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dl]高二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
我国人均水平的2倍左右,大面积耕地集中分布 在辽河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还有一些分 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和谷地。
好处: 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2)土壤肥沃: 农作物产量高 东北黑土、黑钙土,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分布区之一。
(中国东北地区、乌克兰、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黑土耕层有机质含 量为2.5%~7.5%, 全氮含量为0.15%~ 0.35%,是我国耕层 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 量最高的土壤。肥沃 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
地形土 壤水源
社会经 济条件
包括高原、平原、山地; 1、影响农业类型,利于农业多种经营2、 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 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单产高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注意山、水、平原的分 布
工业:工业基础好
1、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农牧兴 工、工促农牧的发展格局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 2、依托农业技术,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
3600℃
农作物 春小麦、大豆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 水稻、甜菜、亚麻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二、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
(2) 温带季风气候: (3)气候特点:
冬冷夏暖 雨热同季
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看区域农业的生产条件(包括自然灾害)、生产 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作物的生长期、产 量、质量等。
2.地形 (1)地形特点: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①山环——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地
为三大林区之首 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地) 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 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喜玛 拉雅山南坡) 东南林区(人工林)
②水绕: 黑龙江、松花江、 乌苏里江、 鸭绿江、图们江、 辽河 ③平原: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辽河平 原——东北平原, 面积35万平方千米。 为我国三大平原之 首

地理: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件(高二人教版必修3)

地理: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件(高二人教版必修3)
• ②土壤条件:__________广泛分布,土层深厚,______________, 有利于农业生产。
• 3.社会、经济条件
• (1)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________、________等生产资料,对农业 生产有________需求,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
• (2)交通运输:________,对外联系方便。
3.林业和特产区 (1)分布:________、长白山区。 (2)树种:兴安________、樟子松、红松等。
(3)特产 最大
、人参等珍贵药材 盛产苹果、梨
产区
• 4.畜牧业区
• (1)分布:西部高原、________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 (2)良种:三河马、________、东北红牛。
系?
• 4.结合教材P68图4.14分析图中农业生产模式的优势。 • 5.我国南方的低山丘陵地区可以借鉴东北农业发展的哪些经验?
参考答案 1.不相同。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 的黑、吉、辽三省,本章所讲的东北地区是指我国一个 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其范围除了包括习惯上东北地区 的范围之外,还包括内蒙自治区的东部。
•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________气候,冬季________,夏季________, 雨热________。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________作物的需求, 但作物生产容易受到________影响。
• (2)地形、土壤条件
• ①地形条件:包括______________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 ________。
• (3)人口密度:开发晚、密度低,农业经营规模大 ,有利于发展 ________和大农业。
二、农业布局特点 1.区域划分依据:农业生产________的差异,造成 农业生产________。 2.耕作农业区 (1)分布地区:________、三江平原、________。 (2)主要作物:________、大豆、小麦、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课件 (共14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课件 (共14张PPT)

1、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 生产品种 、 耕作制度 和 生产季节 等。 温带湿润半湿润 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 、 气候区。其特征 冬季寒冷 , 夏季温暖 是: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 一年一 熟作物的 需求,但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 低温冷害 的影响。主要的农作物品种均为: 喜凉作物 作物,主要有 小麦 、 玉米 、 大豆 、 水稻 等作物。 2、地形:地形条件往往影响 区域农业生产 的类型。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 展 种植业 ,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 林牧业 。 东北地区包括 平原 、 高原 、 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为农业 多种 经营 提供了条件。西部 高原 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 草原牧场; 中部 和东北部 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平原总面积的1/3;周围 山地 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 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3、土壤:东北地区广泛分布 黑 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土和 黑钙 土,土层 深厚 , 有机质 含量高,土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东北为例
考点扫描: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 不同 的 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 多种 农业, 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 优势 发展本区域有生产 的农业。使区域的农业发展 社会经济 自然 与区域内特定的 条件、 条件有机地结 特色的生态 经济良性 合起来,形成具有 与 循环系统, 社会 效益的统一。 生态效益 实现区域内 、 经济 和
6、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生产具有
大规模 、专业化生产 显著特点。
7、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业开发,导致东北地区农业生态 环 黑土退化 境退化。 水土流失 和 严重,土地沙化、 盐碱 化和 草场 退 化加剧,自然灾害 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8、东北地区的平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推进农业向 和 生态 化方向发展,建设 绿色 化、专业 规模 食品基地。 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4.1.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4.1.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创设问题情境)东北的大米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这是大家熟知的事实。

东北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回忆必修Ⅱ“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说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

生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师(顺势利导)你能从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中说明东北地区满足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吗?(提示学生结合课本72页活动题)生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很发达(松花江流域的河运和沿海地区的海运发达,铁路密度大,有京哈线、沈大线、滨绥线、滨洲线等重要铁路与外界相联系),地广人稀(从数据可得东北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我国人均水平的2倍左右),机械化水平较高。

推进新课板书:发展总方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师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呢?生(阅读课本,合作探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师(强化地域概念)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粮食作物的分布区。

师(运用对比,加深理解,寻找发展思路)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分区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东北地区与之相比,存在哪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又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呢?结合第73页活动题2进行对比。

【知识拓展】教师出示美国的农业区划,分析美国各地区发展农业区域的优势条件,寻找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基地的借鉴之处。

按土壤类型、地势高低、气候、离市场的远近等因素,美国将其版图划分为10个农业产区:东北区、湖区、阿巴拉契亚山区、东南区、三角洲区、玉米带、北部平原、南部平原、西部山区、太平洋区。

东北区和湖区是国家的牛奶主产区,为乳畜带。

东北区主要指宾夕法尼亚州以东和以北的几个州。

湖区是指靠近五大湖的密歇根、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三州。

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应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及放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C地地势较低 C地比B地积温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 B地位于夏季 B地比A、C两地降水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 风的迎风坡
B
A C
2、地形、土质:——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黑土广布)
平原---种植业
高原草地--牧业
黑土 山地、丘陵--林果业
3、社会经济条件
说明南疆种植棉花的有利 气候条件。
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光照 强(棉花产量高);昼夜温 差大(棉花质量好);多晴朗 天气,利于棉花的后期采摘。
不利:降水少,水资源不足。
2.分析南疆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的地理 条件。 (1)夏季多晴朗天气,光热 充足,昼夜温差大,棉花质量 好、产量高(2)有高山冰 雪融化水及塔里木河水等提 供灌溉水源(3)高山山麓 地带及河谷地区土壤良好、 疏松,有利于棉花生长(4) 南疆盆地地广人稀,种植棉 花的土地面积大(5)当地 种植棉花时间长,积累了丰 富的种植经验(6)市场对 优质棉花需求量大。
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相邻 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评价 (二)社会经济条件:从工业、交通、人口等方面分析 气候条件——制约农业生产品种、耕 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地形、土壤条件——影响区域农业生 产的类型 工业 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 人口
【教学目标】 以东北地区为例,学会分析农业生 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 的方法与途径。
东 北 农 业
第 1 课 时
【学习目标】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 条件;深入分析气候、地形对农业 生产的影响;学会分析东北地区农 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合作探究】---展示 一、画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思维导图。G123 二、画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思维导图 G456 三、完成下列问题。 G789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 现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 因素是_______。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 因素是_______。 (4)C地比B地积温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B地 比A、C两地降水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

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

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

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

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二、说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高中地理必修三——41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三——41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优势: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 长,有利于营养积累,农产品的品质较佳(如东北大 米);②农作物病虫害少;③土壤有机质易于积累, 矿物质分解和淋溶作用弱,土壤较肥沃;④积雪覆盖 时间长,春季积雪融化可以缓解春旱现象,改善土地 墒情。
启示: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地形
读“东北地形区 略图”完成下列 问题 ⅰ)主要山脉:
二、东北概况 (一)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范围: 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三)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东部 ,太平洋西岸 ;
2.纬度位置: 纬度高,跨度大,地处温带
3.政治地理位置:
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 、俄罗斯和 蒙古
•年平均气温由 南向北递减,从 平原向山区递减。
800毫米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是:__热__量______.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是:___水__分_____. 4、为什么松嫩平原的积温比西部的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要高?
松嫩平原比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的海拔低,因而积温高
(2)气候特点 ②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 温带,无霜期从南部的 180天到最北部的80天
③年降水量300~1000 mm, 且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
哈尔滨气温-降水量图
160
30
140
25
120
生长季短,热量不足
20 15
100
10
80
5
降水量
0
气温
60
-5
40 夏季降水多,水热组合较好 -10
-15
国接壤,濒临黄 海和 渤 海。

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7: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7: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

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该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如土地、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及市场、交通、农业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只有在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本章在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为案例,阐述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经济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策略,是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经济的基本思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体现了因地制宜、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地理价值观。

在地理会考及高考考查中,有关本章内容的考查方式通常是以国内外某个区域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描述地理特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探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能力。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一般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具备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参与时间活动。

从学生认知基础来看,在初中阶段,初步了解了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高一学习“农业生产活动”时,基本建立了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的一般思路;在本学期对比学习“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时,概要认识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但此时学生的区域地理系统知识较为欠缺,阐述、解释和归纳、概括地理信息等地理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本课以教材案例为载体,适当添加图文及视频资料,通过层层设问,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将零散的地理知识逐渐联系起来,从而归纳得出分析区域农业生产地理条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根据材料,综合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依据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内部差异,说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知识梳理,掌握归纳区域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一般分析思路,提升归纳、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相关图片,学会读图的步骤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区域农业发展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 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课: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参考必修二知识): 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学生回顾以前知识,为本节知识学习作准备)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2、学生举例说出我国、世界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现状.(回顾以前学习知识) 教师进行评价、说明. 3、观看东北地区农业的视频资料(可以选择其它地区) 区域农业发展在东北地区比较有特色,是个典型案例. 二、讲授 1、分析东北地区自然地理背景(学生看图分析、讨论) 要点:位置、地形(主要地形区)、土壤、气候、景观,范围等 位置、范围:我国东北,纬度高、跨度大;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形:高原、平原、山地(看图了解主要地形区)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学生说出成因、特点,观看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分布图、温度带分布图) 无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土壤:黑土、黑钙土(教师讲解土壤优势) 景观:森林、草原 [思考]: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要点:光、热、水、土、地(五字要诀) 光照、热量、水分、土壤、地形(记住方法) [思考]教材P65 东北大米与气候:(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讨论可展开) 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东北地区热量条件的优势和劣势:(讨论可展开) 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 [活动]: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南疆、海南岛、昆明附近自然地理背景(看图分析) 2、分析东北地区社会经济背景(学生看图分析、讨论) 要点:农产品、工业部门、交通、人口、市场等

[思考]: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农业与工业有什么样的关系? 农产品...可以成为工业原料进行深加工,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

好,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等. 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经营规模大,属于绿色农业,逐步向大农业发展.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学生综合,教师评价、讲解) 要点:自然地理背景加社会经济背景,因地制宜 [思考]:分析图4.3,4.4,4.5、(地图叠加....),阅读教材(讨论、总结)

总结: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水分、热量条件)与农业布局的相关性 了解农业的区域分布特点和主要农产品 农业区 农产品 分布区 自然条件 耕作农业区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林业和特产区 树种 特产 畜牧业区 放牧 舍饲

[活动]:教材P68(看农业地域类型图,讨论) 提示: 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由于人类自身主观能动性促进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自然资源条件的潜能.) 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茂盛冬季干枯,造成食物来源季节分布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寒冷;农区种植业和养畜业可结合发展,废物利用,充分利用资源;还能防止环境污染. 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将草场分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4、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阅读,看图4.10) (1)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大规模机械化、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突出. 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

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活动]:P70(学生讨论,讲解) 1、阅读表4.2,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东北地区的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 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如果不考虑复种指数的差异,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于长江三角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历史上农业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投入低,再加上春旱、秋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普遍低而不稳.而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水网地带,地势低平,田块破碎,人口稠密,稻作历史悠久,田间管理经验丰富,故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 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下一个标题“农业发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中相关内容. 2、东北地区中部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阅读表4.3,比较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差异. 中国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相同点:我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以上,玉米单产都很高.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农场;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关. 5、农业发展方向(阅读、总结) (1)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重点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活动]:P72 1.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 2.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 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基塘生产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但是不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都要才艮据当地的条件作适当的调整.你所在的地区是否适宜进行基塘生产?如果适宜,基上可选择种植哪些作物或树种? 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师列举出具体区域,学生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