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与酒神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词与酒神精神
摘要:本文尝试着从比较文学的视野和角度观照,来探析苏轼
及其诗词中高扬的生命意识、追求自由以及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
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等为特质的酒神精神。
关键词:苏轼诗词酒神精神
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
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
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
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
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酒神
精神是一种人性上的绝对自由,又是一种生存上的委琐,是一种纯
粹的精神世界,又是对悲剧世界一种戏剧性质的逃避:(《尼采酒神
精神研究》)而在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的诗
词中,以高扬蓬勃的生命意识、悲剧精神,以及表达对自然和命运
之热爱与抗争相交织的情绪为主要特征的酒神精神也无所不在。
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一种天上人间时空相接的感觉,渴望能获得永
恒的生命与自由,或是作飞天之想的词人或是自己心目中的酒神,
心灵间失意而又苦闷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绪,而是能在一切人心中
找到的悲天悯人的一种大痛苦与大悲哀。
因“乌台诗案”,贬谪至黄州(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元丰七
年(1084)四月)“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的东坡居士,
其词更是跳出了世俗生活的框囿,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的
思想即是酒神精神的精髓的所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苏轼这首词一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曰“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曰“一蓑烟雨任平生”,一曰“也无风雨也无晴”。东坡的潇洒无
畏以对世间的一切价值进行否定和彻底忘却了人生意义为代价。苏
轼心里的重重枷锁纷纷落地、精神得以自由飞扬。
余秋雨先生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
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
开来的壮丽对话。”于是,他来到了黄州的赤壁矶,据说是三国赤
壁之战的古战场,实际上到今一般人都认为那场惊心动魄之战是在
湖北蒲圻打的。可哪里由得这位戴罪立功的人去考证、去选择呢?
现在的苏东坡需要的是找到一个表露心迹,抒发抱负的承载。这“赤
壁矶”,便成了他思慕英雄,渴望建功的承载。因此,一发而不可
收,写出了那代表苏轼词风的杰作《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zūn)还酹(lèi)江月”的诗
句中一位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但对得起天地良心的智者在抒
怀激越。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
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
当代著名学者李泽厚《美的历程》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苏一生
并未退隐,也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
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
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
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
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
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扰究竟有何目的和
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
又要深刻一层了。”则从另一角度印证了苏轼诗词中所蕴涵含的酒
神精神。
与不可逆转的命运进行不屈不挠的徒劳抗争的悲剧人物东坡居
士在其30多年的仕途生涯中,几经大起大落,曾三次在朝廷任高
官,三次遭贬,而后两次遭贬处正是当时“蛮貊之邦,瘴疠之地”
的岭南,流放罪臣之所。苏轼这段人生经历通常被人称为岭海时期。
在岭海时期,苏轼的物质生活极端的贫乏。他在给王定国信中谈到
当时的境况时说:“某到贬所半年,凡百物粗遣、住一个小村院子、
煮糙米饭吃、便过一生也得”(《与参寮子》)。他在自己的诗中也一
再写到:“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和陶归田园居》)“未敢扣
门求夜话,时叨送米续晨炊。知君清傣难多辍,且觅黄精与疗饥”
(《答问循州》)“可怜邓道士,摄衣问呻吟”(《次韵定慧钦长老见
寄八首(并引)》)……
而在这样的虚无面前对人生不得意的超越,更飘逸着一种酒神
气质。如《鹧鸪天》词云:“村舍外,古道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东坡》诗云:“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浣溪沙》
词云:“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而后来在被贬海南时,
他索性把这种酒神精神化作实际行动了:头戴大瓢,冒雨行歌田
间……苏轼的超脱是真正的超脱,是超脱了超脱的超脱。
酒神精神的巨翅在苏轼及其诗词中从未停止过激情的扇动。
参考文献
[1]李厚泽.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2]孔凡礼校点.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孔凡礼校点.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
作者单位:
山西国土资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