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局限

合集下载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

2008.01(上旬刊)文化研究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郭和英(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622)摘要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本文从女性意识角度深度透析安娜婚姻爱情的悲剧意蕴,使婚姻中困惑的现代女性得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女性意识安娜觉醒启示中图分类号:I14文献标识码:A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于1877年。

俄国正出于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道德观念急剧变化、追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成为了青年人向往的新风尚。

作品中的主人公安娜为争取个性解放、爱情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她的思想正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潮流,反映着社会所赋予她的新思想、新意识。

托尔斯泰超越了传统文化对两性特征的僵化表述,叙述了女性的压抑、呐喊和追求,以现实主义的敏锐眼光,写出了被男性社会传统所埋没的女性的声音,写出了从“第二性”的屈辱地位中挣扎而出的脆弱的女性意识,以及这种女性意识的最终毁灭。

它是一部多方位展示女性生活、思考女性身份、生命价值及男女之间关系问题的家庭伦理小说。

一、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断裂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女性意识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

女性意识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

在男权制社会中,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事是只有男人才能做的,而女人,被禁锢在家庭中,除了做一个“贤妻良母”,她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

我们把女性的这种定位称之为“女性角色”。

女性角色先于女性意识存在,在女性未建立起女性意识之前,就习惯性地以社会赋予她的女性社会角色出现了。

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

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

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具体地说:“女性意识”指女性的自我意识,它不仅要求挣脱封建婚姻制和封建礼教的桔桎,实现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且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妇女价值的发掘与自我肯定。

”总的来说,19世纪的英国是:“女性小说的时代” 。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主题,创作出超越时代的女主人公简爱。

她既不是“家里的天使”也不是“理想的淑女”,她的桀骜与叛逆显然和时代的主流意识格格不入,却因勇敢的挑战男权控制下的既定秩序,追求女性的独立、平等成为女性文学不朽的经典人物形象。

一、女性意识在简爱中的体现在夏洛特生活的时代,妇女是男人的附属物。

她们社会地位低,被歧视。

但是简——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孤儿——被描绘成一个具有非凡的性格和坚强意志的新型妇女。

这使得这本小说完全不同于其他以才子佳人为理想的刻画对象的当代作品。

当时的思想家约翰·拉斯金在其散文《论女王的花园》中就说,理想的妇女和理想的家庭与现实的原始森林式的生存竞争互不相容,妇女的地位不是在社会上,而是在家庭中。

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就是做“家里的天使”。

这就意味着女人必须在家里侍奉丈夫和孩子,否则就是不合乎“家里的天使”的模式,也就失去了女人存在的价值。

显然,“天使”集中概括了一个男权主义世界里十分荒谬的妇女观。

这种观点在十九世纪十分盛行,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简爱却大声宣布“我不是天使,我就是我自己!”这呼声既是对以男子为中心的英国社会的公开挑战,也是为捍卫女性人格与尊严的呐喊。

若从妇女解放的角度说来,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在当时有多么激进,多么有份量!可以说它是打开《简爱》的一把钥匙。

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

从过去的只能在家里做家务、生孩子,到现在的越来越多女性在外工作,女性对自我认知的觉醒也逐渐增强。

女性意识觉醒是一种重要的进步,她们开始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推动力。

第一,完全拥有自己的财物:女性意识觉醒之前,传统社会中女性的财产是管理在男性手中的,女性的经济地位很低,不能完全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财物。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女性也越来越具有独立经济能力,能够自己挣钱,拥有自己的房产、汽车等财物,不再依赖男性,拥有了自主权。

例如,很多独立女性在资助家庭后,剩余的收入都可以被她们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去旅游、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

第二,追求平等的人际关系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她们会更加理智地对待人际关系,崇尚平等、尊重和互相尊重。

女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与人相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支配和限制,特别是不能因为自己是女性,就应该承受男性的专制和压迫。

例如,女性在婚姻生活中,一旦发现自己的丈夫压迫自己,限制自己的自由,很多女性会选择离婚并追求更为平等的关系。

第三,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梦想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她们将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梦想放在了生活的首要位置。

女性不再只是为了家庭而活,她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职业成就,学习、工作和创业等,同时更注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充实。

女性认为自己有和男性一样的能力和快乐的生活权利,她们追求更广阔的空间、更开阔的视野,向往拥有更多的自由。

例如,现在越来越多女性坚持走事业路线而不仅仅是家庭路线,女性开始站在更为平等的起点上,积极地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提高自我意识和素质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她们也会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和素质,不断自我完善。

女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提高,才能不断对未来的人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拓展。

女性开始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如自我营销,社交技巧,沟通技巧,信用评级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浅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摘要:20世纪初,受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贤妻良母,辛亥革民后,社会政治趋向民主,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女子学校制度、课程等不断变革,因此,一批知识女性不断觉醒,在教育、婚姻、职业、参政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并在这些领域有了一些作为。

关键词:辛亥革命女性意识觉醒一.对传统贤妻良母式教育的超越:女性意识萌芽从民国元年开始,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第八届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新学校系统案止,这是中国近代女性意识觉醒与女子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虽然这一时期历时不长,但由于政治形势的复杂多变,对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辛亥革命、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都是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大事,而这些事件都直接影响着中国近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国近代贤妻良母观的提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贤妻良母观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不适宜于作为女子教育的目的,并逐渐成为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发展的障碍,因此,许多人试图寻求对贤妻良母观的突破,中国近代贤妻良母观的论争开始兴起。

但贤妻良母观毕竟在中国近代有很深厚的根基,辛亥革命前,培养贤妻良母是女子教育的最高追求。

1892年,郑观应在女教一文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他的“佐子相夫”的女子教育目的。

认为兴女学的目的在于“庶他日为贤女、为贤妇、为贤母,三从四德,童而习之,久而化之……相子佐夫”。

[1]在1907年颁布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女德,历代崇重。

凡为女、为妇、为母之道,征诸经典史册,先儒著述,历历可据。

今教女子师范生,首宜注重于此。

务时勉以贞静、顺良、慈淑、端俭诸美德。

总期不悖中国向来之礼教,与懿媺之风俗。

其一切放纵自由之僻说(如不谨男女之辨,及自行择配,或为政治上集会演说等事)务须严切屏除,以维风化。

”[2]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女性。

女性意识觉醒

女性意识觉醒

从《小妇人》和《关于女人》看女性意识的觉醒人们习惯于说女人心思细密、敏感、易受到伤害,正是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心理上的脆弱本质使得女人在这个男人主宰的世界里慢慢处于从属的地位。

女人的自主意识已在长期的生活变更、历史替换、制度嬗变过程中进入冬眠状态。

女性在封建伦理道德的沉重枷锁下呻吟并渐渐沉默。

女性在生活面前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依赖性和自卑感。

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子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虽说本人觉得这段话有些过于偏激,但也不能否认其道出了女性在父性社会里的低等地位。

母系氏族结束以后,女性开始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女性的主体意识被尘土所掩埋。

但是女人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一组群体。

女人不仅是纤细脆弱的,原始母性遗留下来的坚强性格一直流动在女人的血液里。

在无数的束缚、压力、甚至是摧残中女性以惊人的毅力承受下来。

女性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她们绝不会永远甘于受压迫,她们的内心深处是反压迫的,只是这种意识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觉醒。

女人绝对会有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她们将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长期的沉默中女性也在寻找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窗口,她们的意识之火在慢慢燃起。

于是女性文学岷起,女性意识复萌。

女性文学的存在意义是为彻底打碎架在女性灵魂上的精神枷锁,争取女性的平等地位和自我意识。

妇女的觉醒始于18世纪启蒙运动时代。

18世纪末,女权运动在美国兴起。

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就是写于第一次女权运动在美国蓬勃发展时期。

而最早集中反映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是“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群,冰心就是其中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其在抗战期间所作《关于女人》体现了作家较强的女性意识。

以下将选取这两部小说里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进行比较与探讨以达到进一步了解女性意识的觉醒。

《小妇人》强调个人尊严和自立自律的重要,体现了奋发有为的美国精神。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摘要】《爱玛》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绘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本文从女性角色的社会身份定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限制、女性之间的竞争与互动以及爱玛对女性意识的启示等角度进行探讨。

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女性角色的表现,可以看到奥斯汀对女性意识的深刻思考。

女性意识在《爱玛》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并突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奥斯汀通过小说表达了她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呼吁女性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权利。

通过阅读《爱玛》,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奥斯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也可以深刻思考女性意识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简·奥斯汀,爱玛,女性意识,觉醒,缺失,女性角色,社会身份,自我意识,束缚,限制,竞争,互动,启示,思考,表现,重要性。

1. 引言1.1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简·奥斯汀的小说《爱玛》着重探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这一主题。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爱玛以及其他女性角色的塑造,探讨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社会身份定位、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限制、女性之间的竞争与互动等方面。

通过这些描写,简·奥斯汀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处境和挣扎,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成长和发展。

在小说中,女性角色的社会身份定位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和传统观念的限制,她们需要不断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质疑。

随着故事的发展,一些女性角色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开始为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而奋斗。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意识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作者对女性角色进行人性化描写的体现。

2. 正文2.1 女性角色的社会身份定位《爱玛》中女性角色的社会身份定位是一个重要的主题,简·奥斯汀通过这些角色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定位及其影响。

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富有、受过良好教育、充满自信的年轻女性,她在社会中享有显赫的地位和尊重。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不仅在描绘男性角色的形象上有着深刻的刻画,对女性角色的描写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小说中,女性的意识逐渐觉醒,她们在传统的束缚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和主张。

本文将就《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进行深入分析。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多种多样,她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探春、黛玉、宝玉、香菱、袭人、林黛玉等一众女性角色在小说中塑造出深刻的形象,她们或刚强、或娇柔、或冷艳,都具有深刻的内心世界和意识觉醒的过程。

以林黛玉和探春的意识觉醒为例,她们在家族的压迫和社会的局限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处境,并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人生的价值。

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受到了各种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着各种束缚和压力。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在面对这些束缚和压力时,并没有沦为无意识的受害者,而是在传统观念和社会压迫的困扰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

正是这种意识的觉醒使她们在小说中具有了更加鲜活的形象和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女性束缚和压迫逐渐被打破,女性已经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女性的意识觉醒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红楼梦》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和觉醒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她们不仅具有勇气和毅力,更重要的是她们有着独立自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的精神。

这种精神对当代女性有着很强的启示作用,可以帮助她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进而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

论朱淑真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朱淑真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朱淑真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摘要:与李清照并称“双壁”的宋代女作家朱淑真,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塑造了一系列个性独立、敢作敢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女性形象。

她们敢于追求爱情,热爱生活,受尽挫折却依旧执著向上,这颠覆了以往女性懦弱无能、退居闺阁的传统形象,给予了封建传统致命的一击,同时也宣告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声。

关键词:朱淑真女性意识女性形象朱淑真与李清照是宋代文坛上最为突出的两位女性诗人,《断肠集》与《漱玉集》也并称为宋代文学的“双壁”,历来认为李清照诗词以含蓄蕴藉而取胜,而朱淑真的诗词却以清新质朴、婉转简约、情深意切而取胜,诗名不及前者。

[1]从古至今,女性一直作为男性的附属地位而立足于世,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一切的封建教条都是禁锢她们思想的牢笼,也都扼杀了她们享有与男人平等的自由与权力,从而沦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朱淑真正是在这样的封建道德的侵蚀下,以她丰富而又细腻的笔触向整个腐朽的封建礼教宣战。

她所留下的三百余首作品,打破了以往将女性作为男性附属物的传统,而将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针对她们内心世界,表达她们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与渴望。

一、外部研究(一)混乱不堪的社会环境朱淑真,生卒年不详,只知其出身于仕宦家庭,浙江钱塘人,据冀勤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淑真集注》“佼点说明”,则具体推算为“约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三年(约1079-1080),约死于南宋高宗绍兴初年间(约1131-1133)大约活了五十一二岁”。

[2] 宋朝是历史上颇为耻辱的一个时代,在辽金不断的侵犯下,内忧外患,战乱连连,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在中国历史上,两宋王朝的版图最小,国势最弱,而中央集权却最为强烈,南宋后期,由于大力推崇理学思想,对妇女的禁锢更加严酷,诸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3]等等。

朱淑真恰恰生活在这一时期,因此与外界接触甚少。

靖康之变之后,北宋灭亡,蛮夷的铁蹄之下也造就了无数的冤魂,这一点在李清照、朱淑真的诗词里都多有记载,遭受战乱苦难最深重的是妇女群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局限——《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对比研究摘要:《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两部著名的经典长篇小说,并且都以描写女性的命运为重要内容。

通过这两部小说,研究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发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意义。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代表的女性,在爱情和生活中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对自己的爱情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虽然,她们都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探索具有同样深刻的意义。

本文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对《红楼梦》和《安娜卡列尼娜》进行比较分析。

两部书中的女性都走了一条反抗旧的、腐朽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争取理想、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

她们大胆的追求爱情与人格的独立,反对封建势力下对女性的禁锢同样执着、热烈。

文章从黛玉的恋爱与奴婢的反抗中,我们看到了与传统女性迥异的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凸显,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这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追求,但毕竟代表了一种新的观点,她们争求着平等,渴望着自由。

而安娜不仅艳丽迷人,雍容优雅,而且表里和谐,还以其精神的美而具有魅力。

她真挚、单纯、自然、善良,同时又有旺盛的生命力,炽热的感情和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

在卡列宁那儿安娜得到的只是形式上的虚无的婚姻。

安娜生活在不幸的婚姻中,她追求新的爱情,正是要求平等的一种追求。

平等意识的觉醒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因为女性的解放首先应从精神层面上展开,只有当一个女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的时候,识到自己与男性一样应该而且可以平等地分享这个世界的时候,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新的两性伦理关系,女性解放才有可能。

关键词:女性意识;平等;自由《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中外两部伟大的著作,书中的女性为争取女性的独立与自由都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女性同样在爱情的呼唤下,经历自我意识的复苏、要求平等和抵抗社会禁锢的过程。

她们强烈女性意识的追求,试从以下几方面探究。

“人”的意识的复苏千百年来,在男性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物的生产与精神不断发展的同时,女性在事人的家务劳动与角色定位中不断弱化了自己的主体意识。

她们按照男性中心文化的女性观塑造自己,成为被物化的人,同时封闭的生活与愚化的教育更使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泯灭。

但是,随着城市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级正慢慢地生发出现代的性爱意识,慢慢地体会着朦胧的个性觉醒,这一切都召唤着女性“人”的意识的复苏。

林黛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一个女性形象。

在这个“眼空蓄泪泪空垂”的女性柔弱的外表下,蕴藏着别样的刚强。

她努力摆脱着传统女性的奴性意识,她认真听从自己情感与心灵的呼唤,她大胆地触犯礼教的清规戒律。

从林黛玉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生命意识的浮动。

黛玉用自己的生命和眼泪深爱宝玉,她与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经历过青梅竹马的了解之后产生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恋情。

她一次次的试探宝玉,她所要的是宝玉眼中只有一个她。

在当时社会宦官之家的贾府,宝玉就是有个三妻四妾也是很正常的事。

然而,作为恋人的她——黛玉要求作为一个平等的人,与宝玉站在一起。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痴情无以复加,但是并不使她丧失作为女性的独立与尊严。

女性不应当是男人的花瓶与玩偶,也不是花几千两银子买来供玩乐的物品。

她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是一个在爱情路上与男人平起平坐的人。

对于爱情从不是谁对谁的施舍和盲从。

书中写到宝玉挨打后托丫鬟给黛玉送去半旧的手帕,黛玉眼中浸满了眼泪,连夜在手帕上题诗。

这种默契与相知是有牢固的思想基础的。

所以,宝玉常常赞扬林妹妹从不说那些混帐话。

林黛玉在叛逆封建主义的生活道路上与宝玉相知相恋,然而,当时的社会人情是不可能允许自由选择的,因此,当她的人生旅途在偏离常轨之后,她被迫面对社会安排给女性的严峻现实,那就是不许恋爱,听从家长的命运的安排,屈辱地生活下去。

黛玉不愿意这样活着,她只有泪枯而亡。

眼泪流尽的黛玉,为自己理想殉葬了,然而,她的死却是一个反抗者的死,一个觉醒者的死!如果说黛玉的恋爱和反抗是在从行动上有了自我意识诠释的话,那么她的诗歌《五美吟》就是在思想上为女性意识做了更好注解。

《五美吟》吟咏了历史上5 个著名女性的悲剧性命运:西施、昭君、绿珠、虞姬、红拂。

在宗法制度下,这 5 个女性都命运多舛,结局凄惨。

她们的故事被文人墨客吟咏了无数遍。

不同的是,在黛玉眼中,西施、昭君、绿珠都是被男权中心主义文化彻底物化、工具化的人物。

林黛玉认为,西施与昭君是政治斗争中的一个不光彩的筹码,一个以身伺虎,实施美人计;一个和亲匈奴,背景离乡。

绿珠更是一个女性主体精神彻底消弥的形象,她临危以死报石崇,明珠暗投。

黛玉以女性视觉直面这些女性的惨淡人生,对这3 个人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和惋惜。

尽管黛玉还不可能直接批判男权政治以女性为工具的肮脏,但结合她对西施命运的惋叹,我们可知她对此是有所触及的。

从她吟咏西施和昭君的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黛玉心中那正在成长的女性生命意识,她不象历代轻浮文人那样,从男性的角度,无视西施心中痛苦与挣扎,对西施充满艳羡,如王维曾不无羡慕地谈起她“朝为越溪女,暮为吴宫妃”,郑獬充满赞扬地说“若论破吴第一功,黄金只合铸西施”。

她对这些最终不得善终的女性的同情,表现了她对女性生命本身的尊重与关怀。

这种正在觉醒的人道情怀在中国的伦理生活中已经被埋葬了几千年。

反观虞姬与红拂,林黛玉认为,她们是能够冲决环境,积极寻求自身的解放,从而走向自由之路的女性形象。

这两人出身底层,但却看到了自我的人格与人生价值,并主动积极地进行人生道路的选择。

她们不再是以色事人,不再是无条件地充当贤内助、锁在闺门之内,而是要与她们的爱人并驾齐驱,共举大业。

因此,她们对传统文化是有所反驳的。

诗以言志,言为心声,安知这不是黛玉的理想? 可笑苏轼对项羽“艰难独与虞姬共”的指斥,把虞姬视为祸水红颜,更可笑何溥“八千弟子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的赞歌,把虞姬视为节妇。

虞姬是祸水吗? 是为报君恩而死吗? 在黛玉的诗思里,虞姬其实只为自己的理想和操守而死,就象黛玉最终死于自己倾心相与的爱情一样。

在专制主义权力与封建主义道德相互勾结,对女性全面而严酷地征服,占有,奴化的时代,黛玉的觉醒是非常可贵的。

她通过对5 个女性的命运的叹息,表现了自己对不平等的两性伦理观的否定。

她并没有象以往的文学家那样,站在男性政治和封建宗法伦理的立场去轻轻松松地议论这些悲剧,而是直接关注女性命运与情感本身,不袭前人地批判了男权政治这只污染了女人、污染了文学与历史的肮脏的手。

尽管那些进步的文学家对这些女子的命运也抱有同情,对于男性也有批判,他们的立足点是站在宗法制上,因而他们的批判也只能是对某个人的某些品质的批判,所以,他们才在批判元帝的昏庸时,教昭君“莫怨东风当自嗟”,这样沉重的悲剧就让命运和偶然性一笔勾消了。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主体意识的形成是在伏伦斯基的介入后实现的。

安娜自从遇到了伏伦斯基后,便陷入了一见钟情的爱。

她神经紧绷着,手指和脚趾都在紧张地颤抖。

她发现周围的一切是如此陌生:“那在扶手椅上的是什么,是皮大衣还是野兽? 我怎么在这儿呀? 是我自己还是别的女人?”在镜子中,熟悉的一切变得如此陌生,她初次认识了她的女性自我。

伏伦斯基对她的爱后来证明绝对不是逢场作戏:“我们要是没有这种爱情,就说不上什么幸福和不幸福,而是根本就不能活下去。

⋯⋯我和她都抛弃一切,两个人一起躲到什么地方去,除了我们的爱情,什么也不要。

”安娜在他的感情中认识了自己的感情,她开始审视自己的婚姻:“八年来他怎样摧残我的生命,摧残我身上一切像活人之处,他从来没有想过,我是一个活的女人,是需要爱情的。

”她审视她的丈夫:“他什么也不懂,什么感情也没有。

⋯⋯他不是一个男子,不是人,是木偶! ⋯⋯他不是人,是一架官场的机器。

他不懂得, 我是他的妻子, 他是外人, 他是多余的人。

”她的女性意识慢慢形成:“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安娜在爱情中展露了她的活力、智慧、情感、兴趣,在爱情中充实了自我。

他们彼此在对方身上寻找自我,他们学会体验高尚的情感,感受由两人共同创造的生活,体验爱情带给他们的幸福和甜蜜。

他们共同付出“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这在弗罗姆看来,是成熟的爱必备的要素。

他们“在互相认可中,每个人都在另一个人身上认出了自己,把另一个人当成另一个自己,另一个人也这样看待他。

⋯⋯两个人能够迷失在彼此中但又不丧失自我。

”在他们的爱情中蕴涵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尽管当时没有人认识到这点。

这些在安娜枯燥单调的婚姻生活中是不曾有过的,也是伏伦斯基在花天酒地的军旅生活中无从体验的。

卡列宁对安娜来说是一堵墙,囚禁她的热情,缩小她的生命价值;伏伦斯基对她来说是一面镜子,从他那里,她感受了自我存在,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安娜之所以爱上伏伦斯基,是因为他了解自己,觉得和他在一起能扩大自己的人生经验,实现她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反抗女性、追求平等处于封建社会的女性,受到“三从四德”思想根深蒂固的压迫。

“三从”就是培养女性更好的为男性服务,强大的社会法则约束女性,只有听话才可以生存。

在当时反抗奴性,追求平等成了女性的呼唤。

当女性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生命有尊严的人的时候,哪怕这还只是她心中一种朦胧的幻想,也足以让她反思她所处的不平等的伦理关系,让她不可能再继续屈服于、匍匐于宗法等级制度之下了。

反抗奴性、追求平等就必然成为这些女性生命中一道绚烂的风景。

在大观园里,反抗的林黛玉并不是孤身奋战。

从那一时代最受限制的社会最底层,已经依稀可闻被压迫者们觉醒的声音了。

可以列举一大串这样的名字,她们和现实环境对立,充满反抗精神,要求个性解放。

睛雯,司棋,龄官,芳官,尤三姐……等等。

睛雯是平民丫头,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种阶级地位赋予她一个极其光辉的品质,就是反奴性。

她尽管身居奴才地位, 却认为“谁也不比谁高贵些”,她与宝玉在形式上是奴才与主子的关系,但实质上却是一种真诚相待、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

她从不认为自己是可以被主子任意歧视、侮辱、践踏的奴才,也鄙薄袭人出卖自己诌媚主子的卑劣品性。

她天真、坦率、身为奴隶却无奴相气、无奴性,因此,她不见容于礼教,不见容于王夫人便是必然的事了。

曲折幽怨深情美丽的龄官和芳官一样是贾府买来的小优伶,她们实质上只是贾府的家庭娱乐品,是被人视为三四等奴才甚至倡妇粉头之流的形象。

但是,她们俩人却富于情感而强于反抗。

龄官划蔷的深情痴意曾令宝玉为之发呆,而更出人意外的是她的自尊,多少人对宝玉娇宠有加,趋迎奉承,而龄官却对之冷冷淡淡,宝玉央她唱一套“袅睛丝”,她可以正词拒绝。

她不也是一个没有奴性的奴隶吗? 她尖锐的敏感,沉痛的呼声,强烈的抗议又可见其不可侮的自尊与她对情感自由的渴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