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派作家群中的沈从文【开题报告】
沈从文与“京派”“海派”之争

沈从文与“京派”“海派”之争“京派”是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30年代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是强调宽大、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
京派小说大都疏离政治,与政治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看重人生,关注平民性,追求静穆的艺术境界。
京派把人生看得大于时代,把时代称作狭义的人生,他们避开时代生活激流面前文学的政治选择,转而采用观照理想人生的文化选择,使得他们的缺乏政治批判力的小说,具备了文化批判的一定深度。
如京派小说针对现代道德沦丧而发的对传统道德、民间道德的呼唤,以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为标准,对农村、市井、知识阶层生活进行的厘定,就充满了博大的文化审视态度。
京派小说普遍富有平民性,他们对普通乡民、市民的平凡生活方式表现出特有的关注,对俗人俗物表现出特有的热爱与亲近。
然地染上了保守的色调。
海派是指区分于鸳鸯蝴蝶派的拥有“现代质”的海派,是指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打量上海,用现代上海人的口气讲述上海故事的文学流派。
初期海派小说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世俗化、商品化倾向。
初期海派小说注重商业化,以赚钱为目的。
他们往往以迎合市民的口味而拉开与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流文学的距离,单纯地描写市民的衣食住行,平庸世俗。
第二,性爱小说成为初期海派作家的主要创作倾向。
海派作家的性爱小说,有反映现代青年婚恋的一面,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不乏民主精神。
但他们更多的情爱小说格调不高,往往在他们所追求的爱情幸福之中,夹杂着旧的贞操观念及卑琐的占有欲等陈腐意识,有的甚至粗制滥造,低级庸俗。
第三,注重小说形式的创新。
初期海派作家能够熟练地运用晓畅流利的白话语言,注重性心理的描写,有的还尝试运用心理分析手法,变换叙事切入的角度,这都表现出初期海派作家的探索精神和先锋性。
它为第二代海派作家的登场准备了条件。
新感觉派在第二代海派时期,上接20年代末张资平、叶灵凤等的性爱小说的余绪,下连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都市传奇,是海派承上启下极为重要的阶段。
开题报告 (15)

江大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暨提纲学号:9179304692 姓名:孙文萍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指导教师:刘莉论文题目:论沈从文《边城》作品中湘西世界的真善美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选题的目的:对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作品中体现湘西世界的人文风情、艺术特色以及真善美特点具体表现进行探讨和分析,为人们更加了解《边城》以及沈从文笔下的理想“真”与“爱”奠定坚实的基础。
选题的意义:对于沈从文笔下的作品体现湘西世界的理想人性,前人研究比较少,而且对于沈从文来讲,《边城》是最具影响力、最能体现人性美的杰出作品,本文对于沈从文的《边城》作品介绍、作品艺术特色分析以及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出发,以人性为主线,为人们了解沈从文理想中干净纯粹、朴实以及带有浓郁人性美的湘西古城提供帮助,对后世人们研究沈从文及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理想人性有现实意义和影响。
二、该题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国内外对于沈从文的研究比较多,对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资料也比较多。
鲍明辉(2018)、潘婷(2018)、刘世婷(2018)、程远碟(2017)等人在其研究中重点对《边城》作品中对其介绍、艺术特色以及人性美体现等进行了分析,指出在《边城》中对人性中的亲情、爱情、邻居人情等之美表现地淋漓尽致,对“真”、“善”、“美”解读比较深刻,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艺术境界非常高。
笔者亦是以此为主线路,展开对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作品中体现湘西世界的真善美进行研究,但是因为篇幅有限,所以在刻画人物真善美的全面性方面有所不足,未来还需在此方向上继续努力。
三、选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创新之处选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三个:第一,《边城》的叙事脉络;第二,《边城》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文学特色;第三,《边城》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湘西世界的“真善美”所在。
四、内容提纲一、沈从文的《边城》介绍1、《边城》作品的背景2、《边城》的叙事线路3、《边城》的情感表达二、沈从文《边城》作品中的文学特色1、“爱”与“美”的理想人文境界2、“善”的理想艺术塑造三、沈从文《边城》作品中湘西世界的真善美体现1、情感之“真”美体现2、牧歌式的“善”美体现结论五、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写作过程中在搜集资料时遇到点困难,因为许多文献对于“真善美”的研究都比较主观,研究人性美的资料很多,资料有限很难借鉴。
论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开题报告】

论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论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别具个性的小说大师。
沈从文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在题材选择方面,留有鲁迅“以乡土回忆为题材小说”的影响;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流露出缺少人间温暖的孤独者的人生叹息是—种郁达夫式的内心苦闷的抒写。
国内外对沈从文的研究不胜枚举,涉及范围广阔。
一直以来,吉首大学作为沈从文故土的学校,对沈从文的研究有着一份特殊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沈从文研究专家、沈从文先生的同乡凌宇所著的《从边城走向世界》在当时国内外沈研学术界所引起的极大反响,20世纪末国家权威新闻机构发布新闻:“新华社长沙十月十九日,湘西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日前宣布,该校将建立一个国际沈从文研究文献中心。
正在建设的这个研究中心是目前中国惟一的一个沈从文研究中心。
”这条新闻无疑又把吉首大学与沈从文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
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向城国教授的《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沈从文与湘西》更是为研究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吉首大学汇聚了一大批沈从文研究方面的学者,经过一番审视与回味,我们不难发现:沈从文研究与吉首大学密不可分,吉首大学的沈从文研究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之势,是沈从文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文学)【圣才出品】

第6章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京派”的特征
1.“京派”的概况
(1)定义:通常所谓“京派”,是指19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2)“京派”和“海派”之争
①1930年代初,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发生了一场论争,当时双方互相攻击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苏汶,后来又加进了鲁迅等人。
其实所谓“京”“海”之争,多少也有文人的意气和派性在里边。
②有些论者认为当年的“京”“海”之争,看似偶然,却从根本上反映了1930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在文学中的体现。
2.“京派”作家群的共性
表6-1 “京派”作家群的共性
3.“京派”作家的代表
表6-2 “京派”作家的代表
考点二:沈从文的“角色认知”及其两个文学世界
1.沈从文的文学理念
(1)沈从文既反对将文学纳入商业的或政治的功利圈,也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他有自己的文学理想,也看重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2)沈从文相信文学的功能不止于社会道德的观照,更在于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沈从文看来,所谓“生命的明悟”,“明白人生各种形式”,“激发生命离开一个动物人生观”,正是文学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2.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表6-3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考点三:《边城》细读
1.《边城》的艺术特点
表6-4 《边城》的艺术特点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
表6-5 沈从文的文学贡献。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美学风格研究的开题报告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美学风格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以小说为主要创作形式,在其广泛的小说作品中,湘西小说是其中的重要篇章。
湘西小说不仅展现了湘西地区的历史、地理、民俗和风情,同时也呈现了沈从文独特的美学风格。
因此,对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美学风格进行深入探究,对于推动沈从文文学研究、深入理解沈从文小说的创作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美学风格,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梳理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2、分析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美学价值和审美体验;
3、探究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文学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4、剖析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修辞和语言运用。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相结合,首先对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梳理,掌握其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然后结合文本分析技术,分析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表现手法、艺术特点、艺术修辞和语言运用,深入研究其美学价值和审美体验。
四、预期研究成果及意义
通过对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美学风格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沈从文文学的独特魅力,掌握其美学思想和创作流程。
同时,本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沈从文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创新发展。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简介
◆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 湘西凤凰县人。
◆ 1923年起以“休芸芸”等笔名发表作品,创 作四十余部作品集。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创造 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
◆ 短篇小说结集:
《龙 朱》 《虎 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 《主妇集》等
人物内心情绪与作者人生感慨的对照性排列
人物的内心情绪
◆翠翠孤独感 ◆老船夫不为人理解
老船夫的内心隐忧 翠翠与傩送对命运 主观上的自主把握
《边城》中碾坊 白塔的坍塌 白塔的重修
作者的人生感慨
◆ 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岁月中,被视为“化外之民” 的野蛮人,及其所遭遇的被歧视、压迫、屠杀的命运 ◆ 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感 到的受压抑
三、关于沈从文研究
(一)1930年代 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期,评论意见不一, 影响较大值得参考的有: ◆ 苏雪林《沈从文论》 ◆ 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二)1940年代
◆ 巴人、郭沫若、冯乃超等都曾写过批评沈从 文的文章。
◆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指斥沈是“一直是有 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是“桃红色” 的文艺家。
◆ “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 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
(2)《从文自传》
叙述自己从保靖去川东时路上所见: “这一次路上增加了我新鲜经验不少,过了些用木 头编成的渡筏。那些渡筏的印象,十年后还在我的 记忆里,极其鲜明地占据了一个位置。”
(3)《水 云》
“一面让细碎的阳光洒在纸上,一面将我某种受压 抑的梦写在纸上。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 青岛崂山北九水看到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 必然,一面就用身边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 朴式样。”
第四讲:京派及其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沈从文城乡对立的文化品格
沈从文是一个始终怀有单纯明晰而又坚定执著 人生信仰和理想追求的作家;
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由,向往真善美的人生境 界; 带有原始意味的湘西文化,培养了他独特的文 化观念,一种以“人与自然契合”为核心的文 化观念; 他认为,自然是人性的本体,只有合乎自然与 自然浑然同一的人性,才是健康、健全优美活 泼自由自在的人性,这种人性只存在于湘西乡 土文化形态之中。
京派作家的创作在美学上表现为追求一种“和谐” 的审美理想,这种“和谐”的审美理想在很大程度 上承受了东西方古典美学精神,这与他们不偏不倚 的人生态度、笃厚通达的文化性格及人性美、人情 美的文化理想是完全一致的;
他们既可以从容地以文学介入社会人生的改造,也 可以潜心地把玩文学艺术; 这种美学意识表现在文学创作方法和文体建构上, 便是将艺术与生命并重,生命形态不愿受束缚,这 使他们的小说多具抒情性、淡化故事情节、趋向散 文化、生活化,京派小说有时有人物无故事,有时 甚至连人物也没有,近似随笔或散文,信笔写来, 不事雕琢。
群体特色群体特色京派作家大都为文人学者他们共处于北平文化古城和京派作家大都为文人学者他们共处于北平文化古城和校校园文化园文化氛围里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心态表现为与时代氛围里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心态表现为与时代政治保持较远距离强调文学独立品格追求文学的纯正趣政治保持较远距离强调文学独立品格追求文学的纯正趣强调文学的非现实功利既不趋新求奇亦不迎俗媚众在强调文学的非现实功利既不趋新求奇亦不迎俗媚众在时代变革中始终持从容矜持的学人风范和对艺术虔诚的文时代变革中始终持从容矜持的学人风范和对艺术虔诚的文人风度
相反,堕落的现代都市文明只会滋养病态人性;
从乡土文学到京派文学——浅论沈从文的文学史意义

从乡土文学到京派文学——浅论沈从文的文学史意义
沈从文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家,他的文学史意义十分重要。
他的文学道路从
乡土文学发展到京派文学,在发展中对中国文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沈从文出生在湖南湘乡,他先后游历广东、浙江、安徽等地,曾在深圳育英中
学读书,培养了他深厚的文人情怀。
他笔下乡土文学,细腻描绘了湘乡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他的乡土文学具有浓郁的乡土情怀,对当时的中国乡土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后,沈从文走上京派文学的道路,他的文学兼具乡土情怀与京派思想,他的
文学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他把乡土文学与京派文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沈从文的文学史意义不可忽视,他的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条从乡土文学到京派
文学的文学路径,使中国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他正是基于此,才被誉为“文学界的传奇人物”,把中国文学发展推向了更高的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论京派作家群中的沈从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19世纪30年代,有一批活跃于北京的作家,他们坚持自己的“人生派”和现实主义风格,被称为“京派作家”。
京派文人以“地道的文人”自居,把目光投向纯粹的艺术。
他们远离了当时的经济中心上海和政治中心南京,有一个极其宽松自由的生活空间。
京派所显示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在工业文明不断渗透的年代,中国的宗法社会急剧变化,京派作家专注于这一变化,突出描写乡村世界的美好和恬淡。
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因为他们坚持文化的保守主义,避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直接的文学功利。
京派既排斥“极端的现实主义”,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另外,京派小说也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沈从文的《八骏图》和《顾问官》就是典型的例子。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代表,很大程度上受鲁迅乡土文学的影响。
沈从文对故乡的依赖以及对它回忆性的文字占据着他文学创作的绝大部分地位。
城市对于他而言,只是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没有多少实际情感在它的里面。
所以本文将强调,沈从文不仅站在乡下人的视角审视了都市世界,也有作为京派小说的代表人以现代知识理性的角度和立场回望湘西世界,并通过对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双重批判,试图探索民族文化的重铸。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30年代的苏雪林的文学批评素以刻薄著称,但她的《沈从文论》很敏锐地看到了作家的理想,她因不屑作家“玩手法”而对沈从文评价不高,主要还在于她与作家的距离太近,既无法看到作家的创作全貌,也很难预测到那种富有单纯的美的文体会由此形成一个抒情小说的创作潮流。
而刘西渭(李健吾)与沈从文同是京派作家,对沈从文的创作风格以及各种套路都一清二楚,因此,即使是随
意点评也八九不离十。
郭沫若的观点其实并不是他自己的个人观点,因此,当他在《斥反动文艺》中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的”反动作家后,沈从文也就在劫难逃了。
而他的这一观点,不仅影响了沈从文的前程,而且也影响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史研究。
50年代,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的观点虽然现在看来已经陈腐不堪,但在当时仅仅是提一提沈从文的名字也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更何况他竟然还敢于肯定他的“文字是优美的”。
其实,即使是其他的一些批判性的话语,也是很有一点技巧的,特别是诸如“以趣味为中心”、“原始性的野蛮的力量”、“幻想”、“对过去的时代寄予了一些怀恋”等,对于钟爱文学的读者来说,都是具有诱惑力的字眼。
到了80年代凌宇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不仅结束了人们在沈从文研究中过于纠缠于作家的思想价值的倾向,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发掘了沈从文作品的审美价值,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那些在现代文学史上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作家和流派的认识。
如今王晓明的《沈从文:“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不再像80年代的沈从文研究那样一味地惊喜或截然地反感,而是将倍受人们称赞的沈从文文体与常常被人们遗漏的沈从文的创作心态结合在一起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沈从文作品的艺术得失,而且也有助于理解沈从文的“两个世界”的矛盾统一,正是90年代沈从文研究进入一种沉稳状态的代表。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位个性独异、成就卓著并早已蜚声中外文坛的著名文学大师。
他以湖南湘西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而闻名于世,同时,也创作了许多都市题材作品。
凭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直觉和艺术敏锐,他将艺术触角延伸到现代中国城乡两大社会区域,这相对于仅以乡土或仅以都市为题材的小说家们而言,无疑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景观。
但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
因,他被迫在40年代搁笔,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转而从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开始进而影响到国内的“沈从文热”,才使得人们重新发现和审视沈从文。
沈从文以独特的审美眼光观察着这个世界,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美学追求构筑了一个美丽的文学世界——湘西世界。
由于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创作特色十分鲜明,成就非常突出,放其湘西小说尤获研究者青睐。
许多研究者聚焦于此,从文化和文学的角度探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取得了极丰富的研究成果。
而其派别“京派”也同样引人注目,对其“京派”的研究,论者也不遗余力。
当然,对沈从文以及其在京派作家中的影响的综合研究,也是沈从文研究的重要领域.不过,一些学者对沈从文小说的研究,大都将注意力放在其“都市世界”和“湘西世界”的“对立互参”关系上,并未审视当时京派小说对其的影响。
例如凌宇认为,沈从文的创作就是在城市与乡村两个世界的对立中构建而成的。
一面是“城黾人”在“现代文明”束缚下形成,并集中体现在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们身上的民族劣根性——庸俗、虚伪、自大、怯懦、自私,一种人格的“扭曲”;一面则是植根于湘西古老民族文化土壤的朴素的人性美,洋溢着勇敢、雄强、诚实、热情的生命活力,一种“人与自然契合”的产物。
正是在这两相对照的基础上,建立起人生的价值估量。
李俊国认为,沈从文对都市人性的指斥,对都市“文明”的怀疑与批判,这种写作姿态在现在中国作家中,最为激切最为鲜明。
在现代都市社会面前,沈从文有如“斗士”,横刀立马,与之紧张地对峙,并长期地从事着都市文明颠覆与批判。
赵园认为,沈从文的小说中有两个“相互参照的世界”,两种文化相互发明,每一种后面都隐藏着另一种:“城市文化”使“湘西文化”具有了理想化的形态,而“湘西文化”则使“都市文化”真正呈现出病态。
他们都认为,沈从文是单维度地用湘西作为衡量美好世界的标准来对立反衬都市世界的丑恶。
但是,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沈从文小说中都市世界和湘西世界并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善一—恶、美——丑对立的两极世界,更应该被认为是互动的两个世界。
在沈从文所生活的大都市里既有有上等人不断沦丧的道德、不断萎缩的生命力和他们不断被物化的欲望,也有继承了湘民精神气质的都市新生代。
同样,湘西世界里既有自然合一的生命形式、至善至美的人间真情和富有活力的强悍生命力,也存在着乡土乐园逐渐消逝的隐患和缺少知识理性引导的蒙昧人生。
这不但是沈从文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京派小说家们所要追求的。
所以本文将研究沈从文站在乡下人的视角如何去审视都市世界,如何以现代知识理性的角度和立场回望湘西世界,以及其中的种种跟京派文学之间的联系。
本文主要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京派的形成及其文学主张,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1、京派的定义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文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哪些?
第二部分主要说明沈从文与京派的渊源,从两方面展开论述:一是沈从文如何与京派结缘,二是其文学主张与京派的异同;小说创作的文学主张。
提到京派的文学主张,必然要例举一些京派主要作家的理论主张,如:师坨、废名、梁实秋(永恒的人)等,然后分析沈从文的理论与他们的理论之间的相同性与不同性。
正是这群作家共同丰富了京派小说的文学主张。
第三部分结合一些作品展开分析,主要说明沈从文创作中有哪些理论与京派想吻合,其中说到他笔下的湘西世界的女性,充满人性与无功利性,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与他跟京派有何关系?并从五个关键字:女性、爱情、婚姻、性、农村,分别说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跟京派的理论主张有分不开的关系。
京派文学促进了沈从文作品的这些特性的形成。
第四部分是分析沈从文的《八骏图》等批判城市文明的小说与京派的文学主张是否相悖。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2010年9月前确定选题,检索文献;
2010年12月前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
2011年2月上交论文初稿;
2011年4月论文修改和完善、定稿;
2011年5月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⒈沈从文:谈自己的创作,1980年4月
⒉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J],文学评论,2002年
⒊王路:粱实秋忆沈从文[A],沈从文评说八十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
⒋姜宁、赵晓林:京派的文化选择——以沈从文、废名的创作为例,2009年
⒌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6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⒍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⒎许道明:《京派文学的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
⒏黄健:《京派文学批评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
⒐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⒑赵园:《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
⒒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长沙:岳麓出版社,2006年
⒓废名:《废名作品精选》[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⒔朱伟:浅谈京派小说对人性的追求[J].文学教育(上),2010年
⒕李健吾: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边城——沈从文先生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⒖卞地诗:京派小说的美学追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