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浅析危岩治理措施

浅析危岩治理措施危岩崩塌是单个或群体岩块在重力及其它外力作用下突然从陡峻岩石山坡上分离,并以自由落体、滑移、弹跳、滚动或其它的某种组合方式顺坡向下猛烈运动,最后散集于坡脚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现象。
当其发生在交通线、旅游场地、工业或民用建筑设施附近时,常会带来交通中断、建筑物毁坏和人身伤亡等重大危害。
由于其变形破坏是十分复杂的动力过程,发生突然且一次发生的规模及可能带来的综合损失不及典型的滑坡,从而使人们对这种灾害现象的研究,防治技术开发均不够重视。
危岩主要发生在裂隙发育的山体表层,该处坡面角较陡、基岩裸露、物质组成主要为硬质岩,岩石硬度一般为Ⅳ-Ⅵ级,如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等。
危岩体由若干组结构面切割而成,即层面、节理及裂隙面。
其形成受构造边坡卸荷回弹等影响,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溶蚀性裂隙发育,形成了危岩体的趋形。
在重力及外营力长期作用下,危岩体沿潜滑面向下的分力大于结构面抗滑阻力时,产生崩滑。
危岩崩塌是一种全球性的山地地质灾害,具有突发、快速、强致灾等特性。
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为山区,是世界上受到危岩崩塌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种主要的山地灾害,危岩崩塌严重威胁着我国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城镇建设、矿山及交通运输安全。
根据失稳类型将危岩分为坠落式危岩、滑塌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
清除、灌浆封闭、锚固、支撑、充填、栅栏及拦石墙、排水、挂网等等是治理危岩主要方法。
危岩的治理措施危岩治理常用的措施有以下几种:(一)危岩锚固锚固使用锚杆或锚索连接、固定危岩与母体的方法,目的在于限制主控结构面的扩展,理论上是由锚杆的抗剪强度提供锚固力。
通过锚固,锚杆的实际受荷可平衡危岩重力、地震力等下滑力。
1、锚杆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简称锚喷结构或锚喷支护,即喷射混凝土与锚杆相结合的一种支护结构,也称喷锚支护。
2、锚杆:是指钻凿岩孔,然后在岩孔中灌入水泥沙浆并插入一根钢筋,当砂浆凝结硬化后钢筋便锚固在围岩中,借助于这种锚固在围岩中钢筋能有效地控制围岩或浅部岩体变形,防止其滑动和坍塌,这种插入岩孔,锚固在围岩中从而使围岩或上部岩体起到支护作用的钢筋称为“锚杆”。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精选3篇XX:1007-0745(20XX)12-0012-010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发生或人为引起的地质作用给RM生命财产或GJ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迅猛进展,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与规模日益增大,已成为影响社会环境安全和经济建设效益的重长问题,受到GJ 的很大重视。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质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进展;其总的任务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制止地质灾害进展,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2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有两个含义,一是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原因,二是受灾对象与致灾,本文系在“湖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班”上的讲演稿.地质作用的遭遇原因。
灾害大小主要决定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数量和价值。
致灾地质作用的成因分析,须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变形地质体的自身稳定条件(内因、质因),二是引起地质体变形破坏的动力因素(外因、诱因)。
破坏动力有天然与人为两者的重要区分。
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原因也有主动与被动两种不同情况。
主动遭遇是指先有致灾作用的危险,后有人、物、设施进驻,可称为物趋灾型;被动遭遇是指先有人、物、设施存在,后有致灾作用发生,可称为灾趋物型。
受灾对象处于致灾作用的危险区内(不论主动或被动),就有了遭灾的危险,但最终是否成灾和成灾的大小,还要看临灾前是否充分利用了躲避(撤离)的机会。
3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途径地质灾害防治的正确逻辑思路应该是逆其形成之道而行之,也就是杜绝、减少其形成与进展的条件。
针对上述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途径可归结为:1.预防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与进展。
如果致灾作用的形成主要是其自身稳定条件太差所致,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设法补强其自身稳定性;若主要是外加的动力破坏所引起,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制止或减缓这种破坏作用。
2.预防和减少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的遭遇机会,一方面要尽可能幸免或减少在可能影响人、物、设施的安全的地方,搞容易引起致灾作用发生的工程活动;另一方面幸免或减少在有致灾作用危险的地方,增加进驻人、物、设施。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优秀论文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优秀论文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论文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均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地质灾害的影响对国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增强,而泥石流又是地质灾害中危害较大、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巨大的灾害之一。
据统计,2010年共发生泥石流灾害1988起,造成2000多人死亡、失踪,占全年灾害伤亡率近80%,以及数十亿元财产损失;2011年泥石流共发生1380起,造成数百人伤亡、失踪;由此可见,泥石流的危害性极大,对泥石流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将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浅显预防措施,仅供参考。
一、危害性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拥有巨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强。
依据个人工作经验,泥石流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对人口密集区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入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及其他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大面积建筑物损毁及大量人员伤亡。
其主要原因为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山区及丘陵区,由于区域内大块肥沃平整土地较少,又因先民地质知识匮乏,多数村庄、乡镇建设在冲沟沟口、古河道中以及泥石流冲积善上等受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的区域,导致以上人口密集区受灾。
二)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条件因素限定工程需建设在水系发达并有一定落差的区域,同时这样的区域也是泥石流常发育的地区,所以常会威胁上述工程及工作人员。
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地质灾害防治与治理

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地质灾害防治与治理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安全、财产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方法,并探讨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一、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地质灾害防治是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的重要措施。
首先,地质灾害防治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比如,在地震发生前,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合理布置居住区等,可以降低地震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地质灾害防治可以保护环境。
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不仅会对人类造成伤害,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物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法1.地震防治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了严重威胁。
要防治地震,首先需要进行地震预测和监测,及时掌握地震的动态信息。
其次,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采取有效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措施。
此外,合理规划和布置城市,避免在地震活动区建立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居住区。
2.滑坡防治滑坡是指地表或地下的土壤和岩石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不稳定性运动。
滑坡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滑坡防治的方法包括:进行滑坡的定期监测和预警,加固滑坡体,如设置挡土墙,改变地形,以减少滑坡可能性;合理规划和管理开发区域,避免在滑坡易发区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减少水流对土壤的侵蚀,减少滑坡的可能性。
3.泥石流防治泥石流是由降雨引起的水、泥、石等混合物流动而形成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具有速度快、破坏性强的特点,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
泥石流防治的方法包括:进行降雨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加固山坡,设置挡土墙,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合理规划和管理河流,减少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挑战与展望虽然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挑战。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郑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与防范对策摘要:地质灾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逐渐被世人所认识,被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并有效地得到治理和防范,减少了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本文仅对郑州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现状,提出个人的认识与防范治理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因素防范治理一、郑州市概况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东径:112040,——114012,,北纬34016,—34058,,面积7446.2km2,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西为山区、丘陵,东为冲积斜平原区。
郑州市矿产资源多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几个县市区,矿产的开发已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
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质灾害连年不断,不仅影响了矿山的生产安全,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影响。
二、水文地质概况郑州市境内属淮河流域(90%)和黄河流域(10%),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秋季晴朗日照时间长,冬季干旱少雪,多年平均气温达14C0以上,极端气温达到43C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7.9 C0。
多年平均降雨量640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
郑州市及附近范围大部分地区均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
地形较平坦,地面表层为黄土状亚粘土、轻亚粘土、一般厚度为15——40米,空隙结构,微具湿陷性,承载力为2—2、5 kg/cm2,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潜水。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有关部门人员的深入工作和研究,进一步对郑州市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划分。
地下水系统分为小浪底—花园口黄河干流区,花园口以下黄河干流区,沙颍河干流区,沙颍河平原区四个含水系统。
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分为松散孔隙、碎硝岩裂隙、基岩裂隙和酸盐岩溶含水层四个地下水含水层系统。
三、地质灾害分布特征郑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五种,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具有显著的特征。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活动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其独特的地质、气象、水文和人类经济、社会等因素交织而成。
它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从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地质原因、灾害影响、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引起的造成地质环境破坏、地表变形、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现象。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
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火山喷发、地面沉降等。
三、地质原因
1. 构造活动:地震、变形等;
2. 水文作用:河流冲击侵蚀、雨水浸润等;
3. 人类活动:采矿、建筑、挖掘等。
四、灾害影响
1. 人员伤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因素,导致数十甚至数百人死亡;
2. 经济损失:灾害严重,造成成百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3. 生态环境受损: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五、防治措施
1. 监测: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和预测;
2. 预防:在选址、地下工程建设等环节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点;
3. 救援:通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及时灭火、抢险救援。
综上,地质灾害具有严重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影响不仅仅是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因此,应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遏制,以期使之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矿山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毕业论文

矿山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毕业论文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矿山其本身结构就不太稳定,经过大量的开采后土层更加脆弱,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后很容易发生塌陷、滑坡等灾害,因此对环境灾害的治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将矿山周围的环境灾害进行有效治理,是目前我国对金属矿山进行改进的重点工作。
1对地质灾害的大致介绍较好的地质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效保障,具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地震发生的次数较为频繁,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且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十分不利,国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灾害地区进行重建,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加。
我国也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因此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对地质环境进行改善和治理[1]。
政府也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重点规划对象,现阶段各项治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2对各类地质环境灾害的相关介绍2.1对岩爆灾害的介绍该类灾害是金属矿山常见的灾害类型,岩爆过程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地下岩层巨大的弹性形变。
当形变力超过岩层的稳定应力,就会发生爆炸,从而对开采工作面和工作人员产生强烈的冲击,严重威胁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
岩爆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且来势迅猛,会对地表产生较大的伤害。
较深的矿井发生岩爆灾害的可能性最大,在数十米的矿井两侧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且崩落的石块基本成薄片状,这是岩层的剪应力分布不均造成的。
通常在爆炸发生一周内,会有连续不断的余震,使采场内产生大量粉尘。
2.2滑坡灾害概述通常滑坡发生在金属矿山周围,其土质结构比较松散,在未进行开采时能够勉强维持其原有状态。
若在矿山山脚开始进行开采工作,周围土层原有的稳定性就会发生改变,在雨水的不断冲刷下就可能出现滑坡。
再加上矿渣和废石的不断累积,使得周围土层的自重增加,随着矿井深度的加深,周围土层就会发生严重的滑坡现象。
2.3泥石流灾害概述金属矿山的泥石流现象在陕南地区较为频繁,泥石流的主要组成是废弃的矿渣和矿石。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以下是关于地质灾害的一篇论文的示例:标题: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风险管理措施摘要:地质灾害是全球范围内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论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定量分析,探讨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以减轻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首先,本论文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分类和定量分析。
基于历史灾害数据和现有的灾害模型,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定量化评估,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通过分析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和分布特征,我们得出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威胁程度。
其次,本论文研究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往往会导致土壤侵蚀、地貌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我们探讨了这些环境问题对城市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如土壤保持、植被恢复和补给水资源等。
接下来,本论文研究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地质灾害常常导致建筑物损毁、基础设施瘫痪和生产力损失等经济问题。
我们通过对历史灾害事件的案例分析,评估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经济的损失,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管理措施,如风险投保、抗震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维护等。
最后,本论文探讨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居民流离失所和社会紧张等社会问题。
我们分析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社会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社会管理措施,如灾害救援、安置重建和心理疏导等。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包括环境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以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这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地质灾害,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管理,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郑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与防范对策
摘要:地质灾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逐渐被世人所认识,被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并有效地得到治理和防范,减少了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本文仅对郑州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现状,提出个人的认识与防范治理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因素防范治理
一、郑州市概况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东径:112040,——114012,,北纬34016,—34058,,面积7446.2km2,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西为山区、丘陵,东为冲积斜平原区。
郑州市矿产资源多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几个县市区,矿产的开发已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
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质灾害连年不断,不仅影响了矿山的生产安全,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影响。
二、水文地质概况
郑州市境内属淮河流域(90%)和黄河流域(10%),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秋季晴朗日照时间长,冬季干旱少雪,多年平均气温达14C0以上,极端气温达到43C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7.9 C0。
多年平均降雨量640mm左右,降雨多集
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
郑州市及附近范围大部分地区均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
地形较平坦,地面表层为黄土状亚粘土、轻亚粘土、一般厚度为15——40米,空隙结构,微具湿陷性,承载力为2—2、5 kg/cm2,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潜水。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有关部门人员的深入工作和研究,进一步对郑州市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划分。
地下水系统分为小浪底—花园口黄河干流区,花园口以下黄河干流区,沙颍河干流区,沙颍河平原区四个含水系统。
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分为松散孔隙、碎硝岩裂隙、基岩裂隙和酸盐岩溶含水层四个地下水含水层系统。
三、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郑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五种,地质灾害发育
类型具有显著的特征。
这种多样性与该地区特定的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崩塌分布的特征
郑州市崩塌发育分布规律:一是西部、西南部基岩山区主干断裂和紧密褶皱带附近的脆性地层或软硬相间的复杂岩系地区。
如嵩山南麓、北麓和箕山北麓地区,崩塌灾害频繁严重。
二是中部、中西部人类采石、采矿强烈活动地区和公路、铁路、库渠等骨干工程地带的采
石场崩塌、厂房崩塌。
三是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斜地地区的崩塌。
2.滑坡的分布特征
区内滑坡的分布主要是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区地形陡峻、风化强烈的斜坡和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和黄土丘陵覆盖地区。
前者岩质滑坡、土质滑坡兼有:如登封少林寺塔林滑坡;巩义市的涉村镇罗泉村滑坡;后者主要为土质滑坡:如惠济区古荥镇黄河桥村滑坡,二七区侯寨乡西胡垌滑坡等。
3.泥石流分布特征
本区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区发育较频繁。
经调查区内有近半泥石流发生于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区,如登封城关镇玄天庙村泥石流、玉皇沟村泥石流和窑村泥石流等。
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和黄土覆盖丘陵地区,如荥阳镇崔苗卢庄泥石流、新郑大槐树村泥石流、郭老庄村泥石流等,一般都呈泥石流形式出现。
4.塌陷及塌陷式地裂缝的分布特征
经调查,区内共有大小地面塌陷近80处,主要位于登封、新密和巩义市境内。
地面塌陷及其塌陷地裂缝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规模,主要受地下采空区位置、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所控制。
其分布特征:一是均沿二叠系煤系地层及铝土矿层的走向分布,塌陷区的长柱方向与煤系地层及铝土矿层的走向平行,并随走向的变化而变化。
二是地面塌陷一般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山间沟谷、平原和盆地地带。
因这些地带可采层埋深与采厚比较小,地面变形破坏在相同情况下则较为严重。
5.地裂缝分布特征
调查表明,该区地裂缝分布于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斜地地区。
如荥阳东二十里铺如寨村地裂缝,走向NEE,长300m,宽0.5m,可见深0.7m;荥阳城关镇大王村地裂缝,长420m,宽0.5m,可见深1.2m;中原区须水镇须水村地裂缝,二七区候寨乡三里村地裂缝等。
地裂缝产出的地形地貌部位以上黄土冲洪积斜平原和黄土丘陵正负地形过渡处居多,延伸方向也与负地形沟壑走向近于一致。
时间上,地裂缝的产生多发生在雨季。
据不完全统计,郑州市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千万元。
仅2004——2005年两年时间内就发生地质灾害7起,死亡5人,伤7人。
迄今为止,郑州市已查出的隐患点200多处,滑坡32处,崩塌36处,泥石流11处,地面塌陷100多处,地裂缝17处,危险性斜坡9处。
根据多年来郑州市对地质灾害情况的分布及其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和降雨趋势的预测,确定了郑州市西部巩义、荥阳、新密、登封和惠济区五个县市区为发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其中新密、登封两市采煤采矿地面塌陷、地裂缝居多,比较严重的登封市告成镇双庙村全村居民有750户,其中697户处于采空区,家家户户墙裂顶歪,给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从表(2)中也不难看出,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崩塌地质灾害现象均发生在这些地区,也是郑州市的重点防护区。
其他县市区因多处平原,发生这些现象较少。
四、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
郑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的是气象因素和现今人类活动的因素;其次是地形地貌、岩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
尤其是气象(降雨过多,增加土体自重、洪水冲积、造成沟壑纵横、坡角蚀空)、现今人类活动(开矿、采煤、采石、开挖水渠、修建水库、修建铁路、公路和地下施工工程)的因素占居重要的位置,都是直接造成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气象因素:①降雨将岩体裂隙充盈,产生静动水压,使裂隙充填物软化或淘空,以致崩塌与母体之间抗拉和抗剪强度降低,从而诱发滑坡或崩塌。
②降水增加土体自重,地面沟谷径流,坡角蚀空软化,导致滑坡或崩塌。
人类活动因素:区内人类采石、采矿、修路架桥、挖渠、修建水库、公路、铁路和地下工程施工爆破作业,导致边坡岩土体结构面力学强度降低,导致崩塌或滑坡。
地层岩性因素:地层岩性决定抗风化能力,区内变质程度深、岩性软、风化层厚,决定了泥石流的形成。
地质构造因素:构造运动造成岩层变形、破坏,导致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形成不同的块体,从而为泥石流提供松散固体物质,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地质灾害发育因素:高层次的地质灾害发育与泥石流之间具有内在的生成联系,故造成地质灾害。
地形地貌因素:地形地貌是泥石流发育分布的基础,具有提供位能和足够数量水、土、石储存空间。
水源因素:水源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和松散固体物质的搬运介质。
上述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并上升到理
论高度概括起来的几种地质灾害因素,是经过多少年多少代人的辛勤工作和研究总结出来的,是已被世人所公认的。
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科学依据。
我们今后工作中要在前人总结概括的基础上,不断地去研究去发现和总结新的东西,使其更完善、更准确、更科学,并能更好地去预防和治理它,让其变灾为财,变害为利,现有些县市、乡镇已对地面沉(塌)陷区、搬迁村进行复垦整治,建立林果经济带和农业特色示范区,促进了煤矿沉(塌)陷区农业规模化开发经营。
同时,也不断提高了预防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促使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五、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
根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和谐社会”的要求,近几年来,郑州市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
各乡镇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机构,村组落实了地质灾害信息员,签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层层落实了防治责任。
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下发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点及县级重点地质灾害点制定了专门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在册地质灾害的监测监控,落实了监控人员,实行了重点监控。
执行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地质灾害防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群防群控,依靠科技,真抓实干,把工作做实做到家。
真正使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做到:统一规划,科学治理。
真正通过治理使当地的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经济
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郑州市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2]郑州市区有关地质灾害报告.
[3]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刘传正中国地质出版社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