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情感:再读张贤亮《灵与肉》小记.
张贤亮激活“灵与肉”思考

张贤亮激活“灵与肉”思考作者: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4年第11期光明日报刊文说,著名作家张贤亮的逝世,成为近日的上榜新闻。
在形形色色的“新闻”里,既有对其文学成就的回顾,也有对其浪漫人生的描绘。
无论是文学层面——“新中国首个突破性禁区的作家”,还是商业层面——“用荒凉赚钱的中国作家首富”,甚或生活层面——“大胆坦诚直面绯闻者”……他用极其鲜活的灵魂和肉身,塑造出一个立体的“张贤亮形象”。
这个形象,是中国历史的部分缩影。
不妨简单回顾张贤亮的一生:这个童年住在上海洋房里的优渥少爷,其祖父和父亲皆毕业于哈佛大学,1952年其父被捕,数年后死于狱中;张贤亮不到20岁以诗《大风歌》获罪,入狱劳改22年。
直到他40岁,才开始实质意义上的“性启蒙”。
读过他的名篇《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读者,一定不会忘却他的性描写与性思考。
苦难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苦难也塑造了他特定的性心理,那种“把青春夺回来”的补偿心理,让他即便到了晚年,依旧在灵与肉的双层层面充满浪漫,并且在“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看淡中,口无遮拦。
张贤亮的个性中,有他自我描述的“领袖欲”,聪明的头脑加上合适的地位,再加上“破落子弟重拾辉煌”的内在动力,使他得以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由此奠定了他挥洒“浪漫人生”的可能。
我们在此刻纪念他,理应获得丰富的收获。
收获之一,是重新燃起对文学的热情。
记得我辈读大学时,张贤亮的名字几乎就是文学的化身,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成为我们的热议话题乃至人文启蒙;尤其是以他的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曾创下1.3亿观影人次的奇迹,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
如今被淡忘的电影演员朱时茂和丛珊,通过此片,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
张贤亮的猝然离世,撩拨起一代人对他所代表的文学黄金时代的追忆和怀念,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今天的文学:为什么不接地气,不再广泛共鸣,不再搅翻生命的涌动……收获之二,是对名人的怀念方式。
在最近蜂拥而至的各种怀念文字中,形形色色对张贤亮的专访“旧闻”,重新被当作“新闻”贴出。
《灵与肉》与《灵与肉》

《灵与肉》与《灵与肉》看了电视剧《灵与肉》,本想写个《<灵与肉>的撒扯》,因为,这句台词在电视剧中多次说起,但“撒扯”起来真不是那么好撒扯的,就想了这么一个名字,自以为很好。
也就是想把小说《灵与肉》和电视剧《灵与肉》作一个无聊的比较。
《灵与肉》这篇小说很早很早就读过的,故事情节不是那么复杂,因为是一篇短篇小说,就以为,就是改编成电视剧,也不会复杂到哪里去。
而小说里多是以作者叙述为主的,人物对话那是很少的。
没有想到,改编成了电视剧,人物,情节那是相当多且复杂。
国家土地管理局是1986年2月成立的,而由国家土地管理局改为国土资源部是1998年3月的事,但是,电视剧里的宁夏国土资源厅的批文却是出现了几次。
我以为我错了,明明在几十年前就看过《灵与肉》小说的,怎么就会有了这个国土资源厅了呢?于是,就把小说《灵与肉》搜来再读,果然是张贤亮先生在1981年就出版了这本小说的。
也就是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灵与肉》,也是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生活。
或者可以说,这部电视剧的编剧把我们国家的机构改革提前了几十年。
成绩自然是编剧的,这个谁也抢不走的。
当然,这是我有点吹毛求疵。
如果说,这一个情节可以用这是“改编”了原小说的内容,把内容扩展到1998年之后的话,那么下面这个情节却是怎么也不能用改编再来解释得通的。
七七年的恢复高考,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还是有所记忆的。
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一个多月后,就是当年12月10日或11、12日,全国各地高考陆续进行,虽然各省试卷不同,但时间几乎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从人们知道恢复高考,到实际高考时间就是一个多月的样子。
但是,《灵与肉》中的高考准备时间却是三个多月,你说是不是七队的大“福利”呀。
当然更大的福利不是时间,而是结果,电视剧里交待,参加高考的学生全是初中生,一个七队就考上了五个大学生。
要知道,当时全国570多万考生走进考场,只录取了27.3万,录取率只有4.8%呀,何况还有三个因素,我们没有考虑进去,那是别处绝大多数是高中生参加考试的,那是570万考生还“多”了一些呢,那是全国大中专总共招生人数呢。
浅析《灵与肉》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艺术

浅析《灵与肉》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艺术
张建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22()27
【摘要】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既揭示了知识分子的苦难,也展现了劳动者的温情,而由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牧马人》也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较大轰动。
其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既展现了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也传承了优秀文学作品。
但是,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许多内容必然会发生变化。
本文主要从电影对小说人物的重新塑造和对主题内容的重新表达,以及文字与影像的转换这三个方面来展现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艺术。
【总页数】3页(P160-162)
【作者】张建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电影《高兴》是怎么高兴起来的——浅析《高兴》从小说到电影的大众化改编
2.《隧道》:从小说到电影的对比分析——浅析《隧道》的电影改编
3.《隧道》:从小说到电影的对比分析——浅析《隧道》的电影改编
4.从小说到电影——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改编艺术
5.论从小说《灵与肉》到电影《牧马人》的改编艺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吊诡的“劳动”——论张贤亮早期小说中的劳动救赎意识

语言文学研究吊诡的"劳动”•论张贤亮早期小说中的劳动救赎意识卞秋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基础部,北京102488)摘要:张贤亮早期小说创作以《灵与肉》《绿化树》等为代表,在谱写知识分子受难史的过程中,彰显了“劳动”在知识分子体力改造和精神涅槃中的力量。
但其小说在对劳动救赎意义的宣扬与膜拜背后,存在对社会主义劳动情结的解构。
笔者通过对张贤亮早期小说的细读,论析小说中的劳动是怎样一步步演变为功利与手段,最终失去原先具有的崇高意义与改造力量。
关键词:张贤亮早期小说劳动救赎意识劳动新时期,张贤亮接连发表了《灵与肉》《土牢情话》《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一系列引起社会反响的作品。
作品借助一个具有鲜明知识分子身份色彩的抒情主人公回忆叙事,大张旗鼓地认可与歌颂苦难,礼赞劳动的意义与力量。
以知识分子对劳动改造的感激之情博得了读者的青睐。
丁玲曾盛赞张贤亮的作品,有意识地把“把这种种伤痕中能使人振奋、使人前进的一面表现出来”,甚至上升至“一首爱国主义的赞歌”的高度①。
时过境迁,通观张贤亮几十年文学创作的整体流变,当我们重新审视其早期作品时,不无吊诡地发现小说中在对于劳动救赎意义的宣扬与膜拜背后,其实存在对社会主义劳动情结的解构。
笔者通过对张贤亮早期小说②的细读,揭示其小说中的劳动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功利与手段,最终失去原先具有的崇高意义与改造力量。
一、对劳动的顶礼膜拜提及张贤亮的早期小说,给人最直观强烈的印象必定是作品中充斥大量劳动描写,以及对劳动对于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的救赎与改造意义的激昂颂扬。
最早发表的小说《灵与肉》讲述了“右派”分子许灵均三十年间受尽苦楚,面对出国的诱惑与父亲的亲情召唤,最终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平凡但充实的“劳动者”生活的故事。
在现实与回忆的双线叙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是如何依靠劳动生存下来,而糅合着“痛苦与欢欣”的劳动又是怎样把他这样一个“曾经裹在锦缎的襁褓中,在红灯绿酒之间被京沪一带工商界大亨和他们的太太啧啧称赞的人”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者”。
论从张贤亮《灵与肉》到谢晋《牧马人》的电影改编

论从张贤亮《灵与肉》到谢晋《牧马人》的电影改编电影改编一直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衍生领域,通过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影像语言,将文学作品重新呈现给观众,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从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到谢晋的电影《牧马人》,探讨小说改编电影的过程和效果。
谈谈张贤亮的《灵与肉》。
这部小说以红色时代农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民阶层的艰辛生活和内心世界。
小说中主人公老严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生活中充满了悲欢离合、苦难和坚韧。
小说以老严与女儿爱情和命运的纠葛展开,表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复杂。
张贤亮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心描写,勾画了一个富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谢晋的电影《牧马人》。
《牧马人》是根据张贤亮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谢晋导演凭借着对小说情节的深入理解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表现,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重新呈现在银幕上。
电影以农村为背景,通过细腻的场景设置和真实的表演,展现了农民阶层的真实生活。
在电影中,谢晋对人物关系的处理和情节的编排,赋予了小说更多的生动和情感张力,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故事的冲突和主题的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改编小说并非简单的文本转化,而是一种文学与影像的跨界融合。
在改编的过程中,导演需要充分理解原著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能够将文学形象和情节通过影像语言重新呈现出来。
在《牧马人》中,谢晋通过巧妙的影音编排和细腻的表演,将小说中的情感和氛围转化为电影的形式,赋予了故事更为生动和感人的样貌。
小说《灵与肉》到电影《牧马人》的改编,是一次成功的跨界尝试。
通过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影像语言,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重新呈现在银幕上,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这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文学与影像之间的契合和共通之处,为文学作品的再次传播和传承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希望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被改编成优秀的电影,为观众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思想启迪。
“灵”与“肉”冲突下的精神苦旅——《绿化树》中章永璘的心灵救赎之路

2019年第6期总第157期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JOURNAL OF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No.6 2019Sum 157“灵”与“肉”冲突下的精神苦旅——《绿化树》中章永璘的心灵救赎之路吕芳,李德元(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张贤亮《绿化树》中的章永璘——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在饥饿痛苦中挣扎又冷酷地进行自我剖析。
章永璘在这种批判式的自我剖析过程中,不断地追求精神的自由,依靠他的“精神胜利法”和“精神苦刑法”来实现自我补偿和自我救赎。
同时他借助外界力量——马缨花及其爱的力量的激励与抚慰,完成他的精神苦旅,获得灵魂的解放。
关键词:《绿化树》;章永璘;心灵救赎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421(2019)06-0064-06收稿日期:2019-04-30第一作者:吕芳(1994— ),女,河南信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当代文学。
通讯作者: 李德元(1967— ),男,河南信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国际政治、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等。
救赎,在基督教教义中原是指耶稣为了拯救身负原罪的人类,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血肉去赎世人的罪。
在当代社会及文学作品中,“救赎”一词的含义则更倾向于主人公依靠内心坚定的信仰和外在的美好事物,去对比、反省、剖析、批判自我内心潜在的劣性和罪恶,通过自我谴责与自我忏悔,超脱自我得到心灵的解救和自由。
《绿化树》中章永璘为了摆脱桎梏获得解放,不仅有自我救赎让他认识到灵魂里的卑陋,也有爱情的救赎让他明白爱、明白自我。
他在动荡扭曲的时代里,背负着精神与心理折磨的沉重十字架;在艰难的生活里,依旧不停追寻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在否定自我中又不断地证明自我追求着真理,在囹圄中挣扎渴望超脱自我获得救赎。
论从张贤亮《灵与肉》到谢晋《牧马人》的电影改编

论从张贤亮《灵与肉》到谢晋《牧马人》的电影改编从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到谢晋的电影《牧马人》,是一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
这部电影改编自小说《灵与肉》,在中国文学和电影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部电影由谢晋执导,讲述了一段关于爱情、家庭和人性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将从小说到电影这一过程,来分析《灵与肉》到《牧马人》的电影改编,并探讨它对中国文学和电影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小说《灵与肉》。
这部小说由张贤亮创作,于1996年出版。
小说的主要故事背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北方农村,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庭和人性的故事。
小说以其真实的细节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性的冲突。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他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和环境下经历了种种人性的挣扎和矛盾,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对现实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一部充满人情味和哲理的文学作品。
接下来我们再来介绍一下电影《牧马人》。
这部电影由谢晋执导,于2004年上映。
电影改编自小说《灵与肉》,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庭和人性的故事。
在电影中,谢晋保留了小说的原著精神和情感主题,同时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和改编。
电影在剧情和人物设置上更加符合影视的表现要求,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和戏剧性,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影评人的关注。
电影的主人公在故事中经历了各种考验和挑战,最终在生活的迷茫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是一部充满人情味和哲理的艺术影片。
电影的上映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和文化讨论,成为当时中国文艺电影界的一大亮点。
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谢晋对小说《灵与肉》进行了巧妙的改编和诠释,使得电影在保留了原著精神的同时又具有了更强的影像和观赏性。
这不仅展现了导演对原著作品的敬意和理解,也为中国文学和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小说《灵与肉》的故事得以更加深入地触及到观众和读者的内心,产生了更加广泛和深刻的艺术共鸣。
论从张贤亮《灵与肉》到谢晋《牧马人》的电影改编

论从张贤亮《灵与肉》到谢晋《牧马人》的电影改编
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青年在中国西北偏远山区的生活故事,
小说以细腻的文字描写了主人公从孤儿院到西北小学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与周围人和自然
环境的关系。
小说中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地域气息,展现了中国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状态。
谢晋导演的电影《牧马人》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2004年上映。
电影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关于孤独与自由、亲情与友情的故事,以及一个成长中的青年的内心变
化和命运的抉择。
《牧马人》以张贤亮小说《灵与肉》为蓝本,通过电影的形式将小说中的情节和场景
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影片中,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西
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电影《牧马人》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得到了深刻的挖掘和生动的呈现。
观众可以看
到主人公在西北偏远山区的艰苦生活中,如何与自然环境和周围的人建立起独特的联系,
如何在困难和挑战面前逐渐成长起来,以及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
担当。
电影《牧马人》在展现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也深刻反映了主人公的
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影片用精彩的影像语言和富有情感的表演,表现了主人公在西北偏
远山区的成长经历和内心变化,以及他面对命运抉择时的纠结与挣扎。
影片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反思,展现了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沼泽的水面吹来,带着清新的湿润,带着马汗的气 味,带着大自然的呼吸,从头到脚摩挲遍他全身,给 了他一种极其亲切的抚慰。他伸开手臂,把头偏向胳 肢窝,他能嗅到自己的汗味,能闻到自己的生命气息 和大自然的气息混在一起,这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是 非常美妙的。它能引起他无边的遐想。认为自己已融 化在旷野的风中,到处都有他,而他却又失去了自己 的独特性……
有时,阵雨会向草场扑来。它先是在山坡上垂下 透明的,像黑纱织成的帷幕一样的雨脚,把灿烂的阳 光变成悦目的金黄色,洒在广阔的草原上……不大 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就斜射下来,整个草原就像腾起 一阵白蒙蒙的烟雾……他骑在马上,拿着长鞭,敞开 翅膀一样的衣襟,迎着雨头风,在马群周围奔驰,呵 斥和指挥着离群的马儿。于是,他会感到自己……不 是渺小的和无用的,在和风、和雨、和集结起来的蚊 蚋的搏斗中,他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
可以肯定,这些文字都是作家的心血之作,这一 点从他们的不少自述或自命文字里也可以看得清楚。 但就是这样的心血之作,就是这样的曾得大名的作 品,忽然之间,就可以落得如此。文字比石头还能耐 久。但有时候,文字的耐久性甚至还比不上一支写它 的钢笔。这一定是让作家们觉得尴尬和茫然的事吧。
二
回到正题,说《灵与肉》。 《灵与肉》是否也同于上面所说,曾经声名远播, 如今已不孚所闻?《灵与肉》我自然是看过的,后来还 看到过根据它改编的电影海报,在家里糊屋墙的报 纸上看到过连环画版《灵与肉》,甚至在广播里听到 过它。说到《灵与肉》,首先浮现眼前的竟是一些画 面,比如朱时茂丛姗,比如连环画上那个让人觉得拙
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始终抱着愉快的满足。他 开始羡慕他们。
2009 . 9 057
名作 欣赏
作家谈名作
机勃勃如同初生,其中的不少片断读来真是荡气回 肠,让人魂魄为动,不能自已。口说无凭,不妨摘抄若 干,和大家共同温习验证一下吧。
四
他紧贴着墙根,带着土碱味的潮气浸透了他的 衣服。他冷得直打颤,干脆从湿漉漉的稻草上爬起 来。外面,泥泞在月光下像碎玻璃一样闪光。到处是 残存的雨水。空气里弥漫着腐败的水腥气。
朴可亲的郭谝子等,至于小说本身留给我的印象,实 在说,倒不是很深。也不知是依据什么判断着,虽则 《灵与肉》名头不小,我却一直觉得,在张贤亮的作品 里,《灵与肉》是一篇相对较弱之作。是应时之作。彼 一时代过去,应时之作就会随同远去,最多是留一点 陈迹余响罢了。要是有人让我推荐张贤亮的短篇小 说,我会随口报出几篇来,《普贤寺》、《邢老汉和狗的 故事》等等,甚至我早年看过、留印象极深的《垅上秋 色》。自然是会频频想到《灵与肉》的,就像站队的时 候,有人会习惯性地主动地站在第一个的位置上一 样,但是我也会频频地将他推过一边。我不会推荐 《灵与肉》的。我是凭着印象这样说的,这印象有来自 于一己的记忆,有道听途说,有私测妄猜,合为一处, 就成为一种所谓印象,而且这印象往往又是那样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固和自以为是,不容置辩,不愿修正,但是据既往 印象做现实判断,会是可靠的么?
名作 欣赏
作家谈名作
筅
劳动者的情感
—— —再读张贤亮《灵与肉》小记
□石舒清(宁夏文联, 银川 750000)
一
先说几句题外话。近来,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 忽然有了一家二折书店。都是正版书。盗版书也鲜有 卖二折的,况乎正版。我和朋友自然是闻风而动,像 蜜蜂泡在蜜罐里那样,几乎是天天泡在那书店里。老 实说,淘到不少好书。但也淘出一些感慨来。淘书久 了,是很容易生出诸多感慨的,是个中人,不必多说, 就能领会并认同我的话的。但还是举个例子吧。一 天,我们就碰到两个当代作家的文集。大牌出版社出 版,印制颇为精良。这两位作家,也是新时期以来名 声赫赫的写手,全国奖各获过几次的。但是对着他们 的文集,我和朋友逡巡三四,终难下手,一再慨叹着 这要是孙犁或者是史铁生的文集,也可以的啊,即使 不是二折,即使半价,也会欣然收来,归为己有。虽称 文集,却可以零售。踌躇犹疑一番,我们就各买了日 记书信卷回去,想着日记书信一类,即使是普通百姓 所为,也必有值得观览处,但是说句不敬的话,因为 和店老板熟悉了的缘故,这书我们后来还是退回去 了,换回了几本我们想看的书。
……马、骡子、毛驴都在各自的槽头上吭哧吭哧 地嚼着干草。他看到一段马槽前没有拴牲口,就爬了 进去,像初生的耶稣一样睡在木头马槽里。月光斜射 进来,在马棚的山墙上画出一条分开光与影的对角 线。一匹匹牲口的头垂在马槽边,像对着月亮朝拜似 的。这时,他陡然感到非常凄怆,整个情景完全象征 性地指出了他孤独的处境……他哭了。狭窄的马槽 夹着他的身躯,正像生活从四面八方压迫着他一样。
他看见一匹棕色马掀动肥厚的嘴唇在他头边寻 找槽底的稻粒。一会儿,棕色马也发现了他。但它并 不惊惧,反而侧过头来用湿漉漉的鼻子嗅他的头,用 软乎乎的嘴唇擦他的脸。这阵抚慰让他的心颤抖了, 他突然抱着长长的、瘦骨嶙峋的马头痛哭失声,把眼 泪涂抹在它棕色的鬃毛上。然后,他跪爬在马槽里, 拼命地把槽底的稻粒扒在一起,堆在棕色马面前。
三
这判断是不可靠的。 因为要写这篇短文,我不得不又看了一遍《灵与 肉》。我觉得我对它是熟悉的,稍稍翻阅一下即可,但 是开卷一读,却让我大吃一惊。倒好像我从来没有读 过它一样。说到《灵与肉》,此前我所熟悉的情节是, 老右许灵均时来运转,有了要随他的资本家父亲出 国做事的机会,这机会何其难得,但是许灵均思前想 后,终于决然地留在了浸透着他的汗水和苦乐的那 片土地上。当然也还有点爱情故事点缀其间,这个在 电影海报上一眼就可以看得清楚。好像这就是《灵与 肉》留 给 我 的 全 部 印 象 ,好 像 这 就 是《灵 与 肉》的 全 部。感谢重读,让我读出另一个《灵与肉》来。这次重 读,原本留在我印象里的那些,竟忽然成为次要的 了。比如主人公和他父亲的那些场面和关节,原本的 确事关重大,如今却让我觉得不是重要的了,可以跳 过去读了。我喜欢的是那些劳动的场面,我看重的那 么多细微而又深切的对于生活及生命的感受和体 悟。过去这么多年了,它好像并不过时,依然显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