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从文的个性批评
[沈从文,文学批评,文体]沈从文文学批评及文体批评分析
![[沈从文,文学批评,文体]沈从文文学批评及文体批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efab0dce2f0066f43322c7.png)
沈从文文学批评及文体批评分析文学批评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更要重视评价的科学性,要以事实求实的态度来对待和评价文学作品。
与文学作品欣赏者不同,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要持有批评家的态度和视野,尽可能回归到文本的本来面目,并且不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文学作品。
沈从文在进行文学批评时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尤其珍视作品的独立性和艺术生命,,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其实就是心灵自由的表现。
所以他的文学批评不从思想入手,更多的是探究文学作品的最深处,这一点不同于茅盾等文人的社会批评。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除了包含文学观以外,在批评自身的反思方面也包含对批评文化功能的理解。
一、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沈从文的文学创作风格别具一格,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巨大反响,同时也写下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理念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追求静观的审美心态鲁迅先生说“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子,或者是其他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没有一定的圈子的批评家,那才是怪汉子呢。
”鲁迅先生所说的圈子就是指对文学作品的批评标准。
沈从文和其他批评家一样,有自己的文学批评标准。
沈从文在进行文学作品批评的时候比较重视静观的审美心态,以一种静观的心态来批评他人的文学作品,这是批评家理性评价态度的体现。
沈从文将静观应用于文学批评中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老子“虚静”文化心理的继承,让“虚静”更具有现代化意识。
沈从文认为,以静观的状态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达到自己所期望的完全的形式。
静观的审美心态要求注重理性,要求客服外在的束缚,并去除浮躁气息,在理性的状态下展示作品的独特风格,各种素材只有经过作者的理性过滤后才能成为作品。
如今很多作家一味攫取读者兴味,随意抄袭,结果作品内容千篇一律,这是极不理性的表现。
在评价闻一多的《死水》时,沈从文写到:“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炫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猥的一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远是那么看,那么透明的看,细小处,幽僻处,在诗人的眼中,皆闪耀一种光明”,认为其是一本理知的静观的诗。
沈从文的性格成因探析

沈从文的性格成因探析沈从文,1902年出生在湘西的凤凰县,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独具个性、声名卓著的京派作家。
他早期出版的作品有:《鸭子》、《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神巫之爱》等作品集;三十年代以后作品有: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以及长篇小说《长河》等。
沈从文一直是我非常尊敬和喜爱的作家之一,细读他创作的文本,能使人明白什么是美与爱,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美丽。
因为了解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我更加钦佩他的自然、真诚、宽容、慎思的个性。
尽管多年来对他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但我坚持认为他创作中弘扬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一种人性美的体现。
沈从文的创作,沉静、深刻、孤独、深邃,沈从文走过的创作之路是一条坎坷不平的崎岖之路,而沈从文就是一名披荆斩棘的跋涉者,他以锲而不舍的毅力创造了文学史上的奇迹。
一.生命的探询:自由本真沈从文有一个叛逆的童年,他不愿接受旧社会教条的约束,上私塾时经常逃学。
他曾自己总结过:“二十岁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的逃学习惯。
”[1]幼时的沈从文是一个活泼好动的淘气而灵敏的孩子,有着自己对于生命的种种想象,希望通过接触大自然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认识、辨别一切事物。
在沈从文眼里,学堂以外的生活生动有趣,给人惊喜,引人探询。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
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
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
[2]私塾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稀奇,沈从文便开始了生命本真的探询,去追寻心灵愉悦的体验。
沈从文的生命五光十色、自由自在:蔚蓝的天空、欢笑的河水、弥望的青草以及草丛中会发出不同声响的各种昆虫。
沈从文文学点评

沈从文文学点评一、对沈从文文学作品批评的基本认识沈从文出生在1902年,笔名有很多,譬如上官碧、璇若等一些大家比较常见到的,但是沈从文儿时的乳名叫茂林,是苗族人。
沈从文不仅是著名作家,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同样也是一名出色的历史文物研究家。
无论是他的人生或者是文学作品,他都想尽力去将丑的东西进行完善,虽然,那些不全都是罪恶,但是,却能够让人感到很愉快,无法让人们预先就知道生命的庄重,并产生的高尚的情操。
我只想建造一座希腊小庙……在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而我表现的确是另外一种“人生的形式”。
这种世界大概根本没有,也不妨碍故事的真实。
把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放在文学批评史上度量,他的批评是别具一格的,独特和与众不同是他的一贯风格。
沈从文在对文学进行艺术创作时很现实地描绘出了他对梦想的渴望与追求,主观创造理论和客观反映现实这两个方面,并且把“生命”的本身性质和内涵融合到了一起。
譬如,在《会明》中,就像屠格涅夫所说的“堂吉诃德式”的会明的形象那样,堂吉诃德自身所表达出的就是一种“某种永恒的”真理信念,他全身上下无不透露出他对理想的无限崇拜,为了自己崇高的梦想,他忍受着巨大的困难,面临着随时都有可能丢掉自己性命的危险。
他完全凭借自己的直接感受对作品进行点评,而他诗一般地去揭示国民的每一种弊症,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挖掘并且改造社会的各种方法;但是,他主要强调的是通过人性美来实现对民族与国家的重建。
沈从文的人性美的核心理念主要是通过真实美好的人性美来改变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公来表达的,对民族的品格进行重塑,并且使中华民族的元气得到重新恢复。
与“人性”相对应,沈从文整个文学创作的核心理念就是信仰“生命”,这同时又联系到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理想,“经典重塑”“工具重塑”,通过文字来重塑民族的灵魂,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民族竞争力。
沈从文先生是一位好的批评家,更是一位好的作家。
他用优美的评述传达着个人丰富的人生理想和意境。
不但没有遗忘过去的一切,而且还独自创造出了一片“湘西的世界”,始终执著地探寻着人们心中的美好人性,歌颂纯朴而又顽强的人生,是一个具备文化热衷、独立人格的和艺术才情的优秀作家。
舞者的姿态——试析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一)

舞者的姿态——试析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一)论文摘要:创作名家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另类的批评家,他的文学批评虽然少而零星,但自成一体,特色鲜明。
如果说他的文学创作仿若一曲优雅抒情的浅吟低唱,那他的文学批评展露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一改往日的徐徐而歌,幻化为一个舞者,外露、放肆而又个性张扬。
文章主要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进行考察:一是归纳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三个主要特色,即感兴、忧患与独见;二是分析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不足,并解释其文学批评优劣的共生关系;三是探讨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价值,肯定其文学批评在当下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批评;特色;不足;意义从《边城》、《丈夫》、《长河》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中,走来了凤凰之子沈从文,他手执一支浸润着生命和土地的笔管,左右为文。
如果说他的文学创作仿若一曲优稚抒情的浅吟低唱,吟诵着古希腊的人性小曲和生命中永恒的真善美,那他的文学批评展露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较之群星闪耀的创作领域,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就显得零星而黯淡,除了《沫沫集》当中收录的文学评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散见于各种集子的序跋后记、创作经验谈、报纸上的时论文章和一些书信当中。
但当我们去细细品昧那些灵动而激情的批评文字时,我们便发现了另一个沈从文,褪去了往日的宁静、宽容与忍耐,从湘西山区小小的一隅走了出来,外露、放肆而又个性张扬。
他一改往日的徐徐而歌,幻化为一个舞者,没有丝毫怯场的含蓄,放开手脚舞动华服,一个摆袖、一个跳跃、一个转身回眸……无不被他诠释得惟妙惟肖。
一、批评的特色把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放在文学批评史上来度量,他的批评是另类而别具特色的,这与他的文学创作一样,独特和脱俗是他一贯的追求,他推崇陶渊明的诗句“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认为“作品文字都得有自己的体裁和风格,看来才有意义。
归纳起来,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感兴。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往往是针对当下,有感而发。
他反对那种应景凑趣的作品和评论,他说:“应景凑趣不特用在伤悼文字上已成习惯,其他许多问题论战,也无不如此。
孤帆独征——浅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

在 小 说 创 作 中 充满 幻 想 和 浪 漫 气 质 ,用 一种 生 活 的 律 动 和 具有 音乐 美 的节奏 描写 湘西 原始 的人 生状 态 ,用 人性 美来 感染 读 者 ;在 文 学批 评 中又 因 独特 的风 格和 个性 在现 代文 学 批评 史上 占 有 一席 之地 的是沈 从 文先 生 。作 为文 学批 评家 ,他 的成 就被 小 说
文 艺评 论 孤 帆独 征 浅论 沈从文 的文学批评
杨晨晓 (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 院 辽 宁大连 16 8 ) 10 1
摘要 :沈从文 的文学批评 有着独特 的风格 和个性 ,继承 了古代
注 重 作家 作 品的个 性特 征 是沈 从文 进行 风格 批 评 的一个 主要
人 物品 评 的语 言 特 点 。 他 是 作 家的 诤友 和读 者 的 良友 , 以 强烈 的文 人 原 因。他 把作 家作 品 的风 格特 征 向读 者娓娓 道 来 ,让读 者 同他 一 责任感践行着文学的使命 。他 坚守着文学独 立性的立场 ,对 当时的文 起 分享 其 中的个 性 自由与人 性之 美 。与魏 晋 人物 品鉴 不 同的是 ,
义。
学创作提 出了很 多有益 的批 评建议 ,对 当今 的文 学发展 仍有很 大意 沈 从文 没有 停 留在对 美 的表 层欣 赏上 ,而是 更进 一步 地 向作家 的 灵魂 深 处和 作 品世界 中探 险 、体 验 ,考察 风格 的成 因 与得 失 。在
关键 词 :沈 从 文 ;文 学批 评 ;风 格 批 评
创 作 的光环 所掩 盖 ,很少 受到 重视 ,但 是 他对 文学 批评 的独 特 见 二 、作 家的诤 友 ,读者 的 良友 解和 对文 学 的忠诚 执 著 ,不仅对 现 代文 学有 所规 谏 ,而 且对 当代 关注 作 家作 品 的 同时 ,沈从 文还 注意 到 了作 为接 受主 体 的读 文学 的创作 和批 评来 说也有 值得 反思和 借鉴 之处 。 者 。 因而 他 常常 密切 关注 广 大 的读者 群体 。在 《 书评 的 自由解放 运 动 》 中他 指 出:书 评应 当 是一 个作 品 的同声 ,又 希望 成 为一群 人 物品鉴 式 的风 格 批评 沈 从文 的文 学批 评作 品带给 读者 的是 一种 美 的享 受 。他完 全 读者 的指路 石 。 凭 借直 观感 受和 印象 去评 品优 劣 ,用 诗化 的语 言 和古 典评 点式 的 作 为 作 家 的诤 友 , 他 能 够 用 一 种客 观 公 正 的态 度 评 价作 家 评论 不 能阿谀 作 者 ,不 能苛求 作 品 。”并 且不 评 论概括 作 家作 品 的风格 特征 ,往 往 开 门见 山,语 句精 炼 。如 : 的创作 。他 认 为 “ “ 以清 明 的眼对 一切 人生 景物 凝 眸 ,不为 爱欲所 眩 目,不 为污秽 以个人 爱憎 为作 品估 价 。他 与鲁 迅 早年 有过 误会 ,和 包 括鲁迅 在 所恶 心 ,同 时, 也不 为尘 俗的 卑猥 的一 片 生活厌 烦 而有所 逃 遁 。 内的左 翼作 家进 行过 论 战 ,但他 没有 心 存芥 蒂 。他评 价鲁 迅 的创 永远 是那 么看 ,那 么透 明地 看 ,细 小处 ,幽 僻处 ,在 世人 的眼 中 作 : “ 《 写 狂人 日记 》分 析病 狂 者心 的状 态 , 以微 带 忧愁 的 中年 皆 闪耀 一种 光 明 ,作 品上 以一老 成懂 事 的风 度为 人所 注意 ,是 闻 人感 情 ,刻 画为 历史 所毒 害 的一 切病 的想 象 。在作 品 中注入 嘲讽 多 的 《 水 》 ”。 ( 《 闻一 多先 生 的< 水> )。这 样 的评 气 息 , 因为所 写故 事超 拔 ~切 , 同时创 作形 式又 较 之其 他作 品为 死 论 死 》 论没有 一般 批评 家 的那 种 内容 、形式 、主 题 、思 想等 笼统 的批 评 完美 ,这 作 品便成 为 当 时动人 的 作品 了 ”。评 价与 自己关系 密切 概 念 ,而是 从整 体上 把握 作 品 的风格 ,简 明扼 要 又极 生动 形象 , 的作家 时,他 也用 同样 的标准 。郁 达夫 曾在沈从 文 最穷 困 的时候 突 出 的是对 美 的直觉 体验 和领 悟 。这种 对 整体 印象 的 生动描 绘和 给 了他 很大 的关怀 和帮 助 ,可 以说 是他 的恩 人和 导 师 。沈从 文肯 我 国魏晋 时期 的人物 品评语 言很 类似 。 定 了郁 达夫 “ 现 自我 ”取 得 的成 就 ,但是 指 出 “ 表 感伤 的气 氛使 魏 晋 时期 是 人 的 自觉 和文 学 自觉 的时 代 ,人 们注 重对 美 本 作 者 在 自己 的作 品上 写 到 放 荡 无 节制 的颓 废 里 , 作 为苦 闷 的 解 身 的纯粹 无功 利 的欣 赏,对 人物 美 的欣 赏便 以人 物 品评 的方 式 出 决 。… …给 年青 人在 生 活方 面 、生活 态度 有所 影 响 ,这些 影 响便 现 。人 物 品评 是用 生动 形 象 、 隽 永 凝练 的语 言说 明 个人 的本 是 同情 于 《 一 沉沦 》上 人物 的 悲哀 ,也 同 时 同意于 《 沉沦 》上人 物 质 特 点 ,概括 出人物 的整 体 精 神风 貌 。如 ,当 时人用 “ 若 游 的任 性 ,这便 是作 者从 作 品上 发 生 的不 良后 果 。 ” ( 《 中国创 飘 论 云 ,矫 若 惊龙 ”评 王 羲 之 的 形貌 举 止 , 以及 他 的 书法 作 品的 飘 作 小说 》 )郁达 夫只顾 展 示 自己的苦 闷而 与时代 脱节 。 逸 、 潇洒 自由之 美 。 再 如王 羲 之 评 杜 弘 治 “ 如凝 脂 ,眼 如 点 面 作 为 读 者 的 良友 ,沈 从 文 在 文 学 批 评 中 充 满现 实感 和 道 德 漆 ,此神 仙 中人 。 ”简洁 形象 的语 言使 这风 神 出众 的人 物如 在我 感 , 以引导 读 者认 识理 解和 鉴 赏现 代文 学作 品 ,纠 正恶化 一 时的 们 目前 一般 。文 学批评 受 这种 品评 风气 的影 响 更倾 向 于从整 体形 流 行趣 味为 目标 。他认 为 “ 一个 好 作 品照例 会使 人觉 得在 真美 感 象入 手 突 出表现 作 家 的人 格 和文 风 。 曹丕 在 《 典论 ・ 文 》 中评 觉 以外 有一 种 向善 的 力 量 … …读 者 能 从 作 品 中接 触 另外 一 种 人 论 价 建 安七 子说 : “ 刘桢 壮而 不密 ”即刘 桢 的作 品气貌 高爽 劲健 , 生 ,从这 种人 生 景象 中有 所 启示 ,对 人生 或 生命 能作更 深 一层 的 但 不够 细密 。而 “ 融 体气 高妙 ,有 过 人者 ” , 认为孔 融 的作 品 理解 。 ”所 以他批 评 张 资平 “ 的是恋 爱 三角 或 四角 ” , “ 孔 写 挑逗 气 调风 貌有 超越 时 人之 处 。这些 对人 物和 文 艺创 作 的品评 都是 从 抽 象 的情 欲 感 应 ,抓 住年 青 人 的心 ,但 是 在 技 术 的精 神 、 思想 直 接 的审美 经验 出发 ,用含 蓄形 象 的语 言把抽 象 的精 神特 征和 心 力 、美各 方面 ,是很 少人 承认 那作 品是好 作 品的 。 ” (《 论郁达 理 体验转化 为 感官 印象传 达给他 人 。 夫 张 资平及 其 影响 》 )他 认为 文学 批评 的 目的 不在 告诉 读者 买或 沈 从文 的批 评 文 章 与 魏 晋 时 期 的人 物 艺术 品 鉴 有 诸 多 的 相 不 买某 一本 书 ,而 是告 诉他 们 明 白那些 已经买 来的 书 ,如何用 不 似之 处 。他从 不 像~般 批 评家 那样 用繁 复 的推 理和 演绎 ,把 艺术 同的态度 去认 识,理 解和 鉴 赏 ,从 而使 读者 避免 转 到恶化 的兴 味 美机 械地 拆开 去说 明,而是 从 直觉 感悟 和心 理 体验 迅速地 把 握住 中 去 ,同 时对 作 家 的创 作意 图有 所规 谏 。他 希望 作家 的作 品能 引 文学 作 品中飘 忽朦 胧 的美 ,从 作家 创作 的本 体着 眼 , 以期准确 地 起 读 者对 现 实 的关 注 。沈 从 文在 创 作 中也 是 心 存读 者 的 ,他 在 对 其风 格进 行概 括 ,给 读者 留下 整体 的 印象 。如 评徐 志摩 的诗 : 《 城 》题记 中写道 : “ 的读者 应 该是 有理 性 ( 这点 理性便 边 我 而 “ 以生 命 的洪 流作 无往 不及 的悬 注 ,文字 游泳 在星 光 里 ,永远 地 是 基 于对 中 国变动 有 所关 心 ,认识 这 个 民族 的过去 伟大 处 与 目前 流 动 不 息 , 不与 一 切 意籁 的综 合 ,乃 成 为 自然 的音 乐 。一 切 的 堕 落处 ) ,各在那 里很 寂 寞的从 事 民族复 兴大业 的人 ” 动 ,一切 的静 ,青天 、 白水 、一声 佛 号 、 , 钟 。 ” (《 一 声 论徐 志 三 、对 文学独 立性 的关 注 摩 的诗 》 )把 诗 中难 以言 传 的 ,抽 象却 可 感 的流动 音乐 之 美用精 作 为一 个有 良知 的正直 的 爱 国知识 分子 ,沈 从文 的责 任感 和 巧细腻 的文字 表述 出来 , 使读 者更清 晰 地感 受到 ~种 青春 跳动 的 使命 意识 不 允许 他躲 避现 实 而超 然于 世外 ,独 善 其身 。他 要用 文
沈从文是一个富有创作个性的作家

闪光的人性动人的诗意―――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下峪口中学同小贤摘要:沈从文小说创作很特色,主要表现在小说《边城》上。
其一,他构筑“湘西世界”,以亲情、爱情、人情讴歌自然人性,表现社会理想,把探索民族的出路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完美人性的再造上。
其二,在艺术上融各种体裁于一体,追求诗意效果。
关键词:湘西人性诗意沈从文是一个富有创作个性的作家。
在鲁迅、茅盾、叶绍钧等同时代众多作家之外独树一帜,他执著地展示偏处一隅的湘西山川景物、世态人情,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他的“湘西小说”讴歌自然的人性,在创作上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因而也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沱江粼粼的光影早已注入他的生命。
凭着对家乡山水造就的的想像力和执著的意志步入创作。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沈从文长期生活在湘西,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作为艺术追求,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湘西人民自然、自得、朴素的人性美。
这种自然、挴素的人性美是沈从文一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总的特色。
浓浓的地方色香,淡淡的时代投影成了沈从文作品的基调。
在艺术表现方面,沈从文广泛涉猎同时代各具风格作家的伜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跨出自己的路子:追求小说诗意效果。
他把现实主义的细腻,浪漫主义的遐想及小品的优美,抒情诗的奔放融合为一体,通过细致而精微的讗性叙述,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和独特环境䨋的自然人性美表现出来。
沈从文璄䫣表作《边城》获亚洲周刊20世纪100部最优秀中文小说名列第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充分体现沈从文小说艺术的主要特色。
下面就具体从《边城》入手,探索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一、沈从文小说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独辟蹊径,抒写自然的人性,从而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真善美的践行者——浅谈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特色

21 O 0年 2 月
淮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I OF HUAI EIPROFE S ONAL AND CHNI B S I TE CAL C OLL EGE
Vo1 O .9 N .1 Fe .2 0 b 01
真 善 美 的践 行 者
— —
浅谈沈 从文 的文学 批评 特色
刘 芳
( 宁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宁 大 连 1 6 2 ) 辽 辽 1 0 9
摘 要: 沈从 文在 从 事 小说 创 作 的 同 时也 写 下 了大 量 的批 评 文 字 。较 之 同时 代 的 文 学批 评 家 , 的 文 学批 评 有 其 独 他
而 沈 从 文 却 能 在 众 多 同声 中 大 声 讲 出 自 己 的异 言 , 不 能 这
也 开 创 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批 评 的 新 时 代 。 从 上 世 纪 初 的 发
轫至今 , 回顾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批 评 走 过 的 百 年 之 路 , 国 的 中 批 评 家 们 在 这 条 批 评 道 路 上 为 我 们 留下 了弥 足 珍 贵 的 世 纪 回响 。聆 听这 些 批 评 之 音 , 一 种 声 音 之 于 当 时 是 一 种 有 特 立 独 行 , 于 当 下 又 是 一 种 启 发 延 续 , 就 是 沈 从 文 所 之 这 追 求 的 真 善 美 的批 评 之 声 。
不 说 是 沈 从 文 文 学 批 评 特 立 独 行 的 一 种 表 现 , 这 种 批 评 而
又 可 谓 是 一 语 中的 直 触 要 害 。 所 以 , 3 年 代 起 他 先 后 创 从 O
作 了《 文学 者 的 态度 》《 谈 差 不 多 》《 学 运 动 的 重 造 》 、再 、文 等 批 评 文 章 , 中 表 达 了 他 对 文 学 和 政 治 联 姻 , 学 沦 为 商 集 文
沈从文文学点评

沈从文文学点评一、对沈从文文学作品批评的基本认识沈从文出生在1902年,笔名有很多,譬如上官碧、璇若等一些大家比较常见到的,但是沈从文儿时的乳名叫茂林,是苗族人。
沈从文不仅是著名作家,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同样也是一名出色的历史文物研究家。
无论是他的人生或者是文学作品,他都想尽力去将丑的东西进行完善,虽然,那些不全都是罪恶,但是,却能够让人感到很愉快,无法让人们预先就知道生命的庄重,并产生的高尚的情操。
我只想建造一座希腊小庙……在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而我表现的确是另外一种“人生的形式”。
这种世界大概根本没有,也不妨碍故事的真实。
把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放在文学批评史上度量,他的批评是别具一格的,独特和与众不同是他的一贯风格。
沈从文在对文学进行艺术创作时很现实地描绘出了他对梦想的渴望与追求,主观创造理论和客观反映现实这两个方面,并且把“生命”的本身性质和内涵融合到了一起。
譬如,在《会明》中,就像屠格涅夫所说的“堂吉诃德式”的会明的形象那样,堂吉诃德自身所表达出的就是一种“某种永恒的”真理信念,他全身上下无不透露出他对理想的无限崇拜,为了自己崇高的梦想,他忍受着巨大的困难,面临着随时都有可能丢掉自己性命的危险。
他完全凭借自己的直接感受对作品进行点评,而他诗一般地去揭示国民的每一种弊症,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挖掘并且改造社会的各种方法;但是,他主要强调的是通过人性美来实现对民族与国家的重建。
沈从文的人性美的核心理念主要是通过真实美好的人性美来改变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公来表达的,对民族的品格进行重塑,并且使中华民族的元气得到重新恢复。
与“人性”相对应,沈从文整个文学创作的核心理念就是信仰“生命”,这同时又联系到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理想,“经典重塑”“工具重塑”,通过文字来重塑民族的灵魂,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民族竞争力。
沈从文先生是一位好的批评家,更是一位好的作家。
他用优美的评述传达着个人丰富的人生理想和意境。
不但没有遗忘过去的一切,而且还独自创造出了一片“湘西的世界”,始终执著地探寻着人们心中的美好人性,歌颂纯朴而又顽强的人生,是一个具备文化热衷、独立人格的和艺术才情的优秀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沈从文的个性批评
作者简介:张雪(1987-),吉林松原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1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摘要:沈从文有着与众不同的批评个性和批评方法,突出的是他能够以发展而不局限的视角和态度对待他所评价的作家、作品,在《沫沫集》的写作中可从其对作家创作进行分期评价、重视作家写作风格的长远发展、超前地认识作家的价值几个方面见出;在批评方法上,沈从文文学批评的话语展开模式表现出了鲜明的“树形”特征,这一点在《沫沫集》的行文方式上表现得很明显。
关键词:沈从文;批评;发展的眼光;《沫沫集》;“树形”批评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沈从文作为一位现代文学大师,他的思想、作品在近年来已经得到相当多的关注,他的文学批评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
但是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文学观都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学习。
而尤为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独立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是独树一帜的,这一观点已为很多人接受。
此处仅从补充说明的角度对其批评方法与话语展开模式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作家、作品
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其客观公正性,更在于其能以敏感的、科学的、卓越的批评态度对待作家、作品。
其一,沈从文注重对作家创作进行分期的评价,重视对作家风格的转变、转变前后不同表现的分析与批评。
作家的风格是逐渐形成的,在作家的成长过程中,风格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风格甚至会因个人经历、价值观、文学观的变化而改变。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从中国的汉代杨雄对赋的态度到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思想的改变,作家创作方向、价值观念的转变并不罕见。
作家创作风格转变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要求批评家对作家的创作分期进行宏观的把握,对作家作品的全貌有所了解。
作家风格的转变往往为许多批评家在进行具体的批评工作时所忽略,不是对作家作品“捧杀”到底,就是对作家作品“一棍子打死”。
与此不同,《沫沫集》中有相当篇幅的文章谈论了作家风格的转变。
集中第一篇即为对冯文炳的评论。
冯文炳的《竹林故事》、《桃源》所形成的如周作人一般的“清淡朴纳”风格,是深为沈从文认可的,然而沈从文却并不认同冯氏受当时“趣味化”影响而创作的《莫须有先生传》,“把文字转到一个嘲弄意味中发展也很有过,如象在最近一个长篇《莫须有先生传》,把文字发展到不庄重的放肆情形下,是完全失败了的一个创作。
”
又如在《论汪静之的》一篇中,沈从文认为汪静之新的诗集《寂寞的国》并没有超越原有的成就,“生活,年龄,虽使作者的诗的
方向有所不同,然而除了新的诗集失去了《蕙的风》在当时的长处以外,作者是不以年龄的增进在作品中获同样进步的”;再如在《论中国创作小说》一篇中也提到,“叶绍钧因为矜持,作风拘束到自己的习惯里,虽还在继续创作,但给人的感动,却无从超越先一时期所得的成功了”,不必一一列举类似的评论,我们就可以看出沈从文所具有的对作家创作的整体性关照。
其二,沈从文对某些作品有着超乎时代局限的预见性。
具体讲来,就是沈从文能不为历史条件所限制,看到某些作品超越时代意义的可贵之处,并且能够对作品的生命力做出较为准确的估量。
这看似玄妙的能力实际上源于沈从文客观、全面的批评观,源于他不囿于时代潮流的、发展的批评眼光。
在评论沅君和冰心作品的时候,沈从文的态度也是比较鲜明的。
虽然沅君的作品能够“以崭新的趣味,兴奋了一代青年人”,在当时也能够展现出超越鲁迅、郁达夫的市场占有量,能给年轻人带来冰心作品所不能带来的惊喜,但就生命力来看,沅君的作品是不如冰心的作品的,因为“《超人》在时代各样趣味下,还是一本适宜于女学生阅读的创作,《卷葹》能给当时的年青人感动,却不如《超人》长久个人感动”。
另外,沈从文发展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作家秉赋对文学发展规律的理解,对作家创作能力的相信上,他时刻对作家更大的成就报以期待。
现在看来,沈从文的批评眼光有一种近似伯乐的意味。
他似乎知道什么样的作家能够有着更长足的进步,也知道什么样的作
家能够在文学史中“升值”。
虽然沈从文对郁达夫只抒写自己主观感受,只以自己的一小片天地为表现内容不很满意,但沈从文仍然认为郁达夫在以后的创作中能够有新的突破。
沈从文相信,“在新的时代开展下,郁达夫为一种激情所影响,或将给我们一个机会加以诚实的敬视。
”在保持公正客观态度的基础之上,沈从文的批评甚至有些近乎琐碎。
与其说他是在以一个批评家的态度来对待作家、作品,不如说他是在以一个同行甚或是朋友的身份来看待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作家和作品。
但不同于常人之处在于,沈从文并没有因为私人感情的好坏对他的文学批评产生干扰。
1.2“树形”结构的批评特点
“树形”结构这一概念多见于理工学科,在这里仅取其表意,用于概括沈从文批评方法的特点,以更好地认识沈从文独特的批评个性,研究沈从文文论中存在的基本规律。
顾名思义,树的结构有干有枝,枝干纵横。
而沈从文文论的话语展开方式也有着这样的特征。
首先,沈从文“树形”的文学批评表现在他对作家风格的前后继承和相互关联上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较为清晰的体认。
如在《论施蛰存与罗黑芷》一文中,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众多作家与鲁迅的关系进行了概括:王鲁彦分得了鲁迅诙谐的嘲弄这一特点;“许钦文则在其作品中,显现了无数鲁迅所描写过的人物行动语言的轮廓”;罗黑芷与鲁迅忧郁的风格相似;施蛰存在取材和表现内
容上与鲁迅有共同之处。
这一段为数不多的文字,却理清了几位作家风格的因成与迥异。
且这种情况在《沫沫集》中不是孤例。
另外,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独特之处表现在文论的话语展开方式上。
《沫沫集》中的大部分篇章中都有这样的现象:文论的主题或题目是谈论一、两个作家及其作品,开篇却偏偏从另外一个人处引来,而在对题目中的作家、作品进行批评时,往往又蔓衍出另外几位作家,这样的结构甚至是多层的。
与绝大多数作家按部就班、条分缕析的评论相比,沈从文的批评更像是在画一株梅或是一棵树,枝枝蔓蔓,形散却神不散。
这样的话语展开有着显而易见的优长。
由点及面,散点与各自构成的平面成为一个小小的系统,整篇文论中更包含了多个这样的系统,内含量极大,批评范围极广,这也是小小的《沫沫集》能够涉及中国文学发展史上40多位作家的原因。
汪洋恣肆的评论风格表现了沈从文对作家、作品的熟稔,,也表现出了沈从文把握作家、作品状况的游刃有余。
由于有着多年编辑报纸、刊物的经验,他对作家、作品的熟悉程度要超过一般的批评家,这也是他能够挥洒自如的主要原因;但这样的组织也有它的短处:天女散花似的评论大大增加了读者的信息接收量,使人应接不暇;批评对象的经常性变换、人称指代的模糊性也常常给读者带来很大疑惑。
注解:
①同上,第160页。
②同上,第174页。
③同上,第176页。
④同上,第145页。
⑤同上,第107页。
⑥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十一卷》,花城出版社,1937年7月,第100页。
参考文献
[1] 罗宗宇.沈从文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2] 韩侍椼.一个空虚的作者——评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m]//王珞.沈从文评说80年.北京:华侨出版社,2004.1
[3]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十一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37.7
[4] 艾光辉.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4:162-182
[5]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m].广州:出城出版社,1937.7
[6] 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10
[7] 汪曾祺.我的老师沈从文[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10
[8] 沈从文.沈从文作品经典(第4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9] [美]金介甫.沈从文传[m].符加钦,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