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副肿瘤性皮肤病
看图识皮肤病四种

看图识皮肤病四种————————————————————————————————作者:————————————————————————————————日期:看图识四病麻风疣状皮肤结核挤奶人结节副肿瘤类天疱疮ﻫ躯干部散在红色和淡褐色斑块,边界清楚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一、病史患者女62岁。
ﻫ主诉:面、颈、躯干、四肢起皮疹,伴轻度瘙痒8年。
ﻫ现病史:患者8年前发现腹部一拇指甲大小的红斑伴轻度瘙痒,未经治疗皮疹逐渐扩大并延及后背、四肢。
近3年皮疹发展到面、颈部,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病理检查未明确诊断,遂来我科就诊。
发病过程中无发热、关节痛等症状,自觉皮疹处出汗少。
ﻫ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其它病史。
务农,5年前迁居内蒙呼和浩特市。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
皮肤科检查:面、颈、躯干、四肢散在红色和淡褐色斑块,2×3cm~10×18cm大小,边界清楚,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
毛发正常,眉毛未见脱落。
未触及粗大神经。
患处触觉丧失,痛、温觉正常,无运动功能障碍。
组胺试验:“三联反应”不完整。
取皮损作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皮突变平,真皮浅、中层可见结核样肉芽肿,神经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浸润。
抗酸染色:阴性二、诊断诊断:麻风病(leprosy)。
诊断依据:ﻫ1.患者老年,慢性病程;ﻫ 2.皮损特点:面颈、躯干、四肢散在红色和淡褐色斑块,3.神经功能检查:患边界清楚,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毛发正常,眉毛未见脱落;未触及粗大神经。
ﻫ处触觉丧失,痛、温觉正常,无运动功能障碍。
组胺试验:“三联反应”不完整4.组织病理显示真皮浅中层可见结核样肉芽肿,神经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浸润。
抗酸染色见右图。
ﻫ左手背暗红色疣状增生性斑块,有脓性、浆液性渗出液一、病史患者男,61岁主诉:左手背皮损18年,逐渐加重。
现病史:18年前患者左手无名指因外伤而行截指术。
2个月后,左手背出现一个黄豆大小皮疹,缓慢增大,渐累及整个左手背,逐渐出现破溃,有渗出,伴疼痛。
看图识皮肤病四种

看图识四病麻风疣状皮肤结核挤奶人结节副肿瘤类天疱疮躯干部散在红色和淡褐色斑块,边界清楚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一、病史患者女 62岁。
主诉:面、颈、躯干、四肢起皮疹,伴轻度瘙痒8年。
现病史:患者8年前发现腹部一拇指甲大小的红斑伴轻度瘙痒,未经治疗皮疹逐渐扩大并延及后背、四肢。
近3年皮疹发展到面、颈部,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病理检查未明确诊断,遂来我科就诊。
发病过程中无发热、关节痛等症状,自觉皮疹处出汗少。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其它病史。
务农,5年前迁居内蒙呼和浩特市。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
皮肤科检查:面、颈、躯干、四肢散在红色和淡褐色斑块,2×3cm~10×18cm大小,边界清楚,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
毛发正常,眉毛未见脱落。
未触及粗大神经。
患处触觉丧失,痛、温觉正常,无运动功能障碍。
组胺试验:“三联反应”不完整。
取皮损作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皮突变平,真皮浅、中层可见结核样肉芽肿,神经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浸润。
抗酸染色:阴性二、诊断诊断:麻风病(leprosy)。
诊断依据:1.患者老年,慢性病程;2.皮损特点:面颈、躯干、四肢散在红色和淡褐色斑块,边界清楚,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毛发正常,眉毛未见脱落;未触及粗大神经。
3.神经功能检查:患处触觉丧失,痛、温觉正常,无运动功能障碍。
组胺试验:“三联反应”不完整4.组织病理显示真皮浅中层可见结核样肉芽肿,神经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浸润。
抗酸染色见右图。
左手背暗红色疣状增生性斑块,有脓性、浆液性渗出液一、病史患者男,61岁主诉:左手背皮损18年,逐渐加重。
现病史:18年前患者左手无名指因外伤而行截指术。
2个月后,左手背出现一个黄豆大小皮疹,缓慢增大,渐累及整个左手背,逐渐出现破溃,有渗出,伴疼痛。
曾诊断为“孢子丝菌病” “着色芽生菌病”,先后口服伊曲康唑、10%碘化钾、特比萘芬等,均无明显效果。
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食欲可,二便正常。
皮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皮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皮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症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红斑、丘疹、水疱、风团等。
引起皮疹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各种疾病因素等。
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聊聊皮疹产生的原因。
首先,感染是导致皮疹出现的常见原因之一。
细菌感染,像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引起脓疱疮,表现为皮肤上的脓疱;链球菌感染则可能引发丹毒,出现红肿热痛的皮疹。
病毒感染也不容忽视,比如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上会出现沿着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并伴有明显的疼痛。
还有风疹、麻疹等病毒感染性疾病,都会出现相应的皮疹表现。
真菌感染也可能导致皮疹,比如体癣、股癣,通常表现为环形或半环形的红斑,边缘有丘疹、水疱,中央皮肤可能会自行好转。
过敏反应也是引发皮疹的重要因素。
有些人对食物过敏,比如海鲜、牛奶、鸡蛋等,食用后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红斑、风团等症状,这就是荨麻疹。
药物过敏同样常见,比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导致药疹,表现形式多样,有红斑型、麻疹型、剥脱性皮炎型等。
此外,接触性皮炎也是一种过敏反应,当皮肤接触到某些过敏原,如金属(镍、铬等)、化妆品、橡胶等,会在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导致皮疹的发生。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病,皮肤上会出现红斑,尤其是面颊部的蝶形红斑较为典型。
还有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皮疹特点为红斑、鳞屑。
内分泌及代谢紊乱也与皮疹的出现有关。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感染等,进而引发皮疹。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可能导致皮肤多汗或干燥,也可能出现皮疹。
物理因素同样可以引起皮疹。
比如长期日晒可导致晒伤,出现红斑、水肿甚至水疱;寒冷刺激可能引发冻疮,表现为红肿、瘙痒;摩擦、压力等可导致鸡眼、胼胝等。
蚊虫叮咬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被蚊子、跳蚤、螨虫等叮咬后,皮肤会出现红色的丘疹、风团,伴有瘙痒。
乳腺癌皮肤转移一例

乳腺癌皮肤转移一例王逸飞; 缪秋菊; 徐秀莲【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9(035)012【总页数】2页(P738-739)【作者】王逸飞; 缪秋菊; 徐秀莲【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江苏南京210042【正文语种】中文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
左侧胸壁红斑6个月余。
患者2年前因左乳浸润性导管癌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腋下淋巴结清扫,术后定期化疗。
6个月前患者于左胸壁手术部位附近出现环状浸润性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离心性环状红斑”,经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无好转,遂于我院就诊。
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查体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皮肤科检查: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表现,左乳缺如,左胸壁可见长约20 cm手术疤痕,延及左腋窝,愈合好。
左胸壁见15 cm×15 cm浸润性环状红斑,中央呈淡红色,下边界不清,皮损表面光滑,无鳞屑(图1)。
图1 左侧乳房缺如,手术刀口附近可见浸润性环状红斑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及生化全套均正常。
胸部X线及腹部B超未见异常。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上部脉管内可见上皮样细胞团块,细胞核大深染,有异型改变,可见核分裂象(图2)。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CK7(+),CK20(-),AR(+),D2-40(+)(图3、4)。
诊断:乳腺癌皮肤转移。
建议患者转肿瘤科进一步治疗。
图2 真皮脉管内可见上皮样细胞团块,细胞有异型改变(HE,×200) 图3CK7(+)(EnVision法,×100) 图4 D2-40(+)(EnVision法,×100)讨论皮肤转移癌是指原发于皮肤以外的恶性肿瘤通过血管、淋巴管转移,或通过组织间隙直接扩散至邻近皮肤而发生的皮肤病变,偶可继发于外科手术的种植。
乳腺癌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皮肤转移癌中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大概有23.9%的乳腺癌患者可发生皮肤转移[1]。
常见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重症多形红斑1.药疹:明确用药史,可以是两周或 20 天以内的,可以是荨麻疹型,多形红斑型,麻疹型,猩红热型,紫癜型等,瘙痒比较明显,皮疹颜色鲜红。
严重者可累及粘膜:眼,口腔,唇,外阴等。
该患者发疹前无用药史,可排除。
2 .多形红斑:皮疹常见于四肢末端,初发为边界清楚红色斑疹,后变为隆起水肿性丘疹,周边水肿性红斑,中心紫癜,虹膜现象明显,多对称分布的。
根据皮疹特点暂不考虑3.重症多形红斑:皮损可为红色斑疹、水疱等。
如病情严重,可累及粘膜处。
一般发病诱发因素与用药无关。
故暂排除。
4.副肿瘤性天疱疮: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皮损为多形性, 有痒性风团, 斑、丘疹、水疱、糜烂等。
多数发疹之前有肿瘤表现。
DIF 有组织病理改变, IIF 可阳性。
必要时查病理、 DIF 等以进一步排除。
5 大疱性类天疱疮:此病好发于老年人。
皮损表现为全身泛发的红斑、水疱但呢个。
部分病人见口腔溃疡。
IIF 可提示抗基底膜待抗体, DIF 示疱周正常皮肤基底膜带处 C3、 IgG 反应物沉积。
目前依据不足。
必要时入院后查病理活检、 DIF 等进一步排除。
免疫1.荨麻疹性血管炎:反复发生风团伴瘙痒,可自行消退,消退后皮损处可见暗红色斑疹,部分伴有疼痛,关节肿胀2.环状红斑:多见于中青年皮疹呈环形或融合,成多形水肿性红斑:因新旧损害重叠可呈现靶样,边缘隆起如缇状, 其内缘附少量鳞屑: 好发于臀、 股及小腿: 微痒:病程慢性复发性,皮疹消退后可留有色素沉着。
以真皮炎症反应性血管扩张充血的细胞润浸润为病理基础。
该患者病理结果不考虑该病。
3.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分为丘疹鳞屑型和环状红斑型,环状红斑型初为水肿性丘疹,逐渐扩大成环状或多环状,边缘隆起的斑块, 表面平滑或有少许鳞屑,消退后可留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
损害好发于面、手、前臂、上胸等曝光部位。
常有敏感的光敏感现象,血 清抗 Ro 及抗体 La 及 ANA 阳性,皮损 DIF 阳性,血细胞减少,血沉增快。
体内肿瘤的皮肤表现

体内肿瘤的皮肤表现谭城【期刊名称】《实用老年医学》【年(卷),期】2012(026)006【总页数】4页(P446-449)【作者】谭城【作者单位】210029 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体内器官病变在皮肤常有其相应表现。
肿瘤也是影响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
体内肿瘤会引起皮肤炎症、增生、代谢。
体内肿瘤细胞可直接侵袭皮肤及其附属器,表现出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皮损。
此外,皮下组织或者皮肤下面肿瘤组织亦可直接侵犯皮肤表面(如乳腺癌及乳房外Paget病)。
本文所讨论者是体内肿瘤间接影响皮肤后的表现,故在皮肤肿瘤内无原发灶肿瘤细胞。
可分如下3种情况加以叙述:(1)肿瘤相关综合征的皮肤表现;(2)肿瘤所分泌的激素或特定因子导致皮肤的改变;(3)内脏肿瘤并发增殖性或炎症性皮肤病。
许多综合征有明显的皮肤表现。
临床医师若见其特征性皮肤表现或疑似皮损,必须进行系统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有条件者需检测相关基因,其临床特点及其他情况详见表1。
APUD(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细胞系统是来源于神经嵴的一系列内分泌细胞,弥散在许多器官及内分泌腺体内,能够从细胞外摄取胺的前体,并通过细胞内氨基脱羧酶的作用,使胺前体形成相应的胺(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和多肽激素。
由于APUD细胞银染色呈阳性,又称为嗜银细胞;目前普遍认为APUD细胞来自神经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或内胚层细胞(即神经上皮编码的内胚层细胞),且均有内分泌功能。
APUD细胞遍布全身各部位,以脑和胃肠道最多,肺、胰、胆道、咽喉、鼻、涎腺、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等部位均有很多神经内分泌细胞存在。
故上述细胞来源的肿瘤可伴有特征性皮肤症候群。
2.1 异源性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 10% ~15%Cushing综合征是由于异源性分泌ACTH肿瘤所致。
副肿瘤性天疱疮的健康宣教

05
康复护理:介绍副肿瘤性天疱疮的 康复护理方法,包括皮肤护理、饮 食调理等。
02
预防措施: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 触有害物质等。
04
心理调适:强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 态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提供心理 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06
健康生活方式:强调保持健康的生 活方式对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03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 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学检 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04 鉴别诊断:与其他皮肤病进 行鉴别,如湿疹、银屑病等
副肿瘤性天疱 疮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糖皮质激素:用 于控制炎症和缓
解症状
免疫抑制剂:用 于控制免疫反应,
减少皮肤损伤
生物制剂:用于 调节免疫功能,
减轻症状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减轻 压力、保持乐观等
护理要点
01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02
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化学物质、紫外线等
0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
04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
心理支持
保持积极心态:面对疾病,保持积极乐观 01 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寻求心理支持:可以寻求心理医生或心理 02 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
健康教育方式
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册、宣传单等,介绍副肿瘤性 天疱疮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
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讲解副肿瘤性天疱疮的 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认识
网络宣传:利用社交媒体、网站等网络平台,发布 副肿瘤性天疱疮的相关信息,扩大宣传范围
社区活动:组织社区活动,宣传副肿瘤性天疱疮的 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
皮肤副肿瘤性综合征

皮肤副肿瘤性综合征
陈树民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年(卷),期】1995(021)004
【摘要】皮肤副肿瘤综合征是由恶性肿瘤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皮肤损害,这些皮肤损害不仅与恶性肿瘤有着特殊关系,而且常发生于恶性肿瘤的早期。
识别和了解这些皮疹有助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论断和治疗。
本文对皮肤副肿瘤性综合征的概念和某些伴发恶性肿瘤高的皮肤副肿瘤性综合征进行了简要文献复习。
【总页数】4页(P207-210)
【作者】陈树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6
【相关文献】
1.16例副肿瘤性天疱疮/副肿瘤性自身免疫多器官综合征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J], 周娜;彭琳一;曾跃平;吴庆军;张奉春;白春梅
2.具有多种表现的副肿瘤性皮肤综合征1例 [J], 高春芳;王晓红;唐跃琼;顾军
3.伴有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报告 [J], 竺璐;洪微;温海;廖万清
4.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副肿瘤性皮肤病? [J], Chaudhry S.I.;Murphy L.-
A.;White I.R.;刘艳
5.副肿瘤性自身免疫性多器官综合征上皮异型的分类、临床表现和免疫病理机制:对副肿瘤性天疱疮的再评价 [J], 陈连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肿瘤性皮肤病副肿瘤性皮肤病(Paraneoplastic dermatoses,PND)是指从皮肤病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中能发现病人体内可能存在有某些恶性肿瘤,皮疹往往与内脏恶性肿瘤的病程相平行。
皮损的出现可能使伴发的恶性肿瘤得以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PN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可能与肿瘤的生物活性激素或生长因子的产生和减少有关,或由于肿瘤诱发的的宿主免疫反应引起[2]。
本文选择了16种与内脏恶性肿瘤有关的皮肤病作介绍,由于皮肤科医生对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较为熟悉,故本文重点叙述各种PND的历史及伴发肿瘤上。
1、恶性黑棘皮病(malignant acanthosis nigricans)合并恶性肿瘤的黑棘皮病称为恶性黑棘皮病,是由Pollitzer和Janovsky于1890年报告,多突然发生,>80%病人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且皮损迅速扩展。
临床主要表现为腋下、阴股部等处的色素过度性天鹅绒乳头瘤病改变。
最常合并的恶性肿瘤是腺癌,70~90%位于腹腔内,其中50%~60%是在胃部;其他肿瘤发生的部位包括子宫、肺、乳房、卵巢和肝脏。
黑棘皮病与肿瘤同时发生者占60%,有20%在肿瘤发生前出现,其余则在肿瘤发生后出现。
本病与良性型黑棘皮病相比,发生迟,发病快,皮损经过往往与肿瘤紧密相关。
2、获得性鱼鳞病(acquired ichthyosis)临床表现为四肢伸侧和躯干表皮弥漫性菱形鳞屑损害的鱼鳞病,一般属先天性,当较迟出现鱼鳞病样皮疹时称为获得性鱼鳞病,它常合并某些系统性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
本型鱼鳞病合并的恶性肿瘤中70~80%为何杰金淋巴瘤,其他有非何杰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和实质性肿瘤。
其经过与肿瘤常常是相平行的。
3、牛肚掌(tripe palms)1963年Breathnach等首先记述了1例病人的手掌似牛前肠发皱的表面。
1977年Clarke正式提出了牛肚掌这一名称,其后有“掌棘皮病”、“掌角化瘤”、“掌角化过度”和“掌黑棘皮病”等不同的病名,有些学者认为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仅为黑棘皮病的掌上表现,但牛肚掌能发生在无黑棘皮病的病人中。
本病发病年龄较大。
临床表现为掌部皮肤增厚,伴皮脊隆起,有多皱的天鹅绒样表面与牛前肠相似。
本病可单独存在或与黑棘皮病并存。
90%以上的病人合并有恶性肿瘤,主要是伴发肺癌,其次是胃癌,上述两种癌占本病患者恶性变的半数以上(但当病人同时有牛肚掌和黑棘皮病时,则最常伴发的是胃癌),此外,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约占1/5,乳房癌和头颈部肿瘤亦有发生,星形细胞瘤、黑素瘤、非何杰金淋巴瘤及胰腺癌也有个案报告,本病可以出现在肿瘤发生之前,但多数(约2/3)患者是与肿瘤同时发生的。
4、Leser-Tr’elat征(Leser-Tr’elat sign)本病以全身多发性脂溢性角化合并恶性肿瘤为特征,由德国的Leser和法国的Tre’lat各自在1890年报告。
临床表现为脂溢性角化皮损的数目和大小均突然增加,并可有疣状改变及糜烂,伴瘙痒。
约20%病人合并有黑棘皮病,故认为这两种有相似的发病机制,即与原发性肿瘤产生的转化性生长因子-α(transtorming growth factor-α)有关。
本病主要见于老年人中。
在合并的肿瘤中,1/3为胃肠道腺癌,1/4为淋巴增殖性疾病,但妊娠和一些良性肿瘤也可与本病有关。
Leser-Tr’elat征可在诊断癌肿前5个月到确诊后9.8个月之间发生,其经过往往与肿瘤不相一致。
5、副肿瘤性肢端角化(acrokeratosis paraneoplastica)1965年Bazex首先报告了1名男性病人患梨状隐窝部癌肿并伴四肢鳞屑性红斑损害,故又称Bazex综合征。
据对93例病人的分析,89例为男性,4例为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60岁和70岁,仅有1例<40岁。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肢端部的红色斑块和角化鳞屑性损害。
每例都伴有恶性肿瘤。
最常见的为咽、喉、食道和肺的鳞癌。
约60%的病例先于肿瘤发生,20%病例皮损与内脏肿瘤同时出现,其他的病例则在肿瘤发现后再诊断为本病,皮损与肿瘤的演变往往相平行,随着肿瘤经治疗后获缓解,皮损也可以消退。
6、皮肌炎(dermatomyositis)皮肌炎有较特征性的皮疹,即眶周暗紫红色水肿性红斑和指节背部的Gottron丘疹。
1916年Sretz首先报告了1例皮肌炎病人伴发胃癌,同年Kankeleit报告另1例合并乳腺癌。
现据统计,约25~30%的皮肌炎与恶性肿瘤相关,称为副肿瘤性皮肌炎,肿瘤的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多见于50~60岁的患者。
常见的伴发肿瘤有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胃癌、肺癌、恶性淋巴瘤、肝癌、前列腺癌、肾癌、白血病等,国内皮肌炎伴发鼻咽癌的报告据多。
女性患者如皮肤有水疱和大疱则高度提示存在卵巢癌的可能性。
特发性皮肌炎女性比男性多见,但副肿瘤性皮肌炎的性别偏向尚存在争议,皮疹常在肿瘤出现前或与肿瘤同时发生(大多数肿瘤能在皮肌炎发病的1年内确诊);治疗肿瘤能导致皮疹消退,而皮疹再现能预示肿瘤的复发。
7、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本病是天疱疮中罕见的一种变型,表现为皮肤和粘膜多形性损害,除红斑和糜烂外,还有水疱和松解性大疱,尼氏征阳性。
1990年由Anhalt等首先报告,可合并良性和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死亡率很高。
平均发病年龄为59岁(7~77岁)。
其伴发的肿瘤常为淋巴增殖性疾病,最常伴发的肿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42%),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Castleman病(巨大淋巴结增生)次之(但国内报道的病例以伴发Castleman病为最多)。
约在一半病例中,肿瘤在皮疹出现前即已确诊。
当伴良性肿瘤(如Castleman病)时,大多数病人的皮损在切除肿瘤后可消退,但当伴恶性肿瘤时,则不会有平行的经过,预后不佳。
8、匐行性回状红斑(erythema gyratum repens)本病表现为躯干、四肢近端匐形性稍高起皮面的红斑,一层层呈波纹状,并离心性扩大的皮损。
1952年首先由Gammel报道,该例病人伴有乳腺癌。
男女之比为2︰1,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
本病是最特异性的副肿瘤性皮病之一,80%病例伴有恶性肿瘤,以支气管癌为最常见(32%),其次为食道癌。
其他伴发的癌肿有乳腺、子宫、膀胱、宫颈、前列腺和上消化道癌肿以及多发性骨髓瘤。
80%病例的皮疹在肿瘤诊断前出现(最长达21个月),也可同时发生或在肿瘤确诊后发生,皮疹和瘙痒往往与肿瘤的经过相一致,肿瘤经治疗后皮疹常可消退。
9、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necrolytic migratory erythema)本病1942年由Becker首先描述,是由于继发于胰α细胞肿瘤(胰高血糖素瘤)或由于锌、必须脂肪酸和氨基酸缺乏而致的高血糖素水平增高、分解代谢增加所引起。
临床表现为面部、腹部、股部、肛周和口周环状的游走性红斑、表面糜烂,并有漆片样结痂,呈离心性扩大。
好发年龄为50~60岁(19~84岁),本病绝大多数伴有胰高糖素瘤,极少数无此种肿瘤存在而代之以慢性肝病或小肠绒毛萎缩性吸收不良。
本病可以是胰高糖素瘤早期或晚期的表现,虽然外科切除或化疗可减轻皮疹,但其经过与肿瘤的变化并不一致。
10、Sweet综合征(Sweet syndrome)又称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964年由Sweet首先描述,表现为面颈部、四肢触痛性红色斑块和结节,伴发热和末梢血中性白细胞增多。
可分为经典型、合并肿瘤型和药源型,约1/5的病例伴发有肿瘤。
特发性Sweet综合征在女性多见,而与肿瘤相关者则无性别差异,后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
合并的肿瘤大多为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中85%为急性髓性白血病和淋巴瘤;而在其他合并的实质性肿瘤中,主要为泌尿生殖道的肿瘤。
约2/3的病例皮疹在癌症确诊前发生,而其中约40%在皮疹出现后的1个月内确诊为癌肿。
不顾肿瘤的变化如何,皮损在内用糖皮质激素后症状和体征可很快消退。
11、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本病为一种少见的发病机制不明的溃疡性疾病,经典的皮损为边缘不清楚、周围绕以红晕、呈潜行性破坏,基底有脓性分泌物的溃疡。
1916年由Brocq首先报告,可分为经典型和非经典型,前者可合并炎症性肠病,后者常伴发血液病或恶性肿瘤。
本病好发于成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6~52.2岁,女性较男性多见。
有7%的病人伴发恶性肿瘤,而在非经典病人中,合并血液病或恶性肿瘤者高达27%,最常见的为急性髓性白血病。
其次为多发性骨髓瘤,少数也可伴发实质性肿瘤。
12、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mullticentric reticulohistiocytosis)1937年Weber等首先报告了本病,表现为手、面部淡红色或棕色的丘疹和结节,伴对称性关节病变。
1969年Barrow等提出本病与恶性肿瘤相关。
大约80%的病人为白种人,男女之比为1︰1.85~3,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6~86岁)。
有20~25%的病人合并恶性肿瘤,包括血液病,乳腺、卵巢、胃和宫颈的癌肿。
本病的经过不能预测,与肿瘤的演变不相平行。
13、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necrobiotic xanthogranuloma)1980年Kossard等首先描述了8例病人在眶周和躯干部有多发性黄瘤样斑块和皮下结节,组织病理检查显示为黄色肉芽肿病和渐进性坏死,所有病人均合并有异常蛋白血症。
本病病因不明,平均发病年龄为54~56岁(17~85岁)。
本病可伴发血液和淋巴增殖性疾病,80%为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常为IgG),恶性病变包括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呈慢性进行性。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可在本病皮疹出现后许多年才发生。
14、硬化性粘液性水肿(scleromyxedema)又称播散性粘液水肿性苔藓,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纤维粘蛋白沉积性疾病,由Dubreuilh在1906年首先报告,特征为泛发性苔藓样发疹,伴硬化、粘蛋白沉积、成纤维细胞增殖,单克隆丙球蛋白病和无甲状腺疾病,好发于30~50岁,无性别差异。
大约80%病人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最常见为IgG-λ型,病人可伴有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 om巨球蛋白血症、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及白血病,也有认为其合并恶性肿瘤是医源性的(继发于马利兰治疗)后[13] 。
本病经过慢性和进行性,皮疹往往在系统受累前出现。
15、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primary syetemic amyloidosis)淀粉样变性1854年首先由Virchow命名,为一组局灶性或全身性原纤维蛋白在细胞外沉积的疾病。
可分为皮肤淀粉样变性和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两型,而后者又可分为家族遗传性、继发性、原发性系统性和骨髓瘤相关性等类型,后两者可合称为与免疫细胞异常相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