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女性意识的觉醒

合集下载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元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剧目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和命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尽管处于封建社会的束缚下,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被压抑和剥夺了权利和自由。

然而,在这些戏曲文学中,也有一些女性角色在客观现实的制约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权利,表现出了主动解放和觉醒的历程。

在元代剧目中,女性角色最突出的是“残缺女”形象。

这种形象的代表作品是《窦娥冤》,主人公窦娥因不愿屈服于官府的逼迫,坚持自己无罪,最终牺牲于枉死的冤屈之中。

她的觉醒历程表现在她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方面所表现的坚定和勇敢,以及在被磨难和冤屈逼迫之下所表现的无私和慷慨。

窦娥这种觉醒的形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成为当时社会反抗封建统治、呼唤个人自由和平等的一种意识和情感表达。

明代的女性形象逐渐从“残缺女”向“整体女”转变。

明代的女性角色更多地表现为普通人的形象,具有更为全面的人性。

《牡丹亭》中的梅兰芳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她是一个情感真挚、独立自主、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虽然她处在男权社会的重重压力之下,但她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不愿妥协和屈服,最终迎来了自己的爱情。

她的觉醒历程表现出了女性在追求爱情和自由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体现了女性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的作用和意义。

清代的戏曲文学更为注重女性的觉醒和主张。

李漱石的名作《红楼梦》中,女性角色是整个故事的主流和主张。

作品通过对女性的自由和独立追求,呼应了中国社会近代化与自由开放的变革。

林黛玉就是一个标志性的历程。

她身处官僚权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受到父亲和贾母等权力强大的男性的压迫和剥夺,但她并不因此屈服。

她表现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自我解放的意识和决心,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个性特征。

她的觉醒历程既是对封建统治下女性命运的抗争,也是对现代价值观的追求和反映。

总的来说,在元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中,女性觉醒历程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女性角色形象的刻画和演绎来表达的。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元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中,女性角色的觉醒历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替代和反抗。

这两个阶段代表了女性角色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争取自己权益的转变。

在元明时期,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角色主要是以妻子、女儿、妾室等身份出现,她们在家庭中被压迫和束缚。

她们通常是顺从丈夫或父母的决定,没有自我的追求和意志。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妇女地位的提高,一些女性角色开始逐渐展现出替代的倾向。

替代是指女性角色逐渐摆脱传统束缚,强调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她们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选择。

在明代的戏曲《牡丹亭》中,女主角杜丽娘对自己被迫嫁给他人感到不满,她通过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最终得到了幸福的结局。

另一个例子是清代的戏曲《红楼梦》,贾迎春作为红楼的女主角之一,她在家族中虽然遭受着压力和限制,但她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行为,最终在一系列事件中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智慧。

与替代不同,反抗是指女性角色对不公正待遇和压迫进行积极的抵抗。

她们通过言辞和行动来反抗男性的权威,争取自己的权益。

在元代的戏曲《李晨光》中,女主角李娟恢复了岳飞的名誉,她使用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打破丈夫的束缚,最终为真理和正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另一个例子是明代的戏曲《拜月亭》,女主角柳如是在面对政治阴谋和男性的欺骗时,她毅然踏上了反抗的道路,尽管最终不得不赴死,但她的行为仍然展现了女性角色的坚强和不屈。

女性角色在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觉醒历程展示了她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争取自己权益的转变。

替代和反抗是女性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的两种不同方式。

通过这两种方式,女性角色不再是被动的存在,而是成为了能够为自己争取幸福和尊严的主动者。

这一觉醒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对于后来的女性解放运动和现代女性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

元明清女性意识的觉醒

元明清女性意识的觉醒

提起"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等名词,人们自然会想起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化和女权运动影响、推动下的我国两次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思潮:五四时期和新时期。

诚然,这两次文化思潮的勃兴是基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以男性权力为中心这样一种事实,是女性寻求自身解放、追求平等自由的表现。

尤其是新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更是把目光对准了探讨女性自身价值、命运、感觉方式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把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任何一种文化思潮的产生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我国元明清时期的代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和深化。

这些女性自身具有很高的典型性,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反观出当时社会上相当一部分女子的心路历程。

同时,她们也促使更多的女性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命运,呼唤着更广泛意义上的女性解放时代的到来。

元明清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不可分。

元朝是异族统治时期,统治者本身的封建伦理纲常观念淡薄,但是随着封建统治的进一步深入,他们逐渐认识到了用封建教义统治、约束人们的重要性,于是重新提倡宋代所形成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宣扬"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来束缚人性,巩固其封建统治。

明清时期朝代的更迭并未能改变这种专制的统治,相反,以理学压制人欲的态势有增无减。

虽然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但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男权统治却成为女性身上更重的枷锁。

"女性基本的生存权利和愿望几乎被男权主义抹煞和替代。

"[1]"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重,反抗也就越猛烈。

因此,元明清时期表现女性受压抑、受迫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女性在压迫中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和争取个性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从这一时期的代表文学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时代缩影的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深化。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1. 引言1.1 戏曲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戏曲文学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元素。

从元明清三代的戏曲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形象。

在元代的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多表现为传统的贤淑、忠贞和勤俭的美德,如《西厢记》中的文官女儿纨绔女的形象。

明代的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更加独立、坚强和主动的特点,如《牡丹亭》中的潘金莲、《长生殿》中的杨贵妃等角色。

到了清代,女性形象更加多元化,既有贞烈忠贞的女性形象,也有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

在戏曲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对历史时代社会风貌的再现,也是对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受和追求的情感、情感、命运的表达。

女性形象的塑造既受到时代背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也受到文人戏剧家对女性角色的理解和塑造的影响。

女性在戏曲文学中的形象不仅是对历史社会的反映,也是对女性身份与价值的赞颂和探讨。

1.2 女性觉醒的意义在戏曲文学中,女性觉醒的意义是深远而重要的。

女性觉醒代表着女性对自我意识和社会地位的认知,是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和解放身心的表现。

通过女性觉醒的历程,女性在戏曲文学中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表现空间,展现了她们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女性觉醒的意义还体现在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上,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戏曲文学中,女性觉醒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作品内容中,更反映在创作和表演方面,为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开拓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女性觉醒在戏曲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为女性自身的自我实现带来了机会,也为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

2. 正文2.1 元代戏曲中女性形象元代戏曲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呈现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

在元代戏曲作品中,女性角色通常被描绘为贤惠、忠贞、顺从的形象,她们的命运往往受制于男性权力。

一般来说,元代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贤良淑德的妻子和母亲,如《救风云》中的张莲英和《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另一种是妖艳风骚的女子,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和《牡丹亭》中的李师师。

女性意识觉醒

女性意识觉醒

从《小妇人》和《关于女人》看女性意识的觉醒人们习惯于说女人心思细密、敏感、易受到伤害,正是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心理上的脆弱本质使得女人在这个男人主宰的世界里慢慢处于从属的地位。

女人的自主意识已在长期的生活变更、历史替换、制度嬗变过程中进入冬眠状态。

女性在封建伦理道德的沉重枷锁下呻吟并渐渐沉默。

女性在生活面前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依赖性和自卑感。

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子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虽说本人觉得这段话有些过于偏激,但也不能否认其道出了女性在父性社会里的低等地位。

母系氏族结束以后,女性开始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女性的主体意识被尘土所掩埋。

但是女人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一组群体。

女人不仅是纤细脆弱的,原始母性遗留下来的坚强性格一直流动在女人的血液里。

在无数的束缚、压力、甚至是摧残中女性以惊人的毅力承受下来。

女性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她们绝不会永远甘于受压迫,她们的内心深处是反压迫的,只是这种意识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觉醒。

女人绝对会有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她们将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长期的沉默中女性也在寻找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窗口,她们的意识之火在慢慢燃起。

于是女性文学岷起,女性意识复萌。

女性文学的存在意义是为彻底打碎架在女性灵魂上的精神枷锁,争取女性的平等地位和自我意识。

妇女的觉醒始于18世纪启蒙运动时代。

18世纪末,女权运动在美国兴起。

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就是写于第一次女权运动在美国蓬勃发展时期。

而最早集中反映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是“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群,冰心就是其中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其在抗战期间所作《关于女人》体现了作家较强的女性意识。

以下将选取这两部小说里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进行比较与探讨以达到进一步了解女性意识的觉醒。

《小妇人》强调个人尊严和自立自律的重要,体现了奋发有为的美国精神。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文学中女性觉醒历程的重要时期,女性在这一时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并开始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幸福。

本文将从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中,探讨女性觉醒的历程,以展现元明清时期女性的觉醒之路。

元代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多以忠贞烈女形象为主,如《杨家将》中的秦琼之妻郝氏、《锁麟囊》中的蔡文姬等。

她们表现出对家庭和爱情的忠贞和坚持,但也同时展示了她们在家族和社会压力下的无奈与牺牲。

如郝氏为了丈夫功名难以抉择,蔡文姬则因为家族恩怨不得不离开爱人。

这些角色既表现了女性的忠贞和坚持,也道出了她们在封建礼教下的困顿和扭曲。

但正是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为后世女性的觉醒留下了转折和契机。

明代戏曲中,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更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如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以爱情为中心,奋发向前,最终实现了自己与柳梦梅的爱情,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情感的女性形象。

她的觉醒不仅仅是对爱情的追求,更是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追求。

而在《桃花扇》中,马昭英则是以刚毅果敢的形象出现,她在丈夫牺牲后,毅然担负起一家之责,最终成为了一代女侠,展现了她的坚韧和智慧。

这些形象的出现,使得明代女性形象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一面,也为后世女性的觉醒奠定了更为宽广的基础。

清代戏曲文学中,女性觉醒的历程更加丰富和深刻。

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是一个以情感为中心,同时又具有个性和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

她对男权社会中的困苦和抑郁,以及她对自我的认知和追求,展现了清代女性的觉醒历程。

在《西厢记》中的文君、《长生殿》中的唐婉等,她们在爱情和家庭的纠葛中,也展现出了对自我和人生的思考和选择,她们的觉醒历程更多地表现为对生活和自我的探索和追求。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深刻展现了清代女性在情感和人生价值上的追求和觉醒,也为后世女性的觉醒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在元明清戏曲文学中,女性觉醒的历程呈现出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

明治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文档资料

明治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文档资料

明治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圆地文子(1905-1986)是昭和时期日本剧作家,小说家。

她自幼受良好的家庭熏陶,对日本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她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品《饥渴的岁月》、《女坂》、《妖》、《二世之缘拾遗》、《女面》、自传三部曲等作品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圆地文学。

《女坂》发表于1949年,曾获野间文学奖,是圆地文子的代表作。

“坂”在日语中即为坡的意思,女坂象征着女主人公白川伦充满艰辛的爬坡似的一生。

随着近代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男性中心的社会文化结构中摆脱出来。

对于女性作品中是如何表达女性自我的这一问题成为女性文学研究的重点。

尤其是在现代化不彻底、封建体制残存的近代日本,女性更是被制度化,缺乏独立的自我意识。

处于这种矛盾漩涡的女性为了抵制旧势力,表现自我,就必须发掘新的表现方法。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作品《女坂》中主人公的女性形象,探讨圆地是如何在作品中表现觉醒的女性意识这一主题的。

一、封建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女坂》描写的是白川伦在明治家长制度下,在丈夫的绝对支配下忍受妻妾同居的屈辱从而终其一生的故事。

在白川伦为其丈夫上京寻找合适的妾室时,借住于久须美家,这家的女主人认为如果男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一两个妾室也是理所当然的。

她的话恰好点出了小说的时代背景。

而且,当时社会上“多是把乡下娶的旧老婆送回家乡,堂而皇之地把美丽的舞妓和艺人娶进门的富贵绅士们”,“妻子的地位就像蔓草一样微不足道”。

《女坂》这部作品所批判的就是把女性当作物品对待的男性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大多数女人即使被当作物品看待,也不得不依附于这种道德和价值观而生存。

在这种把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极端典型化的残酷背景下,作为女性代表的白川伦的精神及心灵的成长则具有更深刻的含义。

生于封建家长制度主导下的时代,对女性来说是一种痛苦和折磨,也正因为这样,她们受尽压迫却仍然顽强生存的精神更值得赞扬。

在此有必要探讨一下表面温良顺从的白川伦内心的真实想法,听一听她的心声。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元明清三个朝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不乏笔触灵动、形象生动的女性角色。

这些女性角色常常身处男权社会中,受到各种限制和压迫,但她们在不断地觉醒中,逐渐超越自我的局限,成为了具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思想的女性形象。

在元代戏曲中,《汉宫秋》中的王昭君是一个标志性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位美丽的女子,为了父母被迫投身宫廷,但针锋相对地与宦官们斗智斗勇。

在《汉宫秋》中,王昭君的个性和思想独立得以展现。

比如,她故意逼迫严子陵吃草,让他痛不欲生,在电影《女人四十》中,对男性的崛起和女性的依附贪婪进行了嘲讽和讽刺。

在宫廷中,王昭君不断地斗争和觉醒,最终选择了服毒自尽,成为了一个悲壮的女性形象。

明代戏曲中,杂剧《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是一个有着浪漫爱情的情侣,但也是一个具有意识觉醒的女性形象。

在戏曲中,崔莺莺是一个聪明、独立的女性,她敢于为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斗争,尤其是在寻找张生的过程中,崔莺莺与张生一起为了追求自己的真爱而穿越林林小道,在挑战权威和社会传统的同时,也表现了女性的坚强和独立。

最后,崔莺莺通过勇气和智慧,与张生赤手空拳地打败了子房和青衫磊落,并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清代戏曲中,梅兰芳的传统戏剧《两世姻缘》中的刘姥姥是一个具有意识觉醒的女性形象。

在剧中,刘姥姥一开始是一个懵懂无知的老年女性,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她逐渐发现自己的人生并不是一无所得,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抗争能力。

特别是在面对公公、媳妇和继母的压迫和攻击时,刘姥姥采取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方式,最终获得了自由和尊严。

在这个过程中,刘姥姥不仅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行动自由的女性形象,也对后世的女性启发和帮助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这几个时期的女性角色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意识觉醒的过程,以及对传统社会体制的挑战和批判,逐渐成为了具有个性、思想和才华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出现和展现也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和独立争取了坚定的一席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起"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等名词,人们自然会想起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化和女权运动影响、推动下的我国两次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思潮:五四时期和新时期。

诚然,这两次文化思潮的勃兴是基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以男性权力为中心这样一种事实,是女性寻求自身解放、追求平等自由的表现。

尤其是新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更是把目光对准了探讨女性自身价值、命运、感觉方式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把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任何一种文化思潮的产生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我国元明清时期的代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和深化。

这些女性自身具有很高的典型性,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反观出当时社会上相当一部分女子的心路历程。

同时,她们也促使更多的女性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命运,呼唤着更广泛意义上的女性解放时代的到来。

元明清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不可分。

元朝是异族统治时期,统治者本身的封建伦理纲常观念淡薄,但是随着封建统治的进一步深入,他们逐渐认识到了用封建教义统治、约束人们的重要性,于是重新提倡宋代所形成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宣扬"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来束缚人性,巩固其封建统治。

明清时期朝代的更迭并未能改变这种专制的统治,相反,以理学压制人欲的态势有增无减。

虽然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但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男权统治却成为女性身上更重的枷锁。

"女性基本的生存权利和愿望几乎被男权主义抹煞和替代。

"[1]"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重,反抗也就越猛烈。

因此,元明清时期表现女性受压抑、受迫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女性在压迫中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和争取个性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从这一时期的代表文学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时代缩影的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深化。

一《西厢记》是元代描述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名篇。

作品塑造的崔莺莺可谓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追求自主婚姻、反抗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在她身上显露出女性意识觉醒的萌芽。

崔莺莺女性意识的觉醒首先表现在她敢于冲破传统婚姻的束缚、争取自主婚姻上。

封建时代的女性始终处于儒家礼教的严格管束中,恪守"三从四德"。

在婚嫁上,年青女子毫无自主权,根本不存在与男子从相互倾慕到结为连理这样一条以爱情为纽带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合乎"理法"的正常途径。

相国小姐莺莺从小就处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礼教约束下,她的命运同众多女子一样完全操纵在封建家长手中。

父亲生前为她定下的嫁与郑尚书之子郑恒的婚约是她"理"应遵循的人生轨迹,受过多年封建教育的莺莺深深懂得这一点。

然而,以礼教压制人欲是违背人性的,封建家长的严格管制又怎能禁锢少女渴望爱情的心灵?自从在佛殿上与张生一见钟情后,爱情的种子就在她心中萌芽,青春的觉醒唤起了她心中郁积已久的热。

,感情的驱使,追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使她鼓起勇气接二连三的向封建礼教、传统婚姻发起了挑战。

然而,反抗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莺莺个人而言,礼教与情感、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是其无法轻易逾越的鸿沟。

孙飞虎围寺,母亲的承诺曾给过她一线生机,但之后母亲凭借权威公然违约终于使她领悟到: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是无望的,幸福要靠自己争取。

经过"传简-叛简-赴约"这一系列夹杂着深刻自我斗争的波折后,莺莺毅然抛弃了传统婚约,选择了自主婚姻,并且做出了在封建社会看来是大伤风化的婚前以身相许的举动,向封建礼教发出了最猛烈的挑战。

这在当时看来是很让人警醒的,是其反抗礼法的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

其次,以个人情感为婚姻基点,藐视家世利益,蔑视功名富贵,追求专一爱情,是其女性意识觉醒的又一突出表现。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指出:"对于骑士或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

"莺莺与郑恒的婚约体现的正是这种门当户对的家世利益。

莺莺对于以家世利益为纽带的婚姻是不屑一顾的,她以相国小姐的身份与家道中落的白衣秀士张生从一见钟情到私定终身,始终没有考虑过张生的家庭出身和财产,完全出于对他才华的倾慕和被他的痴心所感。

她追求的自由婚姻始终建立在个人情感之上,与以家世利益为出发点的封建包办婚姻迥然不同。

这是她尊重个人情感的自我意识觉醒的又一体现。

面对母亲以家世利益为重,以张生考取状元作为迎娶她的条件,莺莺十分不满。

她对功名表示出的是极大的厌恶。

"长亭送别"中"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等叮嘱反映出她的不满和担忧:功名不成,婚姻成为泡影;功名成就,即便不遭抛弃也只怕免不了"一夫多妻"的贵族阶级惯例。

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这种对爱情"专一"的追求和视考取状元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想法在封建女子中是不多见的,是对传统的"夫贵妻荣"观念的打破,更体现出莺莺对自身命运的深层思考,显露出女性意识觉醒的光芒。

二如果说崔莺莺形象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觉醒还伴随着自我斗争的反复,处在半开半合的萌芽状态,那么杜丽娘式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则更显示出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新要求。

《牡丹亭》一经问世便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几令《西厢》减价"。

杜丽娘体现出的比崔莺莺更为自觉而鲜明的女性意识,正是其形象永葆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

首先,较之崔莺莺,杜丽娘的自我意识觉醒带有更大程度上的主动性。

莺莺尚且存在与青年男子张生偶遇的机会,对方的才、貌唤起了她追求爱情的热望。

而杜丽娘处在更森严的礼教管束下,她的生活场所除了绣楼就是书房,接触的人除了父母、丫环,就是愚腐的教书先生,根本不存在与青年男子偶遇的机会,也不存在张生那样的人向她求爱,当然丫环春香也不能像红娘那样给她以帮助,她的命运更严格地操纵在家长的手中。

父亲训斥女儿,"你白日睡眠,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

"母亲甚至连裙上的一对鸟儿也不让女儿看见,怕牵动其情思。

他们想把女儿培养成为"德、言、容、功"兼备的标准的封建淑女。

然而事与愿违,杜丽娘不但没有受到《诗经》中"后妃之德"的感召,古老的恋歌反倒唤起了她潜伏于心的爱情欲望。

她曾暗自思忖:"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抛弃了"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戏游空冷无人之处"的家训,她偷游后花园。

大自然的春色在她的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致使她慨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

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书中的诗句、大自然的景色竟能唤起其心中最原始的人生欲望和对爱情的憧憬,足见其自我意识之强烈,也可以看出其作为"人"的青春觉醒的深刻性。

其次,如果说莺莺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表现得有些曲折、委婉,那么杜丽娘对于爱情自始至终超越生死界限的追求,则使其个体意识觉醒的彻底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强烈的求情求偶的原始欲望使她在树下"因情而梦",梦中的幻景更坚定了她追求自由爱情的信念,以至于她再一次违背母亲的"慈戒"去后花园《寻梦》,这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次挑战。

现实与梦幻、礼教与情感的格格不入,使杜丽娘陷入无限的愁苦之中,以至相思成疾,一病而逝。

她的死是对禁锢人生的礼教的最强烈的控诉。

最宝贵的是,杜丽娘死并不是追求的终止,相反,却是她反抗的高潮。

在地狱中她念念不忘打听丈夫的姓名,可见其追求的执着。

最终,杜丽娘的真情感动了花神、判官、夜叉等,在他们的帮助下,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与柳梦梅的婚姻。

梦中的男子、虚幻的爱情竟能使其如此不懈地追求。

如果不是压抑得太久,如果不是心灵深处的觉醒,是断然不会有如此举动的。

虽然戏剧家汤显祖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成就了这段姻缘,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女子未能逃脱悲剧的命运。

据《娥术堂闲笔》载:"杭州女伶商小玲因婚姻不能自主,某日演《牡丹亭》时伤心过度,扑地而死。

"可见,杜丽娘形象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典型性。

女性的个体意识虽然初步觉醒,但是想逃出礼教的桎梏并非易事。

再次,杜丽娘生还后捍卫爱情的那份果决,体现了其自我意识觉醒的进一步深化。

复生后的杜丽娘必然再次受到现实礼教的钳制。

面对父亲不承认女婿的困境,她开始了捍卫爱情的又一次努力。

在与父亲争辩的唱词中,那种"宁不做杜家女,也要做柳郎妻"的愿望,显示出其为了爱情宁与封建家庭决裂的强烈的个性意识。

在封建社会中,为了个人幸福而与家庭决裂的选择,是勇敢而又难能可贵的。

由上可以看出,杜丽娘对个人情感的追求不过是其本性的觉醒,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却带有更大程度上的个性解放色彩。

三如果说崔莺莺、杜丽娘形象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还只停留在追求个人情爱的狭小范围内,那么《红楼梦》中众多年青女子身上所体现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则达到了更深更广的境界。

在红楼女子中,林黛玉算得上是个性自主意识最强的一位。

她不仅在对爱情的追求上表现出超越崔、杜的独特之处,而且把对个体生命的重视推向了更深的层面。

在对爱情的追求上,黛玉摒弃了前两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模式,把追求爱情推向了更注重精神的全新境界。

她与宝玉是从小一处坐、一处卧,两小无猜的玩伴,多年的共同生活,出于对宝玉思想、性格、志趣的了解和认同,她把宝玉视为生命中的知己,精神上的支柱,对他的爱也是完全建立在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基础之上。

对宝玉,黛玉从未讲过什么"仕途经济"的大道理,按宝玉的话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可见,她所看重的一直是两人思想情分的契合和人生意愿的共鸣。

这是更注重女性内心的体现,是人格的进一步独立,精神的进一步解放。

在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黛玉有着杜丽娘始终不渝的坚贞,又有着比莺莺更胜一筹的专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