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111

合集下载

颅内动脉瘤ppt课件

颅内动脉瘤ppt课件
根据形态、部位和病因,颅内动 脉瘤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囊状动 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 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遗传因素、 损伤和感染等有关。
发病机制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多种生 物学过程,包括内皮细胞损伤、血流 动力学改变、基因突变等。
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治颅内动 脉瘤,但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 且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 疗方法,通过血管内操作来填塞动脉 瘤腔或放置覆膜支架等,达到治疗目 的。
介入治疗的缺点在于复发率较高,需 要定期复查和随访。
介入治疗的优点在于创伤小、恢复快、 并发症少等,尤其适用于高龄、身体 虚弱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颅内动脉瘤。
典型案例二
• 患者基本信息:患者李某,女性,58岁,因视力下降、头痛就诊。 • 诊断过程:经过头部MRI和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左侧后交通动脉有
一个直径约0.8cm的颅内动脉瘤。 • 治疗方式: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将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术后患者视力
颅内动脉瘤ppt课件
目录
• 颅内动脉瘤概述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 颅内动脉瘤的预防与护理 • 颅内动脉瘤的案例分析 • 颅内动脉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颅内动脉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内腔的 局限性异常扩大,导致动脉壁的 一种瘤状突出,是造成蛛网膜下 腔出血的主要原因。
分类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医嘱使用药物, 如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以控制病 情。
04 颅内动脉瘤的案例分析

颅内动脉瘤(教学及宣教)

颅内动脉瘤(教学及宣教)

颅内动脉瘤疾病概述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60岁中老年女性。

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上,其中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动脉瘤发生后,常常进一步发展,出现动脉瘤扩大。

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瘤逐渐扩大的一个重要后天因素。

动脉瘤的破裂实际是只有瘤壁的渗血。

这种破裂与想像中的动脉瘤爆裂(如术中动脉瘤破裂)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往往出血十分汹涌,病人常在几分钟之内陷入昏迷,因脑干受损而迅速死亡。

忧虑、紧张、激动、血压突然升高、大小便、用力、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等仅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发因素。

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突然发生的。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出血处由血凝块凝固以及血管痉挛收缩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加之脑脊液的促进作用,破裂处停止出血。

在出血后1~2周,纤溶现象亢进,使破裂处纤维网脆弱、血凝块液化,由于此时动脉壁破裂口的纤维化尚不牢固,故容易发生再出血。

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颅内动脉瘤病人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

动脉瘤症状和体征大致可分为破裂前先兆症状、破裂时出血症状、局部定位体征以及颅内压增高症状等。

先兆症状40%~60%的动脉瘤在破裂之前有某些先兆症状,这是因为动脉瘤在破裂前往往有一个突然扩张或局部少量漏血的过程。

其中动眼神经麻痹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有定侧和定位意义的先兆破裂症状。

出血症状80%~90%的动脉瘤病人是因为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才被发现,故出血症状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最多见。

颅内动脉瘤的健康教育

颅内动脉瘤的健康教育

颅内动脉瘤的健康教育
颅内动脉瘤的健康知识普及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血管中的动脉发生异常扩张,形成一个囊袋样的膨胀,这种疾病常常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如果动脉瘤破裂,就会引起严重的脑出血,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和预防颅内动脉瘤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原因是动脉壁的结构异常或老化,也可能由动脉本身的优先位置引起。

此外,一些慢性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吸烟、肥胖、饮酒过度和一些遗传因素也可能增加颅内动脉瘤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预防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1.定期健康检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测量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以及进行脑部CT或MRI扫描等检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动脉瘤。

2.控制风险因素: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限制饮酒等,可以降低颅内动脉瘤的风险。

3.遗传咨询:如果家族中有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成员,建议进行遗传咨询,了解自己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4.避免过度用力:过度用力,如剧烈运动、举重等,可能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任何剧烈运动之前,应该咨
询医生的建议。

5.及早治疗:如果发现自己或家族中有颅内动脉瘤的症状或迹象,应该及早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但我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来降低发生风险。

定期健康检查、控制风险因素、遗传咨询、避免过度用力和及早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减少颅内动脉瘤的危害。

颅内动脉瘤知识讲解

颅内动脉瘤知识讲解

颅内动脉瘤知识讲解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在颅内动脉壁上形成的血管扩张,通常是由于血管壁上的结构异常或质量缺陷造成。

颅内动脉瘤可能会引起大量出血或破裂,导致脑损伤或死亡。

颅内动脉瘤可以根据其大小、形状和位置进行分类。

大多数动脉瘤很小,不会导致任何症状或问题。

但是,一些动脉瘤可能会增大,并引起头痛、眼部视觉问题、面部疼痛、眩晕、失聪或一侧身体肌肉无力等神经系统问题。

如果发现颅内动脉瘤,则应对其进行定期跟踪。

如果动脉瘤发生增大或变化,则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或介入放置装置进行治疗,以防止其破裂。

颅内动脉瘤的成因可能与一些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例如血管壁上的缺陷或问题、高血压等。

然而,并不是所有病人的病情都可以精确地确认成因。

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颅内动脉瘤,请向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并积极进行测试和检查。

唯有在确诊的情况下,医生才能为您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颅内动脉瘤科普宣传PPT

颅内动脉瘤科普宣传PPT
高血压、动脉硬化、家族史等因素会增加颅 内动脉瘤的风险。
年龄在40至60岁之间的人群更易受到影响。
谁会得颅内动脉瘤? 生活习惯的影响
吸烟、酗酒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能增加发 生动脉瘤的风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风险。
谁会得颅内动脉瘤? 性别差异
女性在某些年龄段比男性更容易发生颅内动 脉瘤。
何时需要就医?
急救措施
如果出现剧烈头痛、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拨 打急救电话。
及时救治可以大大降低死亡和后遗症的风险。
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
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预防 的关键。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血压、血糖、血脂测试,及早发现 潜在问题。
颅内动脉瘤科普宣传 谁会得颅内动脉瘤? 3. 何时需要就医? 4. 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 5. 治疗方案有哪些?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定义
颅内动脉瘤是指血管壁的局部膨胀,造成血管扩 张并可能影响血流。
这种膨胀可能会导致动脉破裂,造成脑出血,危 及生命。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类型
颅内动脉瘤主要包括囊性动脉瘤、侧支动脉瘤和 真性动脉瘤。
不同类型的动脉瘤其形成原因和风险不同。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发生机制
动脉瘤的形成常与血管壁的结构性缺陷、动脉硬 化、高血压等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发挥作用。
谁会得颅内动脉瘤?
谁会得颅内动脉瘤? 高风险人群
这可能与荷尔蒙变化有关。
何时需要就医?
何时需要就医?
症状
颅内动脉瘤可能在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但破裂后 会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脑动脉瘤分级标准5级

脑动脉瘤分级标准5级

脑动脉瘤分级标准5级
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它可以导致脑部出血,危及病人的生命。

为了更好地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医学界对于脑动脉瘤的分级采用了一套标准,共分为五个等级。

脑动脉瘤分级标准的一级表示脑动脉瘤直径小于3毫米,具有较低的破裂风险,一般不需要急诊手术,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二级表示脑动脉瘤直径在3-5毫米之间,具有一定的破裂风险,但相对较低,治疗方法同样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三级表示脑动脉瘤直径在6-10毫米之间,具有较高的破裂风险,此时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四级表示脑动脉瘤直径在11-25毫米之间,破裂的风险非常高,必须进行手术治疗。

五级表示脑动脉瘤直径超过25毫米,破裂的风险极高,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脑动脉瘤分级标准仅是对脑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大致估
计,不能够完全代替医生的诊断。

实际上,患者的具体情况往往需要
通过各种医学检查和分析才能够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对于脑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手术和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包括修补动脉瘤、缩小瘤体、置入架支撑等。

而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
药物控制血压,减少脑动脉瘤的高血压风险,以及进行定期的医学检
查和监测。

总之,脑动脉瘤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治疗。

由于疾病的破裂风险与脑动脉瘤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采用分级标准,以指导医生和患者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决策。

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全 脑 血 管 造 影 手 术
护理要点
术前准备: ① 术前遵医嘱安排患者进行全面的检 查,化验。给予 患者左侧上肢留置静 脉留置针。 ②禁食水:嘱术前禁食12 h,禁水4 h。 ③备皮:备皮范围上至肚脐,下至大腿 上1/3,两侧至腋中线,包括会阴部。 ④ 碘过敏试验:取造影剂1 ml缓慢注 入静脉,观察15~20 min。
全 脑 血 管 造 影 手 术
护理要点
术后护理: ① 穿刺部位压沙袋12h,同时 要观察有无出血、渗血情况。 ② 患肢制动24h(穿刺侧),严 密观察肢体的血运情况。注意 观察穿刺肢体的皮肤温度、颜 色及活动。 ③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瞳孔意 识的变化。
非手术治疗
• 1降低颅内压 静脉给予20%甘 露醇、甘油果糖、托拉塞米、速 尿等。 • 2控制血压,纠正血管痉挛 目 的是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再次出血。 应用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泵入。 • 3控制及预防癫痫的发作 口服 德巴金500毫克,2次/日,或持 续静脉泵入德巴金1200-2400 毫克/日。
5.防止颅内压升高:保持室内通风适宜, 防止因着凉而引起患者用力打喷嚏或咳 嗽,以免增加腹压及反射性的增加颅内 压而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指导患者有 效咳嗽,咳嗽严重者,遵医嘱给予镇咳 药或对症治疗。
6.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意识状态及 瞳孔等变化,尤其是血压的监测,防止 血压升高,降低血压为基础血压的2/3。
常规治疗 护理
康复
出院
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 护理要点
动脉瘤破裂前的先兆症状有头痛、眼痛、 脸痛、视力减退、恶心、颈部僵痛、腰 背痛等。动脉瘤破裂时可出现“裂开样 头痛”、呕吐、畏光、烦躁不安并伴有 意识障碍,可有短暂性血压升高,体温 上升至38℃左右。
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 护理要点

中国颅内动脉瘤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颅内动脉瘤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颅内动脉瘤治疗指南2023版引言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中国颅内动脉瘤治疗指南的概述。

这些指南是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和专家意见,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准确、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建议。

诊断1. 临床表现:颅内动脉瘤患者常常出现头痛、眩晕、视力障碍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颅脑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

分类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和解剖位置,颅内动脉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桑迪母癣型(Saccular):最常见的动脉瘤类型,呈梗阻状。

3. 动脉瘘型(Arteriovenous):由异常动脉和静脉通道组成。

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以下治疗方法:1. 外科手术:- 血管内手术(Endovascular surgery):通过导丝和导管进入动脉瘤,使用线圈或支架进行栓塞或修复。

- 外科开颅手术(Open surgical clipping):通过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颈部,阻止其血流。

2. 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动脉瘤破裂。

- 降压治疗:控制血压,减少血管壁的压力。

3. 影像学监测:- 定期进行颅脑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观察动脉瘤的大小和形态变化。

随访与预后患者在治疗后应进行定期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瘤的类型、大小和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

结论中国颅内动脉瘤治疗指南2023版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最新的治疗建议和指导。

根据动脉瘤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外科手术、药物治疗或影像学监测等治疗方法。

定期随访和评估预后有助于治疗效果的监测和并发症的预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约40%患者动脉瘤破裂前可有如下征兆: 剧烈难耐的头痛 恶心、呕吐 颈项强直 视物模糊或复视 畏光 意识障碍或昏迷

临床表现


可根据出血位置不同而表现不一。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 剧烈头痛,这种头痛是瞬间、从未经历过的犹如晴天劈裂 样的剧烈头痛;脑出血包括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和脑 室内血肿,共同表现表现为高颅内压、意识障碍、偏瘫。 其它表现包括: 1、局灶症状由瘤体压迫的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症状。 ⑴动眼神经麻痹:其表现为病侧眼睑下垂,瞳孔扩大,光 反应消失,眼球固定。在后交通动脉瘤中有30%-53%病 人可出现病侧动眼神经麻痹;⑵偏头痛;⑶单侧眼球突出; ⑷视野缺损:多发生于大脑前交通动脉瘤,表现为病侧不 同视野缺损,大型动脉瘤可使病侧视力完全失明。

影像检查

3.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A敏感性和 特异性相同于CTA,动脉瘤>6 mm 敏感性 >95%,动脉瘤<3 mm 不易发现,动脉瘤 <5 mm 敏感下降到 56%。现在多用于妊 娠期妇女的检查。
影像检查
4. 脑血管造影(DSA):能显示动脉瘤的 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囊内有无血栓 ,动脉痉挛程度和侧支动脉供应情况,并 可动态以及三维重建是决策治疗方案的主 要依据,目前仍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 。 DSA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危险性:对比剂的用 量较多,易出现不良反应;检查时间较长 ,且只能显示血管内部情况,不能直接显 示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变化,同时增加了 医患的辐射剂量。Biblioteka 诊断并发症

1.脑血管痉挛 2.动脉瘤破裂出血
3.颅内压增高

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严重 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占约30%~50%。发生 率与出血后的临床病情呈正相关。常发生 于邻近载瘤动脉主干上。大多在出血4d后 发生,持续10~15d消退
治疗原则

动脉瘤的治疗取决于
形态和大小
形态:大致分为囊状(球形、葫芦形、漏 斗形)梭形及壁间动脉瘤。 大小:按直径大小分为四类 小动脉瘤: 小于0.5cm 一般动脉瘤: 大于0.5cm小于1.5cm 大型动脉瘤: 大于1.5cm小于2.5cm 巨大动脉瘤: 大于2.5cm

病因

1.先天性动脉瘤 最为多见,占80%~90%,大多呈囊状。 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动脉分叉处,此处与动脉中层最薄 弱而又承受血流冲击力最大有关。 2.后天因素 与动脉硬化有关,称为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占10%~18%。 3.感染性动脉瘤 又称霉菌性或细菌性动脉瘤,占 0.5%~2.0%。 4.外伤性动脉瘤 又称假性动脉瘤,占0.5%左右。
支架(Stent) +线圈(Coil)
非手术治疗
适应征
①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病情的趋 向不明确; ②病情严重的病例不允许作开颅手术,或 手术需延迟进行; ③动脉瘤位于手术不能达到的部位; ④拒绝手术治疗或等待手术治疗的病例。

具体措施

①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头部可稍抬高; ②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瞳孔及意识的 变化; ③加强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 ④用导泻剂防止便秘; ⑤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按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进行; ⑥血压过高的患者适当用降压药物,必要时给予控制性低 血压; ⑦止血剂和抗纤维蛋白酶制剂的应用; ⑧抗脑血管痉挛的治疗; ⑨防治脑积水的措施。

诊断

本病诊断较易,如突发剧烈头痛及呕吐,面色苍 白,冷汗,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血性脑脊液或头 颅CT见颅底各池、大脑纵裂及脑沟中积血等。少 数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头痛等临床症状不明显, 应注意避免漏诊,及时腰穿或头颅CT检查可明确 诊断。
诊断
2 必要时DSA
1 首选CTA
3 危重病人仅根据CT拟诊
临床表现


2.出血症状:动脉瘤破裂后多数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症状,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 抽搐等,之后可发展意识障碍、昏迷、偏瘫等。部分患者 可突然昏倒、深昏迷、迅速出现呼吸衰竭,甚至于几十分 钟内死亡。其死亡率高达30~40%。 部分动脉瘤破裂前有诱因,如用力、咳嗽、大便等。部分 可无诱因。 未治疗的破裂动脉瘤大部分还会再次出血,且往往比上一 次出血更严重,危险性更大(死亡率高达70~80%),故 对已有出血史的动脉瘤应积极治疗,防止再出血。
病人的身体状况 动脉瘤的大小及其解剖位置 外科医师的手术能力 手术室的设备水平


对症治疗 三降(降血压、降颅压、降体温) 两抗(抗血管痉挛、抗感染) 一引流(脑室引流或腰大池引流) 病因治疗 开颅手术 血管内栓塞
治疗

手术治疗 血管内栓塞术 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3.脑血管痉挛所致脑缺血: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 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脑血管痉挛,严重脑血 管痉挛可造成脑缺血,如脑梗塞。其发生率约占 21%~62%,其中34%~46%的患者出现神经系 统病理体征。
影像检查
1.头部CT:可显示动脉瘤钙化和蛛网膜下 腔出血,还可显示有无颅内血肿、脑梗塞、 脑血管畸形及脑肿瘤,并根据颅内出血判 断动脉瘤部位,是诊断SAH的首选方法。 2. 头颅MRI(磁共振成像)是有压迫症状 或无症状患者首先检查的方法。
目的

①防止或减少动脉瘤出血的机会;

②保证正常的脑血液循环,尽可能不发生 脑缺血性神经功能保碍。
颅 内 动 脉 瘤 术 中 模 拟 图
血管内栓塞术
概念

属于介入治疗方法,采取经皮穿刺股(或 颈)动脉,插入导引管,再经导引管插入 微导管(如Magic-BD2L、Tracker-10或18) 至动脉瘤内或载瘤动脉,经微导管送入栓 塞材料(如球囊、微弹簧圈),将动脉瘤 或载瘤动脉闭塞的方法。
颅内动脉瘤 Aneurysm
概述

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 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 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 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 因。病因尚不甚清楚, 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 大部分。任何年龄可 发病,40-66岁 常见。80%发生于 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脑底动脉环 (Willis环)
Willis环

连接大脑半球前循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大吻合 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侧枝循环最充分的供血来源 组成:前交通动脉(AcoA)、双侧大脑前动脉近侧段、颈 内动脉分叉部、双侧后交通动脉(PcoA)、基底动脉顶端、 双侧大脑后动脉近侧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