 社会 那本 大书来 好 好 的学 一 学 人 生 , 看看 生命有 多少 形 式 , 活 有 多 少 形 生 式。一 面 翻读这 本 大书 。 到处 去跑 , 跑 到各 式各 样不 同社 会 生 活 中 明 白 一 切, …… 一 面 掉 转 赵 长征 头来 又去 拼命读 各 种各 样 的 书 , 文 用 字写来 的书, 两相对照一下 , 人生 ’ ‘ 究竟 是怎 么 回事 , 实际与抽象相去多远 。明 白较多 后 , 再又不 怕失败 来 写各式各样 的文章 。 删 相对而言 , 沈从 文更 为强调 认 识社 会 的重 要性 。 在< 从文 自传》 我读一本小 书同时又读 一本大 书》 之< 以 及<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 下那一本 大书》 他提 到童 中, 年时逃避那些枯燥 的书本 、 同一 切 自然 相亲近 的生 去 活经历 。那段经历不仅形成了他一生的性格与感情 的 基础 , 而且对“ 后来 用笔有显 著的影 响” 。即便是 成为 名作 家之后 , 仍然 坚持 认 为 : 总而 言之 , 样玩 一 他 “ 这 次, 就只一次也似乎 比读半 年书 还有益 处。若把 一本 好 书同这 种好地方尽 我拣选 一种 , 直到如 今我还 觉得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
当下 的大学 写 作教 学 , 然 在 一 依 定程 度上存 在着 偏 离写 作基本 理念 的 弊端。大学 生的 习 作普 遍 缺 乏 个 性 、 创 新 、 情 实 感 和 真 独特体 验。现代 著 名作 家沈从 文先 生 的文 学 创 作 论 , 为 我们 理性地 认识 写 作 的性 质 及 规 律 。 走 出当前 写作教 学 的误 区 , 供 了 富 提 有 启 发 意 义 的 参
沈从文的创作理念

沈从文的创作理念
沈从文的创作理念主要体现在他对乡土文化、人性、自然和尊重传统的热爱与关怀上。
首先,沈从文致力于表达和呈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深入乡村,细致观察,以浓郁的地方特色描绘乡土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以真实、细腻、生动的语言,将乡土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其次,沈从文关注人性的困苦与追求。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了许多乡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的伟大和卑微、善良和残忍、自由和束缚都被真实地展现出来,使人们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沈从文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
他细致地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服从自然规律的伟大。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自然界的推崇,传达了对自然的爱与敬畏,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最后,沈从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推崇也体现在他的创作中。
他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倡导以民间文化为基础的文学创作。
他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各种文化元素,并将其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又具备普遍的价值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创作理念包括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对人性
的呈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些理念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独特魅力。
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种种的印象。
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
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
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这是一句真话。
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理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
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来的。
然而这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年纪六岁七岁时节,私塾在我看来实在是个最无意思的地方。
我不能忍受那个逼窄的天地,无论如何总得想出方法到学校以外的日光下去生活。
大六月里与一些同街比邻的小孩子,把书篮用草标各作下了一个记号,搁在本街土地堂的木偶身背后,就洒着手与他们到城外去,钻入高可及身的禾林里,捕捉禾穗上的蚱蜢,虽肩背为烈日所烤炙,也毫不在意。
耳朵中只听到各处蚱蜢振翅的声音,全个心思只顾去追逐那种绿色黄色跳跃灵便的小生物。
到后看所得来的东西已尽够一顿午餐了,才到河边去洗濯,拾些干草枯枝,用野火来烧烤蚱蜢,把这些东西当饭吃。
直到这些小生物完全吃尽后,大家于是脱光了身子,用大石压着衣裤,各自从崖坎高处向河水中跃去。
就这样泡在河水里,一直到晚方回家去挨那一顿不可避免的痛打。
有时正在绿油油禾田中活动,有时正泡在水里。
六月里照例的行雨来了,大的雨点夹着吓人的霹雳同时来到,各人匆匆忙忙逃到路坎旁废碾坊下或大树下去躲避。
雨落得久一点,一时不能停止,我便一面望着河面的水泡,或树枝上反光的叶片,想起许多事情。
所捉的鱼逃了,所有的衣湿了,河面溜走的水蛇、钉固在大腿上的蚂蟥、碾坊里的母黄狗、挂在转动不已大水车上起花的人肠子因为雨,制止了我身体的活动,心中便把一切看见的经过的全记忆温习起来了。
也是同样的逃学,有时阴雨天气,不能向河边走去,我便上山或到庙里去,在庙前庙后树林或竹林里,爬上了这一株,到上面玩玩后,又溜下来爬另外一株。
若爬的是竹子,则在上面摇荡一会,爬的是树木,则看看上面有无鸟巢或啄木鸟孵卵的孔穴。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创作理念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细腻而真实,充满着浩然正气和深邃的哲理,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一、叙事风格沈从文的叙事风格独具一格,鲜明而个性化。
他擅长运用视角转换和时间跳跃的手法,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将人物内心的起伏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摹,他能够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他也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的描绘,使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二、描写手法沈从文的描写手法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笔墨,使读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中。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象征和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擅长运用自然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他的描写清新而真实,富含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三、文学哲学沈从文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哲学。
他认为文学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所在。
因此,他强调作家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要关注社会和人民的疾苦,作为作家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追求写作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注重对社会问题的触及和深入分析,同时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内心的探索。
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度又具有广度,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总结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他的作品赋予了文学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丰富的艺术价值,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沈从文的写作特色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沈从文的作品中找到真实和启示,希望沈从文的写作特色能够给我们的创作带来灵感和指引。
沈从文的写作课

沈从文的写作课一、简介沈从文,中国现代作家,被誉为“皖湖骚客”和“中国新文学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了众多读者。
沈从文的写作课,是一次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创作心路的机会,也是探索他的独特写作风格和技巧的窗口。
二、沈从文的创作秘笈2.1 用心感知生活沈从文在他的写作课中强调,作家应该用心感知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有真切地体验和感受,作者才能将更多真实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他建议学生们多观察、多倾听、多思考,尽可能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
2.2 刻画人物形象在沈从文的写作课上,他对如何刻画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他认为,要塑造真实、鲜活的人物,需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
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动机。
2.3 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沈从文被誉为“修辞大师”,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他鼓励学生们多学习各种修辞手法,并灵活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如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
三、沈从文的写作技巧3.1 观察与记录沈从文认为,作家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记录能力。
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人物行为,都需要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
通过观察和记录,作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从而为作品提供充分的素材和灵感。
3.2 用心倾听沈从文说:“用心倾听世界,用心倾听内心。
”他鼓励学生们多倾听身边的声音,包括自然的声音、人物的语言和心灵的声音。
这样才能更好地捕捉和表达生活中的细微变化,让作品更加饱满生动。
3.3 追求真实感受沈从文强调,作家要有真实的感受和情感,要深入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
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作品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3.4 精心构架情节沈从文认为,情节是作品的骨架,是引导读者进入故事世界的桥梁。
他鼓励学生们在构思情节时要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让读者能够沉浸在故事之中,感受到情节的张力和冲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谈写作
“……从一个谦虚而谨慎学习并实验态度上,写个三十年,不问成败得失写个三四十年,再让世间来检选,方可望看得出谁有贡献,有作用……”
“永远不灰心,永远充满热情去生活、读书、写作,三五年后一成习惯,你就会从这个习惯看出自己生命的力量,对生存自信心工作自信心增加了不少,所等待的便只是用成绩去和社会对面和历史对面了。
这也正是一种战争!因为说来容易作来并不十分容易的。
说不定步步都有障碍,要通过多少人事辛酸,慢慢的修正自己弱点,培养那个忍受力,适应力,以及脑子的张力(为哀乐得失而不可免的兴奋与挫折),且慢慢让时间取去你那点青春生命之火。
”
——摘自沈从文《学习写作》。
“我羡慕那些生活比较从容的朋友。
我意思,一个作家若‘勇于写作’而‘怯于发表’,也是自己看重自己的方法,这方法似乎还值得你注意。
把创作欲望维持到发表上,太容易疏忽了一个作品其所以成为好作品的理由,也太容易疏忽了一个作者其所以成为好作者的理由。
小有成功的愿望,拘束了自己,文章就最难写好。
他‘成功’了,同时他也就真正‘失败’了。
”
“我们尊重旁人,并不是卑视自己。
我们要的信心是我们可以希望慢慢地把作品写好,却不是相信自己这一篇文章就怎么了不起的好。
如果我们自己当真还觉得需要尊重自己,我们不是应当想法把作品弄好再来给人吗?”
“让那些自己觉得是天才的人很懒惰而又极其自信,在一点点工作成就上便十分得意,我们却不妨学耐烦一点,把功夫磨炼自己,写出一点东西,可以证明我们的存在,且证明我们不马虎存在。
在沉默中努力吧,这沉默不是别的,它可以使你伟大!”
“我们若觉得那些人路走得不对,那我们当选我们自己适宜的路,不图速成,不谋小就,写作不基于别人的毁誉,而出于一个自己生活的基本信仰(相信一个好作品可以完成一个真理,一种道德,一些智慧),那么,我们目前即不受社会苛待,也还应当自己苛待自己一点了。
自己看的卑小,也同时做着近于无望的事,只要肯努力,却并不会长久寂寞的。
”
——摘自沈从文《给一个写小说的》。
“作者若对于‘天才’怀了一种迷信,便常常疏忽了一个作者使其作品伟大所必需的努力;对于‘灵感’若也同样怀了一种迷信,便常常在等候灵感中把十分可贵的日子轻轻松松打发走了。
”
“这些人相信天才以外还相信灵感,便使他们一场懒惰起来,因为在任何懒惰情形下,皆可以用‘灵感不来’作为盾牌,挡住因理性反省伴同而来的羞惭与痛苦。
”
“中国作家最不道德处,是迷信天才与灵感的存在;因这点迷信,把自己弄得异常放纵与异常懒惰。
”
——摘自沈从文《致<文艺>读者》。
“我文章并不重在骂谁讽刺谁,我缺少这种对人苛刻的兴味,那不是我的长处。
我文章并不在模仿谁,我读过的每一本书上的文字我原皆可以自由使用。
我文章并无何等哲学,不过是一堆习作,一种‘情绪的体操’罢了。
是的,这可说是一种‘体操’,属于精神或情感那方面的。
一种使情感‘凝聚为渊潭,平铺成为湖泊’的体操。
一种‘扭曲文字试验它的韧性,重摔文字试验它的硬性’的体操。
”
“你得离开书本独立来思索,冒险向深处走,向远处走。
思索时你不能逃脱苦闷,可用不着过分担心,从不听说一个人会溺毙在自己思索里。
你不妨学学情绪的散步,从从容容,五十米,两百米,一哩,三哩,慢慢的向无边际一方走去。
只管向黑暗里走,那方面有的是炫目的光明。
你得学‘控驭感情’,才能够‘运用感情’。
你必需‘静’,凝眸先看明白了你自己。
你能够‘冷’方会‘热’。
”
“真生搞文学的人,都必须懂得‘五官并用’不是一句空话!”
“你问我关于写作的意见,属于方法与技术上的意见,我可说的还是劝你学习学习一点‘情绪的体操’,让它们把你十年来所读的书在各种用笔过程中消化消化,把你十年来所见的人事在温习中也消化消化。
你不妨试试看。
把日子稍稍拉长一点,把心放静一点,三年五年维持下去,到你随意调用字典上的文字,自由创作一切哀乐故事时,你的作品就美了,深了,而且文字也有热有光了。
你不用害怕空虚,事实上使你充实结实还靠的是你个人能够不怕人事上‘一切’,不怕幼稚荒诞的诋毁批评或权威的指责。
”
“不拿笔时你能‘想’,不能想时你得‘看’,笔在手上时你可以放手‘写’,如此一来,你的大作将慢慢活泼起来了,放光了。
”
——摘自沈从文《情绪的体操》。
“当前自然不免会发生一种困难,便是作品不容易使人接受的困难。
这就全看你魄力来了。
你有魄力同毅力,故事安置的很得体,观察又十分透彻,写它时又亲切而近人情,一切困难不足妨碍你作品的成就。
……你对于这种工作有信心,不怕失败,总会有成就的。
我们做人照例受习惯所支配,服从惰性过日子。
把观念弄对了,向好也可以养成一种向好的惰性。
觉得自己要去做,相信自己做得到,把精力全部搁在这件工作上,征服一切并不十分困难,何况提起笔来写两个短篇小说?”
“把身份、性情、忧乐安排得恰当合理,这作品文字又很美,很有力,便可以希望成为一个好作品。
”
“经验世界原有两种方式,一是身临其境,一是思想散步。
”
“这不是知识多少问题,是训练问题。
你有两只脚,两只眼睛,一个脑子,一只右手,想到
什么地方就走去,要看什么就看定它,用脑子记忆,且把另一时另一种记忆补充,要写时就写下它,不知如何写时就温习别的作品是什么样式完成。
如此训练下去,久而久之,自然就弄对了。
……有丰富无比的常识,去运用无处不及的想象,把小说写好实在是件太容易的事情了。
懒惰畏缩,在一切生活一切工作上皆不会有好成绩,当然也不能把小说写好。
谁肯用力多爬一点路,谁就达到高一点的峰头。
历史上一切伟大作品,都不是偶然成功的。
每个大作家总得经过若干次失败,受过许多回挫折,流过不少滴汗水,才把作品写成。
”
“从旧的各种文字、新的各种文字理解文字的性质,明白它们的轻重,习惯于运用它们。
……不过,好像得看一大堆作品才会得到有用的启发……一个作者读书呢,却应从别人作品上了解那作品整个的分配方法,注意它如何处置文字如何处理故事,也可以说看得应深一层。
一本好书不一定使自己如何兴奋,却宜于印象地记着。
一个作者在别人好作品面前,照例不会怎么感动,在任何严重事件中,也不会怎么感动——作品他知道是写出来的,人事他知道无一不十分严重。
他得比平常人冷静些,因为她正在看、分析、批判。
他必须静静的看、分析、批判,自己写时方能下笔,方有可写的东西,写下来方能够从容而正确。
文字是作家的武器,一个人理会文字的用处比旁人渊博,善于运用文字,正是他成为作家条件之一。
”
“‘小说原理’‘小说作法’那是上讲堂用的东西,至于一个作家,却只应看一堆作品,作无数次试验,从种种失败上找经验,慢慢的完成他那个工作。
他应当在书本上学懂如何安排故事使用文字,却另外在人事上学明白人事。
”
——摘自沈从文《给一个读者》。
“我虽写了些小故事,只能说是习作,因为这个习作态度,所以容许自己用一支笔去‘探险’,从各种方式上处理故事,组织情节,安排文字。
……在种种试验中,如有小小篇章能使读者满意,那成功是偶然的,如失败,倒是当然!(为的是我从不就他人所谓成功路上走去,我有我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目的。
)失败时也不想护短,很希望慢慢的用笔捉得住文字,再用文字捉得住所要写的问题,能写些比较完美而有永久性的东西。
就写作愿望说,我还真像有点俗气,因为只想写小故事,少的三五千字,之多也不过七八万字。
写成后也并不需要并世异代批评家认为杰作,或千万读者莫名其妙赞美语爱好,只要一二规矩书店肯印行,并世百年内还常有几十个会心读者,能从我作品中仿佛得到一点什么,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总之是已得到它,且少数又少数读者,对于‘人生’或生命看得宽一点,懂得多一点,体会得深刻一点,就很好了。
”
“人各有所长,有所短,能忠于其事,忠于自己,才会有真正的成就。
”
——摘自沈从文《给一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