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著第一编导言第二章中国政治思想之史的流变《洪范》和《易传》是封建统治阶级初期的政治原理。

封建统治阶级哲学的集大成者是孔子。

封建统治阶级哲学的演变:1、随着封建制的前进,封建统治阶级的哲学也随着演化,发生了许多修正或改变。

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哲学,在意识形态上取得了一个长期的支配地位。

2、在封建社会内部的渐变过程中,也引起了部分质变,相应产生了哲学思想上的流派。

3、随着社会内部敌对矛盾的发展,便反映到意识形态上的敌对矛盾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哲学相对立,便产生了被统治阶级的哲学。

第二编商朝奴隶制度时代的巫教神学和“八卦”哲学第一章巫教神学的两重世界观一、“人”的阶级和“神”的阶级原始宗教是人们当时现产生活诸关系在幼稚意识中被颠倒歪曲的幻想,是原始人的鸦片。

宗教的本质正是当时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对自然斗争的一种方式,是为全社会的集体生产活动和生活服务的,是在生产力低下的状态中,幻想借助于魔术、图腾、祖先和善神来增加斗争力量,表现着提高征服自然的能力的倾向和要求。

在奴隶制下,认为只有统治阶级才能表现其社会的作用,所以认为他们死后才有灵魂。

照这种现实存在去解释自然界,便解释为具有统治力的、有灵的和被创作的、无灵的两面,而演化为一个阶级的宗教。

另一方面,便产生了被统治者的原始辩证和唯物主义的“八卦”哲学。

祖先崇拜和天帝崇拜都是阶级的专制。

对历世帝王的专祭,便是后来各朝宗庙的滥觞。

贵族死后陪同帝王受祭;自由民死后,也照样被视为在追随死去的帝王,和他们在活着的时候一样活着。

这样,就把存在人间世界内的阶级等差,移植到了“神间世界”。

帝王在生时受天帝的直接管理和命令,死后也是回到天帝那里而为其从属,只有天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

二、“神间”的“天”与“帝”和人间的“帝”与“王”在“神权政治”的状态下,人间社会有最高权威者的“帝”与“王”。

认为“天帝”统治着两重世界,即“帝”和“王”统治的人的世界,以及他们的“先王”统治着的“鬼的世界”,都同在“天帝”的统属下。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天命不常谓天命即是上天受命之意。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不是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在执掌周王室政权期间,详细阐明。

周灭商,并不是决定于周人自己,而是决定于天命,解释了夏商周的更替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天命不常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在理论上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天命,通过天命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变革,试图把以往发生的社会历史的变革归结于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这一思想放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2.性善论是孟子对人性问题的看法。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

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支配人的行为。

性善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

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无差别的良知良能。

性善的基本内容就是理和义,表现为敬长和爱亲。

孟子的人性论揭开了人性的一个侧面,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对于人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是片面的,它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

3.性恶说荀子认为人性恶,并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造就的,与后天习得没有关系,否定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荀子从人的感官欲望、权势欲望,说明了是人的生物本能产生了人的利欲之心。

人性恶、人本性好利。

所以,荀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要时时刻刻抑制人恶的本性,同时,他主张在社会实践中矫正人的本性,化性起伪,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4.明分使群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荀子的观点。

他对于社会的基本看法是人群聚而组成社区,认为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能群”,即人有组成社会集团的能力。

维系人群的力量有二:一是君主,二是礼。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1、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

(2)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

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

(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2)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

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

(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

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

(4)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其思想涉及军事、政治、逻辑、伦理等方面,注重实用而欠缺理论性与系统性。

墨子的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6、兼相爱,交相利(1)战国时期的墨子的政治思想(2)墨子社会动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因此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

“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3)“兼相爱交相利” 通过人们之间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7、尚同(1)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

(2)天下大乱在于异义,而国家的起源是统一思想的需要,因此墨子主张君主和尚贤的基础上"立统一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即所谓的“尚同”。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1、殷商、西周时代政治思想的发轫与初步发展重点掌握:殷商帝王、周公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殷商帝王的王权专制政治观念王权专制观念的来源:第一,上帝崇拜。

第二,祖先崇拜。

二、周公重在调节的政治思想1、对传统天命观的修正第一,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

第二,他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

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主。

他认为,君主是由天定的,选择的标准就是德行。

第三,他主张以民情见天命。

他适应西周初年政治的需要,对传统的天命进行了重大修正。

否定了天命不可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从而成功地为西周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施政的指导思想他为了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

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就是他的保民和慎罚思想。

第一,关于保民他从历史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周朝的长治久安,就必处理统治者与民的关系。

最重要的要做到“保民”。

第二,关于慎罚他鉴于前车之鉴,力主慎刑罚。

在观念上,他把“慎罚”视为德的一项基本内容。

在刑罚与德的关系上,他认为德是根本,刑罚是辅助。

他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主张按照德的要求,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众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

评价:总之,他的治国思想,既有神秘性,又有较多的世俗内容,体现了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政治思想的争鸣与繁荣重点掌握: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流派与重要思想家一、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仁和礼)、孟子(性善论)、荀子(礼治)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第一,尊崇先王之道。

第二、崇尚礼仪。

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治。

第三,尊崇孔子。

二、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其特点为:第一,主张“道”。

第二,主张无为而治。

三、法家代表人物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

主要理论为:第一,主张运用国家强制权力治理国家,建立统治秩序。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是中国传统所独有,但由于儒家正统地位,
因此伦理政治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
应予重视。
4. 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
前者包括政治决策以及把政策付诸实践,比
如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
监督等。
后者包括君臣关系中的利害冲突、尔虞我
诈,就是权术。如在专制下臣子如何进言,
荀子的《非相》,韩非子的《说难》。
在学科划分上,伦理道德是一个独立领域。
但在中国政治思想上,法家把政治与道德
分为两种不同的事情,但儒家把伦理道德
政治化。比如“孝”,早在周初周公把它
作为一种政治规定,《康诰》“元恶大墩,
靷惟不孝不友。“刑兹无赦。”。儒家继
承这一传统,把孝视为直接的政治。儒家
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通为一,也就是
把道德政治合为一。把道德政治化虽然不
5.探寻理想的社会模式
• 孔子对“有道”之世的追求;老子关于
“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
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
“王道”世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
家“自食其力、人人劳动、不分君臣”的
美景;杨朱的“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
等等。
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就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而言,不同学者所采取
或为父系。应该说,原始人群维系的主要
纽带是血缘,不是权力或地缘。
• 由顺应自然而论,人群也是自然现象的一
种。为克制自然,人群以群体感应自然、
天体或始祖。由此造就了原始人群的崇拜
现象。
二、原始人的观念
•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即因其有能思之心。
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
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一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从政治学角度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上关于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这主要涉及国家与法的学说,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核心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特点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中国思想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不是孤立地阐发政治思想,而是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阐发其政治思想。

思想家们往往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自然,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最后归结为治国平天下。

因此,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是一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

关于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又说:“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徐大同等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述观点抓住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本质,但内容过于狭窄。

政治思想史除了研究国家和法的理论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它的研究范围。

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

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先秦诸子中的多数,为了充分和深入论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特别注意哲理性的认识。

从先秦政治思想史看,至少如下一些问题,都可以算为政治哲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几千年来,中国历代思想家们在探讨政治制度和国家统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古代至近现代历史的角度,简要地探讨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古代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国政治思想的基石,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推崇“礼”、“义”等传统道德观念。

而法家则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法律权威,规定权威,规定权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手段。

中世纪中世纪的中国政治思想主要受到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影响。

孟子主张性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政至上;荀子强调人性的恶,主张利己主义;韩非子则提出刑罚严厉以维护法纪;墨子倡导兼爱,反对战争和贵族统治。

近代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思潮兴起,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振兴国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民主、民生、民权,开创了中国的民主主义运动。

而鲁迅、梁启超等思想家则致力于探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当代今天的中国政治思想正经历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提出并逐渐深入人心,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要求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政治思想和制度经验,不断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推动国家实现长期繁荣和稳定。

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悠久,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也为当代政治制度和理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回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为我们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启示。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1、孟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翟兼爱,是无父也。

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当时杨朱主张“为我”,墨家主张“兼爱”,孟子对这两种思想持反驳态度,其认为杨氏是无视君主,墨翟是无视长幼之序,认为无视等级制度的是禽兽不如的,儒家主张人伦道德、贵贱、尊卑、长幼有序。

孟子认为人伦中以“父子”,“君臣”两伦最重要,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

这体现了孟子亲亲君君,孝的思想。

2、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体现了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老子这段话表达了两种意义的道,一种是一般的常道,一种是特殊的道。

常道是不可用语言表达,所以常道无名,是万物的本原。

而非常道是常道派生出来的具体的道,所以有名,且万物都有其道。

3、唐太宗:“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自照,必藉忠臣。

”这句话是唐太宗在总结隋唐历史时,针对帝王杜绝言路所得出的结论。

唐太宗认为人要看清自己必须照镜子,君主想看清自己就必须依靠忠臣,这句话是鼓励臣下踊跃向君主建言献策,以此说明君主不能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不能像隋文帝杜绝言路,因此要求谏纳谏,广开言路。

4、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认为做为君王,必须重视百姓,如果以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就好像割自己的肉来喂肚子,肚子虽然饱,而身体却死亡了。

由此看出唐太宗关注君和民、民和国的关系,其清醒地认识政权能否稳固乃系于人心的向背,为君者,定以民为国之根本。

体现出李世民的民本思想,将儒家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

5、葛洪:“儒者,易中之难也;道者,难中之易也。

”葛洪通过这句话解释了儒道的难易问题,他认为道儒是本末关系,道为源、儒为流,两者并不矛盾。

儒家主张出世,看起来容易但很难做好。

道家主张无为,消极避世,看起来很难其实做起来容易。

6、董仲舒:“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董仲舒认为天的运动变化规律在于阴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学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b.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

c.以孔子为师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 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全面的治理方案。

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二、简述题1.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1)思想形成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2)思想发展期:秦安隋唐时期,秦时,法家思想发展,而汉朝以后,儒家思想备受尊崇。

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出现宋明理学。

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一是封建政权逐渐衰落,二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随着时代发展而反思自身,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5)思想转型期:近代社会,出现了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是转型期。

6)思想变革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是变革开始。

2.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体系内容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体系可概括为: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施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

1)究天人之①殷周天命观②自然天道观③理学天理旨在论证天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2)修身之道①人性论奠定修身的理论基础。

②修养论阐发修身的基础途径。

③境界论展现了修身的理想追求3)施治国之略①义利统一是治国的伦理准则②贤者治国是治国的关键环节③民本文化是治国的核心内容4)求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概括为:1)政治哲学2)社会模式理论3)治国方略和政策4)政治权术4.简评周公敬天保民思想。

1)敬天保民,怀保小民是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2)做到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周王朝统治者应做到以下几点:a)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

如果周王朝一旦失德,仍然要受到天的惩罚。

b)要体察民情。

体察民情,不能局限于了解民众的疾苦,更重要的是要体察民众的心理。

c)要慎用刑罚。

周公认为,刑罚是国家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但是,如果用刑不当,则将招致民怨。

周公一方面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国家的法典使用刑罚,另一方面也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罪人的认罪态度,对于刑罚的轻重程度加以调整。

总之,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虽主张要敬从天命,但又不盲目的依赖天命,另外,周公强调从民情知天命的观点,也表明他对于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予以了高度的重视,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5.简述孔子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

1)礼治与正名: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

2)举贤才: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

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其主观愿望是尽可能的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目的是使民众能够共同富裕。

4)愚民政策:对于专制国家来说,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

6.简评孔子的政治思想。

1)仁、礼学说,仁主要包括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忠恕,而礼主要是指周代的社会制度。

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孔子把仁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而礼则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只有在礼的节制下,才能使“天下归仁焉”2)德治主张,包括礼治和正名,举贤才,实行平均主义政策,愚民政策。

孔子主张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重星共之。

”如果统治者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依据优良的道德品质治理国家,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影响民众,就可以获得民众在心理上的支持。

3)人生哲学,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

孔人的人生哲学,尽管对于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在主导的方面,他并不是教育人们去积极的改造社会,不是倡导对于恶的政治势力进行抗争,所以孔子人生哲学的消极影响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7.简述孟子仁政思想主要内容。

1)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执行仁政。

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

2)孟子的“仁”,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

但施行仁政需要一定的条件,而最主要的是统治者能多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与民同乐。

孟子的仁政思想还包括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施行仁政必须:a)制民之产: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民众能够有恒产,有恒产然后有恒心。

b)平均赋税:“关市讥而不争,泽梁无禁”孟子主张均齐赋税,建立固定税法,呼吁统治者能够取民有制。

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保护工商业:孟子主张对工商业实行保护政策。

免除关税。

8.试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

1)共同点:a.荀子和孟子以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为出发点。

b.人的本性是先天造就的,与后天的习得没有关系。

c.仁义法正都是可知的,可学的,每一个人都有学习仁义法正的资质,所以人的本性能够得到矫正,达到善的境界。

2)不同点:a.荀子是性恶论,孟子是性善论。

b.荀子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力量的约束。

孟子性善论,强调的是人的道德的自觉。

9.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同,若者道之用。

1)道是周而复始的运行,道以柔弱的形式表现。

弱是道德的根本属性,“弱者,道之用”2)老子对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老子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道理时,却忽略了一点,即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总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而老子却片面的认为,无论客观条件如何,事物都将向自己对立的方向转化。

固然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但是最终却片面地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味强调“柔弱胜刚强”,强调“守柔”、“抱朴”这便使得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最终流于荒诞。

10.简述老子无为而治主张的主要内容。

7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可以使民众保持质朴良善的品质。

主要包括:1)为政若水,少私寡欲2)不尚贤,使民不争。

人的夺之心起源在于尚贤,不尚可以制止纷争。

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民偷盗的原因是提高了难得之货的价值,刺激人的欲望。

4)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

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人民的文明和人民的智慧。

5)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

6)主张以道佐人主,反对穷兵黩武7)慎征伐。

统治者慎重对待战争,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发动战争。

11.如何理解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主张。

711)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2)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器具,在那个社会里都没有任何用途,文化极度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

3)在老子所设想的理想国中,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意。

4)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12.简述庄子的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71)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庄子把原始的自然状态当作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

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人应该在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下生存。

庄子认为,人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应该以保持人的自然性为目的。

2)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从混同于自然的认识出发,庄子的否认人类群体生活的价值。

庄子认为,由人组成社会群体,实际上是道的衰败的表现,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的桎梏。

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存在,损害了人的形体和真性,也就是所谓的“以物累形”,因此,庄子认为,为了使人不至于以物累形,必须把人从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解脱出来。

3)关于生与死的认识他认为,人的生与死一个自然地过程4)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人处于纷乱的世道,最重要的是要保全自己的真性,这在庄子的著作中又称为养生。

养生的要诀是兼养内外。

所谓“折中”的养生之道,就是使人的天性和物欲尽可能的保持和谐的状态。

庄子认为,为了达1到养生,达生的目的,人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但仅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并不够,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

13.理解庄子相对主义思想。

76庄子把人们观念中的美丑、大小、贵贱、都看作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承认其客观性。

1)物无贵贱: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贵贱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判断事物贵贱的绝对标准。

在庄子看来,之所以物无贵贱,在于每一种事物都各具不同用途,由于事物各有所长,所以,也就根本无法在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判断优劣。

2)无是无非庄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所谓的是非也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人类社会的治与乱,实际上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4.贾谊政治思想:基本治世原则。

积极主张“有为”。

1)积极主治。

他明确提出了政府积极举措的治国思想,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即兴礼义、定法制,即以礼义为中心对旧的政治统治模式进行改革甚至重建。

2)强化君权。

皇帝权威的加强是其干涉主义治国原则得以落实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3)民本与行仁政。

统治者以民为本,力行仁政。

行仁政,必须做到:一是在经济上要利民、富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