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城镇化的特征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讨_黄桂婵
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对比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加快。
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居民生活、经济发展等方面对这两种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对比研究。
一、城市规划传统城镇化在城市规划方面主要采用“扩大式”的发展模式,即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形成大量的新城区或新城镇。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解决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需求,但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
而新型城镇化则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城市内部的改造和提升。
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资源共享等问题,通过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和设施建设,更好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居民生活传统城镇化主要致力于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并且在建设新城区时重点考虑了居住环境的基础设施和条件。
但这种建设方式可能会忽略城市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社区平衡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则着重于强调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重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同时也更加关注居民的需求和生活质量。
这种方式可以提供更加适合居民的社区环境,使得居民更加舒适和满意。
三、经济发展传统城镇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促进,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也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浪费。
相比之下,新型城镇化更注重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注重经济增长和创新,还同时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公益,由此可以打造具有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城市经济体系。
总之,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虽然发展模式不同,但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城市规划、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以便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
它不仅推进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也带动了以农村地区为主要发展对象的乡村现代化。
然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实现并不容易,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特点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从城镇内部再造到城乡融合转型的基础上,以人为核心,推动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发展城乡融合、产业升级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2.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①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提升居住在城市和乡村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②以城市为龙头:新型城镇化将城市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以城市在推动整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带动作用来实现城乡融合。
③强调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注重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的融合,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制定合适的发展路径。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发展路径:1. 打造文化城镇打造文化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方式,文化城镇可以让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给予城市居民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搬迁到乡村,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
2. 优化城市规划优化城市规划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规划可以包括城市道路、科技创新园区、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这些规划可以从整体规划的角度来实现产城融合,实现城市化与产业交融。
3. 互联网+城镇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型城镇化也需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进互联网+城镇化。
这一发展方式可着重在电子商务、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进行开发,帮助城镇尽快将传统模式转型为现代化城市。
4. 绿色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
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将会重视绿色化、智能化和可持续性的经济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生活品质。
三、新型城镇化应注意的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避免“浪费式发展”削减资源浪费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
传统的城镇化存在哪些问题?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

传统的城镇化存在哪些问题?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
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
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
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
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
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
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
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
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6)人本气氛浓。
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
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7)城镇联动紧。
笔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
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
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新特征在多个方面体现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约化趋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和城市圈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态。
这些城市群和城市圈以其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特点,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特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化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一线城市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80%,但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率仍然较低。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城镇化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趋势。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征。
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城市化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注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以实现城镇化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新特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城市化建设和管理已经步入智能化时代。
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新方向。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城镇化发展也越来越注重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开放性和国际化的新特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深入的联系。
我国还积极吸引外国投资和人才,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开放和国际化。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约化、多元化和差异化、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智能化和绿色化、开放性和国际化的新特征。
在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将继续朝着这些新特征的方向发展,同时还需要注重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以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和趋势,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城市规模快速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有26个城市人口超过千万,而且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一线城市和特大城市不断扩大,二三线城市也在不断壮大。
这种趋势表明,我国城市发展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能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城市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中心城市,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功能不断拓展。
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日益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功能呈现出多元化和高端化。
城市的综合经济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逐步显现。
第四,城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日益密切,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接近,城乡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资源和服务不断流动,城乡关系呈现出更加协调和融合的态势。
第五,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和改善,城市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风貌也得到了改善。
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的软实力不断提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探析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探析作者:梁娟丽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5年第12期文/ 梁娟丽、康蕾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屈冬婷洛阳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采掘机械研究所河南洛阳 471039【摘要】传统城镇化发展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正是力图规避传统城镇化所产生的弊端,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
基于此,本文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的解析基础上,提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内涵;特征;路径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提出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内容之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同年中央经济会议更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及“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正式颁布,至此,“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1]。
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是产城互动的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2]。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目的是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生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会福利、医疗救助、教育水平等社会保障。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一、概述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政府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一项大型战略,旨在推进城镇化转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以及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推动、发展路径、发展策略等方面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实施。
二、政策推动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并制定了五年到十年的规划目标。
政府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户籍制度改革、扶持中小城市、创建特色城镇等一系列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了以跨越式、绿色、智能等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在政策上加以鼓励和支持。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还提出要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等内容,并提出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等目标。
三、发展路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遵循跨越式、绿色、智能化等发展路径。
跨越式是指不断深化城镇化发展质量,让农民工众创业、创新、就业、创造财富、分享财富。
绿色则是推进城市绿色建设、城市绿色发展、城市绿色消费,鼓励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则是促进高新科技与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内外部因素,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四、发展策略1. 完善城市规划体制。
此为城市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实施三个层次的城市规划体系,将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2. 科学发展空间布局。
坚持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多极化、分布式城市格局,将横向扩张转为纵向发展。
3. 完善居住条件。
强化人文服务,将好的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社会服务资源配比到城市居住区域内,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4. 加速城市环保和低碳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环境监管,采用低碳技术、推广节能理念等等,降低城市环境压力,合理使用地球资源。
5.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优势和特色,适应人民群众城市化需求,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探索集体产权制度。
六、结论可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把城市与乡村贫困地区的协调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感提高的必然需要。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问题及政策建议

7 -11 .
系列法律法规 执行力度 不够 ,致使城 市闲置 、批 而未供 的
土地闲置现 象愈演愈烈 。因此 ,当务之急是加快完 善相关法 律法规 ,从 立法上对土地 闲置 中产 生的各种状况做 出明确规
定 ,强 化 法 律 的 权 威 性 和 严 肃 性 。
【】 红生. 国欠发达地 区农村可耕 土地 闲置原 因及 解决对 4周 我
策 [】 经 济师,2 0 3 J. 0 5( ):1 7 1 8 7— . 7
[] 5 官本仁 . 小议 农村 闲置土地 的开发 与利用 [】 福建论坛 , J.
【】 3 钱立文. 农村 土地 闲置 的成 因及对 策分析 【】 沿海企业 与 J.
科 技 ,2 0 1 ):6 - 1 0 9( 0 97.
( )征 收土地 持有税 以推进 土地 市场 化进 程 2 目前 ,城镇 土地闲置 的现 象 比较严重 ,这 和闲置成本低 而预期 收益 大有很大 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 改变 这种状况 ,必 须提 高土地 保有 的成 本 。由于 闲置土地查 处和 判断较 困难 , 政府 可以考 虑将土地 闲置 费改为土地持有税 。费改税 ,一方
动 也在 加 剧 。一 方 面 ,转 移 人 口的 生 存 与 发 展 问题 得 到 了越
社会进 步的意义与 价值 已经在理论 和实践层面达 成 了共识 , 从 中央 到地 方 都在 积极 推动 城镇 化 进程 并取 得 了积 极 的成 绩, 中国城镇 化对 国家经 济社会 发展 的带动作 用 日益突 出, 出现 了许 多新 的变 化并呈现 出比较鲜 明的发展特 征。
当前 我 国城 镇 化 发 展 的 特 征 问题 及 政 策 建 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农业现代化研究我国传统城镇化的特征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讨黄桂婵,胡卫东(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3)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在传统城镇化基础上提出的,得到了国家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学术界当今研究的热点,因此,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本文全面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并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然后从经济规律和现实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趋势的观点;其后从数据角度对传统城镇化道路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上述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275(2013)06-0672-04To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Path of Urbanizationand Development New Path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HUANG Gui-chan,HU Wei-dong(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Nanning,Guangxi 530003,China )Abstract :New urbanization is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by The State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which is a hot academic research today,therefore,the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path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In view of this,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ization background,and the connota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then from the economic rules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discusses the point of view which is new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current city development,and then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finally suggests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above.Key words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new urbanization;development paths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具体政策措施,助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放宽户籍限制,推进城镇化改革”。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中,城镇化地位特殊、位置关键,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中共十八大刚刚结束后的不到1个月时间里,李克强就城镇化发展问题,四次高密度的发表意见,已经引起全球高度关注。
因此,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主要体现为:一是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要求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是旧型城镇化以摊大饼、高消耗、城市要素供给不可持续为特征,新型城镇化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由“外延式扩张”转为“内聚式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
三是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要从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
四是新型城镇化是注重质量和内涵的城镇化,旧型城镇化重速度、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
五是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做到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社会发展,都要立足于让人完成城镇化。
1经济规律: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1.1是顺应世界普遍规律,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国特别是大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镇化,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强国的过程就是其逐步提高城镇化率的过程。
根据联合国2012年4月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从2011年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将从现在的36.3亿增加到62.5亿,城市化率由52.08%提高到67.13%,其中较发达地区将提高到86.26%,而欠发达项目来源:2013年广西全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的路径探索”(编号:DSBD13ZD027);2013年南宁市社科联资助研究项目“南宁市城市移民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黄桂婵(1961-),女,广西扶绥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编审,研究领域编辑学、教育学、经济学;胡卫东(1968-),男,河北临西人,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13-09-08,修回日期:2013-09-29第34卷第6期2013年11月Vol.34No.6Nov .2013农业现代化研究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第6期表1我国城镇化率区域对比(单位:%)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1东部地区52.8454.1254.3955.8956.6660.75中部地区36.5438.0039.1340.9242.2645.48西部地区34.5635.7236.9638.3239.4242.99东北地区51.1555.5555.8156.6956.8858.74西部-东部-18.28-18.40-17.43-17.57-17.24-17.76注:东部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2年份)计算整理。
以下同。
地区也将提高到64.08%。
实际上,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有过城市化较快推进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往往也是工业化较快推进的时期[1]。
特别是德国和日本正是抓住了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性机遇,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并最终完成了城市化任务。
我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必须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的内在要求,努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1.2是解决城镇化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我国城镇化依然滞后,为了解决旧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亟需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首先,继续保持一定的城镇化速度,是尽快改变城镇化滞后状态的需要。
无论是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还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我国城镇化水平都是滞后的。
其次,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需要。
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和调控机制,在城镇化宏观整体布局上,还存在着大城市过度集聚、小城镇发展无序,地区发展失衡、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
第三,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有利于城镇化问题带来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由于半城镇化造成了我国数量庞大农业转移人口和日益严重的农民工问题,由于城市偏向政策和城乡要素难以自由流动。
1.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农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农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那么,全面小康就无从谈起。
只有大幅度减少农村人口,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才能降低。
只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为市民,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子女就学、公共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平等权利,分享现代文明的成果,同时也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相应地得到改善和提高。
另外城镇化带来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有利于普及和改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拉进民众与政府的距离,方便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交流,从而有利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更好的社会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4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经济结构失衡是长期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从产业结构看,集中体现在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大而不强,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2]。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使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但能给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带来的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不但能够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发展,从而能够使服务业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比重不断提升,最终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推动形成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1.5是资源节约和城乡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城镇化的历史性弊端日益显现,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制约也愈来愈显著,哥本哈根会议警示全球节能减排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社会责任,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上海世博会为我们展示的一系列节能减排成果,迫使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科学可行的选择,放弃传统城镇化的老路,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