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白云
作者机构: 榆林学院艺术学院,陕西榆林719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18-11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7期
主题词:�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女性意识;詹姆斯·伊沃里
摘要:女性意识是西方文艺复兴之后,人类意识领域非常重要的意识突破。
其强调女权与男权之间的平等关系。
而对于女权的追求也成为全世界意识领域斗争和政治追求的重点内容。
作为女权主义代表性作家,福斯特的小说一直都在追求女性意识的唤醒,这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部文艺佳作也被翻拍成为电影。
而本文就将对何为女性意识以及女性意识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部电影中的表现做简要的介绍。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分析E.M.福斯特笔下的女性意识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分析E.M.福斯特笔下的女性意识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2 “适者生存”在《野性的呼唤》中的释义3 An American Nightmare: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 o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4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5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6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7 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8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9 The Heartbroken Images in th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10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11 认知视阀下的轭式修辞研究12 文化语境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13 从《简爱》看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14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15 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从跨文化角度出发16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17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18 论汉语成语中数字英译的语用等效性19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2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21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22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23 从《简爱》看电影对名著的改编24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25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26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27 浅析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逻辑错误28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29 徒劳的追求——对《宠儿》中黑尔的悲剧分析30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31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32 Error Analysis in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33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34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35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36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37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38 《红字》中的象征主义39 英语混成新词建构新解:多元理论视域40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41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42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社会理想43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44 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45 浅析中英恭维语4647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48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49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50 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51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52 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研究53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54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in Araby55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56 英语文学课外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探讨57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5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59 语境与商务英语信函写作60 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61 从中英文动物隐喻看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62 从华裔少女的自传《此时,彼地》看中美两国校园文化差异63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64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65 An Analysis of Scar lett’s Character66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67 《老友记》中的对话分析68 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国社会——基于对《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比较69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70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71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72 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73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74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75 A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the Integration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in THE JOY LUCK CLUB76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77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78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79 网络英语交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80 On Self-destruction of Laura in Flowering Judas81 从足球看中西文化差异82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83 适者生存——解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存法则84 英语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85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86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87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88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89 《推销员之死》中主角威利的性格分析90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91 Resurrec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Rebecca92 Deconstructing Master Model:A Study on Val Plumwood’s Critical Ecofeminism93 抽象名词词义内涵及其翻译策略94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95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96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开题报告+论)97 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98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99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100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101 《可以吃的女人》女性主义解读102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103 论《紫色》中的姐妹情谊104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105 从文化差异视角论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词汇空缺106 浅谈英语俚语107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108 从禁忌语的差异看中英文化的差异109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110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111 零售创新典范及其对中国零售业的启示112 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113 《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悲剧英雄的伟大之处对比114 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115 汉语被动句的英译11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17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11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119 朋克摇滚的反叛与灵魂乐的激情120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文歌名翻译121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122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123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124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125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126 鼓励性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7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128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129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解读130 An Analysis of Catherine in A Farewell to Arms131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的角度132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133 从《绝望主妇》析字幕翻译的目的和归化策略134 农村学生英语学习情感障碍分析135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136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137 Social Criticism in Wordsworth’s Concept of Nature138139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40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141 On Freudian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142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人物象征主义的运用143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144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145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46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147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谈成本领先策略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以格兰仕为例148 通过苔丝透析托马斯?哈代的现代女性意识149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150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151 英语单词记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152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153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154 论英语习语的语言和文化功用155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56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157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158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 159 论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160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161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162 文化视阈下英汉数字“九”的对比研究163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164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165 朗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66 从会话含义理论看《家有儿女》167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168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169 政论文的英译特点170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171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172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173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中英谚语的文化意象174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175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176 英语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语用分析177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178 浅析《贵妇画像》中的心理描写179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180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181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182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183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184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185 《撞车》中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析186 论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187 Negative Transfer and the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188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的人生观189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190 基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的《老人与海》主人公人物分析191 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192 中西文化中婚礼的对比研究193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194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分析E.M.福斯特笔下的女性意识195 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 ess of the D'Urbervilles196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197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198 迷失的童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199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浅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作者:刘洋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刘洋(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摘要:在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福斯特给我们讲述了贵族少女露西的爱情故事。
露西依靠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逐步解构男权社会的迂腐道德准则与观念,追求真爱,最终达到确立女性自我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联系;女性意识;女性角色;风景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2-0147-02一E.M.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和散文家。
1908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出版时,福斯特只有29岁。
在此之前,他已经出版了《天使们不敢踏上的地方》和《最长的行程》。
当时,他虽然受人尊敬,但尚未享有盛名。
而出现在前两部小说中的主题——激情和传统、真实与矫饰——也是在这第三部小说中方显成熟,层次更加丰满,说服力也更强[1]。
在他的作品中,福斯特一向致力于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的重要性,他将这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真诚关系称为“唯一”的联系[2],而当这种联系具体在他作品中的某一个女主人公身上时——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与乔治、塞西尔的关系上时,我们不难发现福斯特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对于自身情感的正视和对真实生活的追求。
二20世纪初正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崛起的时候,西方的妇女开始重新审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定位。
在传统社会中(包括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早期),女性不但政治经济地位低下,而且遭受伦理道德规范的压迫和束缚。
女人被禁锢在家庭中,除了做一个“贤妻良母”,便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
我们把女性的这种定位称之为“女性角色”[3]。
女性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就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可以表现为争取政治经济地位平等的社会冲突,但更多的是表现为单个女性反抗既定社会角色的个人冲突。
由于女性被限制在婚姻和家庭之内,与此相关的束缚人性的道德规范也主要指向女性,比如女性必须保持贞洁,相夫教子,从一而终,任何婚外性行为都是禁止的,是道德败坏的,因此,女性意识的觉醒首先就出现在对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反叛上。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性意识探析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性意识探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描绘了一对受社会压迫的少女感情的故事。
本文尝试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探析小说的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
一、小说中的女性意识1、独立思考能力——两个女主人公都有自己独立和不同于众多的思想,“尽管她们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也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表明她们在压力下也不会被深陷爱情而混乱头脑,能够独立思考,从而获得一个更好的结果。
2、神圣婚姻感——尽管友美有自己的个人目标以及一段令人艳羡的小家庭,但她仍愿意参加平民化的婚礼,彰显出她内心深处对婚姻至高无上的尊重,表现出女性神圣婚姻感。
3、反叛式坚守——寻亲女性把看护婚姻的期望置于一旁,决然地选择了反叛,表现出女性的理想主义和内心的担当。
二、小说中的女性受压迫1、长久的婚姻传统——在小说中,清廉的社会立场是传统期望婚姻走向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女性受社会压迫的表现之一,造成女性在感情上的无力感。
2、婚姻被他人牵制——对女性而言,婚姻不仅关乎自己的命运,也影响全家的命运,因此经常面临男人外表上的礼仪和他人的审判,因而陷入极端困境下回避正常的婚姻旅程。
三、小说中的女性解放1、追求自由——尽管友美的生活宏大小美丽,但她的内心还是不愿屈服,半哑半清的咬文嚼字中透露出顽强而勇敢的追求自由的力量,这种情绪表达让人打动,在爱情诗词中流露出充满自由狂舞的颓废感。
2、用微笑应对苦难——在经历苦难后仍用无论多么简陋的微笑应对苦难,这标志着女性解放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友美表达出绝望、勇敢和美好的一种方式。
3、用温柔抗拒传统——在小说中,友美以温和的态度抗争传统观念,表明女性的意识正在不断的成长和改变,进而将社会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得到改善。
总结:《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体现了女性在社会上被压抑的普遍现象,其中,独立思考能力、神圣婚姻感、反叛式坚守、对婚姻传统的受压、追求自由、微笑应对苦难以及用温柔抗拒传统等方面都体现了女性的意识的解放与发展,体现了女性不畏惧压力、勇敢抗争、体现独立、自主、坚强的精神。
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女性意识的觉醒

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女性意识的觉醒作者:张丽丽来源:《电影评介》2017年第01期由詹姆斯·伊沃里执导、改编自20世纪英国小说巨匠爱·摩·福斯特的同名小说A Room with a View拍摄成的美国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自1986年3月被搬上大银幕以来就引发了广大观众一致的赞誉,该片获得奥斯卡八项提名,不仅在票房上收入颇丰,同时也获得众多好评,其也因此成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以景色宜人的佛罗伦萨和田园牧歌般的英格兰乡村为背景,讲述了爱德华时期一段清新甜蜜的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随着露西和乔治之间爱情故事的发展,女主人公露西,一个生活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最终认识到真正的自我,摆脱了僵化、保守的英国中产阶级社会道德对她的禁锢,成为敢于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新女性。
文章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女主角露西从对自己中产阶级身份的顺从到对爱情的彷徨最后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影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围绕女主角露西的旅行展开,她跟随表姐夏绿蒂前往佛罗伦萨度假旅游,在佛罗伦萨露西邂逅了一位同样来自英国的小伙子乔治,乔治的与众不同深深吸引了露西。
[1]佛罗伦萨之旅使露西感受到了与英国完全不同的意大利的激情和气质,旅行中的见闻使女主角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变化,她心中对于爱与自由的幻想和渴望也由此被唤醒。
阿诺河畔,露西心中的自我被真正的激发出来,她与乔治的爱情也悄然滋长。
但是,在表姐的劝诫与社会道德的约束之下,露西在面对抉择时选择了退缩,也因此与乔治擦肩而过。
迫于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回国后的露西与塞西尔,一位与她背景相似、条件十分优越的绅士订了婚。
或许是命运使然,露西再次遇到了乔治。
此时,露西再也无法按捺住内心暗藏已久的主体意识,塞西尔的狂妄自大、色厉内荏使得露西在与他的相处中倍感压抑和厌倦。
但露西还是无法突破自我,在乔治执着的爱情和乔治父亲老爱默生先生的真诚劝导下,她才终于冲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取消了与塞西尔之间的婚约,决定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属于自己的幸福。
_看得见风景的房间_中露西的觉醒_李丽华

李丽华袁欣荩《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的觉醒《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英国作家福斯特所写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围绕着女主人公露西的爱情展开,结局是读者喜闻乐见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因而,有评论家认为这是福斯特“最为明快的小说”。
小说讲述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三角恋”故事,它真正要表达的是风光旖旎、人性如真的意大利使女主人公意识到了真正的自我和内心无法抑制的激情和冲动;摆脱了平庸,僵化的英国中产阶级社会,意大利使她成长。
本文尝试以露西为中心从“自我”、“他者”以及“它者”的角度,对露西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唤醒发挥的作用进行论述。
一、“自我”福柯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监狱,举凡军营,工厂,机关,学校,医院等,无不充斥着监督与惩罚,人人都处于社会的凝视之下,不可越轨。
”后现代女权主义借用福柯的这一思想,指出:“女性就是生活在这样两种压力之下,一种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另一种是来自自我的压力。
女性的身体变成了男性凝视的对象,在这一凝视过程中,女性不仅要服从由男性观看的父权制文化的束缚,而且还要自觉遵从其规范并进行一系列内化,从而自己制造出自己驯服,使人悦目的身体。
”在中产阶级道德规范和准则中长大的露西·霍尼彻奇,周围全是各类男权社会的卫道士,不敢承认自己的真实情感,间或感到压抑,却不知其原因。
她从小受的教育告知她理想的女性应该是等待骑士们“保护”,接受他们致敬的“中世纪女性”。
露西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接受这样的教育,渐渐接受了这些观念并内化,将她的自我意识压抑成为无意识。
因此,在她结识了艾莫森父子并对他们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后,内心深处欣赏艾莫森父子的热情助人和坦率真诚,但她周围的人的态度和整个大社会环境使她无法摆脱传统观念及内化规条对她的影响。
这也就是说,对于露西来说,她的女性自我意识完全有觉醒的可能,而且这一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于露西来说无疑是快乐的。
但是这一觉醒的实现却与那些外在规范内化的朝我不一致,这时露西的自我意识如果实现,这一觉醒将会带来痛苦,所以出于对自己的保护,露西将自我意识压抑成为无意识。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女性意识解读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女性意识解读
文蓉
【期刊名称】《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17)007
【摘要】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被评论家们称为福斯特的"意大利小说".这部作品不仅折射出福斯特对爱德华时代女性社会地位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显现了他对当时英国男权社会的迂腐道德准则等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文蓉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距离·空气·风景——浅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性意识 [J], 胡振明
2.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女性意识的觉醒 [J], 张丽丽
3.《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意识解读 [J], 张蕾
4.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性意识 [J], 白云
5.《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性意识探析 [J], 赵卉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冲破迷惘凸显自我——试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主人公

塞 西 尔 是 露 西 的未 婚 夫 ,温 文 尔 雅 ,礼 貌 周 到 , 境 富有 且有 良好 的社 会 关 系 , 他 人 眼 中的 家 是 理想丈 夫 ,但是他 也 因为循规 蹈 矩地 遵守 陈腐 的社 会 准则 ,保 持着上 流社会 的高傲 和 尊严 。在福斯特 的笔下 , “ 是 一 座哥 特 式 雕 像 ” 他 ,既不 懂 爱 情 和 人性 , 也并 不真正 爱露 西 , 把 露 西看 作 一 幅艺术 他 品而非 活生 生 的人 。他更 倾 向于把 自己和露西 的关 系看作 是保 护人与 被保护 人 的关 系 ,他 根本 无法理 解露 西所渴 望 的交 流与平 等 。当露 西 向他 表达 自己 观点 时 , 甚至认 为 :“ (露 西 )的长 处应 该是 他 她 妩媚 , 不是辩 论 。 福 斯 特 甚 至 通过 一 个 幽默 的 而 ” 小情 节来表 现塞西 尔身上 所体 现 的缺乏 激情 、过分 自我 克制 的典型英 国绅 士形 象 。当他 和露西在林 间 散步 时 ,他想亲 吻露西 ,却抛 不 开一贯 的 “ 绅士 风 度 ” 。 与塞 西尔 的谨 小慎微 相 反 ,乔 治则 是大胆 地表 露 自己 的感 情 ,他 两 次 偷 吻 露 西 。在 小 说 的第 6 章 ,福斯 特写到 了乔治第 一 次吻露 西 。在一个 苍翠 树林 环绕 的小 潭 边 上 ,乔 治 一 个 人 站 在 台地 的边 缘 。这 时 ,露西 因 为要 寻找 人从 此路 过 。当乔治发 现露 西 向小 潭 边 走 来 的 时 候 ,他 “ 转 过 身 来 , 便 他一 时 打量 着 她 ,好 像 她 是 突 然 从 天 上 掉 下 来 似 的。他看 出她 容光焕 发 ,花朵像 一 阵阵蓝 色的波浪 冲击着她 的衣裙 。他 们头顶 上 的树丛 闭合 着 。他快 步走 向前 去 吻 了她 。 ”这 次亲 吻 ,让 露 西有 一 种新 鲜 的感觉 。在 乔治 的身上 和举止 中 ,她看 到 了塞 西 尔 这样 的 中产 阶级 绅士身 上所 不具备 的阳光潇洒 和 果 敢激 情 。这次突 来 的一 吻 ,在露 西 的心里 留下 了 深 深 的印迹 ,也引起 了露 西心 里 的某 些 微妙 的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者:郝如璟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年第05期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作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讲述了女主人公一英国中产阶级出身的贵族少女露西在经历一系列事情之后,勇于打破男权社会束缚追求自由与真爱的故事。
通过女主人公的一系列变化,可以看出她的女性意识在一步步地觉醒。
英国作家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文坛上的一位名家,他充满诗意和内涵深刻的语言,文字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让他的每一部文学作品都被奉为经典。
他在1908年创作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被认为是他作品中最为欢快和充满生命力的一部。
这部小说描述了英国中产阶级出身的贵族小姐露西从处处受到男权社会束缚到女性意识觉醒的历程,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家对女性意识的呼唤和对传统男权社会的挑战。
本文将从女主人公的一系列变化角度出发,分析本部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看》中英国男权社会对女性意识的束缚
正是由于当时男权社会文化氛围及思想禁锢过于强大,才导致包括女主人公露西在内的一众女性角色丧失了女性的自我意识。
以至于发展道这种禁锢不仅仅来自于男性的“强制”,女性自动就将自己束缚在其中的地步。
这种现象往往是在社会等级越高时,便越加严重和苛刻。
比如小说中一开始与女主人公一同旅行的表姐巴特利特小姐就认为,乔治父子贸然搭话并提出交换房间的行为是及其缺乏教养的行为。
“巴特利特小姐吃了一惊。
通常在一家供应膳宿的公寓里,人们对她们先要观察一、二天,然后开口攀谈,而且往往要等到她们走了才会发觉她们是‘合适的’对象。
她还没朝这插话的人看一眼,就知道此人缺乏教养。
”[]本来乔治父子只是好意将能看到风景的房间让给她们,结果被巴特利特认为了是没教养。
而且巴特利特“还没朝这插话的人看一眼”,说明她已然将这种认识刻入了潜意识中。
这充分体现出了当时英国男权主义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已将女性牢牢地圈在了一个圈里,并且她们还毫不自知此种地步,是对女性意识残忍的无视和压制。
用所谓的行为规范,将女性定义为只能作为表现良好、顺从男性要求的附属品而存在,是《看》描写的英国男权社会的现实。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
女性作为人类的一个性别群体,其意识存在不仅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还具有社会边缘角色的边缘文化特质。
当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整体性地沉没于历史地表之下时,女性只能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
[]生长于这种环境下的女主人公露西一开始正是处于这种“无意识状态”,因为她身边最亲近的人虽然和她关系密切,却也深受男性社会里的道德规范束缚,她自己也只能顺从,所以她的女性自我意识很难唤起。
文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历程
故事开始于露西和表姐巴特利特在意大利的一次旅行。
露西结识了乔治——一名热情自由的青年,却处于低于露西的社会等级。
习惯被束缚在男权思想中的露西一开始是害怕的,她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这位青年,内心里也第一次开始出现了跟以前不一样的想法。
随着在圣克罗彻的走失、与艾默森先生的谈话、主权广场事件等的发生,露西心里是混乱的,之前由男权思想和价值观构建起来的世界开始崩塌了,她不想再只是顺从他们了。
而这一想法出现后,她并不知道自己之后该怎么做,两种思想碰撞着,使她混乱。
不过混乱之后,一件大事促进了她的觉醒,那就是乔治在林中与她的吻。
这件事促发了露西对乔治的爱情和反抗心理,在表姐执意要带她前往罗马时,她内心出现了不想变得浑浑噩噩,要尽快成长起来的声音。
尽管表面上仍服从安排,但露西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后来接受传统婚约订下未婚夫塞西尔的求婚,之后又解除婚约,打算瞒过所有人,逃避与乔治的不符合传统观念的爱情。
表面上看似乎是她的软弱,但解除婚约这一举动,足以看出她强烈的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渴望,但仍然对看似前途灰暗的爱情缺失信心。
就在这时,艾默森先生及时的一番话终于点醒了露西,她终于打消了所有顾虑,心底最后一点黑暗也被照亮了:“‘听一个上了年级的人的话吧: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思想混乱了。
……人必须通过人生途径才能学会运用自己的各种功能——尤其是爱的功能。
……这就是了;我想我说的就是这个。
你爱乔治!’紧接着他那篇冗长的开场白,这四个字就像公海上的汹涌波涛猛烈地冲击着露西。
”[]露西的思想被艾默森先生的一段段话一遍又一遍冲击着;“然而就在他讲话的时候,黑暗一层一层地退去,她看见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
”[]此后,露西终于冲破了那些束缚,勇敢地奔向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露西从处于男权社会束缚下的“无意识状态”转变为自我意识觉醒,福斯特描写了一个内涵深刻的时代故事。
当女性逐渐从集体意识,特别是男权社会意识中解脱出来,产生自己独立的要求和意识——认识到自己的需求,自己的理想时,她们便会开始看到更多生活中的“风景”。
露西从追求自己的爱情开始,逐渐变得更加注重自我,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这说明她实现了更深层次的解放,和自我意识真正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