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政 治 思 想 史50页PPT
合集下载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2) PPT

• 8、元代统治者推行人种等级制度和“七匠 八娼,九儒十丐”阶层分类观念的影响, 人们在传统观念中对元代儒学及儒家教化 思想的发展持谨慎态度。
• 但实际上元代发展了两宋时期兴起的儒家 理学,而且在崇文重儒政策的引导下,最 终建立起一整套仿照汉人政治制度的国家 政权,更为重要的是完善了以理学为唯一 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在书院平台建立的 基础上,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治国方针, 也确立了理学在社会教化和国家意识形态 中的统治地位
• 自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式微, 诸侯并立,周公时期所确定的礼 乐制度逐渐被破坏,各个诸侯国 家,甚至包括一些掌握实权的大 夫也常常改变和抛弃礼乐文教, 而作出专事征伐等违背礼制的僭 越之举。礼乐制度严重损坏,如 何对人、对执政者进行系统的伦 理道德教育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为此,孔子兴教化,勇敢承担起 他们的历史使命,逐渐提出、明 确并创立了儒家教化思想体系。 期望以此美风俗、序人伦。
• 思想文化发展层面,王阳明基于心学理论提出的教化工夫 论,实为儒学教化思想在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一次突破。
• 与之相对应,在基层社会治理层面,统治阶级推崇乡约的 教化和控制功能,借助士绅群体的力量,通过宣讲圣谕、 编著推广劝善书等活动在美化地方风俗,教民向善及维护 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 10、清朝借鉴前期外族统治经验,完全坚持前朝 旧制,继续推行八股取士,将儒家义理特别是宋 明理学的精神贯彻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人群中间。
• 5、隋朝取士儒家化,重新强调并确立了儒学的统 治地位。文帝称:“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 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任之 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
• 以此思想为指导,隋朝诏封孔子后裔,在全国范 围内大兴儒学教育,搜集整理儒家经典,重用儒 士,特别是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选 举制度和政策的改变,有力引导了全社会对儒家 思想和学说的尊崇,同时也为儒家教化思想和实 践在唐代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主要政治思想
• 思想特点:
(1) 儒释道相结合,但仍以儒家为正宗。 (2) 对儒家经典不拘于文字训诂,而看重其中的义理,所以二程理学又称之为 义理学。程颐说‚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 他认为自汉唐以来的儒者,往往偏重于文字训诂,是不能求得圣人之道的,要求 得圣人之道,必须推究儒经中的义理。 (3) 以理(天理)为最高范畴。二程以前儒学家以天命或者气作为宇宙本源。 程颢曾说过‚吾所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说明是他们第 一次将天理作为最高范畴,开创了理学。 (4) 重视人的伦理道德的锻炼和提高。二程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比人的外部世界 要重要。他们认为人心就包含了天地万物之理,能尽心就能知天、知一切事物。 而要做到尽心就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
•
•
(6) ‚以择任贤俊为本‛的人才观。对于解决国家积贫积弱的问题二程与 王安石从改革不合时宜的法度着手不同,他们认为根本问题在于用人问题, 只要选用贤人就能够克服社会危机。至于如何选贤他们又提出了‚贤者在位, 能者在职‛,贤者的标准则是‚五帝、三王、周公、孔子治天下之道‛即以 正宗的道统为标准。 (7) ‚仁义未尝不利‛的义利统一观。对于义与利的关系,他们说‚圣人 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妨义耳。‛‚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 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在服从封建秩序的前提下,二程把义利统一起来, 认为遵守亲亲、君君的仁义道德信条就是利,从而得出‚仁义未尝不利‛的 结论。虽然其内容是利不至于妨义,仍是以义为重,但其相较于以前的儒家 义利观来说已经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主要思想:
(1)天理观。天理作为二程思想中的最高范畴,自然也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二程认为理是自然界万物的根本法则同时也是社会的根本法 则,‚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正如事物有长短大小之区别,社会上的尊卑贵贱等级之别都是由天理决定的,不是由哪个统治者随意安 排的,而是‚天理如此‛。他们还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这就 把三纲五常说成是天理。天理是至高无上的,三纲五常是天理,当然也就是不可动摇的。 (2)人性论。超出以善恶论人性的范围,提出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并把性与才、与情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汉代董仲舒认为人性有善有 恶,他由此把人分为三等:君子、中人和小人。君子至善、中人有善有恶、小人性恶。唐代韩愈又提出性三品说。二程认为‚性即是理 也‛,尽性可上穷理、知天命,下通心、情、仁义道德。性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性的根本,是至善的,具体表现 为仁义礼智信。气质之性是人生时禀受的气而产生的个性,气有清、有浊,因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 (3)‚仁为王道之本‛的仁政思想。‚人君欲附天下,当显明其道,诚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发政施仁使四海蒙其惠泽可也。‛,明显 可以看出二程是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传统仁政思想,认为当今治理国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行王道施仁政,只有施仁政,才能像理顺乱丝 一样治好天下。 (4)‚以顺民心为本‛的民本思想。二程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出发,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他们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 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二程在总结历代王朝的兴衰教训,认为要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必须要顺民心,厚民生,养民力,以 民为重。 (5) ‚以立志为本‛的君道观。君主在封建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君尧舜上一直是古代儒家士大夫的毕生理想。二程的君道观是 强调君主要以立志作为根本,他们说,君道‚以立志为本,君志立而天下治矣。所谓立志者,至诚一心,以道自任,以圣人之训为必可信, 先王之治为必可行‛。二程的君道观强调君主要以立志为本,所谓立志,就是心要至诚,以道自任,也就是信守圣人之训,实行先王之治, 严格遵守封建统治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三专题五复习共50页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三专题五复习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

13
第一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一、泛爱众而亲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4
4.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
16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6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
者则知天”; 程朱曰:“性即理”; 陆王曰:“心即理”; 禅宗曰想对人关注重于对神的关注,因此伦 理、政治思想相对发达。
2、中国思想重经学形式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的理 学、心学,清代朴学,其间的创造发展、变 化是很明显的。
⑴、从形式和静止方面言,思想史指人类 社会思想意识的系统化的历史 。
⑵、从内容和动态方面言,思想史又表现 为社会思潮、观念演变的大流。
3
2、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以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为主。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三个特点: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 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
4
1.这三个特点皆牵涉到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 的关系。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 版社1989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一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一、泛爱众而亲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4
4.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
16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6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
者则知天”; 程朱曰:“性即理”; 陆王曰:“心即理”; 禅宗曰想对人关注重于对神的关注,因此伦 理、政治思想相对发达。
2、中国思想重经学形式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的理 学、心学,清代朴学,其间的创造发展、变 化是很明显的。
⑴、从形式和静止方面言,思想史指人类 社会思想意识的系统化的历史 。
⑵、从内容和动态方面言,思想史又表现 为社会思潮、观念演变的大流。
3
2、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以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为主。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三个特点: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 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
4
1.这三个特点皆牵涉到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 的关系。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 版社1989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它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探索实现国家统一的途径,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 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二节 孟子的“仁政” 思想
一、“性善”论 二、“王道”论 三、君权天授论 四、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 轲, 邹(今山东邹城) 人,受 业于子思门人。其生活年代约与 梁惠王、滕文公同时。孟子曾经 在齐、鲁两国做过客卿,但时间 都不长。他曾效法孔子带领学生 游说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始终没有为各国统治者所接 受。后来退隐,与其学生万章等 人作《孟子》七篇。
相。 在用人原则上,荀子主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根据人的才
能决定取舍。
在经济上荀子主张实行富国富民的政策。
他认为,足国、富民是统治阶级最为重要的责任, “ 王者富民”。
至于富国与富民的关系,荀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前 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如何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荀子提出了如下具体措施 :
在战国儒家看来,王道就是 以仁义道德治国,并因此获 得民众广泛支持的政治。
孟子倡导王道而拒绝暴政。
孟子所说的王道是符合道义的政治。他认为,统治者 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应该道义优先,不能有任何追逐利 益的主观动机。
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之所以要道义优先,是因为道义 之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比生命更为重要 。
一、兼爱与非攻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 爱。“兼相爱” 便成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 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解决社会纷争最有效的 途径。
从兼爱思想出发,墨子反对战争,提倡 “非攻”。他认为,一切战争都是违反 道义的行为,罪莫大焉。具体理由有:
第二节 孟子的“仁政” 思想
一、“性善”论 二、“王道”论 三、君权天授论 四、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 轲, 邹(今山东邹城) 人,受 业于子思门人。其生活年代约与 梁惠王、滕文公同时。孟子曾经 在齐、鲁两国做过客卿,但时间 都不长。他曾效法孔子带领学生 游说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始终没有为各国统治者所接 受。后来退隐,与其学生万章等 人作《孟子》七篇。
相。 在用人原则上,荀子主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根据人的才
能决定取舍。
在经济上荀子主张实行富国富民的政策。
他认为,足国、富民是统治阶级最为重要的责任, “ 王者富民”。
至于富国与富民的关系,荀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前 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如何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荀子提出了如下具体措施 :
在战国儒家看来,王道就是 以仁义道德治国,并因此获 得民众广泛支持的政治。
孟子倡导王道而拒绝暴政。
孟子所说的王道是符合道义的政治。他认为,统治者 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应该道义优先,不能有任何追逐利 益的主观动机。
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之所以要道义优先,是因为道义 之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比生命更为重要 。
一、兼爱与非攻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 爱。“兼相爱” 便成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 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解决社会纷争最有效的 途径。
从兼爱思想出发,墨子反对战争,提倡 “非攻”。他认为,一切战争都是违反 道义的行为,罪莫大焉。具体理由有:
第一专题 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比较01讲 ppt

4、 强调利他主义
5、 突出实践理性
6、 重视道德主体性
(四)提供几个趣味思考选题
1、中国古代的“诗教”理论及实践 2、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 3、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
(五)中国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简介
1、孙中山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2、梁启超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3、蔡元培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4、陶行知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5、张伯苓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重视道德主体性四提供几个趣味思考选题1中国古代的诗教理论及实践2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3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五中国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简介1孙中山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2梁启超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3蔡元培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4陶行知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5张伯苓的思想政 子路》) ——《中庸》 •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 学而》)
(《论语· 雍也》)
《大学》和《中庸》是先秦儒家伦 理思想的经典文献。《大学》提出“三 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 德”、“亲民”、“至善”。“八条目”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中 国社会家国一体的原理和儒家伦理政治 的本质。
第一专题
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2学时); 二、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2学时); 三、“希腊三贤”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4学时); 四、“轴心时代”命题的课堂讨论;(2学时) 五、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2学时)
本专题讨论课布置:第三周星期四
有关“轴心时代”
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
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社会之间架起桥
梁。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诸子蜂起 学派林立
5、 突出实践理性
6、 重视道德主体性
(四)提供几个趣味思考选题
1、中国古代的“诗教”理论及实践 2、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 3、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
(五)中国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简介
1、孙中山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2、梁启超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3、蔡元培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4、陶行知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5、张伯苓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重视道德主体性四提供几个趣味思考选题1中国古代的诗教理论及实践2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3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五中国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简介1孙中山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2梁启超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3蔡元培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4陶行知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5张伯苓的思想政 子路》) ——《中庸》 •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 学而》)
(《论语· 雍也》)
《大学》和《中庸》是先秦儒家伦 理思想的经典文献。《大学》提出“三 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 德”、“亲民”、“至善”。“八条目”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中 国社会家国一体的原理和儒家伦理政治 的本质。
第一专题
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2学时); 二、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2学时); 三、“希腊三贤”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4学时); 四、“轴心时代”命题的课堂讨论;(2学时) 五、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2学时)
本专题讨论课布置:第三周星期四
有关“轴心时代”
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
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社会之间架起桥
梁。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诸子蜂起 学派林立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以仁义为本的治国主张
陆贾从历史上王朝兴败的经验中总结出,治理国家应当以仁 义为本,即要“握道而治,据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 ”,“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 为救治秦政积弊,解决汉初百业凋敝的现实问题,陆贾从以 仁义为本的治国方针出发,提出要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德治与刑罚的关系。二是义与利的关系。三是政策与民 心的关系。
陆贾基于历史变化的认识,力主历史经验要为现实社会政治 服务,古为今用。 治国理民不能拘泥于上古圣王,而应从实际需求出发,善于 通变,“因世而权行”。 陆贾的政治思想以仁义为本,又倡导无为之治,对汉初儒学 恢复有所助益,符合汉初亟需恢复社会政治秩序的要求,适 应了汉初由乱到治的历史发展趋势,对汉初统治者的政策选 择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节
秦始皇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
秦始皇(前259—前210 ),姓嬴名政。13岁继王位 ,22岁执掌朝政,公元前2 21年统一天下。秦始皇是中 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创立者 ,这一制度对维护多民族国家 的统一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他主持制定的官制及政 治规制等大体上为后世所继承 。不过,他“ 举措暴众,而用 刑太极”,致使强大的秦帝国 二世而亡。
三、严刑峻法的法治思想
尚武恃刑、轻罪重罚是战国时期秦国法家的治国主张之一。 秦始皇秉承这一传统,实行严刑峻法。 以秦始皇、李斯为代表的秦统治者承袭了韩非的文化专制思 想,并付诸政治实践。秦统治者以暴力方式收缴焚烧书籍、 坑杀儒生,“天下以吏为师”,将专制统治推向极致。这正 是秦始皇严刑重罚思想的典型表现,体现了秦统治者政治思 想的专制本质。
一、总结秦朝速亡教训
贾谊认为,秦统治者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随着政治形势的变 化而调整其政治指导思想。 秦统治者没有认识到攻、守之势的变化,将战争思维照搬于 政权建设过程中,“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以所以败之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指出,如果只是秦始皇施暴政,虐天下,秦朝不至于 二世而亡。继任的秦二世和子婴也不知调整政治指导思想。 明智的帝王理应“相时而立仪,度务而制事”,善于把握时 势变化而调整战略与政策。 贾谊“取与守不同术也”的认识,强调“守”天下与“取” 天下不同,要求统治者根据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 政治指导思想和政策,超越了前人秦亡于严刑酷法、滥用民 力的认识,对汉代统治者及后世多有启迪。
《思想政治教育》PPT课件

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建设概述
徐涌金 2008年3月5日
要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布局情况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概述 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但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却始于20世纪80年 代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思想政 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历程如下: 1、1980年5月27日至6月6日,原第一机械工业部 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 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成为一门科学”。8月 11日,《光明日报》以“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 化”为题开展专门讨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
4、1984年,教育部召开了学科专业论证会,确 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名称 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拟定了专业的 课程设置,并连续发出三个文件,决定从1984 年开始招收专科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生。
1984年暑期后,首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和第 二学士学位的新生在全国13所高校入学。
6、1987年9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思想政治 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决定从 1988年开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
7、1988年9月,全国有10所高校招收首批思想政 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8、1990年,又有部分高校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专 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科研和党政、群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概述
(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培养
2、培养方式
(1)设立导师组,实行以首席导师为主导、导师组集 体参与的培养制度。(2)采取课堂教学、专题研究、 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 要把握本学科的前沿内容,又要密切结合教学实践, 强调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 力的培养。(3)采用专题式、启发式、研讨式、实践 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交流研讨、 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工作实践有机结合, 加大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 力的培养力度。(4)实行学分制。大学生的科研、论
学科建设概述
徐涌金 2008年3月5日
要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布局情况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概述 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但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却始于20世纪80年 代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思想政 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历程如下: 1、1980年5月27日至6月6日,原第一机械工业部 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 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成为一门科学”。8月 11日,《光明日报》以“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 化”为题开展专门讨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
4、1984年,教育部召开了学科专业论证会,确 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名称 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拟定了专业的 课程设置,并连续发出三个文件,决定从1984 年开始招收专科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生。
1984年暑期后,首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和第 二学士学位的新生在全国13所高校入学。
6、1987年9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思想政治 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决定从 1988年开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
7、1988年9月,全国有10所高校招收首批思想政 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8、1990年,又有部分高校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专 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科研和党政、群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概述
(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培养
2、培养方式
(1)设立导师组,实行以首席导师为主导、导师组集 体参与的培养制度。(2)采取课堂教学、专题研究、 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 要把握本学科的前沿内容,又要密切结合教学实践, 强调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 力的培养。(3)采用专题式、启发式、研讨式、实践 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交流研讨、 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工作实践有机结合, 加大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 力的培养力度。(4)实行学分制。大学生的科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