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材料作文:指长江下游水域盛产的三种肉质鲜美的鱼类鲥鱼、刀鱼和河豚。渔民捕捞它们时撒的是一张
常见淡水鱼品种

松鼠鳜鱼
臭鳜鱼
臭鳜鱼又称臭桂鱼、桶鲜鱼、桶鱼,腌鲜鱼,是一道汉族传统名菜, 徽州菜的代表之一,在安徽徽州地区(徽州即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带) 所谓腌鲜,在徽州本地土话中有臭的意思。这“风味鳜鱼”闻起来 臭,吃起来香,肉质鲜嫩、醇滑爽口,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俗 名臭鳜鱼。制法独特,食而得异香。 制作过程有讲究,是把新鲜鳜鱼用淡盐水腌渍在室温25℃左右的环 境中,用木桶腌制最好,肚皮朝上摆放,用山间青石头或河卵石压 住,时经六七天后,鱼体便发出似臭非臭气味。然后入油锅略煎, 配以猪肉片、笋片,小火红烧至汤汁浓缩而成。厚入味,同时骨刺 与鱼肉分离,肉成块状。
由来
相传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带的安徽贵池(今池州)、铜陵、大通 (今铜陵大通镇)等地鱼贩每年入冬时将长江名贵水产——鳜鱼用 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出售(当时有“桶鱼”之称),途中为防止鲜鱼 变质,采用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经常上下翻动。如此七八 天抵达屯溪等地时,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质未变,只是表皮散 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但是洗净后经热油稍煎,细火烹调 后,非但无臭味,反而鲜香无比,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延续下来, 至今盛誉不衰。
西湖醋鱼
“西湖醋鱼”是浙江杭州传统汉族风味名菜,属浙菜系。其年代可 追溯到宋朝,可谓是历史悠久。此道菜选用西湖草鱼作原料,烹制 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使其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
青鱼
青鱼是一种颜色青的鱼,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长 江以北较稀少;它是长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里的重要渔业资源和 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养殖对象,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 之一。
狗鳝
银鱼
银鱼是淡水鱼,见于东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体细 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银鱼可分为小银鱼和大银鱼,其中大银 鱼可长到长约七至十厘米,很少长于15公分(6英寸)。口大,牙大而 尖利,掠食鱼。银鱼因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而得名。其 产于长江口,俗称面丈鱼、炮仗鱼、帅鱼、面条鱼、冰鱼、玻璃鱼 等。以太湖银鱼为代表。早在明代时松江鲈鱼、黄河鲤鱼、长江鲥 鱼,并称中国四大名鱼。
长江三鲜

长江三鲜、太湖三白长江三鲜:一般指刀鱼、鲥鱼、河豚长江刀鱼,鱼身呈银白色,体小而狭长,状如篾刀,肉质鲜嫩,腴而不腻。
为江阴段长江水面的特产。
食用以清蒸为佳。
一般清明节前捕获的刀鱼刺软而肉肥,清明节后则刺变硬。
长江鲥鱼,为名贵淡水鱼。
属江海回游色,在江阴段长江水面上多有此鱼。
鱼体稍扁而长,体上部和头顶青灰色,下部银白色,微透明。
此鱼体丰肥硕,肉细嫩,味鲜美,名噪中外。
明代起即作为贡品,是宫廷筵席上的珍馔。
长江河豚鱼,“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早春江阴段长江水面上的河豚鱼,倾倒了古今多少食客。
河豚鱼有剧毒,江阴厨师在多年的残酷实践中练就了一套烹制河豚的技艺。
人们明知河豚有毒而冒死进食,可见其鲜美程度。
无锡人对那种见味忘命,不顾后果的人有一个比喻:“贪死吃河豚。
”太湖三白——白鱼、白虾和银鱼。
三白的一大共同特点就是“鲜”。
三白当中白鱼的个头算最大的,但在鱼类中其体积也还是属于“小”儿科的。
白鱼肉质比较细嫩,一般当地的做法有:清炖、香糟煎、剁成泥以后做鱼圆。
我在无锡吃的是清炖白鱼。
一只袖珍白盆端上桌来,一路已是香气四溢,鱼肉洁白细嫩,鲜美极了。
二白是白虾。
白虾的壳很薄很薄,周身通体透明。
当地的渔民捞白虾的方法也很奇特,不用网更不用钩。
遂成为太湖上一景:用一把干树枝扎成捆,然后用根长竹竿插入干树枝中再扎稳,将树枝投入水中,小虾就会自己往树枝里钻。
到时候了,一把操起竹竿下的树枝回到船上,一阵拍打,小虾们就纷纷从树枝里落到船上。
这白虾,怎么做了都好吃,哪怕就一锅水开了搁点盐进去白灼了,送进嘴里都是一个鲜甜。
当地很多人都拿它做成醉虾,这边都已经醺醺然了,那边还在不停地蹦弹,拈一只搁嘴里,嫩得要命,又鲜美无比。
三白是银鱼。
银鱼大概算三白里大家比较常见的了。
银鱼的叫法一种是:它活着时是通体透明的,体内无刺无骨又无肠,没有一点儿腥味。
由于体表无鳞所以不好存放,一离开水面就立刻死去,一死身体就变成了银白色,所以叫银鱼。
镇江四鲜

镇江四鲜作者:潘春华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5年第05期江苏镇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点,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江河交汇处”,中国著名的吴文化在镇江发祥。
镇江一带长江水域的鲥鱼、鮰鱼、刀鱼与河豚鱼之“四鲜” 更是闻名遐迩。
因为,长江下游的镇江数十公里水域江阔水深,是鲥鱼、鮰鱼、刀鱼与河豚鱼出入的最佳地段,镇江附近的江中浮玉焦山,山旁小屿环列,致使虫藻麋集,给随江东上西下的鱼类提供了丰盛的饵料,因此这一带的“四鲜”最为肥美鲜嫩。
第一鲜:鲥鱼“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诗中提到的银鱼即鲥鱼,这是大文豪苏东坡在镇江焦山品尝鲥鱼后写下的赞美诗句,北宋时鲥鱼就被誉为京口佳肴,明代以后鲥鱼被规定为南京应天府上贡贡品。
当代诗人郭沫若也有“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的佳句,回味并吟颂了鲥鱼的美味。
鲥鱼,古称“魱鱼”,体扁而长,色如白银,腹部具棱鳞,春夏之交,溯江产卵,季节性很准,故有“时”鱼之称。
初入江时,体内脂肪肥厚,肉质细嫩,味极鲜美。
鲥鱼从江水中捞出就死,因此见不到活的。
为了保鲜,常在鲥鱼旁放置冰块。
鲥鱼营养价值很高,素有“鱼中之王”之美誉。
“红烧鲥鱼”是镇江“宴春酒楼”传统特色名菜,以色、香、味、形俱佳著称。
其制作方法与众鱼不同,鲥鱼不必除鳞,剖肚、去鳃及内脏,用布擦去鱼脊处的淤鱼用清水轻轻冲洗干净,在油锅内略煸,加入葱段、姜片、黄酒、酱油、糖和少许盐及水,用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焖煮10分钟,再用旺火收汤即可。
因鲥鱼鳞脂肪丰腴,覆盖在鱼体上,使得肉质更加肥美、鲜嫩、爽口。
食用时,若佐以镇江香醋,那定是“此中风味胜莼鲈”了。
以往国宴常选用镇江产鲥鱼,同时必须是端午节前捕捞的,因为民间有“鲥鱼不过端午”的说法,端午前是食用鲥鱼的最佳时节,俗话说,蚕豆开花,鲥鱼最佳。
1974年前,镇江鲥鱼产量最高,随着赣江一水电站的建设,阻断了鲥鱼的洄游线路,1984年之后就很少见到了。
常见淡水鱼品种

A
4
毛峰熏鲥鱼
毛峰熏鲥鱼是安徽沿江一带的汉族传统风味名菜,以黄山毛峰茶为 熏料,将经过调味、腌渍的鲥鱼置锅中熏制。黄山毛峰是茶叶之上 品,香味浓郁,味甘若饴,用它熏制的鲥鱼金鳞玉脂,油光发亮, 茶香四溢,鲜嫩味美,诱人食欲,是大宴珍品。
常见淡水鱼类品种
安徽省徽州学校 檀敏涛
A
1
鲥鱼
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 间不出现,因此得名。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 鲥鱼味道最佳,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为中国珍稀 名贵经济鱼类,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继扬 子鳄、中华鲟、白鱀豚、胭脂鱼之后,长江鲥鱼也遭遇种群危机。
A
17
A
18
狗鳝
A
19
银鱼
A
20
银鱼是淡水鱼,见于东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体细 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银鱼可分为小银鱼和大银鱼,其中大银 鱼可长到长约七至十厘米,很少长于15公分(6英寸)。口大,牙大而 尖利,掠食鱼。银鱼因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而得名。其 产于长江口,俗称面丈鱼、炮仗鱼、帅鱼、面条鱼、冰鱼、玻璃鱼 等。以太湖银鱼为代表。早在明代时松江鲈鱼、黄河鲤鱼、长江鲥 鱼,并称中国四大名鱼。
A
7
A
8
A
9
大马哈鱼不仅肉味鲜美,“大麻哈鱼籽”比鱼肉更为珍贵,其直径约7 毫米,色泽嫣红透明,宛如琥珀,营养价值极高,7粒大麻哈鱼籽 就相当于一个鸡蛋。用它制成的鱼子酱盛到盘子里犹如红色的珍珠 ,闪闪发光,能引起人的食欲,故“身价”极高。所以极受欧美各国 大众的欢迎。
长江三鲜——刀鱼

刀鱼 ,又 称 鳍 鱼 ,学 名 “ 刀脐 ”, 称 凤 尾 鱼 或 鹪 子 俗 鱼 。刀 鱼全 身 银 白 , 型 狭 长 而 薄 ,顿 似 尖 刀 ,故 称 “ 体 刀
鱼” 。是 长 江 著 名 的 三 鲜 之一 ,自古 以 来 ,人 们 将 刀 鱼 、鲥 鱼 、河 豚 一 起 誉 为 江 鲜 之 上 品 。 刀 鱼 栖 息 在 近 海 , 一 种 洄 游 性 的 鱼 类 , 到 春 季 阳 是 每
品 , 其 是 著 名 的长 江 三 鲜 面 临 灭 顶 之 灾 , 态 链 断 裂 , 尤 生 不 少 淡 水 鱼 几 乎 惨 遭 绝 迹 。现 在 市 面 上 的 刀 鱼 ,大 多 是 “ 湖 刀 ”、 “ 刀 ”和 “ 刀 ” 海 河 。虽 然 都 是 刀 鱼 ,但 其 口感 和 品 质 与 真 正 的 “ 江 刀 鱼 ”相 比 已是 天 壤 之 别 , 宗 的 “ 江 刀 长 正 长
皮 刀 鱼 ” “ 骨 刀 鱼 球 ”、 “ 炒 刀 鱼 线 ”等 。刀 鱼 不 需 要 剖 腹 , 、 出 滑 在
挖 出鱼 鳃 的 同时 , 用竹 筷 从 鳃 内掏 出内脏 ,以保 持 鱼 身的 完整 可 性 。刀鱼 的清 蒸方 法是最简 单 , 又能最 大 限度体 现刀鱼独特 美味 的
烹 调 方 法 : 需 刮 鳞 , 鳃 取 出 内脏 , 净 后 放 长 腰 盘 中 , 精 盐 、 只 去 洗 加
统 方法 , 用烹 的烹调 技法 制作 口感也 极佳 , 可趁 热食用 ,又可 采 既
做 为冷菜上 席。
5 美食 8
2 1年 5 00 月号
c c i a f 案 c kn 教
I
l
l
Hale Waihona Puke lIlI
跨学科案例分析长江鲥鱼

跨学科案例分析长江鲥鱼长江鲥鱼,从“鱼中贵族”的繁华到没落,似乎是一个必然。
太过于强势和不入流的生命,让世人发现它们与众不同的同时,也让它们的命运就此发生了改变。
凡走过历史,必留下痕迹。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这样的一个鱼中贵族即便走向了没落,在诗人、学者、和老百姓的笔下、键盘下,都依然曾经出现过它们的名字。
而在读阅这样一篇文章的过程中,还会有另一种感觉,挖掘知识,这样一个过程也是非常有趣味的……或许,已快接近长江鲥鱼的忌日了。
某一年的五六月间,数十上百万条的满怀鱼卵、鱼精液的雌鱼、雄鱼们,撞向长江某一段的水电坝,长江鲥鱼以其娇贵身躯,撞水泥岩壁而亡,尸骨遍江。
此后的连续数年间,年年如此,只是鱼的数量越来越少,直至一条也没有了。
长江鲥时,绝迹于长江。
长江中的鲥鱼绝迹于何时,不可考。
有认为是1996年,但寻问当地鱼贩,一般都认为只是近两三年间,才彻底没有长江鲥鱼的。
而鲥鱼当时的售价,已高达5000元一公斤左右,而且,这些鱼是从不需要进入市场的:早有人候着渔夫——只要捕到了,便送到指定地点。
百度一下“百度知道”,你就知道:“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
‘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
南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这是宋诗人苏东坡描写鲥鱼的诗篇。
鲥鱼产于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最佳美,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
鲥鱼形象秀而扁,鳞白如银,肉中多细刺,唇边多米点。
性物娇,惜鳞,离水即死。
农历五月初鲥鱼即能上市,上市持续时间仅20天左右,因而愈加名贵。
鲥鱼肉厚味道鲜美,宜清蒸。
”这样的表述基本上是准确的,稍有可商榷的,大约有两处,一是上市持续时间,大约远远不止这个数。
长江鲥鱼属于洄游性鱼类,每年从阴历3月开始由海入长江,溯流而上,这一路奔袭,一直沿续到阴历5月,其捕鱼期也由长江入海口一直向上游漫延。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捕鱼期在两个月以上,而在其经过的当地时间为20天,应该是正确的。
郑冰清:守护长江的95后新渔民

郑冰清:守护长江的95后新渔民作者:二向箔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21年第11期每年6月19日,在江苏省江阴市都有一项简朴而庄重的守护仪式。
随着一声汽笛的响起,来到长江港口边的志愿者们打开一个个塑料袋,轻轻向下倾倒,一条条鱼儿跃入滚滚长江。
这些生命力旺盛的鱼苗回到长江,将有助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整体修复,为长江注入新的生命和希望。
郑金良就是“长江放流日”的倡导者。
孙女郑冰清从5岁起跟着爷爷到长江边放流,目睹爷爷为了保护长江中濒临灭绝的鱼类数十年如一日地奔波,她决定传承爷爷的使命,做“长江精灵”的守护者。
江阴地处江尾海头,历代为江防要塞,是长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的天然良港,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
刀鱼鲜、鲥鱼肥、河豚美,长江江阴段曾盛产“长江三鲜”。
郑金良从小在江边长大,母亲经常让他拎一筐青菜去船上换刀鱼。
那时的他怎么都没有料到,长江鲥鱼居然会有被人类吃得绝迹的一天,而且卖到上万元一斤。
1993 年3 月,江阴长山镇渔民在江中捕到一条三四斤重的鲥鱼,此后,长江江阴段鲥鱼再难觅其踪迹。
这深深刺痛了郑金良的心,他下决心追回“三鲜”,让它们重回长江。
从2000年开始,郑金良放下钢材流通生意,转攻水产养殖。
那一年,郑冰清4岁。
每到春夏之交,郑金良都会溯江而上,追寻鱼种,最多时一天要在渔船上工作15个小时。
花了一年时间,河豚繁育成功后,郑金良就和刀鱼“杠”上了,寻鱼种足足用了五年时间,还差点送了命。
和郑冰清说起这些追鱼经历,郑金良一点都不后悔,“追鱼过程很辛苦,但最大的收获是摸索出了刀鱼的生长和繁育习性。
”沿江奔波二十年,郑金良通过人工繁育填补了养殖“长江三鲜”的空白,连专家都叫他“农民水产院士”。
2002年6月10日,郑金良培育出60万尾河豚鱼苗,其中40万尾向长江放流。
他说:“我养鱼就是为了放流,看着河豚鱼苗跃入长江,就盼着它们健康成长。
”这是郑金良第一次无偿放流,他不仅带了渔业专家和渔政人员,还带上了郑冰清。
江南之鱼正是欲上时

江南之鱼:正是欲上时进入清明,整个江南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吃鱼季节。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说的正好。
要了解江南春天的食鱼,首先离不开的是对“长江三鲜”的了解,也就是三种堪为极品的长江淡水鱼——鲥鱼、刀鱼、河豚。
必须要解释一下,“长江三鲜”主要指的是长江下游,尤其是狭义的江南地方的恩物。
然而,又不止于哪一个具体的城市,在扬州、江阴、镇江一带,均可以吃到。
但是,必须是从长江天然水域中打捞出来的野生鱼,才能真正匹配上“长江三鲜”的称号。
写到这里不由有些沉重,在今天,吃“长江三鲜”不仅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甚至是一件有些罪恶感的事情。
鲥鱼进行时鲥鱼,继扬子鳄、中华鲟、白鱀豚、胭脂鱼之后,1988年鲥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第一级的保护物种。
一份资料更让人感到沉重:“1974年,长江鲥鱼年产量曾达157.5万公斤;80年代后逐年下降,1986年降至1.2万公斤;1996年,有关部门在鲥鱼栖息的峡江试捕一个月,毫无所获;在鄱阳湖口进行幼鲥鱼监测,也难觅芳踪;自1996年至今,在鄱阳湖历时三年的捕捞仍然是一无所获。
江苏、安徽江段也已多年未发现鲥鱼。
严峻的事实表明:长江鲥鱼资源已近枯竭!”今天,我们仍能够吃到鲥鱼,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此鲥鱼非彼鲥鱼,而是引种于美国,在中国人工养殖的鲥鱼。
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鲥鱼,体长椭圆形,鳞片大而薄,上有细纹。
值得一提的是,鲥鱼最为名贵的部分是鱼鳞,清蒸时必不能去鳞,否则味同嚼蜡。
昔日有一故事,说江南大户人家,聘媳妇首先要考校的就是做鲥鱼。
一位宰相的孙女初次下厨,端上来的鲥鱼竟然去了鳞,一家大小顿时露出不屑之色,然而碍于面子,不得不举箸品尝,然而风致竟不稍减。
直到一盘鱼吃完,才惊奇的发现,原来鲥鱼的鳞不但都卧在盘底,更用丝线穿了起来,于是居家兴叹:“为官三代,才懂穿衣吃饭。
”今天在江南一带,吃到鲥鱼(美国种)并不是难事,稍微上档次的餐厅,200—300元一份的“清蒸鲥鱼”、“古法鲥鱼”比比皆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长江三鲜是指长江下游水域盛产的三种肉质鲜美的鱼类--鲥鱼、刀鱼和
河豚。渔民 捕捞它们时撒的是一张网。鲥鱼头小身子大,头过了网眼
身子却过不去,但它爱惜鱼鳞,死 不后退,最终被渔民捕获。刀鱼穿网
眼时,吸取了鲥鱼被捉的教训,身体迅速地后退。结果 身体两边的鱼鳍
卡在了网眼上。其实,它只要停止后退,向前一使劲就可以穿过渔网逃
生。河豚碰到渔网时,吸取了鲥鱼、刀鱼被捉的教训,既不退也不进,
而是拼命地给自己打气,让空气把自己胀得饱饱的,企图浮出水面逃生,
结果渔民轻而易举地就把它逮住了。
你对长江里的这三种鱼的想法、做法和结果有什么看法?请综合材料内
容及含意作文, 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少于800字。
1, 【答案】例文
以己为本,杂花生树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实,重要的是“内自省”,
只有先自省于心,然后再以他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作为良药,才
能使自己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有人看到他人的失败,心中便会发怵,小心谨慎地全盘吸取他人的教训,
并一味地绕其道而行之,最终只落得刀鱼和河豚一般可悲的结局。人人
都渴望成功,所以便有人唯成功人士之言是从,一切向其看齐,一言一
行皆如其人,最终也只落得个邯郸学步,遭人耻笑的下场。
所以说,无论是避前车之覆,还是寻成功之道,都应以己为本,他人的
经验教训只能作为参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条件,
所以走向成功的道路也不会完全相同。这就如同搏斗,短小精悍之人善
于躲闪腾挪和见缝插针,虎背熊腰之人若也效仿这一套,就只会四处碰
壁。但他如果能发挥自身攻击力强的特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猛
烈进攻,也许只消几个回合,就能将对方击败。
而要真正做到以己为本,还需把握问题的实质。刀鱼若深思鲥鱼为何会
卡在网中,它就会发现其因是鲥鱼身子大,又爱惜鱼鳞,而自己的特点
是身子细长,此时它只要停止后退,向前一使劲,便可全身而退。光看
到“进退”之举动,只能算是见其表象;洞悉“身大宜退,身窄可进”之事
理,进而明了“鲥鱼之所不能为恰恰是刀鱼之所能为”,方为把握其实质。
以己为本不仅是为了追寻成功或避免失败,而且也是一种对真我的追
求,能让我们活出自信,活出自己独特的风采。在当今建筑产业化的中
国,王澍并没有盲从他人的经验,而是认准自己所爱,选择传统建筑,
尽管这曾让他一度曲高和寡,但他坚守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
高深见解,从而成为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普利兹克奖
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曾经这样评价王澍:“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
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以己为本的前提是理性思考,面对他人的成败,我们应冷静分析其原因,
深入透视其实质,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吸收和借鉴其经验教训。只要牢
记以己为本,适取他山之石,你就会发现杂花生树的成功之境即在眼前。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
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
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
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
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题,并
且给出了写作指向:表达对长江里的这三种鱼的想法、做法和结果的看
法。这就要求考生先要读懂材料,然后对此发表评论。材料中的三种鱼
在遭遇渔网时的想法、做法不同,结果却都失败。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它
们存在的问题:鲥鱼碰到渔网后,假如能不顾惜那几片鱼鳞,便可以免
遭一劫,所以说有时后退也是通向成功的一条蹊径;刀鱼能清楚地看到
鲥鱼的错误,却没考虑到它的身体和鲥鱼不同,一味后退;河豚综合考
虑了鲥鱼和刀鱼被捉的原因,却不知道它在别人身上总结的经验并不适
合自己。由此可以联系到我们自身。我们知道一路向前,却很少想到可
以适时后退;许多时候,我们能清楚地发现别人的错误,却找不到自身
的缺点,我们经常努力分析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案例,总结他们的经验和
教训,却不曾想过这些经验和教训到底适合不适合自己。根据以上分析,
作文时可以有以下立意: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短处;②他山之
石,可以攻玉,但是也要找适合自己的;③走适合自己的路;④应有变
通思维;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
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
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
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
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
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
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
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
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
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
“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