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论文

合集下载

地理地质论文范文

地理地质论文范文

地理地质论文范文传统的地质勘探数据管理模式制约着数据应用的便捷性和数据的共享范围,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一体化为地质勘探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地质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地理地质论文范文篇一[摘要] 随着国家对煤矿企业管理建设的不断深入,矿区信息管理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样就给测量工程带来了很多的要求。

在以往的矿区土地测量中,大多采用是人工测量的方式,在误差的控制上选择的是多次测量,反复操作,再将多次测量的结果进行加权,最终得到相对准确的测量数值。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操作十分复杂,精度还很难达到设计要求,所以我们在矿区土地信息测量工程中引进了CIS技术这样的一个概念,下面我们就如何通过CIS技术进行有效的观测测量来进行讨论。

[关键词] CIS技术; 精密测量; 构造几何模型; 信号源的接收地理信息系统(GocgraphcinIofmratinosystnel,Gsl)是利用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采集、存储、分析、描述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GIS融合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于一体,在一定的地域内,将地理空间信息和一些与该地域地理信息相关的属性信息结合起来,达到对地理和属性信息的综合管理。

从外部来看,GSI表现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其内涵是由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地理系统。

1)等高线生成及等高线分析:等高线图是人们传统上观测地形的主要手段。

可以在等高线图上精确地获知地形的起伏程度、区域内各部分的高程等等。

等高线图可以从格网数字地形模型仍TM)中获取,也可在不规则三角形格网T(NI)中生成。

2)立体透视图分析:当用户需要从直观上观察地形的概貌时,用绘制透视图的方法(还可以用色彩)可以更逼真地显示地形。

3)坡度分析、地表面积计算及挖、填土方体积计算:建立DTM后就可以用之计算坡度、面积和挖、填土方体积,以其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因子。

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治理论文

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治理论文

浅谈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治理摘要: 2011年9月5日,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云南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上强调,立足云南省情,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镇化科学发展,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人类活动不断向山区扩展,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遇到的滑坡地质灾害问题越来越多,其影响范围和程度日趋扩大。

本文对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其防治工程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查,滑坡,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滑坡的勘查方法滑坡工程勘查的目的在于查清滑坡所在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理、经济状况、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地震活动等)气象水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作用因素,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后滑坡稳定性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评价工程活动的可行性并提出活动方式及应采取的措施或方案建议。

1.1勘查内容滑坡防治工程对地质勘查工作的要求是:通过地质调查与测绘、地质钻探、挖探、物探、地下水观测等各种调查和勘探手段,查明滑坡的要素、规模、空间分布范围、成因、性质、类型、水文地质特征、稳定状态与危害程度等。

1.2钻探对大中型滑坡,钻探是主要的勘查手段。

钻探的主要任务是查明滑坡体的范围、厚度和岩土体组成,采取足够的岩土试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查明与滑坡有关的地下水含水层的层数、分布、来源、动态及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等。

滑坡主轴剖面是滑坡运动速度和推力最大的断面.一般是自滑坡后缘最高点沿位移量最大的主滑方向,通过滑体最厚的部位向下延伸,可以随滑动方向弯曲呈折线。

该剖面反映了滑坡的性质和产生条件,是进行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和防治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应在该剖面的前缘、中部及后缘布置勘探孔。

当通过地表调查与测绘难以准确界定滑坡两侧边界时,应在预计的滑坡边界之外布置适当数量的勘探孔,予以确定。

为查明地下水的补给源,必要时也应在滑坡体外布置一定数量的勘探孔。

工程地质专业滑坡灾害设计毕业论文

工程地质专业滑坡灾害设计毕业论文

⼯程地质专业滑坡灾害设计毕业论⽂⽬录第⼀章绪论 (3)1.1滑坡研究⽬的及意义 (3)1.2滑坡研究国内、外现状 (4)1.2.1国内研究现状 (4)1.2.2国外研究现状 (5)1.2.3滑坡的常⽤治理⽅法 (6)1.3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9)1.3.1研究内容 (9)1.3.2研究思路 (10)1.4 滑坡防治技术理论 (10)第⼆章熊家梁1#隧道左线出⼝段滑坡⼯程概况 (12)2.1⼯程简介 (12)2.2场地条件 (12)2.2.1 区域⾃然地理、地质条件 (12)2.2.2⾏政地理位置、公⾥桩号位置 (13)2.2.3 ⽓象、⽔⽂ (13)2.2.4 地形地貌 (14)2.2.5地层及岩性 (14)2.2.6地质构造 (15)2.2.7地震 (15)2.2.8⽔⽂地质条件 (16)2.3滑坡形成条件 (19)2.3.1 滑坡特征 (19)2.3.2 滑坡成因 (21)2.3.3滑坡的滑动机理 (22)2.3.4 滑坡危害性 (23)第三章滑坡稳定性计算 (24)3.1稳定性定性评价 (24)3.2极限平衡法计算稳定性 (24)第四章⽀挡结构设计 (36)4.1 设计原则 (36)4.2 设计标准 (36)4.3滑坡推⼒计算 (36)第五章结论 (37)致谢 (38)主要参考资料 (38)第⼀章绪论1.1滑坡研究⽬的及意义滑坡是⼀定地质地形条件下,斜坡部分岩、⼟在⾃重作⽤下,受⾃然因素或⼈为因素影响失去稳定,沿着内部某⼀软弱⾯(或带)产⽣滑动变形的现象。

滑坡是在⼭区兴建公路、铁路、⽔利、矿⼭和⼯⼚时经常遇到的⼀种⼭坡变形现象,它威胁着各种⼯程的顺利建成。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较严重的国家之⼀,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三分之⼆的国⼟为⼭地,从客观上决定了我国有⼤量的⾃然滑坡。

因此每年⾬季我国都会发⽣若⼲滑坡,它⼏乎遍布各省区,特别在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更为频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了基础设施的发展⼒度,如⽔电⼯程、⼤型矿⼭、铁路、公路交通⼯程等向复杂环境、复杂地质条件推进,与之相关的滑坡稳定问题变的愈发突出,这些滑坡的稳定性将会对⼯程的可⾏性决策起到控制性的作⽤,并在很⼤程度上影响到⼯程的投资和经济效益,同时滑坡的稳定性与崩塌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重⼤损失,甚⾄危及⼈民的⽣命和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地质环境利用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地质环境利用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地质环境利用论文摘要: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如何更好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认为地质灾害防治必须与地质环境利用相互结合,综合考虑,方可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双重目的。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初步给出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环境利用评估体系,为未来该项课题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地质灾害通常情况下是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所导致的灾害,大部分是由于两者综合作用导致的,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部分岩土层出现移动。

地质灾害无论是对自然环境还是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都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性。

不仅仅是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如何降低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同时对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成为了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需要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地质环境利用相结合,建立科学高效的防治利用体系。

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利用地质环境。

一、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因为自然地质的变化、作用,或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从而对人类的生命以及财产造成的损失,人们称之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来自于自然,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抗的灾害,预测以及治理都相对困难,一旦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我国政府在这个方面一直重视,但是因为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水平的制约,目前为止,也不能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防预。

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全面分析地质环境,对其各种运动规律都分析掌握透彻,这样就能够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有所预测,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为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等。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一)、调查区划体系调查区划体系的建设是简历地质灾害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对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地质情况、周围环境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然后进行相应的风险区划,对不同的地点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灾害的大小进行定点确定,进而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已经地质环境利用提供基础依据,为国家及省级相关部门作出合理决策提供帮助。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论文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论文

浅谈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摘要:本文针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了深度剖析,明确了降雨、地震、自然演变、人为活动等是主要诱发因素。

若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会造成重大的损失。

对于深度分析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成因;防治措施引言:近年来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对于怎样提前预测未发生的地质灾害以及发生后如何进行治理已经成为人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本文就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常见的地质灾害结合了很多实际的工程案例并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治理措施和防治对策,以便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及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1滑坡、崩塌、泥石流成因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滑坡、崩塌的成因主要与降雨、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5个方面的因素有关,是它们不等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降雨是引发滑坡、崩塌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从成因角度来说,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产生,主要因素如下:①降雨。

短时间的强降雨,极易引发崩塌泥石流。

因为降水量较大并且没有及时疏导,使得土体受到雨水因素的影响,其重量不断增加,进而变得更加松软柔软,强度逐渐降低,水渗透压力不断增加。

比如,2010年6月28日,发生在贵州省乌镇大寨村的崩塌滑坡,主要原因为降雨,造成了99人死亡。

②地震诱发。

发生地震,快速张拉和剪切岩土层,使得岩土层结构被破坏,极易引发此类地质灾害。

比如,汶川大地震后的大型崩塌滑坡现象。

③地质因素。

局部地段斜坡岩土结构特殊山丘斜坡多为残坡积相土体。

局部地段浅表土体结构松散,透水性较好,抗剪滑强度较低。

尤其是大气降水导致土体含水量大幅度增加时,上部松散透水岩土与下部具隔水性能的密实土层或基岩(如基岩面为完整的岩板)之间的接触带很容易形成滞水层,并沿接触面发育软土滑腻带(面),该带摩擦力和粘聚力很低,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如容易储水的斜坡凹槽,上部土体易沿此接触面发生滑移或崩塌。

地质灾害危险性及防治措施相关论文

地质灾害危险性及防治措施相关论文

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及防治措施的相关探讨摘要:通过对“蒙自矿冶有限责任公司60kt/a铅冶炼厂技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建设和规划项目工程分析,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查明建设场地用地范围地质灾害分布情况,采取以工程地质测绘、地质调查为主,结合收集资料,访问等进行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为建设项目提出防治措施,提出防治措施的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工程地质1地质环境条件1.1地形地貌评估区所在区域处于蒙自断陷盆地东南部外围的山区,位于南盘江与红河水系分水岭西侧斜坡,总体属构造溶蚀侵蚀低中山地貌。

分水岭总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在评估区北部转为北西-南东展布。

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向蒙自盆地方向倾斜,评估区所在位置处于南盘江与红河水系分水岭近顶部的山脊缓坡地带,总体属构造溶蚀侵蚀低中山地貌,岩溶较发育,分布有石芽、漏斗、落水洞等多种岩溶形态。

1.2地层岩性评估区附近区域广泛发育沉积岩系,分布、出露的地层包括中寒武统(∈2,灰岩、白云质灰岩、页岩)、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灰岩夹白云岩、硅质岩夹泥灰岩)、上泥盆统(d3,灰岩、白云岩)、下第三系(e,粘土岩、砂质泥岩、细砂岩、泥岩、砾岩),地表多不均匀分布第四系坡残积(qdl+el)红粘土、含砾粉质粘土。

评估区出露的基岩地层岩性单一,均为古生界泥盆系上统(d3)隐晶灰岩;在斜坡、缓坡地带或漏斗底部,不均匀分布第四系坡残积(qdl+el)红粘土,厚度0.3-5m,漏斗底部坡残积层相对较厚;局部低洼地带被附近采石场用作弃土场,堆填厚度3-10m的碎石土和含块石、碎石、角砾粘性土。

1.3工程地质条件评价评估区出露的岩土体,主要为堆填土、粘性土双层土体()和较硬质中厚-巨厚层状中等岩溶化碳酸盐岩岩组()。

岩组灰岩是拟建工程的主要地基岩层,岩组中的红粘土是部分地段的地基土层。

岩组灰岩层厚大、质纯,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可以满足拟建工程对地基强度的要求,但是该地层岩溶发育;岩组中的红粘土,对拟建工程地基稳定和边坡稳定有不良影响。

煤矿地质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论文

煤矿地质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论文

试析煤矿地质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摘要: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型,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滑坡崩塌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引言: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

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

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

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一、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

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一)岩土体变形灾害1.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

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

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

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

2.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3.采矿诱发地震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坏。

(二)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1.矿坑突水涌水该灾害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2.坑内溃沙涌泥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研究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研究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研究摘要:论文以“宁陕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为依托,在经历野外调查、室内工作阶段后充分总结并掌握了宁陕县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论文对各类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发育特征进行剖析,全面认识了宁陕县地质灾害发育总体特征,进而分析其形成机理及成灾模式,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滑坡;崩塌;泥石流;形成机理;成灾模式1.引言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麓山地,主要为山地地貌,包括低山河谷、中山、高中山三类;境内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和断裂发育;区内岩体较破碎,风化强烈,第四系堆积物较为松散,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加之区内降雨量较大,易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其分布广、造成的损失大,是我省地质灾害重灾县之一,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2.1地质灾害类型宁陕县现有地质灾害调查点208处,其中有滑坡139处,崩塌30处,泥石流39处,分别占灾害点总数的66.837%、14.42%、18.75%。

灾害点规模以小型为主,共有176处,占比84.62%;中型31处,占比14.90%;大型1处,占比0.48%。

2.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滑坡为宁陕县最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具有分布面广、数量多、活动性强、破坏性大、普遍受人类活动影响等特点,已查明的滑坡隐患共139处,物质组成主要为第四系堆积层粘性土、碎石土,按其物质组成、厚度、规模进行分类统计(见表1)。

表1 工作区滑坡发育类型统计表境内30处崩塌均为岩质崩塌,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小型崩塌20处,占崩塌总数的66.67%,中型崩塌9处,占崩塌总数的30.00%,大型1处,占崩塌总数的3.33%。

境内现有泥石流有39处,规模均为小型,沟谷型泥石流34处,坡面型泥石流5处,属于暴雨性泥石流,泥石流体多由粘粒、粉粒、砂粒、砾石、碎块石等大小不等粒径混杂组成,偶夹砂和砾石,单一成分的泥流和水石流较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2 题目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住这些地区,地震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又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本书中一般不再单独说明崩塌的问题、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爆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本节仅就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进行介绍和讨论,而自然滑坡和泥石流一般不予赘述。

关键词:地震 滑坡 泥石流 防护措施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a mountainous country, mountainous, hilly and more rugged plateau accounted for two-thirds of the nation's total. Live in these regions, the earthquake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collaps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s, it is another kind of serious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Collapse is a steep hill chunks of multiple fractures of rock mass under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burst phenomenon. Landslide is unstable slopes and soil (or rock)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along a slip surface (sliding zone) slide down the phenomenon as a whole. Collapse is actually a special case of the landslide, therefore, generally no longer alone in this book explained the problem of collapse, debris flow is a mountain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broke out 2 / 12

with plenty of water, the torrent of mud and sand, stones. This section is only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called) seismic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and the natural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in general will not be here. Key words:Seismic landslides during protective measures 3 / 12 目录 摘要………………………………………………………………………………1 1.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及危害性……………………………………4 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4 3.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特征……………………………………………………6 4.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地震震级、烈度的关系………………………………7 5.地震类型与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7 6.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规模大、形成时间短……………………………………8 7.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反复性大………………………………8 8. 防止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的对策………………………………………8 参考文献…………………………………………………………………………12 4 / 12

1.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及危害性 地震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山系,欧亚太陆内部一些褶断山区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活动最多的国家有:苏联、日本、中国、美国、智利、秘鲁、印度尼西亚、奥地利,印度、缅甸瑞士、意大利、南斯拉夫等。其分布与地震带基本一致。 在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相当广泛,西藏的南部、东部,横断山脉、滇东地区,川西地区,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的山前地带,秦岭、大巴山、三峡地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等,都有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其中尤以喜马拉稚、横断山脉、滇东、川西为甚。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可毁坏建筑物,压埋人畜、破坏农田,造成巨大灾害。这种灾害往往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1718年6月19日甘肃省通渭南7.5级地震,通谓城北笔架山一座山峰崩塌、滑坡,压死四千余人。甘谷北山南移(滑坡)掩埋永宁全镇及礼辛留村的一部分,死伤约三万余人。1933年8月25日四川迭溪7.4级地震,千年古城迭溪即为地震滑坡和崩塌所毁灭,五百余人葬生。迭溪城南5公里之岷江东岸小关子村亦为一个滑坡所毁.使57人死亡。岷江西岸的烧炭沟、吉白沟、龙池、石咀等十余个村寨,地震时皆随山崩而倒:其中靠近岷江的烧炭沟、龙池、白腊等村,完全崩入江中,踪迹全无。在迭溪附近,岷江两岸山体崩塌、滑坡堆积成三座高达100余米的天然堆石坝,将岷江完全堵塞,成为堰塞湖,后因水浸坝决,酿成空前的大水灾。 1964年3月27日美国阿拉斯加8.6级地震,克赖依湖四周九个三角洲产生陆地和水下滑坡。最大体积约163万立方米,其引起的回浪高达9米,远浪最大高达24米,致使沿岸许多建筑物被毁。1970年5月31日秘鲁7.7级地震,来自瓦斯卡蓝山北峰的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形成的泥石流;流速为每秒80-90米,流程达160公里,携带的固体物质多达l000万,18000人葬身。其伤亡人数占这次受害者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成为南美洲地震史上的空前事件。 浅海大陆架上的地震滑坡还能够破坏海洋工程。如1929年11月29日,纽芬兰格兰德砂砾浅滩的外海7.5级地震,震中在水深1,800-3,600米的大陆架上,地震时产生20平方公里范围的滑坡,滑体平均厚20--30米,使水深2.750--3.360米之间的全部通讯电缆折断。随后该滑坡转化成浊流,以每秒18.3-19.1米的速度顺大陆斜坡向深海奔泻,其前进方向的通讯电缆依次被折断。最后一条在水深5,230米、距震中980公里处也被折断。

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地震滑坡、泥石流在形成上和天然滑坡、泥石流无甚区别。形成滑坡的基本条件是:(1)具有可滑动体,(2)具备滑动面(滑带,软弱带),(3)存在临空面,5 / 12

(4)有利的外部条件(应力状态改变,水的作用,振动)。形成泥石流的基本条件是:(1)有充足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2)适宜的地形(陡峻山坡,沟谷河床);(3)充足水分和水动力条件。 地震滑坡、泥石流在总体上与下述因素有关:

2.1.地质构造 通常在断层通过的地带,岩体破碎,应力集中,岩体易沿着断层面、节理面、裂隙面以及不同岩性层面、堆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不同成因类型的堆积界面等向下滑动,这些界面控制着边坡破坏的范围和大小。 不同方向的构造交汇地区岩石比较破碎节理和裂隙发育,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

2.2.地形 极大多数滑坡都分布在沟谷两岸,极易发生在人工开挖边坡上和前方具有滑动空间的高陡自然边坡上。据统计,滑坡一般在坡度为31--50度的范围内发生,如四川炉霍地震的滑坡有79.3%在此范围内。地形切割强烈,坡陡沟急的地形是泥石流活动的有利地形。松潘-平武震区与龙陵震区韵烈度相同,地质上均有断层通过,但地形差异甚大。松潘-平武震区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以上,而龙陵震区相对高差仅在500米左右,故松潘?平武震区的泥石流较龙陵震区的活跃。在同一震区这种现象也有明显的反映。如龙陵震区的朝阳乡位于苏帕河南岸,镇安乡位于该河北岸。两岸相比,烈度一样,岩性相同,但南岸地形陡峻、多次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北岸地形平缓,未发生滑坡,泥石流。

2.3.地层、岩性和风化层厚度

地震滑坡绝大多数都发生在第四系的堆积层内,又以含较多亚粘土的坡积层中的滑坡最多。少数发生在基岩中,但基岩滑坡规模大,危害也大。崩塌多集中发生在风化强烈、节理发育的灰岩、砂岩、火成岩中。泥石流暴发在深风化和6 / 12

易风化的岩体之上。通常风化厚度在0.5-1.0米之内者,产生所谓“山剥皮”即风化层沿基岩面产生剥落。风化厚度越大,剥落也就越多,这样为泥石流提供的松散固体物质也就越多。

2.4.植被 通常,裸露和稀疏乔灌木林地区,是滑坡和泥石流活动的有利地区。如云南龙陵震区大硝河两岸各种条件均大体相同,唯独两岸植被条件不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迥然不同。

2.5.水 水对边坡岩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渗透到边坡体内的水浸泡岩石使之软化,强度降低,特别使粘性土软化可塑、流变,裂隙中充填的薄层粘土软化后成为“润滑剂”,使边坡岩体抗剪强度降低;第二,当岩体中充满水,孔隙压力增加,有效应力降低,给边坡滑动创造了条件;第三、河流下切与侧蚀作用,可使边坡高陡,坡角土体被冲刷流失,抗滑力减弱,引起边坡失稳。水对泥石流的形成则是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水的来源主要有降雨;地下水位上升、冰川、积雪融化,河水上涨、堤坝决崩等。其中,降雨的作用尤为普遍。一般地说,滑坡、泥石流多在雨季发生,且雨量多,发生滑坡和泥石流也多。如龙陵震区与永善震区,地震烈度相同,地形相差也不大,但两地降雨量相差较大。龙陵震区年降雨量达1600-200毫米,永善震区年降雨量仅有1000毫米左右。

3.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特征

地震对滑坡、泥石流的作用在于,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其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3.1.地震力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