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文化建设(完整版)
(完整版)关于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1)

关于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虑与建议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其他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职工共同创办的,以优异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味和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生动地反响出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传达着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 , 凸现学校广大师生的价值看法、审美标准,是成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入教育改革的激烈动力。
毋容置疑,关于我校来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品味、弘扬校园主旋律、提升办学质量的一条必经之路。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任务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反响在硬件部分包括校园环境教育设施和授课、生活管理制度,反响在软件方面包括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文体活动等。
优异的校园文化环境,拥有催人奋斗向上、积极进步、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碰到激励、鼓舞,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成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小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2)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优异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拥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拥有陶冶作用、对社会拥有示范作用的优异校风。
(3)积极睁开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使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4)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筑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创建优异的育人氛围。
二、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从整体上来讲,当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还是比较令人满意。
从校园环境建设上来讲,我校的整体环境建设是较好的,特别是明年建好新的科教楼此后,整个环境建设就更雅观了。
从校园文化建设上来讲,近几年来加强的力度较大,先后顺利创办了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区示范性家长学校、省级红领巾示范性学校、省级绿色学校。
(完整版)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虽然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指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信仰、教风和学风等方面,但校园文化建设却不能仅仅从这些方面着手,因为影响这些方面的因素很多,决不仅仅限于精神方面。
具体来说,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包括如下的内容: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宿舍等方面的建设,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塑造优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有人把这些称为显性校园文化。
(1)校园建筑。
如果是新建学校,校址最好选在较为洁净和宽敞的地方,周围不要有太多的商店,特别是应该离集贸市场远一些。
学校的建筑应力求体现某种风格,或朴素,或典雅,或造型别致。
尽可能避免设计成“火柴盒”式的传统校舍,给人一种呆板单调的印象。
即使是老校舍,也要力求体现特色,如在走廊、墙壁、楼梯旁等场所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小装饰,给人一种和谐悦目的感觉。
(2)学校标识。
为营造鲜明的校园文化,每一所学校最好有自己独特的标识,如校牌、校服、校旗、校徽、校报等。
这些标识一方面突出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校容校貌。
如果说学校建筑是学校的身体的话,那么,校容校貌就构成了学校的外貌。
对校容校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学校的整洁、干净和卫生。
第二个要求是校舍内部如教室、走廊等的装饰和布置。
校舍的装饰布置要富有教育意义,同时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味,还要考虑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目前较普遍的做法是布置名人像、语录牌、科学家照片、学生自己的作品等。
也可设想一些其他的风格,如张贴一些美丽壮观的大自然风景图片,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鉴赏能力和环保意识。
(4)校园绿化。
绿化、美化校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能改善学校的环境,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而且也能给人一种美的熏陶,激发良好的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提高师生员工的学校生活品味。
学校要尽可能做到校容校貌整洁优雅,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作用。
大学文化建设方案

大学文化建设方案导论: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社会各个领域人才的重要任务。
作为青年人才的摇篮,大学的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大学文化建设方案。
第一节:大学校园环境建设一个令人愉悦的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
大学应注重校园环境的亲和力和温馨感,提供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空间。
建设美丽的景观花园、书香气息的图书馆、多功能的运动场所等,使学生身心愉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节: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开发大学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应该注重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开发。
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活动、艺术节等形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第三节:创新教育模式的建设大学文化建设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大学应通过改革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
第四节:多元文化的包容与交流大学是集各个地域、各个文化群体于一身的大熔炉。
大学应重视多元文化的包容与交流,鼓励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包容心。
第五节:学术研究与科研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必须依托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发挥大学作为研究机构的职能。
大学应提供优质的科研资源和平台,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创新。
第六节: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
大学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吸引优秀的教师加入,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七节:精神文化价值观的培育大学文化建设应注重培育学生正确的精神文化价值观。
大学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思想教育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合理的价值观念。
第八节: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大学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完整版)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完整版)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为了提升办学品质,推动学校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中心校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本实施方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突出现代教育特色,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提升校园静态文化品位,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创新和丰富校园动态文化活动,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二、实施目标通过大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逐步构建具有XXX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创建绿水青山的书香校园、和谐校园。
力争用一年的时间,在原有的校园文化基础上,促使学校建设成校舍设施全,校园环境美,艺术氛围浓,文化底蕴厚,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
并且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具有朝阳特色的阳光校园。
三、实施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遵循为教育服务的原则,坚持经济、实用、美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硬件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内原有地形、植被、建筑等自然、人文条件,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要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突出个性化特点。
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XXX担任组长,XXX担任副组长,XXX、XXX、XXX、XXX担任成员。
五、主要措施一)挖掘潜力,构建物质校园文化。
结合学校现状,建设主要规划如下:1、规范办学思想体系。
学校文化的主题是“树立朝阳精神,成就幸福人生”。
进大门处展示校训、校徽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包括愿景目标、校风、学风、教风等),以及设置教育方针、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教师师德规范和中国、世界地图等内容。
未来学校的愿景是做大关县一流学校,办学宗旨是培养幸福的人,办学理念是办天星人民满意的教育。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一、指导思想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升班级成员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班级实际情况,努力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丰富文化内涵、强烈集体荣誉感和高度团结协作精神的优秀班级文化。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旨在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每位同学全面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班级氛围。
二、具体内容1、我们的班名:“卓越奋进班”班名寓意着班级成员追求卓越,勇往直前,不断奋进,共创辉煌。
2、我们的班徽:班徽中心图案为展开的书本,代表知识;书本上方为一颗闪耀的星星,寓意着追求卓越;书本下方为一艘帆船,象征着我们勇往直前。
班徽外围为班级名称和校徽,整体设计简洁大方,寓意深刻。
3、我们的班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班风体现了班级成员团结协作、勤奋学习、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4、我们的班训:“厚德博学,立志成才”班训强调德育为先,广博学识,立志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5、我们的口号:“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创造未来!”口号简洁明了,鼓舞人心,强调团结协作,努力奋斗,共创美好未来。
6、我们的班歌:《青春梦想》歌曲旋律激昂,歌词鼓舞人心,体现了我们班级成员的青春活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7、我们的目标:(1)实现班级成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2)形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3)提高班级学术成绩和创新能力;(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5)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8、我们的约定:(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社会公德;(2)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团结互助;(3)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共同维护班级荣誉;(4)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5)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积极锻炼身体;(6)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践行绿色生活;(7)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大学文化建设共18页

大学文化建设共18页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内涵在2000年中山大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学校党委决定在全校开展“中大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大讨论,缘由来自三方面的因素:其一,世纪之交,人们都在考虑,要把什么样的大学带进21世纪?我们认为,首先应当认真地研究把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带进21世纪。
大学是世界上承续时间最久的社会组织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学人在不断地更迭,学科在不断地更新,环境和建筑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唯有大学的文化维系着学校千百年发展的历史,而社会对学校认同的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学校的历史文脉。
在新世纪,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学校人文精神的发展脉络和潜在质素,目的是要更深刻地理解学校历史上积淀的文化传统和逐步形成的学校特色、品格,并从新世纪要把学校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憧憬,去积极推动校园文化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建设。
其二,世纪之交,我们都在认真地审视学校未来发展的机遇,挖掘发展的潜力,探求努力的方向。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11工程”、“985工程”给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提供了许多机遇,学校学科水平、综合实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我们在考虑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时,除了一些用数据指标反映的“硬实力”外,是否还要考虑学校文化精神、文化传统中反映的“软实力”,并通过大学的文化建设来提高学校发展和竞争的“软实力”。
学校一切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人。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发展学校最重要的是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有活力、有生气、宽松和谐、开拓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造就学校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是学校赢得社会信任,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增强学校内聚力,推动学校持久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三,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和指导原则。
对于高等教育,教育部制定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进一步在全国高校把加强素质教育作为当前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前言大学作为传承与创新,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快速变革的社会中,大学需要不断弘扬和传承自身的精神文化,以培养学生扎根于传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套特殊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文化符号,包括学术思想、人文精神、学风建设、社会责任等方面。
2.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校园精神文化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掌握专业知识、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它不仅使学生具备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培养宽广的人文视野大学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学术研讨,培养学生宽广的人文视野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样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觉性,做到内外兼修。
2.引导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大学是学术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应该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学术诚信、批判精神、严谨求实等学术价值观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3.弘扬大学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的培养基地,大学应该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责任,这就需要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让他们具备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推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1.构建有序的教育体系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有序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学术水平,能够以身作则引导学生。
而学生则需要通过规范严谨的教育系统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
2.开设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大学要注重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艺术展览、学术研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自觉性,培养自身的情感品味和艺术鉴赏能力。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在大学的班级文化建设中,首先我们要意识到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团结协作,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因此,建设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班级文化是每个班级都应该重视和努力实施的工作。
一、建立共同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是确立共同的目标。
班级的目标应该是明确且具体的,能够激发同学们的热情和努力,让每位同学都感到自己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只有通过共同的目标,班级才能形成凝聚力,团结一致向前进。
二、营造良好氛围班级的氛围是班级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积极向上、互相关爱的氛围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和鼓励,同时也能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班级氛围的建设需要每位同学的共同努力,要让每个同学都感受到班级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一员。
三、实行互助合作班级文化建设也需要倡导互助合作的理念。
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通过互帮互助,同学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也能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培养责任意识班级文化建设还需要培养同学们的责任意识。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每个人都能尽到自己的责任,班级才能发展壮大。
因此,要培养同学们的责任心,让每个人都明白只有责任意识,班级文化才能有所发展。
五、开展活动班级文化建设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促进班级的发展。
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团建活动等,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增进感情、提高凝聚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活动来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六、定期评估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评估和改进。
每学期可以组织班务会议,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方向和动力。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全体同学共同努力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光兴、彭志武论大学文化建设》(完整版)发布时间:2012-2-25 20:24:50 点击:102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我国高等学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提升。
但是,我国大学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大学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高等教育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大学忽视了自身的文化建设,传承和产生文化的地方反而成了文化遗忘的“角落”,很少大学真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面对这双重困境,大学管理者中的有识之士为之焦急,希望重塑大学文化,还大学的本性。
一、什么是大学文化(一)大学文化的内涵与主要构成汉语“文化”一词,出自《周易》“观乎天下,以人文化成”。
英文“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语colore,意为“耕耘”,因为文化修养和种庄稼一样,必须经过辛勤的耕耘,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而大学则是播种文化的主要组织。
正因为文化与大学具有天然的联系,所以我们往往从大学来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
东西方大学发展的历程表明,一部人类大学史也就是一部文化史。
那么,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大学自身的文化是什么?英国学者罗威勒曾如此形容:“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份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
我们想用字来界定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处不在。
”文化的弥散性决定了我们感受文化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
尽管如此,大学文化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努力探求大学文化的奥秘。
关于大学文化,理论界见仁见智,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三层次”说。
即大学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构层次;二是“四体系”说。
即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体系、制度文化体系、行为文化体系、精神文化体系,其特点是强调大学的行为文化的动态特征;三是“六因素”说。
即大学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学术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阵地文化、网络文化等六个因素。
我们较倾向于“四体系说”。
尽管人们的观点不很一致,但是都承认大学文化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第一,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所形成的文化,而不是以其它组织结构为载体形成的文化;第二,大学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第三,大学文化是一个历史的筛选、积淀过程,也是一个承前启后、除旧布新的过程。
这一系列定义都带有描述性质,并没有清楚阐释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其实,透过文化的起源以及大学的诞生与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学术氛围、规章制度、价值标准、学校环境等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包括大学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
1.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属于大学文化的硬件,是大学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实现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载体与手段,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校名称和承载名称的校牌。
(2)校徽、校旗、校花等。
(3)校园外貌、自然环境、建筑风格、办公室与教室布置,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等。
(4)学校的纪念性建筑,包括纪念碑、纪念墙、纪念林、历史文化名人和英模塑像等。
(5)学校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
(6)学校文化生活用品和纪念礼品。
(7)学校文化传播媒体。
包括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电视节目、网络,宣传栏、宣传册、标语口号、橱窗板报等。
(8)大学的文化成果。
如科研论文、软件设计、艺术作品等,还有纯物质形式的,如山地学校师生开辟的植物园,城市学校师生栽植的树木、砌垒的花池、职工制作的绿地护栏、科技发明装置、教具设备等。
除此而外,摄影、书法、歌舞、剪纸等艺术创造,也是大学文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行为文化大学行为文化是由大学校园活动中发生和进行的人际交往而产生的文化,主要是通过大学人外在的言谈举止,来表现内在的校园人际关系等心理环境,比如文艺体育活动、人际交往活动、师生行为举止等。
3.大学制度文化大学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制度。
这是指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规章制度,比如教代会制度、教学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
(2)特殊制度。
这是指学校中非程序化的制度,如学生评议教师制度、总结表彰制度、领导干部“五必访”制度等。
(3)学校风俗。
这是指学校长期沿袭、约定俗成的典礼、仪式、节日、活动等。
如体育比赛、歌咏比赛、学校成立周年庆典等。
4.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学术思想等内容,主要体现在校训、校风(包括教风、学风、文风、作风)、校刊、校史、校歌等五个方面。
应当提及的是,大学文化的这四个方面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不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上面只是根据它们的主要属性进行的分类。
如学校名称、校刊、校歌等,它们既是显性的,又是隐形的,它们既包含了所象征的大学精神,又是具体的、物质的。
大学文化的以上层面,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物质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最为具体实在,构成校园文化的硬外壳;行为文化作为一种浅层文化,成为大学文化的软外壳;制度文化是学校观念形态的转化,成为大学文化软硬外壳之间的联系和支撑;而精神文化则是观念形态和文化心理的总和,是大学文化表现在内外软硬外壳及其相互联系方面的渊源,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二)大学文化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近几年来,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备受社会关注,它们与大学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为加深对大学文化涵义的理解,我们有必要探讨大学文化与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1.大学文化与大学理念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形成的体系”(韩延明著:《大学理念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
大学理念是关于大学的基本性质、理想模式、目标追求、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系统思想。
与大学文化不同的是,它纯粹是精神层面的概念,从属于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理念主要探讨的是大学本质问题,即大学是什么?目的在于揭示大学的客观属性和规律,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定向作用,诚如纪宝成教授所言:“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不仅决定她的今天,更决定她的明天”(纪宝成.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EB/oL].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化视觉识别网(http://vi·uste·edu.en/zh_CN/artiele/39/45的432/).)。
比如,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影响着所有进入北大的人,历经百年不衰,成为了北京大学发展的灵魂。
竺可祯先生在浙江大学建校时倡导的“求是”办学理念,成为了浙江大学师生一直追求的共同目标,在这个理念的熏陶下,浙江大学人才辈出,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东方剑桥”。
2.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文化创造中积淀、整合、提炼,并为师生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自我意识。
它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风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既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又体现大学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
比如,湖南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中形成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无声的力量激起湖南大学师生形成当仁不让的品质。
又如厦门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四种精神”,即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这些大学精神也可称为优良传统,在潜移默化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厦大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取得骄人的成绩(我们认为,江西财经大学其实也有类似的四种精神,如罗静远校长的自强精神、王文京的创业精神、胡援成教授的敬业精神、廖进球书记的改革精神,这些精神如果经常宣传,对师生必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精神等同于大学文化,因为大学文化还包括前述的制度文化、物质物化、行为文化等层面。
科学的大学精神是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使命、功能、目标和理想等内容的概括和浓缩。
就其功能来说,它具有导向、陶冶、激励、凝聚、规范等功能。
诚如汤用彤先生在1940年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的信中所言:“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若一大学精神腐化,学术上了无长处,则实失其存在之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胡适往来书信选[z].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39页。
)。
美国著名教育批评家和改革者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其名著《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1930年)中断言:“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
大学精神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象征,更是国家愿景、民族传承、社会意识和本土文化的融合体,是时代精神的表征和先进文化的集中表现,它不仅关乎大学自身的前途与命运,更关乎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兴盛。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在治校理念中凝练大学精神,在教学科研中提升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大学精神,在科学发展中创新大学精神,结合大学自身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塑造理念先进、个性鲜明的大学精神。
3.大学文化与校园文化大学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概念有所不同。
由于大学文化概念出现较晚,以往使用大学校园文化的概念则较为常见。
大学校园文化一般指大学生文化活动,在很多场合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生文化、大学生活文化等涵义比较接近,因此,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就有“第二课堂说”、“文化氛围说”、“校园精神说”等。
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显然要比大学校园文化深广,它涵盖了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科研、学术、管理、生活等方方面面。
大学文化不同于大学校园文化,首先,随着大学逐步走向社会中心,大学文化的影响己远远超出了校园,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必须将社会纳入视野;其次,大学文化更能体现大学的历史传承性,比如很多大学在历史上曾数易其址,但其文化却可以一脉相承,延续至今;再次,大学文化既是指一所所大学的文化,又是指所有大学的文化,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二、大学文化的主要功能第一,教育功能。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背景文化,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成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陶冶师生,使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能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并内化成风格、习惯,从而打上某种大学文化的烙印。
这便是大学文化所具有的很强的教育功能,而且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以单向灌输为主的课堂教育,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