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物特产:漆器欣赏
“墨朱流觞——楚汉漆器之美

“墨朱流觞——楚汉漆器之美摘要:漆器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产物,至汉代,漆器达到了鼎盛。
漆耳杯的出现到大规模的生产和制作在汉代达到了空前的盛况。
本文选用漆耳杯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同时针对楚汉年间具有典型代表的漆耳杯进行分析。
从它的实用、造型、纹饰等方面深入研究,立足在漆耳杯运用现代美学原理,探索漆艺发展方向。
关键词:漆耳杯;实用美;造型美;纹饰美漆耳杯,漆和耳杯。
漆是一种天然的涂料,耳杯,中国古代饮酒的器具,因两侧各有对称且便于手持的器耳和椭圆形杯口,故称耳杯,也有文人士大夫称其为“羽觞”。
漆耳杯不管是从选材到制作方法、从造型到纹样等,对我们今天的漆艺的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对我们学习传统漆文化和漆艺术有间接性的帮助,同时它的设计思维和技术手法也推进了工业社会的发展。
一、楚汉漆器之漆耳杯从出土的汉初漆器来看,大部分漆器以生活日用型为主,其中以漆耳杯的数量居多,在制作上工艺精湛,器皿造型上圆润贯通、稳定和谐,装饰纹样上飞扬流动、神秘浪漫。
漆耳杯作为一种器物,以其朴实无华的外表、不张扬实用的性格隐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表达了人们对漆艺美学的认知和需求。
二、漆耳杯“三美”1.材美工巧的实用美.漆耳杯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我们生活的需要所致,也代表了我们当时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个东西,它能给人带来方便,它便是有价值的,价值的实现,正是美的体现。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说过:“任何一种东西如果它能很好的实现它的功能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
”楚汉时期的漆耳杯可以说是生活中的艺术。
常言道,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漆耳杯的出现就是因为生活所需,而它的存在,恰恰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那么的美。
纵观发掘出土的漆耳杯,数量之多,保存完好的层面来看,还得得益于当时的漆树种植数量之多,漆树的大量种植不仅促进了当时农民的收入,同时还使得漆器有足够的原材料来支撑,这种两者兼得的局面为发展漆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漆器工艺品大全

漆器工艺品大全漆器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漆器工艺品已经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漆器工艺品,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瑰丽而精致的艺术世界。
1. 雕漆屏风雕漆屏风是漆器工艺品中的瑰宝,它融合了雕刻和漆画的技法,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雕漆屏风的制作过程非常繁复,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艺人们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幅精美的雕漆屏风。
其形状多样,内容丰富,充满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2. 漆器餐具漆器餐具是漆器工艺品中的常见品类之一,备受人们喜爱。
漆器餐具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设计,还有优良的使用性能。
它们通常由木质或金属质地的器具经过涂漆而成,不仅可以提升用餐的质感,还能防止食物受到污染。
漆器餐具的制作工艺精湛,每一件作品都经过精心设计和精细加工,是高品质生活的象征。
3. 漆器文具漆器文具是漆器工艺品中的精致之作,它结合了实用性和艺术性。
漆器文具通常采用质轻、质坚的木制作底材,通过多道工序的施漆和雕刻,使文具具有独特的外观和手感。
漆器文具的款式繁多,可以是笔筒、印章、文盒等,每一件都蕴含着作家的智慧和艺术创作的精华。
4. 漆器壶漆器壶是漆器工艺品中的杰作之一,它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
漆器壶常常以自然界的元素为主题,如花卉、动物等,通过雕刻和绘画的手法,将这些元素生动地展现在壶体上。
漆器壶采用的漆料是纯天然植物漆,富含有益身体健康的成分,因此使用漆器壶泡茶具有独特的味道和健康的效果。
5. 漆器屏风漆器屏风是漆器工艺品中的艺术品之一,它不仅可以作为屏风使用,还可以作为装饰品放置在室内。
漆器屏风通常以纸本或木质为基材,通过施漆和雕刻的工艺来进行装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漆器屏风的造型多样,题材广泛,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
以上所介绍的漆器工艺品只是冰山一角,漆器工艺品还有许多其他品类,如漆器壶、漆器盘等。
漆器的介绍

漆器的介绍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凝聚了无数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漆器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经历了无数代匠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它的原材料主要是漆树的树液,经过采集、加工和调制,再结合木材、金属、石材等辅助材料,经过多道工序,完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漆器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准备材料,其中漆树的树液是重要的原料之一,需要在特定的季节和环境下采集。
其次是制作器型,根据设计师的构思和要求,将木材或其他材料制作成所需的器型。
然后是上底漆,通过多次涂刷、砂磨等工序,使器型表面光滑平整。
接着是绘画和雕刻,漆器上的图案和纹饰是匠人的创作之精华,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需要经过精心的构图和绘制。
最后是上面漆和打磨,通过多次涂刷漆液和打磨,使漆器表面呈现出光亮如镜的效果。
漆器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实用性。
它耐磨、耐酸碱、耐高温,能够长期保存和使用。
同时,漆器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能够保护食品和其他物品的卫生安全。
因此,在古代,漆器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用品、礼品和宗教仪式等方面。
漆器的种类繁多,有漆盘、漆碗、漆盒、漆杯等,每一件漆器都是匠人精心打造的艺术品。
漆器的图案和纹饰多种多样,有的以山水为主题,有的以花鸟为主题,还有的以人物为主题,每一件漆器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漆器的制作工艺需要匠人们细心、耐心和热爱,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把控和精湛的技艺。
在这个工艺中,匠人们不断追求完美和创新,使漆器的艺术价值得以传承和发展。
漆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精美和独特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成为了研究和收藏的热门对象。
通过欣赏和研究漆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保护漆器这一瑰宝,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中国传统工艺的美丽。
揭秘漆器|冷门的珍宝

揭秘漆器|冷门的珍宝文 | 小火文玩寄卖漆其实离我们很近,日常生活中经常的用到,门窗的油漆、汽车的车漆、刷墙的油漆、手机背后的钢琴漆……但是,一谈到文玩收藏中的漆器(大漆),大部分朋友还是十分陌生的。
今天开始,来侃侃漆器,且听小火娓娓道来!一,什么是大漆?大漆也叫生漆,是漆树在受伤的时候流出的树汁,是纯天然的漆,我们今天用的漆都是化工漆。
如今在收集大漆的时候,经常用到“割漆”这个词。
割漆的过程非常的艰苦,也有很多讲究,需要很多经验。
天然大漆在没有干透的情况下,皮肤敏感者不小心碰到非常容易过敏,奇痒无比,甚至会溃烂,再有生漆的味道也比较呛人。
因此,不论是割漆还是雕漆,都是一个非常艰辛的工作。
大漆是胶状粘稠的液体,成语如胶似漆就是对大漆最生动的描述。
古时候做木器家具,也有用大漆代替胶,将大漆直接灌入榫卯结构中,称为“万年牢”。
天然大漆颜色呈褐色,刷的层数多了,就成了黑色,成语漆黑一片也是对大漆形象的描述。
红漆为大漆加朱砂,其他颜色的大漆则添加其他成份的东西调成黑、黄、绿等颜色。
二,大漆的前世今生目前公认最早的漆器,发掘于河姆渡文化,证明中国是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并使用漆的国家。
大漆在最早期,是利用大漆的防腐功能,干透的大漆耐腐蚀性非常强,可以增加木制器皿的使用寿命。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由于瓷器的快速发展,大漆渐渐转化为装饰功能。
漆层越来越厚,颜色也越来越丰富,工艺越来越复杂。
生产成本低的瓷器大放异彩,漆器慢慢转变为王室贵族身份的象征、馈赠的国礼、案头赏玩器物。
如今,日本正仓院仍旧完好保存着很多唐代中国的漆器制品,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三,漆器的胎漆器的胎多种多样,有金银胎、铜胎、珐琅胎(景泰蓝)、瓷胎、木胎、葫芦胎、胶木胎,乃至无胎(脱胎)。
漆器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工期长,相对成本较高,多为宫廷、官宦、富贵人家的用器,使用金银制胎也是极尽奢华。
注:瓷胎大漆盒清宫造办处记载,雍正年间皇帝下旨景德镇烧造“将有里釉无外釉瓷碗烧造些来”,为的就是将瓷碗外面髹漆,可见宫廷对漆器的重视和喜爱。
中国古代漆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关键词:佛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瓷器
的迅速发展,漆器的发展受到巨大冲击,没了之前
的辉煌。
与漆器整体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夹苎胎的
大放异彩。
佛教广泛兴起之后,人们有时需要抬着佛象游
街以招睐信徒,集资建庙。这就要求佛像得既高大
又轻便,泥质、石雕、铜铸显然都不太符合要求,
于是夹苎胎脱颖而出。
此外,工艺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以黑漆作地, 剔去花纹轮廓内的漆地,填入彩漆或油色的款 彩;在螺钿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宝石、象牙、 珊瑚、玉石等珍贵材料的百宝嵌;和填漆与戗 金工艺结合的雕填。
黑漆百宝嵌婴戏图立柜 明
明红 万漆 历雕
填 戗 金 琴 桌
另一项在当时非常流行的工艺——识文描金(用稠漆画出高于平面的花纹再描金),也被人们 看作从日本引入的新工艺。前面提到过,描金法从战国起源,唐朝时传入日本,到了明朝却要 向日本学习,清朝甚至称这种工艺为“洋漆”。所以,明清时期的漆器,虽然看似繁荣,实际 上却已经开始进入衰落期。
中国古代漆器
虽然漆器被欧洲人叫做“Japan”,但它千 真万确起源于中国。
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们惊 奇地发现,用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汁液(生 漆,古人叫大漆)涂在木制器物表面,就 能带给它们一层经久不朽的保护膜。
漆器,就此诞生了。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是目前发 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漆器。
防腐,是漆器诞生的最初原因。但渐渐的,人们变得不满足了,琢磨 着在保证耐用的同时,是不是能让器物变得更好看、更美观呢?
这种想法一旦有了就再也停不下来,接下来的几千年里,中国人 基本上都在为实现这个目的探索。一不小心就研究出了几十种工艺, 把漆器从单纯的工艺变成了一门艺术、一种文化。
楚国漆器鉴赏(上)

楚国漆器鉴赏(上)作者:院文清来源:《收藏家》2020年第01期漆器历史悠久绵长,8000年以来持续发展。
考古资料证实,它起源于远古的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髹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
夏禹祭器,“墨染硃画”。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其底衬却是漆器无疑。
商殷食器,“雕琢刻镂”。
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漆器,雕镂镶嵌,特征凸显。
西周漆器延续商代漆器之遗风,器仿青铜礼器。
而生活用具类漆器已经蔚然成风,湖北随州叶家山曾侯墓中,发现的漆器层层叠叠,数不胜数。
春秋战国时期,髹漆漆器发展到了兴盛繁荣的巅峰时代。
而南方地区考古发现的楚国漆器,是这一时期最为典型的代表。
楚国漆器最早的考古发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长沙楚墓之中。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四川等省都有很多很重要的发现,尤以湖南长沙楚墓、河南信阳长台观、湖北江陵、荆门、枣阳楚墓所发现的楚漆器最为丰富,保存也十分完好。
为楚国漆器的研究提供了弥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楚国漆器胎质呈现多样化,有木胎、竹胎、藤胎、陶胎、铜胎(图1)、石胎、皮胎(图2)、角质胎(图3)、骨胎、匏胎(图4)及苇编胎、竹编胎(图5)、藤条编胎、木心积竹丝线复合胎等。
以木胎、竹胎为主,所占比例为百分之99以上,皮胎髹漆也较为多见,陶、铜、石、匏、骨、角、藤胎所见数量都很少。
在木胎漆器胎体的制作工艺方面,榫卯结构的普遍使用,包括燕尾榫的出现,是一个突出的特征。
而这个时期出现的夹贮胎漆器(图6),标志着漆器手工业技术进入到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楚国漆器出土的数量极多,品类繁众,据初步统计各种器型达百余种之繁,按其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丧葬器具、礼仪陈设器、礼器类明器、生活用器、乐舞器、车马器、兵器、杂器等几大类,而各大类之中又可分为若干亚类。
一、丧葬器具丧葬器具主要是漆木葬具椁、棺、苓床等。
国古代漆器

明代 剔红牡丹双凤小碗
明代漆器
明代的剔红都非常的圆润, 注意磨工,就是在工匠在把纹样 剔好、彻底干透以后,再进行打 磨。打磨是非常费工的,而且是 非常难的一门技术。当时有一种 草叫锉草,现在也有,有点像细 芦苇,一沾水马上就会变得很扎, 刺手,工匠用这种锉草去剁。打 磨的方向,今天和古代是不一样 的,今天我们是横向的来回磨擦, 古代是纵向的剁它。锉草磨东西, 可以磨到根部,这是砂纸达不到 的。磨过的漆器是有折光的,看 起来非常温润。
禹
战国是我国漆器工艺的 第一个繁荣期。作为新兴的 手工艺制品,漆器凭借轻便, 耐腐蚀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喜 爱,最后漆器逐步取代青铜 器成为日产生活器具的主流。 漆的色调以红、黑两色 为主,其特点是“朱画其内, 墨染其外”。器内涂朱红, 明快热烈;外髹黑漆,沉寂 凝重,红黑对比,衬托出漆 器的典雅和富丽,呈现强烈 的装饰效果,具有稳健端庄 之美。
紫苏草籽
桐油树种子
调胎
胎体可由简单的天然 材料加工制成,如木胎、 竹胎、皮胎等,也有通过 复杂工序加工制作的胎体, 如陶胎、铜胎、夹纻胎等。 木头是制作漆器胎体最常 用的材料。 但是木胎材料干燥时 容易发生变形开裂,不利 于制作需要经常移动的大 型漆器。为了解决这个问 题,战国时期,中国古人 发明了夹纻胎漆器。与木 胎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最 常用的两种漆器胎体。
剔黑花卉鸟纹莲式盘
宋代漆器
剔黑,即用黑漆堆积,先刷一道 黑漆之后,等半干状态之后再刷一道 黑漆,一般要刷上几十到,形成一层 厚厚的漆膜之后,工匠趁着漆没干透 的时候在其表面剔刻花纹的做法,又 称雕黑漆。分为纯黑剔黑、朱地剔黑、 朱锦地剔黑、黄地剔黑、黄锦地剔黑、 绿地剔黑、绿锦地剔黑等多种。 剔犀,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色漆 在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 积成一个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 若干道,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 定厚度,然后用刀以45度角雕刻出回 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 由于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 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 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
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漆器赏析

纹, 经过磨显才能与原漆地平滑一体后推光 而成。戗金就是在干到适度的漆上用刀划刻 出纤细的花纹,在刻划的花纹中上金漆。此 器戗金 和填彩漆两种 工艺 同施一器而 成, 戗 金勾勒出花纹图案的轮廓及枝叶纹理,后填
红、黄 、深绿彩漆而成 寿桃居中,寓“ 福寿 ’ 之意。器 壁剔出六棱形花纹锦地,似繁花遍地。底及
剔 红是在胎 骨上层层髹红漆 ,少则八九 十层 ,多达一二百层 ,至相 当的厚度 ,在 漆 层上雕刻 出图案 。 此盒 造型浑 厚大方 ,漆色 沉稳 ,漆质细
无论是满地锦纹 ,还是锦纹作地 ,上压其它 图案 的风格 , 当是乾隆时期 的典型雕漆特征 。
腻,雕刻圆润,运刀娴熟,纹饰繁缛精细紧 凑,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是清剔红中的精
制 ,偶 尔也用陶瓷、铜 或其它材料 ,也 有用 固化 的漆直 接刻制而不用胎 。胎体 完成 ,漆
( 1 图 )
当剔刻需要某种 颜色时 ,便 剔去在它之上 的 漆层 ,再在需要的漆 层上面刻花纹 。 此盒形制新巧 ,雕 工精 致 ,状物摹写 ,
生动逼真 。
器艺人运用多种技法对表面进行装饰。漆器
底沿饰 回纹 。 填 漆是在漆胎上 髹漆 以后,在漆面 上剔 浅而平 的阴文 之后,以浓 而厚 的色漆填 入 阴
通高 8 厘米,口 9 厘米, 径 . 4 底部 1.厘米。 0 5 香盒是放置香 品的容 器 ,香盒 既用作容 器 ,也是装饰香案、居室 的物 品。此香盒木
胎 ,圆形 ,拱盖 ,正 中寿桃形鎏金纽 ,子母 口,横 出宽 口沿 ,平底 。盒外通体髹朱漆 , 盖及 口沿的主体纹饰是在卷云纹地上剔 出五 只蝙蝠 , 主次分 明, 层次清 晰, 达到 了浅浮雕 “ 福捧寿 ’ 五 ,的效果 。即五 只蝙蝠 围绕寿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