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分布及防治论文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精选3篇XX:1007-0745(20XX)12-0012-010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发生或人为引起的地质作用给RM生命财产或GJ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迅猛进展,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与规模日益增大,已成为影响社会环境安全和经济建设效益的重长问题,受到GJ 的很大重视。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质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进展;其总的任务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制止地质灾害进展,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2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有两个含义,一是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原因,二是受灾对象与致灾,本文系在“湖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班”上的讲演稿.地质作用的遭遇原因。

灾害大小主要决定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数量和价值。

致灾地质作用的成因分析,须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变形地质体的自身稳定条件(内因、质因),二是引起地质体变形破坏的动力因素(外因、诱因)。

破坏动力有天然与人为两者的重要区分。

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原因也有主动与被动两种不同情况。

主动遭遇是指先有致灾作用的危险,后有人、物、设施进驻,可称为物趋灾型;被动遭遇是指先有人、物、设施存在,后有致灾作用发生,可称为灾趋物型。

受灾对象处于致灾作用的危险区内(不论主动或被动),就有了遭灾的危险,但最终是否成灾和成灾的大小,还要看临灾前是否充分利用了躲避(撤离)的机会。

3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途径地质灾害防治的正确逻辑思路应该是逆其形成之道而行之,也就是杜绝、减少其形成与进展的条件。

针对上述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途径可归结为:1.预防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与进展。

如果致灾作用的形成主要是其自身稳定条件太差所致,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设法补强其自身稳定性;若主要是外加的动力破坏所引起,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制止或减缓这种破坏作用。

2.预防和减少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的遭遇机会,一方面要尽可能幸免或减少在可能影响人、物、设施的安全的地方,搞容易引起致灾作用发生的工程活动;另一方面幸免或减少在有致灾作用危险的地方,增加进驻人、物、设施。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郑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与防范对策摘要:地质灾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逐渐被世人所认识,被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并有效地得到治理和防范,减少了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本文仅对郑州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现状,提出个人的认识与防范治理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因素防范治理一、郑州市概况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东径:112040,——114012,,北纬34016,—34058,,面积7446.2km2,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西为山区、丘陵,东为冲积斜平原区。

郑州市矿产资源多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几个县市区,矿产的开发已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

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质灾害连年不断,不仅影响了矿山的生产安全,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影响。

二、水文地质概况郑州市境内属淮河流域(90%)和黄河流域(10%),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秋季晴朗日照时间长,冬季干旱少雪,多年平均气温达14C0以上,极端气温达到43C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7.9 C0。

多年平均降雨量640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

郑州市及附近范围大部分地区均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

地形较平坦,地面表层为黄土状亚粘土、轻亚粘土、一般厚度为15——40米,空隙结构,微具湿陷性,承载力为2—2、5 kg/cm2,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潜水。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有关部门人员的深入工作和研究,进一步对郑州市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划分。

地下水系统分为小浪底—花园口黄河干流区,花园口以下黄河干流区,沙颍河干流区,沙颍河平原区四个含水系统。

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分为松散孔隙、碎硝岩裂隙、基岩裂隙和酸盐岩溶含水层四个地下水含水层系统。

三、地质灾害分布特征郑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五种,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具有显著的特征。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文(六篇)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文(六篇)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文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____《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结合我镇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灾害现状,特编制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一)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特征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和滑坡两种类型,全镇已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有____个,包括滑坡____个、崩塌____个,分别占灾害总数的____%和____%。

从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上看,崩塌和滑坡大多发生于雨季内(5~____月)。

旱季发生的崩塌、滑坡,一般都发生在露采矿山的边坡、排土场和公路沿线等人为工程活动比较剧烈的地段。

(二)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简况我镇地质灾害高发期为6~____月,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主要是月山村、盖山村、虎山在汛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土方坍塌现象,我镇相关部门与所在地村(社区)委员会积极参与和配合,认真履行职责,较好的地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和工作,汛前及时预报,及时疏散、转移群众。

由于措施得当,整个雨季中并未造成人员受伤。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⒈降雨趋势预测单点暴雨及长时间连续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

我镇1~____月降雨量偏少;____月降雨量正常稍偏多,全年雨季在____月中旬前后开始;主汛期为6~____月;9~____月降雨量正常至偏多,有一般性的秋季连阴雨天气;雨季在____月中旬前后结束。

⒉人为致灾因素变化我镇近年来城镇发展迅速,房屋、公路、矿山及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活动逐年增强。

辖区内一些在建和拟建的大型工程,均可能成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段。

磷矿采空区、采砂场、采石场也将是矿山地质灾害多发区。

根据我镇地质灾害现状和危害特征及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预测,预测我镇地质灾害有如下特征:1.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类型仍以自然因素诱发的中小型山体滑坡和崩塌为主,其次为人类工程活动(公路建设、采矿等)诱发的崩塌、滑坡等灾害。

地质灾害与防御论文

地质灾害与防御论文

1.前言灾害是指由自然界或人为活动所引起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

进而可以理解为:由于不能控制或未予以控制自然界和人为活动破坏性因素所引发的、突然或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超越本地区或本团体、个人预防能力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物质财产损毁的事件。

所谓地质灾害,就是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并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水土流失、煤层自燃等。

灾害的防治是基于灾害科学研究成果,根据人类社会在灾害时空演化过程采取的有效防、抗、救方案,以求最大限度地减轻乃至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

灾害防治的主要途径有:(1)政府做好防抗救工作;(2)树立全民防灾意识;(3)发展灾害科学研究体系;(4)加强灾害预测预报。

[1]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灾害强度大、受灾严重的国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城市人口和经济设施相对集中,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曾说,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2]我国的防灾工作主要是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开展地质灾害预防监测,一般而言,防治措施包括:监测与预报措施、工程治理措施、生物措施、避让措施、限制性措施等。

此外,还有应急抢险措施;群众安全转移方案;直观便捷的县、乡镇、村灾点三级防治监测网络及防灾预案;各具体灾点的防治预案、避险明白卡及工作明白卡等。

[3]本文的立意,是立足于全球、全国的区域大背景下,简单而综合地分析推测福建省存在的、已经发生的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并基于此提出一些防灾意见。

关键目的是希望可以探索出一种既兼顾经济发展又能保护地质环境的模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灾害综述与我国灾害情况简述2.1灾害综述自然灾害能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生理伤害,同时还会造成心理和精神伤害。

自然灾害对作物、房屋、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对宏观经济增长还会有次生影响,主要是GDP、消费、通货膨胀等方面。

矿山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毕业论文

矿山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毕业论文

矿山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毕业论文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矿山其本身结构就不太稳定,经过大量的开采后土层更加脆弱,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后很容易发生塌陷、滑坡等灾害,因此对环境灾害的治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将矿山周围的环境灾害进行有效治理,是目前我国对金属矿山进行改进的重点工作。

1对地质灾害的大致介绍较好的地质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效保障,具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地震发生的次数较为频繁,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且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十分不利,国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灾害地区进行重建,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加。

我国也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因此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对地质环境进行改善和治理[1]。

政府也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重点规划对象,现阶段各项治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2对各类地质环境灾害的相关介绍2.1对岩爆灾害的介绍该类灾害是金属矿山常见的灾害类型,岩爆过程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地下岩层巨大的弹性形变。

当形变力超过岩层的稳定应力,就会发生爆炸,从而对开采工作面和工作人员产生强烈的冲击,严重威胁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

岩爆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且来势迅猛,会对地表产生较大的伤害。

较深的矿井发生岩爆灾害的可能性最大,在数十米的矿井两侧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且崩落的石块基本成薄片状,这是岩层的剪应力分布不均造成的。

通常在爆炸发生一周内,会有连续不断的余震,使采场内产生大量粉尘。

2.2滑坡灾害概述通常滑坡发生在金属矿山周围,其土质结构比较松散,在未进行开采时能够勉强维持其原有状态。

若在矿山山脚开始进行开采工作,周围土层原有的稳定性就会发生改变,在雨水的不断冲刷下就可能出现滑坡。

再加上矿渣和废石的不断累积,使得周围土层的自重增加,随着矿井深度的加深,周围土层就会发生严重的滑坡现象。

2.3泥石流灾害概述金属矿山的泥石流现象在陕南地区较为频繁,泥石流的主要组成是废弃的矿渣和矿石。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第一篇: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

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浅谈地质灾害预防治理6篇(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建议)

浅谈地质灾害预防治理6篇(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建议)

浅谈地质灾害预防治理6篇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建议浅谈地质灾害预防治理摘要:道路地质灾害的预防需要前期设计的全面,以及道路建成以后对维护工作的用心,地质灾害虽说是地质原因引起的,但人为的因素是可以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减少灾害产生时的损失的,这就需要建设部门和管理部门充分考虑地质特征,制定道路地质灾害发生的预案。

坚持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全面细致的开展地质勘察,反复认真的进行方案比选,并不断吸收总结成熟经验,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进行科学创新。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预防地质浅谈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建议摘要:阐述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概念、呈现的主要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最后提出了预防与治理方面的宝贵建议。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原因;防治引言岩土工程是指在各种建筑建设事业的过程中,怎么样去开挖岩土和加固岩土的工程。

而由于自然或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涉及到岩土工程施工与建设的地质灾害,我们又把它称之为岩土地质灾害。

如我们常见的地震、泥石流等等。

有数字显示,该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已经超出10亿元,成为制约着中国岩土工程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它形成的根本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提高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水平,从而减少损失。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分类、危害和形成原因1.1按引发的原因进行分类岩土工程方面的地质灾害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地质灾害;第二类,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地质灾害。

这二者之中,第一类地质灾害通常不会因为社会的因素而产生改变,属于不可转移性的自然灾害;而第二类,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人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频率会逐渐增多,对人类造成的损失也会逐渐加大。

目前常见的这类地质灾害除了滑坡、泥石流以外还有崩塌、地面的变形等等,通常这些灾害的产生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灾害的发生通常会成为另一种灾害产生的原因,因此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龙游县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龙游县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龙游县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防治对策【摘要】论文介绍了龙游县的地质灾害现状特征,论文论述了降雨、人类活动是本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最后给出了为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性应建立以群测群防网络系统、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为主,搬迁工程、治理工程为辅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特征;成因;防治对策引言地质灾害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随着龙游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规模与强度不断加大,滑坡、崩塌、泥石泥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龙游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已成为了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近年来,龙游县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和预警防治工作的,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1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成因1.1现状特征截止2008年7月,龙游县共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57处。

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四种,以滑坡地质灾害为主,达102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5%,次为崩塌25处,占16%,泥石流24处,占15%,地面塌陷6处,占4%。

从规模来看以小型为主,共15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7.5%,中型4处占2.5%/。

从地域分布来看,以龙游南部山区为主,达12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82.05%,且规模较大的,危害性较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也基本分布于这;龙北地区占10.25%,龙中地区占7.7%。

稳定性为好的灾害点41处,稳定性较差的灾害点27处,稳定性差的灾害点89处。

危害程度一般级有133处,占84.7%,较大级24处,占15.3%。

根据上述统计可知,龙游县地质灾害具有点多、规模小、分布集中(主要分布于龙南山区)、稳定性差、危害程度小等特点。

1.2成因据调查,龙游县境内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受地质环境条件影响外(如岩性、构造、坡度、坡向、植被等),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环境条件的恶化,在遇到强降雨等恶劣天气时,引发了地质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分布及防治论文
摘要:太原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且地下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加之又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此导致的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给社会和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所以,在防灾、减灾和治灾面前人人有责,只有这样才能建成平安太原、美好太原。

关键词:太原市;地质灾害;现状;防治措施
1 太原市地质灾害现状
太原市地处山西省中部,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城市,其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具潜在危险的不稳定斜坡等。

太原市共辖6区3县1市,即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小店区6个主城区,清徐、阳曲、娄烦3个县和古交市。

据《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15)》,各县、市、区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可以植树造林,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自然环境,还能防风固沙,有效预防地面沉降和塌陷。

2.4 取水有度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汾河就是当之无愧的孕育太原儿女的摇篮。

正因如此,太原市对地下水的抽取几近无度,最终导致地面塌陷和下沉。

因此,地下水的开采,要浅、中、深结合,增加利用地表水,使地下水逐步达到采补平衡,引黄入晋、关井压
采、控制地面下沉。

3 结束语
太原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且地下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加之又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此导致的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给社会和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所以,在防灾、减灾和治灾面前人人有责,只有这样才能建成平安太原、美好太原。

参考文献
[1]曹金亮,刘瑾,乔清海,等.太原市主要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研究[J].上海地质,2010,31(4):53-56.
[2]杨世新,陈菊红,魏刚.山西省阳曲县城区坍塌地质灾害基本特征[J].山西建筑,2011,37(26):78-80.
[3]李建军,刘鸿福.太原市西山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4):106-107.
[4]王胜利.太原市地面沉降的原因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8):126-128.
〔编辑:白洁〕
图1 太原市各县市区地灾分布直方图
在图1中,阳曲县的地质灾害位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其内在因素是该县位于杨兴河和东黄水河之间,自20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上升期,因此形成河流蛇曲、深切、两岸近直立的地貌景观,土体长期处于临空状态,在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坍塌;
其主要诱因是该县浅层潜水自2005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城区污水排放系统渗漏是其主要补给源。

另外,河谷区水土保持条件差,土体流失严重也是该县斜坡不稳定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之一。

古交市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采矿影响——西山煤田是我国重要的焦煤生产基地,滑坡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均发生在矿区的采空区之上。

该市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山体基岩裸露,部分地区第四系黄土覆盖,自然地质环境较差。

同时,由于采空区的形成,引起上部山体应力重新分布,沿采空区和非采区边界地段产生不均匀沉降,为地裂缝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古交市西为娄烦县,东邻万柏林区,所以娄烦县和万柏林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古交市的基本类似,但数量少于古交市。

清徐县地质灾害数量也跻身太原市前三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地裂缝和滑坡,其主要成因有二:①该县地质灾害由交城断裂所控制,地裂缝均和下伏断层相连,且具有准周期活动特性;②根据历史记录得知,该县边山一带地下水资源曾相当丰富,由于近年来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导致地面沉降,进而诱发地质灾害,特别是区内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煤矿开采区疏干地下水,加剧了沿断裂走向分布的地裂缝的发展。

太原市5个主城区(除万柏林区外)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道路切破、建筑切坡和过量开采地下水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所致。

综上所述,太原市地质灾害成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①以采矿、
修路、建筑切坡和过量抽取地下水等人类工程活动为主要诱发因素所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等;②以河流侵蚀、地下水作用和大气降水等成因为主所引发的边坡失稳形成的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和以构造成因为主的地裂缝地质灾害。

2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针对太原市不同成因造成的地质灾害,除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和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等,在技术层面上,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方法。

2.1 科学规划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在涉及到影响地质变化的工程规划建设前开展必要的环境地质评价,以确定项目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的可行性,如有必要,可事先采取相关防治措施将影响降到最低。

2.2 矿区治理
太原市的煤炭开采最早可追溯至唐朝,特别是西山煤田的多数矿区煤炭资源几近枯竭。

对于这些矿区,在及时掌握采空位置的地形、地貌等状况后,对坡形较陡、表层岩石松软的地段应及时人工卸载,改造坡形;对产生裂缝的地段,采取拉土回填,修筑挡土墙和截水渠,减少诱发因素的影响程度;对于采矿中形成的固体废弃物,填沟造田并复垦,不仅可以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又可节约土地资源;采取有效的退耕还林、还草和峁梁梯田化改造工程阻截水土流失,
合理垦殖,增加植被覆盖率,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2.3 工程维护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的道路建设、城市改造等也如火如荼。

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也不可避免地进行着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和房屋改造。

这些城市基础工程导致的地质灾害也日益显著,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刻不容缓。

对于建筑物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筑消防减载护坡、架构前缘支挡或进行滑坡后缘地表排水以减缓地质灾害的影响。

生物防治不仅对矿区地质灾害治理大有裨益,对于城市防治地质灾害也有重要作用。

道路边坡可以种草护坡,道路两旁
可以植树造林,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自然环境,还能防风固沙,有效预防地面沉降和塌陷。

2.4 取水有度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汾河就是当之无愧的孕育太原儿女的摇篮。

正因如此,太原市对地下水的抽取几近无度,最终导致地面塌陷和下沉。

因此,地下水的开采,要浅、中、深结合,增加利用地表水,使地下水逐步达到采补平衡,引黄入晋、关井压采、控制地面下沉。

3 结束语
太原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且地下煤炭资源相对丰富,
加之又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此导致的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给社会和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所以,在防灾、减灾和治灾面前人人有责,只有这样才能建成平安太原、美好太原。

参考文献
[1]曹金亮,刘瑾,乔清海,等.太原市主要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研究[J].上海地质,2010,31(4):53-56.
[2]杨世新,陈菊红,魏刚.山西省阳曲县城区坍塌地质灾害基本特征[J].山西建筑,2011,37(26):78-80.
[3]李建军,刘鸿福.太原市西山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4):106-107.
[4]王胜利.太原市地面沉降的原因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8):126-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