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备课素材 作者林海音介绍
林海音简介_林海音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分析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这就是文中重点写到的赖床迟到事件。
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惩罚。
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
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
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粤教版语文高二《城南旧事》课件00317张ppt

原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 湾现代女作家。生于日本大 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 北京,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 起点。代表作有:处女作散 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 小说集《烛心》《城南旧事》 等。电影《城南旧事》就是 根据其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 的。
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那人深情地对英子说:“小妹妹,将来总有一
天你会分得清的。”在学校毕业典礼游艺会上,
小英子看见一位考试得第一的同学上台领奖, 下来后,他把奖状交给一个人。呀!那就是草丛 里的那个人,他高兴地抚摸着弟弟的头。
过了几天。小英子放学回家,看到人们叫 喊着跑向断墙那边,说贼逮着了。小英子不由 地抓紧了宋妈的衣角。人群过来了,草丛里的 那个人被押着,他抬头看见了英子,英子眼里 含着泪花,又一个朋友离她远去了……
5.试分析厚嘴唇的人这一人物形象。 他为生活所迫而做了贼。一个人默默
承受生活的艰难,养家糊口,供弟弟上学, 为人朴实厚道,是生活在上世纪初乱世的 一个普通小人物。
问题探究
6.文中多次出现《送别》歌声,有何作用?
《小麻雀》的歌声和毕业典礼上《骊 歌》的出现,预示了人物的离别。
全剧核心就是“离别”,始终笼罩着淡 淡的哀愁和浓浓的相思。
妞儿总来找小英子玩,俩人一起荡秋千。有一天 妞儿告诉小英子:她的爹妈都不是亲的,她是被人从 齐化门捡来的。爹妈总打她。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 妞儿跑来找小英子说再也不回去了,要到齐化门找爹 妈去。小英想起别人曾说秀贞的孩子被人扔到齐化门, 又想起秀贞曾告诉她小桂子脖子后有一块青记。于是, 她转到妞儿身后,拨开妞儿的小辫儿,只见有两道很 深的伤痕一直延伸到头发根里,她认定妞儿就是小桂 子。她带着妞儿冒雨赶到秀贞家。秀贞把妞儿搂进怀 中,也认定她就是小桂子。她亲啊,摸啊,直说: “这是我的小桂子,是我的小桂子。”秀贞要妞儿叫 她妈,妞儿感动了,轻轻地叫了一声,秀贞不由地眼 泪夺眶而出。她把脸紧紧依照在妞儿脸上,然后带着 妞儿到火车站去了,说是去找她爸爸。大雨中,给他 们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
中国台湾人,生于日本。
英子五岁时妈妈抱着她,与爸爸一道漂泊到北平。
爸爸英年早逝。
25年后(1948年)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又折回中国台湾。
何凡是北师大毕业,功底深厚,在一家报社谋了一个饭碗。
林海音则为家所累,不得不围着锅台唱锅碗瓢勺叮当曲。
她不是一位懈怠的女性,不久便重操旧业,笔耕墨耨,写些介绍中国台湾的风物人情短文给报刊,旋即,她又戏剧性地与何凡同事,到《国语日报》当编辑。
岁月终究将把林海音磨练成一位“多栖动物”: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
她的小说、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吧。
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当时,有人认为她尽写身边琐事,有点小家子气。
丈夫何凡不以为然,为其作序。
他说:结识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获,林海音为他生了四个儿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债抵了儿女债。
他认为,女作家写家庭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家齐而后治国”。
何凡于幽默中为太太护“短”。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
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
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1960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
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你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
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而“发迹”的作家。
作家,对她来说是“业余”,编辑却是终身。
“我实在热爱编辑工作。
”77岁的林海音在关闭她经营27年的纯文学出版社时,“忍不住想哭”。
高二语文城南旧事粤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城南旧事》粤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城南旧事》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林海音,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品味本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语言;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似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人文性目标:体味文中那种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三.学习要点(一)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小名叫英子。
台湾人,生于日本。
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
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
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二)内容介绍《城南旧事》是伊明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
剧作的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改编的成功,在于忠实于原著,再现了作者笔下乡土风情的风俗画,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念故土、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愫。
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英子根据自身的生活现实和行为逻辑,衡量周围人们的生活现实和行为表现,于是最能发现周围现实与自身生活的不一致,最能朦胧感觉周围社会的不合理。
她那天真直率的性格和好奇多思的心理,直截了当地衬托出生活的丑恶。
(三)故事梗概。
全剧以小英子所遇到的三个生活小故事作为骨干组成。
通过小英子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观察到发生在老北京四合院内外的一切:有被生活逼疯的年轻女人;有“说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偷”;有善良而命苦的保姆宋妈等……这些人的经历和命运,看似各不相干,但都发生在善良的英子寻找友谊的际遇里。
(四)研习对话。
资料

教师寄语: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相信你是最棒的!【课前热身】(文学常识是你学语文的好帮手,你一定要掌握!)1、走近作者2、背景介绍:(有助于你理解课文内容哦,快快读吧!)《城南旧事》以“小英子”的视角串联起五个结构上各自独立的故事,背景是1923年到1929年间的北平。
林海音有一个叔叔因抗日在大连被日本人毒死狱中,林海音的爸爸去大连收尸,回京后不久,肺病复发,于1931年去世。
《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从这场病写起的。
3、助读资料:(1)一语双关的文题(“一语双关”指一句话有两种含义)(2)双线并行的结构(3)别致生动的穿插——文章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穿插往事,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这样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4)首尾圆合的照应——文章从“我的襟上”的“粉红色的夹竹桃”起笔,到爱花的爸爸死,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5)质朴淡雅的语言——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
但读者却能从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
作者正是用这种质朴、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语言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4、学法指导: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一种叙述方法。
插叙的作用:(1)可以使所写的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深刻。
(2)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3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曲折起伏。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一九一八年生于日本,她的原名与之谐音相近,叫林含英。
因为从小生活环境的原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后来一英子的视角不但描写了自己的生活,也描写了北京平民阶层形形色色的小人物。
她最擅长通过回忆描写童年的手段将我们带回自己的那个年代。
第一眼看到林海音这个名字,会令人觉得非常熟悉,似乎以前在哪里见过一样。
当看完林海音简介才会发现,原来是她让我们看到了关于爸爸和花的故事,虽然在先秦骊歌已经出现,但人们真正接触骊歌却是通过读林海音的文章。
她的作品在我国初中小学的多版课本中出现。
看完林海音简介,可以专门回去重新看一下自己曾经在小学没有读懂的文章,从那些文章中看到那普普通通的民众故事,一个小女孩在父亲早逝的情况下,担起家庭重担的故事。
文章并不华美,也不瑰丽。
但就是这样朴实的文章一直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
华美也许是美酒,但只是用来助兴的,平日里要饮用生活就必须是这样平白朴实的井水。
林海音简介中出现了多部作品,也出现了他的家庭介绍。
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她发起的纯文学运动。
出生于一九一八年的她赶上了新文化运动,在旧与新的文学征战中她有自己的见解,真的好感谢她,重新勾起我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林海音怎么死的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林海音这个名字也许很陌生,但是,当你看了一些林海音的作品,一定会对这个人物慢慢熟悉起来,这是因为林海音的影响不敢说对以后会有多大的影响,最起码一些九零年左右上学的人都曾在那平淡的笔下流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躁动的年纪里写下了数篇浮华的词藻,林海音的名字渐渐消失在大家视野里。
2001年这位影响了千万个学子的作家最后离开人世。
林海音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人对自己回忆的一个疑问。
高二语文城南旧事教案 粤教版

高二语文城南旧事教案粤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林海音,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品味本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语言;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似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人文性目标:体味文中那种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鉴赏课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人们都说,小孩子看世界看得最真切、最纯洁、也最美妙。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城南旧事》的主人公英子就是一个爱观察世界的人,现在我们就跟着英子一起来看看她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小名叫英子。
台湾人,生于日本。
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
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
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三、故事梗概。
全剧以小英子所遇到的三个生活小故事作为骨干组成。
通过小英子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观察到发生在老北京四合院内外的一切:有被生活逼疯的年轻女人;有“说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偷”;有善良而命苦的保姆宋妈等......这些人的经历和命运,看似各不相干,但都发生在善良的英子寻找友谊的际遇里。
四、研习对话。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的第一段对话。
2、提问:“厚嘴唇的人”说,“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明确:“潜台词”:指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
这里是含蓄地表白自己地偷窃行径。
3、提问:为什么当“厚嘴唇的人”问英子,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时候,英子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呢?明确:因为在小英子眼中,觉得“厚嘴唇的人”很善良,但他毕竟又是一个小偷,所以正如她自己说的,她“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必修5课件 第三单元第11课城南旧事(节选)

2.巧妙地引用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本剧几次引用 李叔同的歌曲《送别》中的语句,很好地渲染了一种伤感的 气氛,更充分地表达了作者那淡淡的哀愁和浓浓的相思。
[运用指导] 作文中如何运用“引用”的手法
1.意境深远、传诵千古的古典诗词是首选 古诗词凝练含蓄,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元素,恰当引 用,既能彰显学生深厚的文学素养,更能使文章魅力丛生,散发 出浓浓的书卷气。 (1)巧用古诗词来拟题,新颖脱俗,富有亲切感。彭荆风的《驿 路梨花》就是化用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了描写 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有学生直接用“小园香径独徘徊”做题 目,多么生动贴切!
4.“厚嘴唇的人”为什么反复嘱咐英子“别再来了”? [对应考点: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厚嘴唇的人”感觉到可能有人发现了他,他不 愿意连累善良单纯的英子,也不愿意让英子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 更不愿意玷污了两个人难得的纯真的友谊。通过“厚嘴唇的人” 的嘱咐,可以看出他是个善良的人,极其珍视与英子难得的友谊。
xiē歇 息 jiē揭 露 hè喝 彩 (2)jié 竭 诚 口kě渴 è遏 止 拜yè谒
xuān喧 哗 寒xuān暄 (3) xuàn渲 染 xuān煊 赫
shào哨 子 (4)shào稍 息 shāo捎 带
三、用准词语 (一)明确词义 (1)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
二、阅读“草堆里……孩子们转圈跑着步”,回答下面的问题。 5.“英子站在自家门口发着愣”,她为什么会“发愣”?
[对应考点:理解词语的含义] 参考答案:英子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对事情还是弄 不懂,这事情不在她理解的范围之内,因此只能“发愣”。
6.英子为什么要“故意藏到妈妈身背后去了”? [对应考点:理解句子含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作者林海音介绍
林海音(1918—2001),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生于日本,不久即回到台湾,5岁来北京,在北京长大,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也是她的第二故乡。
她不仅创作了许多传世的小说和散文,还成功主编了《联合报》副刊十年,树立了编辑的典范,提升了文艺副刊的水准和地位;更创办了“纯文学出版社”,发掘鼓励许多年轻作家,写下了独具一格的出版传奇。
作品有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
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