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意识觉醒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女性在学问、政治、媒体、经济等各个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这背后,正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推动。

女性主义意识觉醒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

当时,女权主义者开始发声,要求平等权利和权力。

这些活动家的目标是消除男性主义观念并建立性别平等的社会。

在整个20世纪,女性主义运动发展得越来越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女性主义的观点,以及对女性主义事业的支持和反对。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在许多方面受到了压迫和限制,并且要知道人们对女性的看法对社会的影响。

例如,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标准很高,并会忽视女性的需要和理念。

同样的,女性在不同领域的工作也面临消极的性别歧视和其他形式的压力。

现代的女性主义意识觉醒也涉及到了许多不同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性取向歧视、身体权利、工作权利、家庭权利等等。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问题都是密切相关的。

例如,女性的贫困率和缺乏机会,面临的就是性别和种族歧视问题。

女性主义觉醒对社会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鼓励女性走向职业的高峰,使她们能够独立地生活,不再依赖男性;它也带动了女性在政治和决策领域中崭露头角,并促进了性别平等意识的加强。

同时,女性主义意识也推动了诸如性教育、保护妇女权利和儿童权利等问题的发展,并引起了更大的重视和讨论。

然而,尽管女性主义事业的发展如此迅猛,仍然有一些人持反对态度,认为女性主义者在过度激进,妨碍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这些人认为,平等权利和权力的概念往往单向度、极端化,并在实际上不可行。

总的来说,在女性解放的过程中,女性主义意识觉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女性主义者已经协助女性消除了很多障碍,提供了加强个人自由和支持平等机会的新机会。

然而,仍有许多工作还需要完成,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实践,以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反思报告

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反思报告

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反思报告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女性意识觉醒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女性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和地位,开始积极争取平等和公正的待遇。

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我也深入思考了这个问题,并反思了女性意识觉醒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女性的地位和权益长期以来,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视为弱者,只能在家庭中担任家务劳动和子女教育的角色。

她们没有政治权力,没有经济独立,甚至没有决定自己婚姻和生育的自主权。

然而,女性意识觉醒的浪潮改变了这种局面。

女性们开始站出来,争取平等和公正的待遇。

通过社会运动和法律改革,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女性意识觉醒对社会的影响女性意识觉醒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首先,女性的参政权得到了扩大。

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政府和决策层,为社会发展和政策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女性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提升。

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独立就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财务独立。

此外,女性还在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展示出无限的潜力和创造力。

这些变化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为下一代女性树立了榜样和希望。

女性意识觉醒对个人的影响女性意识觉醒对个人来说也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女性的自我认同得到了提升。

通过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女性逐渐摆脱了以传统角色定义自己的束缚,开始追求自我实现。

其次,女性的自主权得到了保障。

在婚姻和生育方面,女性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此外,女性意识觉醒还激发了女性的创造力和潜力。

女性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展示出了丰富多样的才华和能力。

思考与展望女性意识觉醒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目前,虽然女性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性别歧视和不平等仍然存在。

女性依然面临职场歧视、工资差距、性别暴力等种种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加强法律保障,改善社会环境,消除性别不平等。

只有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才能让女性意识觉醒的成果真正发挥作用。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是指现代女性通过自我反思、理性思考和社会实践,逐渐认识到自身权利被剥夺、遭受歧视和压迫的现实,进而开始对此展开反抗和争取平等权利的过程。

这种意识觉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地区出现过,但随着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更多权利和地位,这种意识也愈加普遍。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源于对性别不平等的深刻认识。

在以往的社会中,女性受制于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低于男性。

女性经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其工作和生活经历被忽视或低估,甚至被视为女性应有的“自然属性”。

而且女性的身体、性行为和容貌也受到严格的规范和限制,这构成了一种非常消极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这种不平等的局面引起了女性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在历史上,女性主义运动时常伴随着社会变革和民主化进程的发展而出现。

在中国,女性开始对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产生强烈的意识,是在近代中国的改革运动中。

当时中国面临着国家和社会的巨变,传统的家庭、婚姻和女性地位等方面也面临着重大的变革。

一些进步女性开始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主张男女平等,要求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

她们通过发表文章、组织活动和参加政治运动等方式来传递女性主义思想。

在当今社会,女性主义意识觉醒更为普遍,这主要得益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其中包括技术、传媒和教育等方面的提升。

新媒体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女性可以主动发声,以此增加社会曝光度,议题影响力也会随之提升。

同时,教育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受益于上学的机会,更深地认识到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

1.妇女意识的覺醒:女性认识到自己身份的不平等地位,开始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议题进行思考和关注。

这种认识的产生通常源于对女性角色刻板印象和消费主义的质疑,以及對性暴力、歧视和压迫的抗议。

2.政治參與:女性开始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争取平等权利和提高女性的地位。

在现今的民主和人权环境下,女性的政治意识似乎更为激发,积极投票和参加各种政治运动,为政治环境注入新鲜血液。

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

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

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她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角色定位,而是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在需求和追求自我价值的意识。

本文将从个体意识觉醒、独立生活方式、自我表达和性别平等等方面来探讨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

一、个体意识觉醒在过去的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赋予家庭和母性角色的期待,缺乏独立个体的认识和意识。

然而,现代女性通过教育的普及、自我提升的努力和社会进步的机遇,开始发展并觉醒了自我意识。

她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努力追求个人的目标和理想。

这种个体意识觉醒使得女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更加自信和独立。

二、独立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现代女性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经济独立和独立生活方式。

她们追求经济的自主权,不再依赖于家庭或丈夫的经济支持。

独立的经济地位使得她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同时,经济独立也给予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发言权的增加,可以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和决策过程。

三、自我表达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还表现在对自我表达的重视上。

过去,女性往往受到社会的束缚和传统观念的限制,她们的声音和想法很少得到关注和认可。

然而,现代女性通过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她们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向外界展示真实的自我。

自我表达的机会和渠道的增加,加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四、性别平等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还体现在对性别平等的追求上。

她们开始意识到性别不应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地位,追求性别平等成为她们的共同目标。

现代女性积极参与到性别平等的运动和活动中,为自己争取和维护平等的权益。

通过倡导性别平等的意识和实践,她们努力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歧视,争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为自己和其他女性争取更好的未来。

总结: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在个体意识、独立生活方式、自我表达和性别平等等方面得到了显著体现。

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

从过去的只能在家里做家务、生孩子,到现在的越来越多女性在外工作,女性对自我认知的觉醒也逐渐增强。

女性意识觉醒是一种重要的进步,她们开始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推动力。

第一,完全拥有自己的财物:女性意识觉醒之前,传统社会中女性的财产是管理在男性手中的,女性的经济地位很低,不能完全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财物。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女性也越来越具有独立经济能力,能够自己挣钱,拥有自己的房产、汽车等财物,不再依赖男性,拥有了自主权。

例如,很多独立女性在资助家庭后,剩余的收入都可以被她们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去旅游、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

第二,追求平等的人际关系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她们会更加理智地对待人际关系,崇尚平等、尊重和互相尊重。

女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与人相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支配和限制,特别是不能因为自己是女性,就应该承受男性的专制和压迫。

例如,女性在婚姻生活中,一旦发现自己的丈夫压迫自己,限制自己的自由,很多女性会选择离婚并追求更为平等的关系。

第三,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梦想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她们将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梦想放在了生活的首要位置。

女性不再只是为了家庭而活,她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职业成就,学习、工作和创业等,同时更注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充实。

女性认为自己有和男性一样的能力和快乐的生活权利,她们追求更广阔的空间、更开阔的视野,向往拥有更多的自由。

例如,现在越来越多女性坚持走事业路线而不仅仅是家庭路线,女性开始站在更为平等的起点上,积极地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提高自我意识和素质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她们也会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和素质,不断自我完善。

女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提高,才能不断对未来的人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拓展。

女性开始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如自我营销,社交技巧,沟通技巧,信用评级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浅论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论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论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描写了人性的各个方面。

在他的悲剧中的女性角色,往往具有强烈的思想和情感,他们不仅是主要角色的伴侣,更是独立、坚定和敏感的个体,他们面对着困境和挑战,并不断地对现实和自己提出质疑。

本文旨在探讨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首先,莎士比亚清晰地认识到了男女之间存在的巨大的不平等状况,并尝试从女性的角度反思这种不公平现象。

在其作品《麦克白》中,夫人在丈夫的鼓励和促使下决定策划谋杀,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夫人在成为领导人之前所经历的虐待和压迫,使她对权力和自由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

另一方面,在《哈姆雷特》中,女性角色的觉醒体现在她们对关系的改变和对社会规范的挑战上。

奥菲利亚在悲剧的后半部分受到了父亲和兄长的控制,她失去了自己独特的诗意和判断力。

然而,在不断被压迫和忽视的经历后,她的叛逆性情逐渐展现出来,这表明了她对社会规范的挑战和女性觉醒的过程。

此外,莎士比亚刻画的女性角色通常崇尚爱情和人性的高尚,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表现出对与什么是真爱以及什么是对自己重要的价值观的深刻思考,并最终选择自己的爱情,这表明着她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总之,莎士比亚塑造的女性角色在不断地觉醒和接受自身的特质之时,不断思考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使人不禁想到女性自我觉醒和革命的伟大进程。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时期,尽管女性处于被忽视和压迫的地位,但他所描写的女性角色揭示了女性在思想,情感和行动上的驾驭。

这些女性角色超越了自己出生和性别的限制,成为了他们时代的艺术缩影,同时也成为了后世女性抗争的重要象征。

莎士比亚是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人性的各个方面,包括情感、思想、道德问题等。

在他所创作的悲剧中,女性角色常常是具有坚定的思想和强烈情感的独立个体。

这些女性角色不仅仅是主人公的陪伴者,更是面对困境和挑战而不断觉醒甚至对自己和现实提出质疑。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为代表,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沉重和陈腐,同时在其中也展现了一些女性对自我的认识和觉醒,这种觉醒的情感,深刻地表现了女性内心的复杂状态以及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追求自由的意识。

我们可以从黛玉的角度来谈谈《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黛玉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典型的优秀女性形象。

黛玉在小说中是一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独立女性。

她拒绝与封建礼教的婚姻安排,坚持自己的爱情选择,并且表现出了对封建家族的不满和反叛。

她对爱情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不愿意去迎合封建礼教的束缚,更愿意追求真爱和内心的自由。

在她的身上,展现了女性对感情和封建礼教的不满,以及对自我价值和尊严的追求和坚守。

宝钗是另外一个在《红楼梦》中展现女性意识觉醒的典型人物。

宝钗是一个精明能干又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

她在小说中体现了女性对世俗事务的处理和家族内部权力斗争的观察和思考。

宝钗在她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对封建礼教的内在不满和对自身独立地位的追求。

她对家族和社会的权力结构有着敏锐的认识和觉察,同时也对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坚持。

在她身上,展现了女性对家族和社会的权力结构的批判和思考,以及对自身独立地位的坚守和追求。

在《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不同程度的,但都有着对封建礼教和家族社会结构的批判和思考,同时也对自身的独立地位和自我意识有着独到的认识和追求。

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不仅体现了女性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追求自由的渴望,也展现了女性对自我认识和内心情感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描写了一个庞大的女性群体。

在小说中,女性的意识觉醒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缺乏自主权,而《红楼梦》中的女性通过自身努力,逐渐觉醒,展现出了独立、自主的一面。

在《红楼梦》中,贾母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权威的女性形象。

她是贾府的家长,管理着整个家族的大事,是家族成员无法忽视的存在。

贾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善于捍卫自己和家族的利益。

她通过言谈举止,向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地位,具有强烈的女性自尊心。

贾母的智慧和权威不仅体现在家庭内部,也延伸到了家族的社交圈中。

她与其他家族的女性成员交往互动,展现出她作为女性的主动性和自立性。

贾母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杰出的女性形象,她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展现了女性的自主权和意识觉醒。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还表现在对婚姻和家庭的思考和选择上。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缺乏真正的自主权。

在《红楼梦》中,一些女性角色开始思考和选择自己的婚姻。

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聪明、独立的女性角色,她们对婚姻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薛宝钗不愿意成为贾府的继承人贾宝玉的妻子,她更希望自己有一个平凡的婚姻和家庭。

她坚持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作为丈夫,展现了自己的自主性。

林黛玉则对传统的婚姻制度和家庭观念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她不愿意为了婚姻和家庭放弃自己的个性和追求。

她选择了一种独特、不合常规的生活方式,展现出女性的独立和思辨精神。

这些女性角色的选择和思考,表明她们对自己的生活有着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她们通过自身的觉醒展现了女性的自主性。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还表现在对社会地位和女性教育的思考上。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缺乏受教育的机会。

在《红楼梦》中,一些女性角色开始关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接受教育。

贾迎春对传统的女性角色有着深刻的反思,她不满足于家庭中的被动地位,希望能有自己的事业和社会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兴亡文件类型:DOC/Microsoft Word 文件大小:字节更多搜索:quot天下兴亡"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关于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思考吴春梅妇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受到关注的问题,从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到近代妇女解放问题的提出,乃至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妇女回家论"或"阶段就业论",它实际上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的女性话题的改变,以及隐藏在其后面的女性地位的变化.回顾百余年来中国妇女的解放历程,分析其演变轨迹,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当今妇女问题的有关论点.一,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演变关于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早在1928年,陈东原在其《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三千年的妇女生活,被宗法的组织排挤到社会以外了.……宋代尤其是急转直下的时代."其实,中国中古时期社会观念较为开放,妇女生活相对自由.而"唐宋时期的政治环境与思想环境比较宽松,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禁锢也不严.即以妇女改嫁为例,不仅不加禁止,反而是鼓励提倡的,皇室,名门妇女夫死改嫁或离异改嫁者史不绝书,野史载之者尤多".也正因这样的环境,唐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礼教成为束缚妇女的精神枷锁与明朝时程朱理学被推到官方之学的地位密切相关.明代对女子的压抑,是比较严厉的,明代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和皇后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随着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礼教日益严酷细密,对妇女的压迫日甚一日.当然,关于古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看法.如美国学者高彦颐的《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即持这种观点.在这本书中,她指出:"五四"以来,"将女性受压迫看成是中国封建父权过去最突出之处.这一公式渗透到了各个角落,它不仅曲解了妇女的历史,也曲解了19世纪前中国社会的本质."她认为,就男,女关系而言,"这一过程也是极为复杂,不是'上,下'或'尊,卑'所能涵盖的"."在宋代,士大夫家庭妇女享有一定的继承权和相对自由的再嫁,改嫁权,而明末清初时,女性已失去财产权,并且被迫屈从于日益严厉的贞节观.此外,地方志中大量的节妇名单显示,无论是上流和平民妇女,都是服膺于贞节观的.学者们以'妇女地位下降'的形式开描述这些变化,这一下降被说成是理学强化,商品化女性市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但是与此同时,即使粗略地看一下地方志,私人作品和小说中对明末清初城市生活的描述,我们就可以看到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另一副图画.在这副图画中,女性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充满活力,同时她们还明显享有某种非正式的权力和社会自由.如明清小说,戏剧所显示的,对于家庭账目来说,主妇是拥有'钥匙权'的.在地方志和文人学士的作品中,有无数的女性传记和颂文,它们提供了大量博学的学者,有才干的管理者,情绪高昂的旅行者及予人深刻印象个性的证据.然而,对我们的目的来说,最恰当的材料还是由闺秀自己写的大量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但也有书信,随笔和戏剧.这些作品不仅充分显示了妇女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在某种程度上,传递出了妇女智力和社交世界的丰富性".高彦颐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另一个视角,但是,中国地域辽阔,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传统,因此关于历史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还有待深入研究和论证.从晚清以来有识之士的议论中,我们不难看到,正是因为妇女受到深重压迫,才有"妇女解放"问题的提出.二,妇女解放的时代背景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是基于民族独立,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提出的.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严重,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有识之士对国际竞争的认识不断加深,认识到国际竞争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国民与国民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是由于中国的国民素质难以与其它国家的国民相抗衡,形成了关于国际竞争的新概念:要救国,先救人,即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国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占人口一半的女子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废除缠足恶习.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使有识之士认识到解除妇女所受重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一,女性占人口总数的一半,只有女性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才能从总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社会才能真正进步."今世界文明国,首重女学,故其国强如此也,故其种强如此也";废除缠足,才能身强力壮,如此才能强国强种.第二,有利于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 ."国民教育者,进化之母也.女子教育者,国民教育之母也".第三,女子接受教育,解脱妇女所受的各种束缚,并不是与男子争权夺利,而是为了强国强种.女子是男子的左右臂,"女学之兴,有协力合群之效,有强国强种之益,有助于国家,无损于男子"."与这时期妇女问题的提出相呼应,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少数率先觉醒的女性也开始将自己的命运与推翻清政府统治,实现民族振兴相联系,并首次喊出了"国家兴亡,匹妇亦有责焉"的口号.这也是这时期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将妇女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一点在少数率先觉醒的女性身上也可以看出,如林宗素在《女界钟》中指出:"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独匹夫然哉,虽匹妇亦有责焉".薛素贞认为:"夫一国兴亡,匹妇亦有责任;同仇敌忾,吾咸具感情"."共爱会"指出,"共爱"的目的在于"以拯救两万万女子,复其固有之特权,使其各具国家之思想,以得自尽女国民之天职为宗旨".它表明,在救国图存的时代感召下,抛弃不合时宜的思想,发挥女性的作用,提高中华民族的竞争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其后,无论在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还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都活跃着女子的身影,她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与男子并肩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担负起作为女国民的责任.三,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如果说妇女问题的提出是救亡图存的需要,那么随着妇女问题的提出,女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开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主要表现在:(一)兴女学.要争取权利,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女子自己开始创办学校.如1904年杭州的惠兴女士创办了贞文女学堂,并在经费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为争取社会支持,以身殉教.(二)办女报.她们认识到舆论宣传的重要性.这时期创办的报刊主要有《女学报》,《中国女报》,《神州女报》,《女界钟》等报.《女学报》创办于1898年,是国内最早由女性创办并以女子为阅读对象的报刊.这些报刊不仅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对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进行批判.通过宣传,努力构建"新女界"的新形象:有知识,有文化,有追求,有健康的体魄;积极进取,忧国忧民.(三)建立组织,争取参政权.除了在舆论上鼓吹外,她们还认识到,必须"合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为争取参政权,成立了"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要求"男女平权之实现,女子教育之普及,家庭妇女地位之向上,妇女政治地位之确立".认为妇女获得参政权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今日不实行,必有他日,则与其留为日后之争端,不若趁此时机立完全民权之模范".上书参议院,表达参政的强烈愿望.唐群英等面见孙中山,要求"将女子与男子一律平等明白规定于临时约法之中","以重法律,以申女权"."女国民" ,"新女界","新女性","女子世界"等词汇的出现,表明女性自主意识的开始觉醒.清政府被推翻后,随着新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对国权的追求发展到对女子自身权利的追求和承认,认为女子应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处于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实现恋爱,,结婚,离婚自由;并对歧视女性的"贞操"观念进行驳斥,强调尊重女性人格,要求男女道德的一致,反对以法律手段对于所谓"烈女","贞女"的褒扬.男女平等思想的宣传和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使这时期的女性意识渐趋强烈,突出的表现是对婚姻自由和个性尊严的追求,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这时期一些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一点.四,妇女解放的主要体现中国近代妇女权利的争取,既有民间与政府的推动,也与女性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从当时情况看,主要体现在:一,禁止缠足,二,确立女性的受教育权利,三,追求男女平权.如果说前两项与挽救民族危亡相联系,那后一项则表明了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尊重,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和标志.禁止缠足.1901年清政府颁布禁止缠足谕旨,要求废除缠足陋习.在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清政府再次强调指出:"女子缠足最为残害肢体,有乖体育之道,各学堂务一律禁止,力矫弊习".规定在新学堂上学的女生一律禁止缠足,以为社会表率.地方官员积极响应.如1905年安徽巡抚颁布《禁缠足告示》.1909两江总督端方颁布禁止缠足章程.民间也积极行动起来,在各地成立不缠足会,制定不缠足章程,并从舆论上宣传缠足的危害.随着对缠足危害的宣传和禁止缠足法令的颁布,缠足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缠足逐渐变得不再时髦.确立女性的受教育权利.1907年清政府连续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要求各省设立女子小学堂,并设女子师范学堂,培养女子小学教员.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女性的受教育权利,这在中国教育史和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中华民国成立后,女子教育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女子基本获得了与男子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鉴于实行男女分校的双轨制教育,女生无法享受与男生同等的教育资源.民国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于1912年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实现了小学男女同校.到1920年,大学,中学也基本实现了男女同校.追求男女平权.新文化运动对纲常礼教的抨击,使之强加给妇女的种种束缚不再天经地义,婚姻自主的开始流行,就业机会的增加,一定程度的参政权利的获得,表明在追求男女平等方面已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的《新婚姻法》和195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妇女在结婚,离婚,财产,就业,选举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妇女解放运动翻开了新的一页.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妇女的权利作了充分的规定.如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1986年颁布,2006年修改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女孩与男孩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如第4条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1992年通过2005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妇女的各项权益作了明确规定.这样,新中国基本形成了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五,道路的漫长:百余年妇女解放历程的思考中国近代妇女解放的历程显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生一开始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密不可分,正是在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加强国际竞争力,振兴中华这一时代主题下,中国近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才应运而生.它说明,让妇女得到解放,参与社会竞争,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正是由于这样的需要,进而触及到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要求和主张,并产生了女性意识.但应看到的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生与民族救亡相联系,这就与西方女权运动自发生成显然不同.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一开始即是与强国强种联系在一起.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更是以超常规的速度和规模得到发展,妇女虽然得到了解放,并在社会发展中显示了自己的力量,但妇女的总体素质依然需要提高.这一点,早在20世纪初妇女解放问题提出时即有人指出.如1907年张竹君指出:"女人在世上,要想同男人一样平等地为人,就必要有做人的精神,有做人的道理,这精神道理,就是世上的事业".时下出现的"干得好还是嫁得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认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男女平等的文化资源,这就使长期积淀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真正解决."妇女回家"和"阶段就业"论的提出实际上仍是传统思想的体现.它说明观念的积淀是长久的,它甚至会溶入到一个民族的性格之中,期望通过一场运动或一个行政命令就能解决问题,无疑是不现实的.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中国妇女的真正解放,仍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