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说明书.
掘进地质说明书(样本)

地面为植物林覆盖的山脉,无建筑物及其它构筑物,标高在××米以上,井下施工不影响地面。
邻区采掘情况
上区段+××工作面在施工破眼,+××正在回采,本区段+××运巷在施工。
巷道煤岩层性
施工段岩层主要为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其中砂岩厚层状、灰白色、石英脉较为发育,富含较多的星散状菱铁矿夹层,厚度××m,硬度f:××级;粉砂岩含管柱状黄铁矿化虫迹及椭圆状黄铁矿结核,薄层状、层理发育、厚度一般为×m,硬度:f:××级;砂质泥岩及泥岩,块层状、厚度×m左右,硬度:f:××级;×号煤层,粒度较为发育,整体条带状结构,厚度×m,f:×级。
瓦斯情况
低
煤层爆炸指数
无爆炸性
自燃等级
无自燃倾向
地质构造特征
本施工段内地质构造较简单,整体为单斜构造,倾角最小×°,最大×°,平均倾角×°,局部发育小型褶皱、小断层(造成岩层裂隙发育)或出现煤层压薄至不可采情况,遇到此种情况需加强支护措施。
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仅局部出现有零星淋滴水现象。
地层柱状图
工作面
掘进地质说明书
编制人:
地质技术主管:
矿总工程师:
福建××××公司××煤矿
编制时间:××年×月×日
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井上
下位
置及
影响
程度
采区名称
×采区
工作面名称
××运巷
开口坐标位置及范围
开口位置:X:……Y:……;从××石门×测点处的×煤线斜穿×号顶部岩层施工石门,见×号煤后跟煤施工;大致范围:西以×石门为界,东至××断层(详见附图),预计施工长度为××米。
煤层编号
煤层பைடு நூலகம்度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1105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编制单位:工程技术部
编 制:
审 核:
部 长:
总工程师:
接到通知书时刻2006年7月
提 交 时 间2006年7月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概
况
煤层名称
3#煤
水平名称
+666
采区名称
一采区
工作面名称
1105工作面
地面标高
(m)
+937—
+941
工作面标高(m)
4、工作面B—B剖面图1:2000
4、工作面东部基岩层厚度向东逐渐变薄,工作面掘进至该地段要密切注意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变化情况,施工单位要提前做好探水准备工作,严格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
附
图
1、1105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1:2000
2、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1:200
3、工作面A—A剖面图1:2000
地
质
构
造
情
况
本工作面总体地势东高西低,总体呈一西倾的单斜构造,倾向270
°—322°,倾角0°—6°,工作面东部、西部坡度较大,中部较缓,局部地方底板可能出现起伏变化,形成小型向斜及背斜,在向斜及背斜转折端会造成煤层及顶板裂隙发育,煤层破碎。
构 造
名 称
走 向
倾 向
倾角
性质
落差
对掘进的影响程度
单斜
270°—322°
最大涌水量
min
正常涌水量
m3/min
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
瓦 斯
%
煤 尘
具有爆炸性
煤的自燃
(矿层裂隙)
无自燃发火现象
地质说明书

(二)编制的方法步骤 编制人员要了解开拓区设计意图,收集整 理井田精查地质报告、补充勘探报告、建 井与邻区的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绘制图 纸;按储量计算的规范和设计的要求,分 煤系、分煤层、分煤厚、分煤种、分倾角 计算各类储量;撰写文字说明,阐明影响 开拓部署的各种地质因素。说明书要经矿 总工程师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报煤炭工 业主管部门批准。
(二)编制的方法步骤 1)收集地质资料 了解掘进巷道设计与施工的意图, 收集开拓区域地质说明书;采区地质说明书及邻 近钻孔资料。 2)编绘图件 根据巷道设计与施工要求,按照一定 的程序和方法编绘说明书图件. 3)编写文字说明 有针对性的、简明扼要地撰写 文字说明;提出施工建议和注意事项,以及可能 出现工程问题的防治措施。 掘进地质说明书要经主管地质工程师和矿总工程 师审批后,方可提交生产部门使用。
2.图纸部分 包括: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为1:5000~ 1:2000);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为 1:1000—1:200);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急倾斜煤层为立面投影图)附储量计算图 (比例尺为l:2000~l:1000);倾斜、急倾 斜多煤层矿井应附本区域回风、运输水平 地质切面图(比例尺为1:2000~1:1000); 井筒预想柱状图或剖面图(比例尺为1: 1000—1:200);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研究和分析地质勘探报告与各类检查 孔所取得的补充勘探资料,阅读矿井设计 中有关基建工程部分设计与施工的技术要 求;然后编绘地质说明书的图纸和表格及 编写文字说明,文字中要重点阐明对影响 设计与施工的各种地质因素及对其控制程 度。
第二节 开拓区域地质说明书
开拓区域(或延深水平)地质说明书是为矿井 新开拓区或新延深水平设计、施工及制订 作业规程的需要而提供的地质资料。其资 料来源是地质勘探报告、矿井地质报告、 补充勘探报告及邻近已开拓区或上部水平 的地质资料,按照开拓设计与施工要求, 经过汇集整理、分析综合后编制而成。
11511地质说明书

地表地
貌概况
本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北部,地貌单元属黄土丘陵地区,黄土覆盖全区,11509运输、回风顺槽掘进工作面最高处位于杨家圪塔西南部,标高1286.5m,11509运输、回风顺槽掘进工作面最低处位于鱼河卯沟水坝南部500米位置,标高1136.5m,相对最大高差150m。
井下位置
及四邻采
掘情况
一、影响工作面的水文地质因素主要有:
1、1、大气降水形成的洪水;
2、2、V号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水。含水层段富水性弱,渗透性差。
3、主要防治水措施:
4、严格执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查明的水害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排除水害隐患后,再安排掘进工作,防止突水造成灾害,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生产并通知调度室及相关科室;
5、根据巷道掘进情况,该地区可能局部存在煤层裂隙渗水或巷道顶板淋、滴水,掘进时注意在合适的位置安装水泵排水,防止积水对生产造成影响。
二、掘进期间涌水量预计:
该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煤层赋存条件稳定,区域受褶皱影响。出现淋水,水源为V号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弱,渗透性差。水量预计3——5m³/h,对回采影响不大。
11509掘进工作面运输、回风顺槽位于西回风大巷南部,工作面西部目前无工作面形成,南部为井田边界线,东部为11507回风顺槽(施工过程中),北部为西运输大巷与西回风大巷。
对地
面设施的
影响
从井上下对照图上看出,工作面地表无住户,位于11509工作面上方,有部分乡村道路。掘进过程中不会对地表造成影响。
工作面几 何尺寸
厚度(m)
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
老 顶
中细粒砂岩
6.3
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泥质胶结,含植物茎杆化石。
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最大涌水量
10m3/h
正常涌水量
1~5m3/h
影响
回采
的其
它地
质情
况
瓦斯
属于煤层风化带范围,瓦斯等级鉴定为高瓦斯矿井。
应加强瓦斯管理。
(3)疏放排水:疏放排水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防治水基本手段,对煤层顶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进行疏水降压,以保证掘进、回采的安全,实践证明,在配置合理完善的防排水设施的情况下,此法是行之有效的。
(4)断层水的防治:断层一般都破坏了含、隔水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其导(富)水性的随机性较强,不能一概而论。在生产中,当井巷开拓接近断层部位前,应进行超前探、放水工作,必要时可采取施工注浆等预加固措施,采区巷道或工作面应按规定预设足够的防水保安煤柱,尤其在矿区边界或断层下盘回采时,更应该如此。
(t)
回采率
(%)
可采储量(t)Fra bibliotek28090
25200
2.0
1.4
70560
85
60000
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水文地质资料:以往勘探中未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工作,生产中因其涌水量较小,对有关水文地质方面参数观测和记录,不够全面或疏漏,水文地质资料的日常记录、收集、归档工作不够及时、完善。
(2)技术管理工作:本矿在井筒和巷道施工过程中一般未进行过地质编录工作。在采掘生产过程中揭露的断层点一般未进行实测和编录。
直接底
灰色、浅灰色薄层状泥岩
0.88~4.41
灰色,薄层状,泥质胶结具水平层理。
22405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顶、底板 岩石名称 煤 层 老 顶 中细粒砂岩 顶 底 板 粉砂岩 情 直接顶 况 直接底 粉砂岩 最小-最大 平均(m) 岩 性 特 征
4.39~22.41 9.9
灰白色,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暗色矿物 次之,泥质胶结
0.05~6.37 2.54
灰色,含大量植物化石,致密坚硬,夹有灰 白色细粒砂岩和黑色泥岩条带。
水 文 地 质 情 况 及 防 治 水 措 施
22405工作面主要受地表水、松散含水层水的影响。 3 地表水为哈拉沟,沟流量约35m /h。 第四系松散含水层主要以风积沙为主,局部有砂砾石层,砾石层平均厚度约5m。 松散含水层厚度16~20m,富水性强,工作面回采至该区域时将会溃水溃沙,建议提 前采取井下注浆、井下疏放水及地面导流的措施,保证工作面安全顺利回采。 地测公司于2011年7月20日开始对该工作面实施探放水工程,施工重点在22405回 顺、22405腰巷及22406回顺,目前共施工钻孔88个。截止2011年8月29日累计泄水量 48086.4m3,钻孔涌水量合计为91.7m3/h,部分钻孔发生流沙现象。富水区主要为 22405腰巷二号硐室和运顺51-52联巷附近,泄水量最大的为22406回顺T22孔 (24.4m3/h),根据探基岩孔资料显示,该工作面薄基岩区位于22405腰巷一、二号硐 室之间和腰巷靠近回顺侧,最薄为24.4m,对应地表为哈拉沟,含水层厚度较厚,约 16.14m。 工作面正常涌水量为120m3/h,工作面最大涌水量为508m3/h。 最大涌水量(m3/h) 正常涌水量(m3/h)
508
12 成分为主要为CH4,其次为N2和CO2,对开采会造成危害。 尘 煤尘爆炸指数较高,有爆炸危险,要注意采取降尘措施。
第9章地质说明书

一、地质说明书 地质说明书是矿井地质部门为各项工程设计和管 理提供的地质预测资料。 (一)地质说明书的种类
1.建井(或基建)地质说明书 矿井基建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地质依据; 根据精查勘探报告、钻孔资料,按照建井设 计与施工要求编制而成。
文字部分: (1)简要论述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 (2)重点说明基岩风化带、断裂破碎带、强含水 层、流砂层、不稳固岩土层、煤层、瓦斯和地温 对基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影响; (3)明确提出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二)编制地质说明书的基本要求 1.编制地质说明书的目的要明确 2.地质说明书范围内的地质与生产情况要清楚 十个清楚: (1)地质构造清; (2)煤厚、煤质变化清; (3)顶、底板岩性清; (4)岩浆侵入层位清; (5)陷落柱分布范围清; (6)井下水、火、瓦斯灾情清;
(7)周围情况清; (8)井上下关系清; (9)地质研究程度清; (10)矿井开发历史清。
表9-1 韩桥煤矿-270m北翼大巷掘进地质说明书
位置 本矿北翼-180米延伸下山 皮带机道以北 地面标高 +30~32.0米
邻区情况
地面情况 工程要求 施工岩石 性质 构造 矿井水 瓦斯涌出 量 施工建议
本区上部下桥系、小湖系煤组已采完,太原群煤组为新开拓区
有五号井家属宿舍,旧西排洪道,均无影响 据设计规定:在-270米车场开口沿17煤掘进,过北一断层后沿20层煤掘进 17煤层(f=1.1)顶板页岩(f=4.8)底板砂质页岩(f=5.6) 20煤层(f=1.2)顶板页岩(f=12.8)底板砂质页岩(f=4.5) 自-180米延伸下山向东北方向掘进320米左右推测将遇到北一断层 342°SW∠70°落差约6米左右 巷道出水,主要是Ⅸ层灰岩水、Ⅹ层灰岩裂隙水和北一断层水,揭露Ⅹ层灰岩时 预计最大涌水量为1.5m3/min 2.6m3/t 煤尘爆炸指 数 43.87 自燃发生期 无(月)
21采区地质说明书

煤 层 倾 角 结 构
煤层名称
煤厚 (m) 1.35-9.85 5.60
倾角 (度) 17-23 20
结 构 简 单
层 间 距
KK
Kc
稳 定 性 较 稳 定
3
二1煤
最小值—最大值 平均值
90%
90%
四、煤质 煤层 二 1煤 颜色 黑色 光泽 强玻璃—金刚 硬度 2~3 容重 1.36 煤岩类型 光亮—半 光亮
1、 距二 1 煤底 113.5m 凤山组(E2t)灰岩; 2、 距二 1 煤底 68.6m 本溪组(C2)铝土质泥岩; 3、 距二 1 煤底 45.0m L4 灰岩; 4、 距二 1 煤底 17.5m L7 灰岩; 5、 二 1 煤顶板大占砂岩及滑动构造带;
三、煤层 煤 层 赋 存 情 况 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为山西组的二 1 煤。二 1 煤厚为 1.35-9.85 米,平均 5.60 米。 根据本采区内及附近钻孔资料分析,煤层可采指数 KK=90%,可采系数 Kc=90%,煤层 厚度变化大,结构较简单,全区普遍可采,煤层稳定程度属较稳定煤层。全区共有 2 个钻 孔。 由煤底板等高线及钻孔资料综合分析可知,煤层整体呈一单斜构造,厚度变化不稳定。
6
根据充水因素分析,本采区二 1 煤层充水水源主要有:顶板砂岩水、底板 L7-8 灰岩水、 断层水。断层水与开采过程中防治水工作有关,水量不定,不易预测;顶板水以局部渗水、 淋水为主,水量甚小;故本次只对二 1 煤层底板太原组 L7-8 灰岩水进行预测。预测采用“比 拟法” 。 本采区水文地质与原恒瑞煤矿相似,其单位涌水量与开采面积、水压和开采水平有一定 关系,预算时采用直观的比拟法,并选用开采面积、降深为函数关系的经验公式:
1、二 1 煤层顶板砂岩孔隙承压含水层 指二 1 煤层顶板之上 60m 范围内各种砂岩含水层,岩性为细—粗粒砂岩,一般发育 2—5 层,厚约 20m,以大占砂岩和香炭砂岩为主,岩石完整致密,裂隙较发育,孔隙多被方解脉 充填,富水性较弱。单位涌水量 0.00043—0.0162L/S.m,渗透系数为 0.0287m/d,该含水层常 以顶板淋水向矿井充水,水量较小,为二 1 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2、煤层底板水 根据邻近矿井调查,附近矿井多处出现地板裂隙涌水。二 1 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具有水头高、水量大、来势猛等特点。 L7-8 灰岩含水层岩层稳定,厚度为 0.98—12.81m,厚度一般在 7.00m 左右,为底板直接 充水含水层,当其与下部强含水层产生水力联系或与煤层之间隔水层较薄时,富水性则会相 应增强。掘进过程中因加强含水层管理,严防底板突水事故。 L1-4 灰岩灰岩含水层为二 1 煤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含水丰富、水压大。厚度为 0.47— 24.33m,平均 13.34m。 充水 因素 及威 胁程 度 3、断层水: 虎岭断层位于采区南翼边界,该断层导水,富水性较强。需引起重视,留足断层防水煤 柱。该采区内还没有发现断层,预计对正常生产影响不大,但不排除掘进过程中会揭露导水 断层,在附近施工时一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1.1 工程概况拟建项目汝城(赣湘界)至郴州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湖南省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起点位于汝城县热水镇以东湘赣交界的塘口,与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江西省境段相接,向西经汝城县益将、汝城县城南、岭秀、文明镇南、宜章县里田镇、赤石,于铁山里村与京珠高速公路及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湖南省境西段相连,推荐方案路线全长约101.6公里。
本工程于2005年9~10月,配合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对项目区采用遥感与工程地质测绘、简易勘探、工程物探、控制性钻探等方法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于2005年11月完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
1.2 勘察工作依据、目的、内容1.2.1 工作依据1.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2.交通部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3.交通部部颁《公路桥函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4.交通部部颁《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070-2004);5.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规范》(JTG/T C21-01-2005);6.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7.交通部部颁《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8.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9.《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0.《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2001);11.《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12.《多道瞬态面波勘查技术规程》(JTG—2004)。
1.2.2 勘察目的、内容对拟建项目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以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工程地质特征、各工程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与控制工程方案的主要地质问题,为拟定路线走向、桥位、隧址工程方案的比选及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提供地质资料。
其勘察内容包括:1.研究项目区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及其与工程的关系,并作出初步评价;2.对控制路线方案的复杂地形地段,了解地质与不良地质概况,提出路线方案的布设与比选意见;3.对控制路线方案的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地段,了解其类型、性质、范围及其发生和发展情况,评价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并提出防治意见;4.对控制路线方案的特大、大桥桥位,了解其自然与地质条件,提出桥位比选意见;5.对控制路线方案的隧道,了解洞身的围岩级别、地应力分布、水文地质条件、洞口稳定条件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提出隧道位臵的比选意见;6.了解项目区筑路材料的分布、质量、储量、开采和运输条件以及工程用水的水源和水质。
1.3 勘察方法与勘察工作量1.3.1 勘察方法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有关对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规定与要求,结合本项目的工程特点,采用遥感与工程地质测绘、简易勘探、工程物探、控制性钻探,、测试等方法进行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1.遥感与工程地质测绘利用卫星遥感影像信息资料对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等进行圈定、判释,为路方案选择、线位展布提供宏观资料。
在此基础上利用1:5 万和1:1 万线位地形图为底图,进行实地工程地质调绘、验证,对路线通过地带及重点构造物场地进行全面的工程地质分析研究,编绘 1:5 万和 1:1 万综合工程地质图。
2.工程物探在遥感判释与工程地质调绘的基础上,对控制路线方案的特长、长大隧道隧址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折射)、特大桥与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桥桥址采用地震面波进行控制性勘探,以了解隧址、桥址区的地层岩性、岩土界线、岩层完整性及风化破碎程度、构造及发育性与水文地质条件,了解隧道洞身围岩级别与洞口稳定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对隧址、桥址区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提出其比选意见。
3.工程地质钻探、简易勘探对控制路线方案特大、大桥桥址,在遥感判释、工程地质测绘、物探的基础上,进行控制性钻探,对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地段,采用简易勘探。
在钻孔中进行必要的原位测试(标准贯入、动探),并采取岩、土试样,在室内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以了解桥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及沿线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并作出初步工程地质评价。
1.3.2 勘察工作量(见表1-1)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 1-11.4 新技术应用1.4.1 遥感技术应用1.遥感资料与关键技术步骤采用美国陆地卫星ETM多波段遥感数据,参考已有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进行遥感地质判释。
其关键的技术步骤为: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信息增强处理及影像图编制→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建立准确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地质现象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验证→实地测取遥感工程地质数据→综合解译、编制图件→遥感资料分析整理,全面分析总结→编制技术成果报告。
2.图像处理(1)波段选择:经过ETM 各波段信息直方图统计比较,选择信息丰富,相关性较小的ETM7、4、2 三个波段进行信息增强与彩色合成。
(2)信息增强与彩色合成:信息增强采用整体线性拉伸—色彩调整—对比度与亮度调整—局部线形拉伸或加以色彩变换处理,得到层次丰富的单波段图像。
经彩色合成试验,以ETM7(R)-ETM4(G)-ETM2(B) 的顺序合成,得到清晰度好, 信息丰富的图像。
(3)清晰度处理与数据加密加大:经过图像的反差对比增强与“锐化”,突出图像中的边缘信息,再加密放大,输出各种比例尺的图像。
(4)工程地质解译:以收集的地质资料为地质体解译的先验标志,初步总结图像信息的特征,经野外调查建立精确的解译标志,进行公路工程地质综合解译。
1.4.2 工程物探技术应用1.工作方法及仪器设备根据勘察技术要求,结合本项目工程特点,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折射法、地质地震影像、面波等勘探技术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浅层地震采用日本OYO公司生产的MCSEIS—1600改进型多波列数字图像工程勘测仪,该仪器24道,采用时间0.25—1ms可调,采样长度512—204dot,折射、反射波与地震影像使用38Hz速度检波器,面波使用4Hz速度检波器。
2.试验工作根据场地条件和勘察目的,进行现场浅层地震试验工作,包括仪器一致性试验、检波器自振频率、激发方式、仪器滤波档的选择性试验等。
3.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流程为:检波器→进入MCSEIS仪器前臵→自动信号采集→显示检查记录→认可存盘。
4.数据处理浅层地震勘探数据采用多波列数字勘探分析处理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
其处理流程为:记录文件头、道集数据编辑→测线地形高程静校正→炮时基准校正→一维带通、声波及局部滤波→二维速度滤波→脉冲反褶积→速度谱分析→共深度点叠加→一维、二维滤波及自动增益控制→输出时间剖面→计算层速度→输出深度剖面。
第二章自然地理条件2.1 地理位臵拟建项目位于湖南省南部郴州市,处于南岭山脉与罗宵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
拟建项目东西走向,东接江西省赣州市,南临广东省韶关市,行政区划属湖南省郴洲市辖汝城县与宜章县。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55′~113°58′,北纬 25○25′~ 25○33′。
(见图2-1)项目所在区公路一级自然区划为东南湿热区(Ⅳ),二级公路自然区划为武夷南岭山地过湿区(Ⅳ6)。
2.2 气象项目所在区具有亚热带温带过度型气候特征,东南亚季风环流对区内有着明显的控制,亦偶尔受西北寒流所影响。
总的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季节气温变化较大,降雨量充沛,东部由于地形地势之差,气候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变化。
2.2.1 气温区内全年温暖时间较长,多年平均气温17.1°C ,一般4~10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其中7~8月最高,月平均气温26°C左右,最高达38.8°C,11月至翌年3月低于年平均气温,1月最低, 月平均气温 6°C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1.9°C。
2.2.2 降雨区内降雨量丰富,年平均降雨量1619.0毫米,其中汝城县境为全省降雨中心。
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每年9月至翌年3月降雨量较少,为枯水期阶段。
4~6月降雨量最大,占全年降雨量的40~50%, 暴雨、阵雨均发生在该阶段。
7月由于受亚热带高温气流影响,雨量少,仅占全年降雨量的8%左右,8月雨量又明显增多,可占全年降雨量的14%左右。
2.2.3 蒸发区内年平均蒸发量1378.5毫米,略少于降雨总量。
蒸发强度基本上随气温变化,一般5~9月蒸发量占全年总量的60%,7月最大,平均可达200毫米以上。
2.2.4 相对湿度区内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85%,与气温成相反变化。
低温季节相对湿度大,高温季节小,全年1~2月最大,平均可达90%左右,7~8月平均为75~80%之间,年变化约10% 。
2.2.5 风向、风力区内常见风向有北风、东北风、西北风、东南风、南风等。
年平均风力0.6~2级,最大风力达9~10级。
一般春季风向多变,夏、秋季(5~8月)盛行南风和东南风,冬季多北风和西北风。
东南风和南风风力较强, 尤其台风经过广东北部时,其台风边缘影响至本区后,短时间风力可达9~10级。
2.3 水文项目所在区地表水系发育,河网密布,多呈树枝状及叶脉状分布。
分属三大水系:区内主要地表水—东江及其支流郴江、滁水、浙水等大致自东向西和北西径流,属湘江水系;南部边缘白石渡小河、曹田小河、九峰小河等自北向南径流,汇入珠江支流—武水,属珠江水系武水流域;东部集龙、益将、热水一带小河往东径流汇入赣江(图2-2)。
区内主要河流基本特征见表2-1 。
区内主要河流基本特征表表2-12.4 交通拟建项目区西端国家大动脉—京广复线电气化铁路、公路 107 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东部106国道纵穿南北,省道324贯通东西,东连江西,西接广西,北上长沙,南下广州。
从而形成了高速公路、国道纵贯南北,省道横卧东西的交通格局。
第三章区域地质条件3.1 地层项目区地层发育较全,自下古生界震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出露。
(图3-1)3.1.1 震旦系(Z1-3)分布于益将、热水、团结水库、五盖山、岭秀与浙河下游一带等地,为一套浅变质的浅海相沉积。
由灰绿色浅变质厚至巨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矽质岩、含砾石英砂岩、含砾板岩等组成,为区内分布较广的层位之一,下、中、上三组齐全,总厚度大于1000米。
3.1.2 寒武系(∈1-3)分布与震旦系基本一致,与震旦系呈整合接触。
为一套浅变质浅海相沉积。
由黑—灰黑色厚至巨厚层状细中粒、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炭质板岩组成。
出露面积广,下、中、上三组齐全,总厚度大于1500米。
3.1.3 泥盆系(D)只发育有中、上两统,下统缺失,分布于五盖山东西两侧、旧市-赤石向斜、龙溪-二都向斜、汝城-大坪向斜、田庄-延寿向斜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