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如此教写作 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亘古(gèn)曲折(qǔ)迸裂(bìng)深恶痛绝(wù)B. 豁亮(huò)镐头(gǎo)晌午(shǎng)锋芒毕露(lòu)C.愧怍(zuò)取缔(dì)殷红(yīn)锲而不舍(qì)D. 呜咽(yè)谰语(lán)污秽(huì)苛捐杂税(kē)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典藉独裁抱歉鞠躬尽瘁B. 荒僻深霄斑澜大庭广众C. 楷体疏懒淋漓情有可原D. 泥桨救济高标一反继往3.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这些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中华儿女,是这场战“疫”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B. 清洁工人的衣服脏了,手黑了,面如土色,但他们走过的地方都干净了。
C. 他的演讲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D. 有的东西不翼而飞,还有的东西被莫名其妙地弄坏了,所有的东西都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等人的英雄事迹。
C. 在学校开设的各种社团课当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那些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D. 在老师的耐心辅导和同学的无私帮助下,使我的各科成绩都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5.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手法和词性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啊!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A. 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及运用:沈从文

高考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及运用: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名人其事及运用沈从文说:“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因此他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在这个湘西世界中,人们有着美好、健康的人性比如纯美的少女萧萧、三三;善良仗义的船总顺顺、天保摊送兄弟,他笔下的人物,永远是那样澄澈而不染尘埃的。
沈从文从湘西走来,在《边城》中描绘了原始朴实而又具有生命张力的茶峒,而沈从文的性格也与那座小镇一脉相承。
他淡泊悠然,却又不失志士仁人的气度。
他既热爱自然山川的幽静深邃,也不惧领受尘世生活的凄风苦雨。
他爱独处沉思时光与大千世界,也爱融入普罗大众找寻生命的共鸣。
沈从文开始写作时只有小学学历,但他坚持利用身边一切资源继续学习,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不停地充实自己,成为了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
毛主席曾说:“活到老学到老。
”沈从文的一生正是这句箴言的真实写照。
成就了沈从文的辉煌人生。
沈从文认为,是城市异化了人性,使人们失去了本真的善良和活力。
《八骏图》,讲述了八位被学院体制禁的大学教授的堕落生活。
在当下社会,沈从文对道德的坚守,值得我们尊敬。
沈从文是一个勇敢的人,凭借这份勇敢,他得到了他此生至关重要的财富:成为作家、收获了张兆和的爱情——“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事迹写作范例】1.适用主题:坚守道德与纯洁人性、独特个性气质验示例:然而,这些属于中国的关键词中也有些刺目的字眼,如“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向我们彰明了重申社会道德的重要性,我不禁想起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想起他“建一座希腊小庙”的呼告,在他的湘西世界中,有不染尘埃的三三,有助人渡河不收分文的爷爷,有慷慨义气的船总顺顺…….这世界,该多些道德的光芒,洒遍黑暗的角落。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课后撷珍4-3金岳霖先生

一、素材点说1.“沈(从文)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
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
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
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
大家以为金先生肯定会讲出一番道理。
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
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
’”【适用话题】①不媚俗,不从众②有自己的观点(主见)③实事求是④人要有共性(特立独行)2.金岳霖是一位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教授,更是一位宠爱生活的教授。
在现实生活中,他令人发笑,不拘小节,自由任凭,孩子气十足,布满赤子之心。
古语有云:“君子不行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行大受而可小知也。
”金岳霖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不行小知而可大受”的人。
先生宠爱生活,只有以天真之心认真欢快生活的人,才可以担当大任。
【适用话题】①宠爱生活②保持童真③君子不拘小节④率真、自然是最好的品德二、素材运用丰富人生才智,应保持自己应有的童真,让自己的心灵天空永久纯洁可爱。
守住自己的天性,保持一份特立独行的共性,才能活出精彩。
拥有一份童真的心态,是一种生命的幸运与豁达的可爱之举。
只要拥有一颗童心,也就拥有了一双重新端详生活的眼睛,拥有了一份纯真的欢快,拥有一种闪亮的永不服输的精神依托。
珍惜我们照旧还年轻的心,这是对生命最高的礼遇和自信的认可!总有一天,曾经的花季年龄也幻化成成熟的收获季节,贵在仍旧拥有一颗永不放弃的童真之心!三、文摘精华金岳霖的魏晋风度2022年04月30日《北京日报》王开林有些人城府深,门禁严,大门之内还有二门,二门之内还有三门。
金岳霖特殊单纯,他不功利,也不势利,是有名的老顽童。
少年时,赶上辛亥革命,他兴冲冲地剪掉辫子,意犹未尽,又仿照崔颢的《黄鹤楼》作打油诗一首:“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
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
”谐诗流出,马上传为闾巷笑谈。
梅贻琦校长外出时,清华校务由陈岱孙代理。
某日,金岳霖内急,发觉手纸已经用光,于是他起草一张字条,向陈岱孙求救:“伏以台端坐镇,校长无此顾之忧;留守得人,同事感追随之便。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创作理念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细腻而真实,充满着浩然正气和深邃的哲理,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一、叙事风格沈从文的叙事风格独具一格,鲜明而个性化。
他擅长运用视角转换和时间跳跃的手法,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将人物内心的起伏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摹,他能够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他也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的描绘,使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二、描写手法沈从文的描写手法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笔墨,使读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中。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象征和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擅长运用自然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他的描写清新而真实,富含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三、文学哲学沈从文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哲学。
他认为文学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所在。
因此,他强调作家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要关注社会和人民的疾苦,作为作家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追求写作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注重对社会问题的触及和深入分析,同时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内心的探索。
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度又具有广度,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总结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他的作品赋予了文学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丰富的艺术价值,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沈从文的写作特色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沈从文的作品中找到真实和启示,希望沈从文的写作特色能够给我们的创作带来灵感和指引。
沈从文的写作课

沈从文的写作课一、简介沈从文,中国现代作家,被誉为“皖湖骚客”和“中国新文学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了众多读者。
沈从文的写作课,是一次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创作心路的机会,也是探索他的独特写作风格和技巧的窗口。
二、沈从文的创作秘笈2.1 用心感知生活沈从文在他的写作课中强调,作家应该用心感知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有真切地体验和感受,作者才能将更多真实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他建议学生们多观察、多倾听、多思考,尽可能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
2.2 刻画人物形象在沈从文的写作课上,他对如何刻画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他认为,要塑造真实、鲜活的人物,需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
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动机。
2.3 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沈从文被誉为“修辞大师”,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他鼓励学生们多学习各种修辞手法,并灵活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如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
三、沈从文的写作技巧3.1 观察与记录沈从文认为,作家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记录能力。
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人物行为,都需要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
通过观察和记录,作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从而为作品提供充分的素材和灵感。
3.2 用心倾听沈从文说:“用心倾听世界,用心倾听内心。
”他鼓励学生们多倾听身边的声音,包括自然的声音、人物的语言和心灵的声音。
这样才能更好地捕捉和表达生活中的细微变化,让作品更加饱满生动。
3.3 追求真实感受沈从文强调,作家要有真实的感受和情感,要深入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
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作品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3.4 精心构架情节沈从文认为,情节是作品的骨架,是引导读者进入故事世界的桥梁。
他鼓励学生们在构思情节时要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让读者能够沉浸在故事之中,感受到情节的张力和冲击力。
沈从文教创作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位 , 作 文 教 学 , 小 学 到 大 学 都 在 文先 生 的 习作 教 学 描 写 , 把 我 们 的 与 事 的 提 取 , 然 就 让 “ ” 成 了 。 让 从 能 自 讲 不
“ ” , 且 还 将 一 如 继 往 地 “ ” 作 文 教 学 引 向一 个 新 的 天地 。 教 着 而 教 着 。 以 , 是 不 是 可 以振 振 有 词 地 所 我
身 的 目的 。
书 中 捕 述 说 ,沈 先 生 把 他 的课 沈 先 生 的 感 与 慨 就 是 一 个 “ ”一 教 ,
对 作 文 不 可 教 而 教 ,汪 曾祺 先 叫 做 “ 作 ” 实 习 ” 很 能 说 明 问 题 。 种 有 效 的教 ,却 保 学 生 个 性 而 叉 能 习 “ ,
教 ,用 什 么方 法 教 。 … …教 创 作 靠
一
套 , 学生 照猫 i 让 画虎 , 是 行 不 通 师 的 时 候 , 有 领 导 来 检 查 作 文 批 改 那
‘ ’ 成 。如 果 在 课 堂 上 讲 鲁 迅 先 的 。 沈 先 生 教 写 作 , 的 比 说 的 多 , 情 况 , 发 现 教 师 的 评 语 差 点 就 跟 学 讲 不 写 生 所 讥 笑 的 ‘ 说 作 法 ’ 类 ,井如 他 常 常 在 学 生 的 作 业 后 面 写 很 长 的 生 的 作 文 字 数 一 样 多 , 就 被 当 着 典 小 之 } 何 作 人 物 肖像 , 何 描 写 环 境 , 何 读 后 感 , 时 会 比 原 作 还 长 。 些 读 型 在 大 会 上 批 判 , 论 是 : 师 概 括 如 如 有 这 结 教
养 作 家 的 , 家 是 社 会 培 养 的 。 ” 隐 藏 着作 文 教 学 的玄 妙 。 一 个偶 然 技 艺 ,那 真 实 情 况 却 是 这 种 章 法 与 作 我 在 想 , 许 正 是 因 为 “ 家 ” 一 高 定 的 冥 想 中 突 然 忆 起 , 发 现 他 对 沈 从 技 艺 未 必 就 适 合 学 生 那 种 情 的 吐露 也 作 这 并
写沈从文的作文素材

写沈从文的作文素材篇一: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他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
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胡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
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
许多真挚的朋友盼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他也感觉到,有些人其实是在等着看笑话。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
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
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白脸女孩和弟弟,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
而他将未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朴素洁白的期望,欲语还休的心动,用生命表达的纯粹,闪烁在字里行间。
在痛苦无法排遣的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
我终于有点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
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
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为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
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
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
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
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
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
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教案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背景资料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如此教写作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西南联大,大师云集。
“它的文学院不但出大学者,还出大作家。
”①当时联大的中国文学系教授朱自清、闻一多、杨振声、沈从文、陈梦家、李广田等,外国文学系教授钱钟书、冯至、卞之琳、柳无忌、吴宓、陈铨等,他们各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著述,都是文学修养一流的人才。
汪曾祺、林蒲、吴纳荪、郑敏、袁可嘉、杜运燮、穆旦等都是联大文学院毕业后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晚辈。
“汪曾祺说他报考西南联大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沈从文也很欣赏他,最终汪曾祺成了沈从文的高足。
”②直到晚年,汪曾祺还带着点孩子气地宣布,自己是沈从文的“得意高徒”。
抛开师生相处形成的私人情感,沈从文先生到底教给汪曾祺什么,让他多年之后,在梦中仍像小学生般恭敬聆听老师的教诲?“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
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③文学创作和作文教学方法相通,我们仔细研读《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不但能破解“创作能不能教”这个难题,而且能发现沈从文先生“得法”的写作教学秘诀,对当下的作文教学不无启迪。
一、先“写”后“讲”,评讲要有针对性
作业,讲他的得失。
”④常常见到,当下的一些作文教学就是老师先传授一下“写作秘诀”,然后布置作文,让学生自己去写,写完了,交上来教师批改,写个评语或打个分,训练就算结束。
碰到好一点的作文,老师就做示范作文读一读。
久而久之,喜欢写作文的寥寥无几。
应该说,当下的作文教学对“讲”是十分怪异的:在作文指导阶段,大讲特讲;在作文评讲阶段,惜“讲”如金。
“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⑤作文教学不能空谈高头讲章,而应实实在在地教学生写作:不但要注重写前指导(命题、立意、选材、结构等),更要注重写后评讲(师生探讨、学生互评、二次写作等)。
无数事实证明,仅仅注重写前的“讲”,忽略写后的“讲”,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低效的。
成功的作文教学总是要注重学生的习作。
评改作文的要求要具体,操作性要强。
“失”,要有行之有效的提升措施;“得”,要有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的恰当评价。
茅盾先生上小学时,老师在他的《宋大祖杯酒释兵论》的文末,写下这样的批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
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能够想象少年的茅盾该是如何受其感发和激励!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均衡的,有的作文甚至只有个别句子、词语较为精彩,那么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些闪光点,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很美妙,独特,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很喜欢,希望以后还能享受到,老师相信你!”虽然寥寥数语,但这种激励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化整为零,从片段练习开始
“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
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能够锻炼基本功。
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⑥沈从文先生以前以“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等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描写水平,对较为出色的习作,再推荐发表。
他认为,作文片段训练能把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片段作文相对于整篇文章的写作,它突出某一种单项写作水平的培养,能够描写生活中的一个细节,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这种分解的写作练习往往是通往高层次创造性活动的基础,能够协助初学者尽快累积起语言文字表达水平的最初的基石,这些基石是构建个性化作文创造之塔的有力积淀。
精致的片段是完整篇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件,“聚沙成塔”“垒砖筑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片段作文训练之于篇章作文就是聚沙、垒砖、垒土的过程。
片段训练得法,就能够顺利过渡成篇;片段训练扎实,就不愁写不出鸿篇巨制。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强烈的片段训练的意识,只要长期坚持训练,就能持续提升写作水平。
三、立真求诚,朴素也能创造诗意
“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
……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
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
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
”⑦朴素的文风,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底线,也是写作的最高境界。
它要求写作要诚,要真,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写,落在纸上的文字一定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不能说假话、空话。
沈从文的《萧萧》,在写这个乡下童养媳时,从来不照搬城里人的语言,不用“懵懂”“浑浑噩噩”来描述萧萧,仅仅说“萧萧十五岁时已高如成人,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
沈从文说他从来不让小说中的人物为自己代言,不去刻意地拔高他们。
他同情自己笔下的人物,却不人为改变他们应得的运命,这样的写法方能写出一个个真实而“活”着的人。
又如在《边城》中,祖父对翠翠说:“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这句话既非豪言壮语,也无华丽辞藻,但它是饱经沧桑的老船夫的人生信条,确是一句内涵深刻的临终嘱托。
沈从文创造了他的“边城”世界,汪曾祺也创造了自己的“高邮”水乡,从某个角度看,他们都在用朴实的语言“不知疲倦地写着一条河的故事”,那条河串起了无数的故事、风景和人生,他们都想做那河岸边的诗人。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应该是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学生的周记或自选题作文往往较命题作文、考场作文写得真实感人,自然流畅。
原因何在?因为在周记这
样的写作活动中,学生没有处于压抑状态,没有说谎的必要,没有为炫文采而炫文采的需要,敢于袒露真实的自我,而在考试作文中学生为分数而写,在高分作文的“诱导”下,违心地“为文造情”“为文造采”。
四、亲自下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
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相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
”⑧“他称他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
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而写的。
”⑨沈从文先生不但协助学生修改作品,引导学生实行专题性的阅读,而且亲自写作示范,树立标杆。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指导方面可谓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有多少语文老师在坚持写下水作文?有多少语文老师有写作的习惯?语文教师自己不动笔写作,不能做示范,如何能指导学生写作?这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我们老师能像沈从文先生那样,来一点亲自示范,那效果会怎样呢?教师只有亲自实践才能知道写作的甘苦,才能更好地把握写作规律。
教师能写出作品才有说服力,不能下水作文,就如站在岸边教人游泳,虽然口若悬河,但效果如何,不难想象。
上世纪六十年代,叶圣陶在《文汇报》发表了《教师下水》一文,他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师下水”练笔。
其目的“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
学生只要心领神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⑩。
语文教师必须下水写作,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
没有“下水”的体验,老师对写作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下水”的体验,教师的指导更容易对症下药。
五、身教胜言教,功夫在课外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
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
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是借给人看的。
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了‘上官碧’的名字。
”?沈从文先生从一个小学毕业生,通过艰苦不懈地努力,成为“星斗其文”的一代文学名家,是值得后辈学习的励志丰碑。
在平时的教学中,沈从文先生朴实、真诚地热爱着学生,体现了“赤子其人”的高尚品德。
语文教师的修养是多方面的,如文学修养、口头表达修养、课堂教学艺术修养等等,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阅读写作习惯更为重要。
作文问题也是做人的问题,教师在做人方面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人的质量决定了作文的质量。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浓郁的课程,人文精神不能靠强硬的灌输,它重
在熏陶,重在润物细无声地感染。
在这过程中,教师示范引领的榜样作用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取代的。
教师是一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了,才能更好地完成语文教育的文化使命。
一个品德高尚、积极进取的语文教师往往具有较为全面的素养,有了这样的“内功”,方能可亲可敬,春风化雨,“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沈从文先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写作水平应该是源自每一个自我言说、倾诉、想象的内心需要,只要施法得当、动之以情,是能实行有效训练与培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