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说明书110807
采区地质说明书

一、采区位置 (2)二、地形地貌及水系 (2)1、地形地势 (2)2、**采区地表水系 (2)三、地质特征 (2)四、构造与断层 (4)五、煤层与煤质 (5)1、煤层 (5)2、煤质 (5)(1)煤的物理性质 (5)(2)煤的化学性质 (5)(3)煤种及变质特点 (6)(4)煤的可选性 (6)(5)煤质及工业用途 (6)(6)煤类 (6)六、开采技术条件 (6)1、瓦斯 (7)2、煤尘与自燃 (7)3、地温 (7)七、水文地质条件 (7)l、主要含、隔水层 (8)(1)第三、四系砂砾石含水层 (8)(2)二1煤顶板砂岩含水层 (8)(3)二1煤层底板隔水层 (8)(4)太原群上段灰岩含水层 (8)(5)太原群下段灰岩含水层 (8)(6)本溪组铝土质泥岩隔水层 (8)(7)奥陶系灰岩含水层 (9)2、充水因素分析 (9)3、水文地质条件和矿井涌水量 (9)4、断层对矿床充水影响 (10)5、地下水、地表水与大气降水之间的关系 (10)6、开采引起地质灾害 (10)八、**采区可采储量 (10)1、采区范围 (10)2、采区资源储量 (11)5、本采区内水文观测孔较少,开采时需打一个深部水文长期观测孔。
(12)九、附图 (12)1采区地质说明书采区概况一、采区位置1采区东面以49勘探线为界(49线以东为无煤区),西面以45勘探线为界,南面以-80水平为界,北至-380m煤层底板等高线。
划定范围走向长约1.8km,倾斜宽度0.44km,面积约0.8km2。
二、地形地貌及水系1、地形地势**采区地形较平坦,属山丘与平原地区之间的丘陵地,地势大致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大部分为新生界第四系黄土层所覆盖,并被山间地面水冲刷为近似南北向狭窄而深的冲沟(一般为20m)。
2、**采区地表水系本区南部为嵩山,属山前冲积小平原,地势南高北低。
地表被东西向近水平发育的第四系黄土覆盖,受山洪水冲刷,南北向冲沟较发育,沟深而狭窄,形成了东西交通的主要障碍。
地质说明书

地质说明书1.开拓区(或延伸水平)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概况,岩,煤层及其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其他地质情况,储量计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图纸部分⑴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1:2000——1:5000)⑵含煤岩系地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1000)⑶各煤层底板等高线附储量计算图(比例尺1:1000——1:2000)⑷井筒延伸部分预想柱状图或剖面图(比例尺1:200——1:1000)⑸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1000——1:5000)⑹开拓区水平切面图(比例尺1:1000——1:5000)⑺开拓区瓦斯地质图(比例尺1:1000——1:5000)2.采区(或盘区)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采区概况,相邻采区情况,煤层特征,煤层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其他地质情况储量计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图纸部分⑴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⑵各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比例尺1:1000——1:2000)⑶采区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⑷采区水平切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⑸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1:2000——1:5000)3.掘进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概况,煤层及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其他有关地质问题。
2)图纸部分⑴掘进巷道地质平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⑵施工区段煤(岩)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⑶掘进巷道预想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1:500)⑷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1:2000)4.回采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概况,煤层,煤层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其他地质情况,储量,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图纸部分⑴煤层结构及顶底板岩性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⑵回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比例尺1:500——1:2000)⑶回采巷道实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0)回采地质说明书。
地质说明书

地质说明书***煤矿+936m水平集中回风巷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煤矿地测组提交时间:****年**月**日一、地形地貌矿区地势起伏不平、沟壑纵横,属高原中代山丘浅切割地貌;矿井范围内最高点位于矿区北东部黄鳝顶,海拔+1362.9m,最低点位于矿区中部条塘河,海拔+800m,一般为1000~1200m,相对最大高差562m,煤系地层出露最高标高1176.8m,最低标高80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矿区中部条塘河河谷标高800m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内山脉走向整体为北东~南西向,主要受区内岩性和构造控制,地势表现为中部低,两端高。
二、地表水矿区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低中、高地貌,矿区北高南低最高海拔标高1362.9m,最低海拔标高800m。
条塘河从矿区中部由北向南径流,河谷最低标高80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条塘河谷标高800m应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南西侧发育一条由北向南径流的河流,河谷标高为800m,区内南东侧发育数条溪沟,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
三、水害矿区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低中、高地貌,矿区北高南低最高海拔标高1362.9m,最低海拔标高800m。
条塘河从矿区中部由北向南径流,河谷最低标高80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条塘河谷标高800m应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南西侧发育一条由北向南径流的河流,河谷标高为800m,区内南东侧发育数条溪沟,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
根据已有资料,区内矿床的充水主要因素为茅口组灰岩、长兴灰岩及煤系三个含水层,均属条带状地下水,分布很不均一,开采过程中易造成矿井突出,威胁较大,应加以注意。
玉龙山灰岩含水层为矿井充水的次要因素。
此外小窑积水未来矿井的突出问题,需要注意冒落范围的小煤窑积水影响而造成浅部矿井的突然充水。
本矿井直接充水因素为煤层顶板裂隙水,主要充水因素为老空水,断层水次之。
矿井必须进一步加强水文地质工作,详细调查老窑、历史采空区分布及积水情况,并将调查结果标于井上下对照图上,确定好探水警戒线,并制定针对性的探放水措施和设置相应的防水设施。
采区地质说明书样板

XX煤矿采区上组煤地质说明书1概况1.1 目的1.2 本地质说明书编制依据(1).《矿井地质规程》(试行) (1984)(2).《煤矿防治水规定》 (2009)(3).《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试行) (1983)(4).《煤矿安全规程》 (2011)1.3 编制本报告的资料来源(1).(2)1.4 编制本说明书的任务(1).系统整理采区地质资料,编制主要地质图件、附表,使之适应和满足矿井生产的需要。
(2).进一步研究地质构造、含煤地层和煤质变化规律,研究矿井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查明影响矿井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为解决采掘工作中出现的地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3).预计采区涌水量,明确矿井防治水的整体思路。
1.5 采区位置、范围、位置及地表情况1.5.1位置与地表1.5.2本说明书表述范围采区上组煤2、4煤,上下限为-220米到-530米。
1.5.3周边矿井的开采情况。
2 地质工作及水文地质工作2.1.以往地质工作本区共进行三次地质勘探工作:2.1.1找煤阶段2.1.2普查、详查阶段2.1.3生产补充勘探阶段表1 小港煤矿各阶段地质勘探工程量一览表2.2 生产时期的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工作采区自生产以来,为进一步查明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矿井开拓设计、生产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矿井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地质工程师们补做了较多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采掘生产的进行,及时开展了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观测、编录、资料整理和综合分析。
加强了矿井储量管理及动态分析。
现将矿井生产阶段所开展的矿井地质、矿井水文地质及储量管理工作情况分述如下。
通过矿井地质编录工作,取得了较多的第一手现场资料,从而给矿井采掘设计和正常生产以正确的指导,保证了矿井的正常生产秩序。
按《矿井地质规程》要求,对煤系地层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及编录。
凡是穿层巷道均进行了逐层观测,对采掘工程中煤层的零星揭露点及煤巷作了系统的观测、编录。
地质说明书格式及要求

开拓地质说明编制要求(试行)一、开拓、准备巷道均要编制开拓地质说明书开拓地质说明书格式以预想地质平、剖面图(1:1000)、柱状图(1:200或1:500)为主,并在图纸合适位置标注文字说明,图纸右下角附开拓地质说明书及附图审核会签图签。
二、文字部分要求1、巷道位置及四邻关系叙述巷道所在采区、开口位置、设计坡度、长度等;叙述巷道对应地面位置及盖山厚度、四邻及上下井巷工程(或采空区、实体)的位置、间距、生产施工情况。
2、地质情况叙述巷道开口层位、预计穿过的主要煤岩层和标志层,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要叙述预计揭煤位置;叙述巷道预计揭露的断层(位置、产状、性质、破碎带、含水性等)、陷落柱(位置、胶结情况、含水性等)、褶曲(位置、伴生节理、倾角变化等)等情况;分析构造、软煤岩层对顶帮管理、支护、煤与瓦斯突出等安全生产方面的影响情况。
3、水文地质情况叙述对巷道施工有影响的含水层的位置(揭露位置)、间距、厚度、富水性;老空区的位置、间距、积水量、积水高度、水位、与采空区贯通位置等;带压区域叙述巷道标高、奥灰水位、承压大小、隔水层厚度、突水系数等,对构造导水情况进行类比分析;盖山厚度较薄时叙述风氧化带深度、地表水可能影响情况等;预计巷道施工过程中的涌水形式、正常和最大涌水量,分析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情况。
4、其他隐蔽致灾因素情况叙述巷道穿过主要层位的物理力学性质;预计巷道揭煤前后瓦斯地质情况,瓦斯及高瓦斯矿井叙述瓦斯涌出量、自燃情况及爆炸性指数,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另外要预计瓦斯压力等防突指标参数;叙述周边老空区压力、采掘动压对工程施工的影响情况;分析工程穿过(相邻)的煤田孔、水文孔、井下瓦斯抽采孔时导水、导气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情况等。
5、避水灾路线6、措施及建议针对2—4项中对安全生产有影响的因素提出顶板管理、排水、涌水观测、防治水隐患排查、超前探测、探放水、过交叉巷道等方面的防范措施和建议。
三、图纸部分要求1、开拓地质说明书附图包括:预想地质平面图、预想地质剖面图、综合柱状图;2、预想地质平面图和剖面图比例尺相同,设计巷道两侧50-100米范围内采掘工程平面图的内容均需填绘完整、准确;3、预想地质剖面图每隔100米左右加绘巷道顶底板岩性小柱状,每隔10或20米加强绘巷道里程位置,巷道内充填穿过的主要层位及标志层;一组开拓、准备巷道不在同一层位时,所有巷道均需绘制预想地质剖面图;一组巷道基本在同一层位(标高)时,绘制先施工巷道(或中间巷道)的预想地质剖面图;4、局部巷道地质条件复杂时,要绘制1:200局部预想地质剖面图;5、综合柱状图(1:200或1:500)范围包括巷道揭露层位及其以上4倍巷高、以下2倍巷高,要标注层厚和主要岩性物征;6、立井开拓地质说明书以预想地质柱状图(1:200或1:500)为主;7、开拓巷道设计中相关的联络巷、溜煤眼、通风立眼等附助工程的地质水文情况均要纳入主要巷道的开拓地质说明书,均需编制联络巷预想地质平、剖面图,立眼预想地质柱状图;8、工作面盖山薄、受地表水和风氧化带影响时,要绘制井上下对照图(1:2000或1:5000);9、各种图纸的内容、符号、注记等要求与《煤矿地质测量图例》及其补充规定等规范一致。
《地质报告说明书》word版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采区概况1.采区位置及相邻关系该采区北以F7号断层为界,南以F13号断层为界。
东西至富强矿界,东西平均长3.2公里,南北平均宽0.9公里,面积2.7平方公里。
2.采区地面情况该采区内无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要建筑物,区内大部分地区为水田,只有矿区北部边缘由于地势较高,多为耕植旱田。
采区地表水体发育,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车大人沟河水。
采区地面为珲春河谷平原地区,仅东北角局部为丘陵。
矿区西南低,东北高,平均标高约为+30m左右。
3、采区内地质勘探情况井田内先后由吉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12地质队在本区进行详查,施工35个钻孔,提出河北总体详查报告。
1976年8月至1977年5月由吉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12地质队转入精查,施工了93个钻孔。
采区内共有23个钻孔,因此地质工作控制程度较低。
第二节矿井概况富强煤矿为原城西煤矿,于1984年11月开工建设,1990年7月正式投产,2003年4月政策性破产关井,2011年12月初恢复建设。
设计生产能力90Mt/a,服务年限30.5a。
一对立井、一对斜井开拓,单一水平上下山开采,生产水平标高-300m,本井田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22层,其中主采层6层,即19、23、26、26下、30和32号煤层。
第三节本报告编制的依据1.本报告编制的依据本报告是在充分分析研究《吉林省珲春县珲春煤田河北区城西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城西立井建井地质报告》及富强煤矿建井期间所获得的全部地质资料,经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编制而成。
第二章井田地质第一节地层根据《建井报告》,本区煤系地层,属新生界下第三系古新统--渐新统的珲春组,主要为中、下含煤段,不整合与火山碎屑岩基地之上,上覆第四系洪、冲积层,后5~6米。
珲春组在本区厚约600米,含煤60余层,本次计算储量的可采煤层22个层,主要集中在煤系下部,可采煤层总厚约25米,含煤系数约4%。
鉴于珲春组尚无统一可行的层段划分,《建井报告》以14号煤层物性标志及21~23号煤层间的凝灰岩标志层将本区珲春组划分为上、中、下三段。
第9章 地质说明书

一、地质说明书 地质说明书是矿井地质部门为各项工程设计和管 理提供的地质预测资料。 (一)地质说明书的种类
1.建井(或基建)地质说明书 矿井基建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地质依据; 根据精查勘探报告、钻孔资料,按照建井设 计与施工要求编制而成。
文字部分: (1)简要论述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 (2)重点说明基岩风化带、断裂破碎带、强含水 层、流砂层、不稳固岩土层、煤层、瓦斯和地温 对基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影响; (3)明确提出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③掌握区内可采煤层顶板(伪顶、直接顶、基本顶) 的厚度、岩性、含水性及各煤层变化的情况
④查明与老采区、小窑等的空间关系和确定防水煤 柱
4.掘进地质说明书 开拓巷道和准备巷道施工的地质依据。 在下列情况下编制说明书: (1)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煤岩层层位不易掌握,巷 道设计要求较高的开拓和准备巷道施工之前。 (2)多煤层、构造复杂采区,主要巷道掘完后,出 现较大的构造变化,致使原采区设计要作较大的调 整,为了合理划分采区工作面,指导采区巷道施工。 编制方法基本同采区地质说明书
4水文地质 4.1采区水文地质条件 4.1.1含水层 4.1.2隔水层组 4.1.3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4.2底板突水危险性分析 4.2.1十三~十四灰、奥灰富水性 4.2.2根据底板隔水层阻水能力进行的底板突水性 分区 4.2.3采区十四灰、奥灰突水危险性分析 4.3采区涌水量预计 4.4防治水工作建议
第三章 煤系、煤层及煤质特征 煤系地层:煤系地层的地质年代、厚度、岩性、含 煤层数、可采层数、煤层总厚度以及煤系变化情况; 煤层:煤层特征,煤层分层的最小、最大厚度和一 般厚度,层间距,结构,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 以及煤质特征。 第四章 开采地质条件 煤层顶、底板特征,煤的自燃、煤尘和瓦斯等情况。 第五章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各含水层(组)分布规律和特 征;井巷实见涌(突)水点位置,涌(突)水量及 处理情况;井巷涌水量与巷道长度的关系;矿井充 水因素,矿井涌水量大小,变化趋势及防治水措施。
第一部分 工程地质文字说明

总目录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文字说明书目录1、概述 (2)1.1工程概况 (2)1.2工程地质勘察目的和任务 (2)1.3勘察依据 (2)1.4勘察方法和完成工作量 (3)2、工程地质条件 (4)2.1自然地理 (4)2.2气象 (5)2.3水文 (5)2.4地形地貌 (6)2.5区域地质构造 (7)2.6地层岩性 (7)2.7地震及区域稳定性评价 (8)2.8沿线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岩土 (8)2.9水文地质特征 (9)3、岩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及试验成果评价 (10)3.1工程地质层的划分 (10)3.2水土腐蚀性评价 (11)3.3原位测试成果 (12)3.4室内土工试验 (13)4、工程地质评价 (13)4.1岩土工程地质评价 (13)4.2路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4)4.3桥梁工程地质评价 (16)4.4涵洞工程地质评价 (17)4.5防护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7)4.6收费站及养护工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8)5、结论及建议 (18)5.1结论 (18)5.2建议 (19)6、存在的问题 (19)1、概述1.1工程概况受甘肃通广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委托,甘肃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该路段的详细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我院接到委托后,于2010年10月本院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踏勘,编制了本工程的勘察大纲,经报请委托方审查同意,于2010年于10月30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机械进驻现场进行勘察工作,并与同年11月16日完成了本阶段的外业工作,12月中旬完成了《肃北——阿克塞二级公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肃北——阿克塞二级公路工程,东起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检疫站,西至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县城。
该路是肃北县与阿克塞县两地之间经贸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运输通道、也是肃北连通敦当公路的重要通道。
依照公路建设规划,起点位于肃北县的检疫站K0+000处,终点位于阿克塞县县城边K54+179.224处,路线全长约64Km(其中主干线路段长约54.18Km,连接线路段长约9.1 Km),设计桥梁60座,涵洞总数为161座(其中砼盖板涵152座,钢筋混凝土圆管涵9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0
倾斜长(m)
82
面积(㎡)
21320
煤层情况
该工作面C8煤为较稳定的中厚煤层,结构单一,经巷道掘进表明煤层厚度1.4-1.8米,致密块状,似层状结构,金属光泽。煤层顶部普遍含一层厚0.05-0.08米褐红色炭质砂岩,煤层倾角3°至5°,局部受断层影响有较小起伏。
煤质
M
A
V
Q
FC
S
Y
附图:详见采掘工程平面图
正
断
层
一
般
水文地质
及防水措施
煤层顶底帮均为弱裂隙承压含水层,掘进过程仅运输巷出现2处轻微滴水现象,其东侧110806工作面掘进及回采期间均无涌水,不存在采空区威胁,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合理管控防尘用水,水浸底板极易膨胀,影响支护稳定性。
正常涌水量
m3/h
最大涌水量
m3/h
影响回采的其他
地质因素
瓦斯
影响回采正常进行的最大因素,应其下C9煤已回采,回采过程中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可靠,重点加强后偶角瓦斯抽放,严禁瓦斯超限作业。
地
质
构
造
简
述
简述:该工作面巷道揭露煤层表明,该区域煤层总体呈近水平赋存,局部煤层有轻微起伏。进回风巷仅见落差为1.0米至1.5米断层一条,进回风巷另见两处顶板错位,影响顶板完整性的延展构造。
构造名称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落差﹙m﹚
性质
对回采影响程度
断层
F807-1
86°
176°
52°
1.0-1.5
工业牌号
25JM
煤层顶底板简述
名称
岩性构成
厚度(m)
岩性特征
伪顶
泥岩或砂质泥岩
0.05-0.15
鳞片状结构极易垮落。直接顶砂质泥岩铁质粉砂岩5.0-7.0
砂质泥与岩菱铁质粉砂岩呈层状,似层状互层、随采随落
直接底
泥岩、菱铁质粉砂岩
6.0-10.0
菱铁质粉砂岩呈不规则状似层状夹杂于泥岩中,水浸易膨胀。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概
述
煤层
C8
水平
+1860
采区
Ⅰ
工作面
110807
地面标高(M)
2225-2270
工作面标高(M)
+1883-1893
地面位置
51、52勘探线之间,地面为高山由灌木林覆盖,无建筑物覆盖。
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
该工作面处纵坐标2803100-2803400.横坐标419400-419600之间,其下覆为C9煤已回采,正北方为合乐武一号井,东侧为本矿C8煤110806采空区,南与C8煤采区下山相连,西侧为本矿采矿范围,C8煤尚未开采。
煤尘
具爆炸性,防尘是回采过程中的重点工作。
自然属性
Ⅲ类不易自然
地温
无异常
地压
无冲击地压、支护管理是重点
岩浆岩侵入
无
普氏硬度
﹙f﹚
煤层
夹矸
直接顶
直接底
储量计算
块段
走
向
长
(m)
倾斜长
(m)
斜
面
积
(㎡)
煤厚
(m)
自重
(M3/t)
工业储量(t)
回采率(﹪)
可采储量(t)
260
82
21320
1.65
1.35
47490
95
45116
合计
47490
45116
问
题
及
建
议
1.瓦斯为工作面回采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必须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后偶角抽放有效,回采过程中重点做好后偶角瓦斯管理。
2.顶帮极易断裂,随采随落,加强支护挡矸,避免漏顶.冒顶现象发生。
3.煤层具有爆炸性,煤层控制必须伴随回采的整个过程。
4.过断层依据现场实际情况编制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