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语文教学
新课标语文高中最新版本

新课标语文高中最新版本新课标语文高中最新版本强调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一版本的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新课标语文高中最新版本涵盖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
现代文阅读部分,强调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
文言文阅读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通过学习经典文言文,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写作部分,新课标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写作实践,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以及创意写作和应用文写作。
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还要求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口语交际方面,新课标强调了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听说能力的提高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通过模拟真实交际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表达。
综合实践活动则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它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文学创作、戏剧表演、辩论赛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新课标还特别强调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和创作。
总之,新课标语文高中最新版本旨在通过全面而深入的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精选5篇)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精选5篇)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一、语用力量语用力量顾名思义就是语言运用力量,它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应当拥有的基本素养,是一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行沟通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语用力量不仅是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更是文化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的重要基础与综合体现。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曾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规定学校生应“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力量、阅读力量、写作力量、口语交际力量,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高中语文课标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使同学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力量。
”语言文字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基础。
“对母语力量的高度重视已呈国际化趋势,母语力量是核心素养极为重要的指标。
”[2]详细内容如下表所示:从图表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在制定核心素养时把母语运用力量作为个人进展和适应社会进展的重要指标。
但圆满的是,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考试方式的受限,导致对语用力量的考查受到了影响。
因此,在语文学业成就的评价中应坚持语用力量考查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弱化同学的语言学问体系的考查,强化言语应用力量的考查。
尤其是对口语交际力量的考查要在中考和高考中体现出来。
二、思维力量将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备“专家思维”和“简单交往”的人,而非储存学问“图书馆式”的人。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思维力量进展,看下表:从图表内容可以看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都把思维力量作为本国的核心素养指标,尤其注意批判性思维和制造性思维。
思维力量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国际共识的。
而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内涵的丰富性。
语文被给予更多的教育功能。
“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3],“只有语文学科,既不能脱离语言去进展同学的思维,也不能脱离思维去进展同学的语言,必需在二者的统一中去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共同进展。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目标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目标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目标,其实就是希望我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通过语文这门课,真正地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我们的文化素养,做到“知书达理”。
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对吧?但其实说白了,就是让我们更懂得怎么去看待世界、表达自己,做到有深度、有温度。
咱们不光要能读得懂文章,还得能通过这些文字,理解背后的思想,甚至去反思,去感受。
你看,现在的语文课不仅仅是读几篇古文,背几个成语,做几道阅读理解题就完了。
现在要求你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能体会出作者的“意图”,还能对其中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判断,甚至能用自己的话,给文章里的人物、情节做个评点。
讲白了,就是让你不再像个机械的“读书机器”,而是能成为一个“思考机器”。
课堂上的阅读材料可以是史诗般的长篇大论,也可能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现代诗,关键是你得从中看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能理解背后传递的信息,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
说得再通俗点,就是你得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语文课不仅是学知识,更是学做人。
就拿那些古代的诗文来说吧,很多人看着它们可能觉得没啥特别的,就是一些古老的东西嘛。
可实际上,你认真品味一下,你就会发现它们的智慧。
比如唐代的《滕王阁序》,你看,那里面有多少哲理啊!作者王勃在叙述滕王阁的壮丽景象时,又通过这些景象讲了什么“人生如梦”的道理。
你读过之后是不是会觉得,人生好像真的是那么一回事:有时候豪情万丈,有时候又扑朔迷离,像一场梦一样,忽近忽远,虚无缥缈。
你别看这些东西好像是古代的东西,放到今天依然能给你一些启发,让你感悟人生的无常,思考你自己现在的处境。
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我们学到的不仅是古人的智慧,还有我们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
更有意思的是,语文课其实也是一个“情感教育”的过程。
你会发现,很多古人的诗歌和散文都充满了情感表达,作者通过文字把内心的喜怒哀乐都抒发出来。
就像《离骚》里的屈原,那种孤独、坚守、愤怒、无奈,通过文字传递出来,仿佛一瞬间,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甚至是心痛。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引言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高中阶段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所应获得的基本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基础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包括语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涵盖了对文化的理解、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对价值观的形成和思考等方面。
二、核心素养要素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的基本功之一。
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正确、流畅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同时,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水平,能够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 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应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各类文本,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学生还应具备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能够理解文本的意义、结构和风格,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3. 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应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世界各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
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自信心,能够发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应能够欣赏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4. 批判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能够质疑和分析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够理性地评价和辩论。
5. 价值观形成能力价值观形成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目标。
学生应能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立场和态度,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三、培养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通过课堂讲授、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效果。
2. 阅读教学的重视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中生新课改下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案

高中生新课改下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案【高中生新课改下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核心素养:1. 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地获取和理解课文中的信息,提升信息处理的能力。
2. 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辨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文化认知: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 增强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引入一个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2. 学习任务一:信息获取(15分钟)通过阅读一篇文章或者听取一段录音,在限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准确获取和理解文章中的信息。
学生可以分组合作,也可以个人完成。
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和分析。
3. 学习任务二:批判性思维(20分钟)学生在完成信息获取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或者个体思考,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供答案,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4. 学习任务三:文化认知(15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或者世界多元文化知识,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对文化的认知。
5. 学习任务四:输出展示(10分钟)在此环节,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个人或小组展示。
可以是口头汇报、演讲、展示海报等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自信。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学生的学习表现,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或者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手段和资源1. 教学手段:采用讲授、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
2. 教学资源:课本、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章等。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讨论和展示、书面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最新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语文教学

生活的极境,因此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四、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 基于学情:“教无定法”。教法如水,随物赋形。
佛教也讲八万四千法门。“合作讨论”未必是对的, “讲授式”未必是错的。“少讲”未必是对的, “多讲”未必是错的。
▪ 基于教学内容:知识内容不同,能力要求不同,
▪ 这是“教什么”的问题。重要的不是教人们 怎么去“观”天;重要的是把教师和学生从 “井”底解放出来。
▪ 只抱着语文课本是教不好语文的。有必要进 行打通各学段的系统的教学内容建构。
▪ 词汇量问题:必须拥有大量书面语词汇量! ▪ 语言形式问题:必须学会斟酌词句,在
“炼字”和对称上下ຫໍສະໝຸດ 功夫!▪ 学科阅读问题:读书不是问题,读什么书
▪ 围绕“能力”这一核心,解释四个维度: ▪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材料(学科符号)是语文能力发
展的载体;(语文性:非多媒体)
▪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就是能力,能力借由思维过程形 成;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或工具;(学科性:阅读中的分 析工具和分析方法)
▪ 审美鉴赏与创造:依托分析能力与自悟能力;(合理性: 鉴赏的理性基础)
▪ 写作教学的理性 ▪ 教可教的;训练所能改变的:为什么必须小切口 ▪ 记叙文构思的理性算计;议论文之有效论证;应
用文之简明得体
谢谢您的耐心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3
则教法有异。语文学科最欠缺的,是思维含量,是 理性的分析与综合。
▪ 基于课型:教学就是要谋求改变。有效教学必须存
在有效的改变。要建立课型的概念,使语文教学具 有章法。(详后)
五、语文教学的智能发展
▪ 务必强调符合逻辑与情理的分析,据此确立学科的 专业性:强调证据;强调精确;强调信息的结构化
2023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高中

2023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高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2023年将迎来新一轮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改革。
新课标注重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学生,使其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和综合素养。
本文将就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意义展开详细探讨。
一、新课标的主要内容新课标主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四个方面的内容。
1. 课程理念新课标强调“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个性化、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
2. 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的培养目标,包括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
3. 课程内容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包括文言文、现代文学、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4. 课程标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标准进行了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标准。
二、新课标的实施意义新课标的实施对于高中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引领教育理念的变革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倡导个性化、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提升语文素养新课标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强调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综合能力新课标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语文课程内容和标准的规划和设计,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新课标的实施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引领和规范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新课标的实施对策为了有效地推动新课标的实施,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1. 教师专业化培训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接受相关的专业化培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高中语文的四个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的四个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上述四项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也是高考语文考查的主要内容。
1.“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语言运用题来考查。
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承接性最强、创意性最高、变化最大的一大板块。
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一:选择所示语言材料的对错优劣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的成语使用、第18题的语病判别、第19题的表达得体等。
考查方式二:要求考生完成一定的表达目标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的补写语句、第21题的推断分析,北京卷第25题的微写作,天津卷第20题的“词云图”等。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阅读欣赏题来考查。
“阅读欣赏题”即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等,这部分一般占试卷分值的50%左右。
2018年高考语文的阅读题,很可能会呈现以下2个特点:一是“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二是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基于课型:教学就是要谋求改变。有效教学必须存
在有效的改变。要建立课型的概念,使语文教学具 有章法。(详后)
五、语文教学的智能发展
▪ 务必强调符合逻辑与情理的分析,据此确立学科的 专业性:强调证据;强调精确;强调信息的结构化
▪ 《范进中举》:科举制度的毒害? ▪ 《爱莲说》的核心是“中庸” ▪ 《台阶》本质上是底层的绝望 ▪ 《背影》:怀着爱与悲苦的生命行动影像 ▪ 《故乡》在哪里?《黄鹤楼》中的双重故乡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指向人生沉重的沉沦 ▪ 《荷塘月色》:一次安静的挣扎 ▪ 《故都的秋》旨在“清静悲凉”?
六、学科理性之保持
▪ 文本分析的理性
▪ 一切结论依托文本内证据;通过文本内语义信息响 应关系分析文本结构;结论必须被文本自身证明
▪ 阅读教学的理性 ▪ 阅读教学的宏观:为什么需要具有课型意识 ▪ 预习课;语言知识学习课;文本分析课;评价鉴
赏课;文学与文化知识课
▪ 教学流程的有效:目标的单一;每个环节的效益评 估
▪ 这是“教什么”的问题。重要的不是教人们 怎么去“观”天;重要的是把教师和学生从 “井”底解放出来。
▪ 只抱着语文课本是教不好语文的。有必要进 行打通各学段的系统的教学内容建构。
▪ 词汇量问题:必须拥有大量书面语词汇量! ▪ 语言形式问题:必须学会斟酌词句,在
“炼字”和对称上下足功夫!
▪ 学科阅读问题:读书不是问题,读什么书
▪ 文化传承与理解:依托理解与抉择的能力。(统一性: “文”“道”一体)
▪ 暮过山村
▪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 其四个维度:
▪ 语言维度: “寒”“少”“怪”“落”“啼”“恐”
▪ 思维维度:形象的、感通的思维方式:景-人的 抒情思维VS.天-人的哲学思维
▪ 写作教学的理性 ▪ 教可教的;训练所能改变的:为什么必须小切口 ▪ 记叙文构思的理性算计;议论文之有效论证;应
用文之简明得体
谢谢您的耐心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3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语文教学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部,2014) ▪ 以传统语言表述,即“德”与“能”。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
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 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 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应是“全面素 养”:既然有“核心素养” ,那就还应有“非核心 素养”。 ▪ 第二,基础教育阶段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只是在为学生提供探索发展方向的机会与可能。
是个大问题!
四、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 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学”的主体
▪ 学生是“学”的主体。这就是说,他必须学习,
必须更有效地学习。为此,他必须在知识和善知识 面前,保持谦卑。
▪ 教师是“教”的主体。这就是说,他必须去教,
必须更有效地教。为此,他也必须持续学习,在知 识和真理面前保持谦卑。教师无能,便是失德。
▪ 审美维度:风格化-“郊寒岛瘦”: “寒”“少”“怪”“落”“啼”“恐”
▪ 文化维度:人的社会性
“语文性”:必须强调的概念
▪ 你教的真的是语文吗?
▪ 语文学科教学,旨在提升学生在学科上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 是:
▪ 情感并非语文课程的目标,它是一种教学策略; ▪ 教学是提升所能提升的能力:感性的、感悟的部分,本质上是
▪ 可以说,“美德”是“智能”的结果。事实上,美德 有利于人的生存(更好的生存策略)。偏颇一点说: 当智商强大到一定程度,“情商”的概念就成为多余。
▪ 一切学科学习都必须运用智能,学习的目标则在开发 人的智能(包括工具性智能,即技能)。智能是一切 学科的核心。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语文学科素养,是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的语文的知识、能 力、观念与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而其核心,是 从语文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智能 (能力)。
▪ 任人都必须服从真理。以生命合于“道”,是
生活的极境,因此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四、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 基于学情:“教无定法”。教法如水,随物赋形。
佛教也讲八万四千法门。“合作讨论”未必是对的, “讲授式”未必是错的。“少讲”未必是对的, “多讲”未必是错的。
▪ 基于教学内容:知识内容不同,能力要求不同,
▪ 围绕“能力”这一核心,解释四个维度: ▪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材料(学科符号)是语文能力发
展的载体;(语文性:非多媒体)
▪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就是能力,能力借由思维过程形 成;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或工具;(学科性:阅读中的分 析工具和分析方法)
▪ 审美鉴赏与创造:依托分析能力与自悟能力;(合理性: 鉴赏的理性基础)
▪ 最新:教育部现在提“发展素质教育”、“关键能力”,回 避了“核心素养”的提法。
核心素养的核心部分
▪ 基本思考:人类超越所有生物成为地球统治者,在其 智能。
▪ 智能有各种表现,即使很多被人们归为非智力因素的 部分,本质上也是智能的表现。例如自我管理、人生 规划,这是追求秩序与效率的智能;合作精神、团队 意识、集体主义,这是聪明地意识到个体能力有限的 结果。
不可教的。
▪ 追求感性的、感人的、感悟的语文课,不一定是好的语文课。
▪ 亟需提升语文教学的智力含量,反对“浅浅的教语 文”;
▪ 提升语文学科的语文性,反对泛滥的评价和臃肿的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 从学科学理出发,树立课型意识,使语文教学免于浮 泛糊涂的“大杂烩”。
三、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