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让人看得眼含热泪的知青回忆文章
难忘的知青岁月

难忘的知青岁月
我曾经是一名知识青年,那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在我18岁那年,我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山村,成为一名知青。
一开始,我感到非常不适应。
这个村庄缺乏基础设施,如电和水。
我和其他知青们都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屋里,我们必须每天早早起床去采摘茶叶和收割庄稼。
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们必须在酷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中工作。
但是,慢慢地,我开始适应了这个生活方式。
我开始更好地了解村庄的人们和他们的文化。
我开始学习他们的方言,并了解了他们的传统习俗。
我和其他知青们形成了紧密的友谊,我们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在知青岁月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学会了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生存,如何在没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生活。
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和合作。
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珍惜生活和感恩所拥有的一切。
尽管知青岁月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我从中获得了很多收获和经验。
这段经历让我成为了一个更有耐心、更坚强和更独立的人。
- 1 -。
描写知青生活的散文

描写知青生活的散文《岁月青春,知青生活》。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青是一种特殊的身份,他们是被派往农村插队劳动的年轻人,他们放弃了城市的繁华,选择了艰苦的农村生活。
知青生活,是一段永远难忘的岁月,是一段充满苦涩和甜蜜的经历。
知青们来到农村,背井离乡,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的山川河流。
他们穿上了灰色的军装,背着行囊,踏上了陌生的土地。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知青们的生活是艰苦的,他们要下地劳作,要种地、锄草、收割庄稼。
他们要忍受酷暑和严寒,要忍受风吹雨打,要忍受身体的疲惫和劳累。
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苦难击倒,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用自己的汗水浇灌了这片土地。
知青生活也是快乐的,他们在农村结交了许多朋友,他们在田间地头唱歌跳舞,他们在农家院落里聚在一起讲笑话、吹牛、唱戏。
他们用自己的笑声和欢乐填满了整个农村,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活力点亮了整个村庄。
知青生活是充实的,他们在农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技能,他们懂得了种田、养鸡、养猪,懂得了勤劳和朴实。
他们也懂得了感恩和奉献,懂得了珍惜和感激。
这段充实的岁月,成就了他们后来的一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知青生活是珍贵的,那段岁月虽然艰辛,却是充满了美好和回忆。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段珍贵的记忆。
岁月青春,知青生活,是一段永远难忘的记忆,是一段充满了感动和故事的岁月。
让我们永远怀念那段岁月,永远怀念那段青春,永远怀念那段充满回忆的知青生活。
回忆录:难忘的知青岁月!

回忆录:难忘的知青岁月!1964年6月28日上午,天气晴朗,我们原黄岩县路桥镇首批知青小组,在敲锣打鼓的欢送队伍和迎接队伍中,来到原路桥区共和公社岭下大队(今埠头堂村)插队落户当农民。
我们知青小组共13人,4女9男,年龄最小者17岁(虚龄),最大者32岁,平均年龄为20.46岁。
难忘的友情:2017年6月28日,是我们这组知青插队落户当农民53周年之际。
在此之前,知青们再次相聚。
自2011年第47周年起,每年在这日子前后,我们这组知青都要相聚一次,有时不止一次,至今连续不间断已有7次聚会。
此前,在周年时,我们只相聚过两次,第一次是1998年的34周年,第二次是2004年的40周年。
为何近年来周年之际,知青们相聚如此频繁?原因是大家退休了,子女都已成家,用不着操心,有空闲时间且自己有一定的退休费,生活稳定不用愁,因此,年轻时多年一起务农生活的友情思念时常萦绕,相聚也相对频繁了。
“知青”是一个特有名词,是一个特定的群体。
当知青与知青相遇时,即使是异地的,也倍感亲切,因为彼此间有共同的苦与乐,共同的人生经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命运。
异地的知青都是如此,更何况多年朝夕相处,在同一个地区生活的我们。
大家相聚,无所不谈:回忆昔日往事,畅谈今朝生活;说家庭琐事,侃社会新闻,道国家大事。
大家高兴而来,高兴而去。
学生成农民我们知青的生活比农民还要苦,但比农民过得开心。
当农民生活艰苦,但“苦”到什么程度,大家都没有体验过。
岭下大队有6个生产小队,我们13人安排第三小队3人,其他小队各2人。
每小队都指定队里能手与我们结对帮教农活,还要关心我们的生活。
刚开始,即使做些简单的轻农活,对路桥街人来说,累得吃不下饭,多方面不习惯,不过熬一熬还都经受得了,难的是即将到来的夏收夏种。
夏收夏种,是农业生产一年中最忙最辛苦的季节。
每小队各有100多亩水稻,20多个劳动力,必须在短短10来天的时间内,把早稻收割进来,将晚稻栽种下去。
在那个没有机械化的年代,有一台脚踏打稻机已是很了不起,割稻用镰刀,打稻脱粒用稻桶……一切都是徒手完成。
知青的诗回忆美文

知青的诗回忆美文知青的诗回忆美文想什么呢?记得那青山绿水的村庄?回忆,那往昔下乡知青的日子里,1978年,那是我心中的一个梦,那是一个来到,满村都长着,棵棵,好美,柿子树的村庄,朴实的村民把我们,来欢迎,让我们好欢畅,我们欢呼,敲锣打鼓。
我们的心中,好兴奋,充满了想象,呵,上山下乡,为国增光,我们多风光,我们修水库,改农田,我们种果树,我们割麦子,我们造水库,我们战山河,休息的时候,我们无所不谈,跳舞,歌唱,我们就像那,纯洁之美的精灵,苦乐中,充满了快乐,谁人能比?我们同吃一锅饭,我们同睡在一个屋檐下,我们有快乐,也有伤心,我们不气馁,我们站在高山,往远处望,那是家的方向。
我们有时,躲进了知青的小屋,这小屋,有我们多少快乐和忧伤?我们在一起欢乐,醉意灌进了我们的胸膛,我们有时,躲进了森林的怀抱,还有那,充满了绿色的山冈,那山峰,那秋草坡,让人以幻想,那生吃的地瓜,还有那花生,桃子,杏子,那是,闻着那地瓜叶,还有花生叶的味道,还有那,青草的味道,充满了田园的幻想,村里的大娘,做的那大饽饽,味道真好,燃烧吧,我们的激情,我的知青朋友们,谁人能来?浇灭?我的回忆?我有时好忧伤,没有知青朋友在我身旁,岁月如烟,我们真是,都老了,都老了,有时我孤独的'喝酒,我想我的知青朋友了,39年弹指一挥间,梦中的岁月,多快好难忘,支书,你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你的笑容,曾经是,多么灿烂,你给了我们多少温暖,今生不能忘,在我们,浪迹,天涯的命运中,你总是罩着我们,让我们不孤独,在我们想家的时候,是你们给了我们安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看我们这崇高的劳动,和这伟大的理想,谁人能说我们不光荣?谁人又能有我们幸福?我们纯情,我们爱恋,那是我们青春的定格,我们不畏艰难,我们勇往直前,我们唱着那,青春岁月的歌,我们不忧伤,岁月蹉跎,但我们的生命里,充满了辉煌!。
关于知青的文章和诗

关于知青的文章和诗一、原文:《知青岁月》那些年,我们奔赴远方,梦想的行囊,背在年轻的肩上。
田埂之上,阳光晒出汗水滚烫,知青的路啊,写满成长与迷茫。
晨兴理荒秽,月出荷锄归。
艰苦的劳作,像打磨粗糙的铁块。
泥污的衣衫,盖住疲惫的身躯,心中却有团火,在等待机会破茧成蝶。
忆起那简陋的宿舍,油灯下,伙伴们围坐诉说。
谈着家乡,谈着未来的轮廓,思念在夜里偷偷地出没。
岁月悠悠,恰似一把斑驳的刻刀,刻下我们的故事,也刻下青春的傲娇。
知青的这段经历,千金难掉,那是烙在生命里的荣耀。
二、衍生注释:1. 知青:知识青年的简称。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响应国家号召,从城市下放到农村、边疆等地,参与农业生产劳动、边疆建设等工作的年轻知识青年。
2. 晨兴理荒秽,月出荷锄归:这是引用陶渊明的诗句。
“晨兴理荒秽”指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月出荷锄归”是说直到月亮出来才扛着锄头回家。
这里用来说明知青劳动的辛苦,从早到晚都要进行劳作。
三、赏析:- 主题:这首诗围绕知青岁月展开,描述了知青们在下乡生活中的劳动、生活情境以及内心的感受,表达了那段知青经历对知青生命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 情感:诗中既有劳作的辛苦之感,如“田埂之上,阳光晒出汗水滚烫”“艰苦的劳作,像打磨粗糙的铁块”,又有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心中却有团火,在等待机会破茧成蝶”。
同时还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忆起那简陋的宿舍,油灯下,伙伴们围坐诉说。
谈着家乡”,字里行间更是渗透着知青对那段特殊岁月的珍视与自豪,“知青的这段经历,千金难掉,那是烙在生命里的荣耀”。
- 表现手法:一是用了细节描写,像描写劳作时“泥污的衣衫,盖住疲惫的身躯”,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知青的艰辛。
二是引用古诗词,将古代农耕生活的描写与知青的劳作相联系,增加了文化底蕴。
三是运用比喻手法,如把艰苦的劳动比作打磨铁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劳动对知青品质锻炼的意义。
四、作者介绍:从诗歌内容来看,作者可能就是一位知青或者对知青生活有深入观察和深刻理解的人。
知青岁月感怀

知青岁月感怀
当我回想起青春岁月,一种淡淡的思恋便油然而生。
那段时光,
尽管路途艰辛,但路途中处处也有芬芳迷人的花香,让人感到愉快。
这段峥嵘岁月,像一轮明月,在淡淡的月光下流动,让我记得青春年
少时的芳华,仿佛是昨日的风花雪月。
时光飞逝,似乎一切都在指尖间消失,是的,人在自然的重力中
永远处在无法停止时间的绵延。
慢慢的,青春美好的时光在光阴的洪
流中消逝,让我们胸襟撑的尘封,记忆也开始模糊。
在黑白的时光里,惶惑与挣扎都已成为过往,虽不轻易被发现,
但心中那份热情,永久地留在这里,每当深夜里沉思,思绪又飘回了
那个苍凉无助的时代,总会唏嘘不已。
即使记忆已经模糊,也可以从心灵深处勾勒出久违的模样,虽然
是不完美却可以让人感受到无上的寂寥,回想青春中那样执著,坚持,
一路走来,用水一样的眼泪将温柔融入时间的缝隙,让我们懂得怎么
去感受生命的慷慨。
青春的岁月又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无声夜色中可以感受到深
情的调调,牵强的思念,把那段往事淡淡而又柔软地呈现出来,一种
弥足珍贵的气息让我们静静感受,仿佛想诉说那无穷的故事。
总有一种柔情陪我流离之时,一种缤纷色彩让物品复活,我们不
必苦苦等待,就仿佛跟随芳草放痴狂,然后卸下身上的沉重,轻轻嗅
着成长的芳香。
青春的岁月是绚烂的,它不仅给我们带来无限的追逐梦想的力量,更让我们在人生迷雾中勇往直前,去实现自己内心最美丽的小大事情。
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一)——回忆我的知青生涯

写在前面1972年3月2日,本来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但是对我来说却是终身难忘、刻骨铭心的一天。
就在这一天,年仅16岁的我响应国家的号召,打起简单的背包,在一阵喧天的锣鼓声中登上一辆敞篷大卡车,被送到30多公里外的一个小山村,成了德阳县鄢家公社五大队五生产队180多名农民中的一员。
尽管那时的我不过是一个身高刚过1.5米,体重79.5斤,满脸稚气的小屁孩。
从下乡那天开始,直到1977年1月17日离开农村进入东方电机厂,历时四年零十个半月,这段经历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曾经多次做过这样的梦:一打开房门,柜里没有米,缸里没有水,灶前没有柴,我着急地想,今天吃什么呢?记得我进城以后很久,已经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住上现代化的楼房,我还做过这样的梦,说明这段经历已在我心中留下了终生难以平复的烙印。
离开农村以后,我就一直想把当知青这段历史用文字记录下来。
看了很多人写的知青生涯回忆录以后,我曾经想过,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在农村时既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心动魄的经历,甚至没有爱情的风花雪月,这些经历充其量就是一个普通人经历的平凡琐事,还有没有必要写下来呢?随着时间的消逝,知青的岁月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已经逐渐地被漠视,被淡忘。
这些经历如果不被记录下来,必将渐渐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鉴往知来,温故知新。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我才鼓起勇气,下定了写作回忆录的决心。
今年夏天,德阳气候炎热,我们夫妇联袂前往什邡石门洞山区避暑。
山村里空气清新,气候凉爽,生活悠闲,为写作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条件。
于是我每天上午游山,午间小睡后便打开手提电脑写作,并以此作为远离麻将桌的充分理由。
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居然完成了逾两万字的初稿。
回德阳后,我又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完善,形成了这样一篇稿子。
虽然水平有限,但几经增删,反复推敲,相信也不至于贻笑大方,可以敝帚自珍也!一、下乡第一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中毕业以后下乡插队当知青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那是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难忘的知青岁月]难忘的岁月4篇
![[难忘的知青岁月]难忘的岁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47120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6.png)
[难忘的知青(zhīqīng)岁月]难忘的岁月4篇难忘的岁月(suìyuè)篇一:一件难忘的事作文600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转眼间我已经11岁了。
回想起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的一件件往事,随着(suí zhe)岁月的流动已经渐渐地遗忘。
但第一次学习游泳时的情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那年,妈妈为了让我的身体长得更健壮一些所以(suǒyǐ)决定让我去学习游泳。
尽管(jǐn guǎn)我心里有一千个一万个的不愿意,但还是得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当天下午,我怀着既好奇又紧张的心情,磨磨蹭蹭地跟着妈妈来到游泳馆。
妈妈为我买了漂亮的泳衣、泳冒、泳镜。
进了女更衣室换了衣服,走过拐弯处,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50米、宽25米的游泳池。
还有许多比我小的孩子也来学游泳。
看着她们快乐的样子我的心情也放松了许多,心想她们比我小都能游的那么轻松,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过她们的水平。
我的教练姓雷,他是个高大强壮的老师,一开始雷教练就教我们浮起和呼吸的方法:身体放松,往前倾;仰头吸气,水中吐气。
大概在岸上练了半个小时教练就把我们推下水,让我们在水里自己练习。
我刚放松下来的心情又紧张了起来,手脚不停地哆嗦。
“呼呼呼呼〞我在水中连续划动,闭着眼睛使劲挣扎,鼻子呛了好几口水也不敢去揉鼻子,只管挣扎,挣扎了好几分钟后抬头一看“疑?我怎么半天都没有动窝呢〞这时教练走过来微笑地对我说:“光使劲蹬是不行的,得手脚并用,注意协调。
才能游的快、远!〞这时妈妈也走了过来对我说:“不要灰心,加油!努力。
〞听了教练和妈妈的话我的信心百增,于是我听着教练的口号:“收、翻、蹬、夹、。
〞开始练了起来,我先把手伸出去往外扒同时蹬出双脚然后把双手收回做一个祈祷的样子同时把双脚收回来。
就这么一次又一次地练习着。
我感觉自己在水中的动作慢慢地协调了许多,速度也在慢慢地提高,我心花怒放快乐的不得了,终于学会了游泳了,噢耶!这一天可真累呀,可是心中却像吃了蜜一样甜,因为我不仅学会了游还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找到珊瑚和玛瑙,就得下到海里;要想找到宝石和碧玉,就得翻过万水千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篇让人看得眼含热泪的知青回忆文章那还是在1972年,当时的物资供应相当匮乏。
在地处东北边疆的建设兵团,程度就更为严重了。
无论是基本生活用品,还是生产资料都非常奇缺。
每个兵团战士每月只能配售给半块肥皂,各个连队的食堂连蒸馒头的碱都快没有了,望着快吃空的碱袋子,这可急坏了各连司务长。
那时兵团主要以吃面为主,主食就是发面蒸馒头、蒸包子。
为了节约用碱,发面不敢让它完全发起来,半发面的馒头是又酸又硬,又加之那个年代把好麦子都上交国家了,自己留下来的麦子有一部分都发了芽,用它蒸出来的馒头还发粘,就餐的知青每天吃着又酸又硬又粘的馒头怨声载道,浪费也很严重。
粮食是计划供应的,本来就有些紧。
司务长们除了忍受着就餐人员话语的攻击,还担心着粮食吃不到月头怎么办?一时间都犯了难。
那时我是三连的司务长,同样忍受着这种煎熬。
尽管想了一些土办法,用豆杆灰滤碱,但收效甚微。
也许是因为我离团部近的原因,团里商业股的领导想到了我,让我去买碱。
兵团的知青很少能有机会外出,而且是公差。
我暗自庆幸能有一次出门的机会,但谁又能想到这次出门买碱竟成了我终生难忘,历尽艰险的生死考验。
采购本是一种商业行为,除了到生产厂家,就是到一些较大城市的商业流通部门。
可商业股领导却让我去以南的肇源农场找时任农场党委书记的马金堂。
马金堂曾是组建六十一团的前任主要领导,大家都称马政委。
做为一个小知青去面见这样一个不太熟悉的大领导,我心里也总有一些胆怯。
好在原三连有一个天津老知青马继平早已到了肇源农场,听说他就是为了追随平易近人的马政委,从六十一团调到了肇源农场,我心里总算有了些底,就不那么怕了。
于是我踏上了经由北上的列车,到“让湖路”站再转乘目的地的火车。
到了“让湖路”车站我才知道这就是,我带着敬慕的心情观望着周围的一切,心想着这就是王进喜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踏上转乘的火车,我还在想,自己要能成为一名油田的工人多好啊!那时候我们国家缺油,首都的汽车还要背着小锅炉跑,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当一名石油工人多光荣,想着想着不觉中到达了要去的小站。
下了火车还要步行二十多里的旱路。
路上的行人很少,天黑前我终于赶到了农场的场部,找到了分别几年的老战友马继平。
出乎意料的见面使老战友十分惊讶和高兴,我说明了来意,老战友热情而又尴尬地招待了我晚饭,当时农场的生活条件比兵团更苦。
吃完饭,他安排我住到了十分简陋的农场招待所,并答应我明天一早去找马政委。
来到了肇源农场,让我看到了农场和兵团的差距,尤其是看到马继平简陋的住所,使我感到了一丝凄凉。
这里没有了知青们晚上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的热闹气氛,他更像一只孤雁飞到了寸草不生的大漠荒原。
马继平比我大六、七岁,他是天津一所知名中学的高材生,后来当兵转业自己要求来到了北大荒,富有理想抱负的他饱经了历史变革的沧桑。
听说他的爱人是他高中的同学,为了追求理想中的有志青年,毅然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来到北大荒和他相伴。
也许是爱情的力量,使马继平更有男人那种刚毅和淡定。
第二天一早,在马继平家吃早餐的时候,他转达了老领导的指示,完全出乎了我的预料,原来买碱是要到他们周边的村屯去自己收购。
我虽然面有难色,但想想团里派我来到这里,遇到困难,就跑回去,不就是个逃兵吗?再想想,有那么多连队的食堂急需解决用碱问题,如果真能解决这个重大难题,那是何等的光荣。
于是我便经历了一场非常冒险的买碱历程。
这里我首先要介绍一下碱的来源。
肇源农场坐落在肇源县,县的许多村屯大部分是盐碱地,很多的地表都泛起一层层薄薄的碱,农民把这些地表碱收集起来,经过简单的加工去杂熬制成水碱。
这就是我们所需用的蒸馒头用的碱。
按照马继平的指点,我吃过早餐便开始步行近三十里地到周围的村屯去收购碱。
来到第一个屯子时已接近中午,我见人便打听买碱的事,村民用惊疑的眼光看着我,摇摇头,回答没有。
中午时分我走的满脸通红,满头是汗,屯子的行人已很少,我看见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人,走路有点瘸,便急忙赶上去问他,他狐疑地看着我,见我不像此地人,就问我“是哪里人,为什么到这里来买碱”,等我把情况介绍完了,他暗示我到一个僻静处说话。
在这荒凉的小村子里,他这一暗示倒叫我心里有些怕。
但无奈,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愿意和我交谈的人,就按照他的意思到了一个僻静处。
这时他才道出了村民不敢搭讪的原委。
他说:“小伙子,像你这样到处打听买碱,是很冒险的,要是让供销社的人知道了,就会把你抓起来的,水碱是不能允许私自买卖的。
”尽管我还不明白不能买卖的原因,但是心里还是有些怕了。
我只身来到这人烟稀少的小村庄,如果真让人给抓起来,都没有人会知道。
老人把我领到他的院子里,告诉我说“有人问你,你就说是我的亲戚,到我家吃完饭后,我领你去找队长。
”老人家里很穷,一进屋就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家里能值钱的就算是毛主席像下边那口盛米的小缸。
老人从缸里挖出点小米,里边还有不少的草籽。
那个地方吃捞饭,烧开水把不舍得淘净的小米放到锅里煮一下,再把米捞出来去蒸,主食是小米饭,菜就是自家腌制的咸菜,汤就是捞米后的米汤,由于小米中草籽的原因,小米汤是灰色的。
这时我还真有点饿了,当我吃完第一碗饭后看着老人那吝啬的目光,也只好用汤充饥了。
心里感觉这个老人太抠了,饭都不让吃饱。
后来当我了解到老人的身世后,我才谅解了他。
饭后他带我到了本村的队长家,文革期间的生产队长,也就是现在的村长。
到了队长家,老人把我的情况介绍给了队长,队长姓,一听说我也姓就更亲近些了。
队长听说我需要的水碱数量比较大,很感兴趣。
他和我讲,这个地方的农民很穷,很少能看见现钱,不少的农户由于庄稼活少,都熬制了些水碱,但不敢明着卖,因为水碱也属于国家的三类物资,应该由供销社统购统销。
但当地水碱的用途很少,国家也不调拨所以供销社也很少收购,农户熬制的水碱能卖出去的不多。
队长接着说:“根据你需要的量,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个好事,二三个屯子没有这么大量,要集中好几个屯子的水碱才能满足你的需求,但是几乎每个屯子都有供销社,要是让供销社知道了,你收购的碱就会被扣,那就不好办了。
”那个时候供销社是系统管理,不归村里管。
经过队长的介绍,我也感到事情难办了。
我试着问队长,能否有解决的办法,因为我们兵团太需要这些碱了。
队长沉思了一下,说:“要通过供销社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个事就办不成了。
但是要想把这么大批量的碱从车站发出去必须要有供销社的证明,没有证明铁路根本不会给发运。
”这时坐在旁边的那位老人说话了:“我有个远房的亲戚在离火车站不远的屯子里是供销社主任,能不能从他那搞一个证明。
”队长说:“也只能试着这样办了,先看看能不能搞来证明,如果能搞来证明,再考虑如何收购这些水碱。
”这时我才知道那个老人姓,老至今还是独自一人,年轻时忙着给自己的弟弟娶上个媳妇,把自己的钱花光了。
本来家里就穷,腿还有残疾,到年龄大了,就更没人跟了。
尽管老腿瘸,但脑子还是挺灵光的。
队长不到四十岁,是个精明强干的人。
他说:“说干就干,老你领着小去找你那个亲戚想办法把证明开了,我先联系联系其他的屯子,让小买上四瓶酒拿着,你们就去吧。
”于是老带着我就出发了。
老告诉我大约要走三十多里路才能到。
等我们赶到那个屯子已是下午五点多钟了。
那个年代除了自己的工资和外出每天补助六角钱之外就没有其他收入了。
花上十几元钱买上四瓶酒,只能自己掏腰包,十几元也是半个月的工资了,很有些舍不得,但为了能把事情做成,也只能这样了。
老很是高兴,感觉能拿上四瓶酒去走亲戚很是荣耀。
和老的亲戚见面后,在我的再三请求下,人家终于答应能给开一个证明。
我很高兴,起码这是闯过了第一关,有希望了。
天快黑了,人家非要留我们住下,明天再回,并同样准备了捞小米饭、咸菜来招待我们。
老说什么也不走了,可我恨不得赶紧回去做下面的工作。
他不走了,我虽然心里有些生气但考虑他腿脚不方便又走了那么远的路,我就决定自己先回去了,趁着天还没有黑赶紧上路。
老嘱咐我顺着来的道往回走,并问我认识不认识,因为心里急,我逞强地回答说认识。
于是我马上就往回赶,走了没有多远天就黑下来了,我更着急了,生怕找不到回去的路。
其实这个地方村和村之间根本没有正式的路,所谓的路只是车轧出来的辙。
而且这个地方又都是盐碱地,地上的草都很少,四处望望茫茫一片,也找不到什么标志物。
此时,天已经更黑了。
再往前,看到几条不同方向的车辙,我已经辨不清应该顺着哪个车辙走了。
在这个穷山僻壤的地方,路上根本看不到有行人,屯子里都没有通电,天一晚,黑乎乎的一片。
我心里紧起来,这可如何是好。
如果走错了方向,这一夜就不知道走到哪去了。
我除了心里埋怨老,也开始恨自己太逞强了,现在真是进退两难了。
我焦急地再辩了辨方向,实在拿不准。
听屯子里的人讲过这一带时常也会有孤狼出现,我手里连个木棒也没有,再看了看周围只有一棵不大的树,为了安全也只能上树呆一夜了。
想着,我便爬上了树,半蹲在树叉上,虽然感觉到有些安全了,不至于与狼搏斗了,但这一宿可怎么过啊!困了也容易从树上掉下来。
不管怎样,这也是唯一的办法了。
心里稍微有些安定,身上却感觉有些凉了。
由于赶路身上的衣已经被汗湿了,再被晚上的凉风一吹,不免有些寒意,心里也越发的怨恨自己不该逞强。
强忍了半个多小时,耳边好像听到有铁牛跑动的声音,赶紧向四周的远处看,没有看到什么,也许是幻觉,有些失望。
又过了一会儿声音大了些,看见远处好像有个车灯转了过来。
是,有个铁牛朝这个方向开来!嘿,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我赶紧从树上爬下来,心想不管铁牛去哪儿,我先到个安全的地方再说。
我站到了道边等车开过来,当车开到我身前时,铁牛却加大了油门,生怕我拦住似的越发的快了。
情急之中我也很利索地抓住了拖车的后箱板,翻身跃进了车厢。
这时我才看清车厢前边站着三个人,手里分别握着一个长把的农具,齐声喊道“你是谁,到哪去?”我喘着大气说明了我要去的村屯和要找的人,他们紧的气氛才有些缓和。
其中一个人说道:“我们还以为你是从第五监狱跑出来的犯人。
这么晚了你怎么一个人在这个地方?”当我简单把情况介绍后,他们说话也和气了许多。
他们正好路过我要去的那个屯子,听口气他们和我要找的人也认识。
到了我要去的屯子他们告诉了我,我跳下了车。
凭着月光和白天的印象我终于摸到了队长的家门口。
显然队长一家已休息了,我无奈地叫开了队长家的大门,队长看见我的狼狈像,急忙问我:“老怎么没有和你一起回来?”我讲明了情况,队长叹了口气说:“他就是为了吃人家顿饭。
”一边说着一边点上油灯,把老婆喊起来给我做饭,并特意嘱咐给我烙两饼。
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吃完饭后,他让我住到他老娘那个屋,我进屋一看,在大炕的另一头是我的铺位,我怕影响老奶奶的休息,赶紧躺下来。
躺下后才知道他们用毡子当褥子,尽管有些扎,我也一觉睡到大天亮。
也许是由于队长对我的关心,对这个荒凉的小村庄也有了一份亲切感,陌生和压抑的心情自然也好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