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精选3篇XX:1007-0745(20XX)12-0012-010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发生或人为引起的地质作用给RM生命财产或GJ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迅猛进展,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与规模日益增大,已成为影响社会环境安全和经济建设效益的重长问题,受到GJ 的很大重视。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质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进展;其总的任务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制止地质灾害进展,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2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有两个含义,一是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原因,二是受灾对象与致灾,本文系在“湖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班”上的讲演稿.地质作用的遭遇原因。
灾害大小主要决定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数量和价值。
致灾地质作用的成因分析,须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变形地质体的自身稳定条件(内因、质因),二是引起地质体变形破坏的动力因素(外因、诱因)。
破坏动力有天然与人为两者的重要区分。
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原因也有主动与被动两种不同情况。
主动遭遇是指先有致灾作用的危险,后有人、物、设施进驻,可称为物趋灾型;被动遭遇是指先有人、物、设施存在,后有致灾作用发生,可称为灾趋物型。
受灾对象处于致灾作用的危险区内(不论主动或被动),就有了遭灾的危险,但最终是否成灾和成灾的大小,还要看临灾前是否充分利用了躲避(撤离)的机会。
3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途径地质灾害防治的正确逻辑思路应该是逆其形成之道而行之,也就是杜绝、减少其形成与进展的条件。
针对上述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途径可归结为:1.预防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与进展。
如果致灾作用的形成主要是其自身稳定条件太差所致,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设法补强其自身稳定性;若主要是外加的动力破坏所引起,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制止或减缓这种破坏作用。
2.预防和减少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的遭遇机会,一方面要尽可能幸免或减少在可能影响人、物、设施的安全的地方,搞容易引起致灾作用发生的工程活动;另一方面幸免或减少在有致灾作用危险的地方,增加进驻人、物、设施。
灾害防治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灾害防治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标题: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背景: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起的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和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规模不断扩大,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构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对于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是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意义:1. 提高国家防灾减灾能力: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苗头和趋势,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国家防灾减灾的能力。
2.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通过监测和预警,可以提前预警灾害的发生,引导民众及时撤离危险区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通过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环境的异常变化,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适用于不同地域和类型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以下目标:1. 设计适用于不同地域和类型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方案。
2. 开发适用于不同监测手段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方法。
3. 研究基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预警模型和方法。
4.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应用和分析,验证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 文献回顾:收集和阅读有关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文献,了解现有系统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
2. 理论分析:对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进行理论分析,明确研究的关键问题和解决路径。
3. 系统设计: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际需求,设计适用于不同地域和类型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方案。
4. 数据分析:开发适用于不同监测手段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构建等。
地质灾害与防御论文

1.前言灾害是指由自然界或人为活动所引起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
进而可以理解为:由于不能控制或未予以控制自然界和人为活动破坏性因素所引发的、突然或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超越本地区或本团体、个人预防能力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物质财产损毁的事件。
所谓地质灾害,就是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并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水土流失、煤层自燃等。
灾害的防治是基于灾害科学研究成果,根据人类社会在灾害时空演化过程采取的有效防、抗、救方案,以求最大限度地减轻乃至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
灾害防治的主要途径有:(1)政府做好防抗救工作;(2)树立全民防灾意识;(3)发展灾害科学研究体系;(4)加强灾害预测预报。
[1]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灾害强度大、受灾严重的国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城市人口和经济设施相对集中,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曾说,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2]我国的防灾工作主要是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开展地质灾害预防监测,一般而言,防治措施包括:监测与预报措施、工程治理措施、生物措施、避让措施、限制性措施等。
此外,还有应急抢险措施;群众安全转移方案;直观便捷的县、乡镇、村灾点三级防治监测网络及防灾预案;各具体灾点的防治预案、避险明白卡及工作明白卡等。
[3]本文的立意,是立足于全球、全国的区域大背景下,简单而综合地分析推测福建省存在的、已经发生的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并基于此提出一些防灾意见。
关键目的是希望可以探索出一种既兼顾经济发展又能保护地质环境的模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灾害综述与我国灾害情况简述2.1灾害综述自然灾害能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生理伤害,同时还会造成心理和精神伤害。
自然灾害对作物、房屋、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对宏观经济增长还会有次生影响,主要是GDP、消费、通货膨胀等方面。
矿山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毕业论文

矿山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毕业论文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矿山其本身结构就不太稳定,经过大量的开采后土层更加脆弱,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后很容易发生塌陷、滑坡等灾害,因此对环境灾害的治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将矿山周围的环境灾害进行有效治理,是目前我国对金属矿山进行改进的重点工作。
1对地质灾害的大致介绍较好的地质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效保障,具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地震发生的次数较为频繁,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且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十分不利,国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灾害地区进行重建,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加。
我国也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因此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对地质环境进行改善和治理[1]。
政府也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重点规划对象,现阶段各项治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2对各类地质环境灾害的相关介绍2.1对岩爆灾害的介绍该类灾害是金属矿山常见的灾害类型,岩爆过程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地下岩层巨大的弹性形变。
当形变力超过岩层的稳定应力,就会发生爆炸,从而对开采工作面和工作人员产生强烈的冲击,严重威胁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
岩爆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且来势迅猛,会对地表产生较大的伤害。
较深的矿井发生岩爆灾害的可能性最大,在数十米的矿井两侧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且崩落的石块基本成薄片状,这是岩层的剪应力分布不均造成的。
通常在爆炸发生一周内,会有连续不断的余震,使采场内产生大量粉尘。
2.2滑坡灾害概述通常滑坡发生在金属矿山周围,其土质结构比较松散,在未进行开采时能够勉强维持其原有状态。
若在矿山山脚开始进行开采工作,周围土层原有的稳定性就会发生改变,在雨水的不断冲刷下就可能出现滑坡。
再加上矿渣和废石的不断累积,使得周围土层的自重增加,随着矿井深度的加深,周围土层就会发生严重的滑坡现象。
2.3泥石流灾害概述金属矿山的泥石流现象在陕南地区较为频繁,泥石流的主要组成是废弃的矿渣和矿石。
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论文

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论文•相关推荐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论文一、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的检测公路工程中的地质灾害不仅公路自身的建设带来了影响,而且也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要运用科学方法,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检测。
在公路工程中经常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和仪器装置,运用量测方法对房屋、灾害体、构筑物裂缝进行位移情况变化的监测。
一般公路工程中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有四种--埋桩法、埋钉法、上漆法、贴片法。
埋桩法是最为直接、简单的一种检测方法。
在所预测可能存在危险的地带下埋下规格一致数量不定的木桩,进而对木桩之间的距离随时进行观察,观测其距离间的变化,由此来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
埋钉法主要对临灾前兆进行判断,通过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所钉的钉子间的距离变化的观测来判断滑坡的发生。
上漆法与埋钉法有一曲成功之处,也是在在建筑物裂缝进行标记,只不过不同于埋钉法,它是用油漆在两侧画上标记,来测量两侧标记间的距离。
贴片法对建筑物裂间所缝粘的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进行检测,若是被拉断,说明会发生滑坡。
二、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2.1对地质灾害本身的防治针对公路工程中常发生的岩体崩塌、泥石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现象,要切实做好工程的加固工作。
运用固化、支档等方法,减少地质灾害危险部位的发生概率。
在公路灾害多发生的地段实施安全保障工程,用钢筋水泥巩固危险部位,从而彻底地预防各种地质灾害的诱发,并且在施工时进行配套的排水工程,及时对地表水以及地下水进行疏导,防止水流的集聚。
用粘土沾粘滑坡体上的裂缝和地表排水渠,对已存在的塌陷坑的及时进行土层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雨水的.注入。
2.2对公路自身所存问题的整治地质灾害的发生离不开人为因素,因此对其的防治工作离不开对公路工程中存在问题的政治。
目前公路工程的修建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无秩序、混乱现象,安全意识薄弱,监督机构监管不力等问题,要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2.2.1建立健全完善公路工程监管机制建立全方位完善的监管机制,设立监管机构,对公路工程的修建的各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工作,健全其对工程的监管模式,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职能,并将责任具体化,以确保公路工程的健康、高效、有序的进行。
作文《地质灾害的防治》

地质灾害的防治篇一地质灾害的防治哎,说地质灾害防治这事儿吧,听着就头大,感觉跟防宇宙洪荒似的,是吧?其实没那么夸张,但还真得重视。
我记得小时候,我家隔壁老王家,那可是真切的体会到了啥叫“山体滑坡”。
老王家住在山脚下,房子看着挺结实,红砖瓦房,祖传三代那种。
那时候我还小,只记得那天晚上雨下得跟瓢泼似的,哗啦哗啦的,比我妈洗碗的声音还大。
我爸妈怕水淹了,出去看看情况,我也偷偷跟着去了。
走到老王家院子门口,就看到泥土稀里哗啦地往下流,就像巧克力酱一样,从山上滚下来,裹挟着大大小小的石头,树木都被冲断了。
当时我吓傻了,我爸妈也脸色惨白。
老王一家三口,那叫一个狼狈,就穿着睡衣,抱着鸡鸭从屋里跑出来,脸上全是泥巴,像三个泥人儿。
后来听说,他们家的后院直接被冲塌了一大块,好几棵果树都给埋了,那几棵桃树,我记得每年都桃子熟了,我偷偷摘过好多次,甜滋滋的。
现在想想,那画面还真挺触目惊心的。
篇二地质灾害的防治老王家的事儿,后来村里就开始重视山体滑坡的防治了。
最开始,就弄了个喇叭,每天下午五点准时播报天气预报,一说到有暴雨预警,那喇叭声音震得人耳朵嗡嗡的,比我小时候挨我爸揍还难受。
后来村里又请了专家来勘察,在山上打了好多眼,说是监测地质情况,还找人种树,那些树啊,比我奶奶还高,根扎得老深了。
再后来,他们在山坡上修了不少排水沟,还有护坡的工程,规模比我小学的操场还大。
那些工程车,轰隆隆的,比我玩的挖掘机模型刺激多了。
看着这些变化,我总算松了口气,觉得老王家的事儿应该不会再发生了。
毕竟,安全第一嘛。
那段时间,村里人闲聊的话题也变了,从家长里短变成了讨论这个工程的进度,还有哪个地方的排水沟修得怎么样,大家伙都参与到这个防治工作里面来了。
感觉挺热闹的,比过年还热闹。
篇三地质灾害的防治现在想来,地质灾害的防治,其实就是一句话:防患于未然。
与其等灾害发生了再去补救,不如提前做好准备。
就像老王家的事,虽然损失惨重,但至少让人们意识到了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第一篇: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
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郑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与防范对策摘要:地质灾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逐渐被世人所认识,被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并有效地得到治理和防范,减少了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本文仅对郑州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现状,提出个人的认识与防范治理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因素防范治理一、郑州市概况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东径:112040,——114012,,北纬34016,—34058,,面积7446.2km2,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西为山区、丘陵,东为冲积斜平原区。
郑州市矿产资源多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几个县市区,矿产的开发已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
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质灾害连年不断,不仅影响了矿山的生产安全,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影响。
二、水文地质概况郑州市境内属淮河流域(90%)和黄河流域(10%),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秋季晴朗日照时间长,冬季干旱少雪,多年平均气温达14C0以上,极端气温达到43C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7.9 C0。
多年平均降雨量640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
郑州市及附近范围大部分地区均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
地形较平坦,地面表层为黄土状亚粘土、轻亚粘土、一般厚度为15——40米,空隙结构,微具湿陷性,承载力为2—2、5 kg/cm2,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潜水。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有关部门人员的深入工作和研究,进一步对郑州市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划分。
地下水系统分为小浪底—花园口黄河干流区,花园口以下黄河干流区,沙颍河干流区,沙颍河平原区四个含水系统。
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分为松散孔隙、碎硝岩裂隙、基岩裂隙和酸盐岩溶含水层四个地下水含水层系统。
三、地质灾害分布特征郑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五种,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具有显著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
浅谈现阶段我国多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
摘要:据目前我国各地频发地质灾害,本文以实例简述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山体崩塌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更是地质灾害多发时段。
下文将以具体实例来浅谈目前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舟曲泥石流形成原因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又遇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导致此次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
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1)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
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
(2)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3)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
(4)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2010年7月19日零时10分左右,重庆市城口县庙坝场镇至县城方向一处山体滑坡,将流经庙坝境内的罗江河阻断,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坝体长100余米,坝高18米左右,坝宽50余米,整个坝体约10万立方米,形成近5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库容1500~2000万立方米,严重威胁堰塞湖上游3000余人和下游8000余人(其中城口县境内4000余人和四川万源境内4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
其主要工程措施简要分述如下:(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①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
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内;或将滑坡区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
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②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
水,可疏而不可堵。
其主要工程措施有: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区外围的地下水;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
此外、还有盲洞、渗管、垂直钻孔等排除滑坡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③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体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丁坝”;在滑坡体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2)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①削坡减重: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的抗滑地段的滑体,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②修筑支挡工程:因失去支撑而滑动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
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
③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由于滑坡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需要上述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方能达到目的。
2009年6月5日下午,重庆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发生山体崩塌,崩塌的山体将山对面的三联采矿场和6户居民家淹没,上百人被埋。
防治崩塌灾害的基本途径是提高易崩塌岩体的稳定程度,防止或削弱崩塌活动;保护受灾对象,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
主要工程措施有:护墙或护坡,防止斜坡岩土剥落;镶补、填堵坡体岩石缝洞;削坡,人工消
除小型危岩体或减缓陡峭高坡;锚固,加固危岩体,提高其稳定程度,
防止崩落;排水,疏通地表水和地下水,减缓对危岩陡坡的冲刷和潜蚀;拦截,修筑挡石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等,阻止崩塌物对工程设施的破坏。
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5%,具有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物质条件,另外,据气象、地震部门预测,本世纪前期,气候变化和地震均趋于活跃期,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地震活动频繁,强降雨过程和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将加剧。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地质灾害必将呈长期高发态势。
根据目前这种地质灾害频发现象与实际国情相结合,对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全部治理是不现实的,所
以预防对我国目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要继续完善国家已经建立起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防治预案应急处置等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制度,建立地质灾害群众监测员队伍,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提高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各地要积极与气象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并加强气象预报预警与群测群防体系的结合。
总之针对我国国情,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地质灾害要预防与治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