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从文《萧萧》和阿蕾《嫂子》的遭遇比较

合集下载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第一篇:简评短篇小说《萧萧》简评短篇小说《萧萧》沈从文的小说多表现湘西下层民众特异的生命形式,对故乡的农民、兵士、水手、吊脚楼下的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计等等,都一律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与关注。

正像作者所说的“我的文章,是羡慕这些平凡,为人生百事所动摇才写出的。

”因而作者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不把人的情感引向极度悲伤或极度喜悦,不大肆渲染,只让读者在寻常人事中琢磨人生的滋味。

20世纪20、30年代,作为旧时中国的一种婚姻陋俗,童养媳常常成为文学作品题材被作家所关注。

中国乡土作家对童养媳血迹斑斑的苦难史、对童养媳陋习的残酷及其对人性、对生命的摧残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沈从文同样关注此类题材,但作家所揭示的不仅只是童养媳境遇及其不幸自身,其笔触更多的是对准这些卑微人物“卑微里放光的灵魂”。

鲁迅揭示病苦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因而侧重于揭露人性丑恶的一面,沈从文则侧重于建构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健康的人性。

因此,作者《萧萧》中一方面同情主人公萧萧的生存境遇,否定她的愚昧无知,另一方面,则通过对主人公纯真朴素的心灵的揭示,以及对主人公身处逆境然而生命力尤为旺盛这一情境的描述,肯定了主人公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及其“放光的灵魂”。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

萧萧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她对自己的童养媳身份自然而然的认同。

萧萧从小没有母亲,寄养在伯父家,缺少母亲的教养,比起其他的女孩子,自然少了对母亲、对家的眷恋,所以嫁到夫家时没有哭,“那一天这小女人还只是笑”,“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妇”。

萧萧嫁了一个不到三岁的小丈夫,她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快乐,她每天带“弟弟”玩,对她来说嫁人只不过是从这家搬到了那家。

沈从文《萧萧》的读后感

沈从文《萧萧》的读后感

沈从文《萧萧》的读后感第一篇:沈从文《萧萧》的读后感浅析《萧萧》沈从文在《萧萧》文中描述了一个名为萧萧的女孩的故事。

萧萧,一个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啊,可是,在读完《萧萧》之后,我有感觉到了这个名字中所带有的那一丝丝忧伤。

怎么来说《萧萧》这篇小说呢,它给我的感觉是十分的平淡,就连那种悲惨也是一种很小、很细的一种悲伤,不与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那么悲痛。

《萧萧》全文是以一种平淡的直述来讲述萧萧的故事,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不同于祥林嫂,对于祥林嫂,感觉很悲惨,可是总有一种不真切的感觉,觉得她是活在小说里的人物,而对于萧萧,她更像真实的人物,没有用小说的那种夸大、巧合手法,她更符合我对以前生活的想象。

萧萧如同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一样,有着生活中的不幸,也有他人的关怀与关爱。

萧萧的身世是不幸的,她没有母亲,从小就寄养在伯父家,在还不明白事理的时候,就出嫁给一个3岁的小男孩,因为没有母亲,加上又是寄养在伯父家里,萧萧出嫁时并不像其他女孩那样哭来哭去。

关于萧萧的这段身世,沈从文老先生并没有刻意从这里突出萧萧的悲惨,反而是不加任何感情去描述这一事实,这就让读者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忧伤。

也正是这种不加感情的叙述让我觉得萧萧更加真实,仿佛就在我身旁。

在写萧萧做了小男孩的媳妇后,沈老描述了萧萧的日常生活,就好像一个保姆在带一个孩子,平淡。

后来又写到了关于女学生的事情,把农村里的人对这场思想启蒙的态度写出,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是在说思想启蒙还是没有改变农村的固化思想,农村里的人对这种生活方式不能接受。

再接下来,就是萧萧在花狗的诱惑下尝了禁果,并且怀孕了。

而且在萧萧告诉花狗之后,花狗就跑了,留下萧萧一人独自面对。

在那个时代,一个本应为小男孩继香火的女孩,却坏了别人的孩子,这可是一件大事,萧萧一个女孩怎么能独自承受。

这里让人十分揪心,心痛这个无知、被骗去身子的女孩。

只是后来的结局让我意想不到,但又是在情理之中。

2024年沈从文《萧萧》读后感

2024年沈从文《萧萧》读后感

2024年沈从文《萧萧》读后感《萧萧》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一部短篇小说,于1928年发表。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情感充沛的描写,刻画了乡村的清贫和孤独,以及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情。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情之间的温暖和对生活的热爱。

《萧萧》以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丧母的孤儿小女孩鲁萧的故事。

鲁萧的父亲是一个贫穷的农民,为了生计,他远离家乡去打雇工,将鲁萧留在了一个老太太的家里。

鲁萧与邻村的一对兄妹,樊老二和葱姐,成为了好朋友。

他们一起上山放羊,一起玩耍,虽然生活困苦,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充满了温暖。

读到小说中关于乡村生活的描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乡村度过的时光。

那时候虽然生活简单,但每天都充满了惊喜和乐趣。

和鲁萧一样,我也曾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山里探险,追着蝴蝶追逐,捉虫子,玩耍。

在乡村的田野间,我们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和自然的气息。

因此,我对鲁萧的遭遇感同身受,也理解她对乡村的眷恋和渴望。

故事中的鲁萧是一个懂得珍惜生活的孩子。

她在乡村的荒山上搭建了一个小小的茅屋,种下了一棵小苹果树,并给它取名叫“小石榴”。

虽然这是一个被人遗弃的孤儿,但她并没有被生活击垮,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幻想,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读到这一部分,我不禁感叹孩子的无畏和活力。

鲁萧用她的坚持和希望,给了自己一个憧憬的未来。

在小说最后,鲁萧的父亲最终回到了家乡,和她团聚。

父女俩的相认令人感动,我为鲁萧找到了归属感感到高兴。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告诉我生活是残酷的,而且告诉我,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和努力,我们就可以面对困难和逆境。

通过读《萧萧》,我也领悟到了乡村的无限魅力和人性中的善良。

小说中的樊老二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小伙子。

他不仅帮助鲁萧修建了茅屋,还给她寻找了父亲的消息。

作为读者,我为这样的人物而感到自豪和钦佩。

他象征着人性中的善良和助人的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物和故事的存在,我对人性充满信心。

这些小孩们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的希望和渴望告诉我,只要我们心中有一片温暖的田野,我们就能在困境中找到坚强,并感受到爱与希望。

解读沈从文《萧萧》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解读沈从文《萧萧》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解读沈从文《萧萧》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解读沈从文《萧萧》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李莉;
【期刊名称】《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卷),期】2014(000)09Z
【摘要】<正>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当中创作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有一些是乡村的女性,有一些是城市当中的女性。

沈从文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对女性在社会当中的人生遭遇做出了深层次的思考,并且对女性的命运也进行了多层次的探讨。

沈从文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小说《萧萧》就是一部对于封建主义伦理道德及封建主义宗法制度对于女性压迫和女性悲剧命运思考的文学艺术作品。

一、《萧萧》当中萧萧及其悲剧命运的梗概
【总页数】2页(P.37-38)
【关键词】沈从文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女性悲剧;人生遭遇;男权主义;性的自由;精神困境;层次的;别人家;就这样
【作者】李莉;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土家族哭嫁歌的女性命运悲剧内涵 [J], 侯万平
2.沉重挽轭下妇女的悲剧--沈从文笔下女性的命运 [J], 王红军
3.忧愁的美丽r——沈从文笔下女性形象悲剧命运探究 [J], 张婷
4.残缺与理想——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命运探析 [J], 谢艳。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沈从文的小说多表现湘西下层民众特异的生命形式,对故乡的农民、兵士、水手、吊脚楼下的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计等等,都一律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与关注。

正像作者所说的“我的文章,是羡慕这些平凡,为人生百事所动摇才写出的。

”因而作者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不把人的情感引向极度悲伤或极度喜悦,不大肆渲染,只让读者在寻常人事中琢磨人生的滋味。

20世纪20、30年代,作为旧时中国的一种婚姻陋俗,童养媳常常成为文学作品题材被作家所关注。

中国乡土作家对童养媳血迹斑斑的苦难史、对童养媳陋习的残酷及其对人性、对生命的摧残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沈从文同样关注此类题材,但作家所揭示的不仅只是童养媳境遇及其不幸自身,其笔触更多的是对准这些卑微人物“卑微里放光的灵魂”。

鲁迅揭示病苦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因而侧重于揭露人性丑恶的一面,沈从文则侧重于建构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健康的人性。

因此,作者《萧萧》中一方面同情主人公萧萧的生存境遇,否定她的愚昧无知,另一方面,则通过对主人公纯真朴素的心灵的揭示,以及对主人公身处逆境然而生命力尤为旺盛这一情境的描述,肯定了主人公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及其“放光的灵魂”。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

萧萧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她对自己的童养媳身份自然而然的认同。

萧萧从小没有母亲,寄养在伯父家,缺少母亲的教养,比起其他的女孩子,自然少了对母亲、对家的眷恋,所以嫁到夫家时没有哭,“那一天这小女人还只是笑”,“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妇”。

萧萧嫁了一个不到三岁的小丈夫,她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快乐,她每天带“弟弟”玩,对她来说嫁人只不过是从这家搬到了那家。

沈从文《萧萧》的读后感

沈从文《萧萧》的读后感

沈从文《萧萧》的读后感浅析《萧萧》沈从文在《萧萧》文中描述了一个名为萧萧的女孩的故事。

萧萧,一个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啊,可是,在读完《萧萧》之后,我有感觉到了这个名字中所带有的那一丝丝忧伤。

怎么来说《萧萧》这篇小说呢,它给我的感觉是十分的平淡,就连那种悲惨也是一种很小、很细的一种悲伤,不与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那么悲痛。

《萧萧》全文是以一种平淡的直述来讲述萧萧的故事,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不同于祥林嫂,对于祥林嫂,感觉很悲惨,可是总有一种不真切的感觉,觉得她是活在小说里的人物,而对于萧萧,她更像真实的人物,没有用小说的那种夸大、巧合手法,她更符合我对以前生活的想象。

萧萧如同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一样,有着生活中的不幸,也有他人的关怀与关爱。

萧萧的身世是不幸的,她没有母亲,从小就寄养在伯父家,在还不明白事理的时候,就出嫁给一个3岁的小男孩,因为没有母亲,加上又是寄养在伯父家里,萧萧出嫁时并不像其他女孩那样哭来哭去。

关于萧萧的这段身世,沈从文老先生并没有刻意从这里突出萧萧的悲惨,反而是不加任何感情去描述这一事实,这就让读者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忧伤。

也正是这种不加感情的叙述让我觉得萧萧更加真实,仿佛就在我身旁。

在写萧萧做了小男孩的媳妇后,沈老描述了萧萧的日常生活,就好像一个保姆在带一个孩子,平淡。

后来又写到了关于女学生的事情,把农村里的人对这场思想启蒙的态度写出,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是在说思想启蒙还是没有改变农村的固化思想,农村里的人对这种生活方式不能接受。

再接下来,就是萧萧在花狗的诱惑下尝了禁果,并且怀孕了。

而且在萧萧告诉花狗之后,花狗就跑了,留下萧萧一人独自面对。

在那个时代,一个本应为小男孩继香火的女孩,却坏了别人的孩子,这可是一件大事,萧萧一个女孩怎么能独自承受。

这里让人十分揪心,心痛这个无知、被骗去身子的女孩。

只是后来的结局让我意想不到,但又是在情理之中。

在最后家中并不是像我想的那样:萧萧受到所有人的歧视,大家都在逼她去死,然后又说什么封建思想逼死了萧萧。

《萧萧》文学评论

《萧萧》文学评论

《萧萧》文学评论——解读女主人公萧萧沈从文的小说《萧萧》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少女生活中的点滴和坎坷。

整个小说语言真实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成功的营造了一种与自然相近的氛围。

同时文笔细腻,将主人公萧萧内心的种种起伏波动、那种微微触动的少女心描绘的细致而生动。

情感没有大的波澜,情节没有大的起伏,却也让读者融入到了某种在都市喧嚣中感觉不到的细腻与自然之中。

如果要描述主人公萧萧的话,有三个词是必须的——单纯,希翼,悲哀。

说到萧萧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词就是“单纯”。

这个在如今的社会已经被视为无法生存的词汇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似乎成了女主人公的代名词。

萧萧的单纯是一种纯洁。

她带着能称之为“弟弟”的丈夫到村前的柳树去玩,到溪边去玩,一面亲嘴一面说着:“弟弟,哪,啵。

再来,啵。

”——多么纯真,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她还会做这种年龄的人都会做的梦——捡到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爬树,变成鱼到水中各处游,甚至飞到天上众星中……即使因为说了梦话而被骂也不怕,还暗暗的笑着,为刚刚美好的梦境而留恋——多么纯洁,多么真实的孩子啊!沈从文朴实自然的文笔赋予了这个农家姑娘淳朴可爱的天性。

然而,萧萧的单纯既是一种纯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知的愚昧。

“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

”“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

”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等得,混混沌沌的过着内容单调并且不断重复着的日子;花狗“诱她做坏事”,她心里乱了,但当花狗对天赌咒之后就觉得“一切有了保障”,一切尽他了……这何尝不是一种单纯到极点的愚昧?当她意识到自己怀了花狗的孩子,商量未果,希望穷尽时,她想到的是进城。

只是一味的想进城躲避——也为了心头那淡淡的遐想——全然不考虑一个十几岁的农村少女在城中该怎样过活。

所以当花狗反驳她说:“你想逃到城里去自由,不成的。

人生面不熟,讨饭也有规矩,不能随便!”时,她只能心急的骂花狗“没有良心”,而根本无法反驳他,因为她太单纯……最后,被逼无奈的萧萧想到了自己跟随女学生进城——这和她吃香灰、喝冷水的行为一样——是想与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分离或是逃避不想要的东西的一种非常幼稚的手段。

浅谈沈从文笔下的人性观《萧萧》为例论文

浅谈沈从文笔下的人性观《萧萧》为例论文

浅谈沈从文笔下的人性观《萧萧》为例论文浅谈沈从文笔下的人性观《萧萧》为例论文《萧萧》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作品中鲜明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沈从文笔下的人性观《萧萧》为例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沈从文传》的作者吴立昌曾这样说过:“如果说,沈从文那么多不同文体的创作是磨盘,那么人性则是轴心,离开它,作家的笔就无法转动。

他创造的形形色色故事和人物,都可以说是从人性‘轴心’向四面辐射出来的。

他赞颂的是人性的美——淳朴、正义、善良、勤劳、忠贞、粗犷等,他忧虑的是人性的扭曲和变形,他憎恶的是对人性的戕贼。

这均有他的创作为证。

”纵观沈从文研究领域的成果,我们发现吴立昌的结论确有其实据支撑。

在现有的沈研作品中,我们不难找到以下这些关键词:“牧歌情调”“人性”“生命观”“文体作家”等等,这些关键词成为沈研学者们解读沈从文的重要角度,其中“人性”尤为突出。

正如上文吴立昌所说,“人性”作为一个轴心,将所有关键词连成一个串轴,它几乎可以回答来自每一个关键词的疑问,从根本上为沈从文在我们心中留下的标签作出源头式的解答。

由此,对沈从文“人性”观的挖掘和背后深意的探寻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中,我们以沈从文短篇小说代表作《萧萧》“为证”,从中探寻沈从文作品中呈现出的人性观,并探索沈从文形成这种人性观的原因。

《萧萧》作为沈从文代表作之一,无疑展示了他在小说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较高水平。

除了上述两个写作技巧方面的特点,《萧萧》中特有的乡风民俗也成为了沈研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童养媳”和“沉潭”两种制度,它们作为落后的民俗一直为现代人所抨击,在五四作家笔下,这两种制度多作为批判封建制度吃人本质的实证,然而在沈从文笔下它们的戾气得以消解,反之成为人性美的证明。

这体现了沈从文审美的人性观,即一种从一切事物乃至丑恶中仍能见出美善人性的仁者胸襟。

本篇将从《萧萧》中沈从文由“恶”中见出“善”的两个代表事件、小说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三方面来阐述沈从文的人性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沈从文《萧萧》和阿蕾《嫂子》的遭遇比较
作者简介:热夫木切(1987-),男,彝族,文学硕士,2010年考入西南民族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和文学人类学研究。

摘要:“萧萧”和“嫂子”中都以一种开阔的悲悯胸怀思考了旧社会中国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意义,对彝族或者别的有包办婚姻旧习的民族进行有力的批评。

不管是沈从文的“萧萧”还是阿蕾《嫂子》中的“尔果”都是传统旧习恶俗压迫下千千万万悲剧女性的缩影。

本文试着从“萧萧”和嫂子“吉姆莫尔果”的命运异同的比较和现代社会文学观念对“萧萧”和“嫂子”的影响差异等方面分析《萧萧》和阿蕾《嫂子》的文化遭遇异同。

关键词:萧萧;嫂子;婚姻制度;悲剧;遭遇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萧萧》是沈从文创作的一篇重要代表作,是沈从文对湘西小说中很具有代表的一篇,它讲述了一个平淡的关于童养媳的故事,它没有传奇的叙事,而更多的是阐述旧式传统的婚姻给千千万万悲剧女性的缩影。

“萧萧”童养媳的命运,又受到二狗子的诱惑,珠胎暗结,最后也只能守着她的小丈夫一起呆在乡下里,过着封闭又落后的日子另一方面,同时,她又是幸运的,他丈夫家人并没有嫌弃她,愿意收留她,对于在乡下封闭的社会环境中是很难得的。


实沈从文的小说里,也没多大讽刺的意思,他只是用他自己的笔调去怀念自己的湘西世界,或许会写到它的落后,或许是写它的封闭,但更多的是一种淡淡的温情,在《边城》中尤其看得出来。

他笔下的女性或多或少带着一丝丝的悲凉味道。

而阿蕾小说《嫂子》是以一种开阔的悲悯胸怀思考了彝族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意义,对彝族包办婚姻等旧习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阿蕾小说《嫂子》中的“嫂子”和沙玛拉惹因受彝族传统伦理规范的制约,不能终成眷属而双双殉情,他们悲惨的故事后面,是社会伦理急剧变迁时期个人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严酷的伦理
道德规范的冲突。

彝族传统文化赋予了阿蕾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

由于从小生活在彝族地区,受彝族传统文化耳濡目染,她的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底蕴。

阿蕾善于把小说的人物放在特地的民俗文化语境之中展示人物的悲或喜,其小说的许多篇什都反映了彝族妇女在严酷的伦理规范压制下的悲剧性命运,揭示了隐藏在这些女性悲剧命运背后的罪魁祸首——父权、族权、传统习俗等重重心灵的枷锁”。

一、“萧萧”和嫂子“吉姆莫尔果”的命运异同比较
两个弱女子“萧萧”和“尔果”都有不幸童年和不可选择的身世。

他们都出生在乡村,没有机会接受现代文学而不得不被传统的文化任意摆布;他们都纯朴善良有情有义;他们都自幼父母双亡由亲属寄养,没有享受过一个完整家庭里家长给予孩子的无线关爱和谆谆教导;他们都从小无依无靠,身不由己地把自己寄托于传统的
婚姻习惯给予的避难所,而这个避难所对他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正因为这个玩笑让“萧萧”差点死去,而“尔果”由于种种原因被逼无奈,一死了之。

首先来看《萧萧》中的“萧萧”,她从小父母就去世,十二岁时就嫁给了一个还是小孩子的“丈夫”。

从此形影不离地照顾这位“小丈夫”,哄他开心,陪他满山去摘果子。

日子就这么无忧无虑的过着,“萧萧”十五岁时,丈夫还是一个在她怀里撒娇,在她怀里哭的小孩。

但尽管“萧萧”这个年纪应该懂事,可她心里并没有成熟,还和小丈夫一起玩耍,还做些童年人爱做的美梦。

萧萧自己还是个孩子,却不得不担任一个三岁小孩的母亲兼妻子的角色,这仅仅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叫“花狗”的工人闯入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再看阿蕾笔下的“尔果”,“尔果”也和“萧萧”一样自幼父母双亡,“嫂子”是一位容貌俊俏的女人。

“嫂子”结婚那天,二舅母对其容貌赞美溢于言表。

她对“嫂子”说:“尔果呀,你奶奶给你些啥吃的,十二岁的孩子长得这么高,这么漂亮。

瞧,什么衣服穿在你身上都那么好看,恐怕给你披件蓑衣也好看呢。

”可按照彝族的传统婚姻习惯被许配给比她还小两岁的姑姑家的儿子阿蕾柯惹,也同样和萧萧一样在十二岁的那年和姑姑家的儿子阿蕾柯惹结婚,从此成为阿蕾柯惹的结发妻子、婚后不久,大跃进时期公婆双双去世,按照彝族当地的习俗,作为血亲加媳妇的“尔果”,必须挑起照顾包括丈夫阿蕾柯惹一起的五个孤儿。

从此“尔果”更加困苦,
更加劳累。

二、现代社会文学观念对“萧萧”和“嫂子”的影响差异
传统文化是一个族群自古以来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统一的精神积淀,它贯穿于整个族群的整天思想模式和行为准则,也一定成都地制约和支配着整个族群成员的价值取向和心智特征。

“萧萧”和“尔果”的婚姻经历和感情挫折,命运悲剧色彩的异同虽然之时人物个体的特殊遭遇,然而背后传统的婚姻罗网是隐形并具有强大吸附力,这一定程度地造成了两个人的命运运转向。

现代婚姻制度来衡量和判断的话,让未成年人结婚本来是法律禁止的,不过传统婚姻确充当了未成年人的“避难所”,可是这种代价却是以生命来做赌注的,从惩罚的结果可以看出,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婚姻具有共通性也带有由各自文化形成的差异。

对比来看,阿蕾书写的凉山彝区是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凉山彝族到民主改革前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奴隶制,被外界称为“独立裸裸”。

在这个独特的奴隶制社会形态里,以严格的家支外婚、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不婚为传统婚姻制度,任何人不能随意逾越和违反,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习惯法的惩罚。

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彝族婚姻制度,是从婚姻道德规范方面维护夫权制度、等级制和家长制;维护男尊女卑和传统伦理道德关系,以巩固彝族旧社会的伦理秩序和政治、经济统治秩序。

毋庸置疑,这种规定严格的婚姻道德规范严重束缚了个体的自由,压抑了人性,婚姻仅仅成了一种延续宗族的手段。

彝族传统婚姻形式注重“亲上加亲”,即已联姻之姻亲再连姻。

彝族传统观念认为不注重“亲上加亲”,血缘关系就会削弱,亲戚之间的关系也就会逐渐疏远。

由于“亲上加亲”,就结成了一个个极为复杂的婚姻关系网。

在彝族社会里,姑舅表兄妹有优先婚配的权利。

在黑格尔那里,人类的意志和情欲无所谓先验的“善”和“恶”,他说:“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的恶人,因为没有一个人是为恶而恶。


①实际上,伦理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阶段性,是动态变化的,我们不应该简单地用现实伦理标准去衡量他们的行为。

但令人费解的是,无论是“萧萧”或者是“尔果”他们的行为发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还是发生在今天,我们都无法从内心上接受那是善的,在“萧萧”和“尔果”遭遇的比较中更为他们的结局悲天悯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让自己不经意间变成了传统婚姻道德规范和压制
人性的伦理秩序的维护。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 《彝族文学史》(上下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2] 阿生木牛:《当代彝族文学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3] 乐黛云,王向远:《比较文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4] 阿蕾:《根与花》(彝文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5] 沈从文:《沈从文文选集》[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6] 徐其超,罗布江村主编《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7]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馆1961年版
二:期刊类
[1] 阿生木牛,文姑木呷:《女性悲悯的情怀:阿蕾小说创作简论》[j]·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 张德华《浅析阿蕾小说》[j]·西昌:《凉山文学》(彝文版),2007年第二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