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
海的女儿读后感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

海的女儿读后感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海的女儿读后感: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作为一部以女性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阿尔贝·歌伯通过其小说《海的女儿》中的女主角,揭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
这部小说不仅仅表达了个体女性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展现了整个女性群体在社会角色和权利认同方面所经历的转变。
通过从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角度和女性团体的抗争事件两个方面来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女性意识觉醒与抗争的主题。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莎拉的成长经历是觉醒的一个重要环节。
莎拉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父权社会中,她渐渐开始对这种不公平的体制有了怀疑和反抗的意识。
小说中描述了莎拉追寻真理的旅程,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对传统女性角色的质问和对自我认同的探索,展示了女性在面对现实社会中的觉醒过程。
而在小说的另一条线索中,女性团体的抗争是一种群体意识的觉醒与抗争。
小说中描绘了一场针对性别歧视的集体抗争,女性们联合起来为争取权益而奋斗。
她们通过集会、示威等方式表达对社会不公正对待的不满。
这一部分展现了女性团结一致,为了共同利益而奋斗的力量。
女性团体的抗争不仅仅是为了改变现状,更是增强了自身的自信和意识觉醒。
小说通过以上两个角度的叙述,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无论是个体的莎拉,还是女性团体中的女性们,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从被动的被动接受到积极寻求变革的转变。
她们的觉醒和抗争,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压迫和束缚,也让我们思考女性在现今社会中仍然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读完《海的女儿》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女性意识觉醒与抗争的重要性。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对女性权利的探索,更是对社会体制和传统观念的质疑。
通过主人公莎拉的成长故事和女性团体的抗争,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不同层面上都在追求平等和尊重的权利。
最后,这部小说引发了我对女性意识觉醒的思考。
我们应该秉持平等的思想,拥抱女性的力量,为女性的权益发声。
浅论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论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描写了人性的各个方面。
在他的悲剧中的女性角色,往往具有强烈的思想和情感,他们不仅是主要角色的伴侣,更是独立、坚定和敏感的个体,他们面对着困境和挑战,并不断地对现实和自己提出质疑。
本文旨在探讨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首先,莎士比亚清晰地认识到了男女之间存在的巨大的不平等状况,并尝试从女性的角度反思这种不公平现象。
在其作品《麦克白》中,夫人在丈夫的鼓励和促使下决定策划谋杀,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夫人在成为领导人之前所经历的虐待和压迫,使她对权力和自由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
另一方面,在《哈姆雷特》中,女性角色的觉醒体现在她们对关系的改变和对社会规范的挑战上。
奥菲利亚在悲剧的后半部分受到了父亲和兄长的控制,她失去了自己独特的诗意和判断力。
然而,在不断被压迫和忽视的经历后,她的叛逆性情逐渐展现出来,这表明了她对社会规范的挑战和女性觉醒的过程。
此外,莎士比亚刻画的女性角色通常崇尚爱情和人性的高尚,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表现出对与什么是真爱以及什么是对自己重要的价值观的深刻思考,并最终选择自己的爱情,这表明着她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总之,莎士比亚塑造的女性角色在不断地觉醒和接受自身的特质之时,不断思考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使人不禁想到女性自我觉醒和革命的伟大进程。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时期,尽管女性处于被忽视和压迫的地位,但他所描写的女性角色揭示了女性在思想,情感和行动上的驾驭。
这些女性角色超越了自己出生和性别的限制,成为了他们时代的艺术缩影,同时也成为了后世女性抗争的重要象征。
莎士比亚是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人性的各个方面,包括情感、思想、道德问题等。
在他所创作的悲剧中,女性角色常常是具有坚定的思想和强烈情感的独立个体。
这些女性角色不仅仅是主人公的陪伴者,更是面对困境和挑战而不断觉醒甚至对自己和现实提出质疑。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一、本文概述《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贝内特家族五位女儿的婚恋故事,展示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本文旨在探讨《傲慢与偏见》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在这部小说中,奥斯汀不仅通过女主角伊丽莎白·贝内特的成长和婚姻选择,反映了当时英国女性所面临的生存状况和社会期望,同时也借助伊丽莎白这一形象,表达了她对女性独立意识、自尊和自强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通过对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婚恋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分析,本文将进一步揭示《傲慢与偏见》所蕴含的女性意识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独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角色,尤其是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是简·奥斯汀笔下女性意识觉醒与独立的典范。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生活、婚姻和命运往往被社会和家庭所决定。
然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却展现出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这无疑是对当时社会观念的一种挑战。
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首先体现在她对婚姻的看法上。
她拒绝接受那种仅仅基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考虑的婚姻,而是坚持寻找真正的爱情和尊重。
她坚决反对母亲和姐姐们那种“嫁个有钱人就好”的想法,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这种对婚姻的看法,不仅体现了她的独立意识,也显示了她对女性地位和价值的深刻认识。
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还体现在她对社会的态度上。
她敢于挑战社会的偏见和傲慢,不畏强权,坚持自我。
例如,当达西先生初次出现时,他傲慢的态度让所有人都对他产生了偏见。
然而,伊丽莎白却不受他人影响,坚持自己的观察和判断。
她最终发现达西先生并非外界所描述的那样,而是个有着高尚品质和深厚感情的人。
这种对社会偏见的挑战和对自我认知的坚持,无疑展现了她的独立和勇气。
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还体现在她的职业选择上。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一、本文概述《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描绘了主人公简·爱从一个孤儿成长为一位独立、自尊、自强的女性的过程,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简爱》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分析简·爱这一形象如何展示了女性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对于平等与尊严的坚守,以及对于爱情与婚姻的独特理解。
通过这一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而且能够从中汲取启示,为现代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提供借鉴。
二、《简爱》中的女性意识体现《简爱》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简·爱的成长与感情经历,深刻反映了女性意识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的觉醒与抗争。
简·爱这一角色不仅是夏洛蒂·勃朗特自我意识的投射,更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象征。
简·爱坚守个人尊严和独立,这体现了女性对自我价值和独立性的追求。
在罗切斯特面前,她从不因自己的身份卑微而自卑,反而以其独特的智慧和个性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重。
她拒绝成为罗切斯特的情妇,坚持追求婚姻中的平等与尊重,这充分展现了女性对自我尊严的坚守和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简·爱对爱情的追求也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尽管圣约翰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但简·爱认为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
她坚信,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仅仅为了寻求物质上的保障或社会地位的提升。
这种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彰显了女性对自我价值和情感需求的重视。
简·爱还通过教育和自我提升来实现自我价值。
她不断学习、成长,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不仅让她在职业上取得了成功,更让她在精神上获得了独立和自由。
这种对教育的重视和对自我提升的追求,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
《西厢记》中的女性意识觉醒与抗争

《西厢记》中的女性意识觉醒与抗争引言《西厢记》是中国元代戏剧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传世名剧,被誉为中国四大传统剧目之一。
本文将探讨该剧中女性角色在社会和家庭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她们通过意识觉醒和抗争来突破束缚。
女性地位与社会制约在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女性地位较低,受制于男权体系和儿子至上的思想观念。
女性常被视为嫁作人妇、生育子嗣的工具,缺乏自主权利和人格尊严。
这种社会制约也反映在《西厢记》中的女性角色身上。
刘姥姥:世故与机智刘姥姥是《西厢记》中一个喜剧化的角色,通过机智灵活、表达对权贵不满的方式展现了她对封建伦理束缚的反抗。
她勇敢地挑战了权贵阶层,并以自己特有的幽默和口才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明妃与迎春:勇敢的选择明妃和迎春是两个在《西厢记》中表现出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角色。
明妃决心寻找真爱,不愿屈从于权谋之下。
而迎春则在家族利益与个人幸福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反抗了封建礼教对她们的束缚。
慕容秀英:智谋与抗争慕容秀英是《西厢记》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之一,她通过智慧和勇气展示了自己对世俗观念的抗争。
秀英善于运用智谋来保护自己并制约权势者,在剧中成为了女性主动争取幸福的代表。
结论《西厢记》中塑造了许多有个性、勇敢、聪明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们在封建社会下进行意识觉醒与抗争的过程。
这些女性角色挣脱传统束缚,勇敢地为自己争取幸福,成为了中国戏曲中塑造女性觉醒与抗争形象的重要代表之一。
参考文献1.王实甫等著.《西厢记》.2.姜颖萍著. 《封建社会下女性形象的权力游戏——以《西厢记》和《还魂记》为例》.文学评论, 2015(4):136-137。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

通过描写女性角色的才华和智慧,展示了女性的自我价值和能力, 为女性争取平等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现代女性自我成长的借鉴
追求独立自主
现代女性应该像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一样,追求经 济上的独立和自主,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勇于挑战传统观念
面对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现代女性应该勇于挑 战和突破,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女性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
01
02
03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不同女性角色的 性格、命运等方面,突出 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
象征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塑造女性形 象,如以花喻人、以景衬 情等,使女性形象更加生 动、鲜明。
心理描写
深入女性内心世界,揭示 她们的情感、欲望和追求 ,使女性形象更加真实、 立体。
03
启示现代社会
通过历史观照现实,探讨《红楼梦》 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抗争对现代社会 的启示意义,呼吁现代社会更加关注 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
02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丰富多彩的女性角色
贾母
家族中的精神领袖,具 有极高的权威和智慧。
王熙凤
精明能干,善于管理家 务和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
薛宝钗
美丽贤淑,知书达理, 是封建淑女的典范。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女性意 识觉醒的原因,从家庭、社会和个人 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揭示女性意识 觉醒的深层原因和动机。
未来研究可以关注女性意识觉醒的现 代意义,探讨《红楼梦》中女性意识 觉醒对于当代女性追求自由和平等的 启示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将《红楼 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与当代女性主 义理论进行对话,进一步推动女性主 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关注自身成长
现代女性应该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不断 学习和进步,成为更加优秀和独立的人。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

2008.01(上旬刊)文化研究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郭和英(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622)摘要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本文从女性意识角度深度透析安娜婚姻爱情的悲剧意蕴,使婚姻中困惑的现代女性得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女性意识安娜觉醒启示中图分类号:I14文献标识码:A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于1877年。
俄国正出于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道德观念急剧变化、追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成为了青年人向往的新风尚。
作品中的主人公安娜为争取个性解放、爱情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她的思想正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潮流,反映着社会所赋予她的新思想、新意识。
托尔斯泰超越了传统文化对两性特征的僵化表述,叙述了女性的压抑、呐喊和追求,以现实主义的敏锐眼光,写出了被男性社会传统所埋没的女性的声音,写出了从“第二性”的屈辱地位中挣扎而出的脆弱的女性意识,以及这种女性意识的最终毁灭。
它是一部多方位展示女性生活、思考女性身份、生命价值及男女之间关系问题的家庭伦理小说。
一、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断裂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女性意识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
女性意识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
在男权制社会中,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事是只有男人才能做的,而女人,被禁锢在家庭中,除了做一个“贤妻良母”,她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
我们把女性的这种定位称之为“女性角色”。
女性角色先于女性意识存在,在女性未建立起女性意识之前,就习惯性地以社会赋予她的女性社会角色出现了。
从觉醒到抗争 ——安娜、娜拉、子君比较谈

从觉醒到抗争——安娜、娜拉、子君比较谈康晓艳摘要:女性在追求新的能体现自我价值的生活的过程中,她们的自我觉醒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认识到自我,才能萌生与阻碍势力相对抗的勇气和力量,以及为寻找新的寄托,新的生活而努力。
正因为安娜、娜拉、子君她们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中,逐渐认识到要获得自由、幸福,就要敢于去打破以道德为主的规范原则和传统的舆论批评。
只是由于性格、阅历、文化、人格等的不同,她们的觉醒、反抗和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关键词:安娜;娜拉;子君;觉醒;抗争安娜、娜拉、子君是不同年代不同作品中追求个性解放的三个女性,她们三个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遭遇到了不同的人生问题,也正因为她们没有继续沉默和忍受,而是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勇敢的与之抗争。
追求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的自我觉醒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认识到自我才有萌生与之对抗的力量和勇气进而为寻找新的寄托、出路而努力。
特别是当她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幸或是被某种力量阻止了更好的人生前景,正要进行反抗却因为对方力量的过于强大而自己却处于弱势,在屡遭挫折而无力直接对抗,只能选择后退而求其全的迂回方式。
这只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但她们在这有限的空间中决不妥协,有着坚忍不拔,反抗到底的精神。
本文就这三位女性从觉醒到对抗,主要以他们自身的因素为探讨基础而展开,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
一任何事情的发生并不是没有理由而突兀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它总有一个酝酿的过程。
就如同酿酒一样,酒曲经过一个特别的过程,酒香就会慢慢地飘逸出来。
安娜、娜拉、子君等三位女性轰轰烈烈的抗争如同酿酒一样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觉醒的过程,下面就是她们的觉醒的过程。
安娜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公爵家的小姐。
少女时就出落的亭亭玉立,人见人爱。
在她十七岁还不懂得爱情为何物时,就由姑母做主,把它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
这门亲事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但是安娜的心里并不是愿意的,她不喜欢卡列宁“不风雅的外貌”,尤其是讨厌他的“一对大招风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摘要:本文试从德雷纳尔夫人与包法利夫人的出身背景,婚姻状况,主观情感等方面来分析,说明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尤其是有意识觉醒和追求的女性,她们的抗争轨迹与注定的悲剧。
关键词:德雷纳尔夫人包法利夫人女性意识觉醒女性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表现的内容之一。
女性怎样才能在爱情、婚姻和社会地位上与男子平等,这是许多作家在作品中苦苦探索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司汤达和福楼拜以撼动人心的笔触塑造了两位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德雷纳尔夫人与包法利夫人。
她俩均以“通奸的故事模式”[1]来实现对纯真爱情的追求,以性爱的自由来反抗婚姻的束缚,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的解放。
同时,也反映了时代赋予她们的悲剧。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性观念的解放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以自己的意志和想象来塑造女性,这正是男权社会的所为和男性的集体理想。
《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尔夫人与《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角正是这两种定义的典型代表,她们在社会强加的角色中失去自我,成为男性的附庸品。
长期的精神禁锢,使她们的女性意识逐步觉醒,渴望在生活中追寻一份真实的爱情,实现感情的解放,从而获得女性的独立、自由、平等。
(一)觉醒的第一步:修道院生活能够进入修道院学习和生活,是当时法国社会女子最好的选择。
曾经在修道院的生活是她们成为贵族淑女的基础,体面而又有教养。
因此无论是德雷纳尔夫人这样的贵族小姐,还是像包法利夫人这样的普通人家的孩子,都进入修道院来学习男权社会所推崇的道德规范。
只是几年的教育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女子,而这两种无外乎就是符合男权社会道德标准的女子与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女子。
心地善良而虔诚的德雷纳尔夫人从不违抗修道院所教授的一切,作为一个女人该如何的贤良淑德,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与丈夫相敬如宾,在家照顾孩子,过着简单甚至乏味的生活。
而包法利夫人则不同,“提到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这使她在灵魂深处感到意外的甜蜜”,“她越到后期,越不把修道院放在眼里”。
[2]包法利夫人在修道院时就整天幻想自己能成为有钱的贵妇,与情人展开浪漫的爱情。
虽然在她的身上有一些过于对物质、爱情的崇拜与幻想,但她是个没有被所谓的正确的道德规范束缚的人。
她有作为一个人、一个女人应该有的对生活的憧憬,对爱情与婚姻的幻想。
(二)觉醒的第二步:乏味的婚姻如果说包法利夫人与包法利先生的婚姻是双方自愿的话,那么德雷纳尔夫人的婚姻则完全是桩交易。
相对于包法利夫妇最初的短暂却也甜蜜的爱情,德雷纳尔夫人的婚姻就毫无感情可言。
她是一位在男权社会下被视为榜样的女人,可即使她都已为人母,却也未曾感受过爱情的滋味,甚至是丈夫的关心与爱护。
“有生以来,从未体验到爱情,哪怕与爱情有瓜葛的感情,也未体味过或看见过。
只是在忏悔时,好心的西朗神父针对瓦列诺先生追求她这个现象,才向她谈论过爱情,不过解释说爱情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在她的心目中,爱情就意味着下流无耻的淫荡生活。
偶尔也有些小说落在她手中,她认为这里面描述的爱情,是例外,是虚构的。
”[3]平淡乏味甚至是专制的生活已将本来就恪守“原则”的她变得更加的无生气。
如果说包法利夫人是无法忍受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的话,那么德雷纳尔夫人从来就不曾领略到什么是痛快的呼吸。
直至于连的出现,才唤醒了她的意识,激发了她作为女人本能的一种对爱情的追求,但是她的这种欲望和追求没有包法利夫人那样的理直气壮,那样的勇往直前。
社会的道德规范告诉她不可以这样做,但是长久以来被压抑的感情的爆发与意识的觉醒又让她不得不走向于连。
与于连的逐步交往,德雷纳尔夫人女性意识在慢慢破茧成蝶。
包法利夫人的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爱情。
当时间冲谈了新婚的甜蜜,当生活的琐屑与道德的约束成为了包法利夫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阻碍时,她就无法继续原来的日子了。
“他表示的感情成了例行公事,他连吻她也没有一定的时间。
拥抱不过是一个习惯而已,就像吃了单调的晚餐之后,猜得到的那一道单调的点心一样。
”[4]这种沉闷而枯燥的生活与充满朝气的包法利夫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才貌平庸的查理既无雄心,又无才干,举止毫无风度,谈吐枯燥乏味。
包法利夫人终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的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啊?”[5]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包法利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对查理的男性气质包括对整个男性社会的结构模式开始质疑。
她虽然身为女性,与主流社会的统治者男性在社会地位上无法对等。
但她对爱情的追求,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挑战,是以平等的地位对男性发出的一种蔑视。
(三)觉醒的第三步:出轨在最终走向出轨的道路上,德雷纳尔夫人走的相当辛苦。
从与于连初次相见的惊讶,到渐生好感,到最终在一起,她在退却中前进,在胆怯中自责,在矛盾中挣扎。
于连的出现在瞬间迸发了她的激情,并在以后逐渐改变了她的生活。
当她的手被于连握住而没有拒绝时,她开始自责,对丈夫的忠诚和贞洁的想法在不断的折磨着她。
尽管如此,她还是选择大胆的握住了于连的手,“那种连做梦都未想到的幸福莅临面前,赋予她一种甜蜜的爱和疯狂的喜悦”,[6]使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心。
也正是这种对于爱情的追求才使得她最终战胜了自责,克服了许多困境。
从开始对查理、对家庭失去兴趣后,包法利夫人就一直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段浪漫的爱情,有一位和她一样对爱情有憧憬的情人。
赖昂的出现使她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她也有矛盾,也有挣扎,与德雷纳尔夫人相比,她更多的挣扎在于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女儿的眷顾。
但这段感情因赖昂的离开而消散。
遇见罗道耳弗是包法利夫人的不幸,逢场作戏的罗道耳弗欺骗了全心全意的包法利夫人,大病一场的她并未因此最终放弃对爱情的追求。
再次遇见赖昂使她重新燃起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渴望,只是赖昂已不是当初的赖昂。
德雷纳尔夫人在接受于连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意识的觉醒;而包法利夫人更是始终坚持以自己的价值窗口去洞察自身和整个世界。
性观念的解放是她们女性意识解放的第一步,也是最直接的一步。
二、女性意识的发展与悲剧的结局尽管在女性意识觉醒的最初阶段,性观念的转变成为最普遍的表达方式,但这决不是最终的表达方式。
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道德观是男性制定的,追求爱情是不被允许的。
对爱情的追求,意味着对人性的追求。
要求解放的女性终将会跨越这个最初阶段而追求一种令男性惶恐不安的生存方式,因此即使是意识处于萌芽状态的女性也终究不容于社会,而被社会所掩埋。
德雷纳尔夫人与包法利夫人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都体现了叛逆性和反抗性,随着女性解放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她们也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1.爱情的蜕变德雷纳尔夫人虽然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封建教育,把自己约束在很多清规戒律之中,但从后来她的一些具体行为中可以看出,她对这些约束是感到痛苦和反感的。
因此她开始对自己命运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对过去生活的种种开始反思。
遇到于连后,她身上原有的自然天性就被激活了,并很快占据了她的整个心灵,使她做出了对生活的重新选择。
接受于连,不仅是情欲上的接受,更是对一种新生活的接受。
她开始学会思考,学会为自己着想。
恋爱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是巨大的,德雷纳尔夫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生存的意义。
她在精神上经历着一场风暴,跨越了重重精神障碍,冲破了条条道德枷锁,站在于连面前的德雷纳尔夫人是一个全新的女性,一个被唤醒了的女性。
如果说于连在德雷纳尔夫人觉醒的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启蒙者的角色,那么包法利夫人就始终扮演着自己的领路人。
包法利夫人从对查理的少女的初恋,到对罗道耳弗、对赖昂的少妇的爱恋,羞涩对她来说是种奢侈的表现,道德也从未占据她思想意识的主流。
包法利夫人的“大胆”不仅为男人所谩骂,也被女人所不耻。
她的觉醒与追求因为不符合男人的道德规范而被异性所蔑视,因为超越了女性所接受的道德教育而被同性所排斥。
在经历伤害后,包法利夫人曾试图接受麻木的婚姻。
但追求独立的人生已经成为她的一种无意识行为,她无须像德雷纳尔夫人那样反复斟酌思量。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勇往直前的包法利夫人,她的觉醒从一开始就像是一朵被授了粉的花,无须刻意栽培就会结出果实。
2.悲剧的结局从对爱情的不耻到对爱情的追求,到最后对人生的追求,伴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德雷纳尔夫人经历了一场蜕变。
德雷纳尔夫人虽然被爱情唤醒了,但是毕竟她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没有改变。
她所向往的一切终将受到所谓道德上的审判,终将被这个社会所吞噬。
在离开于连的日子里,她的痛苦绝不亚于死亡,她唯一的安慰也仅限于对往昔的美好回忆。
然而残酷的现实又一次将她推到绝望的边缘,被逼无奈的她不得不写信告发于连。
也许于连的死也终究是逃不过的,但让德雷纳尔夫人来点燃这根导火线,从侧面加深了她的悲剧性。
社会不容许女性的独立平等,终于德雷纳尔夫人连仅有的一点回忆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这对于她的打击无疑毁灭性的。
她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不仅是因为于连的离开让她所有的爱与期望全部烟消云散,更是因为她知道她在这社会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相对于德雷纳尔夫人精神上的绝望,包法利夫人的绝望则更加彻底和落魄。
包法利夫人对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只是在那样的时代下,不可能让她遇到追求爱情的男人。
查理对她是责任,罗道耳弗对她是玩弄,赖昂对她则是欺骗,而没有一个人对她是爱情。
包法利夫人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追寻着自我,每一次陷入痛苦都未能阻拦她下一次的追求,每一次陷入绝望又能从绝望中走来。
不幸的是,她的勇敢与追求只会让她陷入一场更大的绝望中,她全身心的投入,然而却被爱情的假象所欺骗。
犹如飞蛾扑火,伤痕累累。
但她的真性情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了社会的虚情假意。
包法利夫人最终选择自杀不仅仅是因为高昂的债务,而是因为她真正的绝望了,她无力再抗争了,她已经耗尽了自己的所有。
在男权社会下,女性一旦意识觉醒了,有了对爱情、对生活的追求,她们就无法再回到原来的如死寂般的生活中去了。
德雷纳尔夫人与包法利夫人便是如此,她们觉醒了抗争了,她们拒绝成为男性统治社会里的牺牲品,但这并不能改变什么。
社会不允许这样的抗争存在,回馈她们的只能是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打击和彻底的绝望。
因此迥然不同的两个女人,就必然会有同样的悲剧。
无论是德雷纳尔夫人还是包法利夫人,她们在觉醒的过程中,越是抗争,越是无路可走。
不服从主流社会的女性往往都会走向“生命被摧残”的毁灭性结局。
但是即便如此,女性也不会放弃对自我的追求与觉醒。
时代注定了她们的悲剧,但是只要有这样的时代存在,就会继续有“德雷纳尔夫人”与“包法利夫人”的出现。
注释:[1]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2][4][5]义凡公益图书馆,在线阅读,第一部第6节、第7节[3][6](法)司汤达著,红与黑,邹心胜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p37、p55作者简介:林娟(1976-),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学院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