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自由主义话语与人文精神——关于沈从文

自由主义话语与人文精神——关于沈从文

自由主义话语与人文精神——关于沈从文胡梅仙【期刊名称】《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5【摘要】作为一个不加入任何党派团体的自由主义者,沈从文的创作历程、生命历验都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与主流话语疏离的边缘姿态使沈从文的创作成为与新文学运动、革命文学相异的另类写作,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民间写作。

沈从文的一生从开始写作到最后搁笔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作家命运的真实缩影,具有典型意义。

沈从文作品在对平凡乡村生活的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对千年不变的生存方式的隐在思考,既有着对生命庄严和美丽的感慨,也有着对愚昧、静止背后的隐痛和担忧。

到底是用传统文化来救弊现代理性,还是用现代文明来纠偏乡村的野蛮愚钝,这是沈从文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的民族道德重建中需要理清的问题。

【总页数】6页(P107-112)【关键词】沈从文;自由主义话语;人文精神【作者】胡梅仙【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相关文献】1.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话语建构与理论阐释——兼对"泛自由主义"倾向的批评 [J], 张体坤2.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话语建构与理论阐释——兼对 "泛自由主义"倾向的批评 [J], 张体坤;宋颖慧3.从《边城》看自由主义思潮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 [J], 罗仪玮4.方言审美与话语效用\r——以沈从文作品中方言话语为个案 [J], 董正宇;孙叶林5.自由主义“普遍真理说”批判及其对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启示——自由主义论证方式及信仰传承角度的检视 [J], 何君安; 拓云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后感人物沈从文

读后感人物沈从文

读后感人物沈从文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

读完沈从文的作品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以下是我对沈从文作品的读后感的详细分析:一、作品风格独特1.1 沈从文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他善于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1.2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描绘了中国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让人感受到了深厚的民俗文化。

1.3 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对自然和人性的描绘充满了深情和温暖,让人感受到了内心的共鸣。

二、深刻的内涵2.1 沈从文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独具特色,在内涵上也十分丰富,他通过作品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2.2 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让人深思,引发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2.3 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德观念,让人感受到了对人类命运和生活意义的思考。

三、情感的表达3.1 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他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情关怀。

3.2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爱情和家庭的温暖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3.3 他的作品中还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对人生的思考4.1 沈从文的作品中蕴含着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他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4.2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命运的探讨,让人感受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尊重。

4.3 他的作品中还充满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让人感受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五、对文学的贡献5.1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内涵丰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5.2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3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评述以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评述以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评述以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1)梁实秋反对以进化论的观点看待文学梁实秋主张把古今文学放到一个平面上考察评判,他认为文学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两个主要类别或倾向,一是古典,一是浪漫。

他说的“古典”,是指健康的、均衡的,受理性节制;“浪漫”即病T的、偏J的,逾越常规的。

在这个标准下,梁实秋认为“五四”文学是“非常态”的:①他认为“五四”新文学极端承受外国文学影响,追求外来的新颖奇异,造成无标准的混乱,虽一时热闹,却没有根基;②他指责“五四”文学过于推崇感情,到处弥漫抒情主义,他甚至用“号啕”一词来描写新文学中情感流溢的状况。

(2)朱自清的从“为人生”到“为人民”的文学创作观“五四”时期,朱自清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将之一,受到“为人生”文学思想的影响。

他认定把文学当消遣和游戏的时代已经过去。

1930年代,《论语》《人间世》等刊物提倡幽默小品,他极力反对,时时不忘“文艺有社会的使命”。

到了抗战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认定文学是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二是从鼓吹“民众文学”转到提倡“大众化”文学上去。

(3)沈从文把文学看成是对“人”的解释沈从文通过对各种“人生形态”的表现来扩大自我,对抗和逃避他所不愿合作的现实。

“乡下人”的自卑情结使他对现代城市文明有本能的反感,他期望以文学的幻想与创作给精神的荒原带来某些春天的活气。

比起同时代多数作家,沈从文是更耽于幻想,也趋于古典。

总之,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虽同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代表,却拥有各自的文艺观并在其文艺观的指导下努力进行创作实践。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朱自清的《背影》,沈从文的《边城》都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文艺观。

沈从文创作思想探究论文

沈从文创作思想探究论文

沈从文创作思想探究论文[论文关键词]文学观;“五四”时期;创作思想;沈从文[论文摘要]“五四”时期,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理论受到争议,笔者通过悉心研究,试图全面深刻地揭示这一时期沈从文的创作思想的实质。

而且,只有深层次地了解“五四”特定时期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沈从文一生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

文学史上常有这样一种文学现象:一定时代的文艺思潮固然对于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但一时的文坛上某些有关的文艺问题论争,又往往与参加过论争的作家的文艺创作长期实践并不是一回事。

“五四”时期,沈从文用自己的心路与创作历程证明,他走的是一条与其他作家迥然有异的创作道路。

一方面写作于沈从文是源于一种生命永生的渴,由此生发而体现了一种民间审美、民间创作立场;另外一方面,沈从文努力提高与凸现出“五四”传统的个性主义,对这一传统中的精神与超越维度进行张扬,同时,对“五四”某些创作精神又重新进行某种调整。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五四”时期,沈从文创作思想上的复杂性、两重性——进步与保守。

一沈从文一心向往之的是“五四”时期的“人生文学”,他在《窄乍而霉斋离闲话》中写道:“‘京一样’的人生文学”提倡自于北京,而支配过一时节国内诗歌的兴味,对人以一个伸士或荡子的闲暇心情,窥觑寒冷的地上人事,平庸,愚卤,狡猾,自私,一切现象使得人生悲悯的心,写出对不公平的抗议。

虽文字翻新,形式不同,然而基本的人道观念,以及抗议所取的手段,仍俨然是一千年的老派头,所以老杜的诗歌,在精神上当时还有诸诗人宗拜取法的诗歌。

但当前诸人,信心坚固,愿力宏伟。

弃绝辞藻,力朴质,故人生文学这名词却使人联想到一个光明的希望”;他还说要“重新把人生文学这个名词叫出来?”颇有努力承续“五四”文学的精神传统的意图。

然而,他所厌弃的时代现实却正是“五四”启蒙运动的历史产物,或者说,由于“五四”启蒙传统中的某些因素发生恶性畸变,从而导致了沈从文所厌弃的负面效应,于是当沈从文意图提出一种矫正时弊的策略时,他并不对“五四”传统进行简单的否定,而是企图以携带了当代教训的眼光去反观“五四”传统,对之进行重新审视与评价。

沈从文与道家思想的总结

沈从文与道家思想的总结

沈从文与道家思想的总结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启发。

道家思想强调“道”作为宇宙万物之根本,强调顺应自然和宇宙的力量来实现内心的和谐与自由。

沈从文的作品中展现了道家思想的许多特点,如超越人我之间的界限、与自然和谐共生等。

为了探讨沈从文与道家思想之间的联系,本文将从沈从文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首先,沈从文的作品中体现了以自然为师的思想。

道家强调人应该依循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之道。

而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他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对自然的赞美,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

例如,在《边城》中,他通过对大自然中各个细节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他在作品中穿插了许多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元素,如江河的流水、春天的花朵等,这些元素都传达着他与自然一体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其次,沈从文的作品中呈现了顺其自然、超越人我之间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势而为,不勉强逆天而行。

而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他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心境,展现了一种对命运的接受和超脱。

例如,在《子夜》这篇小说中,他表现了一个农民因为天灾而倾家荡产的境遇,但这个农民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顺其自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这种心境体现了沈从文对道家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他在作品中传达了对命运的顺从和坦然面对的态度。

此外,沈从文的作品还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融合来表达对道家思想的追求。

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与天地同久而无穷”。

而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他通过塑造与自然密切联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与自然一体化的境界。

例如,在《边城》这篇小说中,他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生活和性格特点,将她与大自然相结合,传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舞的境界。

这种融合体现了沈从文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追求,他通过描写自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展现了一种超越人我之间的境界。

总之,沈从文的作品中体现了许多道家思想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论文浅析沈从文(边城)

论文浅析沈从文(边城)

浅析沈从文的《边城》里的湘西世界[内容摘要] 沈从文先生以故乡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边城》,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整个湘西世界栩栩如生。

《边城》作为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更显得至真至纯,散发着生命之光,充满着生动灵性,瑰丽而温馨,是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园。

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湘西世界;翠翠;老船夫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以其特有的文学气质,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构建起充满真善美的和谐的湘西世界。

而《边城》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是由“爱”构筑的一个理想王国。

一片爱的和谐湘西《边城》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

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一个温情脉脉是和谐世界。

故事在湘西的各种风俗民情中展开: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祖孙之情,男女之爱,兄弟之情,邻里之睦……在纯澈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一片宁静安逸的和谐世界。

沈从文自由主义文学思想初探

沈从文自由主义文学思想初探
联 系, 通过对 这种联 系的考察, 以看 出沈从 丈对 中国现代 自由主 义文 学观 念的接 受 、 展 与嬗 变。 可 发 关键词 : 沈从 文 ;自由主 义文 学 ;胡适 ;新 月派
中图分 类号 :I0 . 26 6 文 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 472 0)1 0 2 - 2 O 3 87 (O 61 - 19 0
维普资讯
趣却偏重于政治和社会方面。胡适则 主要 致力 于学术 、 育 教 和文学方面的改革 。 胡适 作为 自由主义者对现实嫌恶是出于
作, 更重要 的还是影 响我对 工作 的态度 , 以及 这个态度推广
辑方针分歧 日 益严 重 , 终至分道扬镳 。这标志着五 四阵营的
精神领袖 在思想 内部 出现 了不同分化 ,这为 日后形成 不同
思想皈依 的知识 分子群体 产生 了重要影 响 。胡适作 为中国 现 代 自由主 义 的始 祖 依然 执 着前 行 ,是 当 时 欧 美 派 群
的保守性和对 旧中国不移 的信心。……他们觉得 , 这种保守
随着 2 O世纪中西文化深 刻的交融与剧烈碰撞 ,尤 其是 大批 留学 欧美 的学 生 回国后 ,西方 自由主义思想逐渐 与本 主义跟他们倡导 的批评 的 自由主义一样 , 当时激进 的革命 对 气氛 , 会发生拨乱 反正的作 用 。他们对 于沈从文 的信心没有 自费, 因为胡适后 来致力于 历史研究 和政治 活动 , 志摩于 徐
文集作 序 , 提到 “ 这本 书 内各 篇 能产生 与读者 见面 , 力于 得
志摩 、 通伯 、 西林 、 金甫 、 徽音 、 叔华 、 宰平诸先生鼓励甚多 , 关 系更大 的还是先生 ” 。 ” 回顾 , 还 胡适于 12 年给 了仅仅 99 小 学文化 的他在 中 国公 学一个 教职 , 这 个大 胆的尝试 , “ 也 可说是适之先生尝试 的第 二集 , 因为不特影 响到我此后的工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探析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探析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探析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在沈从文的小说理论中,他主张以民间文化为基础,强调小说的本土性和生活性,注重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其小说理论对中国的小说创作和文学理论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沈从文的小说理论提出了维新与传统结合的观点。

他认为小说的创作应当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传承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果,同时注入新的元素,使之具有现代感。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理解,使其在现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种维新与传统结合的理论观点启示了后来许多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研究,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其次,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将关注点转向人民群众。

他认为小说应当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真实地表现他们的智慧、苦难和希望。

他主张小说应当以平民喜剧为主题,以十里洋场的繁华与平民百姓的艰辛为素材,展现社会的底层生活和人民的命运。

他的小说作品《边城》、《平凡的世界》等,都深入细致地描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关注到他们的点点滴滴。

这种关注人民群众的理论观点在后来的中国小说中广泛传承,成为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特征。

此外,沈从文的小说理论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他强调小说作品应当融入中国的传统审美和文化精神,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和内涵。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和民间文学,将中国文学的传统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在当下的中国文学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舞台的进程。

总之,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是深远的。

他的维新与传统结合的观点、关注人民群众的创作理念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都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支持。

他的小说理论为后来的作家指引了方向,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方向与内容。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创新,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为中国文学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沈从文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影响
摘要:沈从文被郭沫若称作“桃红色作家”,因为他的作品基本不涉及政治,且大多数描绘的是乡村的淳朴,爱情。

这都来源于他所坚持的文艺理论。

沈从文早期来到北京接受并发展了自由主义,并且对当时及后世的青年作家和文艺理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仅对沈从文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影响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沈从文自由主义思想文化融合回归民间影响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主要是指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影响的独立作家松散组合的文学派别,他们创作的那些具有较浓厚的超政治、超功利色彩,专注于人性探索和审美创造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

沈从文的自由主义思想在两大文化的融合中回归民间,找到了自己的自由之路。

自由主义原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的一种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反封建政治与宗教束缚上起过进步作用。

杜威称:“自由主义意味着,把科学的思想习惯运用到社会事物之中。

”①1917年师从杜威的胡适将它带入国内,在政治上胡适终其一生都扮演着国民党“补天派”的角色,但在文学上他反封建文学倡导文学改良,并以创作实践推动了自由主义文学的发展。

沈从文可谓是在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及创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作家,正如沈从文所说:“是适之先生尝试的第二集,因为不特影响到我此后的工作,更重要的还是影响我对工作的态度,以及这个态度推广到国内相熟或陌生师生同道方面去时,慢慢所引起的作用。

这个作用便是‘自由主义’在文学运动中的健康发展,及其成就。

”②自由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形态而被精英知识分子所接受,在这点上可以说沈从文是师从胡适的,但沈从文又迥异于作为“补天派”的自由主义作家胡适。

胡适将自由主义这一外来文化形态与国家权力支持的政治意识形态相融合,他身居“庙堂”,虽然对国民党统治颇有温和、节制的批评,但它们大抵不过是精英知识分子对国家权力支持的政治意识形态所作的“曲线阐释”,正如鲁迅在批评胡适为首的新月社作家时所说,他们“何尝有丝毫不利于党国的恶意,不过说:‘老爷人家的衣服多么干净,您老人家的可有些儿脏,应该洗它一洗’罢了”③。

因此胡适心系自由主义更多的是政治上的策略而非文学上的选择。

沈从文则不同,他在政治上更为超脱。

沈从文为人宁静而淡泊,他既缺乏传统文人深厚的儒学文化的熏陶,也缺乏留洋学者对西方文化的悉心接受,他来自于湘西民间,身上满熏着乡气与土气,正如他自己所
说:“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通社会总是不合。

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④1911年现代自由主义代表人物霍布豪斯对自由主义有如下阐释:“自由主义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认为社会是能够完全建立在这种自我指导的人格力量基础上的。

”⑤若我们将这两段话加以对照,便不难发现它们的精髓都在于“自我指导”。

可以说沈从文式自由主义区别于胡适“横的移植”过来的纯西方自由主义,在于他将它汉化,于民间与自由主义二者间找到了共震点。

换句话说,沈从文将知识分子外来文化形态与民间文化形态相融合,以此来对抗国家权力支持的政治意识形态。

在“庙堂”与“民间”之间他选择了“民间”。

沈从文这种回归民间的自由主义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

他以“乡下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城市,对城市唯实唯利的市侩哲学和浮华贪鄙的虚伪市风大加鄙夷,故而对“五四”以“现代化”启蒙农村的传统产生了疑虑,他在小说《乡城》中便站出来说:“想教育乡下人,或者还得先跟乡下人学学,多明白一点乡下是什么,与城市里有多少不同的地方。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殖民地化的加深,都市社会对农村的干扰压迫也相应加深,沈从文的乡村文化自信在逐渐瓦解,他陷入了对农村人性美失落的忧患之中。

长篇小说《长河》对国民党推行的“新生活”进行了农人式的嘲讽,但沈从文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唯实唯利的人生观”。

由于沈从文小说以颂美为主忧患为次,且失却了对封建宗法制下尚未阶级觉醒的农民的批判,故而他对农民命运的关怀不可能达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深度;但从审美意义上来说,沈从文借助其高超的文学技巧,在寄托他理想追求的宁静优美的农村图画上点缀了他对人性美失落及不可知命运的忧患色彩,这使他的小说具备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篇小说《边城》将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它是一幅理想社会的风情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然而它又是一出爱情悲剧。

沈从文将他对不可知命运的忧患意识加以诗化,在《边城》中敷演成悲郁的意境。

沈从文的这种自由思想影响了一大批当时以及后代的作家其中主要有萧乾和汪曾褀。

萧乾的第一个文学师傅是沈从文。

20世纪20年代初初涉文坛的萧乾,把写小说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急需一个文学导师的引导。

沈从文非常喜欢他,把他看成是自己一样的“乡下人”,并“希望他永远是乡下人,不要相信天才,狂妄造作,急于自见。

应当养成担负失败的忍耐,在忍耐中产生他更完全的作品”。

沈从文对萧乾非常严格,要他写好一篇小说后必须修改、润色。

告诉他:“文字同
颜料一样,本身是死的,会用它就会活。

作画需要颜色且需要会调弄颜色。

一个作
家不注意文字,不懂得文字的魔力,有好思想也表达不出这种好思想”。

沈从文对语言的这种认识,深深影响了萧乾。

他逐渐明白“字不是个死板的东西。

在字典里,它们都僵卧着。

只要成群地走了出来,它们就活跃了。

活跃的字,正如活跃的人,在价值上便有了悬殊的差异”。

萧乾的每一篇文章,第一个读者几乎都是沈从文。

沈从文和萧乾曾经联名出版了文艺书信集《废邮存底》。

书中收有十四篇沈从文的“废邮存底”和萧乾的二十二则“答辞”,阐释了他们的艺术观点。

沈从文对萧乾的影响不仅仅是文字上的修改这么简单的,最重要的是沈从文把自由主义思想在萧乾心里播下了种子,影响心灵是最大的影响。

汪曾祺是在沈从文培养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当代著名作家。

巨文教访问汪曾祺时有一段对话:巨文教:汪老……人们也常把您做为沈先生的传人,您的创作是否受沈从文很大影响?汪曾褀:沈先生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

巨文教:您是否在创作中有意仿效沈先生的创作风格?汪曾褀:有有意效仿,也有无意效仿。

这段对话说明了汪曾褀确实受沈从文影响很大。

从周作人到废名,到沈从文再到汪曾褀,京派文学一直传承不绝,他们有共同的美文观念。

汪曾褀的小说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在汪曾褀的小说中,浓重的乡土风俗的氛围和在这种氛围下活动的人,相互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和意蕴。

这一点正是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有着紧密联系。

汪曾褀在四十年代西南联大时是沈从文的学生,选修过沈从文的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对汪曾褀影响最大的是前面两门课。

从沈从文那里,汪曾褀学习到,“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

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

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

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沈从文创作思想正是这样浸染着汪曾褀,到八十年代,汪曾褀能够写出《受戒》、《大淖纪事》这样的作品,浸润着他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认识,是他对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这也正是沈从文所呼唤的。

除了上述三位之外,沈从文还影响了一大批作家,如何其芳、许钦文、林庚等人,李同愈也说“许多学习写作的年轻人也不知不觉地模仿起他的调子来,我就是其中一个”。

这些作家或者继续沿着沈从文的道路前进,或者另辟蹊径,开拓别样
的文学道路,但他们的人生轨迹中,不可回避的刻下了沈从文的痕迹。

参考文献:
①⑤(美)格里德著、鲁奇译《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P348、347-348
②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P105、
188、106、141-142
③鲁迅《言论自由的界限》,见《伪自由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 P125-126
④沈从文《水云》,《沈从文选集》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P 3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